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误会

出版时间:2006-10-1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傅国涌  页数:235  字数:2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从近代史人物的细节告诉我们:洪秀全的“天国”并非是别求新声于异邦的救国探索;康有为没有公车上书;杨度也并不像别人想象的那么反动……作者对史学有许多独树一帜的评论,尊重史料但不固守成规成论。让人读后拍案称奇,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近年来的历史界有一个共识:尊重历史,以史实说话,还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一个本来面貌。

作者简介

傅国涌,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主要关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言论史和知识分子的命运史等。1999年以来,在《书屋》、《随笔》、《东方》、《老照片》、《东方早报》、《南方周末》、《新京报》等数十家报刊发表100多万字,作品入选《大学人文读本》等多种选本及高

书籍目录

“不得帮忙的不平”——浅谈鲁迅的屈原观谁的“天国”?康有为的神话魂兮归来,陈天华风萧萧兮易水寒——黄花岗90周年孙中山的历史性遗憾重读宋教仁陈炯明算得上英雄好汉吗隉其美其人功成身退:光复会群像蔡锷:“为国民争人格”逆流而行:杨度与君主立宪思想1943年:史迪威日记中的蒋介石史迪威日记中的宋美龄傅斯年对抗日战争进程的判断三个大学校长傅斯年:“我们贡献这个大学于宇宙的精神”——傅斯年与台湾大学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选择遥望新大陆拒绝王袍加身华盛顿告别政坛之后立国之本:人性和人道原则——读《我也有一个梦想》之一内战:没有胜利者读《我也有一个梦想》之二“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读《我也有一个梦想》之三希特勒是如何上台的?——重读《第三帝国的兴亡》俄罗斯三题跳出“周期率”(代后记)——我对中国近代史的一点看法

媒体关注与评论

  傅国涌在尘封的史料中勤奋爬梳,揭示了近代中国不少历史真相,以新的视角给读者新的启发,实现了学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袁伟时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百年中国,多少悲壮剧,前人创造了历史,却又多少被遗忘。傅国涌勤奋博学,“百年寻梦”,“追寻传统”,“笔底波澜”,为后人找回财富,激人奋进。  ——钟沛璋 原中宣部新闻局局长 《东方》杂志总编辑  在我看来,在一代年轻的学人中,傅国涌是非常优秀的一位。他的文章带着他特有的思想光彩,正在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李斯宇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傅国涌的文章有内容,有观点,视野开阔,文字晓畅。有些地方用墨不多却意味深长。  ——章诒和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傅国涌的文字之所以可信,在于他的理性、道义和人格力量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在一个弯弯曲曲的年代,傅国涌是一个忠诚正直的人。  ——崔卫平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编辑推荐

  《历史深处的误会》作者傅国涌在尘封的史料中勤奋爬梳,揭示了近代中国不少历史真相,以新的视角给读者新的启发,实现了学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袁伟时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百年中国,多少悲壮剧,前人创造了历史,却又多少被遗忘。傅国涌勤奋博学,“百年寻梦”,“追寻传统”,“笔底波澜”,为后人找回财富,激人奋进。——钟沛璋 原中宣部新闻局局长 《东方》杂志总编辑  在我看来,在一代年轻的学人中,傅国涌是非常优秀的一位。他的文章带着他特有的思想光彩,正在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李斯宇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傅国涌的文章有内容,有观点,视野开阔,文字晓畅。有些地方用墨不多却意味深长。——章诒和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傅国涌的文字之所以可信,在于他的理性、道义和人格力量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在一个弯弯曲曲的年代,傅国涌是一个忠诚正直的人。——崔卫平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历史深处的误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6条)

 
 

