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贝奇·布朗·布劳恩  页数:320  译者:曾方圆  
Tag标签:无  

前言

序言有一次,一个7 岁孩子的爸爸跟我抱怨道:“你能相信我儿子朝我喊‘你管不着我!’吗?”然后是一连串对他儿子的抱怨,他接着说,“我不愿意承认,可是我的孩子的确是个小祖宗。”我也希望这只是个别情况,但是我不得不跟你说,这很常见。我经常听到做父母的向我诉说他们育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疑难杂症”。但是,虽然许多无奈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小祖宗,各家却又各有一本难念的经。这家的可能是烦躁好动型的,那家的可能是没有责任心懒惰型的,另一家可能是撒谎成性的。虽然这些劣习绝大多数是在任何年龄段都不能容忍的,但是许多特征对孩子日后的成长还是会有一些积极影响的。例如,那些总是粗鄙无礼的孩子虽然不懂礼貌不尊重人,但是也许是因为他的思考方式异于常人,这种特质也可能在日后会促进他的发展。实际上,绝大多数孩子都会在成长的某个时期表现得比较调皮或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这是成长中某些阶段的必经之路,因为孩子想努力摆脱你而独立,想离开父母的荫庇试试自己的翅膀是不是能飞了。有时候,这些问题也可能是因环境改变而暂时出现的,例如他刚有了小弟弟或小妹妹,父母去别的城市工作了,某个亲戚在家里逗留的时间太长了,刚搬了家,等等。有时候,也可能是想寻求帮助或想引起父母的注意,比如在学校里遇到不开心的事了,跟同龄人闹别扭了,或跟自己的兄弟姐妹有矛盾了。经过一些调解之后,这些问题就会消失。不同的问题又需要区别对待,如果某种行为是在孩子的某个年龄段出现的典型特征,那么父母可以放心,因为这不是大问题,不影响孩子的总体发展。(但是,如果不是这样,孩子的这种问题持续不断,且跟别的父母遇到的问题都不相同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咨询精神健康方面的医师。)基本上,每位父母都需要知道,往往问题儿童都是因为感觉不到自己的重要性,没有认为自己是个重要人物,或者是没有认为自己在家里是重要的一分子。如果他感觉到自己是孤立的,他会试着去寻找自己的位置。因为他的逻辑是:“调皮任性无所谓,关键是我可以让别人感觉到我的存在。”而那些拥有充满爱和信任且稳固的亲子关系的孩子,有着温暖的家庭且对自己感觉良好的孩子,往往不会如此。发现孩子的问题苗头,培养他的一些性格特征并且反复灌输一些好的价值观,这些都是必经之路,虽然在过去这根本就不需要父母去考虑。若干年来的乡村生活中,父母从日出到日落都在劳作,孩子理应是小帮手,谁还有时间去调皮?孩子深受父母的影响,耳濡目染之下长成父母的样子。而且,那时候也是整个大家庭生活在一起。祖母在一旁循循善诱,约束着整个家庭,家庭理念和作风长伴左右,并且代代相传。那时候,孩子是受到真实生活的教育启迪,而不是空洞的说辞。如果有人没有尽到责任,那么整个家庭系统都会受到影响,每个人都会受到牵连。如果没有人去鸡棚捡鸡蛋,第二天就没有早餐可吃。如果没有给庄稼浇水,那就没有粮食收成。所有的行为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如今,田间劳作已经不需要孩子帮忙了。而且许多父母都把孩子当成心肝宝贝、上帝的恩赐,已经不会把他们当做家里应该贡献一份力量的成员了。养育一个孩子所花费的精力和财力是相当惊人的,而且,这是一份24 小时的全职工作。我不必再强调为人父母是最难的一种角色(同时,也是最值得欣慰的一份工作,但总是先苦后甜的),而且,养育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尤其难。很多年以来,我做过老师、学前辅导员,现在是一位儿童发展和行为专家,并且是3 个孩子的母亲。我曾经接触过成百上千个家庭,看到许许多多孩子在成长阶段比较顺利,也养成了一些好的性格特征,例如独立、自持、同情以及感恩。本书正是帮你去培养和鼓励孩子的这些特征以及其他一些性格特征,从而养育一个健康茁壮的孩子。虽然在当今社会,从一些方面来看,生活变得越来越容易了,但是在另一些方面却又变得越来越难了。家庭越来越小,家里每位成员每天都是日程满满。我们生活在一个随处都是各种便利设施的世界里,也充满了各种选择、各种纷扰以及各种诱惑,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是如此。时下,你想传承给孩子的理念往往会受到外界的阻碍和破坏。人们之间的有意义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少,甚至连家庭用餐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哪里去了?地点呢?而且也很少有机会户外活动了。的确如此。然后就是高科技的发展。不可否认,现代通讯技术的确是非常便捷高效的,但却对孩子的成长和培养没有什么积极作用。iPod(苹果播放器)、各类电子游戏、体感游戏和电脑占去了孩子越来越多的时间,本该能够进行面对面交谈,在一起嬉戏打闹、游戏互动的时间却交给了电子世界,而这些才能够真正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以及情商。电子产品阻断了孩子跟其他人的交流和联系,而正是跟人的交流和接触,尤其是与父母的交流,才能让孩子学到受用一生的必修课。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需要跟父母朝夕相处,这其中当然会有很多责任,我深知这一点。实际上,孩子耳濡目染易,家长以身作则难。生活就是这样。每天你都会疲惫、饥饿、愤怒、压抑,也会有其他的日常状态,无论你是怎样一副状态,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并且以你为榜样。你可能会想:我现在才懂得培养孩子这些品质是不是为时已晚了呢?当然不晚。甚至当你的孩子已经进了小学,你还没有从他身上发现这些好的苗头(就像我在上面说的那个7 岁男孩的爸爸),那也不晚。即使孩子到了11 岁,他的某些品质也还能再度培养。但是,要记住,孩子年龄越大,这个过程就越艰难,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父母都是如此。因为孩子的劣习都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而你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一路纵容,改变对于双方都很困难。我丈夫曾经不止一次地给孩子们讲过一个年轻人在大一新学期结束时就因不及格而被退学的故事。这个年轻人的爸爸听到这个消息,寄给他600 美元,并且告诉他可以去任何地方闯荡,就是不能待在家里。这个年轻人就去了一个遥远的城市(坐大巴车去的),在一个陌生人家里租了一个床位,在一家餐厅里洗盘子维持生计。6 个月后,他决定重返校园并修满学分,并且证明在任何年龄学习都为时不晚。但是,作为这个人的父母,他们的行为告诉你,要把一个几乎成年的孩子拒之门外要比告诫6 岁的孩子少玩会儿电子产品难得多。难怪我们说父母都“孕育”着生命,每个孩子都是带着父母的期望和梦想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宝宝长大成为一个诚实、有责任心、独立的人。但是,好多父母对此都是止于希望。你应该知道,孩子不是能够自动腌制好的火鸡,他不会自动地吸收好的东西,然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走上正道。孩子是带着潜力而来,却不是天生就一定具备这些能力。他(她)有可能会成为你想使之成为的人,但这却取决于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他(她)有高期望值只是说明你相信他(她)的能力。我希望本书能够助你培养一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孩子。毕竟,父母是助孩子起航的人。

内容概要

别总是羡慕“人家的孩子”听话又懂事,贝奇真诚的建议,能让你家孩子也成为那个人人羡慕的“人家的孩子”!
贝奇可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空谈者、理论家。她是教育专家;但她也曾养育过
“精力旺盛”的三胞胎,和我们一样,她也是妈妈;她还是美国成千上万个父母的知心育儿顾问,在和孩子相处这件事情上,似乎没什么问题能难倒贝奇,她总能帮父母将育儿的困惑、艰辛与麻烦化繁为简,出其不意地轻松解决问题。
书中每一个主题下,不仅有贝奇多年经验的分享,更有非常具体的行动建议,书中的每一个篇章都是儿童成长中必经的主题。作为父母,我们有必要知道如何更好地陪孩子经历这些成长中的小美好与小挫折。
一本好的育儿书不是让父母读过后懊悔不已,而是让我们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贝奇就是这样一位专家妈妈,总能给我们做得更好的信心、力量和技巧。

