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安

出版时间:2006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贾平凹  页数:19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千年古都西安心灵史及西路上一位著名作家的情感之旅。作者贾平凹出版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商州初录》、《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秦腔》,中篇小说《天狗》、《黑氏》、《美穴地》、《五魁》等,并有大量散文、随笔问世。作品曾获全国文学奖5次,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和法兰西文学艺术荣誉奖。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20种版本。

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南部丹凤县棣花村,1972年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现任西安市作协主席、《美文》杂志主编等职。出版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商州初录》、《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秦腔》,中篇小说《天狗》、《黑氏》、《美穴地》、《五魁》等,并有大量散文、随笔问世。作品曾获全国文学奖5次,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和法兰西文学艺术荣誉奖。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20种版本。

书籍目录

老西安 说实话,自一九七二年进入西安城以来,我已经无当离开西安,它历史太古老了。西路上 这个夏天,计划里是走一走西路。

媒体关注与评论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内容极为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等。本书收录了贾平凹的长篇散文《老西安》和《西路上》。

编辑推荐

  老西安没照片?这让多少人感到疑惑不解,其实,老西安就是少有照片资料。没有照片的老西安正是老西安。西安曾经叫做长安,这是用不着解说的,也用不着多说中国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尤其汉唐,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以城市的恢宏和繁华辉煌于全世界。读《老西安》了解更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老西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0条)

 
 

  •     写城市的书,容易写浮或堆砌。像西安这种历史太多的地方,随便找个朝代切进去都海了去资料。贾能从历史归到个人,文笔够深。他做人就不强求,作品和人品,不搭嘎。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
  •     怎么说,冲西安看这个书的,一篇不精致,再多一些老故事就好了,二篇流俗,无聊;女人说愿意工人强暴,但是不愿意接受平凹,那拒绝贾的理由不是扯淡么,平凹要人家的肉体,何谈作家?她在被女人精神上意淫,自己也怡然自得。
      皆虎头蛇尾。字数不够?
      不过从长安开始游历去西部倒是好的。
  •      近来读了平凹的《老西安》,让我一个西安郊区的游子愈发感受到了古城的韵味。一圈城墙便把那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圈了起来,熏陶着里外过往的人群。   我家虽在南郊,距城里也不过几十分钟车程,却极少踏进墙里,极少去探寻那一砖一瓦的故事。从懂事起直到大学毕业,我的天地就是那几个熟知的地方,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很少走走新路,看看旧景,想起来单纯,想起来也遗憾。甚至时常在外为自己可以说一句标准的普通话而自豪,殊不知在这三秦大地上,没有了秦腔,没有了“生、硬、掘”的方言,我还有哪点像个陕西人呢?都说一方水土一方人,我也喝得是黑河水,踩的是黄土地,可总觉得自己身上少了一点东西。   老街老巷,老景老店,让我这个身在外地的游子却突然魂牵梦扰起来,算计回去要吃吃哪家的煮馍,尝尝哪家粉蒸肉,再摸摸那明代的砖清代的瓦……   如今搞改革开放,搞经济建设,西安也想早点脱去身上老的不适时宜的旧衣。这个地方建起了多少公园,那个地方搞了几个开发区。而我还是喜欢听听老人们讲得故事,看看书上的历史趣闻。   西安的老在我的心里已经成了一条砍不断、挖不尽的根,她老的包容,老的厚实,老的充满了味道……   我也爱我的西安……
  •      贾平凹的文字不能用美来形容,因为他不是典型的江南秀丽之美便也成不了别人眼中典型的美。但是他的笔触用来描写这西安城却成了格外相配。我不曾去过这座城。却在无数次得试图描绘他的模样。《老西安》更像是一本扫盲西安历史的读本。不是陈述历史,而是更像是用平淡的语气讲讲这座城里的老百姓,老故事。
      突然很向往自己能够亲眼看看那些过去老西安的人和事。而不是像旅游参观一样被一块“此地谢绝进入”的牌子隔绝。我想要的是一种文化一种融入其中的感觉,而非一次观光。
       在我的理解中,城须有四面城墙,这是古时候政治文化的中心。乡,须有小桥流水,这是自然秀美山水灵动之所。而市,买卖之所也,不免流于市侩之感。
       我脚下的这片土地,人人向往,却仍旧有着贫穷与不堪。政治她要不起,文化她还在修行,大概也就担得起经济二字了吧!
       其实我们并非没有“老上海”,只是如今为何成了这种模样。那么“老西安”,如今我可还觅得到他的踪迹。
      