  •   学术要为公众最大程度上的接受,需要学人动口的“随言”与动手的“随笔”。傅国涌的学术文章,多为“随笔化”写作的可读篇章,可贵之处在于其的思想性。《历史深处的误会》一书,可分前后两大部分,无论是前一部分对近代中国大人物那“小细节”的探究,还是后一部分对美国新大陆中“老人物”的遥望,都贯穿着宪政民主思想。宪政民主这一普世价值,曾经是近代中国多少有识之士的美好理想,那是历史深处的对“宪政时刻”的期待。在《“不得帮忙的不平”》一文中,傅国涌透过对“鲁迅的屈原观”的分析,让我们看到屈原“对专制君主制度绝对忠诚”的局限;而在《孙中山的历史性遗憾》中,同样让我们看到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人权没有保障,即使是‘真心原始之革命党’当政,也同样没有真正的共和可言”,而孙中山先生没有看到问题的要害所在。人权保障是从每一点每一滴构成的,否则,所谓革命,只是给了少数人以“党国”的名义分赃的机会。专制与极权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反动,而传统的东方式专制势力何其强大。《谁的“天国”?》告诉我们,洪秀全只不过是借宗教之名来达到自己“家天下”的目的。他进南京,就制造了“南京屠杀”,只是相比于日本侵华制造的“南京大屠杀”规模小一些而已;“历代古都的文物古迹被严重毁坏,诸子百家、历代书籍都遭禁止、焚毁,比秦始皇还要彻底。这不仅是对生命的屠戮,也是对文化与文明的毁灭。”傅国涌就这样剥去了太平天国的“太平”面纱。在《重读宋教仁》一文中,我们看到宋教仁的被刺,如何打破了民初在中国实行宪政民主的梦想;而正是有着宪政思想,宋教仁方能专程去密访过去的政敌梁启超,以英美式的“两党轮流执政”相勉励,“你上台执政,我愿在野相助;否则我当政,请你善意监督”。可以比照阅读的是书的后半部分《遥望新大陆》、《拒绝王袍加身》等篇章。美国的宪政民主经受住了两百多年的时间考验,一个国家的繁荣强大,起源于“宪政软实力”。那些美国的开国先辈,“既是一些具有崇高理想的人,又是冷静的现实主义者”,虽然他们深信政府权力必定来源于人民,但他们“对人性的不完善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所以在“宪政时刻”设计新制度时,他们首先就要对头头们“限权限利”,最大可能制衡公权力。于是,美国联邦政府和各邦政府从一开始就成了“有限政府”,只能管辖联邦宪法和各邦宪法授权以内的那点事,不能随意总管一切,更不是一群联邦党人试图以党的名义既要管枪杆,又要管政府,既要管官员,还要管人才,似乎把全天下的事统统都给管过来、管起来才是“对人民负责”。什么都要管的,通常就不是宪政民主,而是专制集权。而世界文明巨轮滚滚,必定会将各种专制集权碾成齑粉。
  •   我是在长途汽车上读完这本书的。作为旅途伴侣,这本书很有趣,作者把那个时代的人物事迹写得栩栩如生。当然这本书的价值远远不限于此。相信读罢全书,有心人自然会思考百年历史的轮回。
  •   对近代名人大揭底,原来印象中的历史人物模型轰然倒塌了。
  •   看过很受启发
  •   视角还算独特,但是可能因为篇幅所限,有些论述过于简单。文风也有些偏激,不够老道,书生气太重。
  •     此书很好!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我们需要的不是教科书的历史,
       而是历史的本来面貌
       此书很好! 绝对地值得一读!
       这本书的作者说过,真实是历史的生命
       确实 ,很多时候 我们都是活在虚假之中
      
      
  •     历史的车轮碾过,一切被压成碎片,人,事,物。掌握话语权的阶级拿起最需要的一片,说,就是它。于是,后来人以为被放大的这一片就是事实,就是真相。偶然有机会发现其他的裂片,竟诧异怎么和之前裱装膜拜的那块不一样?才知道之前知晓的不是真相,起码不是全部的真相。然而应该提醒自己,莫以这后拾起的一片又当作全部,迷信着传播才好。如果努力并足够幸运地发现尽量多的残片,也许能大体拼出原本的样子,但是想一丝不差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有时光机器回到当时,且还得站在世外的角度去看待——即便这样,也常惊觉已经和最早的概念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作者手中的那片也只是众多之一,看官如何理解,就看各自总共掌握的数量多寡了。真正的历史是客观的、唯一的。人所了解的历史是主观的、被书写的。过去是为现在服务的工具,所谓历史,未必有究竟,即便有,未必是真相。
  
  
      
      作者对近代史研究深入,揭示了很多不同以往的内容。对美国建国初期即奠定的民主的理念和制度甚为推崇,其中华盛顿的思想行为尤为让人感动敬佩。对民主和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的共同课题,然而,综观了中外近代史,作者对当下时弊的针砭基本没有,多少有些遗憾。
      
      
      
      
      回复 (0) | 收藏 (0
  •     《历史深处的误会》
      
       读书人都有个习惯,看到喜欢的作者在书里提到了某本书,就也想要去看,凭什么他看过,我没看过呢?他的书不错,他读书的品味也肯定没问题,于是就经常这样由一本书牵连出很多本来,而且这样牵连出来的书,比很多排行榜上推荐的更有价值。我是在梁卫星的《成人之美兮》里面,看到傅国涌的书的,有很多本,于是就买了一本先看看。
      
       这本书写的是民国的历史,都是大人物的小故事,正是这些小故事让历史鲜活起来,让人物复杂而生动起来。在这些故事里面,那些名字不再是英雄、伟人、败类、坏蛋,而还原成有血有肉的生命。英雄也有很多缺陷,坏蛋也不是一点好事没干,其实历史就是这个样子的,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刚读书的时候挺喜欢历史,特别是民国史,那时候最喜欢的是张建伟晚清民国历史系列,第一本是《温故戊戌年》,一共五本,现在已经没有卖的了。当时看完以后感觉很震撼,历史原来竟然是这样的啊!和历史教科书上的完全不一样。但是那才是历史的真实。
      
