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讯

出版时间:1998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安妮·普罗克斯  译者:马爱农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船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2条)

 
 

  •     坊间有些年流行一种文本的创作套路,叫“治愈系小说”,或是“疗伤系小说”。
      通常是讲述一个女主或一个男主,经历生活或感情的重创与背叛,选择离开故居,去别处生活,最后获得新生的故事。
      小说与电影中都不少见,从疮痍到光鲜,一步步,徒手改变。
      
      有意思的是,通常这些都是一个没有悬念的故事。看到开头,你就能想到结局。
      但是,你还是会满心喜悦地期待,期待那个失败的人儿会重新站起来,修复自我,重绽光芒。
      或许是人生不如意事太多,故大家都喜欢饮心灵鸡汤。
      呃。。。。。说饮鸡血也未尝不可。
      
      安妮。普鲁的《船讯》,讲起来,也属这类“治愈系小说”。但,味道又不一样。
      吸引我的,并不是这样一个建立在摧毁系统上的重生故事,而是安妮的叙事风格。
      她的这部作品,有着松节油般的质地,通过加工,可合成一系列物质。
      可粘和,可渗透、可熏染、可引爆。是一个能量很强的存在。
      
      并不全是美饰。
      主人公奎尔。是个人高马大,长着一个肥厚下巴、被父亲从小当成弱智、饱受哥哥欺负的家伙。成人后虽经好朋友帮忙进入一家报社工作,因为资质鲁钝,屡屡被老板踢来踢去。
      与一个生性放荡的女人结婚后又屡屡遭遇背叛,为了一双可爱的女儿阳光与小兔,他一直默默隐忍。直到某一天,妻子把女儿卖掉之后与情夫私奔,结果遇车祸双双身亡。
      
      而奎尔的姑妈,是个老树皮般粗砺耐磨的单身老女人。少女时代被自己的哥哥,即奎尔的父亲强暴,后来又遭遇了相爱的同性恋人的死亡,甚至连以同性恋人名字命名的一条小狗都不给她留下。
      奎尔的一双小女儿,虽然活泼可爱,但也不是小美女。
      纵观小说中出现的人物,似乎没有一个是天使。即便高贵如韦薇,也牵带着一个智障的儿子。
      
      奎尔在姑妈煽动下举家搬迁抵达的加拿大纽芬兰岛,是入了冬便被冰雪覆盖的极地,不是托斯卡纳的艳阳下。
      姑妈魂牵梦系四十年的位于海边的祖屋,已经破败不堪,摇摇欲坠。即便投入大量金钱维修,也不能抵挡恶劣天气的侵袭。
      甚至,在他们的旧居,流传着老奎尔家族乱伦、杀戮的种种旧闻。奎尔那个幽灵般的老堂兄的出现,活生活地证实了传言的暗黑气质。
      就连快乐老家的生活背景,也是不纯洁的。航运新闻上,有关猥亵的故事,是报纸发行量的保证。
      
      在这样一个地方,要开始奎尔一家的新生活,并不容易也不甜美。
      哦不,甜美也是有的。奎尔那一双精力充沛的小女儿——阳光和小兔(名字起得真好)。以及,纯良的老杰克一家。
      深沉的是情怀。
      对海的热爱和杰克父子舔犊情深一样让人动容。环保与商业的纽结主题如船与绳结一般叫人无奈。
      真实与虚构相结合。大气和细腻相结合。
      用柔软的水与粉末却调合出坚硬的水泥。这是写这部作品时已经六十岁的安妮功力所在。
      
      好吧,最后要说的是,重生总是会来的。
      奎尔在纽芬兰负责报道船讯。从前报道新闻总是摸不着主流的他,亲近了家乡的水土之后,脑袋也变得灵光了起来。(这是作者理想化的地方)。他凭借自己独特的报道风格,站稳了脚跟。而且,有了一个心心相印的爱人。
      罢了,俗套归俗套,总是大众喜闻乐见的。
      
      据说作者为了写这部小说,曾经九次赴纽芬兰采访。无怪乎,下笔有如亲历。
      很期待看到电影版的《航运新闻》。网上找不着片源,当当淘不到影碟,甚为牵念。
      很想看看那对阳光小姐妹在影片中的演出。
      
      
  •     大多数人都在对比中苟且偷生。别人有钱我没钱,别人JJ大我JJ小,别人是受我是攻,别人旅行我苦逼,别人发财我傻逼,别人帅逼我丑逼。于是乎,天降了一个不敢想象的贼肥贼丑贼无能的主人公和你一起对比生活。
      
      作者写过《断背山》。这个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主人公,有点超乎了想象。从占星学的角度来说,这么倒霉的人是不太可能会存在的。但偏偏他是存在的。到后来,觉得这样一个人也是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必要性的。
      
      简而言之,这本书所透露出来的意思就是:
      
      听着!你这个丑逼!穷逼!事儿逼!贱逼!傻逼!别看你现在挺倒霉,但你绝没有这本书的主人公那么倒霉!他苦逼了36年,到后来,找到了真谛找到了幸福。你要是肯努力,也没什么办不到的。
  •     如果不是娟娟的极力推荐,我恐怕不会知道这本书,更不会使劲把它读完。安妮普鲁在我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后来才知道《断背山》的原著便是她。然而在读完了整本书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有力量的书,一本值得细细品味,从头读到尾的小说。
      整本书的感觉就像是在走一个很狭窄很艰难的隧道,前二分之一都有一种绝望、挣扎、无力,想要放弃的冲动,但是到了后半段,慢慢地,与其说是路变宽了,不如说是走的人心境不同了,看的人也捱过了最难熬的部分,同时对书中的人物产生了感情,虽然他们平凡普通,却真实可信,而书的最后几章是走向光明的,尽管这光明如此微弱,犹如黎明前黑暗海上的一丁点渔火。只有在书的最后一句话里,才迸发出了整本书中第一抹真正的曙光,是的,这一句话便照亮了整个天空,使得整本书变得完整且意义非凡。
      奎尔,一个失败的男人,彻底的失败,丑陋、臃肿、性格软弱,被妻子戴上无数顶绿帽子,做什么都会搞砸,永远被人耻笑,总是下意识地用手捂住他过分突出的下巴。而他肥壮的身躯又无法逃离别人鄙视的目光。这样一个男人,在妻子意外车祸去世之后,跟前来报家丧的姑妈相遇,然后和她一起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离开了美国,去往自己的故乡纽芬兰。
      在那片与海接壤的古老土地上,奎尔艰难地生存,作者用了繁复而不厌其烦的笔墨去描写当地居民的生活,热爱航海的报社的主编、做木匠的主编的儿子、专写猥亵新闻的记者、弱智儿童的母亲、一心想离开当地的缝纫姑娘,还有奎尔的一个衣衫褴褛垂垂老矣的本家……她的笔触简单、锋利,好像冬天的海风一般刺骨冰凉,尽管描写如此琐碎,却毫无刻意的成分,更像是一个铁面无私的石匠,一刀一刀刻出他面前的人物,又像是一面铮亮的铜镜,映出每一张沧桑疲惫的面孔。我惊叹于她不动声色又极富于张力的文字,每一章节都以一段与绳结或是航海有关的话语作为抬头,看似没什么关系,实则匠心独具。绳结既是海员必不可少的工具和必须掌握的技能,同时,绳结又象征着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神秘联系,这种连结可以是爱情,可以是亲情,可以是骨肉相连的父女情,也可以是同甘共苦的友情。奎尔看似毫无头绪、莽莽撞撞、磕磕碰碰的生活,并非真的茕茕独立,他纠结于对前妻的毫无理由而绝望的爱,他充满着对自己两个小女儿柔情款款的父爱,他怀着对故乡莫名其妙的情感,可是却总是在爱中感觉无力,面对生活屡屡受挫。而他周围的人们,也同样有着各种伤痕。他相依为命的姑妈,有着不为人知却永远灼热的伤痛。
      在纳特比姆看来,报社主编杰克简直是故意的,他总是把每个人最痛苦的事情交给那个人去做——叫奎尔报道车祸(他的妻子就死于车祸);终生未娶的比利却不得不负责写家庭新闻,琐碎的细节;而从小受到欺辱的纳特比姆,却不得不报道肮脏的性猥亵。但杰克本人也同样折磨着自己。生性热爱海洋的他,在轮船事故中失去了他最爱的大儿子;被他禁止下海的小儿子尽管做了木匠,却仍我行我素地随船航行。
      书中有一段话特别让人动情:“我想这能使痛苦变得麻木。因为你发现你的情况不是独一无二的,别人也在遭受和你一样的折磨,这样你的痛苦就减轻了。那句老话一定是有道理的:苦难喜欢热闹。如果周围的人都活不了,你死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奎尔正是在这一些不幸的人们中间学会了对命运妥协和抗争、学会了忍辱负重和桀骜不驯是一对双生兄弟,他用自己的双手慢慢撑起了一个拥挤而温馨的家,他宽厚的胸膛和钝感的神经安慰了身边苦难的人们,与此同时,奎尔也明白了人与人的隔阂与交融是相辅相成的,——最终,他明白了什么是爱情。
      整部小说起初就像一团乱麻,完全找不出头绪,然而耐心之下,不紧不慢的去整理,去解开一个又一个绳结,每一个绳结都是一段心结,每一个绳结的解开都饱含着摩擦的痛楚和揪心的回忆,书中写道“解开一团乱绳的方法是,把所有缠结处弄松,在最长的绳头穿出的地方撑开一个洞。然后从这一头开始卷绳子,从洞里穿过,像卷袜子一样卷下去。要使乱绳保持松活,不要拽绳结,让它自己解开。”正是顺着这样的方法去读,你才能由最初的不耐烦、半途而废的冲动,转化为云开雾散柳暗花明的喜悦和期待。
      当奎尔不计前嫌地看望他的本家,那个也叫奎尔的老人平静地说出尘封的往事;当奎尔一语道出姑妈心底最深的痛苦,她忽然发现其实跨越这个痛苦并不艰难;当韦苇和奎尔互相倾诉过去的遭遇,相似的经历使他们完全理解了对方;当纳特比姆拿起工具重新走向他的破船;当溺水而死的杰克突然从葬礼上醒来……一切的一切都变得奇异而美好,原来经历苦难的人们也会有被上帝眷顾的可能。
      书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既然杰克能从泡菜坛子里脱身,既然断了脖子的小鸟能够飞走,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也许,水比光更古老,钻石在滚热的羊血里碎裂,山顶喷出冷火,大海中央出现了森林,也许,抓到的螃蟹背上有一只手的阴影,也许,一根打了结的绳子可以把风囚禁。也许,有的时候,爱情也可以不再有痛苦和悲伤。”
      所有的绳结都打开了,不,也许还有未知……但那已不再让人悲伤和害怕。
      
