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百年风雨实录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作家  作者:李志伟  页数:398  
Tag标签:无  

前言

翻开这些书稿王满3月2日(农历正月二十三),是他的60岁生日。他收到了大批来自四面八方的祝福。他细心的将这些贺信、贺电分类整理,然后装订成册,塞进自己拥挤不堪的书架里。他常常会情不自禁的抽出页码最多的那个册子,逐页逐句的反复阅读,读着读着竟会激动地掉下眼泪。这个册子里的贺电和贺信发自世界著名的大学。贺词中有的感谢他对学校的历史进行了全面、客观、准确的梳理,有的表彰他对学校教育理念提升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有的赞颂他对新时期大学教育改革提出的诸多建议,有的期盼他写出更好的大学校史,更多的是兼而有之的话语………尽管语种不一,但每封贺词中都彰显着各自的校训——这也是他最为感念的。哈佛大学:让真理与你为友。剑桥大学: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麻省理工大学: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普里斯顿大学: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澳大利亚国家大学: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质。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他出生于中国河南中部农村一个普通的一个农家。自幼勤奋好学却学缘不济,务过农,当过兵,从过政,编过报,办过刊,每一样儿都干得很出色。他在别人十八岁选择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时,选择入伍到部队献身国防事业。因此他对大学,尤其是著名大学心驰神往。他三十岁时经他的老师、著名文艺批评家朱向前教授推荐,步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三十三岁时,到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深造,但遗憾的是,因外语没有及格而成为他们班中为数不多的没有拿到硕士学位的学员之一。为此他对于接触到的大学的一切异常敏感。日积月累,他竟然搜集了难以计数的相关资料。一天,他读到哈佛大学一条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倘若每天利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思考和写作,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以后,成功会向你招手。”他接触清华是源于他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军文学系读书时,他的老师、著名作家、时任文学系主任黄献国教授的一次推荐。当时黄献国教授对他说,中国教育报安排采访清华副校长倪维斗教授,你去吧。他去了。他在时任清华科技处处长侯世昌教授陪同下去采访倪校长,但倪校长却对他说,你要写,就写我们清华吧。于是,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泡在了清华和北大校园里,在图书馆、档案室查阅历史文献和档案;在清华园和燕园,他采访名家与大师。他把一次专访延伸成了一本书,又从这本书延伸到一个系统工程。他规划:先从著名大学写起——中国五所,国外五所。他行动:从45岁开始,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全部献给这项事业…….天道酬勤。2008年5月,他的第一本大学校史——《北大百年》,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著作出版了;又过了两年,同样几十万字,他的第二本大学校史《清华调查报告》,又浩浩荡荡地面世了……各方的好评增强了他的信心,他把兴奋点瞄向了南开、复旦、中山等国内名校,也盯上了哈佛、牛津、剑桥等国外著名大学……翻开这些书稿,名校璀璨的历史让人留连忘返。在英语国家中,最古老的大学是牛津大学。他在书中介绍说:在公元12世纪之前,英国是没有大学的,人们都是到法国和其他国家求学。1167年,英格兰国王和法兰西国王发生激烈争吵,英王一气之下,把寄读于巴黎大学的国民全部召回。另一说法是,法王一气之下,把英国学生驱逐出国。不管怎样,英国留学生回国后聚集牛津地区,继续从事学业和研究。