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周十局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中信  作者:陈祖德  页数:434  
Tag标签:无  

前言

总序吴清源我的助手牛力力从中国带回了祖德先生的消息, 得知他正在研究和讲解清朝的古棋, 这令我十分喜慰。回思上世纪五十年代与川端康成先生的对话, 我曾比较过中日两国在两三百年以前围棋发展的盛况。那时的日本围棋, 在德川幕府的治下, 出现了划时代的名人———道策, 他的棋力超群, 有“十三段” 的美誉, 更创制了“道策流”, 开启了近代布局的先河, 可以说是棋界了不起的大人物。但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 中国的座子围棋, 也达到了巅峰, 或者可以更准确地说, 中国围棋最强的时代, 就是在三百年前左右的乾隆时代。当时的中国, 名家辈出, 其中更有像黄月天(龙士)、施定庵(襄夏) 等超群拔俗的强手。但两国的翘楚, 道策先生以及后起的丈和先生, 与清朝的黄月天、施定庵、范西屏三位棋圣, 并没有在盘上一争短长的机缘; 道光、咸丰年间, 争夺名人碁所失利的幻庵因硕, 曾有意来华, 与当时中国的大国手周小松切磋棋艺, 然也因海路不通而作罢。但清代大国手的棋力, 我以为是到达了非常了不起的程度的, 应相当于日本的名人一级的水平。我是根据从清朝流传下来的棋谱集, 而得出这一判断的, 五十年前我对川端先生如是说,时至今日, 我仍然抱持这样的信念。但清朝并没有幕府将军为棋士提供禄米, 也没有“名人碁所”、“御城碁” 这样严密的制度作为支撑, 而只有贵族或富豪不定期主办的棋赛, 中国顶尖的名手, 于是依赖悬赏的奖金获得收入。在康熙时期, 黄月天独步天下, 没有人能和他相抗衡; 到了乾隆年间, 则是施定庵与范西屏两人并立的时代。“但是不知何故, 两雄之间的对弈局数很少, 全部不过十二三局而已,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富豪所举办的十局赛, 这十局棋被称为千两之棋; 也就是说, 一局就相当于一百两的价值, 而当时的一千两, 以今天的价值来看, 应该相当有一千万元(指上世纪50年代的日元。———编者注) 吧? 此二人就可以说是相当高强的专家棋士, 并且一生就是以围棋为职业而持续地下棋。” “其中还有名为‘血泪篇’ 的黄月天与徐星友之对弈谱流传于世。徐星友当时虽然已号称国手等级, 但是其棋力还是比不上黄月天, 两者当时的局差是先二左右, 但是黄月天却说实际上可以让徐星友三子, 于是徐星友非常愤慨, 真的就和黄月天下受三子的十局赛。当然, 最后这个十局赛是黄月天输多胜少, 不过还是有几局棋是黄月天漂亮地获胜, 所以被称为‘血泪篇’, 是非常精彩的名局。” 但到了清朝的末年, 中国的围棋水准急剧地衰退, 到达了谷底。我的老师顾水如先生、汪云峰先生, 与中国最后一位大国手周小松, 可能要以“先二” 的棋格才能与之相抗。此后, 中国围棋的水准慢慢回升,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终于达到今日的光辉兴盛局面。中国清代的围棋, 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既有清末中国围棋急剧衰落, 在一般人心目中造成了中国古棋不如日本围棋的深刻印象, 又有那时的战法, 与现代的围棋大大不同的原因。因为, “即使看了乾隆时代的古谱, 也无法应用到现代的下法中, 因此不受到重视, 也很少被拿来研究”。但围棋的玄妙、幽深, 又非一时一地、一人一局所能勘破。三百年前的下法, 在今人看来, 已经有了不甚满意的地方; 三百年后, 后人看我们今天的棋, 是否也会抱持同样的看法? 我们虽然不得而知, 但以事理推断, 明矣。祖德先生发思古之幽情, 整理国故, 他的着眼点, 想来也在此处。此举善莫大焉, 于是欣然草文, 以为响应。序常振明祖德先生的“中国围棋古谱精解大系” 交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是文化界、围棋界的一件盛事。我与祖德先生的交谊已经有几十年了, 因为在入读大学以前, 我曾经是北京市的一名专业棋手。在棋上, 祖德先生是我的前辈, 在国家队一起训练或比赛时, 我常有机会向他请教。在年龄上, 祖德先生长我十二岁, 温文尔雅, 待我如同兄长一般。我在棋界的时间虽然不长, 但这一段浓厚的记忆, 常常令我回味。那时候, 我们的国家队基本上还是以日本为师, 耳濡目染的是日本棋界所开发出来的下法, 如小目的定式, 木谷实与吴清源的新布石, 运筹布子讲究棋理和棋形, 等等, 并且在棋手中间, 有一种赶超日本的气氛, 于是, 对我们的前辈, 明清时代的国手所遵循的下法, 当时并没有余力过多地涉猎。但是从2005年起, 我们的年轻棋手常昊、罗洗河、古力, 包括中信北京队的孔杰等, 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一系列的佳绩, 从顶尖棋手的层面以及整体厚度的层面, 可以说, 我们不仅超过了日本, 与以前的“苦手” 韩国相比, 也占了一点上风。