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品读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作者:歌斐木  页数:301  

前言

《孟子》是记录中国战国时代思想家孟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作品,内容广博,影响深远。作品说理透彻,言辞典雅,富于思辩色彩,论述层层推进,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作为一部哲学经典,此书不但完善了儒家的理论体系,同时在具体执行层面提出了不少创见,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管理、心理学、哲学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同时也可为现代人之镜鉴。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孟子受教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将儒家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孟子和孔子一样,早年周游列国,试图推行其“王道”的儒家主张,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他所处的时代正处于战国,是诸侯兼并最激烈的时代,因而其政治主张不可能被采纳。至此,孟子著书立说,与弟子一道完善儒家学说。孟子善于说理,雄辩滔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善于用寓言打比方,深入浅出的阐述自己的言论。论辩出彩,逻辑严密,开创了传统散文的先河。在儒家理论的发展上,孟子可谓集大成者,他不但进一步推进“仁政”主张,还提出了“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孟子的时代,周天子的号召力已经非常弱,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按照西周以来的礼法,诸侯只能称“公”或者“侯”,而此时一部分诸侯公然称王,与周王室分庭抗礼。春秋时代,诸侯国尚有数百,但到战国时期却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个大国,以及周旋于他们之间的十几个小国,可见兼并战争之激烈。七国之间或“合纵”或“连横”,结成不同的军事同盟打击对方,战火不断,民不聊生。面对这样一个时代,孟子试图重新整合政治秩序,建立一个以“王道”为核心的君子社会。孟子坚决反对战争,但是并不反对国家的统一,他把“仁政”作为统一的前提。他认为国君应给百姓提供较充分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使百姓能安居乐业,以安定社会,巩固政权。孟子认为仁爱是仁政的思想基础,国君要关心百姓疾苦,爱护百姓,则“天下可运于掌”。孟子认为仁政的基础在于“仁心”,为政者之所以施行仁政,就在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阐明了“不忍人之心”是自然地产生的,不是为了某种目的故意伪装出来的。“侧隐之心,仁之端也”,把这种“恻隐之心”扩充起来,就可以形成“仁”的道德意识或观念。同样的道理,“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或观念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先天固有的。这种仁义礼智的道德观念,“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是仁政的基础,是保持国家政权的前提条件。从以上道德观念出发,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培养“浩然之气”的问题。孟子认为:“气者,体之充也。”这种充满体内的“气”,如果用“仁义”等道德观念统帅起来,使之“配义与道”,就会形成一种“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孟子坚持崇高的人生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自己的政治原则。若违背自己的政治原则,即便是诸侯请他出仕,他也坚决拒绝。孟子的价值取向和同时代的苏秦张仪等策士的价值取向不同,策士讲求眼前的功利,并无构造理想社会的长远打算。孟子则不同,他不但要求改变现状,还为理想社会画下了一张蓝图。孟子重视个人修养,他认为领导者的政治情操对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从这点出发,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修、齐、治、平的思想,是以“诚”的哲学为基础的。“诚”既是自然的规律,又是哲学基础。就修身而言,政治人物的情操往往能起到表率作用,“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就齐家来说,行仁义,就是尽孝道和悌道。就治国、平天下来说,“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行仁政。所谓“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第二座高峰,剥离封建时代的“圣贤色彩”,《孟子》中的理性精神和人性彩色在今天仍然值得提倡。孟子重视人,因而用较大篇幅的文字讨论“人”在政治上、管理上、执行上的作用。他不但提出了“贤人”管理模式,还提出了民对君的制衡。他勇于挑战君主的地位,认为君主不明,臣子可以将他推翻,这不是作乱,更不是弑君,而是推翻独夫民贼。囿于时代的局限,孟子也有一些糟粕思想,但这并不能抹杀他伟大思想的光辉。我们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型期,阅读《孟子》,对建成一个民本社会有积极意义。

内容概要

  《孟子》是儒家的重要著作,受到历代重视。本书从注释、译文、品评三个角度来解读这部经典。《孟子》中的理性精神和人性彩色在今天仍然值得提倡。本书分析孟子思想在政治上、管理上、执行上的作用。对孟子提出了“贤人”管理模式,民对君的制衡都进行的分析。当然,囿于时代的局限,孟子也有一些糟粕思想。对此,书中也有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型期,阅读《孟子》,对建成一个民本社会有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

  歌斐木,本名尚论聪。1981年生于中国西部,现居北京。酷爱古典文学和哲学著作,高中时代开始发表诗歌、散文作品。大学毕业后曾一度在平面媒体担任记者,著有旅行散文集《一路向西》,编著有《你的魅力来自口才》,《你的魅力来自幽默》等书。在《齐鲁晚报》、《焦作日报》《特别关注》等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书评二十余万字。现从事剧本创作与图书策划工作。

