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的伤疤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作者:苏珊  页数:359  字数:278000  译者:李静滢,刘英凯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从1948年开始,艾因霍德村的灾难接踵而至。在西方国家支持下,以色列犹太复国分子入侵,吞并了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世代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橄榄树林、房子和清真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在艾因霍德村人被赶出家园的那一天,一个名叫伊斯梅尔的婴儿被一名以色列士兵掳走,成为犹太人的孩子,取名大卫。

作者简介

  苏珊·阿布哈瓦
  1967年出生于巴勒斯坦。自幼颠沛流离于过科威特、约旦和被占领的东耶路撒冷,最后到达美国,在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取得营养学硕士学位,目前定居于美国。阿布哈瓦对西方媒体看待以巴冲突的报导感到失望,她经常向各大报纸投稿,作品常见《纽约日报》、《芝加哥论坛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阿布哈瓦是非政府组织“巴勒斯坦游乐场”(Playgrounds
for Palestine, Inc.
www.playgroundsforpalestine.org)的创办者,在被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与各个难民营为儿童修建游乐场,捍卫占领区内巴勒斯坦儿童的游戏权。

书籍目录

序曲
第一卷 浩劫
 1. 丰收
 2. 阿里?佩尔斯坦
 3.一无是处的贝都因女孩
 4. 他们离开之时
 5. 伊卜尼!伊卜尼!
 6. 叶海亚返回家园
 7.阿梅尔出生
第二卷 灾难
 8.多得像大海和海中所有的鱼
 9.厨房中的六月
 10.四十天后
第三卷 大卫的伤疤
 11.一桩秘密,犹如一只蝴蝶
 12.约塞夫,儿子
 13.莫夏的美丽恶魔
 14.约塞夫,男人
 15.约塞夫,囚徒
 16.兄弟再次相逢
 17.约塞夫,斗士
 18.在第一排树那边
 19.约塞夫离去
 20.英雄
 21.衰微的结局
 22.离开杰宁
 23.孤儿院
第四卷 异乡人
 24.在美国
 25.来自约塞夫的电话
第五卷 我的心在贝鲁特
 26.马吉德
 27.信
 28.“愿意”
 29.爱
 30.关于永远的故事
 31.重返费城
 32.永远永远讲不出的故事
 33.不幸的国家
 34.无助
第六卷 我们之间的纽带
 35.壁垒中的女人
 36.此处,彼处
 37.大卫的电话
 38.大卫和我
 39.大卫的礼物
 40.大卫,我的兄弟
第七卷 我的祖国
 41.阿里?佩尔斯坦博士
 42.拥抱我,杰宁
第八卷 结束和开始
 43.为了对女儿的爱
 44.主的碎片
 45.约塞夫,巴勒斯坦的损失
作者按语
译后记
中译本附录:人名地名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卫的伤疤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0条)

 
 

  •   从1948年开始,艾因霍德村的灾难接踵而至。在西方国家支持下,以色列犹太复国分子入侵,吞并了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世代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橄榄树林、房子和清真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在艾因霍德村人被赶出家园的那一天,一个名叫伊斯梅尔的婴儿被一名以色列士兵掳走,成为犹太人的孩子,取名大卫。
  •   个人比较喜欢历史题材一类的书,也很喜欢看历史题材的电影,尤其是国外的,但是不想看那种纯讲战争的历史书,尤其是几次中东战争什么的简直要把人折腾疯了。记得第一次看《追风筝的人》,那种讲伊斯兰风情融合在故事情节里的写法,远比历史书、旅行游记、地理资料上的介绍更迷人,因为生活本身是极其丰富的,那些异域迷情就隐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也因此,《追风筝的人》才真的打动了我,读书时便为那些阿富汗战争中饱尝苦难的人民悲欣交集。

    在中东成为世界焦点(貌似一直是世界新闻的焦点)今年,在当当的首页上发现了这本书。“至今唯一一部浓缩1948年来巴勒斯坦苦难历史的小说”,这样的宣传语倒是很对我的胃口。因为一直很想知道,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这两个国家之间,到底有着怎样不可解的世仇,这样的仇怨真的只能用战争来解决吗?