  •     书中的内容朴实确能真正感动人的内心,比如这一段:
      
      眼前的这位小牧羊人形状丑陋,正是读书的年龄却在放羊了!我问他:" 怎么不去上学呢?"他说:" 放羊哩嘛!"" 放羊为啥哩?"" 挤奶嘛!"" 挤奶为啥哩?""赚钱嘛!"" 赚钱为啥哩?"" 娶媳妇嘛!"" 娶媳妇为啥哩?"" 生娃嘛!"" 生娃为啥哩?"" 放羊嘛!"我哈哈大笑,笑完了心里却酸酸的不是个滋味。
  •     希望西安这座城市能允许我称一声“我城”。幼年离开她,但总有着西安情结,如果有人要问我家在哪儿,我总是迟疑片刻,掂量片刻才犹犹豫豫的说出一大堆怎么搬家之类的废话,听众大都只关心现在的居所,不会听我如何解释幼年住在何处云云。
      记得读老西安的时候正要高考,那时很奇怪的在一家小书铺里淘到了贾平凹的签名版,竟然还打了八折,记得摆在一起的也有未签名版,之后读大学后也给舍友买了一本签名版,这是后话了。或许贾平凹的确在现在这座极大的,从情感角度我无法称作“我城”的城市并不那么醒目。记得读《老西安》的时候正在练习高考极为有规则的作文方式,天天念着“点正反深联总”的紧箍咒,看到贾大段大段的文字觉得很爽快,正是因为这本书,我仿佛又对那座我想称为“我城”的城市有了更多的了解。
      前几天因为在翻《废都》,又把《老西安》拿在手边,说来惭愧,贾的小说,并未读过,唯一读过的就是这《老西安》了。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了一个无比舒坦的贾平凹,一个很朴实的陕西人的形象,还有一个深深爱着那座城的人的形象。那几天在新出的贾的三部集子里挑,还是先挑出来了《废都》。或许,仍然是那种“我城”的情结在作祟吧。我城已是废都,而废都其中一些精神犹在。
  •     西安是我第一次远行的起点,作为在江南长大,从未没远行过的女子,选择这样一个地方,是周围很多朋友无法理解的。
      身在西安没有太多感怀,天天被面条折腾,但是旅行后的一年我很怀念西安,贾先生文字很幽默,也很会讲故事。不像散文,更像一个朋友同我絮叨一个又一个关于西安的家常。稍有杂乱感,但是在书里一次次找到在故乡才有的认同感。我终于知道,我确实是个很怀旧的人。
      也因距离,想念。
      
      本来没有太多耐性看第二篇,结果发现贾先生的感情表达是如此充沛和动人,最有意思的发现了他是双鱼座,终于明白对于感情对于事物何以如此敏感细腻。。
      两人同在西行路上,却又我逃你追,始终错位但又奢望着老天给与相遇的安排。苦,挣扎,矛盾,浮躁,这一路西行更像是对感情的诉求。
      看到结尾,我很感动。。。
  •     这本书到处脱销,我是问同事借了来看的。书里其实是两个中篇,老西安及西路上。
      
      先说老西安。通篇浓缩的讲述了西安的风土人情及历史。短短70页当然写不完所有,但可以浓缩西安的风貌。说到风貌,其实是很土的西北市井杂文。我非常喜欢贾平凹的文风,写实并且幽默。
      
      第二部分《西路上》我不是很喜欢。这部分由两条线穿插组成,主线是贾平凹走丝绸之路,辅线是贾喜欢上的女人的丝路之旅,后者是败笔,乏味且不知所云。
      
      
  •     还没看完,书就卖完了。
      周日在三联,遍寻不着,想想自己还有几页没有读完,就丢了。
      一本就没有读完的书,若一场有头无尾般的恋爱般怅然。
  •      1901年某个浓雾弥漫的清晨,当“男孩柯里”当街打死两名警察并逃之夭夭时,没有人料到,百年之后,他能堂而皇之地出现诺城历史的主页上。“男孩”真名叫做哈维·洛根(Harvey Logan),爱荷华人,是美国西部上世纪之交臭名昭著的银行和火车劫匪,拥有自己的黑帮,也曾为更有名的“卡西迪”帮(Butch Cassidy)卖命,好勇斗狠。在那之后两年,他又一次潜回诺克斯维尔作案,失手被当地武装抓获,然而如同许多江洋大盗一样,他成功越狱,并偷了郡治安官的马匹逃之夭夭。
      
