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作者:吕新  页数:28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梅雨》是吕新在近十年来发表的六部长篇小说之一。这部作品中,作者事无巨细地记录了发生在江淮流域的一段漫长艰难的特殊世事,以优美的文字将江南细致哀婉的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为之叫好称快!

作者简介

  吕新,当代作家,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与格非、余华、苏童、孙甘露等开起一代文学风气。从一九八六年代至今,著有中短篇小说《阮郎归》《梅雨》《成为往事》《抚摸》《光线》《石灰窑》《我理解的青苔》《中国屏风》等。曾获台湾《联合报》小说奖 、青年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等。

编辑推荐

  1. 先锋派作家吕新,他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及语言风格,启发你对生命本质的顿悟。  2. 吕新,讷于言行却想象力丰富,他独特的艺术感觉有别于山西传统的文学创作套路,激活了民间厚土深埋着的生命种子。  3. 吕新的文字,通篇透着智者对人世的洞悟,对生命本质的疑惑,也流露出魂归何处的惘然与疲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梅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最近在准备搬家,书和碟都已经收好,
      放在外面的书是一本吕新的《梅雨》,我读得很慢很慢。
      有人用诗的语言写小说,那就是吕新。
      那种质感,那种触感,那种敏感,都是诗人的天赋,是稀有金属。
      我尝试着抄下我喜欢的句子,源源不断:
      
      
      黎明时分,我从家里跑步出来的时候,大雾中安静的街道如一段危机四伏的时期。喧闹使人烦躁,寂静又令人略感不安。得陇望蜀的人,患冷患热的人,永远找不到恰当的良宵与满意的位置,烦恼一天天聚集,积少成多,耐心如毛边一样逐日磨蚀。
      
      信仰是什么?也许相当于一个嗜血的梦,一摊烂泥,通过濡湿的云彩来散发他的膻气。爱是他的口头禅,安慰是他的法术, 庇护是他的呵欠。他们决心已下,不再信他。谁能使他们脱离苦难,他们就信谁——哪怕那是一头牛。偶像不是神,神不需要膜拜,神是那种能使你心里渐渐亮堂起来的东西,不是要在你的心里塑起巨影,使你心里充满黑暗与恭敬。
      
      信仰出自需要,冷漠源自不欲,一切都为着欲望,以各种各样的名义。
      
      可怕的生活成了一件不断缩水的衣服,隔一段时间就来一次。精于计算的时代,什么都可以制定出价格,人的感情以计量单位来计算,一小勺激情,一盎司感动,十二克同情,七分关注。一毫升热情,至少要分给两个以上或者更多的人,否则会造成惊人的浪费。一个浅浅的微笑,至少也要面对两个以上的或更多的人,要让他们每个人都感到那是冲着自己的。一石二鸟的时代,一本万利的时代。
      
      ……窗外栽着木兰和石楠……叶片和花瓣上任何时候都能看到水珠。晚上,天井里没有灯光,只有住人的房里亮着灯。有时,楼下有光,楼上一片漆黑。夜色冥晦,看不见有人上楼,只听见楼梯上松动的木板咯吱作响。风从荷塘那边吹过来,雨点落在青砖的地上,砖地发出一种清音,如从前那种可以敲击的瓦。
      
      父亲正在对接两根短小的艾草,准备点燃后驱除晚间的寒潮之气。还没有正式点燃,我已提前闻到白艾的香味了。那感觉,如同傍晚时分一个人进入了山中,穿着草鞋,带着斧子和软索。
      
      冷清的院子,即使人多势众,也好像仍然替代不了那种冷清。这真是一件怪事。冷清是一种景象,热闹也是一种景象,可是都不取决于你有多少人。真正冷清的时候,多少人在场都没用。有时候,单独一个人也能变得很热闹。一个人天上地下胡思乱想那就很热闹。有时,即使一个人都没有,也还能看到那种喜气洋洋的光泽或气象。
      
      这个难对付的女人,在这样阴晦,霉湿的天气里,她的胳膊她的腿暖烘烘的,相当感人。美好的肉。热气腾腾的女人。她的体温感动了我,令人难忘。
  •     《喧哗与骚动》和《梅雨》
      从自己往日撰写的论文《福克纳与吕新小说比较论》里摘一些有关《梅雨》的文字:
      