    周末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来读这本不算薄的小说。首先惊讶的是翻译的质量之高。除了开始有一点不太习惯译者的风格(可能因为题材的关系,略显一点硬),但很快就被译者准确、流利、冷峻的译笔所吸引。现在的外国小说,很难看到这样用心的翻译了。然后就是作者对于这样一个历史跨度的题材的精彩把握了。小说从1948年巴以第一次战争中伊斯梅尔被以色列士兵掳走写起,伊斯梅尔的亲生父母一家饱尝战争苦难,而作为侵略者的一方——以色列(好像我们的新闻是这么宣传的)并没有简单地以批判的视角来写,而是从大卫(也就是被掳走的伊斯梅尔)和养父母的亲人之爱加以侧面的展现。作者作为一个巴勒斯坦籍美国人,有这样的胸襟和视野实在使人钦佩。正是在这样的叙述中,我开始怀疑,在巴以的世仇中,真的只有战争敌人,只有侵略者和受害者这样暴力的分割吗??显然,作者告诉我们的战争并非如此简单。

    想看更多这样的好书来更新我的视野,《大卫的伤疤》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另外想说,这本书的排版很舒服,字体大小和行距很合适,虽然有300多页,但是读起来一点也不累眼睛。封面似乎有一点沉重,但是比较好地契合了书的题材,还挺有想象空间和伊斯兰风情的。
  •   《大卫的伤疤》的原始材料都是历史事实,如:1948犹太建国、1967的6日战争、1982夏提拉
    与萨布拉难民营大屠杀、 1983美国驻黎巴嫩大使馆攻击案、2002杰宁大屠杀等,六十
    年来巴勒斯坦人的苦难历史写成了这本书,虚构与史实揉合的手法,正是本书的力量
    之所在。同时,作者还揭露了911事件背后令人淌血的真实动机,揭开了新闻头条底下
    不为人知的真相,为现代世界一场活生生的政治冲突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另外,《大卫的伤疤》不仅是今天巴勒斯坦人的传记,也是作者的个人传记。《大卫?伤疤》
    中的情节与作者的亲身经历有关。作者是巴勒斯坦人,出生于六日战争的1967年,后
    来颠沛流离于科威特、约旦和被占领的东耶路撒冷,最后到达美国。她的经历几乎是
    大部分巴勒斯坦裔的知识分子共有的流亡经历,让人不免联想起当代著名的文学批评
    家之一萨义德。
    萨义德曾这样描写他的同胞们:“不论我们巴勒斯坦人身处何方,都不是在我们
    的巴勒斯坦,因为巴勒斯坦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在边境被拦截,被成群地赶进难民
    营,被禁止重新入境和定居,被阻止从一处到另一处旅行,我们更多的土地被夺走,
    我们的生活被蛮横干预,我们的声音不能传达给彼此,我们的身份被限制在令人恐慌
    的小岛上,周围则是由更强大的军事势力组成的冷淡环境……”
  •   《大卫的伤疤》是至今唯一一部完整浓缩1948年来巴勒斯坦苦难历史的小说。  《大卫的伤疤》获得2007年「美国书讯奖」历史小说类大奖。  继《追风筝的人》之后,重读伊斯兰世界的最好作品。
  •   看到后来,我是哭着读完这本书的。这本书没有所谓的巴勒斯坦与以色列教材说法的那样正式,但是确实可以让像我这样对巴以完全陌生的人对他们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不过如果是追求激烈情节、矛盾冲突、正义勇敢主人公那样小说类型的读者就不要看了,因为这本书更像一本自传。以一个出生在巴勒斯坦难民营的小女孩的视野去讲述她听人说的、亲身经历的以及亲眼目睹的每一件事,这些事在她心底留下的痕迹,重的远远超过了她自己的想象,以至于当她在拜托了这个被战火笼罩的不是家园的家园几十年后,她又带着自己的女儿返回到这片土地,并最终被以色列的犹太人枪杀在这片土地上,于是她所有的歉疚——因为她是家里唯一苟活多年的人——终于在倒在这片土地的刹那得以平息。而大卫是一个始终存在的隐线,他存在着,却只在几个时间出现在这个家族的人面前,并且直到大卫的养父临死前才把真想告诉他,我不知道大卫有没有打死过巴勒斯坦人,如果他曾经杀过穆斯林人,我想他真的会一辈子痛苦得不到救赎。
    只是直到犹太人饱受德国纳粹的迫害,还从来不知道受了迫害的犹太人竟然来到巴勒斯坦的土地上欺负阿拉伯人,虽然这块土地在很久很久以前曾经被犹太人统治,但是在这里建立犹太国家竟是以牺牲另一个民族生命来实现,一时间让我迷惑了,难道遭受过纳粹的迫害,就应该用同样的方法反被动为主动,转去用同样的手法迫害另一个民族吗?难道你们忘了被剥夺生存权利的绝望感受吗?要是这么有本事,为什么不去欺负德国人啊?柿子捡软的捏,这是我能想起来的最俗却又最适合犹太人的话。
    这本书也让我想到了抗日战争,幸好中国有个毛泽东啊!我从来没有像这一刻那么感谢这位伟大的领袖。巴勒斯坦没有这样的人,他们虽然不停的发动抵抗运动,但是他们不成气候,只能陷于挨打境地。甚至跑到美国去制造恐怖袭击,以这种方式来宣布对美国支持以色列行为的不满,可是这有什么用吗?美国有能力把你歪曲的遭人唾骂,让你明明受着无家可归、阴阳两隔的痛苦,还得担着恐怖组织的骂名。作者终究也只是个凡人,如果她是毛泽东,就不会只在这里写书,而是领导革命去了。所以能把这个故事写出来,让我们看到,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质疑人家在书里对美国的态度飘忽不定呢?唉,犹太人打心里看不起阿拉伯人,不知道那些犹太复国主义士兵有没有强奸过阿拉伯妇女,他们用刀豁开怀孕女人的肚子的行为倒是和日本人有的一比,可是日本人却是彻彻底底的畜生,南京大屠杀,杀人的血腥手法不多说,对妇女的恶劣行为也只有日本人能做得出来,竟然连尸体也不放过。每每这时,我就会想到做女人的悲哀。毛主席真伟大啊,让我们不至于流离失所,呵呵,真神奇,一部讲述巴以历史矛盾的文学作品,竟然将毛主席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放大到了极致,不能不说是感慨万千。我打心底里希望,巴勒斯坦也可以出现这样一位伟人,可以将他们带出困境。