      
      
  •     如何看待历史,比是否读懂历史、能否厘清历史要重要的多,这是一个史学、史识和史观的问题。史学是搞历史研究的基本功,首先要掌握大量的资料,才能得窥历史之全貌。史识是分析这些资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能力,这一点是能否成“家”的关键。很多史书摆了一大堆资料,堆砌了一大串细节,可是全无见识,难免人云亦云。史观不单单是对治史者而言,对读史者也一样重要。如何看待历史,就象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一样,能够左右一个人的命运。
      
      读傅国涌的《历史深处的误会——近代史的大人物小细节》,失望多于期望。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严谨的历史学著作,读罢方知不过是演绎历史的散文而已。作者对近代史上的人物所给予的关注和所下的功夫是显而易见的,可是仅仅掌握了一些不为公众所熟悉的历史素材而已。如果作者足够激情,笔法足够唯美,完全可以成为另一个余秋雨,为更多的普通读者所喜爱,而被学界所诟病。
      
      作者的所谓的“误会”,大多是针对历史教科书的。例如,引用鲁迅的“不得帮忙的不平”,揭示屈原“愚忠”的本质,以及对后代文人的负面影响。引用马克思的观点,认为太平天国没有神话,不宜给予过高的评价。引用《温故戊戌年》给出的证据,说明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是剽窃,“公车上书”原本并没有上书,所谓光绪给康的密诏是伪造的,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绝笔是被梁启超篡改过的。从孙中山未能理解“五四”运动思想的重要性、向日本开出和《二十一条》相近的借款条件、以与民主理想相背的方式重建中华革命党、引入党在国上模式等四个方面,列出伟人的遗憾。还有列举陈炯明滥杀革命党人的罪状,质疑他算不算英雄好汉,杨度也并不象想象的那么反动,等等。作者之本意,就是以这些史料,“还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一个本来面貌”。
      
      丝毫不否认作者所付出的努力,也不想去质疑这些史料的真实性,因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并没有所谓的“本来面貌”。同一个事件,在发生之初,就有不同的解释。同一个历史人物,不同的人来写,就是不同的面孔。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本来就是不同的,这是差异性的根源。现实中也是这样,比如机关提拔干部和企业选择管理人员,如果真的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那么我们会发现没有一个完人。但是企业老总不会傻到非得找一个完人,而是会选一个最适合这个岗位的人,看重他的优点而忽略他的缺点。历史教科书也是这样,它必须有一条主线,有一个取舍标准,把对历史进程最有影响的事件突出出来,把历史人物影响最大的一面展示出来,余下的只能忽略,留待有兴趣的人去“发现”。
      
      这样做的原因是,历史教科书必须有明确的是非判断,因为是给孩子看的。小时候看电影,总是会问谁是好人,谁是坏蛋,起初还以为是由于那个阶级分明的年代使然。等有了孩子才发现,现在的小孩子看影视,照样会问同一个问题,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这帮人是好的还是坏的,人的头脑中天生就有是非观念,你告诉孩子没有好坏之分,他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历史教科书只能明确地肯定或者否定一个事件或一个人,只能忽略一些细节。
      
      所有的历史都是被删割的历史,事实上这样的历史也很难造成所谓的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是非感会越来越淡漠。小孩子会觉得某个人很亲,成年人则知道没有人会对你真亲。小孩子会认为这样做就是不对,成年人则会觉得没什么不对。小孩子会嫉恶如仇,成年人则会理解坏人的难处。小孩子会崇拜偶像,成年人却很难再被假象左右。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对刚刚发生的事件都有明确的是非判断,而对几千年以前的历史则相对超然。一个现成的例子是,对小日本耿耿于怀,而将金、辽、元纳入正史,侵略者摇身变成祖宗。学历史教科书的孩子长大了,会重新发现和认识历史,他会以自己的眼光来判断,然后得出一个模棱两可的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就象是发现了历史还有另一面的青年人,迫不及待地向朋友转述。
      
      我所推崇的史观,是把历史当回事,又不当回事。当回事,是要正视历史,研究历史,通古今而明事理。不当回事,就是不要信以为真,不要拘泥于细节,不要追求历史的真相。中国自古即有文史不分家之说,历史其实也是文学,再严谨的笔法也有创作的成分。挖掘历史的真相,也不过是再创作而已。历史是真人演绎的戏剧,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能在欣赏中得到启迪,发现需要的东西,就已经达到目的了。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能把小姑娘打扮得别具一格,让人有能工巧手之叹也就足够了。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拿棒槌当针,不是大智若愚地傻活,就是头破血流地碰壁,但愿是前者吧。
  •     “几千年来多少次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没有改变什么,从政治制度、经济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没有任何变动。”
      这些农民起义,诚然是作者所说的那样,但却让国人始终不缺反抗的意愿和传统。
      “没有人在改朝换代之后寻求新的出路”,这才是悲剧。
      “历史就是热血和阴谋共同书写的,志士的头颅和投机者的顶戴花翎从来就密不可分。”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都有效忠朝廷的习惯,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也没有什么变化。”
      “大人先生的争权夺利,无论是和平榨取,和平分赃,或是暴力抢夺,军事斗争,结果被牺牲的总是多数平民。”
      “(美国)把安全和活力结合在一起。”
      “对上帝的无比信仰与感恩使他坦然面对死亡的降临。”
      “当司法和法官不再是权势的工具,法官的职业自尊心、职业荣誉感也就同时确立了。”
      “病根在于一元化的无限权力主导。”
      