       在和伽玛谱线作战数小时后,这样一则故事很能激起人的好奇心,我顺着链接一路点击下去,竟读到出了一群匪徒的小江湖,林林总总,形象而鲜活。虽然陈列着的似乎只是些文字和发黄模糊的照片,却让我分明看到那些夜黑风高的夜晚:窃贼们围在忽明忽灭的油灯周围,详细地策划分工,又各怀心事地思考如何分赃及逃逸;警官们垂头丧气,除了守在办公室亡羊补牢,他们别无办法;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门窗紧闭,家人神情严肃地警告孩子不要上街,否则把你打包送给“男孩柯里”。这一夜,没有人睡得安稳。
       直到云破太阳升,昨晚的血腥与肮脏统统藏进了日光,小贩依旧当街叫卖,纺织厂的机器轰隆作响,银行家可能不得不给大门换一把新锁。
      
       这也许就是老百姓的历史观,谁都知道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但谁都不会在当上皇帝的美梦中一觉不醒,生活日复一日,乐趣自在其中。
      
       无独有偶,最近在读贾平凹的新书[老西安]时,也发现了些夹在大历史的缝隙中鸡零狗碎的描写。据说旧时西安的茶馆是很热闹的去处,因为全城名手都会各据一方坐镇立擂,日日上演飞车走象的大战。棋坛推崇英雄,于是顶尖的高手就被冠以五虎上将之类的美称。头一虎姓赵,棋艺炉火纯青,在毛家茶馆设擂,竟寻不着对手。这天自山西来了位柴姓好手,登坛攻擂,一战赵胜二战柴输,后者恼怒,自己买了蜡烛要挑灯夜战,可惜棋差一着,天色大亮仍难求一胜。遂直去车站返晋,再不回西安。
       后来赵英雄家境不堪,只得息影棋坛,外出讨生活,西安棋界一度群龙无首。一九四九年春,赵返回家乡,坊间震动,毛家茶馆再次水泄不通,令人称奇的是,他仍旧独孤求败。此时的赵,已是满头白发,抚摸着那副玩了半生的枣木棋子,不禁老泪纵横。第二天,就在大家抬着“长安棋圣”的匾额来到茶馆时,才发现老棋手已于头天子夜出城,从此下落不明。
      
       夫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仿佛百代之前才是历史。然而史书总是人手所写,不如说历史是英雄的传奇,而传奇是百姓的历史。这样才够公平。
      
      Feb 07, 2007 11:42
      Golf Range
  •     《老西安》,好像是贾平凹的旧书新出,2000年的作品。单从书名上看,像是本时下流行的图文书,但编者似乎在避免这种做法,完全放弃了图片。编辑牟洁值得一提,上一本《我是农民》再做就做出了味道。本书由两篇散文组成,第一篇《老西安》是贾在西安住了三十多年后,回馈给西安的一曲赞歌,但是感觉还是道听途说的多,精气神不够集中,几分应付的架势,也许贾本质上就是个移居城市的乡下人。
      
      至于《西路上》,比前一篇好看得多。记述的是贾和几个朋友从西安开车去新疆的旅途,散漫地走了几十天,也深入到一些最底层的地方,读下来的感觉是作者不虚此行,读来也开卷有益。另外,这趟旅程也是贾的一次情感之旅。已经二次结婚的贾在书里这段时间(2000年)又爱上了一位有夫之妇,某画家。贾一众人先上路,一路上走的是“军线”(即通过关系找部队),后女画家独自驾车出发,走的是油线(石油部门),一路上通过电话联系。热恋中的贾时而欣喜若狂,时而丧魂失魄,十足一个惨绿少年的样子。虽有自察,却情不自禁。书中伙伴有言:“你这老同志让我感动。”读下来的确让人感动,文章结束时,是在几次约而未聚后在临洮远远看到,到底见面没有,书中未表,但这个结尾很漂亮。
      