作者简介

贝奇·布朗·布劳恩
美国知名媒体《今日》、《早间秀》、《早安美国》、NPR、《时代周刊》、《父母》嘉宾专家。
全美最有影响力的家庭教育专家、美国父母最贴心的育儿顾问。
畅销书作者,知名的儿童发展和行为专家,广受欢迎的育儿教育家,已经长大成人的三胞胎的母亲。
她经常在教育和商务会议上发表演讲。她的观点被《今日美国》(USA Today),《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家庭圈》(Family
Circle),《父母》(Parents),《为人父母》(Parenting),《英才》(Cookie),以及《妇女之日》(Woman’s
Day)以及其他出版物所引用。她是育儿之道公司(Parenting
Pathways,Inc.,)的创办人,经常举办私人咨询和育儿讲座。她和丈夫目前生活在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帕里塞德斯(Pacific
Palisades)。

书籍目录

第一章“你知道我在讲什么吗?”
其实,孩子一直在留意你,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进入他眼中,藏在他心里。当你在电话里跟朋友闲扯并以为孩子会充耳不闻时,错了,我保证,你讲的每一句,他都放进心里了。
第二章“那女孩儿在哭什么?”
“我的孩子怎么那么冷酷无情?”一位憔悴的母亲向我哭诉,她不敢相信自己5 岁的孩子怎么会对自己的朋友如此冷漠。
第三章“我自己不会做,你做吧!”
最近几年,社会上存在一种趋势,有些父母对孩子进行严密的看管,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左右,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这种父母被称为直升机式父母。
第四章“我的上衣在哪儿?”
也许你的孩子不是天生就具有责任心,但是她天生就具有学会有责任地做事的能力。她完全可以学会有责任地去做事,就像能够好好看管她的毛衣一样。
第五章“不行,你回到自己的房间!”
现在好多父母反映孩子不尊重他们。“如果我像孩子对我讲话那样对我爸爸讲话……”很有意思的是,几乎每一代父母都会说:“如今的孩子都不尊重父母了,都不像我们小时候了。”不尊重人也成为孩子的不良特征之一。
第六章“不是我干的。”
有个男孩子不承认他自己打碎了台灯,他妈妈忧心忡忡,我对他妈妈说:“我可以很确定地告诉您,您的孩子长大以后肯定不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七章“我很无聊。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立,你需要放手。如果父母时时刻刻陪伴在孩子身边,对他的日常事务事无巨细一概照顾周到,那么孩子就不能够发展起很好的自立性,当然他也就体会不到你觉得他很有能力。
第八章“我只收到了这一个礼物?”
你拿出一整天来陪孩子,到了回家做晚饭的时间了,4
岁的孩子可能会说:“我还什么都没玩呢,我不想回家,我不想吃晚饭!”你会想,这个小东西怎么这么不知足呢?一点儿感恩的意思都没有?
第九章“给我,给我,给我!”
很多时候,父母都觉得自己小孩的欲望简直就是个无底洞,这样的小孩简直就是个小魔头——你发誓下辈子一定不会再要小孩。但是,孩子这样的秉性还不是你该担心的唯一问题,你应该担心的是他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第十章“敲一敲,那是谁?”
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人袖里最好的东西是有根快乐的骨头。”
很明显,幽默是父母应该鼓励和培养自己的孩子具备的品质。因为这会让孩子终生受益。
媒体及专家评论:
要营造一个快乐、健康和和谐的家庭氛围,贝琪是最有经验、考虑最为独到的专家。每天,我至少有一次会问我自己:“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贝琪会怎么办?”她的书让我很容易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克里斯蒂娜?维勒(Christne Weller),两个孩子的母亲
贝琪的为人父母的策略的价值堪比黄金。无论是对付难以约束的孩子、早上准备让孩子出门还是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都可以从她的书中找到答案。
--劳拉?齐默曼(Laura Zimmerman),八岁双胞胎男孩的母亲