  •     华盛顿的伟大,孙中山试图学习,可惜被袁世凯搞砸,蒋介石因此有了独裁的理由,带来了被老毛取代的厄运,中国社会华丽地转身360°,依然痛苦挣扎在独裁威权的阴影下。人格、人性应该是历史的第一书写原则,而非“胜者王败者寇”、“打江山者坐江山”的谬论。
  •     1:屈原。我们在肯定其作品的文学价值的时候,应看到其奴性的表现,同焦大做对比,这就是鲁迅对他的评价。作为中国历代文人追求的无限目标,同时却也在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人格,导致他们即使是以生命的代价也要始终坚持这种信仰。
      
      2:洪秀全。一场农民起义的领袖、一个太平天国的缔造者。但是基于人性上看却又是一个残暴、冷酷、野蛮、迷信的人。一个伟大的人,在基本上他首先必须是一个完美的人,不能说完美,但是起码对于人性上也应该是美好的。太平天国只是一场改朝换代的运动。
      “一个魔鬼怎么能建立一个天国”
      
      3:康有为。拨开历史迷雾,还原历史真相,我们应该看到一个真实的康有为。
       “我们应该走出康的神话,走出所有大大小小的历史神话,只有从神话中走出来,我们民族才会有希望,一个总是生活在神话中而不能正视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出息的”。
       应该去看《温故戊戌书》《1898中国故事》
      
      4:陈天华“其一作书以警世,其二则遇可死之机而死”。
       他的死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衰亡,他的死是要他的同胞,要我们这个民族在人格上站起来,他死了,但是用他的生命为民族而催生。
       阅读《猛回头》《绝命辞》
      
      5:黄花岗90周年祭。这里不应该仅仅祭奠他们,我们还应该祭奠无数民国缔造前牺牲的人们。他们只是刚刚意识到人类都有生命、幸福和自由的权利,却为了砸碎暴政的铁链,缔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共和国,这就是他们牺牲的初衷。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儿,愁着秋雨湿黄花
       ——黄兴《蝶恋花.哭黄花岗诸烈士》
      
      6:孙中山、宋教仁,两个优秀的国民党的代表
       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国民国的国父,组织中国革命党,创造了“党国在上”的制度,对国民党后期的有着深深地影响
       一个人的死代表一次宪政民主尝试的失败,运用责任内阁制改变中国几千年大一统的集权专制传统社会,却没有能成功,却用他的鲜血染红了他的民主思想。
      
      7:陈其美,陈炯明
       虽然有着对民主共和的追求的高觉悟性,但是他们的行为却以民主、共和的目标根本不相容,和对人性与人道原则违背。由于没有基本的人权观念,也缺乏对民主。法治的深层次理解,使他们在革命的过程中暴露了其阴暗而残酷的一面。
       没有对人性的觉醒,没有一个保障人权的制度,即使是信仰共和的党人掌了权也会草菅人命而践踏人权,这一切都不都不能靠铁和血来解决。
      
      8:光复会群像、蔡锷
       “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为领章的革命群体对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用自己的生命青春来换取对腐败、专制和黑暗王朝的结束。
      “为国民争人格”。作为再造民国第一人的他,在护国战争后毅然辞去职位,放弃权力。
      “事之不济,吾侨死之,绝不亡命;若其济之,吾侨引退,绝不在朝”
       ——梁和蔡师生临行相约
      
      9:三个大学校长和傅斯年
       北大 浙大 台大、
       蔡元培,蒋梦麟 竺可桢 傅斯年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求是 教授治校,学生自治
       柏林大学的“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精神影响了一代代的大学教育者
      
      10:华盛顿、《我也有一个梦想》
       “新一代的美国开拓者们,相信必须用良好的政治制度才能权衡利益,而并不是通过人的道德完善和良心发现来解决存在的种种问题。”
       对于人本主义的关怀,对自由和幸福的无限追求,摒弃阶级,充分体现每个人的人性和能力,创造一个新大陆——美国。
       阅读《独立宣言》《联邦党人文集》
       “马丁路德金坚决地,合法地争取自己应有的宪政权利,同时作为被侮辱,被损害的一方,以宽容的宗教精神,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撑,以此呼吁社会良心的醒悟和人道支持。”
      
