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纯真年代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作者:罗雪莹  页数:677  
Tag标签:无  

前言

回望纯真年代这部文集汇编了作者撰写的30多篇电影导演访谈录。受访者谢晋、凌子风、李俊、吴天明、丁荫楠、胡炳榴、张暖忻、谢飞、王好为、黄建中、郑洞天、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周晓文,等等,均为一时之影坛俊秀,多数人迄今仍在影坛叱咤风云。访谈录重点探讨的《芙蓉镇》《老井》《孙中山》《青春祭》《邻居》《野山》《本命年》《红高粱》《黄土地》《黑炮事件》《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等影片,都曾引领一时风骚,为国际电影节或国内金鸡奖、百花奖获奖之作。本书汇编的这批文字,均属于20世纪80—90年代初的旧作,且均已公开发表过。而今重新结集出版,必要性在哪里呢?说一点个人体会。为了写序,我重读文集中的部分文章,感触良多。可以说是既熟悉亲切,又陌生疏离。我与这些导演,均有过不同程度的交往,有的还属多年老友。文中涉及的影片,几乎都是当年电影评论界议论的热门话题。我们曾为它们的出现热情地鼓与呼,也曾为评价上的分歧或口头争论或公开策战。重读这些访谈录,当然备感亲切。但另一方面,访谈录中氤氲的那种学术氛围——人与人之间坦诚相见的纯真;以振兴中国电影为己任的执着;为探索艺术真谛而直言不讳的激情及那种良好的学风,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正逐步淡漠消逝。于是,陌生感、疏离感油然而生。电影批评、电影理论首先要关注电影作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要深入地把握电影作品,就须不仅限于关注电影文本自身。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总存在差异,尤其是对一部内涵丰厚、艺术精湛之作,更难全面而细致地感受和领悟。电影,信息量大、构成复杂。仅凭银幕上一次过的印象,难免疏漏、偏颇。况且创作上思想与形象错位、动机与效果落差,更是屡见不鲜。因此电影艺术家通过笔或舌总结的艺术经验;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在美学上的追求,都是研究电影很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遗憾的是,建国以来,中国大陆的电影艺术家大概是最沉默寡言的。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电影文化在这方面的积累,贫乏得惊人,繁荣一时的,倒是艺术家们的检讨书和铺天盖地的大批判文字。待到“文革”年代,电影艺术家基本上被剥夺了一切发言权,无论是胶片上的,还是形诸文字的。中国影坛进入了无声时代,唯一高亢的噪声,乃江青的“女高音独唱”。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电影的振兴提供了宽松的文化环境;思想解放运动扫荡了形形色色的天条戒律、符篆咒语。一场蓄势已久的电影创新热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中国影坛,每年都会有若干在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上有所突破的佳作令人耳目一新。艺术的创新要求批评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创作和理论批评的相互促进、比翼齐飞,乃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黄金时代的一大特色。政治与艺术的关系;电影与文学、与戏剧的关系;蒙太奇美学与纪实性美学;电影本体论;电影的社会功能;电影的民族化等一系列重大美学课题陆续登场。中国影坛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所有这些,在百年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富于魅力的篇章。电影导演艺术家乃20世纪80年代最活跃的群体,是砥柱中流的力量。他们既“统帅三军”以影片向社会发言,也用笔和舌参与电影的各种论战。在创作与理论批评紧密互动的年代,他们的意见具有特殊的价值和分量。这本导演访谈录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剧本的创作到深入生活的感受,从总体艺术构思的酝酿到形成,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场景的安排乃至细节的选择……莫不包括其中。此外,对表演、摄影、美工、音乐等多个专业的艺术构想,更属电影导演的题中之意。至于电影观念的嬗变、电影美学思想的发展,更属访谈录中的重中之重,也往往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因此还涉及广阔的社会、人生领域。个人经历的起伏跌宕、人生道路的曲折坎坷,无不折射出急剧变革时代的光影,并在作品中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烙印。这部访谈录最显著的特色,是导演艺术家敞开自己的心扉,真诚地倾诉,不加矫饰地坦露情怀,包括某些心灵深处的隐密,作者和导演艺术家们进行的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世俗的急功近利和计较,官话、套话、空话、大话、假话,都退避三舍。这正是本书闪光之处。像这样的第一手的艺术资料,其电影史料价值,毋庸置疑。汇编重新出版,其必要性不言而喻。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有两个年代的社会风尚令人怀念。一是20世纪50年代前期,旧社会的污泥浊水被涤荡,人们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地为建设一个崭新的社会而奋斗。另一个是被称为“第二次解放”的20世纪80年代,拨乱反正、振兴中华。在那些年代里,人际关系比较纯真,坦诚、和谐。本书收录的文字,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因而也具有那个时代的色彩。而今恐怕很难找到如此众多的导演精英,也很难做那种深入的、开诚布公的访谈了。