牛津大学由此诞生。又如剑桥大学。这所成立于1209年的名校,据称最早由一批为躲避殴斗的学者建立的。起因是牛津一位学生练习射箭,误伤了镇上一位妇女,引发了一场骚乱。愤怒的牛津市民抓住两个无辜的老师严刑拷打,从而引发冲突。被市民追杀的牛津人四处逃窜,其中12名师生流落距首都不到100公里的剑桥镇,被当地教主收留,促成了又一所名校的诞生。长久以来,牛津和剑桥经常被联系在一起,就像中国的北大和清华一样。在英文中还有一个专有的词:牛桥——Oxbridge。两所学校的建筑格式非常相似,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竞争很为人们关注。近100多年来,两校每年都要举办划船赛,牛津赢71次,剑桥赢77次。一般的看法是牛津的人文科学更强一些,剑桥在工程技术方面更有优势。在英国每年都有大学排名,两校通常交替为第一、二名。有人对牛津和剑桥做了分析:牛津会问:“what do you think?”剑桥会问:“what do you know?”,因此说明前者更注重思想,后者更注重科技,继而为各自的成就找出原因:牛津大学出了29名首相,剑桥大学出了61个诺贝尔获奖得者。翻开这些书稿,他为人们讲述了许多关于书和人的故事。1638年,一批英国殖民者乘船漂洋过海,到北美昆尼皮亚克海湾定居,并将此发展成为繁荣的港湾。一位名叫约翰•达文波特的牧师认为教育可以让欧洲文明在美国生根,便动议在此建立大学,但他的愿望屡受挫折,直到下个世纪来临,也即1701年,当地法院同意约翰晚辈的请求,成立一所名叫耶鲁的教会学校。没有经费,牧师们凑出40本书作为建校的资本。第二年学校有了第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叫雅各布•海明威。在海明威之后,他的校友中出了很多名人。在政界,有5位美国总统出自耶鲁,他们是塔夫脱、福特、乔治•布什、克林顿、乔治•W•布什;在商界,担任美国企业领导者的耶鲁人,数量也是远远超过其他大学,如可口可乐董事长伊苏埃塔、TIME创始人鲁斯、联邦快递创始人史密斯、IBM公司董事长艾克斯等;在教育界,耶鲁校友成为不少著名大学的创始人或首任校长,如普林斯顿大学、康泰尔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在演艺界,耶鲁也是星光闪耀,其中广为中国观众熟悉的是因主演《苏菲的选择》和《克莱默夫妇》而两度夺得奥斯卡奖的梅丽尔,还有《X档案》中的男主角大卫。在耶鲁大学这些著名校友中,最让人动情的是1773年的学生、被美国人称为民族英雄的内森•黑尔。在惨烈的美国独立战争中,爱国青年黑尔深入英军阵地搜集情报,被捕后被处以绞刑。就义前,黑尔的豪言壮语世代永传:“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第二次生命献给伟大的祖国”。翻开这些书稿,人们还可以追寻到许多中国名人的足迹。在这方面,国内的名校自不必说。100多年来,大批来自东方古老国度的学子们游学于世界各地,成为这些著名学府的著名校友。如在“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的哈佛大学,走出了林语堂、竺可桢、梁实秋、梁思成等;他们奠基了中国近现代人文和自然学科;如在号称“世界上最著名的桥”的剑桥大学,走出了华罗庚、张文裕、王选、蔡翘、陈立、伍连德等著名科学家,还有萧乾、叶君健、徐志摩等著名文学家。对于这些著名学府,学子们充满了浓重的情结。剑桥,也称康桥(Cambridge音译的)。1920年,徐志摩求学于此,并成为其一生的重要转折点。诗人自述说,在24岁之前,自己对诗的兴味远不如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唤醒了久蛰心中的诗的天命。他满怀深情的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得,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并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吟成了一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翻开这些书稿,人们可以窥见到作者浓郁的文人情怀。他曾说,在所有大学校训中,他最喜欢柏林洪堡大学的那句引自马克思的论断:“哲学家们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他曾说,在哈佛大学的经典语录中,他最钟爱这一段:“你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现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你预知不了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他曾说,自己从小喜欢诗,非常崇拜诗人,而徐志摩堪称最爱。