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识经济学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美] 加里·S. 贝克尔,[美] 理查德·A. 波斯纳  页数:316  字数:265000  译者:李凤  
Tag标签:无  

前言

观点最新鲜的经济学博客博客是重要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新现象,它依存于互联网——一种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变革性技术(想想互联网对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体所产生的影响吧)。互联网革新了信息获取方式,但有时也会误传信息。网上的信息来源众多,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认为,对社会起重要作用的知识(他概括性地强调了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广泛分布于人群之中,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创造出能汇集这些知识的机制,而互联网就是哈耶克理论的一个鲜活实例。与其他大多数经济学家一样,哈耶克著作的核心机制是定价系统(一个显性市场)。价格包含了关于价值和供给的买卖双方的信息,而市场是一种汇集信息的方式。互联网使这种信息汇集方式的其他表现形式成为可能,最新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基于互联网的“博客”。互联网能够在瞬间汇集(从而修正、提炼和补充)不同博主的观点和意见、事实和图片、新闻报道和学术成就等信息。博客与具有显性价格和金钱补偿的系统不同,因为我们通常不需要提供任何金钱补偿或其他酬劳就能从这里获得信息,尽管一些博主设法获得了一些广告收入,有些人(包括本书作者在内)还出版了书籍。虽然博客没有明确要求其使用者支付报酬(对于博主和读者来说,他们的主要成本都是时间),但是该领域内还是形成了一个“市场”。在这个“市场”里,数以千万计的参与者相互提供信息。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市场没有明确的金钱补偿,例如兄弟会或婚介市场。博客是一个新兴事物,没有电子信息技术革命,就没有互联网时代;没有互联网,也就没有博客。除了广告收入(不过我们的博客没有广告),在博客上发帖的补偿方式也是与众不同的,因为在发帖的过程中,人们能够体会到写作的乐趣(比如在维基百科上发布信息),或阐述个人观点的乐趣,或是在网上看到自己名字的乐趣。第一个网络博客,或者说博客,诞生于大约10年前的美国。此后,博客数量与日俱增。没人知道全世界到底有多少博客,因为每一天都会产生很多新的博客。大多数博客仅仅是供家人和密友阅读的私人日记,只有一小部分博客(虽然绝对数相当大)才对广大读者开放。这些“网络著作”就是博客。一些博客主要提供各种新闻和评论(包括其他博客)等各种网络资源的链接,其他则是定期更新(通常是每日更新)的关于政治和其他主题(如文化)的评论。这些被称为“观点”博客。2004年12月,我们开通了“贝克尔–波斯纳”博客,网址是:http://becker-posner-blog.com。这是一个形式新颖的观点博客。我们每周更新一次,满怀热忱地讨论每一个话题。每篇帖子都由我们其中一人针对某一时事问题撰写短小的论说文,然后另一个人对此发表简短的评论。这种讨论形式使我们能够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借此对重大事件进行严谨而新颖、针砭时弊、充满趣味的分析。由于我们的博客不是每日更新,也没有链接其他网站(个别例外),并且我们的帖子是短小的论说文而不是非正式的、对话式的略记,所以我们的博客与主流博客文化格格不入。但是,“主流”被定义得如此狭隘是毫无根据的。我们其中一位作者(贝克尔)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广泛讨论了包括教育、歧视、劳动力、家庭、犯罪、毒品和移民在内的各种经济问题。除此之外,他多年来一直为《商业周刊》写月评专栏。波斯纳也为报刊写过一些文章,并且曾经在《大西洋杂志》担任专栏作家。我们认为博客与杂志专栏相比有3个优点。首先,博客会引出更多评论,因为在网上留言比给杂志编辑写信容易得多,并且报纸和杂志不愿意占用更多版面来刊登读者来信,以至于只有很少一部分读者的来信会被刊登,这抑制了读者写信的热情。其次,博客的更新频率更高(每周而不是每月),因为杂志专栏不会提供“打包”服务,而博客则可以(例如,那些单纯想读贝克尔文章的人无须再订阅整期《商业周刊》),所以博客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波斯纳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一名法官,同时也是一位著述颇丰的作家。其著述涉及各种领域,不仅包括反托拉斯、知识产权以及经济学在法律中的运用,还包括一些热门话题,例如弹劾、差额选举和国家安全问题。司法道德准则规定波斯纳不能公开发表对待审或未决诉讼的看法,不能参与政治活动,不能支持某位政治候选人;因此,他不会在博客上谈论一些我们可能很感兴趣的话题。本书收录了我们博客开通两年零三个月以来的帖子,总共有125篇论文和评论。本书涉及范围甚广:从全球变暖到纽约市的反式脂肪酸禁令,从国外援助到运动员使用兴奋剂,从高速公路私有化到交通拥堵,从网络赌博到器官买卖,从哈佛大学的管理到同性婚姻,从罕见病用药到酒后驾驶,从首席执行官的天价年薪到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成本……这些事件虽然杂乱无章,但是它们都发生于同一个时代,都属于经济政策问题。我们博客的内容具有非正式性、实时性和实践性,并且以政策为导向,不涉及抽象的经济问题,不使用经济学的专业方法,并非总是基于大量的实证进行阐述。我们的分析也不仅仅局限于大家通常所理解的经济含义,我们可以自由地广泛讨论与政策相关的诸多因素。本书收录的帖子与博客原文没有多大差异,只是对一些排版错误之处进行了更正,并稍微改动了某些标点和格式。许多文章可以纳入不同主题的章节,而我们会将其放在最合适的位置。每章的内部架构主要以时间为序,但是当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章讨论的是同一个主题时,我们把它们放在同一章。在本书每一章的结尾,我们都加上了“补充思考”(有些是对网友评论的回复),以体现我们在发帖后的反思。本书中的一些“补充思考”已经有4年的历史了。贾斯汀•阿利斯、安东尼•亨克、阿莉森•西多尔和迈克尔•索普对“补充思考”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在更正初稿错误和漏洞的过程中给予我们很多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加里•S•贝克尔还要感谢他的妻子吉蒂•N•贝克尔对其初稿提出了极具价值的意见。如上所述,与报纸或杂志专栏相比,博客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博客内容能够得到更多读者的评论。事实上,我们的帖子确实得到了很多评论,而且常常是富含思想的评论,偶尔我们也会对这些评论作出回复。由于本书版面有限,我们不能将这些评论全部刊印出来,但是大家可以在网上看到。我们的博客有一个简单的搜索器,能帮助读者找到任何一篇帖子、读者评论和我们的回复。我们都有全职工作,这使得我们花费在博客上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希望读者们不要期待我们能够像研究学术问题一样对各类问题探讨得十分深刻或透彻。我们也希望能够得到清新而富有活力的“补偿”。由于我们的博客不是讨论抽象的经济学原理,并且大部分读者也不是专业的经济学家,所以我们认为在前言中介绍一些经济学原理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原理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博文中的公共政策问题。第一个经济学原理是“理性选择”理论。理性选择不是说一定要深思熟虑或者慎重权衡备选方案,它仅仅是指在既定条件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不论其到底是哪种方案。“人是理性的”这个假设对我们了解人类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它并不是完美的。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家对人类的某些理性选择行为提出了强烈质疑。相关研究在我们的博文中有所论述。