      11:希特勒是如何上台的
       《第三帝国的兴亡》 扩展阅读《中国人的精神》
      
      重点读最后一个章节:“跳出周期率”
       “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毛泽东
       胜者为王,败者寇的历史规律在两千年的中国中不断上演。史书的记载往往也都是按照胜利者的意识去书写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应该仅仅从史书上看到这一切,我们应该看到史书后的历史。
      
       拨开层层迷雾,看到真实历史。
  •      这本书的名气很大。封底的书评人都赫赫有名,袁伟时章诒和崔卫平,每一个名字都是我买这本书的推动力。然而看到第一篇讲屈原我就明白我实在不会喜欢上这本书。虽然熬了两周我将它最终读完。
       书的副标题是《近代史的大人物小细节》。这个副标题本可以让人肃然起敬。近代史虽近,但对于我们受体制内教育长大的人来说实在是要算一笔糊涂史。因为有太多的人在自说自话。而此书作者亦然,作者并没有研究什么第一手的历史资料。他的叙述都来自于各方的人物传记。你知道我们国家人物传记作家的写作水平实在不敢让人恭维,本本传记都是不是人就是魔的,要么就是搞但好像跟先人很熟似的。以至于连杨振宁教授都不惜要厚着脸皮站出来批评一番。所以从没有搜集第一手资料这一点上来说作者傅国涌是失败在了起跑线上。就冲着他都是炒的冷饭,我很不解为何袁伟时教授这样的史学家和崔卫平这样的疑似公共知识分子以及章诒和这样的历史经历者会给出类似BRAVO这样无须负责的书评。可悲的文化界人士们的交情。
       ok,就算是炒冷饭,若是能炒成美味可口的蛋炒饭或者是酱油饭也能卖出个高价钱来。可惜的是作者并没有炒出来。整本书都是在引述和看得人头皮发麻的抒情。尤其是蒋介石和史迪威的段落,基本上史迪威日记的版权人可以告傅国涌了。非常明目张胆的抄袭。
       没有诚意去搜集第一手的资料就耐心去整理第二首的口述历史资料也成啊。最后搞出这么个缝缝补补的东西来骗钱,实在是不像个样子。
  •     看此书标题,乃至读至康有为一段时,我还以为这书仅仅是一个满足普通读者对历史猎奇的低等读物。但越看到后来越发现完全不是,甚至连标题都有一石二鸟之意。
      
      作者从洪秀全、康有为、黄兴、孙中山、蒋介石、蔡锷、傅斯年、蔡元培等中国近代史中的风云人物一路下来,一直铺垫到49年,突然笔锋一转开始讲华盛顿、林肯、希特勒和俄罗斯,以至于到后来以周期率为结尾。不仅厘清了整个近代史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发展脉络,同时也以反衬的手法给读者展现出了至今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
      
      作者在整本书的选题构思相当巧妙,到49年嘎然而止,觉不提现世一笔一墨,但却胜似千言万语。即规避了现实问题,又让读者自己可以延伸联想,以古鉴今,以史为镜。
      
      近200多年中国现代进步史中无数先贤追寻的答案,走到今天其实依然没有结束,正如代后记中毛泽东对黄炎培的解答一样“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然而,真正做到了民主了吗?民主又为何物?这种虚假的答案不过是另外一种周期率。
      
      不能提供独立思考的土壤,不能从底层开启民智,不能有百年的思想教化与准备,不能抛弃2000年的成王败寇暴力思维惯性,则中国之进步将始终是循环往复的周期率
  •      本书的众多史实也很难去考究,而且很多也难辨真假,但我觉得此书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人物。
       中国人一直在进行种种造神运动,许多人成了一个道德符号,毛主席,马克思之类更成为了神话。而本书对近代一些人物的论述,给予了我们全新的视角。走下神坛,他们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爱憎情仇,他们也有很多的个人情绪,做过错误的抉择。
       从历史人物的细节中,那些造出的神门走下神坛,成为了有血有肉的人。这是本书带给我们最富有启发性的教育。
  •     《历史深处的误会》:最好的一种历史观
      
      
      中国读书人的最高追求就是做一个忠臣,是屈原塑造了中国文人(他们实在算不上什么知识份子)的精神、人格面貌。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代表的绝对不是什么先进、进步的文明,而是愚昧、野蛮、迷信的代名词,与“向西方探索真理”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康有为的神话:神话一,抄袭剽窃别人的学术成果。神话二,“公车上书”没有上书。神话三,伪造光绪帝密诏。神话四,篡改谭嗣同的绝命诗。神话五,曾有密谋兵变的打算。神话六,通过权力抢夺民办报纸。
      
