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社会主义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日)高田创,(创)柴崎健,(日)石原哲夫 著,程茜 译  页数:156  字数:136000  译者:程茜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美国由“华尔街时代”过渡到了“华盛顿时代”。金融市场从过去三十年的自由化及迅速膨胀阶段开始朝着收拾这一残局、制定新规则的方向转变。
全球金融资本市场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以及泡沫形成进而崩溃的21世纪初之后,进入了“金融社会主义”时代。本书力图通过梳理过去金融发展脉络,并从近期的次贷危机入手将演变至今的历史脉络逐一理清,以此为基探寻未来30年的金融疆域。

作者简介

高田创:三菱证券首席策略师。1986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于日本兴业银行、兴银证券任职。曾任《证券分析员期刊》编委。
柴崎健:三菱证券首席金融分析师。2002年毕业于一桥大学。于日本兴业银行、兴银证券任职。
石原哲夫:三菱证券高级信贷分析师。1991年毕业于国际基督教大学。于日本兴业银行、兴银证券任职。

书籍目录

第1章 人类的骄奢触犯神旨——金融衰退能否抵御
 失去秩序的全球金融市场
 从金融危机看金融模式的挫败
第2章 世界经济危机引发恐慌
 资产负债表不断调节的历史
 去杠杆化与政策应对的课题
第3章 从资源量看实体经济与金融之间的依存关系的减弱
 重新审视20世纪70年代
 实体经济的金融商品化现象
第4章 身陷次贷危机的美国将何去何从
 自初稿起不断变更的TARP
 保护主义抬头
第5章 濒临崩溃边缘的市场型金融模式
 欧美金融机构商业模式的挫败
 针对危机的监管措施
第6章 日本市场型间接金融的冲击
 未来的金融中介模式
 信用中介体系如何变革
 金融机构的结构变化
第7章 增强公共支持的金融效用模式
 公共支持效用模式
 重新审视政策金融
第8章 展望金融业的未来30年
 弥漫着僵死病的世界
 从大萧条至金融危机的金额变迁