在这样的形势下, 回过头来研究古代围棋, 从我们的古谱中汲取营养,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的确是非常好的时机。唐太宗曾经说: “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 历史这面镜子, 不仅记载了过去, 从中也可以推知未来。像我国的古代围棋, 经历了魏晋、唐宋, 到明清时达到了顶峰, 但从清末至民国, 随着国势的衰退, 围棋的水平也大大地倒退。只是在新中国, 由于陈毅元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提倡, 围棋才重新步入了兴旺的局面, 又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终于回到了我们的祖先曾经达到的“盛世景象”。抚今追昔, 令人感慨。围棋的盛衰、兴替, 究竟是什么原因在里边起作用? 陈毅元帅有一句名言, 叫做“国运盛, 棋运盛”, 说的是外部的环境, 国家的繁荣, 是围棋事业兴盛的主导条件; 另一方面, 棋手们是否有开阔的胸襟、前进的动力, 乐意于从方方面面汲取养分的谦虚态度, 我以为也是重要的内部因素。围棋是我们的国粹, 凝聚了先人们杰出的智慧。对它的继承和发扬, 是我们每一个热爱围棋的人都无可推卸的责任。中信集团多年以来一直关注着围棋事业的发展以及围棋文化的传承。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的第九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 中信集团曾给予了一定的资助。在中国围棋甲级联赛创办之初, 中信集团组队“中信大三元”, 连续四届参加了比赛。2009年, 中信集团再度与北京围棋队联手, 更名为“中信北京队”, 重返围甲的大舞台。此外, 对于围棋团体的成长、青少年棋手的培养, 中信集团也曾稍尽绵力。中信出版社以前曾经推出过吴清源大师的作品, 如他的自传《中的精神》, 以及他的棋谱选集《人生十八局》等, 获得了一些好评。这次与祖德先生携手, 把目光转向我们的传统文化———明清时期的古谱, 制作一个大系列, 以此来传承和发扬国故, 也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可。自序陈祖德如果不是中华民族来发明,世界上至今也不会有围棋。中华民族是个智慧的民族。人们经常提四大发明, 其实中华民族影响深远的发明创造何止这四项? 譬如围棋, 就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围棋的历史悠久, 远远早于四大发明, 而且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智慧。四大发明固然了不起, 但只是我们比其他民族先走了一步, 如果我们不发明, 其他民族早晚也会发明。唯有围棋, 如果不是中华民族来发明, 那么, 世界上至今也不会有围棋。围棋深奥莫测、变化无穷。我们的祖先在数千年前发明围棋, 数千年后的我们, 怎么想都想不明白, 都觉得不可思议: 先祖有怎样的聪明怎样的智慧才能发明围棋? 难怪有人认为围棋是外星人发明的。还有不可思议的是, 历史无情, 只要跟不上历史的发展, 不符合时代的节拍, 历史必然将它淘汰。数千年的历史长河, 不知淘汰了多少东西。多少文化艺术才短短二三百年的历史, 如今已无以存矣, 或者是需要保护需要抢救矣, 偏偏围棋越活越年轻。围棋的历史悠久, 远远早于四大发明, 而且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智慧。围棋历经数千年, 非但没被淘汰没成为老朽, 相反, 如今生机勃勃、热力四射、阳光灿烂。今天的围棋, 在国内有长江后浪推前浪般的汹涌的爱好者, 特别是少年儿童爱好者;在世界上更是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所接受、所喜爱。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艺术却绽放出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这是最不可思议的。我国历史上绝大部分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文人墨客都会下围棋, 其中有很多对围棋情有独钟, 甚至痴迷。他们留下了大量的有关围棋的诗词赋文以及趣闻轶事。历朝历代对社会有着极为重要影响的群体, 可能在交往和游戏间, 就肩负起了围棋的薪火传承。魏晋唐宋时期我国的文化艺术包括围棋蓬勃发展。围棋本身具有文化性和竞技性两个主要方面, 而我国古代社会重视的主要在精神层面, 好像觉得看重竞技看重胜负似有悖文化艺术的清雅脱俗。