  •     开始的几章,读得相当缓慢。
      
      奎尔的黑人哥们永远喋喋不休,但每句话又快又准。奎尔的爱情开始得不可思议,但激情迅速沦落为可怕的婚姻,好像在草原上无意发现大簇的野花,步入其中却陷入沼泽,怎么努力怎么挣扎都是徒劳,快要完全沉没时自欺欺人地以为这大概也是幸福。
      
      我就这样在前面的几个篇章中徘徊,暗想不是又弄错了吧?
      
      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书,也需要契机。《船讯》的译者强调的“失败者”,书评者大力赞赏的“爱情”,都未能触动我。这本书的最后一段文字,让我知道,这是一定要读的书。
      
      在此之前,我并不熟悉安妮·普鲁的文字。她的字句,短、散、跳跃惊人、灵气四射。偶尔,我会反复琢磨一句、一段,让灵动鲜活的描述落在纸面,再浮成幻象。直到通过某个关卡,大片大片的文字涌进来,让我目不暇接,阅读变得飞快。
      
      折回去再想前面几章,这才明白:真正不喜欢的,是把别人的绝望打碎了再站在近处旁观的感觉。奎尔生而绝望,这话听起来太极端,但作者的描述绝对让人信服。相信绝望,即使是别人的绝望,依然让人痛苦。对于奎尔来说,改变和失去几乎总是同一回事,朋友远游、工作动荡、爱情沉沦、亲人自杀。假装拥有和一无所有,像一个绳结的两端,有着同样的质地,可以彼此替换,并且牢牢拴住他的两个足踝。在姑妈的影响下,奎尔终于离开纽约,回到故乡纽芬兰岛。
      
      作为在异域出生并且惶然无措的奎尔,故乡更像一个贴着标签的泡影,随时准备破灭——没有真实的归属感,有的只是恶劣的天气、诡异的家族传说、陌生的生活、与海。
      
      说到海,全书中让我飞快默读的美妙片段几乎都与此有关,而奎尔的另一段爱情也可以从这里划出起点。在段落的间歇中,我甚至拐弯抹角地想起《冰岛渔夫》。
      
      不,抛开这些旁枝末节,纽芬兰的海在安妮·普鲁的笔下,没有俗烂的浪漫。非常非常有劲的真实感,像在大海中呛水而瞬间窒息,辛辣沉重、粗犷结实。奎尔的新生活,就此展开,绝望依然会在某时某刻发挥效力,他得笨拙地应付旧的隐痛、新的烦恼、难缠的同事、豪爽的朋友、形形色色的麻烦事儿、足够把一个书架压塌的野蛮家族史、走在路边就让他爱上的女人。
      
      生活总会有新的改变,毫无疑问。但大概不会是午后微醺中的顿悟,不会是公路旅行结束后的一切如新。生命是一个过程,有着难以想象的节奏和停顿,举步不前或是随波逐流,都不能阻止命运本身的前行。
      
      奎尔的朋友告诉他,“每个男人心中有四个女人。草地上的小姐,魔鬼恋人,勇敢的女人,高个子的文静女人。”没有人知道这是谚语,还是诗句,奎尔逐渐在咀嚼中明了,这才是生活过程中的本质。
      
      小说的结束段落,依然把语句的重心倚在爱情之上。
      
      “既然杰克能从泡菜坛子里脱身,既然断了脖子的小鸟能够飞走,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也许,水比光更古老,钻石在滚热的羊血里碎裂,山顶喷出冷火,大海中央出现了森林,也许,抓到的螃蟹背上有一只手的阴影,也许,一根打了结的绳子可以把风囚禁。也许,有的时候,爱情也可以不再有痛苦和悲伤。”
      
  •     for 《经济观察报 书评增刊 12月号》
      
      
      美国作家安妮•普鲁的《船讯》最初进入大众视野的时候,正是其短篇小说《断背山》被李安改编为同名电影而在中国广受关注的那一年。但《船讯》并未受到太大关注,很多人提起安妮•普鲁,还是只想到《断背山》。
      
       但恰恰是这本《船讯》被认为是安妮•普鲁最为重要的作品,为她赢得了1993年的“全美图书奖”和1994年的“普利策小说奖”。安妮•普鲁由此也从一位专栏作家一跃成为美国文学界的明星,其日后的文学之路愈加大放异彩。有评论家在看过她的短篇小说集《近距离——怀俄明故事》后,甚至将其与契诃夫、海明威做比。而后的《老谋深算》、《手风琴罪案》等作品,以一本胜过一本的进步,让安妮•普鲁拿了美国的多项文学奖项,赢得了当代美国小说家能够有的诸多荣誉。
      
       这一切都起始于最初的那一年——为描写北美洲东海岸纽芬兰州上一个小人物的悲喜人生,安妮•普鲁九度造访那个被离奇的岩石和诡秘的高原密布的地域,将其种种造访经历和感触悉数积累后,完成了她的第一本长篇小说《船讯》。故事由一个身处纽约的三流记者奎尔不幸的人生开始,奎尔一直以来都与不幸做伴,自打出生起丑陋的面貌、愚蠢的个性、迟钝的头脑就折磨着他;成年后经历了家庭的破碎、爱人的背叛,“跌跌绊绊地活到三十多岁,学会了把感情同自己的生活分开,不指望任何事情”,在人生的低谷中,他最终和相依为命的姑妈回到祖居的纽芬兰岛,在那个不毛之地的一家报社做船讯新闻记者,开始一段新人生。自然与人情的力量终于将这个失意的男人从黑暗中拽了出来。
      
       整个故事都基于纽芬兰那极端恶劣的环境,表现形形色色的不同人生。“描写在特殊境遇和地点生活的个体。”这是安妮•普鲁接受采访时候所说的关于《船讯》的创作理念。而选择地理条件苛刻的纽芬兰作为背景,正是为了能够完成这样的想法:经历着特殊境遇的人在极端的环境下如何自我救赎以及救赎他人。
      
       可是,《船讯》假若仅是如此,那么它或许就不能成就安妮•普鲁。作为她的第一个长篇,我们也可以换句话说,由于安妮•普鲁选择了这样一个题材,一个小人物如何在历经失败与磨难之后重生的主题,才赋予了这个原本平庸的故事最大程度的不同。要说这其中的魔力,安妮•普鲁那异常坚韧的文字则起着润色故事最有力的作用。
      