理性选择的结果并非都是利己的,利他行为也十分普遍,而且不仅局限于家庭内部。但是就像理性假设一样,一个更加狭义的利己主义假设更能说明问题。大多数人在许多方面会更加自私,如果在思考公共政策制定问题时忽略这个因素,是十分危险的。把人类当做自利的选择者,这样会低估激励机制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从而也低估了激励机制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事实上,经济学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对显性市场的研究。在这个市场中,商品的买卖伴随着诸如通货膨胀和失业之类的宏观经济现象。现在,经济学有了一个范畴更广的新定义:它研究个人和组织如何对激励作出反应,并且假设他们在此过程中把“理性选择”当做指导原则。当收益或成本改变时,激励也会随之改变,就像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的购买欲望会随之下降一样。举例来说,石油需求的增加导致世界油价上涨,而油价的上涨激励着石油生产者生产更多的石油;与此同时,价格上涨又导致消费减少。高价对生产者来说是收益,但对消费者来说却是成本,所以二者的反应截然相反。类似的,近年来,当人们得知反式脂肪酸对人类健康有害后,就不大愿意去购买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了。个人和公司的激励常常受到公共政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我们的博文考虑了很多这类因素,例如固定资产税怎样影响投资,人们对卡特里娜飓风所造成的破坏作出何种反应,伦敦的交通拥堵税如何影响驶入伦敦中心的汽车数量,还有二氧化碳排放税会怎样影响建设核电厂的商业利益。从本质上讲,所有的公共政策问题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即不同的个人和组织对激励变化所作出的反应将如何决定群体的总体反应。例如,固定资产税上涨会对不同的资产持有者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经济学家研究的是一个经济体、一个行业或是其他经济种类的资本总量受到了何种影响,而不是研究特定的个体受到的影响。为了理解群体反应,有必要分析一下市场是怎样运作的,比如股票交易市场(正式市场)和婚介市场(非正式市场)。市场反应与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和组织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正因如此,经济学家才一直致力于研究市场以及个人行为,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经济学家的兴趣常常与心理学家不同。心理学家同样研究个人行为,但是他们很少研究群体对激励和限制作出的总体反应,尽管社会心理学确实也会关注群体对刺激的反应。在研究成本和收益的影响时需要小心谨慎,不应把成本和纯粹的金钱支出相混淆。从全社会(区别于个人)的角度看,货币仅仅从某个人手中流转到另一个人手中,这并非一项成本。因为它只是对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尽管人们在试图赚钱的过程中会消耗精力和其他资源,由此产生成本。寻找准备购买的商品所花费的时间显然是一项成本,因为这段时间本可以被用来做别的事情,但它并不是一项货币成本。消费品的“足价”对经济学家来说就是售价加上搜索成本(主要指时间),还有消费该商品所花费时间的总和。我们在博客中一直试图识别和评估各种行为的全部成本或价格。各种行为对个人或组织收益和成本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他们受选择主体(而不是其他)影响的程度。如果你向慈善机构捐款,你会得到好处,否则你就不会捐款。但是,每个潜在的捐款者所得到的好处很可能比受赠者得到的全部好处要少得多;否则慈善行为就会比实际数量多得多。同样的,产生污染的工厂会对工人的健康和工作环境带来危害,这就要求工厂支付给工人更高的工资或健康福利。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工人的成本可能就是工厂的成本。但是,污染的主要成本却由那些工厂以外的人们——与工厂没有实际或是潜在合同关系的人——来承担,因为合同成本(经济学术语称为“交易成本”)非常高昂。当利己的工厂经理和工厂主在决策污染治理费用时,这些外部成本对其产生的影响可能非常有限,甚至没有影响。当前,全球变暖是外部收益和成本的典型,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的人为排放。发电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是为了给其他人带来益处;同样的,排放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成本主要也由那些人承担,而不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企业自身。我们在博客中反复使用的另一个经济学概念是“租金”,它与成本是有区别的。租金(不能同“承租费用”混为一谈)是一种额外收益,它超出了对已发生成本的补偿。一个经典例子是良田。如果某些农产品的需求量超出了大多数良田的供给能力,贫瘠的土地——耕种成本更高的土地——就会被重新用于耕种作物。市场价格不得不把贫瘠土地的生产成本考虑在内,所以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价格将等于有需求的最后产出的单位生产成本。这种成本以及市场价格会超过大多数良田的生产成本,因此,拥有良田的农场主将获得一个超出其成本的价格——地租。关于租金的另一个例子是娱乐明星获得的高收入。这些明星没有最佳替代者(就像贫瘠的土地不是良田的最佳替代品一样),因此,他们能够要求更高的服务价格,这个价格远远高出其服务成本。这就阐明了要点(在有关消费者搜寻成本的讨论中提到过),即经济学家所说的“成本”是指“机会成本”。娱乐明星获得了“租金”,因为他(她)如果做别的工作得到的报酬会更少。流行歌手的另一个最佳职业可能是担任服务员,工资只是她作为歌手时收入的一小部分,并耗费了歌唱事业的成本(除了歌唱的一些费用,还有培训费、经纪人佣金和服饰费)。她当歌手时的高额收入和她当服务员时的微薄收入之间的差额,就是她的经济租金。“寻租”与租金有一定联系,但是寻租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行为。寻租主要是从别处寻找财富的转移,比如政府补贴和其他福利,或者有时通过在金融市场中进行投机。寻租行为是人类的本能,在寻求这种额外收益的过程中可能会耗费一些资源,如果这些资源的耗费并没有创造价值,而只是使寻租者能够把财富从别人那里转移到自己身上,这是社会资源的浪费。“专利竞赛”就是一个例子。专利是一个潜在的租金资源,因为专利产生的收入可能超出发明和生产专利产品的成本,其原因在于竞争会减少超过生产成本的收益,而专利能够使专利申请者避免这种竞争。争先申请专利的竞赛可能会通过促进更多的发明而创造社会价值。但是,如果这种促进作用不明显,创造的社会价值就会远远小于公司抢先申请专利的成本。机构管理在经济政策研究中起着巨大作用。主要的机构类型有市场机构、政府机构和非营利性组织,比如大多数美国大学和(其他)慈善基金会。市场(贸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福利通常源于自利行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如果贸易不能让两个自利的人的境况都得到改善,他们是不会进行贸易的。因此,贸易能够增加福利,除非经济体中有其他方面存在重大负面影响,例如,生产贸易产品的产地有可能会产生污染。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强调说,市场具有另一个重要特征,它能够汇集信息(尽管其效率不高,最近的金融危机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供求信息在价格方面已经有所体现。在组织内部也许就不存在这个特点,由此而产生了“代理成本”:委托人(比如一个公司)试图要求其代理人为该公司的利益服务,而不是为代理人自身利益服务所产生的成本。与商业性质的公司不同,非市场化组织(如政府机构、非营利性组织)的代理成本尤其严重。因为在那些非市场化实体的内部,代理人的不忠或不称职的表现可能只有微弱的市场信号,或者人们只能对这些微弱的市场信号产生约束力。虽然我们在前言中作了简要的阐述,但是经济学原理和实际问题之间的差距还是很远。我们希望那些原理在后续博文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验证这种说法。