苏东坡的名言“胜固欣然, 败亦可喜”, 是对胜负的一种洒脱, 也是当时的一种人生态度。我国古代围棋水平真正的提高是从明末开始, 至清康乾盛世达到了无限风光的顶峰。正如陈毅同志所说“国运盛, 棋运盛”。祖国的千年前的精美棋具,只在日本奈良的博物馆“正仓院”。康乾时代, 棋坛人才辈出, 强手如林。令人可喜的是, 留下了大量的棋谱和各种围棋著作。但同时我又感到遗憾和痛心, 因为这之前留下的围棋史料太少太少。围棋最早的古谱是宋本《忘忧清乐集》, 其中有三国时代东吴的孙权与吕范的对局, 但这张棋谱的真假无从考证。围棋在春秋战国时已相当普遍, 孔、孟曾多次提及围棋。但春秋战国时的围棋究竟怎么样? 孔、孟的围棋又下得如何? 想看到竹简时代的棋谱无疑是种奢望。然而秦代有了篆书, 尤其是汉代有了隶书, 文字已发展到书法艺术, 当时留下围棋的棋谱应当是有可能了。但历代那些酷爱围棋的有名的君王、士大夫以及大诗人、大才子,如汉高祖刘邦、曹操和曹丕父子、梁武帝萧衍、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宋太祖赵匡胤、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以及他的大将徐达和大臣刘伯温等等, 还有杜甫、杜牧、白居易、王维、刘禹锡、李商隐、韩愈、陆游、文天祥和王安石、黄庭坚、苏东坡等家喻户晓的文坛北斗, 他们为围棋留下了丰富的传闻和诗文, 可就是未留下一张棋谱! 这给人留下无限想象和无穷遗憾!我们的智慧而潇洒的先人呵! 难道是历史太悠久了, 反而不懂得历史的价值? 难道是文化太丰厚了, 反而不珍惜文化的遗存? 不要说棋谱, 就是棋具, 远的不用说, 就说最后一个王朝———清代, 围棋如此盛行,可我却从未见过清代的棋盘棋子。在日本奈良的博物馆“正仓院” 中, 珍藏着两副唐朝皇帝赠送日本的棋盘棋子。棋盘由上好的紫檀木制作, 棋盘的四周边上是精致的图案。对局双方可由棋盘边上拉开一个抽屉, 其中各放着一个乌龟造型的棋盒。棋盒中每颗棋子均画有色彩艳丽的飞鸟。这两副棋具, 材质优良、构思精妙、工艺极致, 可谓美轮美奂, 无与伦比。我们的祖先怎么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棋具, 如此超一流的工艺品?! 望着这两副棋具, 可以想象围棋在千年之前是什么样的水平。可是祖国的千年前的精美棋具只能在异国他乡才能见到, 而在自己的祖国, 不要说千年之前, 就是百年历史的一般棋具都难以寻觅! 我国最早的围棋文献《敦煌碁经》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我多么希望能够在故国故土一睹! 但再想想, 《敦煌碁经》这部文献毕竟保留下来了。如果它不曾远渡重洋, 依然在故乡, 那它的命运又会怎样? 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太多太多, 但我们失去了多少多少? 围棋有娱乐、教育、交流、健身等功能,何必都要挤上职业棋手这独木桥。新中国成立后, 围棋得到以陈毅同志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心, 得以很快复兴。我国围棋界以赶超日本为目标, 精诚团结, 自强不息, 水平急速提高。围棋事业需要拿成绩来证明自己, 人民大众需要成绩以得到鼓舞, 祖国需要成绩来扬眉吐气。围棋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 竞技性越来越突出。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忽视了围棋竞技性, 而在这短短几十年中几乎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竞技性当然很重要, 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 当整个社会的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竞技和胜负上, 自然, 文化性被忽视、被冷落、被遗忘, 甚至被淡出。现在我国有很多孩子学围棋, 不少孩子的家长为了把自己的宝贝培养成常昊、古力这样的世界冠军, 大人孩子付出多少代价, 使快乐的围棋变得那么的沉重。在北京集中了全国各地那些非常聪明优秀的小棋手, 很有些孩子甚至宁可学业荒废, 或者连小学都不上, 只是希望成为职业棋手。这似乎是围棋的盛事, 但总令人感到不是滋味, 这是围棋事业发展的一个异化现象。围棋与生俱来地是多功能的。首先是娱乐功能, 围棋充满着乐趣, 魅力无比, 能叫人乐此不疲, 忘乎所以, 用现在的流行语叫“乐活”。围棋有教育功能, 围棋好的孩子数学一定好。围棋的核心是阴阳, 充满着辩证法, 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围棋所包含的哲理可运用到方方面面, 可提升境界, 启迪人生。尤其通过学围棋能使孩子的素质全面提高。围棋有交际功能, 围棋有个别名叫“手谈”, 下棋即交流, 可能得到终生的好友。