内容概要

这部文集汇编了作者撰写的谢晋、凌子风、李俊、吴天明、张暧析、谢飞、王好为、黄建中、郑洞天、张艺谋、黄建新、周晓文等30多篇电影导演访谈录等。均为一时之影坛俊秀,多数人迄今仍在影坛叱咤风云。访谈录重点探讨的《芙蓉镇》《老井》《孙中山》《青春祭》《邻居》《野山》《本命年》《红高粱》《黄土地》《黑炮事件》《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等影片,都曾引领一时风骚,为国际电影节或国内金鸡奖、百花奖获奖之作。

书籍目录

回望纯真年代(序一)往事不曾如烟(序二)杨延晋·《小街》导演访谈录(1981)王  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导演访谈录(1981)李  俊·《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导演访谈录(1981)郑洞天·《邻居》导演访谈录(1982)张  其、李亚林·《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导演访谈录(1982)谢  飞·《我们的田野》导演访谈录(1983)韦  廉·《道是无情胜有情》导演访谈录(1984)陈凯歌·《黄土地》导演访谈录(1984)张军钊·《一个和八个》导演访谈录(1984)张暖忻·《青春祭》导演访谈录(1985)颜学恕·《野山》导演访谈录(1985)黄建新·《黑炮事件》导演访谈录(1986)胡炳榴·《乡民》导演访谈录(1986)丁荫楠·《孙中山》导演访谈录(1987)谢  晋·《芙蓉镇》导演访谈录(1987)周晓文、郭方方·《他们正年轻》导演访谈录(1987)吴天明·《老井》导演访谈录(1987)陈凯歌·《孩子王》导演访谈录(1987)张艺谋·《红高梁》导演访谈录(1988)张军钊·《弧光》导演访谈录(1988)凌子风·《春桃》导演访谈录(1988)黄建新·《轮回》导演访谈录(1989)周晓文·《疯狂的代价》导演访谈录(1989)米家山·《顽主》导演访谈录(1989)张  良·《女人街》导演访谈录(1989)王好为·《村路带我回家》导演访谈录(1989)谢  飞·《本命年》导演访谈录(1989)陆小雅·《热恋》导演访谈录(1989)张暖忻·《北京,你早》导演访谈录(1990)王  进·《出嫁女》导演访谈录(1991)冯小宁·《战争子午线》导演访谈录(1991)黄健中·《过年》导演访谈录(1991)张艺谋·《秋菊打官司》导演访谈录(1992)陈凯歌·《霸王别姬》导演访谈录(1993)附录  第五届金鸡奖评委会关子影片《黄土地》的评论  影片《一个和八个》修改方案(摘要)  日记一则(1988年2月29日,星期一)后记

章节摘录

节奏的掌握和时空新组合的探索罗雪莹:与《苦恼人的笑》的快节奏相比,《小街》在节奏掌握上有很大变化,根据人物情绪的需要,该稳的时候能稳得住。我觉得这样处理很好。杨延晋:一般地讲,我喜欢快节奏,喜欢比较强烈的东西。我觉得,时代在飞跃地向前发展,人们生活、工作的节奏都在加快,电影的节奏也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拍《苦恼人的笑》时,我较多地运用了快镜头,包括表演在内,点到就算,不去过多地发挥。而《小街》这部戏,是一种情绪电影,抒情色彩很浓,镜头处理要根据角色情绪的发展变化来决定,有些地方为了充分地抒发感情,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不宜节奏太快。我的一些朋友对我阱,现在有些青年导演有个缺点——比较毛手毛脚。强调影片的节奏要与时代的节奏相吻合,搞些快节奏、跳的镜头,是好的,但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有些老导演,基本功很强,敢于大停顿,一个镜头放在那里不动,让你把戏演足。对此应该好好地领会,而不要轻易地一概排斥这些东西。朋友们的提醒对我很有启发。在拍《小街》时,有些戏,有些特写,就是根据人物情绪的需要,有意地搞一些停顿,让演员充分地发挥,把戏演足。比如,夏第二次与俞见面,赔她鸡蛋那场戏的末尾,俞感受到夏对自己的真诚爱护与关心,头倚在门上,深情地说:“你真好!”镜头就摆在那里不动,让演员把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其他,如采药途中两人在汽车上、吃薯杯等戏中的一些抒情镜头,也注意了节奏的掌握,尽量做到能稳得住,把人物的情绪充分渲染出来。现在看来,这部影片的节奏掌握得还不够好,有些地方显得拖沓。如何自如地掌握好节奏,是我今后努力探索的课题之一。