内容概要

贝克尔,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波斯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法官之一。2004年,两位泰斗级人物在互联网上合开了“贝克尔—波斯纳”博客。这个充满新鲜睿智观点的博客每周更新一次,内容针砭时弊富含学术价值,让许多人每周引颈关注,粉丝遍及全球。
  本书汇聚了两位大师最具创新性的文章,他们将经济学分析方法引入社会、经济、政策、文化和家庭生活领域:一夫一妻制,落伍了吗?大学排名,有几分可信度?政府的征地权限,谁来界定?财富分配不均,一定是坏事吗?交通拥堵,谁来买单?人体器官的买卖,是否应该合法化?海啸、地震、恐怖袭击等天灾人祸,预防的成本有多高?解答这些问题的原则只有一条:把所有理所当然的定见抛诸脑后!
  如果你想知道社会、政府与个人之间真正的经济关联,如果你想读一本有挑战性而非一般趣谈式的经济学书籍,如果你想一窥大师级人物如何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各种行为与习惯……不要迟疑,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再读,每篇文章都极具知性深度!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加里·S·贝克尔 (美国)理查德·A·波斯纳 译者:李凤加里·S·贝克尔,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的重要成员。1967年,获美国经济协会授予的克拉克奖;199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2007年,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有影响力的著作有《人力资本》、《家庭论》和《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等。理查德·A·波斯纳,美国联邦第七巡回区上诉法院首席法官,曾任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律经济学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有影响力的著作有《法官如何思考》、《法律的经济学分析》等。