纹枰手谈心领神会有利于和谐社会。日本的“围棋五得”, 头两条, 即得好友、得人和。围棋还有健身功能, 围棋能使大脑得到很好的锻炼, 益智健身, 下围棋的人大多长寿, 我还未听说过下围棋的人患老年痴呆症。日本“围棋五得” 的最后一条, 即是得天寿。古人还创造出无数优美动人的围棋诗词赋文。当代有人收集整理出版了一本《围棋文化诗词选》, 其中不少古代围棋诗词佳作, 但我深信这只是历史上的一小部分。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围棋, 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带来了无穷乐趣! 何必都要挤上职业棋手这独木桥。现在的社会功利性过强, 这种功利性有意识无意识地影响着我们的棋手。如研究棋谱只看重韩国一线棋手的对局, 日本的棋谱已不屑一顾, 更何况我国的古谱。很多棋手根本没看过我国的古谱, 恐怕连古代那些大国手的名字也全然不知。要知道中华民族有多智慧吗,围棋古谱告诉你。围棋水平的等级分为九段, 这源自于日本, 而九段的等级无疑来自于我国古代的九品。我国古代围棋的等级和官员一样, 也分为九品, 一品最高, 九品居下。每个等级又有其很雅的名称, 一品曰入神, 以下分别是坐照、具体、通幽、用智、小巧、斗力、若愚、守拙。多么有意思。古人给围棋取了很多别名, 以形状命名的是方圆、纹枰, 以颜色命名的是黑白、乌鹭。在晋代又给了围棋不少雅号, 如手谈、坐隐、烂柯、忘忧, 围棋太有趣、太吸引人, 故又将围棋称为木野狐, 等等。唐宋时代的围棋国手王积薪、刘仲甫写的“围棋十诀”、“棋经十三篇”, 享誉海内外, 至今常被人引用, 说明其含义之深刻, 影响之巨大。清代留下了很多精彩纷呈的棋谱。古代的下法与现在有所不同, 主要区别在古代对局双方先在对角放上座子, 此外要还棋头, 即多一块棋多还一子。这两条决定了与现在下法上的差异。但棋理相通, 技艺无异, 我们研究古代棋谱, 不但可以让我们了解过去, 而且可让我们欣赏古代优秀棋手的才华, 他们构思的巧妙、计算的精确令人折服。清代的围棋国手众多, 每人风格不同, 各有所长。最突出的是三位大国手, 他们是康熙年代的黄龙士和乾隆年代的施襄夏、范西屏。他们将中华民族的智慧在围棋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达到了古代围棋的巅峰。有人可能会拿现在的棋理、现在的眼光去审视、评判他们, 感到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因而取否定态度。但这显然是不公正的, 是片面的。不同的时代不能这样比较, 正如不能拿吴清源同李昌镐相比较, 正如再过数百年, 或有人会指责今天的棋手这样那样的不足或不明棋理, 因此否定今天的棋手, 这又公正吗? 明清的围棋国手众多, 又传承了大量的棋谱。虽然有棋谱, 但从未有人系统地评注。我曾出过一本《当湖十局细解》, 仅此而已。把古代国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最精彩的对局有系统地评注讲解, 以此介绍给当今社会, 这项工作工程很大, 但又必须有人去做, 不做对不起我们的先人, 也对不起今人, 对不起当前蓬勃发展的围棋大好形势。前年, 我曾在天元围棋频道中讲解了一些古代国手的对局, 越讲越感到有必要将这些古谱有系统地整理出版。我终于决心挑起这副重担, 这副担子可能要压我多年, 但这是我的责任, 是我的使命。吴清源先生得知我要从事这项工作, 特意从日本发来长文, 表示对我的支持。吴先生是我所景仰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棋士, 他以九十六岁的高龄, 写下这么多的文字, 我既感到愧不敢当, 又感到莫大的鼓舞。这里, 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好朋友、云南大益茶业集团的董事长吴远之先生, 他不但将大益普洱茶办成我国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茶企业, 而且他把那最大和最好的决心, 投向了慈善事业, 投向了文化事业。我目睹了他那云南大益爱心基金会这些年来所做的善事, 我觉得大受益和大感动! 吴先生知道我要出一套古谱大系, 鼎力相助, 使我能安心地一步一步走进古谱。我也要感谢中信出版社。该出版社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 中信集团多年来与围棋有不解之缘, 对我国围棋事业作出很多贡献。现在中信集团的董事长常振明先生年轻时是围棋高手, 参加过不少重大比赛, 并取得过出色的成绩。他对围棋的理解和热情使我决心并放心地将此书交给中信出版社。中信出版社曾出版过数本吴清源的书籍, 很获好评。我相信这次和中信出版社的合作一定是愉快的。最后, 我要感谢我的两位助手程天祥和黎剑。我虽然已退休, 但工作依然繁忙, 简直不亚于退休前, 因此靠一己之力恐难以胜任, 如今有了两位尽心尽力的助手, 天助吾也