章节摘录

  1失去秩序的全球金融市场  触犯神旨的巴别塔  那时全世界使用同一种语言。为博得赞誉人们用砖瓦代替石头,用沥青代替灰泥,试图建造一座通天的高塔。神目睹着人类的这种行径,认为通用同一语言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便让人类的各个族群使用完全不同的语言,彼此无法沟通。从此以后,人类内部发生动乱,流浪各处。  (摘自旧约圣经《创世记》第11章)  在思考与次贷危机类似的事例时,著者不禁想起旧约圣经的开头部分,《创世记》的巴别塔寓言。“砖瓦和沥青”如今听起来泛着些许古旧的气息,但在那个时代它们无疑是“尖端技术”的象征。用“金融技术”来衡量当今的金融无疑是妥帖的。人类建造巴别塔的那种“浮夸”与“操之过急”可以引申为金融领域的“杠杆效应扩大”。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在杠杆效应扩大的背后存在着“同一语言”,即“基本构造等级”之类的结构。触犯神旨后出现的混乱局面也可以等同于金融领域的“时价混乱”。其外,正如巴别塔寓言最后所呈现的那样,人们操着不同语言踏上了流离失所之旅,我们则不得不面对眼下的金融问题,即次贷危机,只有“挪亚方舟”方能解救。  泡沫经济崩溃后,经历了“失去的十年”的混乱期,日本经济略微呈现了复苏的迹象,却又不得不面对这一泡沫崩溃后出现的新型经济“海啸”--次贷危机。这是继上次危机后又一次更为严重的危机,根源并不在日本,这是一场缘自欧美的“海外大海啸”。过去十余年问,欧美一直是日本解决本国经济问题时效仿的榜样,如今较日本先迈出一步的欧美模式已经被迫做出修正,日本也就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前进方向了。  由此产生的结果不是金融进步,而是触犯“神旨”后世界被迫回归到过去的“乏味金融时代”,这是一次阶段性的“金融衰退”。人类历史不断重复着操之过急及因此而产生的反作用的过程,金融的发展历程也未能例外。此次次贷危机也正是人类所采取的杠杆效应扩大和金融泡沫所导致的触犯“神旨”的后果。  德国新教福音主义教会议长沃尔夫冈·胡佛在2008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祝词中,对德国某大型金融机构首席执行官(cEO)疯狂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本人也因这一非凡的举动而备受关注。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对孕育了与巴别塔同样危险的次贷危机的当今金融领域所敲响的警钟。  泡沫经济后,日本在否定既往金融模式、构建新型金融模式的道路上再次被否定,从而极易产生走投无路的闭塞感与绝望感。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时,日本政治家和政策制定者面对本国危机具有一种“必须有所行动”的积极意识。但本次危机中,日本国内蔓延着一种相对轻松的情绪,认为“次贷危机缘自国外,和日本没有太大关联,而本国的问题已经是过去时了”,日本便采取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因此,日本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面对眼前的经济困难对全球整体形势把握不足。事实上,当前的政局混乱恐怕也是由于这种精神上的投机取巧。  人们常用“百年不遇”来形容这次次贷危机,但是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他们多怀有“为什么恶化到这种程度?”“真的有那么糟糕吗?”这样的印象。在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后,人们也曾有过这样的疑虑,但金融领域的问题往往难以见到实体,所以这次危机要比日本的泡沫崩溃更加难于理解。本书的出发点正是力图解开这些疑虑。本书中的一个关键词是“历史的分量”,即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30多年,甚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过大萧条的60年进行综合梳理。探讨未来30年的金融发展愿景绝不能忽略这一段历史所具有的分量。  目前,信贷产品被当作金融商品使用导致了大规模的信用紧缩、信用丧失及恐慌担忧。追根溯源,全球经济活动、金融活动是在高风险的信用市场有意识地设立一个“圣域”才得以顺利进行的,企业与个人间的相对交易本质上都是与风险同在的。因此,金融机构介入其中成为媒介,通过判断个别风险来提供信用,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通过“无风险”使资金运营保持顺畅。但是,前提是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必须是安全运营的金融监督组织。市场性金融和乡村社会一样,是一种建立在井然的秩序之上的优越结构,因此,“村规”,即共同的基础构造、作为共通语言的建制及能够进行评估的统一化商品,成为其不可或缺的前提。  最近,有这样一种论调,即“不应依据基本建制进行判断”。人们很容易认为这种“自行作出全部判断”的观点是正确无疑的,但如果将此观点付诸实践,我们将会陷于两种境地,要么回归传统的银行借贷,要么回到个别企业或个人的相对交易。在巴别塔寓言里,人们最后回到语言各持一方的混乱状态;在当今金融领域,那就意味着极端的信用紧缩、信用丧失以及恐慌状态。对基本建制进行批判很容易,但对其否定往往意味着有可能造成信用丧失的严重后果。  这种过度行为的极致化最终触犯了“神旨”,其结果便是次贷危机。回归“乏味金融”还只是一种“单纯的逃避”,如果任其发展,则有可能面临信用丧失的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同年11月召开的金融峰会正是由于各国政府领导意识到这种可能性而采取的行动。  ……