  •   《大卫的伤疤》讲述的是巴勒斯坦苦难史,以一个被犹太人赶出自己世世代代生存土地众多巴勒斯坦人后代的角度,从最初的美丽的橄榄园,失去孩子的母亲变成了行尸走肉,到后来的难民营。巴勒斯坦人民被世界遗弃,他们的家园被分配给了另一个被伤害过的民族,原因竟然是这是一片“没有公民”的国土,所谓的“世界”是自称“尊人权于无上”的真切极权主义,打着一切慈善大旗的山姆大叔,以及它屁股后面跟着的二战同盟国。大卫是那个被犹太士兵抱走的孩子,犹太士兵在侵略巴勒斯坦家园时,偷走了巴勒斯坦人的孩子,因为他的爱人在纳粹的糟蹋下不能再成为母亲。为了自己爱的人,为了不再次受到种族清洗的罪孽,他向别的民族施加了这样的阴谋。这就是人性吧,冠冕堂皇一点可能说成是人本能中求得生存的欲望,但将自己曾经受过的巨大痛苦,强加于另外一个民族,无异于施暴者,只是施暴者可以大肆宣扬曾受害的言说。如今他们要让这种痛苦,徜徉在曾经美丽安宁的巴勒斯坦,让这种痛苦成为以色列成立的根基。被赶出家园的巴勒斯坦人民抗争着,挣扎着,在难民营中,在自己的土地上,流离失所。颠沛流离中的巴勒斯坦人,没有就此低头,他们不想被桎梏在难民营中,他们无时无刻不期待着回到家乡,回到故土。受尽磨难的巴勒斯坦人,在艰难的环境中,缔造着一个一个伟大的传说,对故土的爱,对亲人的爱,都变成了为了复国的隐忍。积蓄醇厚乡愁、爱恋、国殇的力量,组织一支庞大的队伍,游离在充满爱的国土周围,等待回归。在失去了自己亲爱的人之后,主人公把这种痛变成了隐忍,回忆中每天清晨父亲读书时相伴的苹果蜂蜜烟丝味道,融入了主人公对女儿的爱,只能把这种喷薄欲出的爱意,把在循环往复的战争中,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爱人失去一切的痛,隐忍到绵绵缠缠的爱中。只有爱可以治疗伤痛,抽取败絮,剥离腐坏。原来大爱是在大痛之后的隐忍,隐忍是持续一切绵长爱意的元素与基础。爱平凡简单,却是人这种动物丑恶的对立面,没有了爱,人与其他动物没有区别,甚至更低级。没有了爱中的隐忍,一切的爱只可能生发,却不能长久。爱、隐忍,是两个相辅相成的互补品,缺少了隐忍,爱不能伟大,不能治愈伤痛,没有爱,隐忍只是懦弱。大卫的伤疤,也是整个民族的伤疤,甚至是人类的伤疤,人类光鲜假面仁慈下的丑陋面孔,这个伤疤是永远去不掉的污痕。这污痕去不掉却可以磨平,打磨器就是爱,人类自发的爱,蕴含于对美好幸福憧憬中露出的笑容中。
  •   逝去的有很多,普通人是年华的老去。记得影片《勇者行动》中有这样的话:“衰老的坏处在于你将会无力去保护你热爱的东西。但是巴勒斯坦人保护的能力很早便被剥夺了。随着二战的结束,历史开始翻山越岭毁掉巴勒斯坦人的过去和将来。和许多村子一样,埃因霍德村再也没有晨祷时轻柔低沉的声音,也没有了巴勒斯坦人的传统美食的芳香。橄榄树或许还在,但再也没有原来那些手将他们的果实摘下。因为这里成了一个讲希伯来语民族的家园。它们原来的主人已经远走他乡,努力适应着难民营里的污泥浊水和自动步枪的恐吓。在逃跑的过程中一位贝都因女人遗失了她的孩子。”伊斯梅尔“这个名字在世上存在了不长时间便被”大卫“所取代。那个脸上有疤的孩子如果还在原来那个母亲的怀中,或许可以成为一名巴勒斯坦解放运动的斗士,正如阿拉法特一样。他也不会对哥哥约瑟夫拳脚相向,也不会不为妹妹阿梅尔骄傲。但是历史终归是历史,他是公正的,也是顽固的。1948是一个节点,那之前历史总是固执地让巴勒斯坦人享受安详的生活,而让犹太人经历苦难。但1948之后巴勒斯坦人却要面对流离失所,而犹太人则有了以色列这个国家的庇护。过去和未来总是有这样的反差。过去无法改变,不管你在回味还是不堪回首。但未来却确实掌握在每个人的手中。
  •   《大卫的伤疤》是至今唯一一部完整浓缩1948年来巴勒斯坦苦难历史的小说。本书通过一个普通的巴勒斯坦家庭从兴盛经由战争走向衰败的过程,道出了巴勒斯坦人所经历的苦难,同时对犹太人,乃至全人类恐怖主义行径的控诉。一直以来不是很理解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而这一次终于明白了这个民族的悲剧的命运和在悲惨现实下抗争的不易。
  •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正值巴以冲突又一次爆发,就像书中写到:“3月20日,一个袭击者在加利利炸死了七名以色列人,这是对于以色列人在3月12日杀死三十一名巴勒斯坦人的报复,而以色列人3月12日的行动是对3月11日杀死十一名以色列人的报复,3月11日的行动是对以色列人3月8日杀死四十名巴勒斯坦人的报复……”而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以色列轰炸加沙地带,是对前段时间巴勒斯坦袭击耶路撒冷的报复。在半个多世纪的轮回之中,我们已经无法判断谁对谁错。抛开政治、民族与宗教的外衣,剩下的只有生活在炮火之下朝不保夕的平民。书中描述了一个巴勒斯坦平民家庭从最初的悠然自得自给自足到最后沦为遭遇驱逐背井离乡的变迁。其中三代人的经历贯穿了整个巴以恩怨史。然而大卫的伤疤却深深的卡在巴勒斯坦与以色列,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结成了一个厚厚的痂,每每想揭去,却无不是穿心之痛鲜血横流。大卫是一个阿拉伯人,在小时候阴差阳错的被一名犹太人抱走,从此成了一名犹太人。长大后的大卫成了犹太士兵中的一员,在战争中,他拿着手中的钢枪,义无反顾射杀阿拉伯人,而由于他的伤疤,最终无法摆脱他是阿拉伯人的现实。是犹太人被误认为是阿拉伯人,还是阿拉伯人被误认为是犹太人,还是根本就没有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分。2012年11月18日夜
  •   大卫的伤疤 (至今唯一一部完整浓缩1948年来巴勒斯坦苦难历史的小说)这本书中谈到的大卫让我为之一振,值得一读,
  •   被内容深深吸引。这类历史小说让我了解到平行世界的人们的别样生活,非常感兴趣。查了作者苏珊•阿布哈瓦的资料,居然是个传奇性人物,创办“巴勒斯坦游乐场”捍卫占领区内巴勒斯坦儿童的游戏权,令人敬佩。
  •   大卫的伤疤 (至今唯一一部完整浓缩1948年来巴勒斯坦苦难历史的小说), 内容和价位都不错。
  •   《大卫的伤疤》是至今唯一一部完整浓缩1948年来巴勒斯坦苦难历史的小说。
  •   在西方国家支持下,以色列犹太复国分子入侵,吞并了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世代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橄榄树林、房子和清真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
  •   从《莎拉的钥匙》到《大卫的伤疤》,送受迫害的犹太人到被驱逐的巴勒斯坦人,犹太人受到的苦难最终却由巴勒斯坦平民买单。阿拉法特说过:“我是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它从我手中落下。” 巴勒斯坦还有橄榄树吗?一本相当不错的书,强烈推荐。没有看过原著,但还是感觉翻译的非常不错。看这本书钱觉得应该先看看《莎拉的钥匙》。
  •   接触到伊斯兰世界,中东地区的书,是从《追风筝的人》开始的,也是本很不错的书。《大卫的伤疤》看完以后,说实说,我以前总不明白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国家到底怎么回事,为啥整天打来打去的,看完这个算是清楚了。不过这也有可能是一家之辞,不知道以色列方面有没有出类似的书的,可以看看那边是怎么说的。
  •   躺在床上,默默的也看完了《大卫的伤疤》
       关于以色列,关于巴勒斯坦,关于黎巴嫩,还关于能接纳一切名族的美国...