章节摘录

第9章“给我,给我,给我!”不要娇纵孩子很多时候,父母都觉得自己孩子的欲望简直就是个无底洞,尤其当孩子六七岁大的时候,更加严重。他总是贪得无厌,这也想要,那也想要,只要看到或听说其他人有的东西,他通通都想要。这样的小孩简直就是个小魔头、淘气鬼,简直无法无天——你发誓下辈子一定不会再要小孩。但是,孩子这样的秉性还不是你该担心的唯一问题,你应该担心的是他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你担心你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 不知道钱该怎么花。• 过于物质化。• 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主动。• 不懂得为别人着想。• 不知道感恩。一个娇生惯养的孩子,长大后身上往往就会有上面这些特征,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纵容孩子的父母都要注意了,上述的特征还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当下,我们生活的时代充斥着“给我,给我,给我”的哲学,所以,也不必幻想孩子的上述症状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治自愈。这也不仅仅是富人的问题,甚至这跟金钱都没有直接的关系。无论收入是多少,家长们都抱有这种担心。在这一点上,来自中产阶级的父母和更为富有的父母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只要为人父母,就面临着孩子的这种通病。问题的根结在于:娇宠孩子的责任更多地在父母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毕竟,孩子不是生来就如此的,对不对?这不是孩子的错。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知道了父母是问题的根结,那么钥匙也在父母的手中。变化越来越大…每一代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被宠坏了。“给我”并不是个新生的问题,但是,新一代人的这个问题更加突出。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富足。还记得当年大家满怀羡慕地说起“万元户”吗?撇开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不谈,如今资产以百万计的家庭已经遍地都是,甚至亿万富翁也并不鲜见。现在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炫富时代。因媒体和网络之便,我们很容易就能知道别人在干什么,买什么东西,穿什么衣服,在哪儿消费。现在的成人和孩子都能够目睹财富特权当道,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的。谁知道呢?其实我们为自己树立的目标,乃至为孩子定的目标都自然而然地受着这些信息的左右。两三代之前,根本就没有人能从父母那儿收到豪华轿车,更不用说在16岁的生日就可以。那时候的孩子没有去过夏威夷,没有去过加勒比,更不可能在5岁之前就去过墨西哥。那时候,作为父母无外乎就是教孩子打打棒球,或者帮孩子梳梳头发,或者圣诞节挑一棵圣诞树放在起居室,或者一起去一次节日购物。三代之前,年轻的父母都在为着生计奔波,每一块钱都要精打细算。而如今原本就是一个“给我”的时代,媒体又推波助澜创造着越来越年轻的消费群体(这是广告商们的宠儿)。孩子在电视上看到广告就缠着你要买,并且他们认为自己必须得拥有,因为广告词就是这样:“告诉爸妈,你想要黑色魔鬼笔套装。”我们的孩子在这个物质的年代里学会了积攒物质。他们被引导着认为生活就是占有各种物质,其他的像经历、感受乃至反应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每件东西都是昙花一现,马上就过时了,不是样式和颜色不流行了,就是又出了新的花样和款式,总之,更新换代的产品层出不穷,就促使人们不断地买买买。不论是电子产品、家具用品还是衣服鞋帽或体育用品,小到乳液、饮料,都是如此。往往是当你买了一个新的数码相机之后,很快就买不到配套的电池了,因为已经淘汰了。这种情况也在不断地催生着更多的需求和贪婪的欲望。这样消除孩子的任性• 跟孩子相处。如果你花足够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你的价值观会影响孩子。跟孩子相处就意味着你们之间有互动交流、交谈并且一起体验生活。• 好的交流可以创造一种信任、尊重的亲子关系。确保你能够做到这一点。• 不要让自己陪孩子的时间等同于逛商场或购物的时间。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你陪他的时间就是他向你索要东西的机会。• 你并不是孩子的朋友。你的职责是做孩子的父母,而不是朋友。那就意味着你不能事事顺着孩子,你会作出一些令孩子不满的决定,甚至孩子也会“恨”你。但这些都会过去的,不过是一个小时或一天之后,这些不愉快就会消散的。• 给孩子设定明确、坚定并且持久的界限和规定。父母应该帮孩子发展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设定并且坚持规定教孩子学会容忍沮丧和失望,并且容忍一些难以避免的不快。而被宠坏的孩子恰恰缺少这些能力。• 如果孩子违反规定,执行合理的后果。确保说到做到,不要只是空洞的威胁。要让孩子知道,他选择某种行为(违反规定的做法)的同时,他也就选择了相应的后果,这是对付孩子任性、消除孩子不听话的一剂妙方。• 说“不”。你的孩子并不是真正缺少什么,所以,无论是某件东西,还是某项承诺,孩子并不是非要不可。而那些任性娇宠的孩子往往认为他必须要得到。• 明确取悦孩子和爱孩子之间的区别。通常来讲,爱孩子往往并不是取悦孩子。问问你自己,你是否足够爱你的孩子,以至于能够容忍他遇到不高兴就发作的蛮横不讲理。“我知道我不允许你晚上熬夜看那个节目,你真的很生气,等你气消了,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这件事。”• 妥协或物质上的满足并不等于爱。爱是不能够用物质来衡量的。当孩子抗议你不给他买游戏机是不爱他的时候,你可以这样回应:“我很爱你,即使你因为我没有给你买你想要的东西而怨恨我的时候,我也是爱你的。”• 学会辨别孩子的愿望和需求。当孩子产生某种欲望时,他有一种想立刻获得满足的冲动。而现实生活中,需要学会的是去等待、去推迟甚至是根本得不到想要的。所以要抓住一切机会去推迟孩子的某种需求,一顿午餐、逛一次棒球卡片商店或者获得某一件期待已久的物品。(对于孩子的上述需求,比较合理的回应是:“我很乐意在10 分钟后给你做午餐,当我完成工作之后。”或:“是,我们会去逛那家卡片商店,下午我会带你去,我帮你哥哥做完事情之后。”以及:“这个东西可以列在你的生日礼物单上,你可以给我写下来,剩下的事情就是我要做的了。”)• 让孩子努力奋斗。真正的成长和学习来自努力做事,并且逐渐趋向自立。而被娇宠惯坏的孩子不能够自立。当孩子被一道题目难住了,或者被一份作业难住了,或者某项任务无法继续下去了,你要忍住不要立刻出手相助,如果你一定要帮他,那就帮他学会如何自己解决问题吧。“嗯,这看上去的确很难。告诉我你想怎样填这个字谜迷宫的边缘空格的。”通常情况下,表现出你的兴趣并且一直陪在左右就是鼓励孩子继续尝试努力的最好做法。• 鼓励孩子为他想要的某些东西而努力。当孩子得到一件东西太过容易时,难免会滋生一种理所当然的感觉。不要向孩子妥协,也不要简单地拒绝,试着说:“让我们看看你能不能自己赚钱去买那款游戏光碟。”• 教育孩子劳动最光荣。可以给孩子示范,鼓励孩子坚持某项工作。孩子需要经历劳动的过程才能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才能产生一种成就感。有些工作只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而有些是为了赚钱(津贴)。• 经常表达感恩。如果父母经常用言行表达感恩,孩子耳濡目染也能够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参见第8 章。)• 积极主动地做家务,为孩子树立榜样。与其喊你丈夫(妻子)去更换灯泡、开酒瓶或者倒垃圾,不如直接自己去做。孩子需要看到父母也在主动地做家务。而现实中,太多的孩子看到的都是他们的父母在指使别人做自己该做的事。如果孩子从未见过你自己整理自己的东西,你又怎能要求他学会自己整理东西?他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别人应该为他做的。这就造成了宠溺的后果。• 警惕所谓的物质奖励。物质奖励并不是培养孩子的健康方式。物质奖励很难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一旦缺少外部激励的时候,孩子很难作出“正确”的决断。这也会误导孩子,使他们取得成绩就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回报,从而遮掩了本身应有的自我满足感。“如果你每门课程都得A,我就给你10 美元。”这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这句承诺有百害而无一利。• 注意不要给孩子过多的“附赠”。这是导致孩子被宠坏的直接途径。当原本作为意外惊喜的礼物成为孩子日常的期望时,当“你给我带了什么”这句话常挂在孩子嘴边时,就是你该停止这种“附赠”的时候了。但是也可以适当给孩子一点儿附赠,最好是生活必需品,例如衣服。• 不要用礼物来减轻你的愧疚。如果你原本想陪孩子,却未能如愿,最好是挤出一些特别的时间去陪孩子(而不是给他一些别的礼物)。当你出差归来,你本身就是孩子最大的礼物。而你带给孩子的物品可能缓解了你的愧疚感,却惯坏了你的孩子,并且让他认为你每次外出归来都该给他带礼物。• 只有在特殊日子才给礼物。孩子4 岁之后就需要学会懂得,礼物并不是天天有的。只有某些特别的日子才会收到礼物。“我给你买了这个,因为我知道你会喜欢”的做法必须停止,否则孩子会一直期待礼物,并且认为理所当然。• 经历才是最难忘的礼物。一次钓鱼、去现场看一场演出、在后院的一次露营都是非常特别而又难忘的礼物。礼物不仅仅是物品。• 鼓励祖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也带来某种经历作为礼物。孩子跟爷爷一起去镇上集市的经历会让孩子一直记得,而他在生日时收到的一件玩具则很快就会被抛在脑后。• 给孩子“选择券”。“选择券”是我一位客户让她的儿子选择一个万圣节礼物还是获得一次跟她一起外出的经历时,他创造出来的一个名称。让孩子获得跟父母一起的某种体验,以礼券的形式作为礼物给孩子,可以放进百宝箱里。我曾经在父母课堂上跟这位客户分享过这个理念:在自己床上跟妈妈依偎在一起看一场电影,跟爸爸一起做特别的饭菜,跟爸爸妈妈(只跟爸爸妈妈,不带其他的兄弟姐妹)一起爬山,以及诸如此类的活动。孩子会喜欢上这种方式,并且把这当做一个礼物甚至一个奖励。治愈孩子任性的一种方法就是让他知道无形的东西才是最特别的礼物。• 你的孩子也是团体的一分子。无论你们的家庭是什么结构,你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一部分。而娇惯任性的孩子、被宠坏的孩子会以自己为中心,认为自己的喜怒哀乐才是大家的焦点。让整个家庭(整个班级、整个团队)和谐共处,这比某一个成员的喜怒哀乐要重要得多。• 强调并鼓励合作。选择一张“选择券”就是展示一次不同寻常的对合作的完美奖励。• 不要受“但是每个人都有,就我没有”困扰。往往当你听到这句话,就会激发出你内心的竞争意识,你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向同龄人看齐。记住,你是父母,你应该想的事情是如何为整个家庭着想,自己掌握对错,而不要受某句话的影响。

媒体关注与评论

要营造一个快乐、健康和和谐的家庭氛围,贝琪是最有经验、考虑最为独到的专家。每天,我至少有一次会问我自己:“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贝琪会怎么办?”她的书让我很容易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克里斯蒂娜•维勒(Christne Weller),两个孩子的母亲贝琪的为人父母的策略的价值堪比黄金。无论是对付难以约束的孩子、早上准备让孩子出门还是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都可以从她的书中找到答案。--劳拉•齐默曼(Laura Zimmerman),八岁双胞胎男孩的母亲

编辑推荐

《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与4~12岁孩子和平相处的秘密》编辑推荐:◆美国亚马逊上市即稳居家教类排行榜TOP10◆与《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齐名,畅销并影响全美父母的经典之作。◆全美最具影响力的家庭教育专家、父母最贴心的育儿顾问。美国各大知名媒体、当红栏目《今日》、《早间秀》、《早安美国》、NPR、《时代周刊》、《父母》等的座上嘉宾。如何与4~12岁的孩子打交道如何让他们轻松接受大人的建议如何应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如何应对孩子令人抓狂的行为最关键的是——如何让孩子成为你想让他成为的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2条)

 
 

  •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人中龙凤,希望他们能帮助自己完成未曾完成的梦想。于是,对孩子的期待也超过了他们这个年龄所能承受的。尤其当看到自己身边朋友们的孩子在做的事情,父母就开始紧张,生怕自己的孩子在物质上不如人,或在技能上落后于人。有时急于求成,有时又委曲求全,埋下娇惯的种子,故美好的希望往往止于希望。

    4-12岁的孩子性格基本上已经成形,有独立的意识,但却有很强的依赖性,还不能独立生活。孩子不愿跟父母交流,很大原因是因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存在问题,很多父母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的想法与感受,而是抱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去对待孩子做的错事。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这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和孩子交流有四种方式,以身作则,树立榜样;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交谈;倾听。作者认为树立榜样是最有效的沟能方式。在我们明确了想要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之后,身为父母先做好榜样,身教总比言谈更重要。书中每一章节分别详细阐述了如何培养有同情心、有独立精神、有责任心、尊重别人、诚实的、有自立能力、知足和感恩、有幽默感而不娇惯的孩子。书中每一个章节下的主题,不仅作者多年经验的分享,这些主题都是儿童成长中必经的主题。作为父母,能够分享这些有益的育儿经验,实在是受益匪浅。

