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陶瓷技法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作者:阎飞,阎夫立 著  页数:152  

前言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联合编纂百卷本“中国民间传统工艺技法系列培训教材”的工作于2005年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并于2006年正式实施、2008年推出首批成果。这项工作基于我在2002年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民间文化、包括民间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应该有教育的承担。对民间文化的教育保护与传承,应该涵盖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大领域。它们与生产、生活、生命、法律、学术、产业保护传承一道,构成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的全部内容,并取得国际保护与传承、国家保护与传承、民间保护与传承的方式。教育保护、传承的具体内涵是:保护、传承民间文化的基因、精神、价值观、技艺、形式;培养民间文化的保护者与传承人;提炼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的理论与方法;化育民间文化的享受、审美能力。其目的为:唤起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提供文化创新的土壤与条件,弘扬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教育保护、传承当然离不开教员、教斋、教材。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已经拥有数以万计优秀会员、数以千计民间工艺大师、数以百计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以及不胜枚举的民间文化传习馆、研修班、业余学校的情况下,编写一套具有权威性、体制新、覆盖广、高水平的优秀民间工艺技法教材尤显迫切。质量是教材的生命。这是因为教材不同于一般的读物,也非资料的汇编。它要集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为一体,具有客观、规范、经典等特点。教材的使命,就是载道、释惑、授业,使学者法理有所本、技艺有所籍、方圆有所据。教材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员的诠释,让所教授的内容传承有序,令受业者专业有精进。编写这套教材的困难在于它全然不像既有的学校教育那样既有始自“三仓”到“三百千”的国学教材传统可供继承,又有比照西学建立起来的文史理工教材系统提供参照,而是要从科目的选定到体例的设计、编写者的遴选等都从现实出发、基于实际的需要平地起高楼。如果说,中国正在进入创新型的社会,那么,从提出理念到实际操作并形成雏形,这套教材都全然原创、开启山林。譬如说,在教材范围上,我们从数以千计的中国民间工艺类别中着眼于代表性、经典性、产业性三个原则,锁定在雕塑、印染、织绣、剪裁、编缝、煅烧、扎结、绘贴等约20个门类上,并于其下选项成册;在教材体例上,我们先叙述渊薮、判清脉络、介绍特点,再从工具而技巧、由技巧而过程微观示范,最后作经典作品之鉴赏,力求达到知识、技艺、审美三结合;在行文风格上,做到图文并茂、示说相依、释析共举,集形象、意蕴、情趣于一体;就编者队伍而言,我们特邀王习三、滕腾、阎夫立、张宝琳、孔令民等艺高德重的大师主持相关卷本的编写,以确保这套教材的质量与权威性、影响力。虽不敢言已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这套教材的确在我国教育史、尤其是在民间工艺传承史上意义特别。这是因为:(1)中国历史一贯重经史、轻工商,而本套教材以民间工艺为主体;(2)中国文化历来尊圣贤、贬民众,而本套教材所褒扬者乃是普通民众及其智慧与知识;(3)中国教育长期以官学为中心,而本套教材主要是以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为本;(4)中国民间工艺传承历来偏重口传心授,具有极强的隐秘性,而此套教材致力于将相传千百年的有关知识、技艺公开化,使任何从学者只要一册在手、勤学苦练,即能身怀绝技;(5)尽管从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起就曾零星出现过个别民间工艺制作读本,但像本套教材这样规模极大、覆盖面极广、集合力极强、系统性极彰的民间工艺范本在我国出现尚属首次。因为有了它,中国民间工艺传承将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转型、创新、开发也将迈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因为有了它,我们将不必过多地为民间工艺乃至民间文化担忧“人亡艺绝”“人去歌息”。我期待着:由于这套教材的编写,使中国民间文化濒临危机的颓势有所遏止,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作教育传承变为可能,使中华文明在新世纪的生发与振兴获得坚实的根基。我也真诚地期待着:因为这套教材的问世,让那些空前关注“国技”与“国艺”存亡的人士得到些许慰藉,让那些有志于以民间工艺为生命者“直挂云帆济沧海”,让那些由于城市化而失去土地的农民、由于就业危机而觅职艰难的青青子衿、由于生存竞争残酷而困守于门户的残疾朋友等等,习得一技之长、增强生存能力。这一切,正是我的民间文化教育传承理念能引起于法鸣司长共鸣、并实际组织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予以支持的原因所在。在此过程中,该社王玉君副社长、王洪玉主任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刘晓路先生、吴薇女士等所付出的心血不言而喻。总之,以这套教材的出版为标志,在不长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中国的农民、市民、青年从中国的东部、西部、北部、南部、中部加入到民间工艺,乃至民间文化传承的队伍中来,其势如破竹,无论什么样的思想障碍都压抑不了他们,无论是技术的还是资金的、市场的困难都阻挡不住他们前进的步伐。他们传承,他们创造,他们将托起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太阳,让中国文化的精粹全球共享。