       前不久看了十三钗,对战争中士兵与妇女的残忍,一而再的怵目惊心,而在书中轻描淡写的几句,发觉,这样的事情在巴勒斯坦怎么可能会没有呢,抑或是参杂这其他残暴的事件中,这种性虐待又会是怎样的平常呢
       作为经受过灾难的民族,当发现自己曾经经受过的灾难也在,仍然在别的民族上发生时,惺惺相惜的感觉变出来了。
       她说,当她看到双子楼倒塌的那一刻,她才哭出来,因为看到了那些妇女,那些在双子楼倒塌时,丈夫深陷其中的妇女,有人安慰。她觉得曾经她经历的一切,现在有人能够理解了。那种悲痛终于释放出来,同样这便也是我们民族对其他苦难民族的相惜...
  •   读完了这本书,感受到了巴勒斯坦苦难,也了解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历史纠缠,大卫的伤疤,不仅仅在头上,更是在心底!
  •   对巴勒斯坦,我一直以为就是1947年之后被以色列夺走领土后,巴勒斯坦人一直过着相安无事的生活。但是通过这本书善良的巴勒斯坦人之前一直善待从各个地方避难到那儿的犹太人,但这个世界对巴勒斯坦开了个很大的玩笑,犹太人在美国等联合国的支持下大面积占领了巴勒斯坦,而且至今经常屠杀无辜而善良的巴勒斯坦人。我现在能明白为什么中东出现极端恐怖主义分子,其实他们不是恐怖主义,而是被逼的那样。请上帝睁开眼睛看看他的子民干了什么。
  •   大卫的伤疤是巴勒斯坦苦难历史的小说,很感人,多看看有好处。
  •   躺在床上,默默的也看完了《大卫的伤疤》   关于以色列,关于巴勒斯坦,关于黎巴嫩,还关于能接纳一切名族的美国...   前不久看了十三钗,对战争中士兵与妇女的残忍,一而再的怵目惊心,而在书中轻描淡写的几句,发觉,这样的事情在巴勒斯坦怎么可能会没有呢,抑或是参杂这其他残暴的事件中,这种性虐待又会是怎样的平常呢   作为经受过灾难的民族,当发现自己曾经经受过的灾难也在,仍然在别的民族上发生时,惺惺相惜的感觉变出来了。
  •   唯一绝对算不上,但确实是一部完整浓缩1948年来巴勒斯坦苦难历史的小说。对于关注巴以冲突的朋友来说,可以从中读到带有感情的信息
  •   至今唯一一部完整浓缩1948年来巴勒斯坦苦难历史的小说,但是我相对更同情犹太人,毕竟那曾经是犹太人的故乡!
  •   书是正版,纸张不错,印刷很好,至今唯一一部完整浓缩1948年以来巴勒斯坦苦难历史的小说!
  •   正像书中介绍的一样:至今唯一一部完整浓缩1948年来巴勒斯坦苦难历史的小说
  •   这段时间喜欢上了描述阿富汗巴勒斯坦的作品,从追风筝的人,流浪者史诗,再到今年的大卫的伤疤,囤来,好好研读。
  •   这本书描写了巴勒斯坦的生活,有些情节读来震撼人心却又令人心碎,以前我们熟知以色列的犹太人曾饱受磨难,可这位他的邻居也同样接受着历史无情留下来的苦难,作为阿拉伯世界的一成员,一直想要建立独立国家确未能如愿,巴以冲突持续不断,给了这个国家苦难,也给当地区域造成了动荡的局面,由此可见,有一个强大安定的国家是多么重要。读此书,可以体会世间的一些生来受罪的人们是多么喜欢有个和平安康的生活环境。
  •   在这本书之前我刚刚看完了《追风筝的人》紧接着这本《大卫的伤疤》,一本描写阿富汗,一本描写巴勒斯坦。让人都中东地区有了更真实的了解。
  •   一部完整浓缩1948年来巴勒斯坦苦难历史的小说,值得一看,推荐!
  •   谢了巴勒斯坦苦难史,大卫的伤疤,不错的小说。
  •   唯一一部完整浓缩1948年来巴勒斯坦苦难历史的小说,很真实
  •   如书中介绍所言,一直以来我们对巴以冲突多站在以色列一边,而把巴勒斯坦放在收谴责的一方。其实这也是我们受长期报道所形成的偏见!以色列就真的是正义的一方,巴勒斯坦就是恐怖分子?我看来,他们都是同样不幸的民族,以色列千年以来流浪世界各地,饱受迫害,好不容易能有了自己的土地,他们会不为之流血吗?巴勒斯坦人千百年都居住在耶路撒冷,他们就活该被以色列驱逐而不反抗?巴以冲突已经六七十年了,双方任未能够和解,和平任就遥遥无期。战争实在太残酷了,受到伤害的也是双方的民众,我想说,够了!不要再打了!愿和平早日降临两个苦难的民族!