    德国的一个叫第斯多惠的教育家曾这样说:“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发展,培养和教育好,就不能培养教育别人。”。“身教”应无处不在,在商场购物时,往捐款箱里投掷硬币;多买一点食物,送给当地的救济所,哪怕只是弯腰捡起一点**……这种“身教”还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不能为了“身教”而“身教”,正如真正的感恩是源自真诚的内心,诚实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诚实的孩子一样。

    本书作者贝奇她是一名儿童教育专家,也是一位三胞胎的妈妈,而且她还是美国成千上万个父母的知心育儿顾问,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一定的育儿理论知识,处理孩子事情上,几乎没什么问题能难倒她,她总拿出非常具体的行动建议,帮父母在育儿的困惑与问题轻松解决。书中理论少,更多的是有指导性有建议性的具体意见,易于接受,作者一再告诉我们,育儿中出现在的问题,更多的责任在于父母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
  •   对于小孩子,我们这些作为家长的总是希望让他们成为懂事的乖宝宝。可是,理想完美,手段相同,为什么收效不一呢?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是不是应该开始扪心自问下自己了。自己在作为孩子的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过程中是不是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记得《三字经》中有着这么一段话: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见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能真正听得进,做得好呢?《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便是一本意在知名教育方式的书籍。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于父母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的艺术。

    作为一本由外国作者出版的书籍,我们中国的家长们其实可以共同来领略下不同文化氛围下相同的教育目的的指导内容。因为本书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位母亲,她在讲解的过程中总能深入浅出地融汇入自身亲身经验的总结和心得;因为本书的作者是一名外国人,她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如何也能成功培育出外国孩子般的灵活性,独立性;因为本书的作者是一名育儿顾问,她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专家级的专业性指导和建议。这就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之一。也就是书的指导性有真真实的,合理的可操作性。

    《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故名思议就是家长做好榜样的作用。时刻在自己与孩子的生活空间中注入有关于的教育内容。通过本书的学习,我最为认识深刻的一句话语便是“孩子是受到真实生活的教育启迪。”的确,有时候连我自己都还不曾发现的口头禅居然在某一天突如其然地蹦出了自己孩子的口中。可想而知的是作为孩子的父母,家长和孩子在朝夕相处的过程孩子其实早已经耳濡目染地受着自己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一贯以身作者,那么孩子同样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着良好榜样的示范作用。一旦父母任何细微错误的小动作,小行为被孩子看到,他们其实也许就在看的过程中受到了坏榜样的影响。父母在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其实更应该时刻地提醒着自己如何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如何做一个模仿榜样的作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切莫嘴上说一套,行动上做一套。身边的孩子其实早在家长的影响下看着,听着。有时他们也会反过来困惑不已,为什么自己父母就是表里不一的人呢?为什么父母要求自己这么严格,而他们大人自己却是这么不讲究道理呢?一旦问题产生,相信大人想要进一步纠正孩子的错误观念那就是非常的困难了。于其在出现问题之时想办法,不如家长们在阅读《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的时候进行专业性的归纳和总结。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如何说给孩子听,如何做给孩子看。让孩子学得轻松,让孩子走得正确。

    总而言之,在这本《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书中,我们可以来认真倾听下专家的意见。让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从此变得更简单,更从容。
  •   ——文/阳宝猪猪

    这本书跟《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般(至少新版的封面是相似的),是一本为人父母不可多得的育儿教本。而我的孩子今年就要4周岁了,于是看到书中对于4-12岁孩子的悉心指导,让我倍感亲切。我们都是新手,面对长辈们传统的育儿多少都会嫌没文化、没水平,而自己若是不通过学习和交流,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都会显得迷茫。孩子过完3周岁,开始进入一个“自我”阶段,这个阶段会持续两三年,直到他上小学之后。这里所说的“自我”,是他根本听不进你所说的,但又觉得自己已经看懂了周围的一切,可以通过自己的认识去了解这个世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天真童趣,有时候会被他们弄得哭笑不得,却又无可奈何。跟他们讲大道理,简直就是“对牛弹琴”,或许有些孩子能听得懂一些,那已经值得特别嘉奖了!

    很多父母会觉得3-5岁的孩子很难沟通,他们会淘气,会调皮捣蛋,会在家里翻箱倒柜,会搞得地板上一片狼藉……这些动作时常会令我们发火,认为这些小家伙们太讨厌了,却对于如何跟这些小朋友们和平相处手足无措。这些,我都深有体会,尤其是当我在学习这本书的时候,更加觉得书中的一些建议和做法很值得参考。其实读育儿书,可以很好的换位思考,可以多角度的分析问题,书中会举出很多案例并且作出很好的解答,言传不如身教,即使是外国人也十分尊从这一点。很多时候,中国的父母多是言传多于身教,孩子在做了违背家长意愿的事情后,对孩子又怒又吼,是大多数中国家庭育儿的现状。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当孩子长大以后,他的孩子如果也是这样的举动,他也会对他的孩子又骂又叫的,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会使孩子将来的性格和脾气变得好起来吗?

    父母和孩子之间最重要的环节还是交流沟通,很多时候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碰到任何事情发生时,父母的处理方式会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家先生很喜欢上网玩游戏,果然当我家宝宝长到两岁多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可以操作电脑后,就天天跟他爹一样,没事就泡在网上玩游戏。虽然他还不懂得说“无聊”二字,却已然成为我家先生的翻版,周末有时候看到爷俩你一台我一台电脑地打游戏,真的很想揍他们一顿!

    与孩子能保持终身良好的沟通是我的奋斗目标之一,虽然现在孩子才三岁半,但总听闻青春期的时候会开始与孩子产生距离和隔阂,所以我一直都很担心这一天的到来。担心归担心,我依旧会以身作责,顺其自然地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那一段“艰难岁月”。书中首先写完沟通,之后接着强调孩子的品格打造,这也是很多育儿专家一再强调的。4-12岁的儿童,是人生起步的关键时期,如果说0-3岁是孩子初生和健全成长发育的阶段,那么这个时候便是孩子建立人格,培养自立,增强自信和责任感……很多品格的重要时刻。

    我们中国有句俗话曰:“3岁看大,7岁看老!”因此,在这个阶段完善孩子各方面的人格,是对孩子终身受益的举措,也是父母最性价比高的省心投入,所以这本书来得尤为重要,他向我们传达了我们该如何让孩子富有同情心、责任心、尊重他人、自强自立、诚实勇敢、懂得知足和感恩,甚至还教孩子拥有幽默感。最后这一点,我想特别说明,我看了无数的育儿书,确实没有发现幽默感这一条。在中国五千年的教条文化中,幽默感称不上什么优秀品质,但能在为人处事中加分。但现如今生活节奏加快,幽默感更象是一种自我解嘲,尤其是现在这些是宠若骄的独生子女,他们个个自尊心都很强,平时听不得半点刺耳和尖酸的话,更难以忍受自己受到各种屈辱,而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可以帮助孩子释放压力,让孩子拥有一颗永远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是有人云:“心态决定一切”吗?

    早一点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也就是早一点让孩子享受更自由的人生!
  •   这本书给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因为本书的十章中讨论的十个问题恰好都是我家儿子身上让我烦恼不已的问题。而这十个问题的提出正是用了我家儿子最常用的让我发狂的说法,譬如“我够不着,你来帮我!”“我的衣服哪儿去了?”“瓶子不是我打碎的!”“我很无聊。”等等等等。想买这本书,你一定就是一位爸爸或者妈妈,而看这几句,是不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话?让你一天几遍听得几乎抓狂的话?

