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建置与民国政制走向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杨天宏  页数:486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收录的是杨天宏教授近年来发表的有关民国史研究的部分论文。作为受业弟子,我们跟从先生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少则一年,多则六年,朝夕相处,讨教学问,对于先生的道德文章,自忖有比他人更深的认知。  适逢国家恢复高等教育考试制度逾30年,先生1978年春进入大学学习并研究历史,至今正好30周年。为了纪念国家教育政策30年发生的重大变化,也为了纪念在业已逝去的岁月里先生他们那一代学者作出的学术贡献,特选编此论文集。基于编者立场,须作如下交待。  在时间上,先生既有的研究领域跨越了晚清和民国两个时代,此番编辑,只选取民国史研究的相关论文。收入文集的论文凡21篇,其中《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梁启超与宋教仁议会民主思想之比较》及《“人权”讨论与胡适的政治思想》3篇曾为8年前出版的论文集《中国的近代转型与传统制约》收录,为了全面反映先生对民国史特别是民国政治史的研究状况,在征得原出版社及先生同意的前提下,此次一并录入文集。

内容概要

  《政党建置与民国政制走向》旨在理清民国政制演绎的大致脉络,从国家政制建设与实际政治运作的层面,展示民初西方取向的政制建设及实践概貌。内容关乎制度建设者有约法制定、政党建设及国会内阁诸端;关乎政治实际运作者有段祺瑞执政府对北洋势力的整合,地方意识的兴起及中国政治的区域化,以及晚清以来变幻反复的文武关系等。对于这些民国政制史上的重大问题,《政党建置与民国政制走向》作者作了视角独特的观察和严谨深入的学术及思想诠释。列强及被视为“赤色帝国主义”的苏俄对中国事务的干预以及作为其反动的强烈民族主义宣示,系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的重要特征,其中一些事件通常被划归外交范畴,但考虑到斯时外交与内政“打成一片”、不复可分的特殊语境,故一并纳入讨论。《政党建置与民国政制走向》也涉及学术与宗教,以其或与政治趋于一途、或与政治瓜葛纠缠,故多少染上了时代所特有的政治色彩。

作者简介

  杨天宏,1951年生,四川成都人,历史学博士、教授。先后受聘于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要从事近代中国政制史、通商口岸史、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著有《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子:1922~1927年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中华书局,2002)、《中国的近代转型与传统制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梁启超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另有译著两种出版。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编 民国时期的政党与国会政治政党建置与民初政制走向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梁启超与宋教仁议会民主思想之比较民初国会制度衰亡之政治语境分析胡适与1934年全国考铨会议第二编 权势转移与民初政治格局变化密勒氏报“中国当今十二位大人物”问卷调查分析国民党与善后会议关系考析苏俄、中共与国民党的“左右”分化直奉战争之后的北京政治地方意识兴起与中国政治的区域化北伐前夕中国政治中文武关系的变化第三编 民族主义与北伐前的中国外交北伐前夕中国政治中的外国因素北洋外交与“治外法权”的撤废北洋外交与“华府条约”框架的突破民族主义与中国教会教育的危机北伐期间的反教暴力事件及其责任人问题第四编 泛政治化背景下的民国学术与宗教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目标与取径辨析趋向政治化的近代中国学术“人权”讨论与胡适的政治思想基督教与中国“边疆研究”的复兴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大会与中国的反教运动

章节摘录