       在《船讯》中安妮•普鲁颠覆了一般人对于女作家固有的成见,她文字张力十足,如同书中极地的惨烈气候,冰冷的海浪,于不动声色的沉默中裹挟着力量。那激烈的、刚硬的描写完全不似一个女性作家,也不是传统的女性作家会选择的路线。你永远不能在安妮•普鲁的文字中窥见太过饱满、浮夸而不切实际的深情,也看不到刻意的渲染,令人怀疑的心灵探秘。安妮•普鲁描写不幸、励志和大多数女作家不同,她始终保持着克制的距离,这距离不但没有让她的文字失去光泽,反而因此显得更加有力、真实,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矫情。她视角细致,在表现纽芬兰极致的自然环境和朴素的人文风俗时几乎无与伦比。而这样细致的观察所造就的文字能量,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像在与豹赛跑。因为你没有被文字占据感情,被文字影响判断。但是文字本身不断向前冲进,而你也在追逐,偶尔被种种闪电般的段落击中,那时候你才意识到安妮•普鲁这只母豹般的作家,到底使用了何种让人着迷的利器。
      
       安妮•普鲁做过记者,早年也学过历史,这样的经历使她不容易凭着感觉走,不容易把写作的力量全部付诸于情感,围绕她自身的“小我”转。虽然大多数作家在创作初始会因为不名的激情震撼心灵,继而开始文字的冒险,做草图,填补色彩。但从安妮•普鲁自己对于作品的问题回答中,她的创作过程其实没有太多的戏剧色彩,她是带着好奇去寻找一种小说的“课题”,继而开始庞大、漫长而用心的资料收集和调查,将每一个细节摸清摸透,在内心有了一个绝对细致的草案后,她这时才开始动笔,冒险。
      
       这种显得有些老土、刻板的方式吻合了安妮•普鲁小说的气质——那种与生俱来的学究气。同时,显露出她实在、认真、对待文学的另一番谨慎的态度。
      
      不过,假若以此认为安妮•普鲁是个对生活不饱含深情的人,是一个枯燥的学理派作家,一个考究细节的真实与民俗的界限的“新时代的老派作家”,想必是对安妮•普鲁的低估或误解。看过《船讯》,你会被打动。那是另外一种语言的魔力。不煽情、不柔软、不激动,平和但是透露着绝望与克制的情感魔圈。她不动声色地揭示一个人的惨剧,不拖泥带水,却在字里行间让你唏嘘,转眼又给予一点点温情。她对待文字娓娓道来的节奏,大气潇洒,恰似经历过风浪后驳岸的游船。她想要传递的那种情感,恰好就是这样的一种历练后的平静,于绝望中看到灯火而生出的感激。
      
       小说家应该如何处理好故事的抒情,一直以来都是个无法作答的难题。这中间既没有一个绝对的准则,也没有一种公认的判断。安妮•普鲁则建立了一套“安妮•普鲁式抒情”,这种抒情方式基于其女性作家的身份,但巧妙地模糊了女性作家的界限,让我们知道小说中的抒情可以是件中性的事。而有时候,正是这种混合了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视角,才让故事的抒情变得自然。让抒情变成一件真实的事情比让抒情占据了小说的叙事要更能够体现抒情的价值。在《船讯》里,恰好能够发现那种难能可贵的抒情,这也是另外一个《船讯》必然占据着当代美国小说史上一个绝妙的位置的原因。当然,这是裹在安妮普鲁的文字中间的宝藏。她们密不可分。
      
  •     观后感前言:书非借不能读,估计亮亮同学想起我的时候,就会很憎恶这句话。打小开始,我就喜欢借他的书看。嘿嘿,我从来没有买过《童话大王》,不过皮皮鲁之类和我也不算生,算起来都是拜亮亮同学所赐阿。长大以后,亮亮在北京,我在上海。这样的双城记,我想找他借本书变成很难的事情了。最近他来上海了,倒也罢了,还敢买新书,我当然不能错过了。于是,好几年不念书之后又完整地看了这部小说《船讯》。
      
      貌似写观后感,最好都要交待下书的背景。嗯,这本书在中国的卖点是他的作者安妮·普鲁,更仔细地说,是安妮的另外一部成名作《断臂山》。因为我既没有看过断的书,也没有看过断的电影,同时又好奇于断的成功,所以因为就是我看《船讯》的动因了。另外,书里面的主人公是个不成功的男人,书的作者却是个成功的女人。
      
      关键词,奎尔,姑妈,小兔,阳光,纽芬兰,船,绳结,报纸。故事的开始,是个失败的,懦弱的奎尔在美国他出生的地方所经历的悲惨生活,不幸的事业,不幸的婚姻,不幸的家庭,灰暗到没有亮点的生活。唯一的朋友要远行,时有时无的工作,父母亲的自杀,滥情妻子的车祸,一切的一切把奎尔变成了命运的弃儿。偶然的工作机会,伤心的经历和姑妈的撺掇,让他终于选择去纽芬兰,一个靠近北极圈的,他祖先的故土。
      
      故事的发展在纽芬兰的岛上继续着,至于变化,无非是多了强势,倔强,严厉的姑妈在指引着生活的方向。没有大开大阖,也没有曲折多舛。修补房子,买船,报道船讯,还是平淡无奇着的生活居然慢慢地开始有了色彩。奎尔拥有的越来越多,喜欢而且得到认可的工作,爱情,还有更重要的自信。
      
      结尾很漂亮,的确。“既然死去的人可以复活,断了脖子的小鸟可以飞走,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也许水比光更古老,钻石在滚沸的羊血里崩裂,也许抓到的螃蟹背上有一只手的阴影,也许一根打了结的绳子可以把风囚禁,也许爱情也可以不再有痛苦和创伤。”一句话说的天都晴了。
      
      描述书中所写对我来说,真的是件吃力痛苦的事,远没有亮亮的读后感作文里面,写的流畅,好看还全面。我的作文下面还是说说我的感吧。
      
      看完书之后,和亮亮随便做了个讨论。我说我最直接的感受,奎尔的故事很宿命。对于奎尔,我觉得一直是宿命的力量在推着他再走,无论当他在美国小镇的悲惨,还是他后来到纽芬兰之后获得的亮丽,在那个变化当中,我很难看到他性格的变化,能说他不再懦弱么,他的自信源于纽芬兰带给他的顺风顺水。原谅我的刻薄的猜想,这样脆弱的自信是否能够经得住生活再一次的捶打真的让人没有信心。奎尔从一个失落,懦弱,一无是处的失败者慢慢站起来的这个主人公的故事,说实话,没有能够打动我。
      
      打动我的却是他的姑妈,一个在野蛮肮脏乱伦的奎尔家族里长大,勇敢追求生活的那个倔强姑妈。书里面对她的着墨远没有对奎尔的多,然而,相形之下,奎尔无疑是苍白的。少时的不幸,声名狼藉的家族和兄长带给她的耻辱,不远万里的迁徙,没有压倒她,她勇敢地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同性的爱人的爱情,自立的事业,甚至把懦弱的侄子带出生活不幸的泥沼。一切的不幸被她扔在身后,她的身上燃烧着伟大女性的光芒。文章结尾那段漂亮的文字,我想,应该是给她的注脚,而不是奎尔吧。
      