    从孩子长过三岁后,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自我的意识,而这个时候开始,父母与孩子的“战争”就悄然开始了。孩子就是一张最纯净的白纸,而我们在他12岁青春期之前就是在那张白纸上涂抹的那个画师。如果我们涂抹地漫不经心,那么那将是一幅面目全非、满目狼藉的图画;而如果我们稍加用心,或许那幅画就可以变得赏心悦目起来,甚至于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小画师——而这,不正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像我们小时侯老师常说的那句“你们就像一株小树苗,需要不时地修剪,才能最终长成一棵大树”,这句烂熟于心的话也是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才真正深刻理解的。那些枝枝杈杈是需要我们修剪的,在这个时候我们又脱离了画师化身为园艺师,我们的修剪是要经过学习的,而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我们要知道哪些枝杈该剪,该如何剪。而我们的教材就是这些优秀的家庭教育书籍。

    《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就是一本优秀的、非常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家庭教育书籍。它的受众十分明确,就是家有4-12岁孩子的父母们。作者自己拥有三胞胎,从多年的亲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总结出许多切实有效的办法,“如何与孩子和平相处”,这是许多父母孜孜不倦寻求答案而又不愿意公开承认的课题。本书列举的十个成长问题中,有有关孩子性格的、有有关孩子生活习惯的、有有关孩子品质的,这种涵盖是全面的,指导是切实的。作者聪明地用我们最熟悉的也是最闹心的话引入话题,让你有一份解决问题的迫切感,而作者的态度并不急,她会首先给我们揭示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或者是其问题掩饰下的深层次实质,让我们真正了解表面问题下的真实所在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问题。然后她会从N多层面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就拿第一章“你知道我在讲什么”来说吧,作者从“这样营造沟通氛围”、“这样把我交谈时的语气”、“这样更好地倾听孩子”、“这样启发孩子讲话”“这样回答孩子问题”五个层面来解决这样一个看起来对我们困扰最小的问题,其耐心和细致在我读过的家庭教育书籍里面是罕见的,所以是更值得认真学习的。

    建议4-12岁孩子的爸爸或者妈妈买一本来读,它可以让我们实现“与孩子和平相处”。
  •   养育一个孩子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原来很多东西并不会随着我们的年纪而增长,反而要推倒一切重新学习,做父母,就是一个重新面对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让自己成为更合格的父母。

    育儿类书籍看了很多,收获特别多,每个作者其实都是用心良苦地将自己的宝贵的教育经验一一展现给我们所有的新手父母,当然客观地说,每个人遇到的孩子与状况不一样,分析的角度自然不同,但是养育孩子万变不离其宗,最主要的是我们一定要拥有极大的耐心与爱心,只要保持一颗永远警醒的心,孩子就会感受到我们的爱,健康地成长起来。

    这本书目前我还没有看完,却觉得有很多话要说,作者在前言已经提出一个阅读方案,那就是不要急着去一下子读完,因为里面涉及的话题太多太广泛,我们根本不可能一下子消化掉,所以你可以挑自己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先去学习,或者当你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时再去对照着看,这样的效果往往会更好。

    其实养育孩子,我们在大的方面只要掌握方向,更重要的反而是细节,这细节就在我们每天面对孩子时,与他交流的每一句话里,在我们做着的每一件小事里,孩子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我们成人的表现,不要以为只有声色俱厉才是教育,那些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言传身教其实才是对孩子最有效的方法。

    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本书是针对4-12岁与孩子沟通的秘籍,这一阶段的孩子,思想正在尝试独立,但又不能一下子独立,这时的他,无比依赖父母,他未来的人生许多经验都是在与父母的日常接触中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很多父母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实质上却在做着伤害孩子的事情,是因为我们不懂得爱的艺术。爱是有可遵循的方式方法的,如何与孩子对话,如何培养一个有同情心的孩子,如何培养他的独立精神等等等等,本书不仅详尽地为我们分析了教育孩子应具备的各种品质,同时用一个个实例,将如何与孩子说话的方法展现出来,遇到了同样的情况,你平时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与本书对照一下,你说的是否正确?有时语言体现出来的恰好是内心所要表达的情绪,你如何说,你向孩子传达的就是何种观点。所以这本书需要你一点点地去学习,而不是泛泛而谈,这本书需要一直放在手边,当我们遇到各种状况时,当我冲口而出时,拿起这本书对照一下,你说的与做的,与一个合格的父母是否相称。

    这本书非常实用,但真的需要慢慢消化,成长是一个缓慢却又急促的过程,你需要时常保持警醒的人,告诉自己,如果不认真对待,童年就稍纵即逝了,我们要试着做更好的父母,我们需要学习很多东西。
  •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用我们20多年前的成长经验和人生经历,是很难教育好现在的小孩子的。这本书举了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从这些例子中,作者试图引发我们的思考,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最关键的是,家长要从书中举一反三,实际情况实际处理,应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   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与4-12岁孩子和平相处的秘密,还没看。
  •   大概看了一下,还好,推荐给爱孩子的父母,现在买超划算。
  •   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
  •   该如何说,怎么做,对孩子最有效!
  •   不知道如何给孩子做榜样,买了这本书回来学习一下
  •   孩子三岁了,开始调皮。这本书内容很好,关键还是学以致用吧
  •   对于家长有指导作用,但是每个孩子又不尽相同,所以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哦。
  •   很西方方式,对和孩子交流有极好的借鉴
  •   教会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做孩子的榜样。
  •   看了后,和孩子交流更畅通了
  •   建议做家长的应该看看这本书,非常好
  •   中国受传统教育成长的一代家长要好好学学
  •   是一本很好的书,大概阅览了一下,很实用
  •   是替朋友买的,但看书的纸张和印刷,就觉得值了,而且物流速度又很快,朋友满意,我也很满意。内容朋友还没看,就不知道好不好了。
  •   外国人的教育理念比较前
  •   和之前的系列很吻合,所以很受欢迎!因为语言易懂且实用
  •   买了很多书,还没时间看只是简单的看了看,感觉不错,要好好研究一下啊!
  •   帮别人买的,不知如何。
  •   真的很好,只有看过才能体会。
  •   暂时还时间细看,大搞浏览下还不错
  •   和第一本一样,很喜欢
  •   应该还不错吧,等看了来追评
  •   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值得家长学习的一本家教用书。
  •   全是习题
    还不错!
  •   翻看目录,还不错
  •   会好好去领悟里面的词句。
  •   快速翻了一下,还不错,要细看
  •   翻了几篇,看见不错
  •   自从买了这本书 儿子天天让给他讲故事 质量也不错
  •   言传身教让父母、孩子一起“听说”
    评《说给孩子听 做给孩子看》

    在床上和2岁多的牛牛一起玩藏猫猫的游戏,我躺在被窝里,牛牛掀开被子找到我,看样子很高兴。没想到的是,他用小手拍打我的屁股,边打边说:“你不听说就要打屁股。”我回应:“好好,我听说,我听说,你别打我了。”可是牛牛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哭笑不得,印象中姥姥、姥爷会在牛牛淘气的时候这么说他,但一般不打他屁股,没想到在游戏中他竟“变本加厉”地用到了我身上来了。

    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了。在日常生活中,作为父母的我们可能会给孩子很多的“管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随着孩子的心智成长,他们的逆反心理快速成长并对我们的行为作出反应,因此很多父母为此头疼不已(包括我)。教育孩子需要有耐心,当然更需要在教育过程中的艺术和技巧,这本《说给孩子听 做给孩子看》其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就是和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培养一个性格完整的孩子,同情心、自立精神、责任心、诚实、感恩和幽默感,性格改变命运,这些都是即将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第二是告诉我们在培养孩子性格的同时,和孩子沟通、交流上的方式方法,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表达、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等等。围绕在书中的主题思想就是“言传身教”:父母不仅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教育和引导,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起到“典型”和“模范”作用,用自己的行为教育孩子。

    以身作则是教育孩子的黄金法则。孩子就是一面镜子,他的行为举止就能体现出你的作为和教育方式。作为上班族的父母,本身陪伴孩子的时间就少;因此,在和孩子相处、游戏时候的言谈、行为表现更为关键。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很多说话方式、处理方法都要随之调整,这在《说给孩子听 做给孩子看》书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很多日常的小片段、小故事,也值得父母们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学习和应用。父母会无条件去爱孩子,这一点相信每个父母都能做得到;但是父母会不会用最恰当、最适合孩子的方式去对还孩子的成长,这一点相信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得到的。

    牛牛曾经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不高兴的时候会嚎啕大哭,并且在地上打滚,姥姥姥爷经常因为心疼他而进行劝阻,又哄又抱的,可是这方法慢慢失效了,牛牛反而更有恃无恐起来,音调和打滚的幅度加大起来。慢慢地我们采取了冷处理措施,哭的时候我们都选择走开,而等他安静下来以后才和他说话、做游戏。做家长的,不可能事事都得到孩子的喜爱,有时候也要容忍他适当的发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家庭这个环境中,培养他完整的性格,让他更顺利地走向成长之路。

    要让孩子“听说”,父母首先要“听说”,然后通过言传身教,把这个好的习惯传承下去。
    2011-11-16
  •   和孩子的交往是最困难的《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

    世界上最难处理的人际关系恐怕就是和自己的子女了。别人我们可以不理,就是自己的爱人实在烦了,也可以干脆说拜拜,可是唯独孩子你无论怎么样也要去面对。

    和孩子沟通,尤其是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是一件然所有家长都会感觉头疼的事情。在这个方面出版了多少书,真的数都数不清楚。到图书城去看看,能找到一大排。