  第一编 民国时期的政党与国会政治  政党建置与民初政制走向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是辛亥年问各派政治势力最为关注,产生了重大政治影响,也最招致非议的一句政治口号。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或许找不出其他政治口号曾经招致过将近一个世纪的批评。不仅历史当事人攻击,旁观者谴责,就连时过境迁之后从事学术研究的历史学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几乎众口一词予以批评。其实,“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是可以并且实际产生了促成中国政制近代转型效应的政治呼吁。民初政党政治格局的形成,国人对共和民主政治的追求当然是主要原因,但章太炎口号的适时提出,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既有的批判明显包含对于该口号作为历史文本有意或无意的误读。在政治实践层面,这一误读以及由此展开的批判反映了国家政制转型过程中政治利益的复杂性与政制思想建设的滞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北洋时期”议会制度在中国政治中被排挤出局的历史后果;在学术研究层面,则直接影响到了历史事实重建的准确与完整。  1928年,当北伐成功、史学撰述也因一个时代结束而再现生机之际,章太炎尝撰文感叹清季民初无“信史”:  自亡清义和团之变,而革命党始兴,至武昌倡义凡十一年,自武昌倡义至今又十七年。事状纷挈,未尝有信史。故旧或劝余为之,余犹豫未下笔。盖身不与其事,非审问则不敢言;身与其事者,所见干没忮戾之事亦多矣。书其美不隐其  恶,或不足以为同志光宠,是以默而息也。  在太炎看来,为了“同志”之“光宠”而“书其美”并“隐其恶”,是导致清季民初无“信史”的重要原因。太炎曾“身与其事”,是革命的当事人和“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口号的提出者,所言应该也包括对于这一口号的认知和历史评价。太炎之后,虽然历经数十年,对清季民初历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就,对这一口号,也有学者提出颇具价值的学术见解,但问题并未真正得到解决。既有研究大多经心注目于口号之由来及其含义,对于口号产生的影响特别是革命党对这一口号持续不断的批判对尔后中国政制走向产生的影响却较少留意,而这恰恰是近代中国政制史研究中最具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部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政党建置与民国政制走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0条)

 
 

  •   tradition,邓之城统计的清代文字狱杀3000人,出于哪本书?
  •   杨教授 还有新书要问世 是北洋历史的 另外兄不必再和谷子争论,没I有意义的,大顺史稿 书 质量很不错 值得读
  •   杨天宏教授在北洋史上的研究绝对是出类拔萃的,尤其是最近一篇关于曹锟“贿选”新议的文章,用了大量史料,指出所谓“贿选”实际上可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来源于反直方的攻击,此文甚佳
    无论在民初政争,善后会议,还是曹锟贿选等北洋关键历史期的探索上,杨教授发文时有新意,而且资料详集,乃是正本清源的佳作
  •   杨天宏教授别具慧眼地审视了曹锟“贿选”这一事件从未被人认真对待的“法律依据”问题,认为若从“法律路线”进行考察,就会发现以往对曹锟“贿选”的各类指控证据大多存在瑕疵,强调这也是曹锟最终没有因“贿选”控告而受到法律制裁的因素之一。
  •   谢谢兄 这个文章 我知道 没有看到,不知发表在什么地方?我听说他在写作 北洋政制史 应该不错,他对来新夏北洋军阀史 点评也准确 30年看是佳作。另外对北洋研究 目前最好的是 民国史的北洋各卷,主要为政治方面,另外唐启华教授的北洋修约 也很不错 兄可看过
  •   好象是发表在2012年第六期的历史研究杂志上,主体内容是所谓议员出席费的提议是国民党反直方议员首先提议的.曹锟支付给议员的无条件支票是补发历年所欠议员的薪金,是包括众多反直方议员一起补发的.很多新闻登载的所谓贿选信息都是矛盾百出,没有根据的反直方敌对方的言论,都经不起考证.从法理上找不到控告曹锟贿选事实确凿的任何证据
    曹锟等北洋诸君讲究追求的是法统和民主,而吴帅对他直言,中国统一依靠的是武力而非所谓法统,所以根本不需要花费经历和时间在议员问题上,而应该放置在加强武控上,就算你把民主和法统形式搞的再完善也是无用的,反对方要攻击总是会有任何理由.,曹锟的失败不在于其贿选,而在于他过于追求民主和法统的形式.而孙文和国民党不会讲究这些,所以最终获得了胜利
  •   唐启华教授的北洋修约我当然看过,非常好的作品和客观的评价.和唐启华同一研究时段,结论也几乎相同的有日本学者川岛真的中国外交的形成
    民国史的北洋几本老版的我都有,但我没阅过,和来新夏的北洋军阀史一样,观点评价都比较老旧。后面出版的几本北洋历史阐述比较客观,因为阐述者是罗志田,杨天宏和杨天石。中国近代通史王奇生叙述的有关于北伐那本也相当不错
    总之,我观看的相关北洋历史的书籍,唐启华,杨天宏,严泉,张华腾,章永乐,罗志田,刘忆江等诸人的书籍。郭剑林等人编辑的民国北洋三大内战纪实和北洋政府简史(上册)都不错
  •   赞同兄的看法 民国史北洋部分 新出 4 5卷不错 其他的确实老旧,也是没有办法的许多作者已近去世。张华腾先生编写的 袁世凯年谱长编 170万字 不久可以问世。
  •   以社科院近代史所为主要作者的大型学术专著,《中华民国史》16册,在去年问世,过去本人曾阅读过现出版的部分卷册.最近花费数天时间,将其中第四,五七卷
    粗读一遍,感觉到确实为不错的史学著作.