  •   应该说是部很不错的书籍~一部完整浓缩1948年来巴勒斯坦苦难历史的小说~可以了解下历史~
  •   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争小说,不为人知,却苦涩悲情,,一个伤疤,两个国家,一代人。
  •   装帧还不错,内容震撼人心,是一部完整浓缩1948年来巴勒斯坦苦难历史的小说
  •   一部完整浓缩1948年来巴勒斯坦苦难历史的小说,想了解巴勒斯坦就看这本吧
  •   正想了解中东历史。至今唯一一部浓缩1948年来巴勒斯坦苦难历史的书使我大开眼界
  •   一本催人泪下的好书。每天从电视上看到巴勒斯坦人向犹太定居者发火箭弹,被以色列飞机大炮坦克重火力报复,伤亡惨重的样子,觉得他们活的很卑微,同情他们。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只是想要一个生存的空间,甚至都可以放弃本该属于自己的土地。但是他们得到了什么,封锁歧视饥饿死亡,在惶恐中度日。这让我感觉不是在现代社会,而是数百年前殖民时代,被征服者悲惨的命运。想到我们的国家当年被英国人羞辱的往事,想到日本人在我们国土上残酷的往事,现在还在巴勒斯坦人身上再现。我感到很悲哀,无尽的悲哀,悲哀我不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悲哀我不能把以色列人赶出巴勒斯坦的土地,悲哀我们的国家还是被这一切的始坐踊者--美国压制的抬不起头来。。。。。。
  •   感谢当当的1折热卖活动!我很骄傲的用了买一瓶康师傅的钱,得到一部了解伊斯兰世界的好作品。小说从1941年写起,横跨60多年,以巴以冲突为背景,描述了四代巴勒斯坦平民家族的血泪奋斗求生的故事。作者栩栩如生的向我们讲述着真实的历史故事,人物是虚幻的,但事件却是真实的。这同时也是一部由各种爱交织在一起的人道主义大爱的小说。这里有亲子之爱,男女之爱,朋友之爱,骨血同胞之爱,对家乡、对民族的热爱,以及对立的民族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恨纠葛。 浓墨重彩刻画了战争带来的牺牲,及痛彻心脾的撕裂感,表达了巴以人民对和平的期盼与向往……(最后表达一下对译者老师们的敬意)
  •   这部小说我是一口气读完的,但绝对没有五颗星那么好。小说后记中提到这是来源一个短篇小说,并非原创。还提到唯一发行过这部小说的出版社出版这部书后不久倒闭了。最后通过多方努力,多人帮助才得以流行起来。其中如何操作的就不得而知了。整体来看,这部小说很凌乱,人称经常莫名其妙的变换,一会第一人称,一会变成第三人称。书名大卫的伤疤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突出和拓展。全篇小说沉浸在一种无限自怜的悲悯中,缺乏实打实的现实根基,让人物有种脱离实际的感觉,似乎人人都近乎天使般的善良。其中对一些事件的描述的确震撼人心,但不足以成为小说的亮点,何况还是直接转载报纸的报道。小说写的畏首畏尾,既想抨击美国,但又对美国有着依赖,既想谄媚美国,又怕失去小说讽刺力度。立场飘忽不定,又不敢完全站在某一方。所以,这部小说实在很平庸,更不能与《追风者的人》相提并论。完全两个级别。我们被宣传误导了。
  •   巴以问题只怕会成为旷日持久的问题,看完小说改变了我很多看法。虽然作者是从阿拉伯人的视角看世界,但不论是什么立场,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难民确实是很难解决的。书中有一段话写得很好,世人都称犹太人是智慧并且勤劳的,每每称赞以色列的各种出产味美质优,但这些作物是经过原来生活在这里的几十代的阿拉伯人改良的结果,犹太人占了他们的家园,占了他们的先祖创下的基业,如今成了犹太人的天堂。政治无对错,苦难亦无尽头,希望这些阿拉伯难民能早日过上好生活。
  •   《大卫的伤疤》和《出埃及记》我是连着读的两个作者站在不同的立场分别站在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角度关于中东问题表达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两个民族都有自己苦难历程而这种民族的冲突信仰的对立有着太久远的历史很难在人民心中顿逝希望随着时代的进步彼此都变得宽容一些
  •   这一两年不断地在寻找当代国外的优秀作品看,深河、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白夜行、女法医、三杯茶、岛、死亡拼图、神秘河、出埃及记....大卫的伤疤,应该是一个象征吧,历史和现实总是这么残酷,而且这种残酷还在继续之中。犹太人、阿拉伯人,各有各的苦难,人类再怎么高度文明,还是摆脱不了像动物一样群族之间无休止的争斗厮杀,也许,这是一道永远也无法愈合完好的伤疤。
  •   以色列是一个悲剧的国家,但是巴勒斯坦更悲剧,他们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国家,遭受了各种殖民者的奴役,最后还要被犹太人从自己的土地上杀戮驱逐。难道一个国家可以以千年前该土地属于他的,就驱逐上面的人们,并占为己有?法律不都同意认定既定事实吗?况且不是巴勒斯坦人把犹太人赶出,但却遭受着最无情的报复。
