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粟栽培技术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高新一 金盾出版社 (2010-06出版)  作者:高新一  页数:135  

前言

板栗是我国栽培最早的经济树种之一。在西安半坡村遗址的发掘中,发现有大量的板栗栗实,说明在6 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利用野生栗作为食物。《史记·货殖列传》提到“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大量栗树栽培,并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板栗又称木本粮食,因为果实具有大米、面粉的营养成分,含有大量的淀粉、糖,其产生的热量与大米、面粉等粮食相近。其蛋白质含量和面粉近似而比白薯多1倍以上,脂肪比大米、面粉高2倍。栗子中氨基酸含量比玉米、面粉、大米高1.5倍,并含有米面中缺少的胡萝卜素和抗坏血酸成分,每100克栗子中含有维生素C 30~40毫克,比苹果、梨、桃等水果类果品还高5~10倍,并且含有人体必需的钙、磷、钾等无机盐。因此板栗既是干果,又是营养价值很高的木本粮食。

内容概要

  《板栗栽培技术(第3版)》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高新一教授编著。《板栗栽培技术(第3版)》自出版以来,已重印21次,发行28万册,受到广大果农的欢迎。此为第3版,在我国板栗品种资源、板栗良种、嫁接繁殖、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增加了新的内容。全书内容包括板栗的生物学特性、品种资源、繁殖技术、空苞防治、整形修剪,栗园建立和水土保持、肥水管理,板栗的采收、贮运和加工,栗树主要病虫害防治等。其特点是理论结合实际,突出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适合板栗产区果农、果树技术人员及有关农校师生参考阅读。

书籍目录

一、板栗的生物学特性(一)形态特征(二)生长发育特性(三)板栗对气候、土壤环境的要求二、我国板栗的品种资源(一)概况(二)板栗的实生选种和引种(三)主要品种1.各地板栗主要品种2.国家果树种质板栗园向全国推荐的品种(四)部分优良良种1.南方板栗主要良种九家种(23)焦扎(23)青扎(23)短扎(24)魁栗(24)毛板红(24)处暑红(25)大红袍(25)叶里藏(25)它栗(25)重阳蒲(26)迟栗子(26)粘底板(26)浅刺大板栗(27)青毛软刺栗(27)2.山东良种板栗尖顶油栗(27)红光栗(28)金丰(28)石丰(29)红栗(29)华丰(29)沂蒙短枝栗(30)蒙山魁栗(30)3.燕山良种板栗燕山红栗(31)燕昌栗(31)银丰栗(32)燕魁(32)早丰(32)燕山短枝(33)三、板栗的繁殖技术(一)实生繁殖(砧木繁殖)(二)嫁接繁殖四、栗园建立和水土保持(一)利用野生资源就地嫁接成园(二)利用荒山丘陵建园(三)栗苗栽植(四)栗园种植绿肥和间作粮食五、板栗空苞的防治(一)板栗空苞的形成及产生的原因(二)施硼防治空苞(三)其他因素和产生空苞的关系六、栗园的肥水管理(一)板栗树对氮磷钾三要素的需求规律(二)施肥的时期和方法(三)灌水、蓄水和保墒七、板栗树的整形修剪(一)板栗树在自然生长情况下的生长结果习性(二)板栗幼树的整形修剪(三)栗树结果期的修剪(四)密植栗园的修剪(五)老龄栗树的修剪八、板栗的采收、贮运和加工(一)采收时期和方法(二)栗果贮运中发生霉烂的原因(三)防止栗果在贮运期间霉烂的方法九、栗树主要病虫害防治(一)主要害虫栗树红蜘蛛(111)栗瘿蜂(112)桃蛀螟(114)板栗皮夜蛾(115)栗实象鼻虫(116)栗剪枝象甲(118)栗实蛾(119)板栗透翅蛾(120)栗大蚜(122)栗花翅蚜(123)栗链蚧(124)云斑天牛及其他天牛(124)苹毛金龟子及其他金龟子(125)(二)主要病害板栗胴枯病(125)栗仁斑点病(126)栗炭疽病(128)白粉病(128)芽枯病(129)附录国家贸易部制定的板栗采收、贮藏的标准

章节摘录

插图:板栗的根系比较发达,在土质适宜时能伸入深层,在土层比较浅的山坡地根系水平分布很广。栗树小根很多但根毛较少,在根的尖端常有共生的外生菌根,扩大了根系的吸收面积。栗树根的再生能力较弱,也不易产生不定芽形成根蘖苗。(1)根的分布  种子萌发时有一个垂直的主根,生长1~2年后分成几个纵横发展的侧根,主要向水平方向生长,所以板栗没有明显的中央主根。在土壤深厚的地区,根系分布深达1.5米,但大部分根都在0.3~1米的范围内。板栗水平根分布很广,将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相比较,根系比树冠大2倍以上。另外,用大根追迹法观察,1棵50年生的大树,根沿水平坡向前伸展最长达22米,这表明板栗水平根分布很广;在瘠薄的山坡地,水平根起主要作用,板栗依靠它适应山坡生长环境。

编辑推荐

《板栗栽培技术(第3版)》由全国“星火计划”丛书,《板栗栽培技术(第3版)》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最喜爱的科普读物,《板栗栽培技术(第3版)》总印数达28万册以上。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板粟栽培技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