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光芒

出版时间:2009-03-01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何建明,朱子峡  页数:330  

内容概要

  作为外地人,要准确无误地梳理东莞30年历史,其难度可想而知。从2006年到2008年,我们前后十余次往来于北京和东莞之间,进行了为期近三年的采访调查。这样的时间长度,在笔者的写作生涯中还是第一次。原因只有一个:要真正深入认识东莞,非一日之功!热爱东莞,你就不得不这样做。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觉得这部书对东莞30年巨变的认识仍然是局部的。  要完全认识东莞,需要熟读这里的每一个人,需要抚摸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因为东莞人有着极为独特的个性,天生就敢为人先,懂得在机遇面前超前探索、开拓进取,更懂得居安思危,着眼未来,从而不断地拓展思路。笔者也从中受益匪浅。在此,笔者还想强调一下东莞人的另一特性--低调谦虚。东莞人不事张扬,多做少说或者只做不说。然而这一特性却使得我们在东莞的采访反显难度。尤其在基层,请一些精英们谈他们自己的辉煌业绩时,总笑而少言,甚至笑而不言。这让我们在《东莞改革开放30年史记:东方光芒》中的叙述少了不少更多的精彩。然而我们感到幸运的是,东莞市委、市政府对《东莞改革开放30年史记:东方光芒》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特别是现任市委书记刘志庚的人性化思维方式,和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笔者共同探讨东莞的发展轨迹,令人感动。东莞市委常委江凌、王道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林岳等领导同志,为《东莞改革开放30年史记:东方光芒》的创作更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指导性意见,使得我们能够得以完成任务。在此我们深表感谢。还感谢东莞文学艺术院名誉院长、著名评论家雷达,是他在整个采写过程中牵线搭桥,以及曾小春等文友们的热情帮助,更令我们难忘。

作者简介

  何建明,苏州人,当代著名作家,全国劳动模范。投笔从戎15年,现就职于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和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三次获得中国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及第五届全国报告文学奖。代表作有:《部长与国家》,《农民革命风暴》、《根本利益》、《国家行动》、《破天荒》、《中国高考报告》,《恐惧无爱》,《共和国告急》,《国家日记》,“警卫领袖”,《何建明文集》(六卷)等。已出版文学著作4部,电影,电视作品8部。  朱子峡,作家。曾历任《文艺报》《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华夏》《名人》杂志主编。中国作家杂志社编辑部主任等职。发表文章逾百万字,多次被《新华文摘》《人民日报》等媒体转载。已出版《名人之约》(长江文艺出版社)。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开门1978年,历史在这一年开始了新一轮的震荡。虎门这道尘封已久的国门.在改革开放的号角声中率先打开,开启了中国崛起的序幕。富有惊人巧合的是,这道国门曾在一百多年前被便略者的炮火轰开。每一个伟大时代的来临,总是出人意料。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吹响中国伟大时代的改革号角,那么东莞人则是在这个号角下走在了中国改革开放最前列的那群勇士!然而,在30年前的那个岁月里,这样的开创历史新纪元的角色,东蔸人自己也未曾料到。当中国这道国门打开的一刹那,我们在东莞看到一个颇有戏剧性的场景:门外的人携带着“三来一补”往里迈,而门里的人则怀抱着梦想往外拥。遗港的东莞人此时并不知晓中国打开的这道国门,乃是一道破晓东方的富裕之门,更不知道他们梦想中的发财之路,将随着世界产业大转移的浪潮渐渐延伸到了中国。也许,历史老人干冥冥之中让东莞就在这样一块浸透着苦难和血泪的土地上艰难起步,路上改革征程。然而。历史就是这样充满着神秘性。时隔多年之后,我们惊喜地看到。正是当年富含苦难色彩的大选港和富含争议色彩的“三来一补”,为东莞的改革开放铺出了一条。血路……1.惊涛拍岸,卷起千层浪2.天堂就在出发的地方3.大逃港搭建的财膏桥梁4.啸傲神州的领头虎第二章 鼎地改革的号声震动着天空,也震动着东莞的大地上世纪80年代前期,在中国改革大方向不甚明朗的状态下,不少地方仍处于“开而不放,改而不革”的观望之中。然而此时的东莞却没有停止改革探索的步伐,他们大胆地在农业商品化上进行了改革尝试,在中国率先打破了沿袭多年的“以粮为纲”的指导思想。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东莞人自己都格外惊喜地感受到脚下这片土地,在变革后所发生的神奇。效应一个又一个万元户诞生了!发财成为了一种时尚和人人追求的目标。1984年,中共东莞县委第五次代表大会正武提出了东莞“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思路。新一轮的改革从此开始。大大小小的港资企业沿着农村工业化的道路进驻到东莞的农村,将工业之花盛开在绿色的田野。农民们束缚已久的生命力终于从那条条阡陌中被释放出来。“洗脚上田的农民们抓住机遇,开动脑筋,在这块古老而年轻的热土上敢于探索.掀起了当代中国人的风流岁月。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东莞当初提出的“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时,便再一次感觉到了这十个字那沉甸甸的分量--东莞当初转移剩余劳动力的方式,在土地上就业,在家门口就业,这是一项多么具有历史眼光的决策。5.脚下的地在变6.工业之花盛开田野7.把梦想照进现实8.“洗脚上田”演绎精彩9.让土地生钱的高招第三章 揽月第四章 辟路第五章 蛰龙第六章 铸城第七章 转型第八章 肇新后记