    不过对于这个问题,中西方的研究差别很大,中国都是从宏观上,从总体上进行把握,制定出几个要点,和战略方针。而西方的书一般都是从细节入手,探究里面细微的奥妙。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美国人,也是按照西方的风格来解读这种家庭关系的。

    比如两个人之间交流的最佳距离是零点五到一点五米,不能再远也不能再近了。

    比如交流的场所很重要,要实现进行周密的计划,不能够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

    比如在交流的时候和孩子之间不能够有阻隔,要面对面进行。

    比如不要强求孩子跟你进行眼神交流,这一条和我们平时的常识不太一样,我们都是强调,说话的说话要看着对方,但是孩子要注视你的眼睛,却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他竭力注视着你的时候,反而不能够好好听你的讲话了。

    这种方式好像西医,把一个问题分解,你出现什么状况,我就采用什么方法,一个问题发生了,就详细调查关于这个问题的各个方面,然后针对这些方面对症下药。而东方式的思维则是抓住核心问题,提纲挈领,在大的方向上突破,不拘泥于小节。

    所以当我们东方的家长面对西方的家庭教育书的时候,就可能出现两个结果,一个是拿来就用,结果发现有点水土不服,就扔掉一边。一个是不屑一顾,感觉这些问题没说到点子上。其实这些小问题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很多时候和孩子的沟通就是失败于这些小细节上面。所以我们要批判的吸收,引起我们的思考,不能够拿来对号入座。真正的方法必须每个家长自己去寻找,自己去解决。
  •   每个父母都可成为教育孩子的专家,只要父母们也肯用心充实自己,那样中国的未来无限。。。。。。
  •   教育孩子似乎天生是母亲的事,这一点让我很惭愧。家里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老婆全心倾注,买了许多这方面的书,这本书她说很不错,很有针对性。
  •   家里孩子好像越大就越不好反叛了,有时都不知应该如何与他沟通,看到这本书就赶紧买回来看,内容确实不错,可以从中获取不少经验。
  •   孩子3周多,先学习,还没有实践过。
  •   看了一下,我如果能做到,我觉得我的孩子是未来集团老板。
  •   还没来得及看,虽然书面有点脏,但还是可以接受的。不知道有没有像淘宝一样,还可以追加评论的。不然,等我看完了,一定再来写评论,帮助大家分辨。咱家长买书看什么都是好书,最重要的就是看其他买过家长的评论了。。
  •   本书列举了生活中的小列子,受益匪浅
  •   学心理的朋友推荐的一本书,正在读,感觉不错。
  •   还不错。送货快,书页质量好。
  •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读读
  •   老公在看……
  •   还没来得及看,内容先不做评论,书的质量真不敢恭维,怎么那么轻,像是盗版的,不是很喜欢
  •   书不错,送货速度实在太慢
  •   帮朋友买的,听说不错哦!~~
  •   给姐姐买的 呵呵
  •   亚马逊推荐的就顺便买了,孩子长得一点再看吧,不会分辨书的正版与否,反正我看着还行
  •   这本书挺好。给家长一些有益的启示。适合广大家长学阅读。
  •     ——文/阳宝
      
      这本书跟《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般(至少新版的封面是相似的),是一本为人父母不可多得的育儿教本。而我的孩子今年就要4周岁了,于是看到书中对于4-12岁孩子的悉心指导,让我倍感亲切。我们都是新手,面对长辈们传统的育儿多少都会嫌没文化、没水平,而自己若是不通过学习和交流,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都会显得迷茫。孩子过完3周岁,开始进入一个“自我”阶段,这个阶段会持续两三年,直到他上小学之后。这里所说的“自我”,是他根本听不进你所说的,但又觉得自己已经看懂了周围的一切,可以通过自己的认识去了解这个世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天真童趣,有时候会被他们弄得哭笑不得,却又无可奈何。跟他们讲大道理,简直就是“对牛弹琴”,或许有些孩子能听得懂一些,那已经值得特别嘉奖了!
      
      很多父母会觉得3-5岁的孩子很难沟通,他们会淘气,会调皮捣蛋,会在家里翻箱倒柜,会搞得地板上一片狼藉……这些动作时常会令我们发火,认为这些小家伙们太讨厌了,却对于如何跟这些小朋友们和平相处手足无措。这些,我都深有体会,尤其是当我在学习这本书的时候,更加觉得书中的一些建议和做法很值得参考。其实读育儿书,可以很好的换位思考,可以多角度的分析问题,书中会举出很多案例并且作出很好的解答,言传不如身教,即使是外国人也十分尊从这一点。很多时候,中国的父母多是言传多于身教,孩子在做了违背家长意愿的事情后,对孩子又怒又吼,是大多数中国家庭育儿的现状。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当孩子长大以后,他的孩子如果也是这样的举动,他也会对他的孩子又骂又叫的,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会使孩子将来的性格和脾气变得好起来吗?
      
      父母和孩子之间最重要的环节还是交流沟通,很多时候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碰到任何事情发生时,父母的处理方式会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家先生很喜欢上网玩游戏,果然当我家宝宝长到两岁多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可以操作电脑后,就天天跟他爹一样,没事就泡在网上玩游戏。虽然他还不懂得说“无聊”二字,却已然成为我家先生的翻版,周末有时候看到爷俩你一台我一台电脑地打游戏,真的很想揍他们一顿!
      
      与孩子能保持终身良好的沟通是我的奋斗目标之一,虽然现在孩子才三岁半,但总听闻青春期的时候会开始与孩子产生距离和隔阂,所以我一直都很担心这一天的到来。担心归担心,我依旧会以身作责,顺其自然地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那一段“艰难岁月”。书中首先写完沟通,之后接着强调孩子的品格打造,这也是很多育儿专家一再强调的。4-12岁的儿童,是人生起步的关键时期,如果说0-3岁是孩子初生和健全成长发育的阶段,那么这个时候便是孩子建立人格,培养自立,增强自信和责任感……很多品格的重要时刻。
      
      我们中国有句俗话曰:“3岁看大,7岁看老!”因此,在这个阶段完善孩子各方面的人格,是对孩子终身受益的举措,也是父母最性价比高的省心投入,所以这本书来得尤为重要,他向我们传达了我们该如何让孩子富有同情心、责任心、尊重他人、自强自立、诚实勇敢、懂得知足和感恩,甚至还教孩子拥有幽默感。最后这一点,我想特别说明,我看了无数的育儿书,确实没有发现幽默感这一条。在中国五千年的教条文化中,幽默感称不上什么优秀品质,但能在为人处事中加分。但现如今生活节奏加快,幽默感更象是一种自我解嘲,尤其是现在这些是宠若骄的独生子女,他们个个自尊心都很强,平时听不得半点刺耳和尖酸的话,更难以忍受自己受到各种屈辱,而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可以帮助孩子释放压力,让孩子拥有一颗永远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是有人云:“心态决定一切”吗?
      
      早一点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也就是早一点让孩子享受更自由的人生!
  •     我对国外的育儿书籍都比较感兴趣,之前看过一本《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觉得非常经典。而这本《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译名仿效现在的很多国外育儿书名,用父母与孩子相对应的排比方式。在我看来,这个书名说明的是“言传身教”的意思,但将书本看完后,觉得译名并不贴切。这本书真正的英文名称是You’re Not the Boss of Me。
      
      这本书与另一本《老师怎么和学生说话》相类似,用简明的指导性语言来提出建议,并罗列了怎样做才最正确。然而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并不高,可能是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原因,《解放父母解放孩子》与这本书相比,前者对于情境的还原更丰富、更真实,而后者只是将问题从情境中抽取出来——我们知道,对于一个育儿问题的解决,不可能有放诸四海皆准的方法。再现问题情境,有助于我们将这种解决方式迁移到其他的情境中;另外,对于教育原则,这种罗列的方式没有系统性结构性,让人难以把握其内在的精神,也经不起家长进一步的思考推敲;第三,对于受众,我一直疑惑的是,很多的育儿类书籍不清楚自己是定位于“预防”还是“治疗”,或者说,很多育儿类书籍都以为自己在“治疗”,但他们假设的都是孩子最理想的状态,也就是从“预防”出发,这样的定位混乱使很多在育儿过程中遇到问题、希望在书中寻找答案的“中途式”家长阅读者无法找准自己在书中的座标,进而,这本书对家长是无效的。
      
