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VS.尤科斯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华夏  作者:马丁·西克史密斯  页数:31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讲述了俄罗斯能源之战及其对俄罗斯和全世界所产生的影响,该书聚焦于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他是原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公司尤科斯的所有者,尤科斯曾是俄罗斯的经济支柱之一。2003年10月,持有武器的武装部队登上停靠在西伯利亚飞机场跑道上的霍多尔科夫斯基的专机。几小时之后,这位俄罗斯首富戴着手铐、头套黑面罩被押往莫斯科。弗拉基米尔·普京通过打压尤科斯加强了自己的政治力量,但这也改变了俄罗斯的政治进程。该书生动细致地讲述了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的原因、跌宕起伏的事态发展过程以及该事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马丁·西克史密斯,记者、作家、播音员。1980年,他以外国通讯员的身份开始在英国广播公司工作。自此,他一直留在莫斯科,对冷战的结束、俄罗斯改革和前苏联分崩离析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进行了报道。1997年,他出任托尼·布莱尔政府的通讯处处长,哈里特·哈曼和阿利斯泰·达林的新闻秘书。后来,又先后担任英国运输局、地方政府和地区的通讯处处长。

书籍目录

引子
第一部分
 1.飞往东部
 2.深入西伯利亚
 3.“放下你的枪!”
第二部分
 4.苏联共青团员?
 5.招兵买马
 6.计算机业和银行业
 7.1991年8月
 8.世纪交易?
 9.巩固利益
第三部分
 10.克里姆林宫的新人
 11.收买杜马?
 12.伊戈尔.谢琴及其“强硬派”
 13.与克里姆林宮对峙
 14.自找麻烦
 15.石油管道与挑衅之举
 16.开放俄罗斯基金会
 17.西方的朋友
第四部分
 18.家族党和西罗维基党
 19.更多的逮捕事件
 20.尤科斯与俄罗斯之战
 21.克里姆林宮的欺诈
 22.逃亡还是入狱
 23.城镇里的美国人
 24.埃克森美孚的过失
 25.最后的祈求
 26.被捕于西伯利亚
 ……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第七部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对俄罗斯这一能源帝国的政治集团盘根错节的问题,作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读罢让人悲叹不已。  ——爱德华·卢卡斯 《经济学家》驻中东欧记者、《新的冷战》的作者  该书对俄罗斯机要部门的运作进行了深入探究。西克史密斯为我们首次呈现了克林姆林宫中重要人物的所思所想。书中描述了下到执行部门,上至总统办公室的诸多肮脏交易,读来既充满悬念,又令人震惊。  ——唐·默里 加拿大广播公司莫斯科负责人、《民主暴君》的作者 

编辑推荐

  《普京VS.尤科斯:俄罗斯的石油战争》如悬念迭起的好莱坞恐怖片,但却又是残酷生活的真实再现。基于严谨细致的研究,书中生动讲述了俄罗斯尚未结束的石油与政治的权力之战。俄罗斯政治集团与商业巨头之间的对抗犹如一杯含毒汁的鸡尾酒。对于每一位希望了解当代俄罗斯的人而言,该书都是必读书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普京VS.尤科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想到了那本石油战争
  •   很好的,我需要知道俄国的内容
  •   内容还不错,值得阅读
  •     当时成败已沧桑
      ——读《普京Vs.尤科斯:俄罗斯的石油战争》
      
      张昊琦 李雅君
      