      康有为、严复两个走在时代最前列,领过历史风骚的人物,最后成为筹安会和复辟的主角之一,这是铁铸的事实。
      
      孙中山的历史性遗憾:遗憾一,轻视五四运动,认为思想是服务于政治的,不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遗憾二,为向日本借款,向日本人许诺的条件,和《二十一条》大同小异。遗憾三,二次革命失败后,组建有黑帮性质的中华革命党。遗憾四,二次革命失败后,向苏联学习,以党治国,成为党天下的滥觞。(傅国涌老师对孙中山的评价大体扬过于抑,毕竟孙先生开创了民国,为南北和平又让出总统宝座。)
      
      重温宋教仁的宪政思想,我们为当年苦难的民族感到可悲、可怜、可恨!悲的是我们失去了一次走向民主的大好机会,那样的机会是并不经常出现的;怜的是一个不知道爱护自已的优秀分子的民族,终究是无法站立起来的;恨的是袁世凯们常常占据着这个民族的优势地位,他们从来就不放过宁教仁。而今袁世凯们,多少大大小小的军阀,官僚都已化为粪土,只有宋教仁依然站立在历史的风尘中,默默地凝望着我们。
      
      在世界的万事万物中,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没有这种人性的认识,人类将永远在黑暗中彷徨无地,什么样惊心动魄的革命、什么样漂亮动人的口号都不可能给人类自身带来真正的光明,都不过是一些人杀另一些人而已。
      
      在中国近代军阀多如牛毛的混战局势中,职业军人中竟然产生了蔡锷这样一个人格高尚、目光远大、让后人只能仰视的人物,是整个民族的大幸。我以为蔡锷本质上是一个有知识份子品质的人,作为梁启超心爱的弟子(即使在他声望如日中天之时,他对梁始终执弟子礼甚恭),他从小受过良好的人文教育,具有深厚的人文修养,共和观念早已渗入他的骨髓。这些因素对他作出重大的人生抉择至关重要,所以整个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中,只有他拿着枪用行动说出了如此坚定的、带有人气的话——“为国民争人格”。
      
      美国史迪威将军和一个有名望的中国人交谈后,在日记中写道:“他证实了我全部的最悲观的观点。花生米(蒋介石)其实算不上独裁者。他发布命令。每个人都鞠躬言是。但谁也不干什么。他了解盗窃和腐败的全部情况,但他没有治愈这一问题的力量、、、、、、他也了解全部恶劣条件,但他做不了什么、、、、、、挽救中国的不是军队进行的战争,而是国家的辽阔面积和交通的不便。”
      史迪威被解职离开中国,在日记中不无凄凉:“两年零八个月的奋斗,得到的是一个嘴巴。日本人广播说我阴谋废黜蒋介石,自已在中国当王。聪明极了。仅此就可使蒋介石产生疑团。(或是重庆制造的,以使他的行为显得有理?)”(这不是电影,人家竟也种族优越!史迪威称宋美龄“梅”和“白雪公主”,但把老蒋骂得一无是处)
      
      1948年的最后一天,南京长江边上,大江滚滚而去,傅斯年和胡适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背诵着陶渊明的《拟古》诗第九首: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残,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1949年,又到了一次时代转换之际,中国知识分子必须在去、留之间做出选择、、、、、、他们的留下不是偶然的,对于未来,他们有着美好而朦胧的期待,即便是曾经洞若观火的储安平那一刻也正忙于热情讴歌新时代,更不用说朱光潜、费孝通那样热衷于自我检讨的知识分子。“时间开始了”,胡风的神来之笔是对一个时代最恰当的概括。
      
      在华盛顿等新大陆开国前辈与各国君主、法老、皇帝、酋长之间有一条难以跨越的巨大鸿沟,那是两种不同文明的鸿沟。前者代表了生气勃勃、富有生命力的人类近代文明,后者则是已经没落的古代文明的象征。逝者如斯夫,古老民族终究要从根深蒂固的帝王情结中走出来。眺望18世纪遥远的新大陆,重温20世纪的那一刻,孙中山、黄兴面对权力所作出的毅然选择,我为这块土地上曾产生过这样伟大的同胞而感到一线安慰。当然,我更为人类曾拥有华盛顿、杰弗逊这样的人而感到灵魂的温暖。
      
      成王败寇、“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逻辑支配了中国至少几千年,以暴易暴、循环往复的历史从未改变过。1945年7月抗日战争即将结束,黄炎培有过一次延安之行,曾和毛泽东作了一番著名的窑洞对话——
      有一回,毛泽东问我感想怎样?我答:
      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08。12。20
      
  •     历史的车轮碾过,一切被压成碎片,人,事,物。掌握话语权的阶级拿起最需要的一片,说,就是它。于是,后来人以为被放大的这一片就是事实,就是真相。偶然有机会发现其他的裂片,竟诧异怎么和之前裱装膜拜的那块不一样?才知道之前知晓的不是真相,起码不是全部的真相。然而应该提醒自己,莫以这后拾起的一片又当作全部,迷信着传播才好。如果努力并足够幸运地发现尽量多的残片,也许能大体拼出原本的样子,但是想一丝不差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有时光机器回到当时,且还得站在世外的角度去看待——即便这样,也常惊觉已经和最早的概念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作者手中的那片也只是众多之一,看官如何理解,就看各自总共掌握的数量多寡了。真正的历史是客观的、唯一的。人所了解的历史是主观的、被书写的。过去是为现在服务的工具,所谓历史,未必有究竟,即便有,未必是真相。
      