    1北洋时期历史一直是整个民国历史研究的薄弱环节,这个时代因其复杂多变和非学术性制约(国共双方都批评指责的时代)少有高质量著作问世。2000年出版的来新夏教授等人写作的《北洋军阀史》虽然史料丰富,但是囿于作者的认识和教条的阶级分析法, 整部书读过后,给人感觉是不同的人胡乱混斗,一团漆黑。但是阅读了这套著作的相关部分,即清楚表明北洋时代,也是为了争取国权进行的修约活动,对待外蒙民族分裂势力做了反击,并迫使对方一段时间放弃所谓的”自治”,当然由于方法不当,和有限的实力,外蒙古最终还是在苏联的操作下完成所谓自治,脱离中国的领土.但是不应该抹煞北洋时代,政府所做出的努力.这些历史应该被国人记住,他们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
    2北洋政府统治的这些年是舆论自由的时代,从书中大量使用的报刊资料就可窥探一二,媒体人有独立的思考,而且可以公开发表出来,不需要检查,而且许多思考,即使在数十年后的人看来,不仅分析准确,与事实相距不远,而且真正看透了政治内幕。而这样的情况在1927年后逐渐缩小,到了后面的政府,则干脆消失殆尽。
    当然看待北洋历史,不能以媒体自由当作唯一标准,近些年某学者为了所谓宣传自由民主,大量发表颂扬这个时代的文章,借以贬低否定
    后面的两个政权的历史。但是认真读过这几卷内容可以得知,北洋事情,无论哪个派系当权,都没有找到新的理念和纲领,如何带领国家走入现代化,而且各个派系之间嫌隙甚多,没有妥协机制,而且各个派系之间也不想去妥协。特别是曹锟依靠贿赂当选总统,直接影响到国民对国会制度的恶感和否定使得这个现代民主制度必须存在的机构,在中国政治制度中难以立足, 为后来革命势力增长,,专制独裁制度成型 埋下了制度上的伏笔.
    读完北洋部分的历史,笔者感到意犹未尽,建议以这套书北洋部分为基础,将1920年前部分,按照现在的学术标准,史料基础,认识重新写作,增加军事,外交分量,兼及经济,文化,社会内容,形成真正全面的《北洋史》必能成为传世巨著。
    3对人物的解读,坚持实事求是,民国时期人物受到非学术性的影响,不少人物已经失真,被无限拔高,典型的就是张学良,第七分卷,作者坚持从史料出发,不受情绪左右,解开了所谓爱国者,其实也是坚定追求个人,集团利益的,不是只有狂热的爱国情怀就坚持东北换旗,心向祖国了。在中原大战中也是得到许多钱和物才进关作战助蒋,而且兵锋到处,预先通知
    阎军,撤退。看来也是与爱国爱民不一致了。在九一八事件中,这位爱国者也同样没有多少信心抵抗,而且也没有在自己的岗位上。读后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这套著作从分卷出版到出全一共历时三十年,从陆续出版各卷册内容可以清楚看到民国历史研究的变化,即学术研究是怎么不断进步努力探寻历史真相的。书稿最初立意是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根据杨天石教授回忆,当时主编李新先生就对作者有过要求:可以说5%的空话,可以说5%的废话,但是一句假话也不可以说。这就为书稿的质量定下坚实的基础,也就是历史学的根本实事求是。从1980年出版的第一卷,从当时的标准看,已经比较好,没有多少政治大批判风格,尽量用史料说话。正是因为这套书写作出版时间过长,也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试举如下
    1在拟定编写大纲时,意图解释中华民国历史的兴亡变化,并受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整部书几乎全部是政治史的内容,而对其他同样重要的历史组成部分:经济,社会,宗教,城市建设,军事(制度和装备)涉及非常有限,而这些内容恰好是近二十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并且已经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这就是使得本书不是全面,立体反应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历史的全貌。同时在书稿陆续出版过程中,不断有作者去世,而且本次整体推出也比较匆忙,即使在政治史领域,也有许多新成果没有充分吸收,例如黄道炫对
