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断陷盆地构造演化与构造样式

出版时间:2005-10  出版社:石油工业  作者:李丕龙  页数:203  

内容概要

  为全面、深入地总结陆相断陷盆地的地质理论和勘探新技术,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勘探实践,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组织一大批优秀的石油地质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逾时二载编撰此书。《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卷1):陆相断陷盆地构造演化与构造样式》系统阐述了陆相断陷盆地的复式成盆和多元复合成烃机理以及隐蔽油气藏成藏理论,介绍了层序地层学在陆相断陷湖盆的创造性应用以及成龙配套的综合勘探新技术,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陆相生油及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为我国油气地质理论的不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书论述详尽细致,涵盖了油气地质勘探的方方面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价值。该书的出版,将为我国丰富的石油地质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华章,并为国内外类似盆地的勘探提供有力的指导或有益的借鉴。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基底及构造背景第一节 构造演化背景第二节 盆地基底一、深部地球物理特征二、盆地基底与盆地特征第二章 陆相断陷盆地构造演化第一节 裂陷期构造演化一、构造层二、构造演化三、构造格局第二节 断陷期构造演化一、构造层二、构造演化三、构造格局第三节 拗陷期构造演化一、构造层二、构造演化三、构造格局第三章 陆相断陷盆地结构类型第一节 盆地类型一、分类原则概述二、断陷盆地类型概述三、断陷盆地的平面样式第二节 盆地调节带类型一、含义和分类二、调节带类型第四章 陆相断陷盆地构造带样式第一节 陡坡带一、板式二、铲式三、阶梯式四、马尾式五、座墩式第二节 缓坡带一、宽缓型二、窄陡型三、双元型第三节 洼陷带第四节 中央背斜带一、中央拱张背斜带二、中央断裂半背斜带三、中央构造背斜带第五章 陆相断陷盆地构造样式第一节 拉张构造样式一、翘倾断块构造样式二、滑动断阶构造样式三、潜山披覆构造样式四、重力背形构造样式五、底辟背形构造样式第二节 扭动构造样式一、扭动构造的基本特征二、扭动构造的主要构造样式第三节 反转构造样式一、基本特征二、反转构造类型第六章 陆相断陷盆地构造动力学和构造变形机制第一节 大陆断陷作用和断陷盆地发育一、断陷作用的运动学体制二、变形机制与断陷盆地结构第二节 拉张断陷盆地构造变形机制一、盆地内部构造变形的类型二、正断层的位移特征三、正断层几何学及其活动对断陷盆地构造变形的控制四、重力作用与盆地构造变形第三节 扭动构造与反转构造变形机制分析一、扭动构造变形机制二、反转构造变形机制第七章 陆相断陷盆地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第一节 构造活动与沉积一、对沉积旋回的控制二、对沉积作用的控制三、对沉积体系的控制四、对生储盖配置的控制第二节 构造作用与油气运聚一、断层对油气的运聚作用……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燕山Ⅱ幕构造运动在华北全区都有明显表现,在东部的活动强度大于西部,南北向的逆冲、逆掩断裂带发育,显示东西向挤压应力大于南北向的挤压应力。华北地区北部以整体隆升作用为主,褶皱变形微弱;南部地区则伴随秦岭造山带的进一步隆升,发生了向北的逆冲作用。  渤海湾地区受到北北东向正交的压性兼左旋剪切构造变形,使郯庐断裂带的大规模继承性左旋走滑平移达到高潮,平移距离达700km以上(徐嘉炜,1980)。郯庐断裂的巨大左旋剪切运动理当对其两侧的地质体构造变形产生动力学意义的影响,长期、大规模的掀斜运动造成断块的旋转,形成大量的反倾断块。  由于郯庐断裂为S形断裂,因而在作左旋平移运动时界定济阳坳陷及相邻区段发生引张,以断裂带内具垒、堑结构并伴以大量火成岩活动(如沂沭断裂带)。沿郯庐断裂等北东一北北东向断裂带及其间的北西向断裂带,有广泛的火山裂陷发育。济阳地区先期开始反转的北西向压性构造的反转运动进一步加剧,发育了20多条基底断裂,其中北西向断裂占半数,如五号桩断层、埕南断层东段、孤西断层、罗西断层、陈南断层东段及石村断层等。另外,在鲁西露头区、紧邻郯庐断裂西侧存在多条断裂。结合重、磁力资料,推断在东营和惠民地区亦存在数条北西向基底断裂,它们在新生代少有活动且位于深层,因而常规的地震勘探方法可能不易发现。这些北西向断层延伸长(一般在20km以上)、断距大(Tg落差大于1000m)、断面倾角缓(一般为30。)。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陆相断陷盆地构造演化与构造样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