难忘笔架山

出版时间:2008-10-01  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作者:长弓 编  页数:306  

内容概要

  岁月匆匆,时光飞逝。四十年后这些战友重聚在一起的时候,多少人已雪染双鬓,满脸沧桑,多少人叫得出名却认不出当年熟悉的面孔。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有着不同的生活轨迹,有的至今仍工作在各自岗位,有的则相继退休、下岗,有的身处异国他乡,有的竟已离别人世。但不论怎样的处境和经历,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怀有同一个浓浓的情结:笔架山的日日夜夜依然激荡人心,笔架山的山山水水依然是大家共同的话题。今年适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这批有着“知识青年”和“五七战士”双重身份的笔架山生活的亲历者,纷纷撰写回忆文章,讲述自己艰辛奇特的青春岁月和意味深远的人生感悟——于是,有了《难忘笔架山》。

书籍目录

难忘的岁月/胡延安知青生活采撷/程俭片断回忆/刘小聪笔架山逸事/胡学恺成长中的小插曲/邵萱往事随笔/张新华追忆笔架山青春岁月/王叶平感受“9·13事件”/卢小南青春留痕/赵劫我记忆中的砖厂/刘延宁我的1969-1972/张续进笔架山随想/张玉洁我记忆中的笔架山/王长信笔架山杂记/王燕生关于吃的记忆/卢小南笔架山轶事——吃/狄驷吃饭/佟晓明笔架山的乡亲/于敏我当车老板/俞楚明记忆到永远/邹薇难忘而难得的经历/马丽莉风景这般独好/刘小聪那个五味杂陈的夏夜……/杨松梅冷的体验/卢小南曾经的心酸和无奈/朱景芬砖厂往事/赵建新砖厂印象/刘颖林场守山/丁重光笔架山纪事/慕彤回忆在砖厂那段岁月/胡援朝难以忘却的记忆/吕燕群回家/吕燕京大红枣儿香又甜/卢小南火炕/张宏没有头发的日子/刘小聪一件小事的感悟/李长健我在笔架山/于少林陈年旧事忆青春/张玉温挥手从兹去/黄伟难忘当年/佟京华温情难忘除夕夜/杨茹雪地上留下的脚印/李继军笔架山琐忆/何平写在赴笔架山四十周年/王小群想起那个寒冷的冬天/刘颖灿灿的路/邹薇……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装窑、出窑--砖厂有三座烧砖窑,装窑、出窑经常搞会战。会战时往往是全砖厂的人员都要集中起来,主要工具就是独轮车加上一双手。装窑时,人员分成两部分,窑内的人员负责码窑,将砖坯按一定的要求由下而上进行码放,从窑底到窑顶大约要码四米高,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完成这项工作一般是烧窑班的男青年和二排女青年。窑外的人员负责用独轮车送坯,男青年为多。推独轮车是砖厂男青年特有的基本技能,人人会推,但技术有高低之分。所谓技术高就是要推得多,什么路都能走,而且车不倒。女青年中也有高手,一般男青年还比不上。女青年中推车高手首推赵俊平,我知道当时还有不少男青年不服,暗中跟人家较劲。窑门的宽度只比车把宽几个厘米,加上窑门又高于平地一米多,所以要把一车砖坯送进窑里,推车人不掌握一定速度和方向,很容易翻车或碴伤双手。当时曾有不少人被窑门碰伤过手背。  由于烧成的红砖比砖坯轻和出窑不需要码窑,所以出窑比装窑的劳动强度要低一些,但劳动环境却要差了许多。为了提高砖窑的利用率,往往是在窑温未降下来时人就要进去出砖,摸到的砖都很烫手。与装窑相反,出窑是由上而下地完成,开始时,窑内的人站在高处将红砖四块一组的往下扔,推车的人要迅速接住,否则就要砸在身上,曾发生过因不注意,将四块红砖扔到推车人头上的事。一车要装七八十块,出完一窑砖要用半天的时间。出完窑后,每人都是红脸、赤发,耳内鼻孔内都是红砖沫,远远看去,有点像兵马俑。参加过装窑和出窑的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不管你的双手老茧有多厚,经过装一窑砖和出一窑砖,十个指尖几乎都要被磨透,吃饭端碗都困难。女青年感受就更深了。那时砖厂穷,不可能每人每天发给一副手套,也曾试用铁砖夹子、胶皮护掌,但都不顺手。为加快装窑、出窑速度,唯一的选择就是光着双手操作。如果这种事发生在今天,大家无论如何也不会选择后种方式。  烧窑——烧窑是黏土砖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技术含量高,窑温控制的好坏决定了红砖的质量和烧制的速度(速度在当时就是产量)。当时砖厂的三座砖窑均属于技术落后的窑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能耗高,控制难,作业条件差。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难忘笔架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