    苏区历史的研究,唐启华对北洋修约的全新深入的研究,杨奎松对西安事变的探索,汪朝光对战后国共政争的解读。
    2这套巨著集中了民国史研究不同代的数十位学者,出版各分册时间,外部环境,史料多寡均差别很大,而且不同代的学者对历史的认识差异很大,写作风格思路也不一样,对比阅读第一,二卷和第四,卷差异非常明显,几乎成为两种史观的著作。这不是简单通稿可以弥补的。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真正能全面反映民国研究界最新成果。
    3 部分卷册成书于多人之手,风格不统一,各位作者都是研究多年的高手,各自思路不同,用一个大纲要求,势必造成困难,有些卷册作者水平有差距,造成质量难以把握。例如第3 6 7卷。个人感觉如果不足百万字篇幅的著作,作者数量不易太多,三人以内是最佳选择,而且水平差距不宜过大,否则通稿难度比然巨大。风格也不容易统一。虽然有上述一些问题,但是总体看这套《中华民国史》以其丰富的史料,详尽的记录,比较持平的论述,努力接近历史真相的态度,是读者了解,认识民国历史的首选之作
    我的一点看法 兄指教
  •   写得不错,我有中华民国史中的旧版本十本,感觉这套系列史料上比较丰富,在已经出版的诸多中华民国史中。这个版本是出类拔萃的,其中写的最好的是杨天石北伐那本还有解放战争两本。最近出版的几本没有看,但就罗志田和杨天宏的阐述编著风格时,和他们的专门学术作品中的观点叙述相差不大,当为史学佳作。这套书的缺点就是跨度时间比较大,前期的几本都比较左,和后期的几本在论点结论上反差甚大,但并不影响这套书的历史价值
    北洋史之研究是非常薄弱的,所谓中华民国史研究几乎变成了国民政府研究,而近代史研究就是两头大中间小,晚清和党国部分叙述的著作众多,而北洋历史的研究不成体系,相当薄弱
    我想叙述北洋政府的历史,必须做到几点,一要做到重视当时时人的一手资料,比如北洋政府档案,当时的媒体评论等等。而杜绝以前把野史和所谓传闻回忆录当作唯一史料做定论的判断。比如来新夏编辑的史料就喜欢拿这种野史作为评论的钦向,有很多所谓笔记回忆都是派别意识甚浓,用于政治攻击对手的东西,尤其北洋时代尤其如此,如果拿着陈炯明叛国史之类的东西去评价陈炯明会得出什么客观结论?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必须用多重史料,尤其注重一手资料如档案和当时的媒体之类作为史料依据来分析判断问题。唐启华和杨天宏的还原客观历史不正是依靠这点吗?
    二必须做到言论自由,百花齐放,不要设置太多政治禁忌来限制学者表达,正如王奇生在讲座上阐述的那样,晚清和北洋历史是被扭曲歪曲篡改的最为严重的一段历史,因为它们是国共共敌,对它们的评价涉及到一整套革命历史观的正统观问题,在27年之前的历史,两党阐述几乎是一致的,27年之后涉及到所谓争夺革命正统权的问题,两者都有众多的雇佣学者做辩护,反而到比较客观。
    因为关于北洋评价问题,必然涉及到对孙文和国民党的评价问题,甚至涉及到对北伐评价的问题。所以如果政治处处设置禁区的话,是很难客观去评论这段历史的,比如民初宪政民主被破坏是国民党的责任大还是北洋的责任大?比如宋教仁是被谁杀害的?比如曹锟贿选问题的真实性究竟如何?比如善后会议是军阀操纵还是宪政的最后一次尝试?比如所谓革命外交和北洋废约外交谁优谁劣问题?陈炯明和孙文的是非功过问题?评价北洋史必涉及到对孙文和国民党及北伐等众多问题的史实重建,必涉及到原来的所谓定论被质疑甚至被完全推翻的可能,对人物的评价也会随着百家争鸣而越来越露出本相,而这些东西没有宽松的学术环境,处处以政治罪打击禁锢的前提下是根本难以完成了,如果没有这个环境,是写不出客观的北洋史的