内容概要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陶瓷之国。瓷器是我国的伟大发明,在英文单词中瓷器和中国是一个同音同意的词,可见中国瓷器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本书则主要向你介绍了有关中国民间陶瓷的技法。内容包括各民族、各地区有代表性和鲜明特点的陶瓷艺术术情况、知识、流派、优秀作品介绍与制作技巧。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陶瓷是怎样产生的  第二节  我国是瓷器的发明国  第三节  我国陶瓷的发展  第四节  民间陶瓷的门类和近现代民间陶瓷艺术第二章  基础技艺  第一节  陶瓷原料和加工    一、  陶瓷原料    (一)  坯用原料    (二)  釉用原料    (三)  陶瓷生产的主要原料    (四)  原料选择、检验、储存    二、  泥料制备    (一)  原料粉碎    (二)  对泥料加工的质量要求    三、  釉料制备    (一)  对钧釉釉浆的工艺要求    (二)  传统陶瓷制釉法    (三)  球磨制釉    (四)  釉浆陈腐  第二节  民间陶瓷的成型    一、  可塑成型法    (一)  泥条成型法    (二)  泥板成型法    (三)  手捏及雕塑成型法    (四)  拉坯成型法    (五)  印坯成型法    (六)  挤坯法    (七)  车坯法    二、  注浆成型    (一)  注浆成型的原理    (二)  注浆成型法的分类与操作要点    (三)  注浆成型对泥浆性能的要求    (四)  注浆时可能产生的缺陷及原因    (五)  注浆成型混装的电解质的类型    三、  压制成型    (一)  旋压成型    (二)  滚压成型    (三)  干压成型    四、  陶瓷成型模具    (一)  成型模具种类    (二)  石膏模具  第三节  民间陶瓷的表面装饰    一、  绘制图案    二、  刻划花    三、  拓印    四、  跳刀    五、  雕塑    六、  施釉    (一)  涮釉法    (二)  浸釉法    (三)  刷釉法    (四)  喷釉法    (五)  浇釉法    (六)  点釉法    (七)  多层施釉法    (八)  特艺施釉法  第四节  民间陶瓷艺术品的烧成    一、  陶瓷窑炉    (一)  间歇煤烧倒焰窑    (二)  抽屉窑    (三)  隔焰窑    (四)  隧道窑    (五)  推板窑    (六)  传统馒头窑    (七)  风箱小炉窑    二、  窑具    (一)  黏土-熟料质窑具    (二)  高铝质窑具    (三)  堇青石质窑具    (四)  熔融石英质窑具    (五)  碳化硅质窑具    三、  几种陶瓷窑的烧成方法    (一)  煤烧倒焰窑烧成    (二)  液化气抽屉窑烧成方法    (三)  常压天然气烧成    (四)  风箱小窑烧成    四、  烧成缺陷分析    (一)  变形    (二)  开裂    (三)  坯泡    (四)  釉涸    (五)  烟熏、阴黄和火刺j     (六)  釉面针孔、橘釉、缺釉    (七)  落脏    (八)  过火和生烧    (九)  流足第三章  作品欣赏  第一节  陶瓷欣赏和收藏的意义  第二节  陶瓷的美学价值    一、  立体空间美(造型美)    二、  色彩美(釉色美)    三、  肌理美(纹路美)    四、  形式美  第三节  欣赏陶瓷的基本方法    一、  欣赏陶瓷的基本条件    二、  陶瓷欣赏方法    三、  观赏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陶瓷标准及陶瓷欣赏的品相说    一、  陶瓷的标准    二、  陶瓷艺术品的品相欣赏法  第五节  陶瓷欣赏的感受    一、  强劲力量感    二、  鲜明的光色感    三、  多样的变化感    四、  返璞归真感    五、  祈求吉祥感    六、  天人合一感    七、  神秘的梦幻感    八、  正气凛然感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这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改变天然物的开端,是人类发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它标志着人类新石器时代的开始,陶器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并继续扩大到工具领域。陶器的出现促进了人类定居生活的更加稳定,并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直到今天,陶器始终同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陶器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历史上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陶器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一般有3种说法。一种是说人类最早先学会用草和藤条编制篮子和筐一类的用具,然后在上面涂上黏土经过火烧,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从而得到了进一一一步的启发,不久之后,塑造成型并经烧制的陶器就出现了。还有一种说法是野兽或者人类的足在泥地上留下的深窝,经森林野火烧后,形成盛水的容器。

