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  作者:孙建光,巩昌靖  页数:242  

内容概要

本书为《难病奇方系列丛书》之一,书中分上中下三篇对温胆汤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进行了分别论述。所述内容博古论今、翔实精准,提供给经方研究领域以宝贵的信息,也是临床中医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

书籍目录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温胆汤的来源     一、《集验方》温胆汤     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胆汤     三、《集验方》与《三因方》温胆汤的区别     四、温胆汤与二陈汤的关系   第二节  温胆汤的组成及用法   第三节  温胆汤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二、温胆汤的功效与主治   第四节  温胆汤的临床应用   第五节  温胆汤的衍生方 第二章  古今医家的论述   第一节  温胆汤源流考析   第二节  温胆汤十三首同名方   第三节  对“温胆”之见解     一、以“和”为“温”     二、以“温”疗“寒”     三、“脏寒腑热”与“脏热腑寒”说     四、寒温混淆说中篇  临床研究 第一章  内科病证   第一节  神经系统疾病     一、血管神经性头痛     二、脑血栓形成     三、失眠     四、脑萎缩     五、神经官能症     六、癫痫     七、精神抑郁症   第二节  循环系统疾病     一、冠心病     二、心律失常     三、心脏神经官能症     四、高血压病     五、病毒性心肌炎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反流性食管炎     三、慢性糜烂性胃炎     四、胆汁反流性胃炎     五、慢性浅表性胃炎     六、胃溃疡     七、重症肝炎     八、酒精性肝病   第四节  呼吸系统疾病     一、支气管哮喘     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三、肺炎   第五节  泌尿系统疾病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     二、尿道综合征   第六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     一、糖尿病     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三、糖尿病肾病     四、高脂血症   第七节  肿瘤     肿瘤化疗后呕吐 第二章  外科病证     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 第三章  妇产科病证     一、妊娠剧吐     二、卵巢囊肿     三、围绝经期综合征     四、产后缺乳 第四章  儿科病证     一、肺炎     二、小儿厌食症     三、儿童多动症     四、抽动秽语综合征     五、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     六、病毒性心肌炎     七、癫痫 第五章  男科病证     男性性功能障碍 第六章  骨科病证     一、损伤     二、骨折     三、颈性眩晕 第七章  皮肤科病证     生殖器疱疹 第八章  耳鼻喉科病证     一、梅尼埃病     二、耳鸣耳聋     三、耳郭假性囊肿     四、慢性咽炎 第九章  眼科病证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第十章  口腔科病证     顽固性口腔溃疡下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温胆汤中各昧中药的药理研究     一、半夏     二、枳实     三、竹茹     四、陈皮     五、茯苓     六、甘草     七、生姜     八、大枣 第二章  温胆汤全方药理研究     一、对精神神经系统的影响     二、降血脂作用     三、抗衰老作用     四、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五、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六、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七、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章节摘录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温胆汤的来源  温胆汤早期记载可见于《集验方》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前者所载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而后者所载温胆汤是在前者基础上加茯苓而成。