      尤科斯事件已经过去九年,尤科斯公司早已不复存在,其主角霍多尔科夫斯基至今仍身陷囹圄。虽然尤科斯这个昔日石油巨头已成为逝去的影像,逐渐进入历史深处,但尤科斯事件余音未了。作为昔日的“寡头”,霍多尔科夫斯基这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以盗取国家资产的“窃贼”名分而入狱,却以“政治犯”的身份从狱中发散影响,其能量在2012年总统大选前再次辐射出来。他已经成为自由主义反对派的精神领袖和道德化身。在与普京的决战中,霍多尔科夫斯基显然是个输家,他不仅失去了巨额的财富和地位,重回平民之身,而且也失去了自由和正常的生活,在遥远的西伯利亚“艰难”地服刑。但是他的存在令对手始终骨鲠在喉。普京的战友梅德韦杰夫担任总统时曾表示,霍多尔科夫斯基“命运悲惨,我深表同情” ,释放他“对社会并没有危害” 。但是面对“释放政治犯”的呼吁以及知名人士的联名上书,梅德韦杰夫在卸任总统的前夕依然拒绝了对霍多尔科夫斯基的赦免,因为后者既没有认罪的表示,也没有提出赦免的申请。 普京在60岁生日之际重申,如果霍多尔科夫斯基申请特赦,当局会予以考虑。但是这番话与其说是对霍多尔科夫斯基说的,不如说是对反对派说的,因为霍多尔科夫斯基早就表示,他不会申请特赦——那意味着他失去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自尤科斯事件发生以来,大量报道与分析充斥于各种传媒 以及学术著作。尽管对此事的立场或有不同,对其背后意义的认识深浅各异,有的为普京向寡头“开刀”叫好,有的认为普京破坏民主法治,有的将其看成私家恩怨,有的将其看成是俄罗斯战略的转变,但是大家对这个事件的重要性并无异议。有些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这个事件的整体过程和具体细节由来还没有一种全景式的深入介绍和分析,而英国记者和作家马丁•西克史密斯所撰写的《普京Vs.尤科斯:俄罗斯的石油战争》一书为我们弥补了这个缺憾, 为我们展示了事件的全过程。普京与霍多尔科夫斯基之间的“对决”在此书中获得了惊心动魄的展开,并且已经远远超出了“两个男人”之间的争斗、金钱与权力之间的较量,其影响不仅在于确定俄罗斯立足当今世界的大战略,也在于重新审视20世纪90年代深负“原罪”的私有化运动,更在于标示俄罗斯国家发展中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方向的分野。
      
      大政治时代的“对决”
      如同法国大革命一样,每场狂热的革命都有它的“热月政变”。在新世纪来临的前夕,叶利钦饱含愧疚、乞求原谅的辞职演说意味着他平静地完成了一场自我“政变”,把整顿由他所导致的乱局的希望投放到他人身上。普京的上台重新构建了俄罗斯大政治时代的权力叙事,不负重托地开启了“拨乱反正”的进程,而尤科斯事件则是其中最具震荡效应的一幕。犹如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界标,其余绪延至今日。
      作为记者和作家,西克史密斯利用了他的职业优势为我们生动地讲述了尤科斯事件的全过程。应该说,他是一个故事高手,将如此跌宕起伏的大事件具体而微、条理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引领我们深入情境。但是,这个故事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它建立在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包括对这场国家政权与金融寡头冲突中的关键人物的访谈,以及此前双方都不愿示人的部分机密文件。他为我们胪列局内人和旁观者的各种叙述和看法,使得我们可以立体式地了解这个故事,理解这个故事背后隐藏的含义。