      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1929)、《押沙龙,押沙龙!》(1936)作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代表作,分别叙述了康普生和萨德本这两个分崩离析的南方大家族的衰亡。吕新的长篇小说《梅雨》(1997)和《草青》(2001)同样沿袭了家族小说的故事模式。《梅雨》和吕新此前发表的长篇小说《光线》(1995)一样,都采用了多声部的叙述方式,故事的叙述者除了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中学校长周策田和女教师薛隐之外,主要落在王尔荡家的四个儿子身上,小名五味生性敏感的中学生王家陵,以及他那患有暗疾双目失明的大哥祖宾,满脸粉刺、雇给别人干活的二哥祖民,曾经打算过继给魏马舅舅的弟弟小杯子。兄弟四人,年龄有别,性格迥异。或充满忧虑,或沉湎肉欲,或耽于幻想,或天真无知。吕新试图贴近人物的身份特征,倾听他们的内心,发出真实的声音。正如福克纳在讲述白痴班吉及其精神崩溃而投水自尽的大哥昆丁、人性扭曲性格变态的二哥杰生时所采用的意识流手法,《梅雨》也仿佛被一种阴霾潮湿的景物氛围所笼罩,故事的背景地点是作家所虚构的一个风雨晦暗、光线不足的镇子,出现在读者视线里的是那种江南水乡寻常可见的窄巷、庭院、竹笠、炊烟,黑瓦、白墙。“窗含烟水。远山衔黛。雨中的房舍只是一些模糊的轮廓。”阅读这样的小说,读者更多感受到的是眼前的风景和人物的内心,淡化了的故事情节只还剩下一些“模糊的轮廓”。《喧哗与骚动》里的白痴班吉能够嗅到冰冷的铁的气味、听到黑夜的声音,《梅雨》也经常出现类似的笔墨。绰号小杯子的弟弟对于色彩和声音无比的敏感:“红花。绿树。紫藤。黄梅。白烟。黑铁门。湿漉漉的狗。电线上挂满了无数明亮的水珠。我听到一阵琴声,不知道是从哪个方向飘过来的。雨中还传来一阵婴儿的哭声。”作家甚至借助这个不停奔跑的孩子的眼睛来描述想象中的死亡场景:开在高墙上的窗户、垂下来的绳索和筐,头发雪白的老者和一张鲜艳的女人脸影。最为精彩的莫过于走在雾里满身湿气的孩子的特殊感受:“雾粘在我们的脸上,附在我们的手上,像一种看不见的肠衣,无论用什么办法都不能将它们从身上剥下去。肠衣是一种容易分离的东西,而雾却越来越浓越来越密……”
      《喧哗与骚动》的结尾,黑人女佣发出了“他们在苦熬”的叹息,小说的书名则来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的精彩台词,分章节的标题日期又与基督受难日紧密关联,福克纳对于神话与宗教典故的运用,给小说涂抹上了一层鲜明的反讽和预言色彩。《梅雨》的副题“四车的异象”则典出《旧约•先知书•撒迦利亚书》,小说篇首的引言分为两节,第一节所呈现的正是马车的异象:“套着黑马的车往北方去,白马跟随在后;有斑点的马往南方去。”不少读者对于撒迦利亚书中的诸多预言感到困惑难解,往往忽略跳过,其实这些预言对于混乱的现世仍然适用,四车象征着上帝的福音传道,北方代表巴比伦,南方指埃及,“往南方去”就是走向堕落,走向世俗,也有论者将四车阐释为神的审判工具,与“四车的异象”遥相对应的则是福音、战争、饥荒与死亡。《梅雨》的第一章就写到了沦为守夜人的昔日的神职人员康牧师,并且对信仰和生活发了一番感慨。但是纵观全篇,“四车的异象”更像是对貌合神离的王尔荡家的四兄弟的一种隐喻。作家不断地借王家陵之口发出感慨:“以前,人们都说王尔荡是一个乐观者,不消说,我们就都是乐观者的儿子了,可生活中的实际情形却从来不允许我们乐观,我们反而常常被挤压得哭不出生来,到处都是流血的伤口,黑手,肮脏的池塘和丑陋的脸,世界如一台犬牙交错的机器,油腻,沉重,铁面无情。我们吃力地活着,机器一转,就把我们挤死了。”“兄弟犹如树藤,在一起的时候盘根错节,互相传递着水分和血脉,传递着生机和活着的信息,当一根被强行拽离地面以后,剩下的几根都会跟着晃动,战栗,或者先后死去。……那是一种不祥的预言,说得是手足之情,伤筋折骨,唇亡齿寒……”[8]《梅雨》的另一段引言“众水流过我头”则出自《旧约•先知书•耶利米哀歌》的“惩罚和希望”部分的第54小节:“众水流过我头,我说:‘我命断绝了!’”,在小说中似乎影射的是那位患有暗疾卧病在床的大哥祖宾。虽然祖宾只有短暂的两次出场作为第一人称的叙述者来展示其内心世界,但是围绕着他的病情和活动,小说的主要叙述者王家陵和周策田不停地对这位神秘的大哥和戴黑眼罩的朋友进行观察描写。《梅雨》以一个离别的场景收尾,又一次意味深长地直接借用了《撒迦利亚书》里的“准绳的异象”:“我又举目观望,见一人手拿准绳。”而熟悉《旧约•先知书》的读者不难记得被作家故意隐去的下一句经文:“你往哪里去?”
      
  •   邦妮本身就是稀有金属!
  •   同感 邦妮也是稀有金属!
  •   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以各种各样的名义。
  •   用米勒的气质来掰
  •   很喜欢邦妮,你的文字同样细腻让人有感触
  •   邦妮说得真好。
  •   邦妮啥时候精选一些书评电影评出书吧?
  •   邦妮说得真好
  •   看完你的每一篇评论 都给我留下深深的感动 那感动很美很美 鼻尖都会感觉酸酸的美美的 说不好道不明 只觉得对了
  •   我尝试着抄下我喜欢的句子,源源不断:黎明时分,我从家里跑步出来的时候,大雾中安静的街道如一段危机四伏的时期。喧闹使人烦躁,寂静又令人略感不安。得陇望蜀的人,患冷患热的人,永远找不到恰当的良宵与满意的位置,烦恼一天天聚集,积少成多,耐心如毛边一样逐日磨蚀。
  •   语言好细腻
  •   我昨晚终于读完了梅雨,可是还是很多不明白,作者到底想阐述什么?
  •   为什么周策田的妻子要那么做呢?怪异。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