  •   我想读完这本书的人,所心里感受的也是融入,哀伤和倾尽一切的抢救。“故事中的主角属于虚构,但巴勒斯坦并非虚构,故事中的历史事件和任务并非虚构”,我坚信这句话!  关于苦难。看过好多关于困难史,作为国内人更不会缺少对南京大屠杀的了解,但是看到这本书中的苦难,让我不由自主的在眼泪的浸泡中从头到尾看完这本书,妈妈,兄弟,儿女,1个个的在子弹中倒下,1个个被无情的屠杀,留给还在世的人太多的绝望和崩溃的痛。天天面对的不是阳光和微风,以及橄榄油的清香和收获的喜悦,而是无休止的轰炸、屠杀、耻辱和致死,以及被迫割离挚爱的土地和家乡,一代代成为无家的难民。他们只是想回家。  关于反抗。他们是那么弱小,他们只是朴实的农民,一辈子辛勤劳作,在橄榄成熟的时间用嘴灵巧的双手铺开那些用来接橄榄的地毯,换来欢乐、舞蹈,家人的相亲相爱和橄榄油的清香。他们也是虔诚的穆斯林,无论历程什么他们都不会忘记多谢安拉,不会质疑真主的力量。但是为什么,1个安分守己百岁的老人被活埋了?1个有着玫瑰色小嘴刚降生的小女小孩腹部被金属弹片炸出了1个洞?1个就要回到深爱的身怀六甲妻子身边的丈夫和救死扶伤的大夫被炸死?,,,,,太多太多了,他们就这么死了,没有任何交待,愧疚,尤甚一丝丝的同情心。即使那样,他们反抗,也只是为了回家。
  •   行文流畅优美而沉重,以前对犹太人、巴勒斯坦的历史基本上是不清楚的,一个民族的历史、伤疤,让我对此类书都产生了兴趣
  •   这本书写的真的很好。虽然题目名字是大卫的伤疤,但是主线却是围绕大卫与家人失散后家人之间发生的生离死别。把家园被夺无法拯救挽回的痛苦写的深入人心。战争是残酷的,会让无数的人们失去挚爱之人,会让无数的家庭面临破碎的危险。这本书还原了战争中所可能发生的一切,甚至今日仍有地区在遭受这种痛苦。人们应该呼吁和平的,不应该让铁蹄踏碎国家的土地。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翻译,我记得很清楚的是翻译这本书的人写的一句话。他说好的翻译是能让人看到作者本身想表达给读者的东西,是能凡映出作者的写作特色以及不同国家的作者写作风格的不同,这些都要能在书中表现出来,所以翻译的时候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多考虑,不要一味的加入自己国家的习惯用语,那样的话翻译作品看起来只是国家中某一部小说的重复而已。这本书是真的很不错的。不论是文章还是翻译。都值得我们思考,思考我们这些没有处于战争环境中的人过的是怎样幸福的生活。
  •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宗教纷争旷日持久,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本书《诸神的争吵》,写的很好,但始终觉得朦胧不清晰,两个国家的争端不仅仅局限于领土,更是宗教信仰以及西方势力纠结于此。所以,想找一本书看看巴勒斯坦的究竟。这部小说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巴勒斯坦的一面。
  •   这是我迄今为止读到的唯一一本介绍巴勒斯坦苦难历史的书。
    也让我重新认识了犹太人,这个特别的民族
    除了原作者文笔功力深厚
    译者翻译的文字更是精彩纷呈,将原著百分百完全以中文的面貌展现
    真的很不错的一本书
  •   浓缩1948年来巴勒斯坦苦难历史的小说,很感人
  •   浓缩1948年来巴勒斯坦苦难历史的小说,我们不缺苦难,不缺反抗,更不缺爱。巴勒斯坦也是人类的缩影。
  •   非常棒的小说,看完之后长出了一口气。作者是一位巴勒斯坦籍美国人,她编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二战结束后,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美国的支持下,依靠武力回到巴勒斯坦建国,他们对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做着希特勒在德国对他们所做的事情。。。翻译的水平很高,应该是我目前为止看过的最佳翻译。
  •   读完《追风筝的人》,爱上了战争题材的小说,特别是中东地区的。感觉《大卫的伤疤》比《追风筝的人》更好看,不那么亲美,记录了真实的历史,令人震惊,又令人心碎。看自己国家的战争是爱国主义教育,看别人国家的战争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教育。不要战争!!
  •   长久以来,我总是对犹太人充满着同情和敬意,对“恐怖主义”嗤之以鼻,但是这本书颠覆了我的看法。如果说,联合国给了犹太人一个家园,让流浪许久的民族终于有了家,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那么,把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的巴勒斯坦驱逐出他们的家园,就一定公平的吗!

    书中的人称比较混乱,不是始终以一个人的口吻述说故事,也许讲述四代巴勒斯坦人和他们的家的故事过于复杂的缘故吧。文字并不能说是优美(或者和译者有关),但心里描写十分细腻,失去亲人的悲哀痛彻心扉,以及朴实的浓郁的对家的渴望,让我无法控制地让他们的苦难同情、感动、落泪......

    如果有人再问我的愿望是什么?我会说,“世界和平”
  •   一直以来对犹太民族的历史很干兴趣;可是,巴勒斯坦怎么了?尽管是一部小说,但也能让我们了解这两个民族国家的恩恩怨怨。好书,值得读。
  •   看过之后,对文中所描述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区的普通民众生活,有了一点认识。朴实的描写,感觉像在描写中国乡村一样,亲切。半个世纪的时间虽然短,但是仍然让人们读出历史的沧桑。文中虽然避免血腥,但是仍然让人们读出战争的残酷。推荐!