      尤科斯事件是普京构建俄罗斯国家大战略中的一个必然事件,尽管事件本身的发展过程和霍多尔科夫斯基的个人命运还存在着偶然性。从普京发表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可以看出,收拾自由主义在俄罗斯导致的乱象、重返国家主义的治理方式,是他执掌政权前就已经构思好的坚定目标。目标的第一步是“摧毁寡头阶层”,这是普京2000年上台前就已经许给了俄罗斯社会的诺言。这不仅是因为普京想确立国家权力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彻底驯服凭借财富桀骜不驯、插手政治的金融寡头,更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的私有化运动给他留下的资产所剩不多。1996年叶利钦在危机四伏的困境中为了赢得总统选举,挫败久加诺夫崛起的努力,不得已与寡头们达成“股份借贷”协议,以获得寡头们的支持。而寡头们通过“股份借贷”计划完成了对俄罗斯战略性国企,包括钢铁、天然气和石油产业这些最有价值资产的瓜分。普京上台之初,政府只控制着俄百分之四的国有企业,以至“普京私下里抱怨,但凡拥有自尊的政府都不会让自己陷入这种窘境” 。对于普京来说,如果手中没有可控制的经济资源,他还会像叶利钦那样依赖寡头们的支持,他的治国理乱的抱负无法施展,俄罗斯的复兴也许遥遥无期。他清楚地认识到,丰富的资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国家的命脉,是俄罗斯重新崛起的支撑。后来的事实也表明,俄罗斯凭借石油和天然气带来的滚滚财源,不仅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稳定了社会,也在国际舞台上以之为武器,同其他国家讨价还价,再次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因此,打击寡头干政只是这个大战略的序曲。霍多尔科夫斯基这样敏锐的人物似乎已经看到了新领导人执舵的俄罗斯的走向。在其他寡头违背普京“不问政治”的规定,或入狱或流亡的情况下,他告别过去不择手段的“强盗式”生存方式,开始对自己的商业帝国进行改造,力图使尤科斯成为开放、透明的公司,“引领俄罗斯经济、产业文化的发展”,从商业的角度推动俄罗斯民主化的进程。作为首家采用西方公司管理制度的公司,尤科斯经历了一场蜕变,由一家饱受责难的公司转变为最有示范效应的俄罗斯现代企业。尤科斯的成功也获得了巨大的回报,不仅吸引了大量的西方资金源源不断地涌入,而且使公司的石油产业急剧提高。2001年,俄罗斯石油产量增长了7.7%,而尤科斯的石油产量激增了17%。 更为重要的是,尤科斯的洗心革面获得了西方的赞誉,赢得了西方的“尊重”,也使他有底气将自己的才华延伸到公司治理之外。
      新世纪初,随着石油价格的稳定上升,俄罗斯的经济开始复苏,而霍多尔科夫斯基的“运势也随着油价的上涨而上升”。他热切地推销尤科斯成功的经验,向普京介绍公司的道德行为规范,提议总统处理腐败问题,建议反腐立法和税法改革,因为尤科斯的改造已经使其在可信度方面获得了国际标准的认可。他引为自豪的是,“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了”。 然而霍多尔科夫斯基投资尤科斯未来的两大行为触犯了普京的底线——插手政治,以及向外国公司转让资产。“不问政治”是普京上台后即向寡头们开宗明义地提出的要求,是普京与寡头们达成的公开的“君子协定”。违背这个“协定”既使别列佐夫斯基和古辛斯基等人受到严惩,也成为霍多尔科夫斯基后来遭遇的一个明面上的借口。霍多尔科夫斯基“收买杜马”,为俄共、“亚博卢”、右翼力量联盟等反对派提供支持的行为,被克里姆林宫的理论家理解为“削弱总统的力量,意欲将俄罗斯从一个总统制共和国转变为议会制共和国” 。因此普京坚定地表示:“俄罗斯不允许个别商人为满足私利而影响政治生活,不接受这一点的人应该不会忘记,过去曾选择歧路的那些人的命运……有的人永远走了,另外一些人离开了。”
      其实,与霍多尔科夫斯基干预政治的行为相比,普京政府更为担忧的是尤科斯不断膨胀的能力可能被外国人控制,因此尤科斯的商业行为更令其警觉。尤科斯的石油产量几乎占到俄罗斯的三分之一,其收入约占俄罗斯整个国家预算的10-15%(其时国防预算为13.5%) ,而且当时尤科斯正与西伯利亚石油公司进行合并。如果交易完成,尤科斯将成为与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壳牌石油公司等国际大牌油企并驾齐驱的巨头,并有望在2006年称为世界最大的原油生产公司。对于合并事宜,普京一开始并无异议,也乐意看到这艘“俄罗斯经济的旗舰”启航,只要它掌控在俄罗斯的手中。但是,霍多尔科夫斯基违背君子协定的做法已经让普京愤怒,他想将尤科斯资产出售给美国人的想法令普京最终无法容忍。