除了诗,他还很欣赏诗人的那个人生感悟:“一个人的世界,很安静,安静的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心跳声。冷了,给自己加件外套;饿了,给自己买个面包;病了,给自己一份坚强;失败了,给自己一个目标;跌倒了,在伤痛中爬起并给自己一个宽容的微笑……”写到这里,应该介绍一下本文主人公的真实姓名了。他——叫——李志伟,是我及同事们引以为荣的同事。李志伟即将出版第二本名校著作,邀我写序。无资无格,难以交差;偶有臆想,遂成此文。虽像梦呓,确属他亲口告知人生目标所诱引。故不畏荒谬,一是借此记下星点所得,二是表示朋友间的祝愿。2010年12月18日

内容概要

  《清华百年风雨实录》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客观冷静的笔触,引领读者走进清华,聆听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冯友兰等大师的治学之道;感受叶企孙、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梁思成、黄万里等科学家的良知;重温朱镕基、胡锦涛、习近平等治国兴邦栋梁之材的成长历程!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大师极度稀缺,随着张岱年、季羡林、钱学森等人的相继辞世,大师已成绝响。这些曾是清华学子的大师,他们的学术造诣、人品操守和爱国热忱影响着千百万莘莘学子,弥久不衰。
  翻开清华厚重的履历,我们感叹它与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从庚子赔款清华学堂初创,到军阀割据,革命大潮风起云涌;从八年抗战,师生颠沛流离,创办西南联大,到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从“反右”“四清”文革”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到改革开放,陷入尴尬门,清华经历了百年的新旧交替和血火洗礼,是中国艰难前行的见证。

作者简介

李志伟,原籍河南新郑。曾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百余万字,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北大百年》等。现就职于某国家机关直属事业单位。

书籍目录

序:翻开这些书稿——王满
楔子:庚子赔款,刺烙在一个民族脸颊上的印记(1900—1910)
卷宗一:两难诞生路(1911—1921)
 1.周自齐出任清华首任“掌门”
 2.唐国安,不愿走进“神龛”
 3.周诒春,乱世中给力清华远行
 4.闻一多三赶校长风波
卷宗二:清华“大学路”(1922—1925)
 1.曹云祥撕开“一米阳光”
 2.“四大台柱”擎起清华“国学门”
 3.清华来了一批“传道”的人
卷宗三:迷茫年代的“脚印”(1926—1927)
 1.韦杰三的最后呼唤
 2.朱湘的命运
 3.朱自清的一段迷茫岁月
 4.王国维的不归路
卷宗四:引路者的颂歌(1928—1932)
 1.罗家伦进清华当掌门
 2.冯友兰的“蹉跎”?月
 3.翁文灏主政的Et子
 4.清华“父亲”梅贻琦撑起一片天
卷宗五:在国难岁月里(1933—1937)
 1.冯友兰与母亲挥泪别离
 2.张申府发动“一二?九”
 3.梅贻琦的湘滇路
 4.叶企孙制造抗战系列“产品”
卷宗六:“铁皮屋”下(1938—1939)
 1.一段刻骨铭心的寄居日子
 2.梅贻琦“招兵”
 3.联大的l939年
卷宗七:“匹夫”速记(1940—1944)
 1.“狂人”刘文典
 2.梁思成与林徽因的颠沛流离生活
 3.钱学森与孙立人参战
 4.胡适当“诤友”
卷宗八:复校前的悲剧(1945—1946)
 1.“短命”的欢乐
 2.张子高接收清华园
 3.“一.二一”:是谁导演“同室操戈”血案
卷宗九:清华学人行动(1946—1948)
 1.梅汝璈对侵略者的审判
 2.朱自清饿死不吃“嗟来之食”
 3.大师们的最后抉择
卷宗十:新政权旗帜下(1949—1955)
 1.新生在1949
 2.梁思成为保护古城墙奔走呼号
 3.冯友兰在清华“洗澡”
 4.一段“输血”的日子
 5.“红色父亲”蒋南翔主政清华
 6.华罗庚与钱学森的“海归”路
 ……
卷宗十八:科学大时代
卷宗十九:新时期清华
卷宗二十:清华新征途
  

章节摘录

