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 创意未来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作者:北京服装学院 主编  页数:299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素有“衣冠之国”的美称。衣冠之国历史悠久,几千年的服饰文化华彩纷呈,博大深厚:中国又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各个民族的服饰文化独具特色和魅力,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保护,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有几千年服饰文化的衣冠之国却成为了服装加工制造的大国,而不是服饰品牌和创意设计的强国,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科技问题,更是深层次的文化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中国概念&创意产业”国际服饰文化壁教育研讨会就是力图搭建一个进行这种研究和讨论的平台,该研讨会也是2008年度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一一《中国概念服装服饰创意设计与虚拟展示平台建设》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院在2008年开始筹划和建立《中国概念服装服饰创意设计与虚拟展示平台建设》项目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抓住了发展“中国概念”服装服饰创意设计的最佳契机。从国际环境来说: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处于边缘位置和失语状态:与此相对应的则是西方的经济、文化和霸权式的价值尺度的强力推进。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样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我们应该适时地把握住这个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契机,以当代经济和科技发展为基点,以传统文化为源泉,推动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发展。强调发展“中国概念”的眼装服饰创意设计和文化产业正是基于这种大环境下文化和经济建树的双重考虑。

内容概要

“中国概念&创意产业”国际服饰文化暨教育研讨会和《中国概念服装服饰创意设计与虚拟展示平台建设》项目试图探索和建立“中国概念”服装服饰设计的教学体系,孵化“中国概念”服饰文化创意产业,构建“中国概念”服饰文化科研和创意转化的平台与机制。这一举措有着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性、推动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的可行性,战略目标明确,整体规划合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民族服饰文化、推动北京“时装之都”的建设和我国服饰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合理调整我国服装教育学科体系和深入促进教学改革、调动师生理论研究和创意设计实践的积极性,对于真正实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切实做到“创意融合技术,设计传承文化”等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书籍目录

序(刘元风)中国概念服饰文化与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京剧脸谱应用于现代时尚文化创意商品设计之研究(胡泽民杨敏婷)  中国设计师品牌的成长需要力量(吕越)  中式旗袍元素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陈雯雯周晓呜)  韩国影视服装文化与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史亚娟郭平建)  从意大利时装风格形成看我国民族服饰的发展(张叶叶郭平建)  深圳华丝公司的品牌强化战略与产品创新研究(倪跃峰龙建军)  现代动漫中的传统服饰(满懿)  传统元素符号的现代解读——以盘扣为例(孙雪飞)  中国服装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民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李平)  中国服装产业与虚拟试衣技术的结合及其新发展(王竹君)  当今中式婚礼服设计浅谈(王曼倩)  传统与时尚——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服饰设计的碰撞(马蓉)  扎染的时尚再现(王靓王羿)  民国土布对现代土布服装设计的启示(张茹)  网络成就民族力量——从“裂帛”看民族风格原创品牌的网络发展之路(刘晓青王羿)传统服饰文化与服装服饰教育研究  文化概念的诠释转换及其应用探讨——服装设计之教学实验(许凤玉)  正视传统服饰技艺遭遇的时代屏障(胡月)  服装教育平台推展时尚文化服饰之实证研究一一以实践大学服装系为例(章以庆)  朝鲜冕服的使用和制度的完成(韩国-朴圣实)  衣锦还乡:浅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现状(邹游)  传统服饰造物思想中的“器”“饰”共生(崔荣荣刘群)  从“破与立”谈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平台式”教学改革(刘立军胡玉良乔南)  清末民国歌谣中的民俗服饰文化探微(张燕芬崔荣荣)  唐代与文艺复兴时期女装形态比较(沈飞)  传承与创新——论民族服饰文化的教学渗透(陈敬玉)  我国服饰文化传承与服装专业学生民族自信心的提高(赵伟)  在充满禅意的自然中优美行走(乔南)  宣化辽墓壁画中散乐人物服饰研究(魏婧)  陕西大唐秦王陵墓室舞蹈服饰研究(高强)  云冈石窟艺术中的服饰文化研究(刘芳郭平建)  从麦积山石窟北魏时期造像的服饰特点看其世俗化特征(吴亮)  红元素在中国(孙烨邵新艳)  论中性服装的成因和流行的意义(陈思)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及传承与创新研究  历史的定格:汉族服饰流变中的特例(徐雯)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结构的特征分析(赵明)  古典马褂标本结构复原与连裁肩袖技术考据(陈静洁刘瑞璞)  彝族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创新(王羿)  苗族、侗族女性主体服装比较(周梦)  啥尼族奕车支系女子服装结构研究(王佳丽赵明)  齐鲁民间服饰文化风格与地理环境关系初探(亓延范雪荣崔荣荣)  服饰中的“羽饰”艺术——点翠(韩澄)  云南大理扎染制品的发展模式及其思考(赵静)  山西运城汉族银饰考察报告(赵祚)  ……中国概念创意设计作品