书籍目录

推荐序 两位大师真刀真枪的蓊共政策讨论
前言 观点最新鲜的经济学博客  
第一部分 婚姻、性别与人口  
 01 性道德观的革命   
 02 同性婚姻与契约婚姻   
 03 一夫多妻制可否合法化?   
 04 性别选择与性别比例   
 05 出售移民权的利与弊  
 06 人口政策与低生育率  
第二部分 产权保护与公众利益   
 07 政府滥用土地征用权   
 08 医药专利的有效期限   
 09 免费下载与侵权   
 10 癌症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11 器官捐献与器官买卖   
 12 交通拥堵的解决方案   
 13 你支持高速公路私有化吗?   
第三部分 学术与商业   
 14 编著书籍中的剽窃问题   
 15 终身雇用制与高额年薪   
 16 营利性大学的繁荣   
 17 各类排名的可信度与价值   
第四部分 公共政策与法案禁令   
 18 肥胖与脂肪税   
 19 纽约反式脂肪禁令的效用   
 20 自由化政策与家长式制度的悖论   
 21 最低工资法和失业率   
第五部分 求职、工作与薪酬   
 22 任期制的合理期限   
 23 员工流动率与薪酬改革   
 24 首席执行官的天价薪酬    
 25 收入不均与贫富差距    
 26 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股东的利益    
第六部分 自然灾害与全球变暖    
 27 重大灾难的预防措施   
 28 灾难过后政府的作为    
 29 政府的层级决策制度与应急措施   
 30 商人哄抬物价的行为与政府的价格调控    
 31 全球变暖后果的贴现率与现值   
 32 水资源的短缺与定价机制   
第七部分 违法、恐怖主义与惩罚    
 33 关于死刑的争论    
 34 兴奋剂的禁用理由    
 35 酒后驾驶的惩罚力度    
 36 网络赌博的风险与代价    
 37 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成本与收益    
 38 区别对待不等于种族歧视    
 39 将国防安全服务私有化    
 40 反恐款项分配数额的调整    
 41 集体惩罚是极端的负激励措施    
第八部分 民主、文化与经济全球化    
 42 经济自由化与政治民主化    
 43 小国家的经济优势    
 44 用民主来抵制战乱    
 45 文化的惯性与嬗变
 46 小额贷款与诺贝尔和平奖    
 47 财富分配不均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48 财政援助是一柄双刃剑   

章节摘录

版权页:长期以来,我发现多配偶制是个非常有趣的制度,我很好奇为什么在美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人们如此强烈地反对这种婚姻模式。几个月前,美国犹他州摩门教一位重要人物由于触犯了重婚罪而被捕,这让我又开始思考这个问题。19世纪90年代以来,摩门教会迫于美国政府的压力禁止多配偶制。在美国犹他州,如今娶多名妻子是一项重罪,最高能判处5年有期徒刑,尽管执法部门通常不会追捕一夫多妻者。即使在20世纪70年代(那时,我首次在书中提到这个制度),多配偶制也很少遭到强烈反对。过去的几十年里,社会进步了,但是反对者却更加少了。这些进步包括同性恋之间的契约合法化,尽管关于这种“夫妻”是否为美国法律所承认的“婚姻”还存在激烈争论。同性恋伴侣也可以领养孩子。在法律上,女同性恋者可以使用男性精子受孕,男同性恋者可以雇用一位女性,通过使用其中一位同性恋者的精子为他们孕育孩子,这样他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后代。男性和女性一生中再婚次数很多的话,就会被称为“序列多配偶者”。已婚男性和已婚女性可以拥有情夫和情妇,没有法律限制,并且他们可以和配偶之外的其他人一起生小孩。对于序列多配偶者,我不反对;允许同性恋签订等同于结婚的合约,或者将同性恋的结合称做“婚姻”,我没有什么异议。我担心的是同性恋伴侣所抚养的孩子,因为这种抚养形式是前所未有的。不过,这或许也不是什么问题。我写这些的目的并非对这些事情评头论足,而是想弄清楚为什么人们一直极力反对多配偶制。多配偶制包括一夫多妻制,即一个男性拥有几个妻子;还有一妻多夫制,即一个女性拥有几个丈夫。不过,一夫多妻制在人类(和其他)社会中的确更加普遍,因此我在这里主要谈论一夫多妻制,尽管我的观点同样适用于一妻多夫制。对于一夫多妻制,人们争论最多的是这种制度对女性极为不公,是女性从属于男性传统的一种延续。在许多一夫多妻制的传统社会中,女性确实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她们常常被迫嫁给她们不想嫁的男性。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婚姻形式已然今非昔比。女性可以自由地选择她们的伴侣,可以拒绝嫁给她们不想嫁的男性,不用在乎其父母的想法和求婚者的狂热追求。在这个世界上,女性如果不愿意,就不用嫁给一个拥有多名妻子的男性。男性想要娶第二个或第三个妻子,就必须向她们证明他值得这样做——他可以通过巨额的财富、英俊的相貌、善良的品德或是其他方式来证明。如果一个女人愿意成为其丈夫的另一个妻子,法律有什么理由去阻止呢?第一个妻子如果突然发现她的丈夫打算再娶几个妻子,情况会怎么样呢?她可以和丈夫离婚,平分他的财产。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州,妻子不用证明丈夫有何过失就能够得到子女抚养费。并且,她可以订立婚前协议,规定丈夫不能同时娶另外的妻子。一旦丈夫违反了这项协议而导致离婚,此协议就能够让受到伤害的妻子得到补偿。法官在分配财产、孩子监护权和子女抚养费的时候,必然会把这个因素考虑在内。一些人反对一夫多妻制,因为他们认为很多女人会被花言巧语的男性迷得神魂颠倒,而那些男人其实已经有了多个妻子,有的女人已经被骗,有的女人即将被骗。如果这是问题的关键,那么女性嫁入一夫多妻制家庭的合法年龄就应该更大一些,或者说女性在嫁入之前应该有一段“冷静”期。但是,这难道不是强迫女人们认为,她们不能独自决定是否嫁给一夫多妻者?我们没有因为担心女性“欺骗”男性而给予男性任何保护,为什么女性理所应当地需要这种保护?事实上,我认为在婚姻问题上,女性比男性考虑得更多,而且看得更远,部分原因是婚姻对于女性的意义比对于男性的意义更重大。