章节摘录

  在30年前的那个岁月里,这种开创历史的承载者角色,连东莞人自己也投能清醒地意识到。仅有的记忆是,饥饿着的你我他都在寻找黎明前的那束曙光。有这样几个历史镜头--1978年7月30日下午,太平公社农民李玉龙在路上碰到村里的一个老光棍,悄悄告诉老光棍一件事,说他今晚要去东南角。  李玉龙所说的东南角指的是海那头的香港。那年头当地人不敢直接说“香港”,都习惯称“东南角”。晚上,人们只要站在家里的窗口处,就能远远看见东南角的上空,一片红光。那片红光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天堂。  李玉龙把老光棍拉至农田边的一个僻静处,向他打听起“东南角”的一些情形来。太平人都知道这个40多岁的老光棍是一个老偷渡客,已经偷渡十多次了。说来有趣,老光棍在香港元亲无故,在那里没个安身之处,极易被抓进集中营,但老光棍要去的正是那里。他曾以一种陶醉无比的神情向人们描述集中营里的馒头:“白白的,比粉还要白,吃到嘴里香喷喷,那个味啊!”老光棍最大的梦想就是天天吃上白馒头,但那边偏不成全,最多让他赖个十天八天就把他送回。而老光棍在家呆着果着,哪天肚子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又沿着山路往东南角跑去了。邻居们若有一段时间没见到他,知道他准又呆在集中营里享受白馒头呢。这事成为当地的一种笑谈。然而在这笑谈中,隐含着多少痛楚和无奈啊!当生活中只剩下赤裸裸的贫穷时,尊严和人格便也不复存在,甚至生命也变得无足轻重。单从这个笑谈里,我们多少也理解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百万中国人拼死逃往香港的冒险举动。  向老光棍打听清一些事后,李玉龙沿着太平公社那条窄窄的路往回走,心情不知不觉沉重起来,今晚不知能否走成,凶吉未h,这两天母亲一直哭哭啼啼.如一切顺利,这一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舅舅逃到香港都16年了,至今还没回来.外婆的眼睛都哭瞎了……走着走着,迎面走来3个男人,一看就不像本地人。其中戴眼镜的高个男人尤为引人注目,40岁模样,从衣着上看,没准是“东南角”那边的人,他正琢磨着,那人冲他走过来,问起路来,打听太平服装厂怎么走。  李玉龙给他们指了指路。看着这3个人的背影慢慢消失后,李玉龙这才慢腾腾地往家走。

编辑推荐

  一首解放思想的英雄乐章  一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辉煌史诗  一个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经典传奇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东方光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