编辑推荐

  过去三十年,金融过度自由化也许就是“必要恶”。未来三十年,全球将步入“金融社会主义”时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金融社会主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这是一本很深奥的书。
      首先是书名,一开始我根本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于是求教于度娘。百度告诉我,北京城市学院教授李金恒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正进入金融社会主义(financial socialism)时期。意思是说,政府正在收购无法在自由市场上无法生存的企业——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美国7000亿美元贷款救市、英国的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和Bradford and Bingley。多数观察人士将此类金融社会主义视为应急措施——并认为这是一件坏事。但许多经济学家也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实际上,公有制需要从金融行业扩大到制造业和服务业。而这个体制的成功与失败在社会主义中国正进行着深刻的反思。看了这段解释,其实我也不是特别明白。我只是知道,这个金融社会主义肯定是指政府对金融行业的干预,也就像我国所说的计划经济。事实证明,计划经济是有着自身的优缺点的,所以金融社会主义也肯定是各有利弊。
      书名算是弄了个半懂,于是翻书去看正文。看了半天,终于发现,自己还是太高估自己了。试想一下,一个连资产负债表都弄不清楚的外行,又怎么能够看明白如此专业的书籍呢。于是我只有在半死半活之间,拖拖沓沓地坚持地看完了本书。全书看完,心里似乎又明白了一些。这就像我当初学数学分析一样,第一遍学的时候虽然什么也不懂,但是学完之后,心里就亮堂了。等到了第二遍复习的时候,便有许多问题茅塞顿开,豁然开朗。金融专业虽然半文半理,但是道理都是相似的,所以我认为,当你第二遍读本书的时候,你肯定会更加理解这本深刻而又有深度的半专业书籍了。
      这一遍阅读,至少我明白了一些。作者长期任职于顶尖金融公司。作为金融组织中的一员,意图通过本书展望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次金融危机对持续至今的金融膨胀这一资本主义的存在方式提出了质疑。金融行业里重新审视商业模式的趋势日强,在矫枉过正的反省中出现了强化监管的势头。然而,这种“净化运动”究竟会导致新型金融呈现怎样的态势,形成怎样的金融模式?金融泡沫的产生本身就是资本主义体制无法避免的产物,在这样的前提下,是否有必要将金融视为“必要恶”呢?
      书是好书,有深度,很深刻。但是读者一定要选对。如果你仅仅是对金融有那么一丁点兴趣,那么建议不要阅读本书,因为对你来讲,本书的难度太大。如果你对金融已经入门的话,那么倒是可以拿本书来扩大你在金融方面的知识深度,所以你如果不够专业,那么就远离本书吧。
  •   这是一本很深奥的书。
      首先是书名,一开始我根本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于是求教于度娘。百度告诉我,北京城市学院教授李金恒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正进入金融社会主义(financial socialism)时期。意思是说,政府正在收购无法在自由市场上无法生存的企业——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美国7000亿美元贷款救市、英国的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和Bradford and Bingley。多数观察人士将此类金融社会主义视为应急措施——并认为这是一件坏事。但许多经济学家也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实际上,公有制需要从金融行业扩大到制造业和服务业。而这个体制的成功与失败在社会主义中国正进行着深刻的反思。看了这段解释,其实我也不是特别明白。我只是知道,这个金融社会主义肯定是指政府对金融行业的干预,也就像我国所说的计划经济。事实证明,计划经济是有着自身的优缺点的,所以金融社会主义也肯定是各有利弊。
      书名算是弄了个半懂,于是翻书去看正文。看了半天,终于发现,自己还是太高估自己了。试想一下,一个连资产负债表都弄不清楚的外行,又怎么能够看明白如此专业的书籍呢。于是我只有在半死半活之间,拖拖沓沓地坚持地看完了本书。全书看完,心里似乎又明白了一些。这就像我当初学数学分析一样,第一遍学的时候虽然什么也不懂,但是学完之后,心里就亮堂了。等到了第二遍复习的时候,便有许多问题茅塞顿开,豁然开朗。金融专业虽然半文半理,但是道理都是相似的,所以我认为,当你第二遍读本书的时候,你肯定会更加理解这本深刻而又有深度的半专业书籍了。
      这一遍阅读,至少我明白了一些。作者长期任职于顶尖金融公司。作为金融组织中的一员,意图通过本书展望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次金融危机对持续至今的金融膨胀这一资本主义的存在方式提出了质疑。金融行业里重新审视商业模式的趋势日强,在矫枉过正的反省中出现了强化监管的势头。然而,这种“净化运动”究竟会导致新型金融呈现怎样的态势,形成怎样的金融模式?金融泡沫的产生本身就是资本主义体制无法避免的产物,在这样的前提下,是否有必要将金融视为“必要恶”呢?
      书是好书,有深度,很深刻。但是读者一定要选对。如果你仅仅是对金融有那么一丁点兴趣,那么建议不要阅读本书,因为对你来讲,本书的难度太大。如果你对金融已经入门的话,那么倒是可以拿本书来扩大你在金融方面的知识深度,所以你如果不够专业,那么就远离本书吧。
  •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其实经济活动也存在这种现象。一个国家的经济模式如果获得了成功,就会引起一些经济上较为落后国家的关注。在过去的30年中,美国的经济模式无疑就是人心所向的“高处”,而“高处”中最响亮的地名则是“华尔街”。

    说起华尔街,大多数人的头脑中,都会反映出这样一个画面,耸立的楼宇之间,一群群西服革履的先生女士,既轻盈又忙碌,金钱和财富在他们的手中笔下成倍的增长。之所以有这样的印象,是因为华尔街不但是美国的经济中心,也是全世界最为著名的经济中心。在约翰•S•戈登所写的《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一书中,他自豪地写下里这样的话语:

    “在华尔街这几年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能以如此之快的速度从三次严重的打击中复苏过来——网络股的破灭和经济衰退、‘9•11’事件和2002年的公司丑闻。华尔街从这些危机之中迅速恢复过来,充分反映了其作为世界主要资本市场和全球金融体系中心的强的生命力。”