随着温胆汤方药组成及主治的演变及发展,医家们在临床中也逐渐习用《三因方》之温胆汤,现今所提及的温胆汤则多指《三因方》之温胆汤。  一、《集验方》温胆汤  温胆汤最早载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以下简称《千金方》),谓:“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方为: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二两),炙甘草一两半,六味药组成。《外台秘要?虚劳》(以下简称《外台》)所载温胆汤基本同《千金方》,但其标明方剂源于《集验方》,并云“出第三卷中”。  《集验方》乃为南北朝名医姚僧坦(公元499~583年)所撰,宋嘉佑年间(公元1056。1063年)高保衡等曾据此校《千金方》,靖康(公元1126年)后其书遂佚。据此,温胆汤方最早的文献记载当为南北朝的:集验方》。可以认为《千金方》中的温胆汤就是从《集验方》中而来。  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胆汤南宋谆熙元年(公元1174年)陈无择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下简称《三因方》),该书第十卷“惊悸证治”条下亦载有温胆汤,方为:陈皮三两,半夏二两,茯苓一两半,炙甘草一两,竹茹二两,枳实二两共为粗末,每服四大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个,煎服。与《千金方》所载温胆汤相比较,各药每服剂量均有减少,而生姜减少尤多,且增加茯苓、大枣两味。此方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或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摄,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观其主治已从“胆寒”变为“心胆虚怯”,并明确提出其病变机制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这一改变为后世医家所遵循。  三、《集验方》与《三因方》温胆汤的区别  由此得知,温胆汤最早见于《集验方》,《千金方》系后来引用。《千金方》与《三因方》所言之温胆汤其组成相似,均有半夏、竹茹、陈皮、枳实、甘草、生姜,所治病证均以祛痰为主,前者生姜药量最大,是其他药量的2~4倍,故药性偏温,能散寒;后者生姜仅用5片,使得竹茹在方中的用量相对较大,故偏于清痰热。二者出发点虽有共同之处,但药量的变化使方中药物的君臣关系发生变化,方剂发生原则性改变,实际上已然变成迥然不同的两个方子。由于目前临床疗病以痰热者居多,故《三因方》温胆汤应用更为广泛。及至明清时期,医家用“温胆汤”者甚多,大多沿用《三因方》温胆汤的组成,以致《三因方》温胆汤竟成为后人习用之方,而逐渐忘却《集验方》、《千金方》之温胆汤。  四、温且旦汤与二陈汤的关系  现在一般都认为,温胆汤是二陈汤加竹茹、枳实而成,其实并非如此。据考证,温胆汤始见于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其药物组成是陈皮、半夏、竹茹、枳实、生姜、甘草六味。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记载的温胆汤,则是从孙氏温胆汤衍化而来,较之多了茯苓、大枣两药。二陈汤最早见于北宋裴元宗和陈思文所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乌梅组成。由此可见温胆汤的文献记载早于二陈汤。因此,不能说二陈汤加竹茹、枳实就是温胆汤,并且可以认为二陈汤是由温胆汤衍化而来。  第二节 温胆汤的组成及用法  1.组成温胆汤类方中出自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中的温胆汤目前临床应用最多,治疗范围广泛,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教材《方剂学》五、六版也选载了此方。组成: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炙甘草一两,茯苓一两半,生姜五片,大枣一枚。2.