      以下以两个问题,表达我对这本书的思考与疑惑:
      
      P26,我想起了一件小往事。那是在初中的一次学校组织的看电影。我有一个同学把她三四岁的小弟弟也带过去了。结果整场电影就都笼罩在这个小屁孩儿的“为什么”里去了。而且那些“为什么”都非常没营养。如果我们说了一句话“这个女主角感情很丰富。”他就会接着问“姐姐,为什么‘这个女主角感情很丰富’?”把我们说的那句话照搬过去。
      在这里作者也略略提到了这个问题。孩子问问题的时候,部分是基于好奇心,但很多时候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凸显自己的存在。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我觉得忽略他的问题,不会扼杀他的好奇心。
      
      P69—72,书中写了13条关于培养幼儿独立性,并给予其安全感的方法和原则。有些原则是很具启发性的。但是我希望作者能够集中解决培养幼儿安全意识的一些核心矛盾,包括:直接经验的获得与安全意识培养的关系(例如,是否需要让幼儿真正碰一下火?);安全感与危机意识的关系(过高的安全感会让幼儿降低危机意识,过低的安全感又会使幼儿怯懦,如何达到两者的平衡?)。片断式的建议只能是意见,不能引起思辩。另外,作者举例“我希望你遵守安全规则——包括在乔恩叔叔的游泳池旁不要乱跑,如果你能做到,我们就继续留在这里。如果你做不到,我们就得离开”。在这样的对话中,幼儿处理的是遵守全安规则与否以及带来的后果问题,是否将真正的安全与危机的关系搁置在一边了?他会不会只想着“如果我在游泳池边乱跑,妈妈就不带我玩了”而取代“如果我在游泳池边乱跑,就很可能滑倒”这种真正的因果关系?
      
  •     言传身教让父母、孩子一起“听说”
      评《说给孩子听 做给孩子看》
      
      在床上和2岁多的牛牛一起玩藏猫猫的游戏,我躺在被窝里,牛牛掀开被子找到我,看样子很高兴。没想到的是,他用小手拍打我的屁股,边打边说:“你不听说就要打屁股。”我回应:“好好,我听说,我听说,你别打我了。”可是牛牛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哭笑不得,印象中姥姥、姥爷会在牛牛淘气的时候这么说他,但一般不打他屁股,没想到在游戏中他竟“变本加厉”地用到了我身上来了。
      
      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了。在日常生活中,作为父母的我们可能会给孩子很多的“管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随着孩子的心智成长,他们的逆反心理快速成长并对我们的行为作出反应,因此很多父母为此头疼不已(包括我)。教育孩子需要有耐心,当然更需要在教育过程中的艺术和技巧,这本《说给孩子听 做给孩子看》其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就是和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培养一个性格完整的孩子,同情心、自立精神、责任心、诚实、感恩和幽默感,性格改变命运,这些都是即将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第二是告诉我们在培养孩子性格的同时,和孩子沟通、交流上的方式方法,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表达、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等等。围绕在书中的主题思想就是“言传身教”:父母不仅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教育和引导,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起到“典型”和“模范”作用,用自己的行为教育孩子。
      
      以身作则是教育孩子的黄金法则。孩子就是一面镜子,他的行为举止就能体现出你的作为和教育方式。作为上班族的父母,本身陪伴孩子的时间就少;因此,在和孩子相处、游戏时候的言谈、行为表现更为关键。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很多说话方式、处理方法都要随之调整,这在《说给孩子听 做给孩子看》书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很多日常的小片段、小故事,也值得父母们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学习和应用。父母会无条件去爱孩子,这一点相信每个父母都能做得到;但是父母会不会用最恰当、最适合孩子的方式去对还孩子的成长,这一点相信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得到的。
      
      牛牛曾经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不高兴的时候会嚎啕大哭,并且在地上打滚,姥姥姥爷经常因为心疼他而进行劝阻,又哄又抱的,可是这方法慢慢失效了,牛牛反而更有恃无恐起来,音调和打滚的幅度加大起来。慢慢地我们采取了冷处理措施,哭的时候我们都选择走开,而等他安静下来以后才和他说话、做游戏。做家长的,不可能事事都得到孩子的喜爱,有时候也要容忍他适当的发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家庭这个环境中,培养他完整的性格,让他更顺利地走向成长之路。
      
      要让孩子“听说”,父母首先要“听说”,然后通过言传身教,把这个好的习惯传承下去。
      
  •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人中龙凤,希望他们能帮助自己完成未曾完成的梦想。于是,对孩子的期待也超过了他们这个年龄所能承受的。尤其当看到自己身边朋友们的孩子在做的事情,父母就开始紧张,生怕自己的孩子在物质上不如人,或在技能上落后于人。有时急于求成,有时又委曲求全,埋下娇惯的种子,故美好的希望往往止于希望。
      
      4-12岁的孩子性格基本上已经成形,有独立的意识,但却有很强的依赖性,还不能独立生活。孩子不愿跟父母交流,很大原因是因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存在问题,很多父母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的想法与感受,而是抱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去对待孩子做的错事。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这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和孩子交流有四种方式,以身作则,树立榜样;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交谈;倾听。作者认为树立榜样是最有效的沟能方式。在我们明确了想要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之后,身为父母先做好榜样,身教总比言谈更重要。书中每一章节分别详细阐述了如何培养有同情心、有独立精神、有责任心、尊重别人、诚实的、有自立能力、知足和感恩、有幽默感而不娇惯的孩子。书中每一个章节下的主题,不仅作者多年经验的分享,这些主题都是儿童成长中必经的主题。作为父母,能够分享这些有益的育儿经验,实在是受益匪浅。
      
      德国的一个叫第斯多惠的教育家曾这样说:“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发展,培养和教育好,就不能培养教育别人。”。“身教”应无处不在,在商场购物时,往捐款箱里投掷硬币;多买一点食物,送给当地的救济所,哪怕只是弯腰捡起一点垃圾……这种“身教”还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不能为了“身教”而“身教”,正如真正的感恩是源自真诚的内心,诚实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诚实的孩子一样。
      
      本书作者贝奇她是一名儿童教育专家,也是一位三胞胎的妈妈,而且她还是美国成千上万个父母的知心育儿顾问,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一定的育儿理论知识,处理孩子事情上,几乎没什么问题能难倒她,她总拿出非常具体的行动建议,帮父母在育儿的困惑与问题轻松解决。书中理论少,更多的是有指导性有建议性的具体意见,易于接受,作者一再告诉我们,育儿中出现在的问题,更多的责任在于父母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
      
  •     养育一个孩子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原来很多东西并不会随着我们的年纪而增长,反而要推倒一切重新学习,做父母,就是一个重新面对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让自己成为更合格的父母。
      育儿类书籍看了很多,收获特别多,每个作者其实都是用心良苦地将自己的宝贵的教育经验一一展现给我们所有的新手父母,当然客观地说,每个人遇到的孩子与状况不一样,分析的角度自然不同,但是养育孩子万变不离其宗,最主要的是我们一定要拥有极大的耐心与爱心,只要保持一颗永远警醒的心,孩子就会感受到我们的爱,健康地成长起来。
      这本书目前我还没有看完,却觉得有很多话要说,作者在前言已经提出一个阅读方案,那就是不要急着去一下子读完,因为里面涉及的话题太多太广泛,我们根本不可能一下子消化掉,所以你可以挑自己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先去学习,或者当你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时再去对照着看,这样的效果往往会更好。
      其实养育孩子,我们在大的方面只要掌握方向,更重要的反而是细节,这细节就在我们每天面对孩子时,与他交流的每一句话里,在我们做着的每一件小事里,孩子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我们成人的表现,不要以为只有声色俱厉才是教育,那些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言传身教其实才是对孩子最有效的方法。
      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本书是针对4-12岁与孩子沟通的秘籍,这一阶段的孩子,思想正在尝试独立,但又不能一下子独立,这时的他,无比依赖父母,他未来的人生许多经验都是在与父母的日常接触中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很多父母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实质上却在做着伤害孩子的事情,是因为我们不懂得爱的艺术。爱是有可遵循的方式方法的,如何与孩子对话,如何培养一个有同情心的孩子,如何培养他的独立精神等等等等,本书不仅详尽地为我们分析了教育孩子应具备的各种品质,同时用一个个实例,将如何与孩子说话的方法展现出来,遇到了同样的情况,你平时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与本书对照一下,你说的是否正确?有时语言体现出来的恰好是内心所要表达的情绪,你如何说,你向孩子传达的就是何种观点。所以这本书需要你一点点地去学习,而不是泛泛而谈,这本书需要一直放在手边,当我们遇到各种状况时,当我冲口而出时,拿起这本书对照一下,你说的与做的,与一个合格的父母是否相称。
      这本书非常实用,但真的需要慢慢消化,成长是一个缓慢却又急促的过程,你需要时常保持警醒的人,告诉自己,如果不认真对待,童年就稍纵即逝了,我们要试着做更好的父母,我们需要学习很多东西。
      