      作者对近代史研究深入,揭示了很多不同以往的内容。对美国建国初期即奠定的民主的理念和制度甚为推崇,其中华盛顿的思想行为尤为让人感动敬佩。对民主和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的共同课题,然而,综观了中外近代史,作者对当下时弊的针砭基本没有,多少有些遗憾。
      
  •     如果“历史”是指发生的史实,那么“误会”是什么?那是人与人之间的误会,时间一久就打上了灰色的底色。如果“历史”是后人写的历史,那么误会有两种方式存在:有意和无意。不管是哪种,后世的文人们,都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饶有兴味地追寻真实。这或许使我们的记忆,能够扩大一点存取容量。
      
      中国近现代史,一部水深火热史,一部拯救与被拯救史,或者说不合适,应该是自救史。在百余年的黑暗里(与“红”对应),涌现出来的与“国运”挂钩的人物,离我们逐渐远去,逐渐模糊,残留于大脑的,也基本定型。譬如我们的童年,做了一些噩梦,我们记不清那些细节,但仍可用一个短句来概括恐惧的情状。
      
      傅国涌史海钩沉,那些沉渣重又泛起。在《历史深处的误会》里,我们又看到了很多有意无意的误会。一些人曾经很“正面”,我们却又看到了他们的“负面”;一些人很“负面”,我们却又看到了他们的“正面”;而那些“不正不负”的人,我们也看到了“斜面”。
      
      以正负定论,当然是愚蠢的行为,我只是说,这些人物经傅国涌一勾勒,比起我们以往一贯的看法,终于饱满起来,是个“全面”的人了。是的,以前在我们的眼里,这些人都不是人,只是一些名词的衍生物,比如“太平天国”、“公车上书”、“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民主”、“革命”等等。依附在这些名词上面,我们也就在历史书上确认了他们的形象与意义。
      
      然而形象一旦饱满,意义变得可疑起来。再回首审视,比照承前而来、尚没有结束的当代史,我们有些汗颜。汗颜什么,傅国涌不会说。读书人一声长叹,叹,是大多数知识分子们的职业。傅国涌还望洋兴叹,把视野拓展到了西方。西方的那些人,那些事,横向地,摆在历史的地摊上,供我们对照遴选。
      
      在代后记里,傅国涌提及黄炎培和毛泽东的一段谈话,关于走出历史的“周期率”的问题。这大概是《历史深处的误会》最终的指向。明明白白讲了那么多故事,闪闪烁烁地又回到了一个老问题上。知识分子们从来都不甘心。但比起书中提到的那批知识分子,傅国涌们,又从来不觉得腰疼。
      
      2007-10-18 长沙马栏山
  •     华盛顿何以重要
      
       ——读《历史深处的误会》
      
      傅国涌新作《历史深处的误会》是一部回顾中国近代史上重要人物的随笔集。但令人奇怪的是,在聚焦近代中国知名人物的薄薄一册中,竟有三篇谈论同一位外国政治人物,他就是美国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在此值得提出的问题是:华盛顿何以重要?
      
      早在华盛顿在世之日,他并没有获得众口一辞的赞语,他的能力和品质都值得怀疑。在包括杰弗逊在内的反对联邦主义者的人们心目中,华盛顿是头号恶棍的代号。许多报纸发表过攻击他的言论,如《曙光报》就声称:“如果有哪个国家由于一个人的存在而堕落,这就是华盛顿统治下的美国。” (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建国历程》)这些言词纵然涉嫌个人攻击,但也不为无因。华盛顿是一个讲求现实的人物,其为人行事并非完美无缺。例如,他曾因杰伊条约之故背弃昔日盟友潘恩,令后者饱受牢狱之苦,差点命丧异国。(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
      
      令华盛顿想不到的是,他的声名竟在他死后一步步窜升。描叙华盛顿伟大事迹的传记大量发行,他的著作被精心编辑,他的遗体被小心保存,他的画像大量复制,每年都举行纪念他的仪式,他的名字更是遍地开花,不仅有华盛顿州和华盛顿市,还有三十二个州都有华盛顿县,一百二十一个邮局以华盛顿为名!所有这些都带着神圣的意味。亚伯拉罕·林肯曾在演讲中指出:“给太阳增添光辉或给华盛顿的名字增添荣耀都是不可能的。”
      
      为何会发生如此戏剧性的变化?有论者指出,因为人们需要以华盛顿的伟大来弥补美国历史的短暂。因此之故,凡是不符合华盛顿英雄形象的文字都动了手脚,或删或改,甚至不惜编造故事,如华盛顿小时候砍樱桃树的故事纯属乌有。当然,这里面不乏书商的利益驱动,要利用“老乔治的骨头赚很多钱”。(《美国人建国历程》)
      
