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丹的故事

出版时间:2006-9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马骆  

内容概要

  近一个世纪以来,在我国伟大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如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赵一曼、江竹筠等等。他们有的面对敌人的威胁,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有的为了夺取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勇于献身;有的心中装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有的胸怀人民,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人民的事业。他们是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为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公民,编辑出版了这套“英雄故事丛书”,把这些著名的英模人物介绍给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  本册为《英雄故事丛书》之《刘志丹的故事》。  刘志丹,原名景桂,字子丹。陕西保安(今志丹)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陕甘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曾在国民革命军中做政治工作。1928年4月参与领导渭(南)华(县)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书记。起义军失败后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在陕北、陕甘边从事兵运工作。“九•一八”事变后,与谢子长等组织西北反帝同盟军,任副总指挥,后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边游击队代理总指挥,红二十六军2团参谋长,42师参谋长、师长等职,在陕甘边开展游击战争,发动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1934年任中共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1935年春任中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率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挫败国民党军的“围剿”,使陕北、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的落脚点。曾在1934年秋陕甘根据地“肃反”中被错误逮捕,由于毛泽东、周恩来等到达陕甘根据地后纠正了陕甘党内的“左”倾错误而获释。1936年4月率部参加东征,4月14日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牺牲。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并在城北建有刘志丹陵园。

书籍目录

引子来生来生,刘家来了个好“后生”学生运动领头人整顿“马家军”农奴戟,英雄血虎口脱险从头谋划武装斗争智选“团总”将计就计扩队伍郡县之难太白收枪建武装南梁根据地灵活机动的游击队面对曲拆风景这边独好战友情深反“围剿”丹心昭日月云开雾散温情英雄百战死,军民同悲伤

章节摘录

书摘                 学生运动领头人  (一)  “五四”运动以后,陕北政治、经济的中心城市——榆林,办起了一所中学。这是陕北23县唯一的一所中学,其轰动程度可想而知,想考进这所学校的难度也可想而知。刘志丹听说这个中学讲民主、讲科学,本来沉静的性格,一下奔放起来,一心想去上中学,学习新的知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1921年,18岁的刘志丹,在爷爷的支持下,冲破父亲设置的障碍,毅然离开家乡,步行七、八天,来到离家五百里路程的榆林。  这榆林城,矗立在一眼望不尽的沙漠和万里黄土丘陵的交界地。一片黄茫茫的大地上,突然出现这样一座青砖白石的偌大城市,真是塞上的奇迹。  榆林城不但是历来的军事要塞,而且是蒙汉两族人民经济交流的商埠。每日来往的骆驼队、骡马队络绎不绝。一条白色石头铺成的大街,由南向北,逐步升高。每走一段,就有一座雕梁画栋的牌楼横跨街上。街两旁或是用青砖拱起的窑洞,或是朱门高房的商号,里面摆着各种百货和皮毛、地毯、毛毡。当地人自誉他们的城市是“小北京”,但实际上它是富人的乐园,穷人的囚牢。朱门的四合院内,纸醉金迷;街道的屋檐下,到处是要饭的。榆林中学坐落在街北头的山坡上。一排排灰蒙蒙的青砖窑洞,倒像是被雾迷住了的眼睛。刘志丹初到时的兴奋心情,一时又沉重起来了。  考试的日子到了。第一场考的是国文。题目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的一句话:“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刘志丹一看试题,心里大喜。刘志丹熟读过他写的《日知录》,很敬佩这位学识渊博的思想家,读书时,就对他的主张颇为赞同。刘志丹对此题目甚有感慨,稍做思索便铺纸提笔,从当今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疾苦,写到年轻人的抱负,写到自己的雄心壮志,同时延伸到要想救国救民,就要习文练武,惟其如此,学问才有用处。他一泻千里,字字珠玑,把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对光明的向往及追求,把自己的决心和远大志向全都写了进去。整篇文章没有一点墨滴,蝇头小楷,工工整整。校长杜斌丞看完之后,不禁拍案叫好,称赞刘志丹是个人才,肯动脑子,肯想问题,有创新精神,有文采,字体工整漂亮。最后,刘志丹以第五名的成绩被榆林中学录取。  榆林中学校长杜斌丞,是个爱国进步人士,他为了给陕北培养人才,不断从外地请来进步教师。1921年冬,他从北京请来了一位教师,叫魏野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以后又请来李子洲,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他们都是本省人,魏是兴平县人,李是绥德县人。在北京时,他们是西北籍学生的领袖。“五四”运动中,他们都是闯将。后来参加了李大钊组织的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他们即转为党员,是西北最早的党员。魏野畴在北京时,还建立了“共进社”,出版了《共进月刊》,成为西北同学交流思想的阵地,团结和教育了西北新的一代。他们回到陕西,立志于在西北宣传共产主义,建立共产党组织。人都说他们是“过激分子”,是“CP”(共产党),但是在外表上,他们和一般教师毫无二致。清瘦的身体,穿着长袍,孜孜不倦地关心着每个同学的学业。所不同的是,他们订了各种各样的杂志,房间的书多是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他们对学生和蔼可亲,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求知心切的同学们。  魏、李二位教师,一来就发现名叫刘志丹的学生十分好学,很有抱负,为人谦虚诚实,热心于公众事情,就主动找他谈话。刘志丹早就敬佩魏、李二位老师,也主动接近,虚心求教。魏、李二位老师,向刘志丹介绍国内外形势,介绍他读马列主义书刊。刘志丹一接触到这些崭新的思想,就完全着了迷,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他深感自己虽痛恶强暴,反对不平,却不知道万恶的来源均出自剥削阶级,出自帝国主义、封建官僚、大地主、大资本家,非与剥削阶级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是不能改变环境的。一次,他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李大钊写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文中说:“二十世纪的革命,像这般滔滔滚滚的潮流,实非现在资本家政府所能防遏得住的……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激荡人心的预言,使刘志丹兴奋得彻夜难眠。布尔什维主义使他看到了中国的前途,看到了世界的前途。他认定只有共产主义才是救国救民的真理。决心作旧社会的叛逆,共产主义的新人。  那时上中学,每月最少得花三、四块银元,刘志丹省吃俭用,用节省下来的钱买新书看。为了多学东西,他每天早起晚睡,常常看书看得忘了吃饭。有的穷同学买不起书,他就帮助买。假期他回到家中,父亲见他穿的很旧,责问他把钱干了什么,刘志丹不知说什么好,张万银老汉在一旁说:“你放心吧!来生不是乱花钱的人。” P19-22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刘志丹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一本不错的人物传记,内容简明扼要,可惜英雄早逝。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