内容概要

  过周十局,或过周倚盖十局,是明末清初国手过百龄与周嫩予的分先对局。据周篑《周嫩予传》:“梁溪过百龄氏,弈家前辈,所至无抗衡,嫩予坚不为下,当弈时,观者如堵墙,嫩予较胜焉,即今传过周十局是也。”对局之时,过百龄已享大名数十年,天下论弈者咸推为宗,奉为国手。周嫩予方当壮盛,为东南形胜之地的后起之秀。两人对垒,大都以倚盖起手,着法醇正,穷其变化,为古今不可多见之奇局。

作者简介

  陈祖德,1944年生,上海人。历任国家体育总局棋类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棋院院长、中国围棋协会主席、国际围棋联盟副会长。我国建国以来的杰出运动员和教练员。1999年被评为“新中国棋坛十大杰出人物”。曾两次获得体育荣誉奖章。曾获1964年、1966年、1974年全国围棋个人赛冠军。他是我国第一位战胜日本九段的棋手。1982年被授予九段。“中国流”布局的创始人。著有《超越自我》、《当湖十局细解》、《无极谱》等书,其中Ⅸ超越自我*曾获“人民文学奖”。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书籍目录

总序

推荐序中国流,大格局
自序
第一局 周嫩予 过百龄
第二局 周嫩予 过百龄
第三局 过百龄 周嫩予
第四局 过百龄 周嫩予
第五局 周嫩予 过百龄
第六局 周嫩予 过百龄
第七局 过百龄 周嫩予
第八局 过百龄 周嫩予
第九局 周嫩予 过百龄
第十局 过百龄 周嫩予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