书籍目录

卷一 梁惠王上
第一章
利在先则臣下弑上
仁在先则公室可安
第二章
暴虐者民欲偕其亡
贤德者民能同其乐
第三章
不竭泽则鱼捕不尽
不穷欲则百姓丰裕
第四章
民饿死此率兽食人
始作俑其人无后乎
第五章
修忠信人可事父兄
施仁政出可事君王
第六章
苗枯槁则苦盼甘霖
天下乱则民望仁政
第七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卷二 梁惠王下
卷三 公孙丑上
卷四 公孙丑下
卷五 滕文公上
卷六 滕文公下
卷七 离娄上
卷八 离娄下
卷九 万章上
卷十 万章下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第一章利在先则臣下弑上仁在先则公室可安【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③,而国危矣。万乘之国④。弑其君者⑤。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⑥。不夺不餍⑦。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⑥。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罂,公元前369年一前319年在位,惠是他死后的谥号。公元前362年,魏国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因而也被称为梁。②叟(sou):对老人的尊称。孟子见梁惠王时年已63岁,故惠王称孟子为叟。③征:取的意思。上取乎下,下取乎上,所以说“交征”。④万乘之国:古时一车四马叫乘,万乘之国,指能出兵车万乘的国家。其下千乘、百乘以此类推。按古制,只有天子才能享有万乘,诸侯则享有千乘、百乘不等。⑤弑:古代臣杀君、子杀父母叫弑。⑥苟为:如果真是。⑦夺:篡夺。餍(yan):满足。⑧后:这里是怠慢的意思。【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前来,那将对我的国家有很大的利益吧?”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为什么一开口就要说到利呢?只要讲仁义就好。王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呢?”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呢?'一般的士和百姓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利呢?'这样,上上下下互相追逐私利,国家就危险了。”在一个拥有万乘战车的国度里,犯上作乱杀其君主的肯定是那拥有千乘战车的贵族大臣;在一个拥有千乘战车的国家中,杀君犯上的肯定是那拥有百乘战车的贵族之家。在万乘战车的国家中就有人能拥有千乘,在千乘战车的国中就有人能拥有百乘,实在是够富贵程度了,但是如果先谈私利后讲公义,那么不杀君夺权便永远不会满足。“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遗弃自己的父母的,也没有讲'义'的人却怠慢他的君主的。王也只用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品评】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王室更加衰弱,周天子的威信进一步降低。诸侯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爆发战争。同样,诸侯国内部的大夫家族为了争权夺利,也矛盾重重。因此,不但出现了诸侯侵占周王室土地的是件,也出现了大夫瓜分诸侯国的事件,“三家分晋”就是大夫替代国君的典型事例,晋国的韩、赵、魏三个大夫家族架空国君,进而各自控制了大片土地,最终将晋国一分为三,分裂为韩、赵、魏三国。他们向周天子请封,周天子只好认可他们为新的诸侯。同为诸侯大国的齐国也发生了类似事件,齐国大夫田氏坐大,居然替代齐国国君姜氏,坐上了国君宝座,周天子也只好承认既定事实。其他诸侯国内,也都发生了大夫篡权,或者乱政的局面。甚至大夫内部也发生了混乱,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控制了季孙氏的权力,进而控制了鲁国的内政。在统治阶层内部,已没有任何忠诚可言,以下篡上的事件时有发生。孟子认为这是长期以来只言利,不讲仁义的结果。儒家仁义的内涵十分广,不但包括诚实、谦恭、仁爱、温良、礼让、还包括忠诚,只有自上而下的提倡仁道,则属下懂得尊长,臣子懂得尽忠,否则则不但周王室会覆灭,诸侯公室也会覆灭。因此,孟子在拜会梁惠王的时候提出了“利在先,则臣下弑上;仁在先,则公室可安”的思想。此章开宗明义,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他认为仁是立国之本,主张为政应把仁义放在首位,功利则是其次。本篇一开始就说:“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认为施政要以仁义为准则,无论君臣都要依此准则行事,不应因私利而违背仁义。

编辑推荐

《孟子》是记录中国战国时代思想家孟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作品,内容广博,影响深远。作品说理透彻,言辞典雅,富于思辩色彩,论述层层推进,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作为一部哲学经典,此书不但完善了儒家的理论体系,同时在具体执行层面提出了不少创见,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管理、心理学、哲学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同时也可为现代人之镜鉴。歌斐木所著的《〈孟子〉品读》从注释、译文、品评三个角度来解读这部经典。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属,此之谓大丈夫。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孟子品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