后记

《中国民间陶瓷技法》一书终于完稿。这本书并不大,但从2006年白庚胜先生提出并召开首次会议,至今已经三个年头。当时白庚胜先生的一段讲话明确了写这本书的初衷。“为了遵照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普及传承民间艺术,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发展民间文艺生产力,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选取在人民群众中有影响、有代表性、有特色、有传承基础和价值、技艺精湛、简便易学的民间手工艺门类,使广大读者详细了解和较快掌握书中所介绍的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技法、审美方法,起到宣扬、推广、传承优秀民间艺术的效果,进而推动民间文化产业建设、促进农村特色文化发展、帮助城乡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和阎飞承担了《中国民间陶瓷技法》一书的编著任务。我出生在瓷区,家里祖辈都以烧陶为生,又担任中国民协陶艺委主任,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阎飞现供职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在读博士,主攻民间陶瓷。这些都给编写该书提供了不少有利条件,阎飞承担了编著该书主要工作。该书面世,要感谢冯骥才先生、白庚胜先生、于法鸣先生及中国民协的支持。感谢夏挽群先生、何白鸥先生、程健君先生、刘晓路先生给予的帮助。感谢我的师兄弟国家级钧窑优秀文化杰出传承人任星航先生提供的大量资料。感谢登封窑研究专家李景洲先生、磁州窑专家刘立中大师、定窑专家陈文增大师、耀州窑专家孟树峰大师、德化窑苏清河大师、汝窑朱文立大师、潮州窑李炳炎先生、陶瓷理论家田培杰先生、考古专家赵青云先生、民间陶瓷艺人杨玉中先生、三彩大师高水旺先生等给予的大力支持。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韩国河院长、科研处长刘国际教授、化学系李利民教授、景德镇陶瓷学院宁钢教授、湖南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张尧教授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图片。在本书的编篡过程中,郑州阎氏陶瓷艺术研究所所长李梅花女士,郑州市郑商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大学陶瓷文化研究中心提供场地和便利条件。陶瓷材料博士王双华为本书的技术部分做了校订,郝新国和阎速为本书拍摄大量的图片。梁贵强、梁青杨为本书技艺部分做了示范。赵云龙为本书的组稿做了大量工作。写完《中国民间陶瓷技法》一书,总感到很多应该写的没有写出来。我和阎飞都写过一些陶瓷书籍,例如《陶艺技法》《中国钧瓷》《钧瓷十八讲》等,参与撰写陶瓷方面著作文章也很多,但没有撰写过这样大的题目。因为中国是世人共知的陶瓷之国,万年的陶器史和3500多年的瓷器历史,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产生浩如烟海的各种陶瓷窑口和各种技法,每个陶瓷艺人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技艺和方法,特别是民间陶瓷,更是如春日山花,万紫千红,百花争妍。试想,中国民间陶瓷有多少品种,而各种技法更是繁若星海,要全面介绍真非一个薄本书籍所胜任。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硬着头皮写了出来,采取以自己熟悉的钧瓷技法为基础,尽量说明民间陶瓷技法的共性,从而使读者对民间陶瓷有个概括的了解,尽可能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但愿此书能对一些热爱民间陶瓷的朋友有一些帮助。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陶瓷技法》:中国民间传统工艺技法系列培训教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民间陶瓷技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介绍过程的 挺好的
  •   还是不错的,值得看看的。
  •   介绍得挺清楚,适合对陶瓷有兴趣的朋友拿来学习一下,起码要知道瓷器是怎么烧出来的。
  •   不错,技法比较实用,就是有些过于简练!学生看不太好懂
  •   对研究古陶瓷没多大用,对研究做陶瓷还不错,对我一个研究古代陶瓷器的收藏人来说,这本书的知识略浅,太基础了!!
  •   只能说是一本浅论。作者是玩钧瓷的,钧瓷的内容稍微多一点,不过这本书只能算是入门读物,涉及到得实际操作内容很少,不喜欢。
    长知识的话可以买。
  •   总体来说,就是外包装差。这本书比较好
  •   只写大略,不细致,卖得不便宜
  •   这本书,图、文、照片并茂写得很不容易,简明扼要,非常适合瓷器收藏的朋友了解陶瓷烧制、制作的过程,有助于实战中辨伪。
  •   内容还可以,很粗略~~~
  •   以钧瓷为主,有点失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