      
  •     和孩子的交往是最困难的《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
      
       世界上最难处理的人际关系恐怕就是和自己的子女了。别人我们可以不理,就是自己的爱人实在烦了,也可以干脆说拜拜,可是唯独孩子你无论怎么样也要去面对。
      
       和孩子沟通,尤其是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是一件然所有家长都会感觉头疼的事情。在这个方面出版了多少书,真的数都数不清楚。到图书城去看看,能找到一大排。
      
       不过对于这个问题,中西方的研究差别很大,中国都是从宏观上,从总体上进行把握,制定出几个要点,和战略方针。而西方的书一般都是从细节入手,探究里面细微的奥妙。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美国人,也是按照西方的风格来解读这种家庭关系的。
      
       比如两个人之间交流的最佳距离是零点五到一点五米,不能再远也不能再近了。
      
       比如交流的场所很重要,要实现进行周密的计划,不能够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
      
       比如在交流的时候和孩子之间不能够有阻隔,要面对面进行。
      
       比如不要强求孩子跟你进行眼神交流,这一条和我们平时的常识不太一样,我们都是强调,说话的说话要看着对方,但是孩子要注视你的眼睛,却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他竭力注视着你的时候,反而不能够好好听你的讲话了。
      
       这种方式好像西医,把一个问题分解,你出现什么状况,我就采用什么方法,一个问题发生了,就详细调查关于这个问题的各个方面,然后针对这些方面对症下药。而东方式的思维则是抓住核心问题,提纲挈领,在大的方向上突破,不拘泥于小节。
      
       所以当我们东方的家长面对西方的家庭教育书的时候,就可能出现两个结果,一个是拿来就用,结果发现有点水土不服,就扔掉一边。一个是不屑一顾,感觉这些问题没说到点子上。其实这些小问题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很多时候和孩子的沟通就是失败于这些小细节上面。所以我们要批判的吸收,引起我们的思考,不能够拿来对号入座。真正的方法必须每个家长自己去寻找,自己去解决。
      
  •     我痛恨家长不仅是因为现在天朝的父母日渐严重的狂妄愚昧无知,更因为他们本质的恶毒,我丝毫不在意某些人冲着我狂吠,越是这样越是暴露出他们不配为人父母的真相,更不怕各种明喻暗讽,那样的家长不过是黔之驴“技止此耳”,一辈子的仅有的小聪明都放在无耻的强逞词锋上,所养育的孩子的品德高下如何不需置评。
      从前的家长教育孩子考虑如何做好,现在的家长教育孩子考虑如何做好看,核心理念一字之差,家庭教育从此就成了天朝的耻辱,而且依照惯例,只要是天朝的伤疤,统统都是不能揭,是以能不能挽回,个人表示不抱希望。
      欧美的教育从实用到素质已经呈现出一种阻尼振动的态势,近百年来除了冷战时期苏联制造出火箭宇宙飞船把美国吓得半死一时间人人推崇实用主义的杜威,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强大社会力量能够使得舆论一边倒的支持某一派教育理论,这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谁也打不倒谁,后起之秀憋足了劲想要寻找到其中的一个制衡点,无形中就逼得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汲取各个学派的精华,殚精竭虑、小心翼翼,即便哗众取宠也不会太过离谱,于是我们看到的欧美教育始终维持在一个太平的局面上,但是……可惜没有但是,他们的内里并没有盛世危机,对不住了,唯恐天下不乱的那部分天朝的父母。
      反观中国的教育,我们但只论素质品德这一块,第一位写出本土教育论的杨贤江似乎无人后继,这不奇怪,开始没有是因为没有利益,国民党组建的民国政府里的“冷门部长”便都是共产主义者去做,其中就包括教育部部长;现在则是因为利益太大,人人都想分一块蛋糕,中央与地方,公立与民办,没有陶行知的苦干,缺乏蔡元培的胸襟,更无梅贻琦的思想,所以搅和成现在这个模样,谁都怪不了,大伙说,育人基本失败,教书呢,也不过是功过参半,大概从十年前开始,各地教师编制的公正性如何,只有参加过的没参加过的“考”上的和没“考”上的知道,这里头的浑水,家长们最好少议论点,就是因为你们满嘴跑火车,权利上要求被当人看,自己说出去的话却如同放屁一样才把你们的孩子变成了人见人嫌的群体,如果嘴上再不积德,还望老师头上泼脏水,那真是死有余辜,老天爷也救不得了。
      所以这本书,沿袭了欧美教育的一贯传统,也应当算是革命传统,欧美人认为不先拯救大众自我的救赎也就无从谈起,正如教育一个孩子必须从最广最深的面——品德,开始一样,有本事没品德的孩子是危险品,哦,我错了,跟中国的家长说这些是我无聊了,品德要它做什么,素质几毛钱一斤,廉耻谁在乎啊,当然,在中国的家长看来,一定所有的老板都喜欢做假账的会计,所有的主任都青睐上班时间补妆的女孩,所有的领导都把分类的活计干的七七八八的旧溜得小伙子当做会统筹运用时间的大师,不要脸是一种与时俱进,踏实肯干是墨守成规,叫这样的家长来买这本书无异于甩他们一大耳光。
      鉴于此,凡是不具备我说的以上这些特点的家长们,请把这本书带回家好好看看,你很厉害,能够无视庸人,不,品德败坏只能生不能养的杂碎对你的嘲笑讽刺,能够为孩子的成长做到自己该做的一点,并虔诚的告诫自己懂得很少,要尊重专业人士的意见,那么请考虑一下我,一名教育一线工作者的推荐,好好的阅读这本书,一定会对你有帮助。
  •     对于小孩子,我们这些作为家长的总是希望让他们成为懂事的乖宝宝。可是,理想完美,手段相同,为什么收效不一呢?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是不是应该开始扪心自问下自己了。自己在作为孩子的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过程中是不是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记得《三字经》中有着这么一段话: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见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能真正听得进,做得好呢?《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便是一本意在知名教育方式的书籍。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于父母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的艺术。
      
      作为一本由外国作者出版的书籍,我们中国的家长们其实可以共同来领略下不同文化氛围下相同的教育目的的指导内容。因为本书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位母亲,她在讲解的过程中总能深入浅出地融汇入自身亲身经验的总结和心得;因为本书的作者是一名外国人,她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如何也能成功培育出外国孩子般的灵活性,独立性;因为本书的作者是一名育儿顾问,她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专家级的专业性指导和建议。这就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之一。也就是书的指导性有真真实的,合理的可操作性。
      
      《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故名思议就是家长做好榜样的作用。时刻在自己与孩子的生活空间中注入有关于的教育内容。通过本书的学习,我最为认识深刻的一句话语便是“孩子是受到真实生活的教育启迪。”的确,有时候连我自己都还不曾发现的口头禅居然在某一天突如其然地蹦出了自己孩子的口中。可想而知的是作为孩子的父母,家长和孩子在朝夕相处的过程孩子其实早已经耳濡目染地受着自己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一贯以身作者,那么孩子同样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着良好榜样的示范作用。一旦父母任何细微错误的小动作,小行为被孩子看到,他们其实也许就在看的过程中受到了坏榜样的影响。父母在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其实更应该时刻地提醒着自己如何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如何做一个模仿榜样的作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切莫嘴上说一套,行动上做一套。身边的孩子其实早在家长的影响下看着,听着。有时他们也会反过来困惑不已,为什么自己父母就是表里不一的人呢?为什么父母要求自己这么严格,而他们大人自己却是这么不讲究道理呢?一旦问题产生,相信大人想要进一步纠正孩子的错误观念那就是非常的困难了。于其在出现问题之时想办法,不如家长们在阅读《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的时候进行专业性的归纳和总结。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如何说给孩子听,如何做给孩子看。让孩子学得轻松,让孩子走得正确。
      
      总而言之,在这本《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书中,我们可以来认真倾听下专家的意见。让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从此变得更简单,更从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