      她带给我的感动,甚至让我怀疑,安妮·普鲁应该是个女权主义的作家吧。
  •     好久没有读过外国小说了,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是在前不久看微博时看到了别人对这本书的推荐,也才让我在2010年时找出这本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小说来读一读。作者很有名,安妮..普鲁,写过很有名的《断背山》。   外国作者很善于描写细节、刻画人物、描绘生活的背景。主人公奎尔经历过生活、工作、婚姻等一大堆失败与磨难后来到了纽芬兰的锚爪市,在当地一家名为《拉呱鸟》的报社找到了工作,写起了船讯。再接下来的篇章中,我似乎始终在一股充满咸味的海风中读着这本书。远处船来船往的渔港、漂浮着机油的海水、被海风常年侵蚀着的建筑、在湿漉漉的马路上跑来跑去的拉鱼货车、一大群不修边幅个性十足的当地居民.........   读这本书,很难体会到一些阳光灿烂的好天气,不像有些描写田园风光的乡村小说。但是奇怪的是,这种有些阴暗、潮湿、暴躁、危险的海边渔港生活却将我吸引。就像平时我们看惯了风平浪静的大海,反而喜欢在台风来到时跑到海边一睹大海的暴躁无情。于是,我在想,这是不是我们想从大海中寻找到一些生活的力量的冲动在隐隐作怪?就像书中主人公奎尔,在纽芬兰的海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在看似风雨无常的大海之边找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安静与平和。   每一条船都有自己的使命,驶向何方并不重要,而最后平安地返回港口才是每条船真正的使命。因为每条回来的船才能带给人故事,回不来的只能带给人记忆。就像文中最后发生的那件故事一样,杰克死里逃生,从他所幻觉的泡菜坛子里被人拉出来。   作者最后写道:“既然杰克能从泡菜坛子里脱身,既然断了脖子的小鸟能够飞走,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也许, 水比光更古老,钻石在滚热的羊血里碎裂,山顶喷出冷火,大海中央出现了森林,也许,抓到的螃蟹背上有一只手的阴影,也许,一根打了结的绳子可以把风囚禁。也许,有的时候,爱情也可以不再有痛苦和悲伤。”
  •      “既然杰克能从泡菜坛子里脱身,既然断了脖子的小鸟能够飞走,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也许水比光更古老,钻石再滚热的羊血里破裂,山顶喷出冷火,大海中央出现了森林,也许抓到的螃蟹背上有一只手的阴影,也许,一根打了结的绳子可以把风囚禁。也许,有的时候,爱情也可以不再有痛苦的悲伤。”这段话摘自安妮普鲁的小说《船讯》最后一段话。再最开始,很诧异这么些寒冷,粗砺,潮湿的文字出自一位女作家。慢慢体会,那些冷漠的文字中终究带有一丝丝温暖涌动。那些看似破碎的,断裂的,零散的和不完整飞句子,使得行文看似潦草而漫不经心的风格,却在作者的笔触下,流动着普通人生的辛酸的血泪。粗砺平淡的风格,压抑的深情如同潜流暗涌。人生再惨烈再失败又能怎样?起码,奎尔有一颗真诚而不服输的心。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故事,给予我们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心灵的细小体验和感悟。
  •     06.11买的书。每次看到100页左右就放弃了,又拿起其他书看,这样好几遍。
      今年国庆兼中秋回家,把这本书带上,三天时间一鼓作气看完了。
      写的真好。就这四个字了~~
      另外:还看了根据书改编的电影《航运新闻》,书里两个女儿小兔和阳光,电影里就一个。凯文史派西主演,他并没有像书里那样常常捂着下巴哦~尖锐的岩石,辽阔的大海~电影拍得画面挺好看的~但书给你想像的空间更美~
      还有老觉得电影里少了什么,后来才想起来是那条狗“华伦”~
      
      爱情是不是像一袋各式各样的糖果,轮流分给大家,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止一次?有的糖会刺激舌头,有的糖会在夜里散发香味。有的糖中间像胆汁一样苦,有的糖里混杂着蜂蜜与毒汁,有的糖一到嘴里就融化了。在那些硬球糖和薄荷塘中间,总有几粒是希罕之物;有一两粒中间有致命的尖针,还有一两粒能带来温馨而恬静的快乐。你是否正在捏起哪一粒呢?
      
  •     THERE is a time I read the book every day in subway on my way to work and home. I was deeply shocked by the miseries Quoyle had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story, which reminds me of my life. I suppose we all have a time in school learning what we don't understand, and facing losses of our family, and stumbling to get a life. How can we rescue our courage to life and pursuit goodness and happiness in this cruel world? The author use her magic words make me feel like being in that icy, isolated newfoundland, even though I am still in a crowed train. People in newfoundland are quiet, simple and also connected. Quoyle got a job there reporting local shipping news and gradually, gradually find his way of life. So the answer for me is "ISOLATION" which means inner serenity, and also it could be explained as' we all need our own newfoundland'.
  •     一个相貌丑陋的男人,特别是那个让他自己都觉着对不起观众的大下巴更是引人入胜。他是个三流记着,老婆背着他在家里偷情,他在外面坐着听着,没有能力一点点的反抗。后来老婆跟情人撞车死了,他带着孩子最后看了一眼那白花花脑浆的尸体,离开了那座城市。来到了纽芬兰,投奔他的姨妈。故事由此开始。
      
      那种逃避,那种失落,那种自责随着新的生活那样淡淡的开始,让人暗暗的宽慰和惆怅。他在海港一家小报社找了份工,当个船讯员,整天报道那些船出海,那些船回航等等。就在那不是风就是雨的纽芬兰港口,那真实的肮脏,陈旧,颓势的环境,那不起眼,与世隔绝,无聊的生活,一点点的给你揭开。
      
      他爱上了那个寡妇,白色的裙子,终日忧虑。她的老公折磨她她忍受着走了过来,结果老公在一次出海的时候葬身鱼腹,这让她更加忧虑,带着孩子孤零零的活在这世上。丑陋的男主角,最终获得了她的爱,在那海岸高崖边的草坪上,他喜欢她那可爱的脚丫。他为了她鼓起了生活和幸福的勇气。小说的最后,丑陋男凶相毕露的也是他平生第一次的把那个多嘴的同事提纲挈领的拽到了半空,就因为他说那女人的坏话。
      
      人生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从不完美到完美的。小说中的丑陋男找到了他的生活,有勇气,有理由去保护那份生活,他已经是幸福的了。别看电影,哪里面的男主角太帅了。
  •     BBC的World Book Club前不久采访了Annie Proulx,其间讨论了两本书,就是这本《航运新闻》,还有《断背山》。可惜douban现在好象不能共享音频和视频吧?
      对书有兴趣的人可以到这个地址去订阅podcast:
      http://www.bbc.co.uk/radio/podcasts/directory/。
      
      
  •     故事的一个角色引述他过世老爸地话说: 一个男人一生中会经历四个女人:草地上的少女,恶魔爱人,坚强的女人,安静的高个儿女人。(the Maid in the Meadow, the Demon Lover, the Stouthearted Woman and the Tall and Quiet Woman.)。引述的人没有解释这是什么意思。
      
      Quoyle ,跟coil同音,可以遐想软塌塌的萎缩成一卷的绳子,也呼应每章开头引用的各类‘绳结’knots。用咱们喜欢的一个俗话,Quoyle 就是个loser ,用biloxi blue的话说,伊还需要连跳三级才高攀得上loser的级别。Quoyle, 外表畸形的一个大汉,从小被欺负,甚至自己的父母和兄弟也羞辱他,自卑到极致,像路边被随意践踏的小草,大学实在读不下去,辍学,打零工,没有朋友。(虽然当年Kevin Spacey为了演Quoyle狂增25磅,窃以为他演这个准卡西莫多还是帅过头了,其实就外表而言,‘everybody loves raymond’里的弟弟更接近这个角色).
      
      Quoyle在洗衣房里不小心把衬衣洗坏了,眼泪差点掉下来,一个黑人基本是在半可怜他的状态下跟他成了莫逆之交。 黑人介绍他到自己工作的报社, 当然这个loser写的东西如此小儿科,被报社来来去去辞退了好几次。 然后Loser偶然认识了Petal,这个一半是烈焰一半是恶魔的女人除了给Quoyle生了两个女儿就在外面花天酒地,用中国人的话来说,这女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因为有这样红颜薄命的预兆所以她的暴毙看着非常顺理成章. 最whacky的就是伊暴毙是在卖女儿的路上。用咱的土话来说就是‘天杀的’。 (Cate Blanchett的演技无可挑剔,不过就这个角色在书里给人的感觉而言Cate演Petal还是太漂亮太高了)
      
      接着loser的父母去世,当当当, aunt Agnis(‘坚强的女人’)出场。(原谅我用‘当当当’这么俗气的开场白,因为实在太喜欢这老太婆了,有点激动)。电影由Judy Dench来演Agnis堪称完美。Agnis不动声色地劝说Quoyle跟她一起搬回老家纽芬兰去。To start anew. 作者用几乎‘雪地捕鸟’一样简练而要害的文字概括了这个如此五味杂陈的回归:At thirty-six, bereft, brimming with grief and thwarted love, Quoyle steered away to Newfoundland, the rock that had generated his ancestors, a place he had never been nor thought to go.
      
      接下来Quoyle, Agnis, Bunny and Sunshine (Quoyle的两个女儿,窃以为正是Quoyle生命中的‘草地上的少女’) 在他们臭名昭著无恶不作的海盗祖先的阴影下,在纽芬兰传统和现代化入侵的冲突背景下,face up to 他们各自的demon, 找回自尊和自爱. 这里出现了第四个女人, the tall and quiet, Wavey (作者给角色起的名字都很暗藏玄机). 用言情片的话说,Wavey也是个受伤的女人,最后两个受伤的人走到一起,Quoyle终于学会‘to love without pain’。所以从某个角度来看,这是个小人物的励志故事(尤其是大团圆的结局),但是多亏作者的大师水平,你感觉不到狭隘的道德说教和政治正确。
      
      作者安排这样的出场顺序(先有恶魔女人然后才有草地上的少女,名字还是活脱脱的bunny和sunshine)大概是要暗示一下恶中能生出善,suffering can also produce happiness.
      