      贾的小说中有种“女性崇拜”,塑造了不少十全十美的女性,看他个人的感情史,也正是在寻找这种梦想中的完美女性吧。
      
      最后再八卦一下,贾的发妻为韩俊芳,两人1992年离婚,可参见孙见喜著的《贾平凹的情感历程》,http://www.tianyabook.com/renwu2005/js/s/sunjianxi/002/001.htm ,现任妻子郭梅。
  •     当初买这本书,完全是觉得里面有些老照片不错。
      但是当读完贾平凹先生的文字后,庆幸自己没有草草的扫扫图片就完事。
      贾平凹先生的文字很淳朴,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老陕在跟你唠家常。身边看似平常的山山水水,在他们的嘴里总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神话。西安是个要你我用心去体会的地方,她的雍容华贵深深地隐藏于粗俗的背后。
      我一直不觉得西安有被边缘化,但当我走出来一看,西安的确是被边缘化了,而且被边缘的程度多少超出了我的想象。来到北京,发现很多人对于西安的印象与对陕北的印象无异。在他们的想象中,西安是绝对的老少边穷地区。虽然很多人说“西安是树根,北京是树冠”,但是在身边的很大一部分北京人,他们根本不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陕西的民俗与如今滚滚的西方浪潮是那样的格格不如,但是仔细想想,作为一个农业文明时代城市的代表,这些民俗又是那样的自然而然,那么充满了乡土的气息。
      西安是个奇怪的城市,你在那里,你会觉得厌烦,她是有那么多的缺点;但是当你真的要离开她的时候,你竟然发现她有那么多让你不舍的理由。忽然发现西安是用来想念的。
      
      
  •      最初看到这本书时,以为贾老前辈写的不是我出生成长的这座城市。
       写西安,怎可没有白雪覆盖的城墙,怎可没有悍然的叫卖、劲爆的小吃,怎可没有初春广场上飘扬的风筝和迫不及待露出美腿的女孩,怎可没有夏日午后尘土飞扬中驶过的洒水车……呵呵,每个人心中的西安都是不一样的。
       大四的夏天,每天到广播台去读一段“废都斜阳”,配的音乐却是恩雅。当时感觉是非常奇妙的组合,就像黄沙漠中一尘不染的白衣女子。
       想起就要离开这座城市,不由感伤……
      
  •   额,签名版,羡慕。
    这本书我一直想买都没买到。
  •   前两天逛书店好像看到了新版本的,你可以上网搜搜看。
  •   即将一个人去西安旅行~ 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境遇。
  •   西路上我也不喜欢,第一部分都不错,第二部分我看得很潦草。
  •   网上有全文下载
  •   贾平凹是不是属猪的呢?呵呵
    http://www.Pig1983.com/forun
    1983年出生的小猪快快回家
  •   贾平凹先生生活中很随意,我之前曾陪着导师和他吃过饭,他喜欢盯着女人的脚趾头,在他文里,包括废都里的唐婉儿,他喜欢描写女人魅力饱满圆润的脚趾头。
    贾平凹很抠门,嗯,不对,是节俭,在家上厕所自己先上,然后紧忙叫妻子上,女儿上,然后再冲水,怕浪费,囧。
    西安的高校里,尤其我们学校的中文系,陕西作家专题很重要,贾平凹和路遥是宝。
  •   旭师也很了解贾平凹呀。
  •   一直喜欢他,他所有的作品,除了《病相报告》,别的全看过。
  •   真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用来想念的城市吗...
  •   遗忘吧
  •   发现你说了很多地方,都是我曾想过无数遍的
    “西安的确是被边缘化了,而且被边缘的程度多少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也这么认为,甚至有人问我西安也有朝阳门?也有城隍庙?我曾很恼火这样的边缘化文化导向所带给人们的误解,其实很多时候,我一直认为西安是真正民族文化的中心,没有过多的政治权力,很纯的文化和民风气息,更容易让不同意识形态的华人所接受和凝聚。只是中国历代的传统是集大城于一个城市身上。或许西安未来会更多的展示他被人们忽略的地方吧,真正的成熟和深沉的城市,是可以平淡看待一切的。
    “西安是个奇怪的城市,你在那里,你会觉得厌烦,她是有那么多的缺点;但是当你真的要离开她的时候,你竟然发现她有那么多让你不舍的理由”,更是同感。
  •   怎么有点象《古今大战秦俑情》里的滚滚红尘?
  •   我有一本《西安旧事》,是宗鸣安写的。照片很多,还不错。
  •   我已离开6年,想念.想念西安的朋友,想念我家门前的树,院子外面的小树林,想念年年爸爸带我看灯展的城墙,想念春天的柳絮,想念同学爸爸收藏的书画,想念学校报刊亭和磁带商店那两个很远看见我就拿出我喜欢的杂志和磁带的叔叔,想念那时的方言,想念刘志雷鸣和徐凯,想念小天鹅教我唱歌的老师和同学,想念抱着本子去办公室时看到楼梯上下跑来跑去的和我一样大的自以为是的孩子,想念钟楼,唐城和民生还有狂挤的1路车,想念我去得最勤的从来不买票的劳动公园,想念小天鹅教我唱歌的吴老师,想念看我弹琴总叼根雪茄似的烟的杨灵子老师
    西安还好么?
  •   西安在记忆中是最美丽的……
  •   我也是配着enya看完这篇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