楔子庚子赔款,刺烙在一个民族脸颊上的印记(1900—1910)类的历史往往于不经意间在时间的台历上,留下深深的烙印。1900年,对于慈禧和她所统治的清政府来说,既是痛苦的一年,又是备受凌辱的一年。因为那一年,西方列强勾结在一起,对大清国发动了一场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八国联军战争。当时的大清王朝,内外交困,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一方面是西方列强不断瓜分中国,另一方面是中国内乱不断;戊戌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图强振兴的变革仅仅维持了103天就被慈禧的保守势力瓦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不是逃跑,就是被杀。光绪皇帝有名无实,被幽禁在中南海的孤岛——瀛台。与此同时,被西方列强和“假洋鬼子”视为“恐怖分子”的中国百姓,在山东、河南等地秘密结社,组成义和团,以驱除“洋教”为名,不断焚烧教堂,杀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民。那年6月10日,在历史学家看来,是“庚子事变”标志性的一天。这一天,道光皇皇五子奕誴的儿子端郡王载漪出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载漪一直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大阿哥替代光绪。他一上任,就密命胞弟载濂把义和团招进清华园①,设坛举事。同时,载漪自己亲为义和团领袖,操练“神勇”。6月13日起,义和团运动势如燎原烈火,很快在中国北方掀起了一场震撼全世界的反帝爱国运动,其中京津一带规模尤为浩大。大清国前线官兵与义和团协同作战,在天津一带阻击侵略者,时间达一个月之久,杀伤了大量敌军,有效地阻截了西方列强的入侵。①清华园,原指以工字厅为主体、被辟为清华学堂校址的一组清皇室园林,就是现在的清华大学二校门以北的校园。原是康熙时熙春园的一部分。熙春园曾作为康熙皇帝的行宫,与其西北方向的圆明园连为一体。后来,道光皇帝为满足其众多子女的要求,将熙春园分割成东西两部分,西部定为“近春园”,赐皇四子奕詝(咸丰),俗称“四爷园”;东部则另建新舍一百余间,也就是清华大学校园内工字厅及其周围的古建筑群,名称仍袭用“熙春园”,赐皇五子奕誴使用,俗称“小五爷园”。后来咸丰皇帝将“熙春园”改为“清华园”,并亲书匾额赐悬于宫门,至今仍在。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近春园”毁于兵火,沦为“荒岛”,而“清华园”幸存于世。奕誴去世后,其长子载濂获得该园,载濂弟载漪于此训练团民。此时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主战派与主和派两大阵营。以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为首的主和派领军人物,手握重兵,却反对抵抗,他们和侵略者达成“互保” 协议,承诺在自己的辖区内镇压义和团,保护外国人在华利益,侵略者由此集中兵力攻陷天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皇帝和其他皇室成员亡命西安。战败的大清国及其子民却要为此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而美国等侵略者成了这场弱肉强食战争的最大受惠国。1901年9月7日,是一个中华民族备感愤懑和耻辱的日子。那天上午,清廷全权代表奕劻、李鸿章与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一条约如同一柄烧红的烙铁,刺烙中华民族的脸颊上,留下了永久的耻辱印记。“条约”第六款强迫“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英、美、日、意、奥以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军费、损失费共计白银4亿5千万两。分 39年还清,本利共9.82亿两;“条约”要求:惩处“战犯”,庄亲王载勋等数名清政府高官均被处以死刑;“条约”规定:西方八国有权在北京驻军以保护本国国民。此后,狼子野心不死的日本一直在北京驻有军队。36年后的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与在北京的日本驻军发生冲突,即芦沟桥事变,引发了中日全面战争,致使中华民族再度饱受八年战争伤痛。在赔款总额确定后,各国列强又将这笔赔款按当时各国所要求的数目,按比例进行了再分配。庚子赔款的分赃方案是:根据各国在战争期间的损失情况按一定比例对赔款予以分配。