      Anne Proulx一生得奖无数,shipping news是她得奖最多的小说。我只看过她这一本(修正:刚写完这评就忍不住把brokeback mountain也搜出来看了),已经为之语言功底折服,简练而娓娓道来,诗意而不矫揉。伊擅用断句, 方言, 很多时候省略主语。小人物的故事,大社会的背景。 我还想说叙事史诗般庞大,不过我交代我从来没读过任何一本史诗。。。所以我只能说作者倾注了太多栩栩如生的细节,把纽芬兰这种很多人可能听都没听到过的outback(我知道literally这个字用在这里是不对的)之地写得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看他们吃饭你会流口水,看他们钓鱼你想跟他们一起出海。。。这不是如今很多玩技巧的写手能望其项背的。
      
      
      把小说的最后一段作为结尾:
      
      For if Jack Buggit could escape from the pickle jar, if a bird with a broken neck could fly away, what else might be possible? Water may be older than light, diamonds crack in hot goat’s blood, mountaintops give off cold fire, forests appear in midocean, it may happen that a crab is caught with the shadow of a hand on its back, that the wind be imprisoned in a bit of knotted string. And it may be that love sometimes occurs without pain or misery.
      
      p.s 电影里最经典的那段话居然在小说里没有:
      Billy: You have to start by making up some headlines. You know: short, punchy, dramatic headlines. Now, have a look, what do you see? [Points at dark clouds at the horizon] Tell me the headline.
      Quoyle: Horizon Fills With Dark Clouds?
      Billy: Imminent Storm Threatens Village.
      Quoyle: But what if no storm comes?
      Billy: Village Spared From Deadly Storm.
      
      
  •     When I was in senior high three years ago, I gave up Pride and Prejudice after reading about thirty pages, just a small fraction of that copy. Many a time I was faced with a 70-word sentence without any punctuation marks and it always ended in analyzing its structure and clauses. The pleasure of reading just faded away as the process of analyzing went on. Hitherto I still dare not pick up a classic.
      But then I came across A Farewell to Arms and fell in love with this kind of writing style, immediately.
      Three years later I happened to find this book, the Shipping News, via douban.com. To my great surprise there is one copy in the library, where there are few original editions of contemporary fictions in the literature department.
      The book was finished in the last three days for I just couldn't help reading it. At the beginning it didn't seem interesting. Quoyle, just a nobody, achieved nothing during the last thirty years. Fired, car wash attendant, rehired. Fired, cabdriver, rehired. Fired. Move to Newf. Thus his new life begins. You may feel frustrated if you try to seek some thrill in the plain story. It's just about daily life, a life close to water, the sea. All the people are around the sea. All their memories, emotions and hopes come from the sea. Plain but touching. Sorry for Nauteem's boat, which is destroyed by a crowd of drunks. Sorry for Dawn's anxious desire to find a new job but there is no response. Wish Bunny not have any nightmares. Wish Beety could give another big show. All the little things, so real, so impressive. The book brought me to the moody sea during the last three days, a quite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of floating on the salty water.
      The writing style is my favorite. Though a bit coarse at the first sight, the concise sentences come very naturally. Pay attention to those shining similes. They are like sparkling little stars on the deep blue sky, which can take your breath away. What a shame. Some of them just can't be translated.
      However some details may seem artificial. For example I do not like the revival of Jack even though I like this character very much. I also wonder how Quolye turn to be so competent in the later part of the story. Maybe the author doesn't want to be pessimistic. Well, every one enjoys a happy ending, don't you?
      
  •      《船讯》作者安妮·普鲁的另一部作品《断背山》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熟悉了,而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简洁的封面,它让我想起那个非常善于使用景色对比来表达感情的希腊电影大师;另外一点就是它获得了1994年的普利策奖。大概翻看了一下,基调就是阴天的海边、霏雨、腐烂的木头等等,主角绝对不是风云人物,也不是俊男美女,而是普普通通的30多岁人生遭遇全面失败的男人。故事里也有爱情,但不会是浪漫主义题材里可以拯救人生的那种,它只告诉你是可以克服人生中的恐惧,与人倾诉不错,远走他乡也不错,总之是要记住,总会有办法的。
      
  •      《船讯》已经看完,感觉这是一本不错的小说,但是翻译有很多地方不尽人意,语句有些错乱,译者也没对个别难懂的地方做注释(译者马爱农应该是很牛的,曾翻译过哈利波特等畅销书)。但是内容总体上是不错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活,平凡的人,每个人都有悲伤和不堪的故事,但内心涌动着难以言表的力量,一种可以打败困难、战胜黑暗的力量。故事背景是纽芬兰的小镇,格调是阴冷的,环境描写仔细,使人如同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所以看这本书时最好躲在被子里,静静地看。
      
       开始不知道,在每章节开头描写一种绳结有何作用,但是看完整本书后,才有一种恍然大悟的开阔感。人生就如不同的绳结,不如意的事情就是绳上的一个又一个的结,有的是死结,有的则是活结,谁都不知道,你只有耐心地解。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问题是不要对绳结置之不理、视若无睹,而是要直视并且尝试动手去解,或许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文章里的两个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不占很多笔墨,但总会令人不禁去关心。由朋友关系开始的他们,都有一段痛苦的过去。滥情、不忠的伴侣虽然已经死去,但是阴影就如幽灵般缠绕他们不放。他们以为,最热烈的爱情已经消耗完了,再也不能全心身投入纯粹爱情。我看了很心疼,为什么认真去爱的好人儿,得到的却是不幸,爱上的都不是珍惜爱情的人,卑微着、期盼着,没有尽头。但结局还是给了他们幸福。平淡的爱波澜不惊,但真诚地相知相伴,可能是爱的另一种形式,人生不会只有一场爱。
      
       “...既然断了脖子的小鸟能够飞走,山顶喷出冷火,大海中央出现了森林...还有什么不可能的呢?也许,一根打了结的绳子可以把风囚禁。也许,有的时候,爱情也可以不再有痛苦和悲伤”。没有伤害的爱,或许比灿烂的爱火更能旷日持久地温暖人心。
      
      
      
      
  •     受够了中国青春文学没病装病的哼哼唧唧,我们得庆幸这世界上还有安妮.普鲁。
      尽管其短篇小说《断背山》被李安搬上银幕并大出风头,但安妮普鲁能拿出手的远不止那一部。
      她修行到五十岁才开始著书立说,每一本都是问天之作,《船讯》只不过是她硬瘦得如同冰刀一样的笔下又一本湿冷的书,字里行间是生命的苦味和艰涩,翻开书页你会感到那些来自纽芬兰岛的海风,它们粗砾而咸腥,呼啸着穿透岩石的罅隙卷过你的脖子,让你在一瞬间汗毛都竖了起来,几乎是惊悚的感觉。
      
      是的,惊悚。你从未见识到比这更不堪的命运——丑,愚钝,受冷眼,处处碰壁,拉扯俩孩子,忍受妻子不忠,三流小报的记者……好吧,就这样,男主人公奎尔仍然捂着下巴感到满足:起码这是在美国,过安稳的日子。他不知道原来默默忍受痛苦也会触怒上帝,冷不防有一天,连这种生活也戛然而止——父母自杀,妻子死于私奔路上的车祸,连三流小报也不要他了。奎尔终于成了没有爸妈拖着俩油瓶的鳏夫。
      多么寒苦的命运。
      而安妮.普鲁引出这样命运的笔触更令人瞠目结舌。“一身荨麻疹,三天两头闹肚子,他挣扎过童年;在州立大学,他一只手捂着下巴,用微笑和沉默掩饰痛苦。他跌跌绊绊地活到三十多岁,学会了把感情同自己的生活分开,不指望任何事情。他食量大的惊人,喜欢熏猪蹄和黄油马铃薯。”
      
      她这样形容奎尔的长相:“他的身体像一块巨大的长方形湿面包,六岁就长到八十磅重,到十六岁整个人都埋在一堆肉里。脑袋像一个大容量的鲱鱼斗,没有脖子,发红的头发皱巴巴地朝后长着。五官皱缩得像被吮过的手指尖。眼睛是塑料色的。特大的下巴像块畸形的搁板突出在脸的下部。他爸爸生他的时候,某种异常的基因闪现了一下,像封了火的煤堆里突然爆出一颗火星,造成了他的巨大下巴。小时候他想了许多办法转移别人的视线,比如用右手飞快的捂住下巴。”
      