    无论你什么观点,必须言之有据,必须用一手资料和当时时人资料来论证自己观点,你会发现,所谓在革命历史观阐述下的很多所谓北洋史定论其实都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东西。现在只是个开始而已
  •   北洋派系之间不能妥协源于袁世凯的早逝和民初宪政的失败,而袁世凯的早逝和民初宪政的失败很大的一个原因又源于国民党在民初宪政态度上表现的极端,和所谓临时约法的严重不足和错误。而这一切又关系到对国民党和孙文的评价问题。以前把这些东西都推卸到北洋身上,其实民初宪政的失败,国民党和孙文要承担的责任要远远大于北洋,孙文和国民党在民初扮演的角色是激进极端党的角色,民国的宪政失败和北洋的纷乱也往往以南北战争的形式来体现,而孙文和国民党从二次革命,甚至民初宪政开端,到后来的所谓护法和北伐,采取的就是文攻武斗,坚决不妥协坚决要夺权的姿态,为夺取政权不择手段,国家和民族利益都可以抛之脑后的态度。这种激进极端态度是民国的真正乱源
    北洋当然有自己的责任,北洋最大的责任在于其无力统一中国,其坚持法统的态度(无论是段还是曹)和议会操作模式,又往往给了反对派攻击分化的理由,在一个放开的空间社会里,民主社会的脆弱远远大于专制政权,因为既然北洋讲究议会模式,讲究舆论上的公开, 那么社会上的批评和敌对势力的放纵就远远大于国民党的严格控制压制社会自由的党国体制。专制政权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是远远大于民主政府的。事实上,北洋政府的所谓府院之争体现的也正是约法认识差异之争(这又关系到约法种种严重缺陷和国民党因人设法之恶的问题),民主的胚胎被摧毁和践踏,这是中国的悲剧
  •   北洋诸君都是军人,他们自然不懂设置完善的政治制度,如果民国建设的好,民主制度和法律宪法搞的完善,那么这些军人自然都是国家的栋梁,我们不必去怀疑袁世凯,张作霖,吴佩俘,段其瑞,徐树铮等人的人格力量和对国家民族的真诚。只要看过徐树铮的诗词和文章和他切身在蒙古问题上的作为,都不会怀疑这些军人对国家的赤诚,但为什么他们会分裂内斗和失控,关键原因就在于宪政的失败,民主宪政和社会转型的失败,必然导致军人的干政,在任何第三世界的民主转型阶段,这种情况层出不穷。
    而民初宪政和社会转型失败的原因在哪里?谁是乱源的开端和制造纵容者?孙文和国民党在民国前阶段一直扮演的就是非常可耻的角色。作为所谓被吹成“民主”的先行者,国民党的那些知识分子和孙文这些货应该比北洋军人更懂得民主制度和宪法建设的重要性,但国民党和孙文诸君在民初扮演的角色又是如何呢?不要说扶植帮助了,相反却处处设置障碍,带头摧毁和践踏民主的胚胎,以至把民主胚胎摧毁干净,斩尽干绝方罢休
  •   谢谢兄的评价 ,另外刘忆江的 袁世凯评传 似乎是目前比较详尽的 但是好像有些硬伤 不知兄可看过
  •   刘先生比较有胆识 为 袁世凯 曾国藩做传 一反过去的贬低 积极评价,但是反响好像一般 记得张华腾教授说过 好像视野有些窄
  •   刘忆江的袁世凯评传,曾国藩评传,胡林翼评传我全部看过,写的都很不错
    刘忆江不属于科班出生的历史研究者,但也正因为此,可能在评论历史人物时比专业学者更少了一些禁忌,比如对太平天国的评价问题,比如对袁世凯评价问题,在同类书籍中是评价最放得开的一个,其实关于二十一条也好,其他东西也好,专业学者的零星分析早已有之,但像他这样公然敢写出来并集合在一本传记书籍中的,不多
  •   张华腾教授说过好像视野有些窄,关键在于他所写作的领域,又有哪一个专业研究者的传记超过他的?比如董丛林的曾国藩评传,胡林翼评传我也看过,董属于专业学者中不错的了,但同类的传记水品无论从资料程度到评价新意,都不能和刘的传记相比,其他那种用革命时代口气的产物就更难以比拟了
  •   好书反响都一般的,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反响很大,价值又如何?