后记

《过周十局》  后记“过周十局”是我国围棋史上非常有名的十局棋,对明清棋史稍有涉猎的读者,应该都有所耳闻。那么,这十局棋在当时及后世,为什么受到了如此多的重视,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人探求的问题。“过周十局”弈于明清嬗变之际。在那个时代,明朝灭亡不久,而清军平定江南的时候杀戮太重,于是心怀故明的士大夫、读书人,不肯与新的统治者合作,转而以琴棋书画自娱。在这样的土壤之上,江南棋风大盛,产生了许多名家,他们的对战以及刻谱刊行,就成为了文人雅士关注的事件。这可能是一方面的成因。第二,“过周十局”中所体现出来的棋艺的特点,也就是倚盖定式的频繁出现,属于明清两代棋艺的碰撞,这使他们的棋谱成为后世研究的资料。也就是说,其本身的价值成为了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具体言之,过百龄的棋艺大致成于明朝末年,在明、清改朝换代之际,他往来南北,纵横天下数十年,难逢敌手。周懒予则艺成于“渐变明之习气”的清初,棋式与棋路已经增加了若干新鲜的变化,因此从“过周十局”与“黄龙周虎”之对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棋从明至清演进的一些脉络。过周以后,历史进到黄龙士的时代,根据清人李汝珍的评论,“国朝(指清朝)黄月天出,极尽心思之巧,遂开一代之盛。”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得知,明代围棋的一些成法、积习,到黄龙士的时候,已经被他推陈出新,革除了一部分(尤其是倚盖),这为中国的古棋进入她的巅峰时代做出了铺垫。如前所述,过百龄一生苦心研究最有心得的,就是“倚盖”定式。他几乎是逢挂角必倚盖。徐星友《兼山堂弈谱》所收第八局为过百龄执白对汪汉年。过百龄刚以“三六起手”,汪汉年立即应以“倚盖”,让过百龄颇有不能接受之意。徐星友评曰:“过百龄一生以倚盖为长城,或以倚盖相加必不肯受。”就过百龄在“过周倚盖十局”中落败的原因,我想一方面归于他年事已高。周懒予大约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他较之过百龄年轻约三十五岁。所以过、周对决时,一个是古稀老人,年迈体衰(以常情来判断),一个是风华正茂,精力弥满(周在棋坛崭露头角的时候,根据他的本传,年龄应该不至太大)。从这个角度看,这是一场不公平之较量。第二个方面可能是过百龄受“积习”的影响,技术方面偏于保守。比如,在周懒予率先使用“倚盖”定式时,他总是对周懒予认真研究过的着法置之不理。徐星友感慨道:“乃百龄屡经创艾(因受惩戒而畏惧),绝不改计,何也?” 他还进一步评说道:“百龄专用倚盖,晚年亦兼用镇神,未识局面,故不出二者之间。”此时的过百龄,确实赶不上时代的潮流了。退一步说,一个定式也当然不能成为屡屡克敌制胜的法宝。周懒予在“过周十局”之连用倚盖,可能更多的是一种针锋相对之策。有评棋家认为,周懒予在实战对局中,很注重全局的平衡,“持一先而不失”,处处争取主动,不肯轻易受制于人。从这个角度看,他的棋艺和过百龄相比,也许已经有了某些质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许反映了我国古棋从单纯注重中盘搏杀,开始向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了。可以说,因为在大局方面多所留意,周懒予在“过周十局”中取得了“较胜”的战绩,这个胜负之差或有其合理性或必然性在。过周十局的取胜,再加上后来在唐九经举办的邀请赛中连战连胜,清初棋坛于是迎来了周懒予光耀的时代。在棋局之外的性情方面,过百龄慷慨豪侠,重情重义,视金钱如粪土。与此相关的事迹,我们在秦松龄先生所作的《过文年传》里面可以充分领教。令人惊奇的是,周懒予与他相比,也颇有几分相像。“懒予家故贫,视金钱不甚惜,所获百千,尝呼卢一掷尽之。徒手至他郡,累所获散尽如初。”从他们二人的相似处,我们也许可以推想当时围棋国手们的某些生存状态。他们的收入,大多是依赖对局的彩金,而且获胜之后,彩金的价值往往不菲。比如,吴清源先生在本书《总序》中曾提及,名满天下的施范在当湖对垒十局,他们的“盘口”达到了上千两白银。在钱财得来如此轻易的情况下,国手看待它的态度自然也非勤俭持家之人可比,往往在赌场一掷千金。过百龄回答亲戚、乡邻时曾说过,“得之弈,失之博,夫复何憾。”他二人如此,后人亦复如是,可见这种心态固非一二人所特有,而是那个时代,那个群体真实生活的某种写照。