俄罗斯“失去对尤科斯的控制,就意味着几乎失去东西伯利亚的所有战略性石油储备” ,尤其是在当时美国入侵伊拉克的大背景下,这项交易显得尤其“不合时宜”。尤科斯控制权的易手也意味着“权力的转移”:“尤科斯的掌控者握有在任何时候制造大规模政治危机的强有力的杠杆,以此向克里姆林宫无限地施压。” 这是当局忌讳的事情。事实上,尤科斯管理层在霍多尔科夫斯基入狱后,曾经考虑过给当局制造麻烦,组织两万工人到莫斯科游行示威,“使尤科斯事件变成保卫自由主义、自由市场、民主政治的轰动讼案”。 只是这个机会在管理层的分歧和犹豫中逐渐丧失了,而且它在这个事件中究竟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也不得而知。
      尤科斯事件因霍多尔科夫斯基与普京的冲突而起,因此作者对两人之间矛盾的发展,尤其是2003年2月19日霍多尔科夫斯基对普京的正面挑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且对两人的性格和心理也多角度地进行了剖析。在普京召集商界精英讨论反腐的会议上,霍多尔科夫斯基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附和总统,而是直指“腐败正是从克里姆林宫开始”的,把矛头直接引向普京。此举招来普京的强烈反击,为尤科斯事件拉开了帷幕。对于他的举动,许多人不以为然。据列席这次会议的伊戈尔•尤尔根斯说,尽管霍多尔科夫斯基说的都是实情,但他表现傲慢,面对现任总统,并且指责其参与腐败,未免有些过分;他本可以采取非对抗方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霍多尔科夫斯基的举动并非心血来潮,他为此次会议做了精心的准备,似乎“故意盘算着如何嘲弄并惹怒对手”,从而深陷这场与最有权势人物之间的“个人恩怨”,这也许“犯了许多富有的权力人物的通病:无视自己的宿命” 。因此在很多人看来,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悲剧是他性格的悲剧,他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一个人物。而他的朋友和同事尼夫兹林则认为,霍多尔科夫斯基不明大势,“没有完全意识到,他所在的俄罗斯并不是充满可能性、可以变革的国家,而是仍旧笼罩在集权统治之下的国家。”
      在尤科斯事件发生之前,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命运面临着多种选择,但是普京大战略的方向则不可改变。书中一位匿名石油商的观点是合乎逻辑的:普京本来是要收购尤科斯,如果霍多尔科夫斯基不挑衅普京,那么可以达成这笔交易,但“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态度扼杀了一切可能性”。 阿布拉莫维奇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在退出与尤科斯的交易后,被国有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收购,阿布拉莫维奇获得了130亿美元,克里姆林宫则将俄罗斯石油成功地收归国有。如果霍多尔科夫斯基“明智”的话,他也可以“拿钱走人”。
      普京和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对决结果显示,在集权主义和国家主义传统深厚的俄罗斯,政治权力对于商业权利拥有不可置疑的生杀大权,任何对抗政治强权的努力都将落败。正如索罗斯所说,“霍多尔科夫斯基的被捕传递了一个清楚明了的信号:没有人能独立于国家之外。” 而叶利钦时期商业寡头们成功干政的经历对他们来说是一剂麻醉药,是新主人到来后只能追想的一丝幻影。
      
      走向“封建时代”
      虽然普京声称要“摧毁寡头阶层”,但他摧毁“商业寡头”的同时又树起了“强力寡头” ,尤科斯事件则是“强力寡头”对“商业寡头”的胜利, 导致了俄罗斯上层精英的重构。
