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出版时间:1992-2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作者:[美]索尔·贝娄(Saul Bellow)  译者:李耀宗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这“盲目的激情和吸引”是“迷恋”这个词的第二条词义,其第一条词义为“变得愚不可及”
      
      你所能做的,就是在后门走廊玩牛奶瓶,或者坐在石块上研究灰尘的美学
      
      对他来说,世界犹如一个静电场,一台为他的粒子加速的回旋加速器
      
      再没有小女孩拖我去动物园看狗熊和老虎了。动物园的动物不可能看出这一点,但他们本身也是这个离婚世界的一部分
      
      有人称它为野心,或者恬不知耻
      
      人们出于帮助人的动机常拿些冠冕堂皇的话相互纠缠,这实在可怕
      
      当人们决定把自己的智慧运用到任何特殊领域时,他们往往走的太远了,最后便成了一种地狱
      
      如果你把现代生活当回事揣在心中,它会使你疲惫不堪
      
      心不在焉者的秘密动机是在负罪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清白。心不在焉是一种虚假的清白。
      
      偶尔来点小小的恶作剧对人的灵魂有好处
      
      这样的想法简直与它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同样巨大的破坏性
      
      蹩脚的艺术最终将使人致残
      
      如果你拿榔头砸我的脑袋,迷糊中我会看到十个马蒂尔达,其中有一个正是我深深爱着的
      
      当你投身于现实生活时,你才会真正的遭殃。而假如,另一方面,你若不情愿投身进去,你就什么也不懂。
      
      舅舅一直在同那种不能进行恋爱的羞耻进行抗争。他是一个怀有希望的人——比方说,他希望娶一个自己中意的女人。假如你有这种希翼,最好是融化两颗心,仅仅融化一颗心又有何用?
      
      你需要一个考古学家才能从他的头脑里发掘出这样的记忆
      
      你可以喜欢一个人,但不喜欢他对你做的事
      
      他那减轻的体重可能会使他抵制无政府状态的磁性吸引,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逍遥而独立
  •     长篇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More Die of Heartbreak,1987)是美国杰出犹太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创作后期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深刻体现了德国著名犹太哲学家、神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提出的“对话”哲学思想。首先,在人物关系上,小说中的肯尼斯与舅舅本诺之间存在着“我-你”之间的对话关系,而本诺与妻子玛蒂尔德及舅舅哈罗德、肯尼斯与情人翠姬及父亲鲁迪之间只是一种冷漠的“我-它”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也体现在人与物之间,作为植物学家的本诺与假杜鹃花经历了从“我-你”到“我-它”关系的转换,展现了传统犹太伦理道德观念在美国当代社会受到的冲击,以及犹太知识分子在当代美国社会面临的伦理困惑和精神危机。其次,在叙事上,第二人称“你”的使用也体现了这种对话性,拉近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
        索尔·贝娄与马丁·布伯曾于1959年在以色列会过面。当时布伯问贝娄是否是犹太人,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布伯建议贝娄每天读一页《摩西五经》以提升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价值,尽管贝娄最终没有接受这一建议,但他承认自己经常在看《旧约》。①另外,在他另一部代表作书信体小说《赫索格》(1964)中也曾提到过布伯的“对话”哲学。可见,布伯的“对话”哲学对于贝娄的创作是有一定影响的,这对于深入了解他创作后期中的代表作《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的人际关系、主题思想以及叙事手法极为重要。
      
  •   "偶尔来点小小的恶作剧对人的灵魂有好处",喜欢这句。
  •   很有心
    "而今更见伤心死" 竟然还有这个译名
  •   “如果你把现代生活当回事揣在心中,它会使你疲惫不堪 ”
    深有同感呀!!!
  •   耐人寻味的话很多啊。。。。
  •   我在北大的硕士论文是解读布伯的《我与你》,欢迎讨论,欢迎登陆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fengxiaolong2066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