媒体关注与评论

每个人都可以在博客上表现出思想的闪光点,名家的博客是最灿烂者。获得诺奖的经济学家贝克尔和著名的法经济学专家波斯纳共开博客,一议一评。话题涉及我们每个人关心的问题。他们的思想可以照亮我们的眼界。在这本书中,我们就登上了他们的博客。  ——著名经济学家 梁小民两位跨界精英从不同的路径出发,使经济学的外延与内涵变得别有洞天。创新和远见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稀缺的品质,想必这本书会给阅读者带来内心的触动。当然,我个人更喜欢他们的真诚和直率,以及理性的经济学因为他们的妙笔生花而变得性感。  ——知名财经评论员 石述思贝克尔在博客里的经济学话语,不仅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开放意义,而且具有技术意义上的信息自由意义。在这样的意义上,贝克尔就不仅仅是一名了不起的经济学家,更是一名自由的守望者。  ——财经作家、独立书评人 苏小和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的著作通常让人望而生畏,但贝克尔似乎是一个例外,他把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方面最富有独创思维的人之一。本书将为你呈现一个生动、有趣而又富有现实意义的经济学家及其思维闪光之作。  ——财经作家、财富观察家 张小平经济学离现实生活有多远?在中国,这个答案很简单,经济学就在身边。但是,那离真正的经济学相差很远。两位大师为读者奉上了满桌丰盛的通俗经济学大餐,无论是经济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通过阅读本书获得满足。  ——博士、青年经济学家 郑磊

编辑推荐

《反常识经济学》:关于婚姻、人类行为与国计民生的经济学洞见。凤凰网、新华网、和讯网、《经济参考报》、《证券日报》、《财富》、《芝加哥论坛报》等知名媒体重磅推荐探寻生活、社会与世界背后的隐藏价格与经济账单。