编辑推荐

《中国围棋古谱精解大系》是第一套系统精解中国围棋古谱的系列丛书,是对中国围棋智慧的总结和提升,给围棋专业、人士、围棋爱好者的精品珍藏礼物。围棋大师陈祖德毕生巨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过周十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2条)

 
 

  •   陈祖德九段病榻中完成的围棋古谱精解著作!
    陈九段讲解的围棋古谱非常精彩,建议购买阅读。
    顺便简介一下过周十局的内容:
    过周十局,或过周倚盖十局,是明末清初国手过百龄与周嫩予的分先对局。据周篑《周嫩予传》:“梁溪过百龄氏,弈家前辈,所至无抗衡,嫩予坚不为下,当弈时,观者如堵墙,嫩予较胜焉,即今传过周十局是也。”对局之时,过百龄已享大名数十年,天下论弈者咸推为宗,奉为国手。周嫩予方当壮盛,为东南形胜之地的后起之秀。两人对垒,大都以倚盖起手,着法醇正,穷其变化,为古今不可多见之奇局。
  •   陈祖德先生在手术之后,还能坚持完成本书的写作,态度十分敬业,是后辈的榜样。陈先生研究中国古谱数十年,本人围棋水平也十分了得,解析详细到位,是难得一见的好书
  •   了解古代国手的好书,但不是很喜欢过百龄的棋
  •   明末清初两大高手的名局
  •   陈老最近编著的这套书从选材到外观都非常好,价格也不贵,很有收藏价值,对于喜欢研究和学习中国古谱精髓的围棋爱好者而言,更是非常难得的一套好书,赞一个
  •   真正研究围棋古谱的,适合4段以上看
  •   陈祖德的书,没看到过不精彩的
  •   学习围棋的经典之作,了解围棋历史的必读。
  •   陈老对中国古棋的理解和诠释,应该说无出其右。期待陈老更多的好书。
  •   必买的一套古谱大系。
  •   古谱中的一本好书。。。
  •   古谱的开拓者,继续努力,期待后续的。
  •   看了后觉陈老讲解后,明白了好多!
  •   愿陈老安息
  •   不过前几本比较喜欢
  •   讲解很精彩
  •   讲解详细, 内容丰富, 还有背景介绍. 包装精美,值得收藏!
  •   过周十局,或过周倚盖十局,是明末清初国手过百龄与周嫩予的分先对局。据周篑《周嫩予传》:“梁溪过百龄氏,弈家前辈,所至无抗衡,嫩予坚不为下,当弈时,观者如堵墙,嫩予较胜焉,即今传过周十局是也。”对局之时,过百龄已享大名数十年,天下论弈者咸推为宗,奉为国手。周嫩予方当壮盛,为东南形胜之地的后起之秀。两人对垒,大都以倚盖起手,着法醇正,穷其变化,为古今不可多见之奇局。
  •   陈老的好,慢慢欣赏呀!!
  •   比较贵,内容是精装详解
  •   陈老的作品,水平和严谨程度毋庸质疑。解说也比较详细。最不习惯的一点是,每段都是顶格写,不知道是学洋人的样子还是故意显示与众不同。中信的编辑实在太潮了,有点接受不了
  •   不如前两本,但是不用棋盘就能看不错,内容是现在的人不熟悉的,可以借鉴。
  •   不错,学了不少知识,
  •   努力学习中,好好学习。值得一读啊。了解一下。
  •   围棋爱好者的福音,原创图书精品,陈老古谱力作
  •   还行,解释详尽,可供一看。
  •   两位围棋大师用倚盖定式诠释了三百年前的围棋内涵,说吴清源大师是近代定式、新手的奠基人,那么过百龄和周嫩予就是古代定式的开拓者。
  •   非常棒的书,陈老抱病完成的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古谱大系里的最新两本著作之一。过周十局在明末清初的棋坛可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巨大历史作用,对我们研究倚盖定式可以说是最好的教程了!希望陈老能够战胜病魔,并把这套书出全,填补我国棋界的这一空白,为实现中国围棋的伟大复兴而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陈祖德的古谱讲解
  •   古谱大系第4部
  •   讲解详尽,升入浅出
  •   这本写的比较一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