其中俄国以出兵满洲,需费最多,所得赔款额最大,为1亿3037多万两,计28.97%,德国为20.02%,法国15.75%,英国11.25%,日本7.73%,美国7.32%,意大利5.91%,比利时1.89%,其他国家都不足1%。 大清国一输再输,输掉了白花花的银子,也输掉了一个民族的尊严和血性。清华的创立,却与这耻辱的赔款有着直接的联系。1902年1月8日,慈禧皇太后和光绪皇帝历尽艰难返回了阔别一年多的北京城。很快,“老佛爷”又恢复了往日的威严,但却丢掉了昔日的威信。慈禧想重振朝纲,树立威望,面临两大困难:人才匮乏和资金短缺。大清帝国百业凋敝,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一时没有良方好药;开科取士,招揽天下英才为国效力,操作起来相对容易些。于是,在慈禧的恩赏下,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士于1904年7月4日清晨从中左门进入保和殿,经点名、散卷、赞律、行礼等种种仪式礼节,他们参加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次殿试。这次殿试取得了圆满成功。前三名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同时,273名贡士脱颖而出,让慈禧颇为满意。人才算是招揽了,可大清政府囊中羞涩。没钱怎么过日子?慈禧想到了庚子赔款。情急之中,慈禧命令清驻美公使梁诚向美交涉,要求以“关平银”付赔款,期望以此来缓解大清国濒于崩溃的经济危机。梁诚反复交涉,始终没有眉目。1904年,慈禧寻找到机会了。那一年,美国举办了一次世界贸易博览会,大清国作为特邀参展国参展。在这次博览会中,有一件特殊的展品,那就是由美国女画家凯瑟琳•卡尔所绘的慈禧太后画像。画像中,慈禧身穿冬季朝袍,披珠翠披肩,头戴珠宝饰物,显得格外雍容华贵。博览会结束后,清朝特使特意将这幅慈禧画像作为礼物送给了罗斯福,罗斯福在白宫举行了隆重的接收仪式。1905年1月初,为表示感谢,罗斯福在连任美国总统后特意派自己的爱女艾丽斯前往中国拜访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以高规格的礼节接待了艾丽斯,她大为感动。艾丽斯回美国后逢人便夸耀,尤其是向父亲罗斯福总统大加赞赏慈禧。功夫不负有心人,梁诚经过近3个月的不断努力,“退款”一事终于有了眉目。美国新任驻华公使柔克义在来华前夕,拜会了梁诚,提出退款用途问题,建议清政府最好将退款用于派遣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以便总统向国会提出议案。稍后,柔克义在来华后写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中再次建议将退款用于中国赴美生员教育费用。一个月后,清政府外务部收到了梁诚写的一封密函,他告知退款之事“似可图成”,又透露了美方在交涉过程中,曾探询把款退还中国,中国将做何用的疑问。同时梁诚也汇报了他的态度:“减免之项如何用法,则是我国内政,不能预为宣告。”他在秘函中透露美方的担忧:一旦交涉成功,巨额款项退回,朝内乘机巧立名目、中饱私囊者肯定大有人在。所以他忠告政府,确实应该在钱到账前即明确宣告此种退款的用途,并具体建议只能用作“设学游学”之用。正当梁诚殚精竭虑运作此事的关键时刻,主退派的领军人物、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却于1905年7月12日病逝了。罗斯福总统遂搁置退款之事。其间,梁诚仍多方活动,到处演说,招待记者,游说国会议员,请求他们支持清政府的合理要求。半年后,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H.Smith)在白宫向罗斯福总统建议,用清朝政府的“庚子赔款”在中国兴学和资助中国学生来美留学。罗斯福在写给明恩溥的回信中也赞同将退款用于教育,表示如果我们能采取你所建议的政策,我将全力支持。随后,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给罗斯福提交的一份备忘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正临近一次革命……哪一个国家能够掌握这一代的中国年轻人,那么,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下,取回最大的收获。如果说美国在三十年前已经做到把中国学生的潮流引过来,并能使这个潮流继续扩大,那么,我们现在一定能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为了扩展精神上的影响而多花一些钱,即使从物质意义上说,也能够比用别的方法获得更多。