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与流散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作者:赵园  页数:238  
Tag标签:无  

前言

  关于这项考察的缘起,《易堂寻踪》的后记已说得很清楚。  当初选择这题目,多少也因了所在的研究所恰有三魏以及彭士望、曾灿等人的文集,而彭、魏等是所谓的性情中人,文字清浅,无不长于自我告白,文集中有大量可资利用的内容;对于想象这一群体,几乎自足到了可以不假外求。较之面目全非的“实地”,上述情况更合于我的期待——我的兴趣始终更在那一时期士人的心史。  与历史人物结缘可以有种种途径,学术只是一种,却有可能是使这“缘”较为坚实的一种。有人终生致力于某一人物的探究,即与那人相伴一生——未必不是一种值得羡慕的生存方式。易堂诸子不属于这种人物,却如我在自己的大半生中有机会遇到的某些人那样,即使不能改变、也润泽了你的生活。这是一些天性纯洁的人物,不但使自己的人生保持单纯明亮,且能以清新的气息感染他人。当着社会空气日趋浑浊,你不能不怀念这种古老的诗意。

内容概要

  《聚合与流散: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在完成后,易堂诸子在我,已非漠不相关的异代人,他们由故纸中走出,径直走人了我的世界。对于明清之际,我的兴趣始终在士大夫的处境与命运,包括展开在上述伦理关系、日常情境中的命运。明中叶以后,士人对当代士风之恶浊,批评不遗余力,我由明代及明清之际的士人那里,却常能遭遇极清明纯净之境,赤子般的真挚与热诚。易堂诸子涉世均不够深,应当属于“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的一类,是天性的诗人,尽管不以诗名。我想,光明俊伟的人格,任何时候都会令人神旺的吧。至于某个人物的魅力,自然会销蚀在时间中,但它们毕竟以其短暂的存在照亮过他人,即令细微如爝火,也是美丽的。易堂诸子孜孜于“求友”,以他人丰富自己的人生。

作者简介

赵园,原籍河南尉氏,1945年2月出生于兰州。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研究生班。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艰难的选择》、《论小说十家》、《北京:域与人》、《地之子》、《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制度·言论·心态——(

书籍目录

南昌-赣州宁都宁都·翠微峰(一)宁都·翠微峰(二)宁都·冠石南丰-星子附录一 《翠微峰记》(魏禧)  《翠微峰易堂记》节录(彭士望)附录二 《走过赣南》  《易堂寻踪》后记附录三 易堂三题征引书目

章节摘录

  易堂故事也如其他故事,有其发端以至尾声;发生于其间的大小事件,波澜迭起,为叙述提供了动力。这故事的“发端”,在易堂人物的叙述中,魏叔子与南昌人彭士望的遇合,最足作为标记。我不知道倘若没有两个人物的一番邂逅,以下的故事还能否演出;可以肯定的是,其精彩性必定要大打折扣。  时在乙酉,甲申北京陷落的次年,地点则在那时宁都的南关。是一个秋日,魏叔子与彭士望,在临河的一处宅第前相遇了。作为易堂的核心人物,这两个人戏剧性的邂逅,在事后的叙述中,犹如小型的创世神话,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十年后,彭士望还记得,那年六月,他携家眷由南昌避地南下,只身三次到宁都,却为人所骗,正在彷徨,一个少年来到了面前,那少年“颀然清癯,角巾蓝毂衣”,说自己是魏凝叔,“慕君久,幸过一言”。就此“携持入小东园,语不可断”。甚至当自己洗浴时,魏叔子也站在水盆边说个不停。“比夜漏下三十刻,予日:‘定矣,吾决携家就子矣。’……”(《魏叔子五十一序》,《树庐文钞》卷7)这年叔子二十二岁。  这段遇合在两个当事者事后的追述中,有详略及侧重的不同。魏禧说,彭士望前此已经由别人那里得知了叔子,既与叔子“立谈定交”,就决计与林时益携妻子相就。叔子详细记述的,是如下场面:那天早上船到的时候,叔子刚起床,听到消息,即“蓬头垢面幞被走砂碛相见,慷慨谈论”,每谈到佳处,彭氏就摊开两手向同来的林时益说:“何如?”(《彭躬庵七十序》,《魏叔子文集》卷11)两段记述,在时间上前后衔接,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在叙述同一过程时,他们不但截取的片段不同,且相互写照,写自己记忆中的对方,写各自印象最深的细节。

编辑推荐

  《聚合与流散: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对《易堂寻踪》做了校订,补入了一些为原书体例所限而不能纳入的注释。附录中的《易堂三题》,曾作为拙作《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的附录。《聚合与流散: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聚合与流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配合赵老师其他几本书看,不错
  •   明末清初遗民案例之一,很深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