      或许,值得进一步探究的是,对美国人而言,开国元勋群星璀璨,但为什么只选择神化华盛顿,而且是在其身后?我想,华盛顿本人身上肯定存在某种深刻的原因。1787年9月的一天,富兰克林步出制宪会议大厅,费城市长的夫人问他,新国家将是什么样?富兰克林回答说:“一个共和国,夫人,如果您能够维持它。”( 朱学勤:《美国是一次试验》,《南方周末》2006年11月9日)不仅如此,当时华盛顿也估计制宪会议拟定的宪法能维持二十年就算不错了。(尹宣:《是《联邦党人文集》,还是《联邦主义文集》?》,《南方周末》2006年10月26日)这反映了新生美国的不明朗的前景。后来的历史发展却是这部宪法二百多年来一直管用,至今仍是各民主国家的宪法模本。之所以有此,开国元勋们的努力功不可没。他们不仅争取了独立,开创了崭新的政治制度,还为这个制度的有效延续贡献了许多。华盛顿拒做国王、及时引退就是一例。
      
      1782年,他拒绝部下尼古拉上校王袍加身的建议,消除了君主制对美国的威胁。次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之后,他以功成而辞去一切公职,回乡务农。1797年,他在连任两届总统之后,再次自行引退。傅国涌写道:华盛顿“开创了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届的光辉典范,弥补了美国宪法的严重缺陷,为人类结束终身制、消除个人独裁的隐患提供了一个弥足珍贵的惯例”。这是一个深切中肯的评价,不仅道出了美国人在华盛顿身后极其尊崇华盛顿的真正原因,也道出了华盛顿对中国近代转型的参考意义。
      
      中国古代,皇帝是不退休的,官员有致仕制度,但也时断时续,并且退休后的官员仍然享有巨大的特权。于是乎,一元化的权力及其附属成为中国政治中的怪物,尽情攫取一切可供利用的资源。傅国涌感慨地发现,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却不曾推翻皇权意识。1840年以来,虽然革命风云涌动,但历来 “打江山、坐江山”的模式一直隐藏在历史的行进之中。洪秀全追求的只是“改朝换代”,孙中山等人肇造的民国也依然不乏腥风血雨、同盟相残……
      
      傅国涌想从中国寻找华盛顿,也似乎已找到。光复会同人誓言“以身许国,功成身退”;蔡锷“为国民争人格”,济则而退;孙中山辞总统;黄兴辞留守……这些都成为傅国涌加以挖掘的近代中国转型中的曙光。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实不尽然。光复会同人和蔡锷表达的仅仅是一种愿望,后来他们或早死,或转事他途,使我们看不到他们有遵守誓言的机会。要知道,在中国很少有不变的政治誓言。袁世凯当初不正是宣誓遵守约法而后帝制自为的吗?而对于孙中山和黄兴来说,其辞职的主要原因乃在于巨大的政治压力,并非如华盛顿那样自动自发地引退。
      
      跟华盛顿最具可比性的是孙中山,他们都是有机会站在权力巅峰的人物。可是,谁又能想得到,崇拜暴力革命、轻视思想启蒙,以类似分赃制的原则来组建中华革命党,虽然声称“主权在民”但又以人民幼稚为由实行党国统治,这些都曾经是孙中山的言行?难以想像,假如孙中山没有辞去总统职务,他能够带来一个跳出2200多年以来的权力怪圈——王朝周期率——的新社会。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民国以来的人们,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中国产生不了华盛顿,原因在于中国源远流长的专制传统。这正如美国产生了华盛顿,原因在于西方源远流长的民主传统。仅仅想靠一两个人的美德品行,是无法促进中国近代完成转型的。我们不仅需要华盛顿,更需要能促使产生华盛顿的环境和制度。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阅读《历史深处的误会》,当会引起令人受益的思考和启发。
  •     作者文笔很好,博取众家之长。
      正如文中作者所提到的,中国人善于造神。后世的评论
      往往看中前人某一时间的表现,成者王候败者寇也许没
      错,但一味将王候打造天神,将败者打造成魔鬼或笨蛋
      就不应该。作者就是要打破这些神话,去看看真实的历
      史。还原中国近代史的众生像。
  •   我信你,所以就不看啦
  •   我买了!!!被二黑诱拐的!!!
  •   本文已被大熊网络图书馆林中路板块收录
  •   恩 总感觉在 中国的这种环境下 很难有真实的历史
  •   看了前面几篇,感觉很像是中学生的作文,观点也没有什么新颖之处,实在是让我很失望,很讨厌这种没有实质性内容的慷慨陈词,老那历史说事,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痛~
  •   孙中山,我是听错了吗?
    孙中山之所以辞去总统职务,是因为他的力量不够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