追求商业精神上的支配,远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①罗斯福看后,觉得这就是转变对华政策的一个契机。后来,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博士在写给美公理会传教士明恩溥(A.H.Smith)的回信中承诺,只要不发生一些重大的相反的理由,他本人将会与哈佛、耶鲁等大学机构共同努力,争取国会通过退款决议。与此同时,梁诚也多方活动,游说罗斯福总统及国务院有关官员,如新上任的国务卿艾利胡•卢特、内务部大臣格斐路、工商部大臣特劳斯等人,请他们支持退款动议。此时,美国白宫正发生一件可以推动退还庚款进程的事情。1906年秋,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爱女艾丽斯要在白宫举行婚礼,罗斯福准备为之举办白宫中最奢华、最隆重的婚礼。梁诚迅速将此信息传给了清廷,并建议朝廷备一份厚礼送给艾丽斯。慈禧采纳了梁诚的建议。考虑到中国的丝织品在西方素有美名,慈禧特意让外务部准备了几大箱名贵丝绸衣物和锦缎,专1907年6月15日,罗斯福在梁诚接到回国 “调令”的当天,决定将美方所得的半数庚子赔款退还给中国。当天,美国政府特意在梁诚卸任之前正式致函清政府,宣布美国总统将在下次国会开会期间要求授权修改与中国签订的有关赔款协议,豁免和取消部分庚子赔款。   半年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发表了《关于1908年施政方针》演说,就美方所得的半数庚子赔款退还给中国做了说明。罗斯福说,我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洽于近代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款赠一部分,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①斯密士:《今日的美国与中国》,见《清华大学校史稿》P3。美国政府除确实费用及一切损失获赔偿1165万美元之外,所余1000多万美元,实为浮数,受之有愧,应以之退还中国,以全友谊。在美国政府同清政府谈判过程中,美方要求清政府保证所有退款不得移作他用,必须“广设学堂,作派遣学生游学之用”。①1908年5月,美国驻中国公使柔克义在收到国务卿关于国会正式通过退还部分庚款议案的电文通知后,故意没有立即照会外务部,而是非正式地通知外务部右侍郎梁敦彦,询问清政府是否愿意履行3年前的诺言,将退还庚款用于兴学,强调只有中方明确保证将退款完全和直接用于派遣中国学生留学美国,才有助于美国政府早日退还部分庚款。之后,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根据罗斯福总统年度咨文的要求,准将庚子赔款退还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7月11日,罗斯福命柔克义向庆亲王递交照会:美国国会已经通过一项法案,授权总统修改按1901年9月7日最后协议中国应向美国支付的赔款义务,即从2400万美金变为1367万美金,按4%年利率计息。这笔款额中有200万美金保留用于审理一年内由私人向美国债务法庭提出的申诉,裁决结束后,这部分的所有余款,也要退还给中国政府,其退还方式,将由美国国务卿决定。该法案还授权总统将赔款差额作为一项友好举动退还给中国,付款和豁免的次数及方式由总统决定……三天后,庆亲王照会柔克义,对美国政府决定退还部分庚款表示“诚挚的谢意”,并表示“此后当按年派送学生到贵国承受教育”。外务部也在照会中告之“现已确定从赔款开始之年起”“前四年每年遣送至美留学”。“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派遣50人赴美留学,一直到该项退赔款用毕为止”。在这一点上,美国还算是有些文明的强盗。次日,清外务部就庚子赔款问题,答复了美国公使的要求:本大臣对于美国政府之正义友好之精神,不胜铭感,中国政府甚为感谢。关于退还时期及方法,并无何等意见。信赖美国政府友好的意图,确信美国政府采用之方法,必能贯彻其怀抱。中国政府对于美国政府的友好精神所欲表明者,因念美大总统劝令中国学生赴美,进入美学校及高等教育机关,并据美国学校教育,过去对于中国有甚大价值之经验和良好之结果,中国政府甚欲以后每年多资————————————————————————①1905年5月13日驻美公使梁诚致外务部函,清华大学档案馆藏:全宗号1,目录号1,案宗号1。送学生赴美国留学。至于实施方法,均由本部与贵公使协商……美国的退款行动,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俄国、英国、法国也都相应或多或少予以退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京政府于1917年8月对德奥宣战,并停付庚子赔款。