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态移民研究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阿布力孜·玉素甫  页数:279  

内容概要

  《新疆生态移民研究》首先以国内外移民研究作为启发,试图探寻具有指导意义的生态移民的理论基础,构建起生态移民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提出生态移民的定义、原则和政策,以提高生态移民的效益;根据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进行细致的实证分析,研究新疆生态移民的背景、特点、途径、类型、作用与影响因素,总结经验教训。为更好的发挥生态移民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生态移民效益的基本思路并建立新疆生态移民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优化生态移民的政策、提高效益的对策和建议。《新疆生态移民研究》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新疆地区所面临的环境保护和扶贫这一”两难”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战略措施,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生态移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提高生态移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促进生态移民与三大生态文化的融合,重视生态移民的民族心理认同,并加强生态移民与迁入地的社会整合,创造有利于生态移民的社会心理环境和生态文化环境。

作者简介

  阿布力孜·玉素甫,男。维吾尔族,1955年3月12日出生于新疆哈密,1983年毕业于新疆大学政治系,中共党员,教授,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1999年荣获全国大中专院校少数民族文字优秀教材二等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优秀奖。目前在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从事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级课题一项。发表《关于新疆生态移民的意义和形式的初步探索》、《新疆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生态移民的关系研究》、《生态移民反贫困的实证研究》、《关于新疆生态移民问题的研究》等论文30余篇。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移民理论综述第一节 国际移民理论一、传统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类型二、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趋向和原因三、移民对人口、生态、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四、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移民原则第二节 国内移民理论一、计划经济时代的人口迁移二、国内移民的类型及其原因三、国内生态移民发展的趋向及其对国家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四、生态移民以外的国内移民的趋向、原因及其影响结束语第二章 新疆人口迁移的历史演变和展望第一古代和近代的人口迁移一、古代人口迁移二、近代史的人口迁移第二节 解放后的人口迁移及其影响一、解放后的人口迁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流动及其影响第三节 人口迁移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传统的影响一、人口迁移对新疆生态环境的影响二、人口迁移对当地生态文化传统的影响第四节 新疆人口迁移未来的构想一、客观的自然条件限制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二、采取有效措施,保持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平衡状态第三章 生态移民的理论研究第一节 生态移民的背景、定义、类型一、生态移民的背景二、生态移民的定义三、生态移民的类型第二节 自发迁移障碍,影响生态移民的因素及其原则一、自发迁移障碍二、影响生态移民的诸多因素三、生态移民的原则第四章 新疆生态移民的背景第一节 新疆生态移民的生态环境背景一、当前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二、新疆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三、新疆所面临的其他环境问题四、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第二节 新疆生态移民的社会背景一、贫困的含义二、新疆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和特点三、新疆贫困人口产生的原因第三节 新疆生态移民的特殊文化背景一、生态移民的多元文化背景二、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态移民的适应情况三、促进文化适应和文化优化第五章 新疆生态移民的特点、主要途径及其形式第一节 新疆生态移民的特点一、生态移民实施的普遍性二、生态移民实施的民族特性三、生态移民实施的多重功效第二节 