后记

这些年,不断有朋友催促我将那些导演访谈文章结集出版。我嘴上答应着,却迟迟未付诸行动。真正下决心做这件事,缘自前年春天与张艺谋的一次谈话。2006年4月,我和吴天明到北影摄影棚去找张艺谋,请他出席4月底在西安举行的曲江影视集团挂牌典礼。当时,张艺谋正忙着拍摄《满城尽带黄金甲》。趁更换场景的间隙,我们聊了一会儿。平时各自都忙,不大有机会见面。一旦相聚,却依然能感受到曾经拥有的理解和信任。吴天明说他之所以同意出任曲江影视集团的董事长,是忘不了西影当年的辉煌,想借曲江影视这个平台,圆自己振兴中国电影的梦。张艺谋听了很动感情,脸上漾出少有的灿烂,因为他的导演生涯就是从西影辉煌的日子里起步的。但他很快冷静下来,长叹了口气说:“那可是中国电影的纯真年代啊!凡是经历过的人,没有谁不怀念、不向往的。遗憾的是那个年代一去不复返了。”张艺谋的话,给了我很深的触动。他深情怀恋的那个电影“纯真年代”,也是我近30年从事电影工作的经历中最为美好的记忆。与许多成长在“文革”蹉跎岁月中的年轻人一样,我生命中真正的青春,是伴随着祖国的第二次解放而到来的。因为喜欢电影,我于1978年底辞去北京大学的教职,踏人中国电影家协会的大门。感谢命运,让我步人影坛之初,就赶上了中国文艺界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的好年代,并且得到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平台。那时的影协,刚从被“四人帮”砸烂的摊子中恢复,在北太平庄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内租了半层楼。不足60平方米的会议室,平时召开行政及业务研讨会,电影厂送来片子,墙上挂块幕布,皮包放映机一支,灯一关,就成了放映室。尽管办公条件十分简陋,但我在这里工作得很快乐。我的同事大多比我资深学高,他们以热情宽厚的胸怀接纳了我这个新兵。更令我感念的是当时影协的领导班子。他们当中既有夏衍、袁文殊、于敏、林杉等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也有罗艺军、张清、邵牧君等人品学养兼优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关爱和信任,使我对影协产生了家一样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这一情愫激励我全身心地投入影协组织的包括金鸡奖在内的各项学术研讨活动中,在边干边学中一天天成长起来。因工作所需,我结识了一大批老中青电影艺术家,尤其是作为摄制组三军统帅的导演们。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当时名声并不显赫,有的则属初出茅庐的小字辈。但他们的作品却以人文思考的深度和艺术创新的锐气,吸引和打动着我。观看他们的影片,倾听他们的谈话,体味他们创作的艰辛与欢乐,对我而言并不单纯是一项工作,而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我从中不仅领略了一处处人生与艺术的风景,而且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艺术家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什么是孜孜不倦和锐意进取;什么是视电影为生命。这些心得感受如春雨润物,滋养和丰盈着我的生命。怀着一份感动,一份激情,我把与他们的访谈整理成文,在报刊上发表,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样,理解他们诚挚的灵魂,看懂他们诚挚的电影。

编辑推荐

《回望纯真年代:中国著名电影导演访谈录(1981-1993)》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回望纯真年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这书非常不错啊!!我蛮喜欢!
  •   这本书是有收藏价值的我觉得,资料翔实。
  •   书有点旧、脏
  •   很有趣,都是这些导演当年的事情,也有深度
  •   内容较详尽,但是记录历史的图片较少,如有相关图片会更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