      这话。
      每个字都是计划生育后中国的独生子女,没有半点多余。
      
      看来安妮.普鲁下定了决心要还原一种叫作苦的滋味。
      生命跌落到如此谷底,就像深黑夜色里你迷路了眼前却毫无光亮,这就是男主人公奎尔在小说前300页所经历的。此间,他一直用手捂着下巴。
      狠心的安妮.普鲁一把把这个胖大男人推到绝望的边缘,然后用拐杖勾着耳朵一点一点地拯救,甚至到小说最后76页里,这个可怜虫享受到的温暖也只不过像羞红了脸的小媳妇,半遮半掩地在寒冬过去后的热浪里闪了一下。
      
      当然,安妮.普鲁绝无意制造感官的惊悚,事实上,她殚精竭虑的目的仅止于唤醒人们心中对“失败”二字的接纳,注意,不是抗拒,不是顺从,而是接纳——一种带着宽恕的拥抱。正如生活已经糟糕到惊悚的地步,再坏还能坏到哪里去,便只能慢慢变好。
      果然,奎尔在泛着碱花的土地上找到了些许盼头,他甚至在大海里死了一回。然后,爱情也来了,尽管那是在安妮.普鲁即将结束全篇的时候。
      事实上,并不像《华盛顿邮报》说的那样,“这是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的爱情故事”。甚至爱情只是作为一粒卫生球,被潦草地塞在富有跳跃和节奏的情节里,防止满篇灰色的失败会腐蚀掉阅读的美感,读者嗅着这清冽而温暖的爱情之味,才得以抵达安妮.普鲁的彼岸。
      想要表达活着的意义,但首先选择以绝望作为开始。然后作者再一次做了聪明的选择,她安排奎尔和姑妈踏上那片坚硬的冰雪之地,而这个时候,他们的旅程似乎才刚刚开了个头。奎尔终于出现在一个比他的心更满目疮痍的冰岛,这里有他的过去和整个家族不堪回首的岁月,更有一群浸泡在苦涩腥气的海水里纵情享乐的朋友。包括那个和这片土地一样顽固的姑妈,她的不忍卒读的往事和丰满又仓促的同性之爱……一切都昭示了:各种的不幸从来没有相同的版本。
      但幸好,这些不同版本的不幸还可以相互取暖。抱作一团,大家似乎都好过了一点。
      也幸好,面对苦难,每个人都学会了嘲笑。嘲笑苦难,但更重要的是嘲笑自己。自嘲在安妮普鲁那里成为一种武器,她让笔下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种直面自己最不堪的一面并纵声大笑的勇气,自嘲使他们扼住生活的咽喉,抓住苦难的尾巴,狠狠地,踢自己的屁股,没错,是踢自己的屁股,为的是让自己更勇敢,至少在濒临深渊时不再发抖。所有的自嘲都从浪花里刚刚打捞上来,水淋淋的,带着些许温热,有着大海一样的力量。
      
       “轮结可以系住没有槽的扫帚,只要扫帚把的表面不是太光滑。”——几乎每章开端都有一句引自《阿什利绳结大全》的话,每一句都仿佛淡然的微笑,有着醒世的聪明,而人物的命运,都系在一只只打好的船结上,等待接受狂风雨雪和迷失远方的洗礼。
      
       安妮.普鲁把大海揉碎搓捏,反复摔打,然后沥以烈火,成就了这部灼烫狂野的《船讯》。
      
  •     在过去两周的十二点到凌晨一点间,我总会拿出这本《船讯》,对自己说,“今晚要推进五十页”——没办法,鄙人看书的速度实在慢得令人窒息,每小时五十页我就觉得自己已经走马观花到应该有负罪感了。更令人崩溃的是,每次看不到十页,就开始精神涣散、眼神难以聚焦、一个劲儿的喝水试图驱走困顿(相关典故见下方原注),到最后,不知道到底是推进了还是倒退了,反正合上书,就倒下睡觉,明日继续。现在虽然连封底都已经看完了,但是心中仍然不免有一个隐隐的疑虑——有没有看跳页......
      
      只要看完一本书,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断章残篇。以下是我的:
      
      三流小报的三流记者奎尔(套用译者的,因为这说法太毒了,太伤自尊了),36岁,懦弱、鲁钝、长相抱歉,在命运的重压下苟延残喘。突然有一天,上帝兴致来了,把用在约伯身上的TEST在他身上故伎重施:他的双亲自杀了,妻子同她的第N加1个情人私奔,结果车翻下悬崖,双双毙命,留下两个麻烦不断但尚算可爱的女儿。
      
      在得知爷爷乱伦后,一个同样变态的姑妈从天而降,要带父女仨回他们的故乡——纽芬兰岛,那个岛简直和《金刚》里的骷髅岛一样恐怖——怪人出没、六月飘雪、神秘的屋子、诡异的传说、吃人的海面上间或漂着死人。后来,他认识了一个婚姻和他一样不幸的女人,得到了一份报道车祸和船讯的工作,听到了一些可怕的事情,比如他的祖先专门利用虚假灯塔来吸引航船撞上礁石,并以此谋取财富。虽然他在岛上仍然挫折不断——船沉了,房子被风暴卷走,但生活也终于有了一些转机——生平第一次被肯定,结交到了不错的朋友,那个不幸的女人也走入了他满目疮痍的爱情世界.......
      
      故事的结局,那段话真是太有才了,看到过好多人在不同场合提到它,邹波甚至将之称为五年来最感动的阅读体验。老实说,我几乎就是冲着这段话买这本书的:
      
      既然杰克能从泡菜坛子里脱身,既然断了脖子的小鸟能够飞走,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也许,水比光更古老,钻石在滚热的羊血里碎裂,山顶喷出冷火,大海中央出现了森林,也许,抓到的螃蟹悲伤有一只手的阴影,也许,一根打了结的绳子可以把风囚禁。也许,有的时候,爱情也可以不再有痛苦和悲伤。
      
      “史提芬啊,写下来吧,写下来吧,不写下来你不可能清楚自己的思想。所有人都这样,你怎会是例外呢?”我牢记着当年艾智仁给张五常的忠告。也正如floria所言,写的过程就是思想厘清的过程。所以我经常号召同学、朋友写博客——个人认为这会加深我对他们的了解。“也许写着写着,你们有一天发现自己也成了‘魔法妈妈’罗琳了呢?”我鼓励他们。他们也很受用,有几个真的坚持得很好。当然,他们也没有天真到真的奔作家而去。因为我还有句警告:古往今来,因为写作而发财的几率比种地还小。
      
      奈保尔在我这个年纪的时候已经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神秘按摩师》,济慈更是在同样的年龄就患肺病死掉了,裴多菲也只不过比济慈多活一年而已,想起来我真是虚度光阴。当然,也可以自我安慰一下,罗兰.巴特37岁才可以写作,这本书的作者安妮.普鲁是53岁,而Penelope Fitzgerald更是六十岁才出版第一本书。
      
      我似乎离题了,刚才说的似乎和本书无甚关联。不过,离题正是安妮.普鲁的风格之一,她在《船讯》里恣意挥洒着非线性、支离破碎、突兀、夸张、风风火火、惊恐错愕的后现代特质——有人也将此定义为goth,不过怎么定义其实无关紧要,“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并没有一层铁幕或一道中国的万里长城隔开.......我们都同时带着维多利亚,现代和后现代的气质” (Ihab hassan)。
      
      很难想象《船讯》只是安妮.普鲁的第三本书,更难想象一个五十八岁的人脑子竟然有么多妙趣横生的比喻——在最初的阶段,作者的有些抽象感、画面感极强的比喻甚至让我略有不适,诸如:
      
      “似乎他是一棵树,而她是嫁接在他体侧的一跟带刺的枝条,随着每一阵风而屈伸,抽打着受伤的树皮。”P16
      
      “那一个月短暂的爱情,她倚在他怀里,她衬袍炽热的丝绸,回忆像一直被驱赶的小鸟在他脑海中张皇飞过。”P17
      
      在渡过最初的不适之后,我开始进入作者气象万千、惊喜不断的想象空间,品味她一个又一个大胆、精巧、令人忍俊不禁的比喻。这些比喻夹杂在安妮.普鲁特细腻、视角独特、沉着的叙述,充满幽默智慧的评论,唐突、粗犷、断裂、非逻辑感的对话之间,让奎尔的故事平添了一些悲伤之外的黑色幽默,让读者既不至于变成愤世嫉俗、心生阴暗,又不会显得冷眼旁观、毫无怜悯。
      
