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代香港人

出版时间:2013-5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陈冠中  
Tag标签:无  

前言

序杂种城市与世界主义本书收录的是2000年后我在北京写的部分文章。从那时我开始跟内地文化、知识界的朋友连续而紧密地接触。随后若干年来我都在一面补课,追溯、辨识同代内地读书人的知识宗谱,一面交流、思考他们当前的问题意识。因为我是带着同中有异的“前知识结构”进来的,双方难免有冲撞也需要不断对话和互补。1992年至1994年,我在北京待了两年多,然后在台北生活6年——令我大开眼界的20世纪90年代。加上之后在北京多年,这就成了我长达20年在知识上的调整补充期,连我笔下的香港都不一样了。之前大部分时间我都在香港,得益于信息自由之便,寻觅到不少在当年香港都算是主流之外的异端思潮和小众趣味:文化上,我跟同代的文青一样,在青春期受到英美摇滚民谣、反叛文化、台湾作家和欧陆电影影响;社会立场上,我是支持解放、包容和替弱势群体争权的“进步主义”者;政治思想上,则是从马克思主义和70年代的欧美“新左”(我在1981年出版的第一本书是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的文论),转到坚决反对专制的自由主义(哪怕只是罗尔斯、纳斯鲍姆一类的正义自由主义、能力自由主义),向往社会民主,同时照样厌恶各种形态的帝国霸权;经济上,我接受“混合经济”,从80年代开始就转向“后凯恩斯”观点,支持中国改革开放,但是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80年代的香港还让我注意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文化研究、后殖民、大历史、地球村意识和世界主义的议题。来内地之前,我认为不管怎么说,自己都该算是左翼的——哪怕只算是中间偏左或自由主义左翼,一种犹豫的、对许多困惑都没有现成答案的,但却明确地反对暴政、讨厌谎言、拒绝残忍的左翼。到内地后,我发觉自己不能认同中国式的“新左派”。虽然自由主义左翼听上去像是悖论,我觉得有时候也只能用“左翼自由主义者”这个不理想的称谓来识别自己。这里并没有收集太多我的政论时评,但多篇文章涉及上述关注点,都是2000年以后我在内地期间,多少带着中国问题意识写的。感谢徐晓的坚毅策动,张万文的编辑,中信的出版。

内容概要

《我这一代香港人》以一个港人的角度,为读者解读了“港人港事”以及世界其他一些城市,主要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全方位谈香港,比如香港的社会文化史,香港回归十周年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其余两部分主要聚焦于世界一些其他城市的观念,比如美国的城市等等。
作者对于香港的描述被认为是有史以来解读香港最好的一部作品。

作者简介

陈冠中,香港作家,获得2013香港书展年度作家。生于上海,长于香港,曾在台湾居住,现居北京。先后就读于香港大学与美国波士顿大学。绿色力量、绿田园有机农场、香港电影导演会等发起人,现任绿色和平国际董事。1976年创办生活潮流月刊《号外》。曾在90年代中期任《读书》海外出版人。著有小说“香港三部曲”(《太阳膏的梦》《什么都没有发生》《金都茶餐厅》)《盛世》《裸命》,评论集《城市九章》等。

书籍目录

序杂种城市与世界主义/V Ⅰ 我这一代香港人:成就与失误/003 90分钟香港社会文化史/021 杂种城市与世界主义/056 全球化时代主权国家的特区论述:香港/082 众妙之合:实干心态、功夫精神、创新意识/117 香港设计的几个主题/122 粤港澳创意文化共同体/125 Ⅱ 波希米亚北京/135 台北这个城市的好/163 街道,城市和我的五个错误想法/170 住在雅各布斯的城市/178 Ⅲ 给受了过多人文教育的人/187 是荒诞又如何?/217 美国怎么了?/220 墨索里尼的幽灵/226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我这一代香港人:成就与失误 我是1952年在上海出生的,4岁到香港。小时候上学,祖籍栏填的是浙江鄞县,即宁波。我在家里跟父母说上海话,其实是宁波话;跟用人说番禺腔粤语,上幼儿园则学到香港粤语。我把香港粤语当作母语,因为说得最流利,而且自信地认为发音是百分百准确的,如果不准是别人不准,不是我不准。就这样,身份认同的问题也解决了。 我后来才知道,我是属于香港的“婴儿潮”一代,指的是1949年后出生的一代。香港人口在“二战”结束那年是50万,到1953年已达250万,光1949年就增加了近80万人。随后十来年,出生人口也到了高峰,像旧式的可乐瓶一样,开始还是窄窄的,后来就膨胀了。 我这代很多人对童年时期的贫穷还有些记忆。家长和家庭的目标,印在我们脑子里的,似乎就是勤俭,安定下来,改善生活,赚钱,赚钱,赚钱。 我们的上一代当然也有一直在香港的,但很大的一群是来自广东、上海和内地其他地方的,是在认同内地某个地域而不是香港的背景下走出来的。 南来的知识分子更有一种文化上的国族想象,逃至殖民边城,不免有“花果飘零”之叹。 然而,从我这代开始,变了。我们只是平凡地长大着,把香港看作一个城市。 这里我得及时声明,我是在发表对同代人的个人意见,并不是代表同代人说话,说不定有人一生出来就懂得爱国反殖。我在下文想说明的一点恰恰就是,爱国和民主一样,对我们来说都是后天慢慢建构起来的。 我们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是不介绍中国20世纪当代史的。尽管中文报纸上报道内地的消息,我这代在成长期往往在意识中是把当代中国大致排斥掉的。 我这代一个最大的共同平台,就是我们的中小学,不管是政府还是教会或私人办的。 我的学校当时是怎样的呢?是一条以考试为目标的生产线。我这代人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考完试后就会把学过的内容给丢了。这对香港一代成功人士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可以很快很聪明地学很多东西,但转变也很快,过后即丢,而且学什么、做什么是无所谓的,只要按游戏规则把分数拿到就行。 在中学里面,我觉得唯一不全是为了考试的学科,除了教会学校的《圣经》课,就是中文和中国历史课。我们的中文老师可能也是我们接触到中国传统的唯一渠道。关于中国文化,甚至做人德行,都可能是从中文课上获得的。现在我这代人中,对文化历史时政有些理想主义想法的人,很可能都是中文课的好学生,或读过武侠小说,否则说不定连小小的理想主义种子都没有了。 可惜中文课在香港英文学校里是比较边缘的,有些学校根本就不开这门课。 1964年,我这代进入青春期。那年,披头士乐队访问香港。 我那比我大一岁的姐姐和同班同学去电影院看了10次披头士的电影《一夜狂欢》。 我们跟父母有了代沟,稍留长了头发,穿牛仔裤,弹吉他。因为我们曾手拉手唱过英语反战歌,我以为不用问大家都是接受平等及参与性的民主的。我要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才觉悟到二者没有必然关联。

