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现代管理

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作者:华宏鸣  页数:265  

内容概要

  按照原定计划,这一研究最终要写成一《科学发展观与现代管理:科学发展观的管理内涵和实施原则》。现在这《科学发展观与现代管理:科学发展观的管理内涵和实施原则》已经写成,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世界观篇,是本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部分。主要是学习和研究中央领导同志的有关讲话和中央的有关文件及近几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发表的有关“科学发展观”的文章和资料。从哲学、社会科学的角度综合研究和分析了这些讲话、文章和资料,写成三章:第一章“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依据;第二章“科学发展观”包含的基本观点、理念和实施原则;第三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施模式。这一部分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归纳出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4个观点、12个理念和45条实施原则,为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种思路。正是这些观点、理念和实施原则,构成了科学发展观作为“谋发展”的世界观的思想框架。
  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用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第一阶段--突破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新的观念和理念,为审视各类组织中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为第二阶段--查找问题,提供了将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寻找问题的科学方法。第二部分,方法论篇,是《科学发展观与现代管理:科学发展观的管理内涵和实施原则》的核心部分。主要是以现代管理科学的视角,从组织管理的层面,系统地研究“科学发展观”的四个观点包含的管理内涵、管理理念和管理工作要点。这一部分写了四章,分别研究了科学发展观的每一个观点。这一部分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是分析了科学发展观的四个观点包含的17个管理内涵,36个管理理念和96条管理工作要点,涉及到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为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落实到组织管理的实处提供了依据和条件。正是这些管理内涵、管理理念和管理工作要点,构成了科学发展观作为“谋发展”的方法论的理论与方法的框架。这一部分的研究成果是对第一部分的理念和实施原则在管理层面上的补充和具体化,特别是96条管理工作要点具有工具库的作用,为组织机构的改革、经营过程的优化、组织的整体优化提供了思路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及方法。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用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第三阶段--整改阶段,为在第二阶段找出的需要整改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法。这一部分的内容也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平时开展的规划改革、谋求发展,以提高组织的经营性能和管理能力,实现组织整体优化,作出突破性改进,推动组织更快更好的发展。第三部分,应用篇,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观点、理念和方法的应用研究,具体地研究了科学发展观在两个方面的应用:一是介绍如何应用前面两个部分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观点、理念、实施原则和科学发展观包含的管理内涵、管理理念和管理工作要点,帮助组织谋求发展;二是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的这些观点、理念和管理方法分析和研究一些重大的政策性问题,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针对这两个方面的应用,这一部分写了两章。其中第八章,介绍如何利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方法来谋求一个组织的发展。这一章以争创一流的几所大学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为背景,按照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的三个阶段,分别研究了每一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重点。第九章是研究如何利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来讨论具体政策的改革问题。这一章具体讨论了以科学发展观改革我国的退休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作为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一项政策问题,书中提出了一条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思路。这一研究问题的思路,可以供研究其他任何问题时参考。因此,这两章相当于两个应用案例,可以供各种类型的组织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谋求更快更好的发展时参考,也可以供各方面的人士在研究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讨论一些重大的决策性问题时参考。《科学发展观与现代管理:科学发展观的管理内涵和实施原则》第一部分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四大观点包含的12个理念和45条实施原则,第二部分分析了这四大观点包含的17个管理内涵、36个管理理念和96条管理工作要点。也许有人会问,第一部分的观点、理念和实施原则与第二部分的管理内涵、管理理念和管理工作要点之间有什么联系?作出这样的分析有什么意义?第三部分和前面两个部分又有什么关系?笔者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如下:第一部分是属于思想观念方面的,帮助人们利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和理念思考“什么需要改进或改变”、“为什么需要改进或改变”的问题。第一部分重点是针对国家范围宏观层面讨论的,但是如果将这一部分的“国家范围”换成“组织范围”,赋予相应的内涵,同样适用于组织领域。这一部分旨在帮助建立一种科学的、有效的社会和组织文化,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通过这些观点、理念和实施原则,帮助人们冲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理念框架,使他们明确按照科学发展观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并通过一组问卷和计分判断表组成的实施模式,帮助人们思考他们的机构或组织中的哪些行为和做法不符合科学发展观,是需要改进或改变的,能帮助人们找出问题,明确改进的方向。第二部分是属于方法方面的,帮助思考“如何改进或改变”的问题。虽然这一部分的重点是讨论组织层面的问题,但是如果将“组织层面”换成“国家层面”,赋予相应的内涵,同样适用于国家层面。