      作为普京执政的一个重要精英基础,强力集团主要指那些来自安全、执法部门和军队的人。普京出身克格勃,在升迁的过程中逐渐将伊戈尔•谢钦和维克多•伊万诺夫这些昔日的同事聚合在他的周围。普京执政后,这些人成为他倚重的力量。对于强力集团,俄罗斯学界的看法基本一致。据曾经担任普京首席经济顾问的伊拉里奥诺夫的描绘,“这些人出身相同,他们互相支持,与其他社会部门抗衡”,“他们的意识形态就是所谓的‘我们主义’,将‘我们’和‘我们的’从‘他们’和‘他人’中分离出来”,其特点是“普遍采用各种形式的强权和暴力,对付反对者和‘他们’”。
      强力集团在俄罗斯高层决策中的作用以及内部之间的关系是一直为外界所关注。由于俄罗斯上层权力的封闭性,研究者们相对于俄罗斯明面上的制度安排,更加关注隐形的决策结构以及规则。俄罗斯学者明琴科今年8月发布了俄政治决策的“政治局2.0版”模式,认为俄罗斯实际上由“政治局”集体领导,“政治局”中形成了“强力派”、“政治派”、“技术派”和“企业派”,而普京则是“政治局”中的仲裁者和平衡者。 相对于这个报告的“揭秘”性质,这几年来西方媒体曾出现用“新封建主义”一词来说明俄罗斯社会中的结构性腐败。 俄罗斯著名学者弗•伊诺泽姆采夫在此基础上以“新封建主义”模式深入分析了当今俄罗斯权力体系特点。他认为,普京时代确立的“垂直权力”结构是一种比过去等级更多的“封建制度”,它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权力和金钱的交易机制——弱者为“上面”纳贡,强者为“下面”提供保护,结果俄罗斯成了一个“公司国家”——“国家权力的使用成为一种垄断企业”。 “新封建主义”犹如一个树形网状结构,将俄罗斯精英层编织进去,它的上层结构即是伊拉里奥诺夫所说的“以集团利益为核心的政府” 。
      “新封建主义”最终定型于普京“垂直权力”的确立,以及大型国有企业的形成。西克史密斯的这本书让我们更加感性地了解俄罗斯通往“封建时代”之路的过程,以丰富的材料为我们窥视俄罗斯幕后政治开启了一扇窗户。他不仅将尤科斯事件提升到一个非常高度,认为它在俄罗斯自由派与强力派的斗争中举足轻重,而且描绘了下到执行部门,上至总统办公厅的诸多幕后交易,为这个制度的结构性腐败下了脚注,让我们理解,俄罗斯的转型之路将是艰难和漫长的。
      作为俄罗斯国家和大资本关系模式的一个转折性标志,尤科斯事件成为俄罗斯走向“封建时代”的序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叶利钦时期的家族势力和自由主义力量逐渐被排挤出俄罗斯的政治舞台。虽然在普京的第一任期中还保留了这些人物的政治位置,但是从对尤科斯的处置过程看,他们在尤科斯问题上并没有话语份量。书中为我们披露,尽管时任总理卡西亚诺夫和总统办公厅主任沃洛申向霍多尔科夫斯基表示,一旦克里姆林宫对尤科斯采取任何行动,他们将提前通知他,但是即使他们与普京在此问题上进行过沟通,尤科斯事件的走向还是在他们的知情之外。尤科斯事件发生后,家族势力和自由主义力量从政府中被彻底清除出去,政坛开始由“我们的人”把持,而普京也很快迎来了他的第二任期。接下来,我们看到,普京通过“垂直权力”的构建完成了对政治体系的全面掌控,同时开启了大型国有化进程。包括战略资产在内的大型企业被收归国有并进行重组,由普京政府的要员们直接管理。尤科斯公司经过政府一系列的操作,最后破产,被谢钦的俄罗斯石油公司吞并。而阿布拉莫维奇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也被克里姆林宫成功地收归国有。上世纪90年代别列佐夫斯基曾吹嘘七大寡头控制了俄罗斯的经济,仅仅十年间,俄罗斯的财富就易位了,普京的七个心腹控制了占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40%的国有企业。
      在伊诺泽姆采夫的“新封建主义”模式中,政治不过是一桩生意,“政治问题被当成生意问题来解决,而生意问题则被当作政治问题来解决”,腐败是交易的润滑剂。奥地利《标准报》则将伊诺泽姆采夫的观点发扬光大:“腐败是团结俄罗斯社会的粘合剂。” 现实表明,在俄罗斯的腐败发展历程中,“新封建”模式发挥了无疑的影响。俄当局最反感的非政府组织之一——“透明国际”每年都发布腐败排行榜,结果显示,普京执政的头个八年中俄罗斯每况愈下,从2000年的第82位跌落到2008年的第147位。而从腐败的规模上看,叶利钦时期更是不能跟普京时期同日而语。“透明国际”的一位领导人表示,“不管我们是否愿意,但所有的数据表明,俄罗斯的腐败形势更为严重,这一切在很多方面与俄罗斯重新国有化和加强中央权力相关。” 