用法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12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第三节 温胆汤的功效与主治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一)半夏  半夏,又名三叶半夏,始载于《本经》,本品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一般用生姜、明矾制过入药。味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主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1.用于咳喘痰多 本品辛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善治脏腑之湿痰。治痰湿阻肺之咳嗽气逆,痰多质稠者,常配橘皮同用,如《局方》二陈汤;若寒饮伏肺,咳嗽气喘,痰多清稀,形寒背冷,感寒易发者,常与麻黄、桂枝、干姜、细辛等同用,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如《伤寒论》小青龙汤。若热痰犯肺,咳嗽痰黄质稠者,可与黄芩、天南星同用,以清热化痰,如《洁古家珍》小黄丸;亦可与瓜蒌、贝母、黄芩等同用。  2.用于胃气上逆呕吐半夏为止呕要药。各种原因的呕吐,皆可随症配伍用之,对痰饮或胃寒呕吐尤宜。常配生姜同用,益增止呕之效,如《金匮要略》小半夏汤;若胃热呕吐,则与黄连、竹茹、橘皮同用,以清热和胃,降逆止呕,如《温热经纬》;若胃中有寒,干呕,吐涎沫,可与干姜同用,以温胃止呕,如《金匮要略》半夏干姜散。胃阴虚呕吐,则配石斛、麦冬;胃气虚呕吐,则配人参、白蜜,以补中降逆,如《金匮要略》大半夏汤。至于妊娠呕吐,半夏虽属妊娠忌用之品,但妊妇脾胃虚弱,痰饮内停,浊阴上冲而呕吐不止者,可宗《内经》“有故无殒”之义,配干姜、人参同用,以温中益气,化痰降逆而止呕,如《金匮要略》干姜人参半夏丸。  3.用于心下痞、结胸、梅核气等半夏辛开散结,化痰消痞。治心下痞满,湿热阻滞者,配干姜、黄连、黄芩,以苦辛通降,开痞散结,如《伤寒论》半夏泻心汤;治痰热结胸,配瓜蒌、黄连,如《伤寒论》小陷胸汤;治胸痹,胸阳不振,痰浊较甚,与瓜蒌、薤白、白酒同用,以通阳散结,化痰宽胸,如《金匮要略》栝楼薤白半夏汤;治梅核气、气郁痰凝者,配紫苏、厚朴、茯苓等,以行气解郁,化痰散结,如《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  4.用于头痛、眩晕 半夏善化湿痰。治痰湿内蕴,上蒙清阳,头痛而重,或头晕目眩,甚则呕吐痰涎者,常与白术、天麻、生姜等同用,以化湿痰而熄内风,如《古今医鉴》半夏白术天麻汤。  5.用于夜卧不安半夏化痰和胃。治痰饮内阻,胃气不和,夜不得卧,常与秫米同用,以化痰和胃安神,如《灵枢’邪客篇》半夏汤。6.用于瘿瘤痰核、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等本品内服能消痰散结,外用能消肿止痛。治瘿瘤痰核,配昆布、海藻、贝母等;治痈疽发背、无名肿毒、毒蛇咬伤,以生品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7.其他本品生用研末局部外用治子宫颈糜烂有效,其三氯甲烷取物更有效;与天南星等量生用研末为丸服用治冠心病,对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均有一定疗效;配菖蒲研末吹鼻取嚏治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历代医家论述:1.论半夏辛散、辛润的功能①成无己:“辛者散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以除烦呕,辛入肺而散气,辛以散结气,辛以发声音。”②李时珍:“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谓辛走气能化液,辛以润之是矣。”(《本草纲目》)  2.论半夏“本脾胃中州之剂” ①倪朱谟:“半夏,散风寒,利痰涎,开结气,燥脾湿,温内寒之药也。此药生当半夏,本脾胃中州之剂。主治阴阳相半之邪,故治伤寒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若寒热往来,若腹胀呕逆,若咳,若悸,若烦,若眩,若胁下痞硬,入柴胡汤为开枢纽之剂。入杂病方,治心下痞坚,胸胀饮积;或泄泻肿满,肠鸣喘嗽;或霍乱呕吐,疟痢瘴气,是皆脾胃寒湿之证;或中风、中气,痰闭昏迷;或痿痓癫痫,惊悸狂越;或心烦闷乱,旋运动摇;或痰厥头痛,时吐冷涎;或痰包心络,终夜不寐,是皆脾胃郁痰之证,半夏并能治之。观其辛温善散,辛能理气开郁,温能攻表和中,所以风、寒、暑、湿四气相搏,郁滞不清,非半夏不能和,七情、六郁、九气所为,结塞于中,非半夏不能散。古方立二陈汤以半复为君,意在此也。”(《本草汇言》)②陈士铎:“或日,半夏既治各痰,何以能人脾以化痰,而不能人肾以消痰耶?不知人身原无痰也,饮食人胃,该化精而不化痰。惟肾中真火虚,则火沸为痰;亦肾中真水虚,则水泛为痰矣,火沸为痰,与水泛为痰,虽出于肾,而痰仍留于脾也,半夏既能化痰,岂难消化,况痰已入于脾中,安在不能消之,然而终不能消者,以其能消已入脾中之痰,而不能断其将人脾中之痰也。