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属于战胜国,西方诸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纷纷步美国的后尘,陆续放弃或退回了庚子赔款余额,退款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和实业中。1908年8月,清政府在争取庚款退款之事有了眉目之后,其内部开始为游美学务处“掌门”而角逐。游美学务处的职位虽低,但地位却很高,且有庚款退款的支撑,这个位置令很多人心动。在8月15日的朝会上,袁世凯当即举荐了大清国驻美公使馆代办周自齐。8月16日,宫里来人传达“老佛爷”的指示,周自齐立刻到养心殿晋见。周自齐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这辈子会受到“老佛爷”的召见。那天早上,慈禧对他说,怎么办学,朝廷不加干预,但祖宗两千多年留下的东西是不能丢的。你的门生将来学有所成之后,必须是效忠大清国的栋梁之才,绝不能成为吸噬我中华骨髓的大鼻子的狗腿子汉奸。12月9日,美国新任国务卿卢特命美驻北京公使柔克义照会清政府外务部,强调:“应申述减退之款,系与派学生一事相连结……每年所减退之款,拨出若干,以办学务……美政府方可抵拒别国强逼中国将此减还之款,改作他用。”卢特于12月31日致函清政府,“退款”将从1909年1月1日起施行。之后,美国政府又规定,清政府仍须每月按原数向上海花旗银行缴付赔款,而后由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通知上海花旗银行应汇美国之数,再由上海海关代表中国政府出一汇票,交银行汇往美国。由美国领事签字核清,将余下之款退还上海海关,然后这笔巨款才能转至清政府外务部。后来,罗斯福曾经这样说:“实行这套繁杂的先赔后退的手续,实属于无奈的下策,但这样对付中国政府,却是一个上策。在这种制度下,万不能滥用一个月以上的款项……根据决议,如果美国总统查出中国政府用款不当,可以随时有权制止公使拨款……每隔30天,考核一次用途,如果失了信,第二个月,领事就可不再交还款项了……”同月,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致函清政府外务部,规定逐年按月“先赔后退”的退款办法。6月初,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该处总办1人,会办2人。成立之初,租赁了北京东城侯位胡同的一处民房,后又迁驻史家胡同。7月10日,在柔克义和美国政府的一再敦促之下,清政府遂颁布《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正式启动留美计划。一朝受孕,十年怀胎,虽有些漫长与无奈,但清华终于迎来了久违的 “预产期”。

编辑推荐

《清华百年风雨实录》编辑推荐:百年清华兴衰荣辱岁月的历史回放学人治学精神道德操守的一次自检,凝视大师远去的背影,在字里行间回忆他们的音容笑貌,当知识分子面对利益诱惑、弄虚作假、学术交易时,追忆大师的风采能否让他们心生共鸣,担当起历史责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清华百年风雨实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这是一部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史,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摇篮,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大师、学者、教育家都是从这里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成为了各个领域的精英,成为了国家的栋梁。
  •   历史题材的还行
  •   不错很好 正版、物美价廉!
  •   作者花了很多功夫,参考了很多史料。一版一印。
  •   可以感受清华的人文和历史.这是一所有传承和精神的圣殿
  •   书没错,只是书可能是旧了点,不像是新书。
  •   服务好,虽然这本书因断货没有买到,也因为优质的服务感到特别的快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孩子很想要的,喜欢!好评!还会再次光顾卓越!
  •   书的包装很美,纸质也很有档次,且内容涵盖量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