因此,霍多尔科夫斯基在克里姆林宫会议上发表反腐败讲话也是不难理解的。有的学者认为,尤科斯以国际标准改造自己,实现“文明化”,提高合法性的努力是想摆脱政府的“保护伞”,正是这个原因才让当局不能容忍,因为那样的话,尤科斯与国家的关系会被纳入法律框架,在面临掌权官僚的威胁时将变得无懈可击。而且,会有更多的公司步其后尘。 耐人寻味的是,西克史密斯在书中披露,强力寡头在攫取了尤科斯的财富后为使其合法化而在伦敦公开招股,以使财富受到“民主化保护”,因为他们始终担心,一旦克里姆林宫发生变化,这些财富也会被一掠而空。因为在俄罗斯,这样的法律保护是没有的。
      俄罗斯的腐败是制度性的、结构性的。尽管普京大力倡导反腐,成立专门的反腐委员会,制定反腐法律,采取反腐措施,其继任人梅德韦杰夫在担任总统后也声称加强反腐力度,但俄罗斯的腐败形势并没有得到遏制。在现有的体系下,俄罗斯的反腐是个无解的难题。当前俄罗斯学界对腐败问题的研究已经从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各个角度得以深入,对转型的俄罗斯来说,政治腐败仍是腐败的头等问题,其他的腐败都居于次要地位。在不解决政治腐败的前提下,空谈法律和道德是毫无意义的。
      因为腐败的影响,俄罗斯一直以来被目为投资经营环境不佳的国家,尤科斯事件更加深了俄罗斯在外国投资者心目中的这种印象。普京与梅德韦杰夫不止一次地表示要加以改善。普京在2012年重新就任总统后,甚至定下了数据指标,要在2020年前将俄罗斯的国际投资环境排名由120位提升到前20位。这个誓言能否实现,时间是可以检验的,不过从不久前俄欧之间的商业纠纷看俄罗斯的行事风格,这个目标的达成是令人怀疑的。欧盟委员会今年9月初表示,将对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涉嫌违反欧盟反垄断法进行调查,调查涉及公司可能存在的三项违反竞争的行为。针对此项调查,普京签署总统令,规定俄罗斯法人在从事对外经济活动时保护俄罗斯利益的措施,从而拒绝了向外国组织提供有关俄罗斯战略企业的工作信息。在西克史密斯的书中,也有一则故事:梅那捷普集团的英国总裁在欧洲与北美的法庭上控告克里姆林宫窃取数十亿美元资产,由于欧洲能源宪章对梅那捷普的诉讼有利,普京决定,俄罗斯退出该宪章。但是法官根据宪章退出的程序和效力,宣布俄罗斯仍然应该受到宪章的约束,梅那捷普集团也有权接受宪章保护。
      
      犬儒时代的思想领袖
      “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昧的时代;是信仰的时代,也是怀疑的时代;是光明的时代,也是黑暗的时代;是希望的春天,也是悲伤的冬天;我们无所不有,也一无所有;我们直奔天堂,也直坠地狱——简言之,那个时代同现在极其相似,某些喧嚣的权威坚持认为,不管是好是坏,都只能用‘最’字来形容。”
      狄更斯小说中这段富有意味的话广为传诵,用在当下的俄罗斯似乎并无不可。普京治理了八年的俄罗斯,经过梅德韦杰夫的转接手,重新回到了他的手中。虽然现在俄罗斯不再是普京首任执政时的“黄金年代”,但整个形势似乎也差强人意。虽然去年议会选举以来针对他的抗议示威活动一直不断,但规模越来越小,令普京满意的是,新出台的法律和行政措施正在奏效,俄罗斯的社会稳定仍然在他的掌控之中。
      可对于那些体制外的反对者来说,普京治下的俄罗斯黯淡无光。叶利钦时代人们已经习惯的自由辩论,在普京时代已经失去了传统的平台,向往自由的年轻人只能到虚拟空间去搭建。反对派也忧心,他们的影响力与他们的志向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虽然当局的打压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们自己也没有凝聚在一起的共识。他们目标不明,行动无力,以致普京不无揶揄地说:“反对派的领袖应当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配得上领袖称号,而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昔日被称为“金童子”的涅姆佐夫,营营奔走于俄罗斯各个城市,不断发布揭露当局腐败的报告,然而,少年子弟江湖老!