盖肾中痰,必须肾气丸始能逐之,非半夏所能祛也。半夏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诚见到之语,惜启其机,而不竞其说。半夏性沉而降,似乎能人至阴之中,然阳多于阴,止可浅人脾阴,而不能深人肾阴。况半夏泄阴而不补阴,而肾经又可补而不可泄,半夏即欲入于肾,而肾所不受也,半夏既不能人于肾内,又何以化肾中之痰哉,可见痰在脾为标,痰在肾为本,以脾之痰出于肾也,消脾之痰,而不能消肾之痰,不可以见标本之异哉。”(《本草新编》)  3.论半夏功能之“全在于开宣滑降四字” 张山雷:“半夏味辛,辛能泄散,而多涎甚滑,则又速降,《本经》以主伤寒寒热,是取其辛散之义,又治心下坚满而下气者,亦辛以开泄其坚满,而滑能降达逆气也。咽喉肿痛,头眩咳逆,皆气逆上冲,多升少降使然。滑而善降,是以主之。胸胀即心下坚满,肠鸣乃腹里之窒塞,固无一非泄降开通之效用。止汗者,汗出多属气火上逆为病,此能抑而平之,所以可止,固非肌腠空疏,卫气不固之虚汗可知。后人只知半夏为消痰主将,而《本经》乃无一宇及于痰饮,然后知此物之长,全在于开宣滑降四字,初非以治痰专长,其所以能荡涤痰浊者,盖即其开泄滑下之作用。《本经》主治,皆就其力量之所以然者而诠次之。至《别录》主治,大率皆与《本经》同意,惟多痈肿、痿黄两症,盖痈肿仍是脉络之结滞,痿黄又多湿热之不通,此能主治,亦犹是开泄之力。悦泽面目,则外敷之面脂药也。”(《本草正义》)  (二)竹茹  为禾本科多年生常绿乔木或灌木植物青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的中间层。生用或姜汁炙用。味甘,性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安胎凉血。  【主治】肺热咳嗽,烦热惊悸,胃热呕呃,妊娠恶阻,胎动不安,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1.用于肺热咳,痰黄及痰热烦躁,惊悸竹茹味甘微寒性润,善清热化痰而除烦。治痰热壅肺,咯痰黄稠者,多用鲜品。与黄芩、瓜蒌、贝母等相配,以增强清肺化痰之功。烦躁惊悸属热者皆可投用,痰热者最宜,虚热者亦可,《千金要方》温胆汤治痰热上扰,胆胃不和,证见胸闷痰多,烦躁不眠,或惊悸不宁,或呕吐呃逆者,即以竹茹配枳实、橘皮、半夏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治产后虚热上冲,证见烦乱呕逆者,可配生石膏、白薇、枣肉等药,共奏清虚热,和胃气之功。方如《金匮要略》竹皮大丸;产后内虚,烦热短气,可配人参、茯苓、甘草、黄芩等同用,以益气补虚,清热除烦,方如《千金要方》甘竹茹汤。  2.用于胃热呕吐,妊娠恶阻竹茹清热降逆止呕,为治热性呕逆之要药。治胃热气逆呕呃,常配黄芩、山栀子、生姜等药,以增强清胃降逆止呕之力,方如《延年秘录》竹茹饮。若属痰热客胃,证见脘闷呕吐,舌苔黄腻者,常配黄连、陈皮、半夏等药,以清热化痰,降逆止呕,方如《温热经纬》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胃虚有热者,可配人参、陈皮、生姜等补虚清热,降逆止呕,方如《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竹茹清降力缓,兼能安胎,能治恶阻、胎动属热者。治怀胎蕴热之恶阻呕逆,常配枇把叶、陈皮、半夏等药,以清热降逆止呕。治胎动不安,单用即可,有清热安胎之效,或与黄芩、苎麻根等药合用,以增强药力。  3.用于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竹茹清热凉血而止血,且有消瘀之效,可治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及崩漏等证属血热妄行者。但其力较缓,临床多入复方。常与生地黄、白茅根、大蓟、小蓟等药同用。  历代医家论述:  1.论竹茹清肺凉胃降逆 黄宫绣:“竹茹,清肺凉胃,解烦除呕。凡因邪热客肺,肺金失养,而致烦渴不宁。膈噎呕逆,恶阻呕吐,吐血衄血等症着,皆当服此。盖味甘则中可安而烦不生,气寒则热得解而气悉宁。”(《本草求真》)  2.论竹茹主清胃热①缪希雍:“《经》日,诸呕吐酸水,皆属于热。阳明有热,则为呕畹;温气寒热,亦邪客阳明所致。(竹茹),甘寒解阳明之热,则邪气退而呕啘止矣。甘寒又能凉血清热,故主吐血崩中及女劳复也。”

编辑推荐

  六味地黄丸是最著名的经典方剂之一,临床应用范围极其广泛。《温胆汤》汇集了六味地黄丸证治的理论,临床与实验的国内外研究资料,尤其突出其临床应用,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按病证分类介绍,并综合了国内外探索六味地黄丸作用机理等实验研究的新发现,较为充分地反映了当代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从事中医药学习与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温胆汤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