新疆生态移民的主要途径和形式一、实现生态移民的途径二、生态移民的安置形式及其经验总结第三节 调查报告一、牧民定居的原因二、牧民定居的实施和形式三、牧民定居的效益四、影响牧民定居效益提高的客观和主观因素与牧民对此不同的反映第六章 新疆生态移民的作用与效益评价第一节 生态移民的反贫困作用一、反贫困战略概述二、我国的反贫困战略与生态移民三、生态移民反贫困作用的实地调查第二节 生态移民对人口集聚、生产产业化与文化转型的作用一、生态移民的人口集聚效应二、生态移民的农业产业化效应三、生态移民的文化转型效应四、案例分析第三节 生态移民对小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一、小城镇化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二、生态移民对小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三、生态移民的小城镇化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四节 新疆生态移民的效益及其评价一、开发式生态移民的效益分析二、新疆生态移民的效益评价第七章 影响新疆生态移民效益的主要因素第一节 影响新疆生态移民效益的政策因素一、生态移民的规划不全面,移民搬迁工程的规划和设计不够科学二、治理工作的重点有失偏颇三、生态移民与区域开发的关系处理不合适四、在落实政策、财政支持等方面力度不够五、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缺乏支持力度六、开发区乡镇企业的创立与发展严重不足第二节 影响新疆生态移民效益的社会、自然条件因素一、水资源缺乏的影响二、生态移民实施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三、生态移民实施地区的不利的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环境四、案例分析_第三节 影响新疆生态移民效益的传统文化因素一、生态移民的文化传统二、文化变迁的影响三、一些传统文化的不利影响第八章 新疆生态移民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第一节 新疆生态移民的经验一、人口迁移规划合理,措施有效,计划稳步实施二、重视向其他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制订合理方案三、政府大力引导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四、在移民安居中,重视移民的年龄结构和政策支持五、为筹集移民资金建立多种融资渠道六、结合地区特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劳动力转移第二节 新疆生态移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拉力因素小于推力因素(对人口迁移推一拉理论的检验)二、科学规划不到位,工程建设遗留问题较多三、资金投入不足、投资回报率低四、水和土地资源的缺乏是生态移民的瓶颈五、移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问题六、难以适应新环境的问题七、地方政府相应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滞后八、迁出地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第三节 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角度认识生态移民一、五堡乡的环境、人口和资源特点二、改革开放以来,五堡乡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三、自然环境逐年恶化第九章 提高新疆生态移民效益的基本思路、对策建议第一节 提高新疆生态移民效益的基本思路和应遵循的原则一、提高新疆生态移民效益的基本思路二、新疆生态移民应遵循的原则第二节 提高新疆生态移民效益的基本对策一、加大移民搬迁规划的可行性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协调发展,提高生态移民的质量三、坚持人口集中、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四、治理工作中要重点减少人为的破坏五、为移民提供技术服务六、处理好生态移民与区域开发的关系七、大力促进教育和富余劳动力培训事业的发展八、加强生态移民的领导和管理第三节 提高新疆生态移民效益的几点建议一、不断改善条件,提高生态移民的效益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移民三、牧民定居后出现问题的解决措施四、制定生态移民法提高生态移民的收益五、加强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哈密市五堡乡为例第十章 新疆生态移民与民族心理认同和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第一节 新疆民族心理认同与生态移民的关系一、新疆生态移民的进展及其效应二、生态移民民族心理认同的个案分析三、生态移民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第二节 新疆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生态移民的关系一、民族生态文化的概念二、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传统三、传统生态文化的物质基础受到严重破坏及其对生态移民效益产生的影响四、生态移民和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与保持生态文化传统的关系结束语第十一章 新疆生态移民、城市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之间的互相影响第一节 