名人推荐

真刀真枪的国计民生讨论——读贝克尔–波斯纳博客王则柯如果一位众望所归的经济学家和一位口碑很好的法律专家在讨论一个你所关心的社会问题,我想你不会错过吧?加里•贝克尔(Gary S. Becker)和理查德•波斯纳(Richard A. Posner)的书《出人意表的博客讨论:从婚姻到恐怖主义》,就给你提供了许多这样的节目。这些节目的两位“嘉宾演员”,贝克尔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和社会学系的教授,波斯纳是芝加哥美国联邦第七巡回上诉法院的法官。贝克尔因为“将经济理论的分析领域扩展到以往都是由其它社会科学(如社会学、人口统计学和犯罪学)来研究的人类行为研究”,而获得199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对于人类行为的模式有深入的研究,他关心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成效。这样,他同时在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工作,也就顺理成章了。波斯纳同时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高级教师,著述颇丰,涉及反托拉斯、知识产权以及经济学在法律中的运用等许多方面,还包括弹劾、差额选举和国家安全等一些热门话题。几年以前,他们在网上开通了“贝克尔–波斯纳”博客,每周更新一次。程式是这样的:每次选择公众关心的一个话题,由其中一人首先发表意见,然后另一人对他的见解发表简短的评论,籍此对重大事件进行比较严谨而新颖、有趣的分析。事实上,一个人发表意见的时候,哪怕他是非常老练的专家,也可能有所疏忽,另外一个人的评论会使这个讨论变得比较全面。对于其中一些话题,还安排首先发表意见的一方,在最后做出进一步的回应。正是我们关切的话题翻开目录,我们看到第一章是“婚姻,性别与人口”,论及生育的性别选择与人口的性别比例,以及人口政策与低生育率等等;第二章是“产权保护与公众利益”,包括政府滥用土地征用权,医药专利的有效期限,癌症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器官捐献与器官买卖,交通拥堵的解决方案,免费下载与侵权等等;第三章是“学术与商业”,谈到编著书籍中的剽窃问题,终身雇用制与高额年薪,大学排名的可信度与价值。不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吗?第四章“公共政策与法案禁令”会讨论最低工资法与失业率的关系等问题;第五章“求职,就业与薪酬”,讨论任期制的合理期限,员工流动率与薪酬改革,首席执行官的天价薪酬,收入不均与贫富差距,如何平衡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股东的利益;第六章“自然灾害与全球变暖”,涉及重大灾难的预防措施,灾难过后政府的作为,政府的层级决策制度与应急措施,商人哄抬物价的行为与政府的价格调控,全球变暖后果的贴现率与现值,水资源短缺与定价机制等等;第七章“违法,恐怖主义与惩罚”,其中有关于死刑的争论,禁用兴奋剂的理由,酒后驾驶的惩罚力度,网络赌博的风险与代价,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成本与收益,区别对待不等于种族歧视,将国防安全服务私有化,反恐款项分配数额的调整,集体惩罚的经济学;最后,在第八章“民主,文化与经济全球化”,他们讨论经济自由化与政治民主化,小国的经济优势,用民主来抵制战乱,文化的惯性与嬗度,小额贷款与诺贝尔和平奖,财富分配不均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以及财政援助是一柄双刃剑。从目录就可以看到,以“政府滥用土地征用权”和“交通拥堵的解决方案”为代表,两位作者讨论的都是我们中国读者也会非常关心的问题,其中许多问题甚至就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这是很自然的,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何况美国遇到过的问题,多半也会在我们这里出现。所以,虽然两位作者指名专门讨论中国情况的篇幅不是很大,但是绝大多数论题都具有普遍的意义。真刀真枪的讨论让我们看他们对普京人口计划讨论的例子吧。俄罗斯地广人稀,劳动力匮乏。为了扭转俄罗斯人口每年减少70万的现状,普京提出计划,给予生第二胎的妇女每月高达110美元的子女补贴,让她们可以休18个月的产假,另外还有额度每人9千美元的专项奖励。让我们看看两位先生是怎样评论普京的计划的。首先发表意见的贝克尔表示,他相信这个计划会非常有效,他还以美国军方发表的一项调查作为佐证:美国军方发现,为了吸引军人再次服役,一次性巨额奖励的激励,比享受更高的月薪来得大。回到普京的计划,贝克尔之所以相信它会非常有效,主要是看在那每人9千美元额度的专项奖励。但是波斯纳的评论则说,他推测普京的计划将会失败,主要原因是该计划缺乏可信度。按照普京的计划,母亲要在怀孕差不多4年以后孩子三岁的时候,才可以兑现那笔丰厚的专项奖励,可是俄国人很难对4年以后的事情建立信心。事实上,如果你对俄国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的话,你就知道当初普京的成功,还得益于世界石油期货价格的飙升。随着世界石油期货价格的回稳,俄国的财政收入已经不复当年。经济学人从初次接触萨缪尔森《经济学》的时候就都知道,明天的糖果,不等于今天的糖果。现在,智者千虑,恰恰是大经济学家贝克尔,忽略了在俄国不容易对未来建立信心。大家都听说过“细节决定成败”,这恐怕可以作为另外一个例子。普京的计划里面,一定是有第二胎孩子三岁的时候母亲才可以兑现那笔丰厚的专项奖励的“细节”规定的,不然的话,波斯纳不会马上从这个“细节”出发,发表相反的评论。这么看来,贝克尔在首先发表意见的时候,实在是没有意识到这个“细节”的巨大作用了,特别是在俄罗斯这样一个经济情况不太稳定的国家。另外,波斯纳还指出,按照普京的计划,从母亲怀孕时开始,带薪假期长达27(18+9)个月。他预计,这个负担最后会落在雇主头上,可是雇主难以承担这样庞大的开支。你看,两位作者的博客对话,完全不是现成剧本的演出,而是即时发言的真刀真枪的讨论。不同的意见,毫无掩饰。当然,真正的学者都是这样的,求真求实,不讲情面,哪怕是在最好的朋友之间,也不会庸俗地演戏。这样的讨论,一定让读者受益。