作者简介

  华宏鸣,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生于1940年9月,江苏省宝应县人。1958年毕业于宝应县初级中学,同年保送到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六年一贯制班”学习,该班是应毛泽东主席当年提出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创办的。1964年毕业于该校物理系,1968年作为出国储备师资分配到复旦大学物理系执教。1986-1988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学习管理,回国后转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执教,曾担任复旦大学校工会副主席等职。
  曾多次接受国家外事任务出国讲学和工作,还多次参加美国、澳大利亚、荷兰、韩国、香港、北京、上海等国家和地区召开的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完成了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咨询项目等研究课题20多项。
  在《数学通报》、《人民日报》、《中国软科学》、《复旦学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复旦教育》、《管理工程学报》、《研究与发展管理》等30多种杂志上发表了70多篇论文。多篇文章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国际优秀作品(论文)、中华优秀论文(作品)、优秀论文特等奖、中华精英荣誉金奖等。
  著有《高新技术管理》、《实用快速决策分析方法》、《管理学专业英语教程》、《组织与管理概论题苑》、《高校商学精品教材--技术与管理创新简明教程》等10部。英文译著7部,法文译著6部。
  曾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十余项。1997年被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评为“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共产党员”。1999年被中国教育工会上海市委员会授予“1995-1998年度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工会积极分子”荣誉称号等。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世界观篇--从哲学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科学发展观的依据、意义和内涵
 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依据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
  (二)中国近30多年建设的实践
  (三)应对新时期的风险和挑战的实践
  (四)借鉴国际发展的实践经验
  二、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基础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近代国际发展理论的借鉴与超越
  (三)科学发展观是基于中国国情对发展理论的创新
  第二章“科学发展观”包含的基本观点、理念和实施原则
  一、“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观点
  (一)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 的实质含义
  (二)“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观点包含的理念和实施原则
  二、“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观点
  (一)科学发展观强调“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实质含义
  (二)“核心是以人为本”观点包含的基本理念和实施原则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的观点
  (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的实质含义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的观点包含的基本理念和实施原则
  四、“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的观点
  (一)“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的本质含义
  (二)按照“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的观点谋发展的原则
  (三)我国当前面临的统筹兼顾的战略任务
  五、十大统筹战略任务的提出,体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精神
  (一)关于城乡关系问题的思考
  (二)关于区域关系问题的思考
  (三)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思考
  (四)关于先富与后富问题的思考
  第三章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施模式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考框架
  (一)科学发展观包含的四大观点
  ……
第二部分 方法论篇
第三部分 应用篇

章节摘录

  2.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几种发展观  发展观从哲学的角度说,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人与物关系的科学回答。以往的发展观一般说来没有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大都是以物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在对以往发展观合理内核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概括起来,科学发展观借鉴和超越了以下几种关于发展的理论:  (1)经济增长论,这是从发展经济学引出的发展观,其基本特点是高度重视GDP的增长,合理内核是高度重视经济的发展。  (2)综合发展观,是美国学者所发起的“社会指标运动”,提出了新的发展体系。  (3)增长极限论,是20世纪初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梅多斯等人提出的,其价值在于警告人类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看待发展,这种发展理念对前者是一个进步。  (4)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循环经济一词,创新了经济观、价值观、生产观、消费观,极大提升了发展理念。  (5)以自由看待发展的理念。以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K·森为代表,创立了围绕选择、权利与福利的发展理论体系,指出发展是一个与“个人自由和社会承诺”相连的过程,其特征在于强调以人为主体、以制度为载体,因此经济自由是其核心。  (6)可持续发展理念。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使用可持续发展概念,后来陆续成为人们所接受的进步理念,并被许多国家接受和认同。  尽管这些发展理念都有许多亮点和合理内核,但都没有明确表达以人为本的核心词语。唯有科学发展观,立足中国现实,总结世界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在这些众多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发展观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关键性的提升。  (三)科学发展观是基于中国国情对发展理论的创新  任何理论的形成都决定于两个实践,一个是社会关系实践,它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反映,又服务于这一社会关系。另一个是对社会关系的研究实践,任何理论不是从实践中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学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总结、归纳、提炼出来的,并用于指导和处理社会关系实践中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不例外,缺少不了这两个实践,第一个实践为第二个实践提供了条件,第二个实践才是理论形成的基础,也只有通过第二个实践,才会形成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理论。①  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②胡锦涛这段讲话中提到的“国情、实践、经验和要求”是属于“社会关系实践”,是提出问题的起点,需要有人对它们进行研究、归纳、提炼才能“提出”理论。因此,“科学发展观”是经过我们党的几代人的研究探索,积极参与了研究实践,才逐步形成、完善和最终提出的理论。实际上,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最终提出,正是包含有对如下一系列问题的探索和研究。  1.对我国当前国情的正确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国情阶段性特征的理性提升。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确判断我国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其特征,成为进入新世纪后党和国家面临的新课题。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了全面而科学的分析,进而提出了8个阶段性特征,表明了这一届党中央有高超的执政能力,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深化。

编辑推荐

  “以现代管理的视角解读‘科学发展观’”  “提供了可用于改革的96件工具”  “适用于各种组织改革和重大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科学发展观与现代管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