      普京再次成为俄罗斯总统之前,舆论将其与勃列日涅夫相提并论;富有戏剧性的是,普京的发言人佩斯科夫盛赞勃列日涅夫是一位对俄罗斯“有巨大贡献的人物”,认为那些批评他的人根本不懂历史。 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虽然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但被公认是停滞时代,尤其在精神和思想上。在苏联解体的二十多年中,俄罗斯人争取摆脱物质困境,还没来得及重构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无力提升思想的高度。尽管在这二十多年中各种思潮竞相而出,寻找民族思想的努力没有停歇,但是,俄罗斯仍然处于尴尬的境地:与现代西方思想难以对接,而传统资源中又缺乏构建现代性的养分;尤其重要的是,在权力决定一切的俄罗斯社会中,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只有一步之遥的犬儒主义很快就滋长起来,价值和道德成分全面稀缺化,而当局却在利用并引导着这一切。2007年普京“按点下课”前夕被奉为“民族领袖”,俄罗斯国内发出一片挽留之声,大规模的“劝进”活动此起彼伏,年轻的车臣领导人小卡德洛夫视普京为“上天赐给的礼物”,认为“应该跪地请求他继续治理国家”。
      这种情况在2011年时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改观,议会选举后中产阶级的抗议活动显示了这个趋势。捷克思想家哈维尔的去世正值抗议盛行之际,对他的关注在俄罗斯知识圈中掀起了一股热潮。哈维尔有关后极权时代特征的洞见令俄国知识圈和中产层有深刻的感受,俄罗斯似乎也在期待这样的公共思想领袖。在当下的俄罗斯,也许只有霍多尔科夫斯基一个人有资格成为“俄罗斯的哈维尔” ,这不仅是因为他像持不同政见者的哈维尔那样对体制暴力进行和平抵制,而且他显示出了敢于担当的道德勇气,——个人经历的变化已经使他脱胎换骨。
      霍多尔科夫斯基有着巨大的魅力,许多与他有过交往的人都对他交相称许,称其为“天才”。他的辩护人尤里•施密特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之所以很高兴地接受这个案件,一方面是坚信霍多尔科夫斯基无罪,另一方面他为其“令人震撼的个性”以及“人格和职业气度”所倾倒,以至于为其打官司是自己的幸运,与其交往就是对自己的某种奖赏。 霍多尔科夫斯基不仅获得了知识界的同情,而且在中产阶级中也赢得了声誉;他们大都主张释放霍多尔科夫斯基,以体现出俄罗斯的司法公正。2011年霍多尔科夫斯基八年刑期届满,面临第二次审理时,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亚辛的回答最有典型性:“如果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恢复自由,那么俄罗斯司法形象将会得到挽救,因为我们在法庭上一直观察到的,是俄罗斯的耻辱。它证明,这里没有任何法治。如果霍多尔科夫斯基获释,某些人的形象也能得到挽救。” 事实上,在议会选举后的抗议活动中,霍多尔科夫斯基已经成为反对派的一面旗帜。
      性格是决定命运的重要因素,信念更是命运的重要支撑点。在与普京发生正面冲突之后,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的危险也越来越近。除了等待被普京投入监狱,他还有其他的选择,例如像别列佐夫斯基和古辛斯基等寡头那样流亡海外,依然过富豪的生活。尽管霍多尔科夫斯基也曾经动过一丝飞往国外的念头,但他最终选择了留下来。在这一点上他的朋友们看法不一,而他自己则幽默地引用格言来回答:“智者善于走出困境,而贤圣根本就不会陷入困境”。