理想的学科配对比较理想的市场经济,一定是法治的市场经济,那就是在法治的社会环境下,让市场对于社会资源的配置发挥基础性的作用。最近,吴敬琏教授直言我们这里当前的许多做法与市场经济的原则背道而驰。他说: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突破,在于体制性障碍。其中,政府掌握过多资源,抑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相反,一系列集权式的制度安排,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大量投入资源,获得GDP高速度增长这一虚假繁荣。建设比较理想的市场经济,有赖于亿万民众的实践和创造,但是就这个伟大实践的学理而言,最关联的学科,就是经济学和法学。联想到进入新世纪的头几年,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和法学大师江平教授,多次以学者的身份和NGO的名义,在公众面前对话宪政建设,就是这个道理。虽然很可惜这个对话被叫听了,但是有良知的学者,仍然以各种方式,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总之,无论对于哪个国家,也无论它处在哪个发展阶段,与建设比较理想的市场经济最关联的学科,就是经济学和法学。所以,经济学家贝克尔和法律专家波斯纳开通“贝克尔–波斯纳”博客,面向公众,以对话的形式,讨论大家关心的公共政策问题和其他话题,是最好的学科搭配。他们的讨论,对我们很有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解决交通拥堵这里,我想结合贝克尔波斯纳关于如何解决交通拥堵的博客讨论,谈谈交通拥堵问题的世界共性和中国特色。大城市都面临交通拥堵问题,但是北京的交通拥堵,却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为什么会这样呢?一种轻巧的说法,就是说我们在道路建设上欠账太多。可是我们看看世界各国的大城市,就可以发现,世界上没有一个大都市有北京那么多极其宽阔大马路。因为把原因概括为道路建设欠账太多,于是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首先就大修马路,三环四环五环那样摊大饼。另外,则辅以单双号限行、限制“外地人”购车、限额摇号购车等等,全是与市场经济原则对着干的货色。 正如波斯纳指出的,“减少交通拥堵的通常办法是修建更多的公路,这不仅耗资巨大,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欺欺人的做法,因为减少交通拥堵的结果,一定把更多车辆吸引到马路上来。”波斯纳指出的这个“拥堵——修路——更加拥堵——修更多更宽的路——越发拥堵”的恶性循环,不正是北京之所以成为“首堵”的机理所在吗?贝克尔和波斯纳都认为,“让司机认识到自己会给其他人造成交通拥堵的最好办法,就是规定在交通拥堵时段开车必须缴纳费用,而且费用随着拥堵程度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这些费用在高峰期会相对高一些。在周末,交通往往比工作日通畅许多,这时费用可以低一些。下雨或下雪时,费用应该高一些,因为坏天气会导致交通拥堵更加严重,部分原因是天气减缓汽车行驶速度,也可能因为下雨的时候更多的人会选择开车,而不是步行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他们都认为应该运用经济手段,缓解交通拥堵的问题。当然,上面所说的费用随着拥堵程度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理想状态之所以还没有实现,是因为目前世界上“没有哪座城市拥有如此复杂的交通拥堵收费体系”。不过,他们都坚持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原则,是采取经济手段,因为“如果不对出行人员收取任何附加费用,任何其他旨在减少交通拥堵的办法只会增加道路上汽车的数量”。所以他们展望,从长远看来,减少交通拥堵的办法将是“持续发展的电子革命”,包括复杂灵活的电子收费系统,和白领们“有更多机会在家里工作,几乎没有必要在高峰时段开车出行”这样两个方面。以上所说,可以归纳为世界共性的分析。我们的中国特色,除了每年花费纳税人几千亿税赋的公务用车以外,还有中央集权在经济关系和地理关系上的体现:如果北京的政治优势并不因为计划经济的大量残留做法而直接转化为经济优势,如果北京不是像现在那样三环四环五环摊大饼,而是渔网的结子那样分布一个个小市区,那么北京一定不会像现在这么拥堵。另外一个因素,就是GDP挂帅。二十多年前,许多地方有过大上乙烯工程的冲动,结果许多都是赔本的买卖。最近十来年,各地发现汽车项目是个来钱的营生,于是“抓住机遇大干快上”,果然捞得盆满钵满。短短几年时间,我国的汽车生产和销售,都跃居世界第一,石油进口也跃居世界第一。汽车的大量使用,让我们付出沉重的土地代价,包括公务用车在内的私人汽车的数量激增,增加了人们出行的时间成本。汽车尾气污染,危害着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问题在于,GDP政绩的受惠者,是位高权重的一小部分人,而土地代价时间代价和健康代价的承受者,主要是广大无权无势的人民。这种受惠和受害的不对称性,也进一步使我国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成为死结。什么时候,公众健康比GDP要紧得多的观念成为大家的共识了,包括城市交通拥堵在内的许多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可能。阅读小窍门这本书即将以《反常识经济学》的名字在中信出版社翻译出版。在此,我愿意提供一个阅读该书的小窍门。多半经济学著作或者法学著作,都应该从头到尾看下去,讲究学理逻辑。但是阅读贝克尔和波斯纳的这本书,却可以从标题最吸引你的任何篇章开始。我敢预测,当读完标题非常吸引你的这些篇章以后,你也就舍不得放过其他篇章了。有英文阅读能力的读者,还可能因此迷上贝克尔–波斯纳博客本身。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反常识经济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4条)