    然而这种景象已经成为了一种历史,在经历的次贷危机之后,这个“世界主要资本市场和全球金融体系中心”遭受重创,美国政府出于国家的考虑,无法再保持市场自由运作的原则,开始通过各种政策和手段展开了一场拯救活动。用本书的作者们的眼光来看,“华尔街时代”已经终结了,而随着美国政府对经济债权的购买,而产生新的金融中心——华盛顿,由此美国经济进入了“华盛顿时代”。、

    美国的经济模式之所濒于崩溃,就仿佛人过度透支身体就会产生疾病一样,只不过这次“透支”回了一趟娘家。不过“透支”已经发生,再怎么事后诸葛亮也于事无补,关键在于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

    作为曾经经历过网络泡沫经济打击的日本,一度曾经放弃了实体经济而仿效美国的经济模式,当一切似乎就要步入正规时,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了。美国经济的动荡对日本经济的冲击虽然不是很大,但对日本人的经济意识的冲击却是巨大的。

    本书的作者们本真借鉴的角度,重新结合美国的经济结构分析了日本经济的资本结构和金融比例,着重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出华尔街不败神话的破灭是因为对次贷危机的监管措施不利造成的。针对这一情况本书的作者们提出了“今后加强金融监管的主要观点”:1、提高透明度及经营责任;2、监管制度;3、健全性监管;4、风险管理;5、政府推进国际合作;6、改善国际机构。

    基于这样的一种监管的模式,无疑既是建立起一种并非完全自由的市场运作而是在政府有效监督下的多种经济样式互相关联互相补充的金融资本模式——金融社会主义。对于这个结论,本书的作者们颇为自信,尤其是在“展望金融业的未来30年”中,作者们指出“当前,我们有必要跳出金融危机的局限”,然后在宏观上提出“日本所需的‘金融力’是涵盖日本的制度、会计在内的综合力”并暗示日本的“混合型金融体系”将为重塑世界金融体系提供很好的样板作用。
  •   最近半年因为工作原因一直在看金融方面的书,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学的,现在也就大概能看明白。本书从一个比较新的视角解读了08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读着挺有收获。另外,三位作者全是研究金融的日本人,不像其他日本著作碎碎念的路子,本书是欧美风格,有事儿说事儿,不拖沓,用图说话,也是我愿意读的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正进入金融社会主义(financial socialism)时期。意思是说,政府正在收购无法在自由市场上无法生存的企业。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美国7000亿美元贷款救市、英国的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和Bradford and Bingley。

    我理解的金融社会主义就是“企业活不了了,因为太大不能倒,所以政府出面收了。不能收的就采取保护措施,让你在竞争中有利。”即使在最崇尚经济自由的美国现在也有严重的保护主义政策,看着雷曼兄弟倒了之后,美国政府实在看不下去了,所以才会有7000亿啥的。同时,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这不是什么坏事,可以降低金融杠杆工具的泡沫化(这是次贷危机的原因之一),也有机会让世界良性发展下去。

    保持主义就是“反对自由贸易”,其实从广义上看,保护主义反映的是保护本国产业的观念和行动。可以说,美国救援汽车行业三巨头就是保护主义在当下比较好的证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其间美国采取 的Tariff Act of 1930就规定,如果进口超过2万件物品,将提高进口关税——所以说,木有什么真正的完全自由,这次跟难得跟教科书里写的一样了。

    在经济不好时,我们看能看到“国际协议”的一钱不值,比如:2008年11月发表的G20首脑宣言里有“今后一年里,禁止设置新的贸易壁垒”。然而,G20峰会结束两天后,俄罗斯就提高汽车的进口关税,印度提高钢铁产品的进口关税,所谓的“诺言”就此打破。利益面前只能自顾自了,谁也不愿意看着自己国内的公司倒下去。

    由此想到日本有个管理学家提出的“让内部供应商和个部供应商竞争,谁的质量好、价格低,就采购谁”的策略从逻辑上说不通,外部供应商有自己的优势,照这么干部分供货部门早晚倒掉。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也并不开放,他有失去的20年就是因为美国认为其市场不够开放从而提升日元对美元价值而引起的。

    实际上,公有制也许将从金融行业扩大到制造业和服务业。而这个体制的成功与失败在社会主义中国正进行着深刻的反思。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