城市化进程缓慢及其对生态移民效益的影响一、南疆城市化进程缓慢及其原因二、城市化与生态移民的关系三、南疆城市化进程缓慢对生态移民效益的影响四、加强南疆城市化的发展,提高生态移民的效益结束语第二节 新疆生态移民与劳动力转移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二、生态移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生态移民效益提高的作用四、影响新疆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利因素五、对策和建议第三节 转移劳动力的合法权益保护一、保障转移劳动力合法权益的必要性二、转移劳动力合法权益受损的现状三、转移劳动力合法权益受损的原因四、对策和建议附录一项目主要阶段性成果完成人员名单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二章 新疆人口迁移的历史演变和展望  第一节 古代和近代的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人类非常明显的特点之一,人类历史的发展伴随着人口迁移的发生。在新疆的历史上,与世界的其他地区一样发生过无数次的人口迁移,其中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与人口迁移的原因对新疆几个主体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亚洲,东起兴安岭,西至咸海,南起蒙古大沙漠,北至贝加尔湖一带,犹如一个历史的大舞台,许多古代游牧部族在这里载人了史册。匈奴人、柔然人、突厥人,以及后来的契丹人、蒙古人,都是在这个地区发源、壮大和强盛起来的。维吾尔民族也在这个地区经历了其发源、壮大和强盛的历史时期。  一、古代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对维吾尔族形成的作用  新疆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维吾尔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根据历史学家的一认为,袁纥和塔里木盆地周围的原住居民是维吾尔族的两个主要族源。回纥(袁纥)先民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纪游牧于我国北方的丁零。晋时,丁零又称作高车丁零,因为他们使用“车轮高大,辐数至多”的交通工具回纥先世,源自丁零曾役属于匈奴。公元1世纪中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1世纪末,在汉朝与南匈奴的共打击下,以鄂尔浑河流域为统治中心的北匈奴“遁走乌孙之地,而漠北空矣”。至2世纪中叶,史载:鲜卑在首领檀石槐率领下“南抄汉边,北炬丁零,东却扶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建立起强大的部落联盟此时,丁零仍游牧于叶尼塞河上游贝加尔湖一带。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亓迪、铁勒、丁零、高车,回纥或袁纥等不同名称都是维吾尔族先民各个时期的称呼而已。抛开战争,公元3世纪,维吾尔的历史活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迁徙和组合。这一时期的维吾尔以鄂尔浑河流域为基础,向两个方向迁徙:其主要部分向东,往土拉河方向移动;另一部分则向西,往遥远的天山一带移动。  丁零或被称为铁勒,分为东铁勒和西铁勒,公元4世纪东铁勒逐渐向鄂尔浑河流域迁移。《隋书》卷八十四记载说:“铁勒……种类最多,独乐河(土拉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纥(袁纥)。”这段文字说的是维吾尔向西迁徙的情况。追逐水草,是这种迁徙的原因之一。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则在于战争。明显的例证是副伏罗部十余万帐的集体西迁。  早在2000多年前,天山以北广大地区为从事游牧生活的“行国”,主要是匈奴人和乌孙人。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城郭诸国”,主要是操龟兹语、焉耆语和怯庐语的定居农业民族。此外,在昆仑北麓还分布有不少羌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新疆发生过多次民族迁移,最重要的有公元3世纪时大量丁零人迁入伊犁河流域。公元5世纪大量铁勒人迁入北疆和南疆。9世纪中叶又有大量的回鹘人从蒙古西迁到新疆,他们与本地居民相融合,逐渐使维吾尔族成为新疆的主要民族。  公元9世纪40年代,回鹘汗国发生内乱,加之自然灾害的袭击,被黠戛斯可汗摧毁。回鹘汗国灭亡后,其部众南迁或西迁,其中,南迁附唐的回鹘部众,由于扰边,被唐军击溃后,转附室韦,后融合到蒙古人中,也有部分部众被唐朝安置于长安、太原和江淮地区。据传统说法,西迁各部又分为三支:一支迁徙到吐鲁番一带,史称西州回鹘,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一支西迁到葱岭以西地区,后联合葛逻禄、样磨等部建立起喀喇汗王朝;一支迁至河西走廊地区,后来建立了甘州回鹘政权(又称河西回鹘)。  回鹘西迁对维吾尔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西迁后,由于生息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原居漠北、逐水草而居、以游牧为业的回鹘部众,逐渐转向定居,农耕经济成为他们主要的生产方式。  迁往河西的回鹘分散于甘州、瓜州、沙州、凉州、秦少及贺兰山等处,最初臣属于吐蕃。甘州回鹘,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蒙、藏、汉等民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共同体——裕固族。  西迁东部天山之回鹘,初迁北庭与龟兹之间,后逐步以高昌为中心建立政权,史称高昌回鹘,或称西州回鹘。