章节摘录

插图:京剧是中国传统剧曲艺术的瑰宝,长期以来融合了各个地方戏曲的优点;无论是欣赏舞台上表演者灵活的身段,浑厚的国语唱功,以及有关文学情感的诠释,皆具备了“出类拔萃”的优越条件,成为我们的国粹,至今仍然是深受中夕卜人士所热爱的表演艺术。中国京剧除了具有历史悠久的优良传统与特色外,其脸谱艺术更是从简单的粉饰开始,经过长期的锤炼和演变,成为诸多曲目中最特殊的重要舞台视觉语言。京剧脸谱设色绚丽,纹饰明快,以夸张的创意技法,诠释戏曲人物的性格角色、身份职位、人品善恶,对剧中人物赋予鲜明的忠奸正邪、褒贬爱憎等意涵,着意于感染观众,融入剧情。因此,京剧脸谱的设色与构图具有明确的美化与丑化的是非感,充分反映出剧场人物的人格表现与性情特征,令观众同时感受到赏心悦目的视觉悸动。京剧脸谱最大特色在于变化多样的色彩所呈现的不同“脸色”,以及描绘各种情态的纹饰构图所形成的“脸型”;本研究论文系针对如此缤纷多彩、曲目繁多、角色鲜明且具写实又写意的脸型与脸色所形成各自不同的表演意涵,深受感动,立意探索,为其动机。为此,本研究论文的主题在于以探究京剧脸谱为轴心,先行溯源脸谱的形成原因,循序地进行系统化汇集、分析、整理与记录,寻根探究,进而将传统的京剧脸谱艺术理论,基于传统与创新,配合近年来有关单位积极推广文化创意商品设计,期望藉由研究印证转化与市场时尚产业结合,发展出更多元新“品相”的京剧脸谱元素与现代时尚风格的衍生性商品,并选择成功案例,观摩借镜,在传统与创新的转化过程中获得实质效益,共同传承中国京剧国粹脸谱艺术,并将其发扬光大,此为最终目的。此外,本研究论文另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响应政府积极推广文化创意产业,故根据目前国内的深厚京剧学术研究基础及典藏相关文物资料,希望藉以突破坊问占有多数比例直接“转移”而非经由“转化”的京剧脸谱仿制品或复制品,重新赋予脱胎换骨,去芜存菁,并辅以现代科技之转化运用,同时收集两岸市场相关设计商品,彼此比较分析,观摩印证。若追溯脸谱之起源,1988年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于“中国戏曲脸谱艺术展览会”撰文指出:“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孳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并藉由文献中诸多学者,例如著名学者高戈平、高云南等以及其它相关研究者之见解,可将脸谱之起源归纳为三项:(1)上古纹面的源起。(2)面具文化的演变。(3)彩绘面饰的运用。为此得知,研究脸谱并非由单方面探讨即可概括,而是需由多重角度切入,才能符合事实真相。京剧也称为国剧,是中国主要的剧种,历史悠久,曲目繁多;近50年来台湾对传统京剧艺术积极推研创更新,尤以脸谱艺术历经长期的繁衍精进,成为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也曾有不少研究者论述,然而若就以史籍之可考者而言,北齐之代面当为假面之始。《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面对敌。”唐朝因而创作《兰陵王破阵乐》,舞者皆戴面具,角色完备,可谓面具之始。事实上,脸谱形成由来极早而过程甚长,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由于渴望获得神灵的无限威力和野兽的强大体力,常以扮演神灵和野兽的动作、声音与形貌,复从文身、穿兽皮而发展成衣饰,又以兽头而学到作为头饰之仿生面具,进而为涂面化妆,于是形成象征化、典型化、程序化成为今天的脸谱。因此对早期先民的文面文身、彩绘人体、傩戏面具、社火脸谱、马勺彩绘等与现今京剧脸谱之演进所存在的关连性,皆自有其脉络可循。古代的原始人,对于彩绘身体的欲望完全出自于一种本能的冲动而并非艺术表现。包括着人类彩绘于自身”的行为逐渐转向“彩绘于物体”。旧石器时代初期,人体是彩绘的主要对象,后来原始人为了表达自己对生活和战斗的祈祷,在光线不佳的洞窟中描绘了多种不同姿态的牛、马、长毛象、驯鹿与人群等,祈祷狩猎丰收和战斗安全的一种祷告祈求巫术。对于当时的原始人来说,可以较易地从煤炭和黏土中萃取黑色和白色颜料;有许多迹象显示,原始人常把白色当成一种区别生与死的重要颜色,为了驱逐恶灵附身迫害,把白色涂在身上,并且戴上各种怪异面具,认为如此装扮就不会被幽灵恶魔发现。因此白色绘身早已被原始人理解成一种具有避邪能力的咒术性色彩了。随着世代繁衍变异,在今日世界的一些蛮荒地带,仍有部分原住土人,生活单纯,和土地和谐共存,在那蓝天白云阳光下,大地的一切色彩看起来总是洋溢着光亮、欢愉,他们深知色彩所赋予的力量,所以把鲜明亮眼的色彩留到祭典和仪式上使用;战争或庆典时将身体彩绘,在祈求丰收歌舞活动的仪式上,则加强面具和偶像的轮廓(图1一图6)。

编辑推荐

《传承文化·创意未来:2010年"中国概念&创意产业"国际服饰文化及教育研讨(iccec)论文集》是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传承文化 创意未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个人是学习相关专业的,是为了拓展课堂学习以及接下来到来的写论文拓宽思路的需要。还没完全看完。我觉得对我的帮助很大。整个书给人的感觉就是简洁而不简单,新颖但不偏颇。个人觉得很前沿,是“一线”的思路~很好很有帮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