编辑推荐

《我这一代香港人》作者陈冠中,获得2013香港书展年度作家。《我这一代香港人》与《世代论》互为表里,与《吾国吾民》隔代相望。游居香港、台北、北京三个中国人的都会的陈冠中对香港婴儿潮一代人的反省、体察与建议,针针见血;像一场探险,源源不断的文化词汇和思想理念汹涌而来,严肃而幽默,复杂而深刻。陈冠中对香港的又一次“顾左右而言他”,他精心打磨出一面被区隔于香港之外,当下大陆80后一代人的镜子。梁文道等名家一致推荐,被认为是解读香港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名人推荐

从前我一直都说不准陈冠中的形象。最早他是全华文世界第一个写专书介绍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冷门作者,后来创办《号外》引领城市文化风潮,再后来他写电影剧本、管理唱片公司、写小说……但自从陈冠中定居北京之后,我们对他的印象反而清晰了。原来他始终是个作家,一个锐利的作家。几年前,他开始有系统地书写香港,其自省之深足令不少他的同代人汗颜,开启了香港集体反思的精神运动。——梁文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这一代香港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是要了解香港。虽然香港近在隔邻,虽然我也去过多次,但我一直谨小慎微地承认,我不了解香港,读了书后,我更认定如此。《90分钟香港社会文化史》是篇精彩的文章,在90分钟内,把香港社会文化史有条不紊地说出来,条缕分明,清晰有加,这真是修为。陈冠中有种宏大的气派在文字中,也许,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修为,才能够写出《盛世》的吧。陈冠中认为在香港,身份认同的问题不是很突出。他提出“无边界的本地主义”,香港人对于自己是中国人这一点一般都没有什么异议,但也正如我们可以说我们是“四川人”、“广东人”,他们对于自己是“香港人”也感到荣耀。这二者并不矛盾。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香港的文化背景,也提到很多他们的想法、看法,从历史、政治角度剖析他们思想的成因。
  •   前部分略枯燥,需要往后看。另,要结合大时代背景。
  •   光看书名就决定买啦,之前去过香港,感觉香港有新旧两重天的感觉,还想去趟油麻地看看地道的香港小作坊。当然也很想看看港人是怎么看待香港的,听说陈冠中得了年度作家,就决定买来看看啦~期待~
  •   前面那部分讲香港的不错,但是都后面开始讲些其他国家地球还有些文化的东西就不太好看了
  •   较有深度,书中体现了作者以独特视角剖析得到的感悟,值得一读。
  •   作者以自己的身份,讲出了对之一代人的想法。可能就是缺少那一些生活阅历,有时候并不能十分理解。
  •   根本就不是书籍标题所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没写出香港文化与社会的特征,风马牛不相及,随便找几篇演讲稿拼拼凑凑就算是一一本书了?再一个,这本书完全没有《我们台湾这些年》写得好。
  •   对了解香港有帮助,好久前读了的。
  •   历史,机遇,文化,杂种,世界城市,自我定位,政治需求,实干,创新等等造就了香港,未来将何去何从,仅凭一己之利恐怕也会见识短浅,忽略了放在更高层面里比照和定位,过于精明和算计往往会丢失更大的利益,这或许跟香港的实干文化有关。书的后半部分则与香港无关了,讲到北京、台北,还有城市规划的种种,又表达作者对世界上一些有影响力的文化政治经济体制的观点。总之这本书算是个有点联系的杂篇汇总吧。
  •   质量、清晰度等还不错,快递也挺给力的!
  •   写得条理性不强,东扯一句西扯一点,内容口语化也比较厉害,不符合内地的阅读习惯。
  •   前部分很好,看了蛮有感受,后半部有点云里雾里
  •   正在看 总体来说质量不错
  •   确实描绘了香港那一代人
  •   透彻的文字,阅读完不会失望。
  •   书的设计和质感不错,题目有点大,里面稍微有点文不对题的意思
  •   文人讲书,文人思想,没啥共鸣。讲香港的几篇,没什么新意。后面几篇更加,都是高谈阔论,政府语调。财新荐书里面比较差的一本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