其疆域东起哈密、北至伊犁河、西至冰达坂(今新疆阿克苏北)、南距吐蕃(今和田、敦煌间)。公元924年,契丹耶律阿保机遣兵西征,占领北庭,高昌回鹘成为辽的属国。辽在高昌地区设立了“高昌大王府”,在龟兹地区设立了“阿萨兰回鹘大王府”,授其王以“大王”、“于越”之号以统之。辽朝灭亡后,其宗室耶律大石西迁于河中地区建立西辽,高昌回鹘成为西辽的属国。高昌回鹘还与北宋及金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  西迁至葱岭以西的回鹘,在10世纪中叶,与葛逻禄、样磨等操突厥语诸族共同建立起了以巴拉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为都城的喀喇汗王朝。公元960年,伊斯兰教被宣布为国教。经过几十年的战争至ll世纪初,喀喇汗王朝占领了和田地区,并把伊斯兰教传播到了那里。极盛时,其疆域包括塔里木盆地,伊犁河流域,巴尔喀什湖以南,直至锡尔河、阿姆河中游以东地区。汗国疆内主要有葛逻禄、突骑施、样磨、处月、回鹘、粟特等操突厥语和伊朗语部落。11世纪中期,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部以撤马尔罕为中心,东部以巴拉沙衮和喀什噶尔为中心。12世纪,汗国灭亡于西辽。喀喇汗王朝统治时期,回鹘在经济上开始从游牧业向定居农业过渡,政治上的优越地位,加快了当地居民在语言和生活习惯上的突厥化。以回鹘文化为主体的一种新的文化——伊斯兰一突厥文化也在这时形成。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各部后,建立蒙古汗国。1209年,高昌畏兀儿杀死西辽少监,遣使蒙古,表示臣服。因高昌畏兀儿亦都护巴而术阿尔忒的斤的主动归附,成吉思汗许以公主,并让他享“第五子”殊遇,令其管辖所部,但必须履行纳税、纳贡、从征等义务。蒙古置达鲁花赤监治之。1225年,成吉思汗分封诸王,察合台分得从畏兀儿地一直延伸到河中的草原地区,察合台及其后裔在此封地的基础上,建立了察合台汗国。后察合台汗国又乘蒙古大汗权力衰弱之机,把天山以南和河中农业区并入版图。忽必烈继大汗位后,察合台系、窝阔台系西北诸王发动叛乱,畏兀儿之地成为双方的战场。高昌亦都护不能自立,迁居甘肃永昌,遥领畏兀儿之地。元朝政府还在畏兀儿地设立了提刑按察司、元?帅府、都元帅府、宣慰司,统辖其地军政事务。元代,许多畏兀儿人进入内地,任职于元朝中央和地方政府,桑哥、廉希宪、帖木补花、脱力世官、叶仙鼐等是其代表。畏兀儿人中也产生了像鲁明善、阿鲁浑萨里、廉惠山海牙、伯颜不花这样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为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才能。与此同时,蒙汉等军民屯戍新疆,有力地促进了新疆地区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元末,察含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今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处于东察合台汗国的统治之下。入明以后,1406年,明朝政府设立哈密卫,管理当地的军政事各。明朝还册封新疆各地的头目为王为官。东察合台汗国时期是新疆伊斯兰教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由于蒙兀儿诸汗的提倡和大力推行,除个别地方外,天山南麓的大多数居民都改信了伊斯兰教。作为统治民族的蒙兀儿人从传统的游牧经济转化到经营农业和从事手工业、商业的定居生活,蒙兀儿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这一转变,为与本地其他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1514年,察合台后裔赛义德占领天山南部各地,并自称汗王,建立叶尔羌汗国。1570年,叶尔羌汗圄阿不都?哈林汗派军攻占了吐鲁番,从而归并了东察合台汗国。虽然其后东察合台满速儿后代曾短暂恢复了他们在吐鲁番地区的统治,但到16世纪80年代,该地区再次被叶尔羌汗国占领。自此,从9世纪中叶以来天山南路长期分治于不同政权、信仰不同宗教的局面宣告结束。共同的地域,有力地促进了维吾尔族共同语言、共同经济和共同生活习俗的形成。也正是在叶尔羌汗国统治时期,维吾尔民族由一个古老的民族发展壮大,形成一个近代民族。  (二)人口迁移对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族等民族的形成产生的作用  1.哈萨克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是由历史上居住在伊犁谷地和中亚草原的许多部落和部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融合而成的。最早的核心是乌孙、康居、阿兰等部落联盟。“乌孙故地”的伊犁谷地和七河平原,就是哈萨克民族的主要发源地。6世纪以后突厥兴起,乌孙故地成为西突厥的中心。12世纪契丹人西迁。13世纪又在蒙古帝国的统治下。突厥、契丹和蒙古等民族的一部分部落和部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成为哈萨克的组成部分。  15世纪中叶,加尼别克和克烈依率领的哈萨克人,从楚河迁到塔拉斯河,建立了哈萨克汗国,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哈萨克”一词。16世纪哈萨克人牧地进一步扩大,其分布地区分为三个部分,称为三个“玉兹”(又称三个帐)。18世纪初,哈萨克人的游牧地被准噶尔所侵占,哈萨克人被迫流离。清朝平定准噶尔受到哈萨克人的热烈拥护和支持。从18世纪60年代起,被准噶尔封建主赶往西方的哈萨克,又陆续返回家园,在伊犁、阿勒泰、塔城等地区放牧并定居下来。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疆生态移民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