  •   巴勒斯坦冲突不断,但是国内反映其政治的书很少,主要是该地区民族、宗教、国家、历史矛盾太复杂,学者少敢涉足。反映其人民苦难的小说更几乎没有,所以这本书很值得一看。
  •   因为年纪见长的缘故,不再追着电视、小说看下回分解,没有急切感。但,「大卫的伤疤」让我重回这种越看越深入情节中的一种"真实感"语言很平实,故事在平实中平展给你,很真很好。以色列、巴基斯坦,犹太人、穆斯林,又怎样,只让人厌恶一切打着可笑借口而发起的战争和掠夺。在看这本书时,电影「钢琴师」的很多情节与文章中的字字句句交错叠加一起,只让人可怜天下众生的平凡百姓。
  •   这部小说大部分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它以1941-2003年这60多年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冲突为背景,描写了横跨四代的巴勒斯坦平民家族奋斗求生的故事。“它是一部细腻、优美而发人深省的小说,是一本好书,震撼人心却又令人心碎”。它确实是这样。
  •   作为阿拉伯语学习者,对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关注一直以来都没有间断,但是却一直通过冰冷的新闻和历史文献,终于有这么一本充满人性和人文关怀的小说,终于有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关注这纠缠了几代人的存留问题。好书,非常赞的小说!
  •   伟大的古国巴勒斯坦在小国以色列的侵犯下,国土被占,民众流离,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普通伊斯兰家庭的苦难流浪史,大家可以看看
  •   苦难的小说...关于以色列..关于巴勒斯坦.关于黎巴嫩..关于战争...关于家园...关于流亡...只是想回家,他们只是想回家而已..
  •   这是一本关于巴勒斯坦历史苦难的小说,读小说了解历史,别一番滋味!
  •   让人感动的书,作者直视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民族矛盾,通过一个巴勒斯坦家庭在巴以战争中的命运揭开了这场战争给人民强加的深沉苦难,语句动人。
  •   每次看这些巴勒斯坦、阿富汗等苦难历史小说,心里都很不平静,除了对侵略者的反感,厌恶,更大的是对被侵略国家人们的同情,同时对我们能拥有如此美好的生活感恩、珍惜!
  •   巴勒斯坦,地球唯一的一块伤疤……
  •   从中文版透露的信息来看,似乎英文名是“Mornings in Jenin”。小说文笔优美、细致,带着婉约的忧伤和一种隐藏的力量。   大卫的伤疤,不是在脸上,而是在撕裂的身份里,被历史和社会强行割裂的爱里。他的这种伤是个体的特例,但仿佛正是这个地区的现实写照。一方面,这本书打开了一扇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让读者看到那些曾被视作“恐怖分子”的巴解组织成员的作为“人”的一面,他们的历史,家庭,成长,爱和梦想。另一方面,作者也没有单纯地指责作为入侵者的犹太人。在阿梅尔面对枪口的瞬间,她的恨消融了,她终于不需要再压抑自己。“因爱得救赎”。
  •   书的介绍是这是一本讲述巴勒斯坦苦难历史的小说,之前没阅读过这方面的书籍,也算是一次新的尝试吧!
  •   这是我第一次写评论,确切来说是在当当购买很多书后的第一次评论。之前看的书没写评论是因为自己很懒,其次觉得自己没那个水平来写评论。
    或者可以说,只是在完成每年都读几本书的任务上,搜索到这本书,但是读完这本《大卫的伤疤》之后,很震惊!我不得不写下几句话。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对历史不感冒,或者说我只是个80后,在现有“幸福”的生活状况下,以前在书本上背诵到的历史知识,都无法真实地感受。我们的前辈,那些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即使通过言传,我亦无法理解他们所遭受过的那些残酷的、无助日子。那些感受,我可以说,就算是最出色的导演也无法用电影来还原。但是,我却可以从书中的每字、每句领悟到那种滋味。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自己仿佛变成了主人公阿梅尔,同时也很欣赏翻译的功力,因为具有这样的高水平翻译才能让我感同身受。对于本国的命运,和其他国家的命运,我可以说,从这次阅读这本书的经历,让我有很大的思想上的改变。!
    的确是很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   巴勒斯坦苦难历史的小说,了解一个民族的苦难
  •   巴勒斯坦苦难历史的小说,看得人很心痛。
  •   巴勒斯坦的苦难,沉重的历史小说!!!
  •   本以为它会比他的外表还要朴素,没想到内容是直击心底的震撼。
    语言简单但深刻,朴素却经常在峰回路转中醍醐灌顶,在这一点上要感谢译者。
    内容,它让我彻底的了解了什么是战争。
    战争,比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中的人要残酷血腥千倍万倍。
    在这一刻,谁还能继续心安理得的当那些在网上说话不用负责的好战分子?
    想想家人吧,想想生活吧。

    战争,从来都是统治者的过错。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以色列还是巴勒斯坦,人民永远是无辜的。
  •   当一个以色列士兵用冰冷的枪指着一个手无寸铁的巴勒斯坦平民时,在他那麻木了的瞳孔里,我看到的是一个犹太人惊恐到绝望的神情,而在那个巴勒斯坦平民的眼睛中,我看到的竟是德国法西斯那残酷的嘴脸!多么可笑而又讽刺的事情!一个受到暴行又深知暴行之苦的人竟然把同样的暴行施加到了别人身上!