      留下来继续抗争,而不是选择逃亡,使霍多尔科夫斯基赢得了尊重,也赢得了充当对手的资格。正如他对《纽约时报》这样说:“如果我移民了,只不过被视为寡头。如今,尽管身受折磨,但在道德层面上,无人敢说我没有说话的权利。”由亿万富翁重返平民之身使他在精神上完成了蜕变,对自己参与瓜分国家资产的“强盗式”资本主义进行了反思。其实,在改造尤科斯之初,他就经历了圣徒保罗所经历的转变,反思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并且通过开放俄罗斯基金会的大规模慈善项目开始自我“救赎”的历程。与其他寡头的奢华相比,他生活的相对简单也为这个过程增添了一些光环。狱中的磨难使他的心理救赎更加彻底,让他明白,“要改变国家,必须先改变我们自己”。 对于自由主义在俄罗斯的失败,他认为自己和同盟者难辞其咎。与盖达尔和丘拜斯等其他自由主义人物的反思相比,霍多尔科夫斯基在情感上的深沉更容易取得人们的谅解,如同叶利钦的辞职演说感动了许多人一样。通过这些反思,他为自己重新进行了定位,把自己、妻子和同盟者视为俄国历史上的十二月党人,视为反对强大专制统治的自由起义者。正是“受难”和“殉道”之路,使他在俄罗斯民众尤其是知识界中赢得了共鸣。他在狱中向当局发出的檄文,使当局愈加不安。因此,在选举期到来之前,他经受了第二次审判。他为自己做的辩护总结在俄语博客圈中广为流传:
      “我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绝对不是。但我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跟很多人一样,我在监狱里过得很艰难,我不想死在这里。但是,如果需要我如此,我不会有丝毫动摇。我的信念值得付出生命。我想,我已经证明了。而你们呢,我的对手们?你们相信什么?你们认为你们的老大永远正确吗?‘体制’有无上的权力吗?我不知道,这得你们说了算。”
      作为一个思想者和政治反对派,霍多尔科夫斯基所达到的道德高度是其他反对派不能比拟的。在俄罗斯,只有通过自我牺牲、身体力行才能实现救赎,完成“复活”;俄罗斯人对回头的浪子永远是宽容的。霍多尔科夫斯基对俄罗斯社会发展进程的推动究竟有多大,现在还难以确定,现实的处境毕竟限制了他;即使他将来出狱,如何确定自己的未来目标也不明朗。但是现在犬儒盛行的俄罗斯社会,尤其是屡屡遭挫的反对派需要这样一个具有道德勇气的精神支柱。
      
      敢问路在何方
      尤科斯事件中,普京摧毁了对手,但在本书作者来看,他也是输家。尤科斯之后,普京建立了独特的体制,“普京主义”是这种体制的概括。再一次登上总统宝座后,面对反对之声,普京的政策举措备受关注,但他似乎为自己构建的体制牵累。俄国“私有化之父”丘拜斯相信,反对派的活动“绝对不是偶然,而是国家深刻社会变革的体现”,但是“政府采纳的方针愈发严苛”。 普京政治上的强硬态势,是他个人主动而为,还是这个体制的惯性使然?在经济上,私有化进程重新开启,但利益集团显然是个羁绊。今年10月,谢钦的俄罗斯石油公司全盘收购英国石油(BP)持有的秋明BP石油公司股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上市公司。普京说,批准收购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因为“这在整体上不符合我们抑制国有资产增长的趋势”。 这是否显示,普京在经济上意欲有所改变,但却有着情不得已的无奈?目前已经成为俄能源行业掌门的谢钦,正在力图改变俄罗斯石油公司在西方的形象,但他能够重复霍多尔科夫斯基的辉煌吗?
      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在他自己看来,通过这种悲剧性的方式完成了自我“转型”,“获得重生” ;在有些人看来,他“下了政治豪赌” ,把自己与普京的冲突视为自由主义与专制主义的对抗。而西克史密斯也从历史的角度,将霍多尔科夫斯基与普京的冲突视为俄罗斯传统中西方派和斯拉夫派两种世界观冲突的延续。也许只有从这个角度上,才能够超越个人的命运,审视尤科斯事件在当代俄罗斯发展进程中的意义,同时向我们展示,俄罗斯仍然徘徊在一条惶惑的旅程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