      这只是一部有趣的小说而已,年逾花甲、饱阅世变的安妮.普鲁在讲故事的同时顺便展示了她对人性和人生的深刻洞察力,仅此而已,她无意塑造什么平民英雄,更无意批判什么(顺便说一句,封底那条美国媒体的评论前三条真是扯淡,怀疑他们看过书没有)。国人总喜欢用一种近乎阴谋论的态度去猜度每一个作者的写作动机,我想这与读书的时候总是逃不脱寻找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类的弱智教育有关,也可能因为这个国家总是不缺少让人愤怒和沮丧的东西。
      
      记得《卢旺达饭店》一个情节:唐-钱德勒扮演的保罗对一个记者说:把这里发生的事情(指卢旺达大屠杀)告诉你的国人,你们的政府会来干涉的。(大意如此)
      
      记者:不,不会的,他们只会说“上帝啊,真是太残忍了”,然后关掉电视,继续吃牛排。
      
      像李敖说的,总是骂骂咧咧、哭哭啼啼、指桑骂槐是没用的,还不如做点有实际意义的事情。所以,在下无意拔高这本书的意义,如果说这本书真有什么人生启示,那就是——即使你也遭受了或正遭受着几十年绵延不断的挫折,即使你必须像一条寒冬腊月里苦挨余生的老狗,你也不要打算报复社会,你瞧,奎尔最后不是时来运转了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这个社会很和谐,即使你廉价如一片卫生纸,社会也不会抛弃你的。
      
      最后我想说,看这本书途中,我最大的感受并不是有趣,而是汗颜——一种因安妮.普鲁那些幽默的比喻、怪异的议论所彰显出的想像力旺盛而带来的脸红和不安。除了《西游记》,这个国家还能找出第二部稍微称得上有想像力的作品么?有的人永远不会明白想像力是比逻辑、情感、知识更加宝贵的东西。没有想像力,再严谨的叙事、再贴切的抒情、再宏大的主题,都只能是昙花一现、转眼成灰的东西。一个民族艺术作品里所表现出来的想像力才是真正衡量这个民族文明水平的法度,其它的,都不堪一击。也许你说文明不是一朝一夕,但我前不久看过一句话,真可谓锋利无比——文明的进步当然需要时间,可惜我们已经积淀了五千年了.......
      
      原注:我一直迷信着一条来历可疑的理论——水喝到一定程度就会具有咖啡的功效。后来桑桑提醒是不是因为跑厕所撵走了瞌睡,但我还是觉得没有这么简单,所以仍一直坚持不懈,希望某一天在某个合适而又神秘的量度上来证明这个理论是对的。
  •      我最初是在《剑桥美国文学史散文卷》中见到普鲁的介绍,《剑》对她评价很高:“普罗尔克斯的文笔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可是我在马爱农的翻译中感觉不到安妮那激情粗砺笔力,关于翻译问题各位对比一下马的与《文学史》中对开头与结尾的翻译:
       (马译):一身荨麻疹,三天两头闹肚子,他挣扎过了童年;在州立大学,他一只手捂着下巴,用微笑和沉默掩饰痛苦。他跌跌绊绊地活到三十多岁,学会了把感情同自己的生活分开,不指望任何事情。他食量大得惊人,喜欢熏猪蹄和黄油马铃薯。
       ......
       也许,水比光更古老,钻石在滚热的羊血里碎裂,山顶喷出冷火,大海中央出现了森林,也许,抓到的螃蟹背上有一只手的阴影,也许,一根打了结的绳子可以把风囚禁。也许,有的时候,爱情也可以不再有痛苦和悲伤。
       (剑译):居所拥挤不堪,肚子绞痛难忍,他活过了童年没有夭折。在州立大学,他被人掴了脸,然而他用微笑和沉默来掩饰痛苦。他二十多岁时罹患口吃,直到三十多岁才懂得将自己的情感和所过的生活区分开来。他食量惊人,钟爱醋肘子和涂抹黄油的土豆。
       ......
       水也许比光年代更为久远。钻石迸裂于沸腾的羊血之中。山巅喷发出冷峻的火焰。森林出现于海洋之中。螃蟹的背部可能会闪现一只手的黑影。清风可能会被禁锢在一段盘结绳索之中。爱有时也会在悄然不觉中出现,没有痛苦,没有悲伤。
      
       马爱农的文气超级不对普鲁。
  •     翻开了三四页就能断定是一本能打动我的书。浅促却仿佛是泼墨山水画一抹墨迹的比喻句,短短句子却吊着化不开的一口气,全都在冬天南方的潮湿阳光天里打发了。安娜普鲁文风粗砺,平静却藏着一股感情深深的潜流。
      
      一个似乎熟悉的主题,男人、海、船、未知的命运,但是经由安娜◎普鲁的文字,一个可笑的海明威式故事就变成了断背山式的温柔动人。同样的小人物,海明威写海边的男人把全世界的雄性都赋予了这个想象里的卑微,而安娜普鲁笔下,牛仔和布卢克林区的臃肿美国人却成为那种金子一样的角色,一个与身体外壳不相称的温柔灵魂。
      
      作为女人,我当然更欣赏安娜普鲁写人的气质。因为我不相信百分百纯度的男人,因为伤痕,因为城市,因为那一丝一丝被抽离却断不去相似的忧伤,抱歉,又是忧伤。安娜普鲁偏爱自然的荒野,无论是牛仔故事里的群山,还是这次的大海冰山,但是她骨子里却是那样城市,她的人物是城市里的边缘人,疏离伤痛,有着破碎的回忆,她总在讲述这些破碎的抚慰。
      
      整篇故事讲述纽约一个肥胖臃肿缺乏自信,通常意义上失败的中年男人离开灰色的城市,来到流淌着家族血液却从未真正抵达的海之一头,纽芬兰充满咸腥、温柔湿度、阳光莽草、狂暴雪潮的海港的故事。在那一端,他找到了自己在海地图里的位子,他渐渐写出了好的句子,他健壮结实,忘记了为感情的卑微,他经历了生死见证了更多小人物的温柔,还有小海港在工业浪潮里不断地被催促着,疏离。
      
      小海港成为小人物的集合地点,每一个人的历史在这里展开或者折叠起皱,而安娜普鲁笔下的他们却都那样温柔。像阿尔卑斯山阳光一样多彩乐观的帕特里奇,巴西桑巴一样丰富浓郁的纳特比乌,像雪山一样善良倔强的比利老头子,还有嗜海如命的杰克一家,即使是阴暗邪恶的疯子老堂兄,昔日飞行的梦想依稀。这里的每一个小人物都经历过亲人身葬大海的叹息,或爱或惧或哀都在时间和无尽的冰山中沉默着,等待纽约来的奎尔一一见证。人和命运,也许悲剧不断在每天我们高楼大桥保安保险的现代城市只会被看成是荒诞小说的刻意安排,然而在海港里起伏就如大海一般自然,城市人面对自己面对命运那种哀嚎不过只是放大的伤痛,在海声咆哮里,你随时都能感觉哀伤的渺小。记得书中纳特比乌评论杰克,为什么在不能救起儿子后更无法放弃大海时说的,就像是一种治疗,不断面对你的伤痛直到麻木,在看见无数别人的哀恸你才了解自己那部分的微不足道。
      
      有人说这是部温柔的爱情小说,而我却觉得正如断背山,仅仅关于内心。断背山讲记忆,而船讯讲新开始,和疗伤。坚毅姑妈把对爱人艾琳的四年寄托在老狗华伦身上,而老华伦也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夕阳深处的海平面;用微笑和沉默来掩饰痛苦的奎尔,对婊子一样的恋人佩塔尔的记忆渐渐在狂风里从锁链中挣脱;大海的呜咽埋葬着痛苦,而事实上,痛苦什么时候都不是来自他人,也许那全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枷锁、执着、疯狂,因为没有了那个被我们窜改了的他,我们悲伤的记忆就完全没了理由,无可立足,痛苦什么时候都是来自与自己。因为没有了痛苦,我们似乎就无法感受到自己的心跳,存在。
      
      幸好安娜普鲁并不如我一般绝望悲观,爱情也有温柔不受伤,她说。她还说,每个男人心中都有四个女人:草地上的小姐、魔鬼恋人、勇敢的女人、高个子的文静女人。这是全书我唯一能背下的一句话,让我来臆测吧,奎尔的魔鬼恋人是佩塔尔,她是我们痛苦和激情,也是我们感受存在的来源;勇敢的女人是奎尔的姑妈,一双引导我们度过艰难的明亮眼睛;草地上的小姐是奎尔的一双女儿,最珍惜却永远只能远远关爱的人;而高个子的文静女人是韦薇,是我们的疗伤药膏。
      一天一夜的故事里,不长不短的一段人生。
      