 
 

  •   如果你想知道社会、政府与个人之间真正的经济关联,如果你想读一本有挑战性而非一般趣谈式的经济学书籍,如果你想一窥大师级人物如何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各种行为与习惯……不要迟疑,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再读,每篇文章都极具知性深度!
  •   贝克尔在博客里的经济学话语,不仅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开放意义,而且具有技术意义上的信息自由意义。在这样的意义上,贝克尔就不仅仅是一名了不起的经济学家,更是一名自由的守望者。---速小和(财经作家、独立书评人)
  •   波斯纳和人合著的,从法律经济学角度切入,很有创见,比国内人光玩弄文字游戏来得深入些。挺好的。视角独特,剖析另类。有收获。
  •   波斯纳和人合著的,从法律经济学角度切入,很有创见,比国内人光玩弄文字游戏来得深入些。
  •   思想的碰撞啊!非常好的一本书。
    不过,我还是觉得经济学家的思路更清晰一些,文章写的也更有知识性。
    那个法官嘛!算是非常有见识。但是还是觉得他的思想局限。我看的时候是拿荧光笔在精妙的句子上划线的。总之,看了N多遍以后,发现划线的都是经济学家写的。
    曾有一段时间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一章。每次都很惊奇的说,哇,原来这个问题点在这里,看人家怎么就馊丝剥茧的把问题理出来了呢?经济学家太厉害了。
    最后评价:物超所值。
    要是有中英版的就好了。绝对要把它收藏好的。
  •   反常识经济学,很不错的一本书。
  •   先要有点经济学常识,再来看这本书
  •   以经济学原理和法学的视角来看待美国社会现存的社会问题,非常有新意,非常希望能看到用这种方式剖析的中国的书,很期待。
  •   选题特别,但要真正看懂需要些经济学基础~
  •   解开不为大众知晓得社会经济现象本质,如:移民,公共征地,人口等等,这正是在当下我们需要清楚的,在这个社会,老百姓了解的信息是那么片面,主流······甚至单调
  •   内容充实,值得一读。就是书的封面有点毛边没处理好。
  •   读了,给人很多的启示,最重要的是,自己有必要去广泛的读书。
  •   拜读全书,使我明白了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尤其是对我们这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比如,为什么会有同性恋?为什么投资股票的钱总是赔?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等等。。。。。。换个角度去思考,你的心情会感到轻松!
  •   单位某同事有些走火入魔,总是想剑出偏锋。有点像《笑傲江湖》当中,剑气之争,到底是练剑呢,还是练气?
    尽管金庸给出的是本书一样的选择,但是最后,令狐冲仍然是靠易筋经才化去体内邪气,所以,当做偶尔醍醐灌顶的药来看吧。
  •   也许看英文版的会好点,读中文翻译的总是疙疙瘩瘩。 但是看过中文的,觉得内容也不是我特别感兴趣的,因此就放着吧。
  •   不错,每天早上读半个小时
  •   大牛写的总比国内那些二道贩子强。
    一天读完!赞!
    翻译稍有不足,老毛病!
  •   翻了下目录 看到同性婚姻与契约婚姻 编著书籍中的剽窃问题,就已经迫不及待了。
  •   挺好看,了解经济的另一面
  •   内容有点占用头脑的内存,但是名家之战是应该阅读的
  •   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观点很独到
  •   大家观点,雅俗共赏,受益匪浅。
  •   名家的东西应该不差吧,现在看不懂以后或许能懂!
  •   还不知道呢,纯属为了混积分
  •   这书可以跳着看,不管看哪部分,都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   书不错,但是里面的一些翻译,着实没让人看懂~~
  •   在微薄上很多次看到别人在读这本书,买回来看看
  •   比较新颖的内容
  •   好像是看南方周末的微博买的,内容很喜欢
  •   我不太喜欢,没怎么看
  •   非常好的一本教科书。
  •   挺好的。视角独特,剖析另类。有收获。
  •   不错~~~正在阅读中
  •   举重若轻的著作。
  •   思想的碰撞,大家的对话
  •   没看完了,写的很好!
  •   这次不是有活动吗?说什么购100返200,我买了150元的书,没看到一毛钱的返券,这是怎么回事?请解释一下,不需要每次都要打电话给你们提醒吧!
  •   有点不着调,不实用,枯燥,没重点
  •   有很多案例,学到了很多东西!
  •   作为一个财经了院校的毕业生,看到这样的名字首先被吸引。还记得大学时候有个老师说过的《经济学家茶座》,以为是那样形式的。但到手后却发现,很多篇章的名字过于哗众取宠,内容却差强人意。以这样的形式介绍经济学常识固然是好的,但是还是希望能够趣味性和平民化条理性上做的更好一些。
  •   两位作者观点犀利且新颖,相互印证又有不同观点,值得一读。
  •   哎。本想普及自己的经济学知识,但似乎看不懂。
  •   内容很不错,体现了自由经济主义,开阔了思维,但是写作有点乱,建议有点入门知识再读。
  •   学习下大师的分析方法与思维
  •   这本书大概符合经济这个词的本义吧,就是经世济用。
  •   经济管理类书籍
  •   书挺好的,但是没有想象中的好。
  •   我以为这本书会给我一些比较新颖的知识,但是有点失望。
  •   才看了个开头,觉得写得有点一般般喔。
  •   我昨晚一口气看了十几月页。当世高手过招就是不一样,思维的盛宴啊
  •   看了几个话题,还OK,只是觉得译文怪怪的,不知是我理解差还是什么,有些看不懂的感觉.
  •   可以拓宽点思路
  •   这本书讨论的内容和托马斯索维尔的几本书差不多,但是跟后者的作品相比差得很远。这本书对每一个主题的立场都不坚定,表述都很含糊,一些观点也是不正确的,比如波斯纳居然反对严惩酒驾。。。这个老家伙老糊涂了吧?再比如贝克尔反对限制赌博。。。这个老家伙也老糊涂了吧。。。。这本书让我小小地失望了一下。
  •   本书真的不错,以前看两位作者的博客,很有启发,现在看到这本书,内容串联的不错,很多问题的视角值得思考。但是翻译的语言可以再好点,有些句子读起来拗口。
  •   以博客的形式讨论身边现象,形式挺有趣,内容一般,分析不严谨
  •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经济问题
  •   整本书的编辑顺序不是很能理解,内容也不太懂
  •   老实话,看完这本书像没有看一样。感觉不大
  •   能够启迪我们的思维
  •   没有什么经济学内容。。。
  •   翻译水平太差了,而且很不负责,我都不明白还要编辑干嘛用!
  •   一篇一篇相互独立的评论,有点像《佛祖在一号线》那样的评论集,话题很多,不乏现在最热门的话题。当经济学普及读物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写就,当经济学成为一本评论集,当经济学呈现为博客的形式,它也就变得特立独行了,因为它真的可以告诉你生活、社会的真相。
  •   大学时知道的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就是加里贝克尔,也是为数不多的老百姓能读懂的诺奖学者。我印象中他是第一个引入生活经济学概念的经济学大师,文章写的很好看,又有着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国内不少看起来类似的书,不过这个才是始祖。
  •   绝对是你意想不到的经济学读本。常识,会撒谎的。反常识的,才符合经济学原理。
  •   内容本身不错,但翻译很差,很多明显的错误都没改正,不知道翻译和校对是干什么吃的,推荐还是买原版
  •   此书包装非原版。内容没来得及看—未知!
  •   包装没得说,书也很好, 最喜欢买了书闻书香味了~
  •   估计大部分非专业人看国内的财经杂志就觉得看不懂了,这两老头讨论的不少问题和咱国内情况没啥关系,因为不是专门的专著,要看也只是看只言片语的闪光点,不建议非专业的人购买。
  •   作者挺牛的,问题都很实际,但解释的不是太详细
  •   很不错的书,观点新颖论据充分!很有启发意义%
  •   让人看不下去,过于学术性
  •   该书翻译得比较“勉强”,谢谢亚马逊的送货准时!
  •   对于社会生活的新颖看法
  •   这本书是经济学老师推荐的,里面有挺多有趣的经济学假设~
  •   还没有好好看呢,不好评论
  •   这本书是我的老师秦教授介绍的,觉得很感兴趣,所以买来看看。果然,从来没有从经济的角度理解过婚姻及同性恋问题,还有很多。谢谢老师的推荐,也谢谢两位大师。
  •   如果自身能力可以的话。建议读两位作者的blog文。这本书的翻译一般。不过对于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理论的人来说还可以接受。。
  •   还没有100条评论
  •   经济学不是象牙塔~
  •   对经济有兴趣的人应该读此书
  •   好书,很不错啊!!!
  •   学点经济学
  •   便宜抢的,还没看!!
  •   经济学,似乎也不是那么包治百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