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家正眼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作者:李中梓  页数:9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是“中医传世歌诀白话解”丛书之一。全书辑录的歌诀摘自明代医家李中梓所著的《诊家正眼》,其将二十八脉的脉象与主病分列为体象歌、主病歌、兼脉歌三项,而《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按照原文、提要、注释、白话解、解析的体例加以注解,是学习切脉的简易读本,适合中医初学者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又号荩凡居士,出身官宦之家。明末华亭(今江苏松江)人,寓居苏州较长。为明末一大医家。曾祖李府,字一乐,为抗击倭寇而捐躯。伯父尚雅字伯安,号鹤汇,负异才,供弟尚兖读书。父尚兖,字补之,号震瀛,1589年中进士,曾任职兵部和吏部。兄中立,字士强,又字正宇,号念山,曾任浙江按察,四川主考,大理寺卿右评事。兄中植,号念曾,系著名学者,兼通医药。侄延,原名彦贞,字我生,后改辰山。又字期叔,亦曰寒村,号漫庵。师事中梓,着有《补撰药品化议》(一作《辨药指南》)14卷、《医学口诀》、《脉诀汇辨》10卷、《痘疹全书》。

书籍目录

浮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三、兼脉歌沉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三、兼脉歌迟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三、兼脉歌数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三、兼脉歌滑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三、兼脉歌涩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三、兼脉歌虚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实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三、兼脉歌长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短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洪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微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细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濡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弱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紧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缓脉一、体象歌二、主病兼脉歌弦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三、兼脉歌动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促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结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代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革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牢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散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芤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伏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疾脉一、体象歌二、主病歌

章节摘录

  浮脉  一、体象歌  【原文】  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白话解】  浮脉的脉象位置浅显,在皮毛部位即可触得同,如同漂浮在水面的木头,手指轻轻地按上,便觉得搏动有力;但重按则感脉力稍减。弹性阻力降低,血流量增加时呈现的脉搏形象。平人、患者均可见到浮脉。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日:“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日浮。”可见,正常人在秋季脉象稍浮。另外,瘦人因皮下组织较薄,脉搏位置较浅,也可见到相对来说较浮的脉象。如《脉说》日:“瘦人得浮脉,三部皆得,日肌薄;肥人得之未有不病者。”  在病理条件下,浮脉的形成,多是由于外邪袭表,体内卫阳之气奋起抗邪以鼓邪外出,邪正相争于肌表腠理,故脉位浅显,轻取即得,搏动有力,举之泛泛有余。因脉气鼓搏于外与邪相争,内里相对势弱故按之稍减,但并非气血亏虚故按之稍减而不空。故此时脉浮系机体抗病能力增强的表现。  二、主病歌  【原文】  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  左关浮者,风在中焦;  右关浮者,风痰在膈;  尺部得之,下焦风客,  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白话解】  浮脉一般属阳证,主病在表。如果寸部脉浮,是伤于风邪之征,必见头痛、鼻塞等症;如果左侧的关部脉浮,说明风邪已犯于中焦;右侧的关部脉浮,是风痰犯于胸膈之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诊家正眼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