      天晓得我们是不是都能经历所有的起伏,魔鬼情人,勇敢女人,高个子文静女人,草地小姐。天晓得我们在起伏后是否能找到自己。天晓得奎尔的故事是幸运,是否是又一个不自然的安排。没有经历过痛苦的我们,还不明白生和死,总错把无名忧郁当成了伤,错把一块防盗网外小区的天空当成了宇宙,我们,天晓得。只是在我多次觉得眼泪要涌出来又不明所以时才清楚感觉到,这本小说的魅力。
      
      就像人生,这个目前最吸引我的谜题。
      
      让我们再看看一开始安娜普鲁的描写:
      
      “一身荨麻疹,三天两头闹肚子,他挣扎过了童年;在州立大学,他一只手捂着下巴,用微笑和沉默掩饰痛苦。他跌跌绊绊活到三十岁,学会了把感情同自己的生活分开,不指望任何事情。他食量大得惊人,喜欢熏猪蹄和黄油马铃薯。”
      
      当我从同情主人公转变成爱慕时,在南方天空我的家窗外,我仿佛闻到了海的味道。
  •     在深圳书店随手翻到安妮普鲁的THE SHIPPING NEWS,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安妮普鲁就是短篇小说BROKEBACK MOUNTAIN的作者ANNIE PROULX。
      短短几十页的BROKEBACK MOUNTAIN,受尽一些爱书人的好评。起初以为是因为小说描写了边缘题材的故事,才受到追捧。
      但看了THE SHIPPING NEWS的开头几页之后,却立时喜欢上ANNIE PROULX的叙述方式,简短的几个句子闪烁着精炼的智慧,仿佛一下子就看穿了你的心思。
      她引出主人公奎尔时,只用了几笔,纯熟、干练:
      以下是奎尔一生中几年的经历,奎尔出生在布鲁克林,在一堆阴郁的州北城镇中长大。
      一身荨麻疹,三天两头闹肚子,他挣扎过了童年;在州立大学,他一只手捂着下巴,用微笑和沉默掩饰痛苦。他跌跌绊绊地活到三十多岁,学会了把感情同自己的生活分开,不指望任何事情。他食量大得惊人,喜欢熏猪蹄和黄油马铃薯。
      他的工作:自动售货机的发糖员,一家便利商店的通宵服务员,三流新闻记者。三十六岁,满怀失去亲人的悲痛和爱情受挫折的失意,奎尔离开美国去了纽芬兰,他祖辈生活的那块礁石。他以前从未去过那里,也从未想过要去。
      
      还有,她这样描写脑子里一团浆糊、亲人和外人眼中的失败者奎尔:
      在大学里,他修一些他理解不了的课,埋头独来独往,不与任何人交谈,周末回家忍受严厉的呵斥。最后他终于退了学找工作,始终用手捂着下巴。
      在孤单的奎尔脑子里没有任何事情是清晰的。他的思想翻腾而混乱,像漂入北极微光中的古代水手称为“海肺”的那个难以名状的区域,迷雾下起伏着稀泥状的碎冰,空气和水溶为一体,液体凝固了,固体在融化,天空冻结着,光明和黑暗一片混沌。
      
  •     捧着这本书,像捧着一条滴着水的冻带鱼,冰冷,潮湿,有海水的腥臭。
      纽芬兰到底在哪里啊,英国的还是加拿大的还是美国的?反正是个鸟不生蛋的地方。与我无关,那么湿冷,艰苦,贫乏,粗糙的地方,另一个世界。
      全篇都是用冷色涂抹的大片大片的灰蓝色,只有当奎尔的朋友从佛罗里达来信,才带来一丝夏日阳光。还有小兔和阳光——我猜英文是BUNNY&SUNNY吧——才带来点暖色。
      不知道原来已经拍过电影了,我一直觉得奎尔应该是那个长得像怪物史莱克的大鼻子演比较合适。
      
      我在北京,我爱北京,即使冷,也是有灿烂阳光的。偶尔做着去海南的梦,椰风树影,水清沙白。
  •     本来希望看到对这个异域的着重描写,也许是那个地方的生活正如书中描绘那样有些单调,但纽芬兰和冰岛一样,在地球仪上面待着的感觉让人感觉很神秘,可是小说的内容让我有些失落,没看到想看到的对冰天雪地的人文自然的描写
      
      通篇小说读下来,分量还是不轻的,像奎尔的体重,不过内容是不是如同奎尔一样简单,我觉得如果着重让一个人突出出来比较好,不过小说对人物分配比较平均,实事求是,结尾处不是很丰满,或者说是翻译时原汁原味少了很多,不知道我们的出版商在大量出版中文版的时候,能少量出版原著,有些翻译感觉很生硬。整体来看,小说的范围还是很小,权当生活小说来读了
  •     后来才知道,是她写了大名鼎鼎的《断背山》,但《船讯》一定是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部小说。
      
      扉页的评价说这是安妮.普鲁最富激情的力作,就很期待地准备读一个跌宕起伏、叹为观止的故事。可是,读完了全书三分之二,期待中的大转折大高潮迟迟不见出现,才恍然大悟这本书不能猛读,它是用来慢慢“品”的。赶紧抓住作者的一言一句细细来读,领会到字里行间正充满着无与伦比的意境,若有似无的,自始至终萦绕着你。
      
      那激情吗?是的,非常激情,这是一种经过慢慢渗透、慢慢凝聚才形成的汹涌激荡的情愫。小说最美的地方,也就是这里,能让人在平直的叙述中,感受到主人翁奎尔激烈的情感对撞、意识的升腾以及其人生的巨变。
      
      说说作者的文笔,极其吸引我。作者在这本书里,不是热情洋溢的,她选用简洁而极富力度的笔调,把文学造成了一种粗粝的效果,再配上极富想象力的比喻,让人认识到作者是极其敬业的,刻苦、勤奋、对生活有细致入微的观察。
      
      再想说说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可是回想不出来,或者说挑选不出。没有特别的场景令我回味,可是整个故事却是足足令我回味了半天。嘿,这就是作者的本领所在吧!
      
  •   活自个儿的!我又辞职了哈哈哈- -
  •   打算呢?
  •   有人让我回银行业~~纠结中~
    刚刚这份感觉自己就是被骗一样,什么评级机构下属公司,完全就不是那个样的- -
  •   如果有勇气,就做一些你真正想做的吧!
  •   恩ᕦ(ò_óˇ)ᕤ
  •   真正不喜欢的,是把别人的绝望打碎了再站在近处旁观的感觉。
  •   很有同感,读到一半才感觉出这本书的好
  •   明白为什么加我关注了O(∩_∩)O,写的太好了。光这篇书评里我就学到了很多东西。。。。
  •   这个类型小说的男主角总是浪漫得让人心疼~ 现实并非如此!
  •   且~~~
  •   写的真好艾
    当时读完BB Mountain就老佩服伊文笔的
    这样简练有神,学也学不来
  •   最近在看百年孤独,发现跟Proulx很像的一点就是情节安排上都不故弄玄虚,结构上没有悬念,很坦白地直述。。。抓住人心的靠的完全是语言功底和故事本身的丰富多彩。
  •   我现在总结出来为什么Anne Proulx一下子让我耳目一新,因为她身上一点“女知识分子气”都没有……
    现在到处充斥着杜拉斯似的自恋梦呓,因为这个好模仿,像Anne Proulx这种是真的没两把刷子学不像的
  •   Well, every one enjoys a happy ending, don't you?
    MAYBE
  •   很就没有看过书了,虽然还在学校,还在学习,通过这种替代性的强化来回味久久以前的感觉~~~
  •   虽然我在看完了《船讯》之后对马爱农的翻译确实有不满之处,感觉太过于粗糙,似乎没有经过太多的斟酌和推敲。但是我渐渐适应了他的这种粗糙的语言,发现这样的语言反而很适合纽芬兰那些冷峻、生硬的海洋和礁石,以及奎尔这个粗笨的大男人。以上的(剑译)加强了我的感觉,不觉得在这部小说末尾的点睛之笔上,(剑译)的翻译比(马译)更高明。相反,“水比光更古老,钻石在滚热的羊血里碎裂,山顶喷出冷火,大海中央出现了森林”,这样的话更加有张力。
  •   个人不觉得糙的译文对于本书风格来说更好,毕竟不假修饰和顺畅与否是不同的标准,我的看法和你相反,马爱农句式修饰更少表达的张力也更少……
  •   混沌,不错的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