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黄河文明与草原文化的交融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薛瑞泽  页数:365  
Tag标签:无  

前言

关于文明的起源,学术界曾出现了“满天星斗”说、“文明多元”论等,这些都是非常正确的。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中华文明是各地区、各民族的人民经过几千年辛勤的劳动共同创造的。然而根据学术界所认可的文明起源的要素和标准来看,华夏文明最早是在黄河流域出现、形成的。在文明形成的初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处于“天下之中”的地位,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关于文明起源的见解。英国剑桥大学的考古人类学教授丹尼尔在《最初的文明:关于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中提出,文明的产生有三项要素:文字、城市、复杂的礼仪中心。日本学者贝冢茂树在1977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一书补记中提出,青铜器、文字、宫殿基址是文明产生的三要素。中国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中提出,青铜器、文字、城堡是文明产生的三个标志和要素,并且得到了学术界大多数学者的认可。恩格斯在1884年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文明和国家的形成主要有两项要素:①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建立;②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恩格斯说“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①,他用阶级斗争的学说去解释文明的产生。这些理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明起源的政治学的理论基础,是判定文明产生的标准。

内容概要

秦汉魏晋南北朝是黄河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黄河文化与胡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时期。本书通过秦汉魏晋南北朝不同时期少数民族与黄河流域的社会交往,论述了秦汉时期少数民族文化与黄河文化的融合过程,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入主黄河流域对黄河文化繁荣的影响,特别是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对黄河文化的破坏以及黄河文化在这一特殊形式下的复苏。本书适合历史、古代文化、考古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科研工作者和区域文化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薛瑞泽,1962年生,河南灵宝人。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嬗变中的婚姻——魏晋南北朝婚姻形态研究》,《河洛文化研究》(合著)等。

书籍目录

总序一(李学勤)总序二黄河文明的历史地位(李玉洁)引言 一、先秦时期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发展大势 二、先秦时期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文化內涵差异 三、先秦时期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特点第一章 秦时的初步交流第二章 西汉时期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融 第一节 西汉初年对匈奴的战争 第二节 以和亲为特色的交融 第三节 战争环境下的交融 第四节 回归和亲状态的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融合 第五节 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的经济因素第三章 东汉时期的融合与发展 第一节 东汉初年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碰撞 第二节 匈奴族的内附及其与汉族的交融 第三节 东汉中期的汉匈战争 第四节 南匈奴的衰落与黄河文化的发展 第五节 乌桓的兴起与草原文化的新生 第六节 鲜卑的兴起与草原文化的新生第四章 黄河文化对西部草原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西汉时期的交融  一、西部草原文化的概况  二、张骞在沟通黄河文化与西部草原文化中的贡献  三、汉武帝后黄河流域的汉政权与西域各国的和、战关系 第二节 东汉时期的交融  一、光武帝时期草原文化的形势  二、班超出使西域与黄河文化的西传  三、东汉申后期对西域的经营与黄河文化的西传第五章 文化视阈下的民族文化融合 第一节 思想和价值文化的相互影响 第二节 胡市(合市)与胡商 第三节 胡马流人与黄河流域畜牧业的发展 第四节 物种传人所反映的黄河文化融合周边文化的记载 第五节 社会生活领域的交融 第六节 星象变化反映的文化交流第六章 曹魏时期的再交融 第一节 曹操时期的交融 第二节 曹魏时期的交融 第三节 物质与生活方式的交流第七章 西晋时期的深人交融 第一节 西晋武帝时期诸少数民族与西晋之间的和、战关系 第二节 晋惠帝以后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第三节 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  一、物质文化的交流  二、社会文化的融合第八章 十六国时期血与火的碰撞 第一节 前赵时期黄河流域的文化融合 第二节 后赵时期黄河流域的文化融合 第三节 前燕时期黄河流域的文化融合 第四节 前秦时期黄河流域的文化融合 第五节 后秦时期黄河流域的文化融合  第六节 后燕、北燕、南燕、西燕时期黄河流域的文化融合 第七节 河西走廊诸凉国的兴衰与黄河文化的散播 第八节 西秦时期黄河流域的文化融合 第九节 夏的建立与黄河流域的文化融合  一、匈奴末期的历史与民族角逐  二、赫连勃勃大夏国的建立与民族仇杀第九章 北魏前期文化交流的初建第十章 孝文帝改革与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全面融合第十二章 鲜卑人的文化修养与黄河文化对草原文化的影响第十三章 北齐和北周之际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融合余论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三、先秦时期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特点先秦时期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对这些特点进行总结,有利于我们充分认识两种文化的内涵以及在后世的表现。其一,两种文化在发展早期都具有原始性的特点。从黄河文化来看,在黄河文化的初始阶段,所经历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作为原始的经济形态,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作为一个积累的过程,为后世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草原文化也同样如此,从先秦典籍所流传的夏商时期的少数民族,在后来北方草原地区的发展也证明这些少数民族的历史同样悠久。到夏商及其以后,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走上较快的发展道路,草原地区的经济形态仍然落后。其二,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在先秦时期的发展都呈现出持续发展的特点。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先秦时期作为中国社会各项事物萌生的一个时期,一切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特点,虽然幼稚,但发展都较快。就国家制度来讲,奴隶制度取代原始社会制度虽然经历了曲折和反复,但很快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起来,并最终成为黄河流域的主流。就草原文化内涵来讲,因为黄河文化的影响和吸引力,虽然受到种种限制,但无论是迁移到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抑或是黄河流域北部沿边地区的少数民族依然不断地内迁,且与黄河流域的民族不断融合,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先河,这在周人早期的迁徙过程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其三,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发展还具有各自独立性的特点。黄河文化作为黄河流域所产生的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因而其发展过程与黄河流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黄河文化的发展融人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而草原文化因为北方草原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使草原民族在自身生存的同时,也养成了草原文化豪放的性格。

编辑推荐

《秦汉魏晋南北朝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融》:北方草原民族在多个历史阶段都与黄河流域的社会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交流.黄河文化是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融合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多层次文化。“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探寻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 描绘黄河流域的传奇画卷黄河文明是辉煌绵远的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研究黄河文明对阐述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有着重大意义。“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丛书”首次全面研究了黄河文明产生、发展、鼎盛等各个历史阶段的内涵和发展演变的规律,围绕黄河文明形成的三大标志——青铜、文字,城邑,伴随黄河文明形成、发展的农耕文明,黄河流域古史传说中的英雄时代,对黄河文明有重大影响的主导思想意识及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等主题进行了论述,对黄河文明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做出了科学的、定性的评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秦汉魏晋南北朝黄河文明与草原文化的交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书的内容安排相对比较合理,不过封面上的蒙古包大概不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议以后修改下。
  •   此书价钱还挺贵,虽有李学勤作序,但内容平淡,对草原文明与黄河文明研究不深。
  •   仅就标题来说还算是不错吧,但是具体内容貌似没有深入论述
  •   说实话,考证非常详细,内容非常全面,但是论文感实在是太枯燥,看过也忘记看的是什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