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哲学的理论与实践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作者:王战  页数:151  字数:256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地质学中的大地构造学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理论学科,被认为是“地质学中的哲学”。因此,研究大地构造学一定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即正确的哲学思想为指导。  王战先生,是我的老师——已故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张伯声先生的科研助手,长期追随张老从事“地壳波浪镶嵌构造”研究,并建立了“地球多级驻波式脉动理论模型”。《地学哲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正是作者数十年研究、思考的结晶。其与一般哲学著作不同之处是:该书以地球物质运动的客观事实和地球演化史以及地球科学史为讨论问题的基础,然后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地球和地球科学的发展规律。  该书之精髓在于在现代哲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古代哲人的思想光辉,将中庸理论引入地质哲学,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将“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结合起来。作者认为,中庸思想在理解和正确认识地学中各个分支学科的复杂问题、认识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各种学术观点之间的争论、在进行构造地质分析以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哲理。根据中庸思想,作者还特别指出:目前仍在流行的板块构造学说的“极端活动论”有着不可克服的诸多困难。由于地球是一个活的星体,处在不断地运动和演化过程之中,因此,“将今论古”只能是有条件的类比,“活动论”与“固定论”都不应绝对化,活动与稳定均有其相对性,活动中有稳定,稳定中有活动。“活动论”与“固定论”争论的结果必然是两者矛盾的统一,即逐渐达到中庸。最后,作者还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进展角度简要介绍了分形、自组织、突变、混沌与熵等理论,讨论了天、地、生、人相互关系问题,并在对生态环境地貌的论述中顺便指出了中国古老“风水学”中的精粹与糟粕。  作为老朋友,我热烈祝贺《地学哲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作为全国高校素质教育教材研究编审委员会审定的高校参考教材或专著出版。相信该书不仅对大学老师和学生有用,而且也会成为地质科学研究工作者案头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数十年研究、思考的结晶。其与一般哲学著作不同之处是:该书以地球物质运动的客观事实和地球演化史以及地球科学史为讨论问题的基础,然后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地球和地球科学的发展规律。     该书之精髓在于在现代哲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古代哲人的思想光辉,将中庸理论引入地质哲学,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将“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结合起来。

作者简介

王战 男,曾用名王保仪,笔名中州戈,网络昵称赊旗客。1939年8月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县赊旗镇(即今之南阳市社旗县城),小学、中学主要受教于河南省许昌市,1957年赴西安接受高等教育,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毕业,遂留校任教并任张伯声先生科研助手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引论 §1  地学哲学的基本概念  §2  地学哲学的内涵第二章  辩证的地球科学史  §1  地学研究“分与合”的辩证  §2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辩证过程  §3  谁是赢家第三章  辩证的地球  §1  地球圈层构造的辩证  §2  矿物和岩石的辩证  §3  矿产和成矿条件的辩证  §4  地质构造与岩石类型的辩证  §5  褶皱与断裂的辩证  §6  地层对比中的辩证第四章  地球演化的辩证  §1  圈层的形成与破坏  §2  热力耗散与地壳增厚  §3  地壳演化的方向性  §4  地壳演化的周期性  §5  地表元素供应与生物演化  §6  灾变事件与生物进化第五章  波动论与波浪观  §1  波浪运动的普遍性  §2  地学发展中波动论出现的必然性  §3  波浪观对波动论的发展第六章  矛盾律  §1  “一分为二”的普遍性  §2  主与从的关系  §3  “既济”与“未济”第七章  趋捷与中庸  §1  节能趋捷是自然之道  §2  兼容并包与中庸理论  §3  剪切的结果——旋转  §4  小结:中庸在矛盾与实践理论中的地位第八章  道一观与统一论  §1  道一观是对一种科学假说的起码要求  §2  地球科学呼唤“统一论”的诞生  §3  小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九章  关于一些新的科学理论  §1  由于技术科学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理论  §2  分形理论  §3  突变理论  §4  自组织理论及其相关理论  §5  混沌与熵第十章  “天一地一生一人”的相互关系  §1  人类社会面临的“三大危机”  §2  环境劣化后的反思  §3  促进“天一地一生一人”的和谐:关于生态道德问题  §4  附录:环境学与波浪状镶嵌构造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2.促进发展、科技、消费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其根本动因是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与自然界满足人的需要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在当代社会,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发展与生态平衡、科技与生态平衡、消费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因此,发挥生态道德的调节或抑制作用,便成为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  (1)生态道德与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论述科学发展观时指出:“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论述的基本伦理意义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应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利益为根本尺度。任何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任何仅为今天而不惜牺牲明天,“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行为,都是极不道德的行为。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始终存在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矛盾,存在着人类自身的欲望和理智的矛盾。控制和调节这些矛盾有多种方法,其中重要的一种就是进行生态道德建设,这是其他方法所无法替代的。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任何国家、群体和个人如果只是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而不顾及别的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不顾及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盲目、野蛮地毁坏生态、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不仅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而且还将被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  (2)生态道德与科技  现代科学技术的使用具有两重性,它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的生活和健康。但是,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像西方现代主义那样否定、排斥科技理性,因为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错误地使用科学技术去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和破坏的人。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尽可能减少人为的负面作用。一是要确立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能够为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原则、实现方法及具体措施,而不能把科学技术作为损人利己甚至荼毒生灵的工具。二是技术的应用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界的重要手段,最起码的要求就是服从自然本身的属性,与自然的法则相一致。三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要着眼于解决生态问题,保护自然、建设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四是引导人们以综合效益(包括资源、环境价值)的眼光评价科技成果,防止和纠正“单一”的经济效益评价科技成果的倾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地学哲学的理论与实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许多是经验性的总结,思辨性的
  •   哲学必须立足于地质实践的基础上,见一石之微,知乾坤之著,这书太过空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