  •   这是一部巴勒斯坦人民的血泪史,一直以为巴勒斯坦地区老是打打闹闹,殊不知为了家园而战。但我更闹不明白,犹太人受到纳粹分子的迫害,不去报复纳粹分子,反而转嫁给阿拉伯人,真是难以理解了。
  •   巴勒斯坦,流浪了千年的苦难民族,我支持你反抗以色列
  •   从第二页开始,我的脸上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泪得流淌。从来没有这么完整的流着泪然后完整看完一部书。看完之后我发现这是我最最喜欢的一本书。

    巴勒斯坦的苦难太深太重,而爱,即使在惨无人道,暗无天日的战争岁月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它比那民族的苦难还要深还要重
  •   应该说到目前为止的这一生,是听着巴解组织、以色列、黎巴嫩真主党、约旦河西岸等词语长大的。可是直到看了本书,才真正了解了那个苦难的民族、那些失去自己世世代代生活着的土地的人民,冤冤相报何时了?没有土地的国家侵略、占领、驱逐有土地的国家。书中主人公阿梅尔在难民营出生,在发达的美国成长,还有一个同胞兄弟被以色列人收养长大,长大后驱逐本是同根生的同胞。是很值得一次性看完的好书。
  •   这本书买了好久才挤出时间读,很好的一本小说,如今的巴以问题已经不像前几年那样天天上头条了,但是种族、地方歧视的痕迹在世界角落里无处不在。当种族歧视混杂在亲情友情爱情里,就变成了难以扯清的血肉模糊的伤口。以爱的名义去伤害,最后得到的只能是两败俱伤。大卫的伤疤,以一个小女孩的两个家庭几代人的故事,给我们以深思。
  •   一部描写巴勒斯坦民族命运的书,第一章读完就感觉不错,原著写的应该很不错,翻译的也很细心,并且因为是描写巴勒斯坦民族的书,书中很多关于穆斯林的生活方面的知识,在提到的地方下边都有相应的解释。算是很贴心的一点了,读了小说顺带了解这些知识也是一些收获。对咱中国人来说,民族、宗教、信仰等等东西现在真是淡化的不能再淡化了。 当然了各种宗教还是有的,也有很多信仰各种宗教,那作为局外人觉得,国人大部分的所谓信仰真是只是表面功夫而已,很难达到别人这种融入血液融入骨髓的深度。
  •   书中的主角是阿梅尔,讲述了她的亲人以及她以及整个巴勒斯坦的苦难历程。看完后,深深的为巴勒斯坦人民的遭遇感到难过。
  •   民族的苦难,个人的悲痛,这就是历史,也是现实。有些历史,可能会被遗忘,但有些伤痛怎么能忘记?娓娓道来的故事,带人进入一个真实的充满悲伤的世界,讲述一个被世界遗弃了的民族在怎样的无尽的悲伤中坚强的想要站立起来!让人们了解一个从未了解过的巴勒斯坦民族!
  •   以前对于时事并不是很关注,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在印象中不同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历史的真相淹没在各种不真实的故意的掩埋中,如果书中所讲的是真实的,那么。这个真实的世界实在是太残酷了。唏嘘不已。
  •   看完了,心里难受了一阵。 每个峰回路转,每次他们的相聚都以为结局会是越来越好,故事却在阿梅尔的家人一个个离去中发展,最后是她的离去。 从来没有太过关注中东,不太关注巴勒斯坦,以色列,黎巴嫩,阿拉伯。看完书,默默地想了很久,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我们,常常以为只有我们的国家有过南京大屠杀,只有我们受过那般痛苦的战争经历,通过这样的文字就能让我们在心里痛哭,那么他们呢?在绝望中等待?还好他们有安拉,他们许过千万次的愿望,他们想要回家?没有巴勒斯坦的土地就没有他们的家园,他们的家园被侵占,被摧毁。而他们的信仰的中资却开始强烈的生长。 愿世界和平,盼你们安好。
  •   也是巴勒斯坦的伤疤。
  •   看本书可以了解一下巴勒斯坦的苦难,虽然犹太人在历史上遭受的苦难也很多
  •   这是一本好好的书,深刻理解巴勒斯坦苦难历史。值得一读
  •   我想读完这本书的人,所感受的就是融入,哀伤和倾尽一切的抢救。“故事中的角色属于虚构,但巴勒斯坦并非虚构,故事中的历史事件和任务并非虚构”,我相信这句话! 关于苦难。看过不少关于困难史,作为中国人更不会缺少对南京大屠杀的了解,但是看到这本书中的苦难,让我不由自主的在眼泪的浸泡中从头到尾看完这本书,父母,兄弟,儿女,一个个的在子弹中倒下,一个个被无情的屠杀,留给还在世的人太多的绝望和崩溃的痛。
  •   一个民族的苦难历史,让我们读来深深地感动,大卫的伤疤,令人深思。
  •   一个家族的分散聚合,巴勒斯坦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个世界的人民要承受多少的苦难,才能够有一丝安宁的生活,简单的幸福。
  •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巴勒斯坦的书。
    尽管新闻每天都离不开巴以冲突,但战争的起因却从来没有关注过。看了这本书,才真切地感受到战争下的巴勒斯坦人民的苦痛。
  •   这是我读到过的对阿拉伯世界最详实最感人描写的小说。小说翻译非常流畅,基本保留了原著的精髓。而作品最大的优点是,过去我们对巴勒斯坦的了解仅仅限于新闻,从来没有走入过他们的情感世界,而这部小说细腻丰富的情感描写,打开了一扇了解他们的门。最后你得出的结论是——真主安拉和菩萨是如此的相似。
  •   我不知道该怎样评价这部小说,以色列的故土,巴勒斯坦的家乡,不为人知道的对与错,只有时间才能证明!
  •   这本书还没看,但是其名早已是如雷贯耳,这本书讲述了二战后巴勒斯坦建国过程中普通下层民众所经历的苦难和痛楚,确实能带给人许多以历史的和现实的思考,以文中主人公的遭遇表现的许多普通民众的无奈,虽然此书出自一位西方人之手,但其中大部分观点都还比较客观。
  •   还没看完,刚看前两章,但已经很喜欢。个人比较感兴趣于伊斯兰世界的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以巴勒斯坦为地理背景的故事,相信读完后会有意外收获。
  •   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历史充满兴趣
  •   超喜欢···看完后知道了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历史。一本好书
  •   不错……让我更知道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历史
  •   是一部能够通过小说的方式向你讲述巴勒斯坦的故事的作品。值得去品味。
  •   买了好久了,肯定又是默认为好评了。当当这一点做的很不厚道。但是对于这一本书,我接受“默认好评”,绝对接受。当时看推荐有很强的读的欲望,果断下单。还没看完,大概一半了吧,很过瘾。当然,对于一部“苦难史”评价“过瘾”似乎有点太残忍了……推荐有兴趣的读一读,“巴勒斯坦苦难史”……全人类都该读一读,尤其是战争背后的操纵者。顺便说一句,当时赶**当活动,这本书只花了五块钱,赚大发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