    张华腾教授的北洋集团的崛起也堪称佳作,又有几个人知道和看过?另外刘著并非严格的学术圈子里面的作品,自然也难以得到学术圈中的评论,但这并不影响刘著的价值,因为在同类传记书籍里,刘的作品是出类拔萃的,虽然他并非学术圈中人
    刘著的价值在于观点新,敢把专业学者很多不敢言之语表达出来。其次他也做了很多考证,比如所谓武汉四眼狗不攻城是因为所谓的英国殖民者干涉,胡观船吐血之说,所谓定论都做了自己的分析和驳论,这些在专业圈子里的同类作品中难以看到
  •   赞同兄的看法 刘这个人 比较有雄心 还要写作 左宗棠和李鸿章 遗憾的是多年没有下文,出版社也更换了,河北大学似乎也不是做近代史见长,他又非目前学术界 最近的曾国藩传 应该是董丛林的本子,董先生应该是功夫比较扎实学者,见解似乎传统了一些,但好像反响还好 他应该在编写曾国藩年谱长编,不知价值会如何?
  •   董最近的曾国藩传 人民出版社 口气变了很多 比较平和了 他是苑书义学生 可以理解的
  •   近代史不像古籍类,也没有特定的出版社的
    刘著喜欢延用史料原文,这种风格是不会畅销的,所谓畅销的都是那种所谓这哥们那哥们的明月这种胡写风格,不需要看多少书,把历史写成小说就行
    和学术史料书籍出版往往难产一样,没有商业价值,出版社都不高兴出的。清史资料如果不借清史编纂出版发行,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出版呢
    罗尔纲曾挖掘了众多太平史料,所出版的只不过是几分之一而已,找不到商业价值,出版社是不会出版的,除非国家补贴,刘又不是学院中人,就更难以出版了
  •   苑书义其实水平很高的,他那本近代史论文集,里面料很多的,写洋务写孙文,在那个条件下写出如此学术价值很高,但众所周知。学术中人不能随意评论,没办法的事情
  •   刘忆江什么时候出版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评传啊,一直没消息。
  •   目前近代史 做的最好的是 社科文献出版社杨天弘 唐启华书 都是他们的 中华书局也设立了 近代编辑室 目前 近代史 民国 时期 和中共时期 已经做出不错成绩 也有一批读者认可学者 销售不大 但稳定,刘那个书 经济日报社 选题撤销 不好办了 李全集 规模巨大 消化不容易。不好说何时问世
  •   沈志华教授新书 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 马上问世 兄可有兴趣
  •   社科文献出版社和中国社科出版社确实出版了很多优秀的学术作品,尤其是社科文献出版社的近世中国系列搞的非常好(包括唐启华,王奇生,黄道铉等名家的作品),确实是非常的出色。还有社科文献出版的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近世外交等众多系列的论文集集结,也是相当的出色。不过社科文献的东西不局限于近世史,而是众多学术论文之类的书籍都有很多集结出版的
    近代史书籍,不象古籍看中华、上古,军事书籍看解放军,外国政史学术看商务那么集中品牌。很多出版社都有很好的学术书籍出版,除社科文献和中国社科外,还有三联,北大,人民,岳麓书社,上海人民,中华书局等等众多出版社都出了大量的近史资料或者学术书籍。
    中华书局做近代史系列很一般,象翁师傅日记之类近代人物日记系列算中华书局近史系列中的拳头产品了。但同样的岳麓书社出版的曾国藩全集,左宗堂全集,胡林翼集,魏源全集,陶澎全集等等一系列近世湖南杰出人士系列全集的出版对近史展开作用性大于中华书局。又比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系列丛刊正编十二种八十几册近三千万字,可以说作为近代史基础史料集合居功至伟。所以说近代史书籍的出版没有集中的几个优秀的出版社,各个出版社都有优秀的作品出版
  •   沈志华的书我当然有兴趣,沈著的朝鲜战争,苏联专家。和他组织编辑的苏联历史三大本论文集的一个大国的兴起和崩溃,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二册,中苏关系等我都是阅读过的。沈的口才相当好,是各种名家做讲座中最能侃的一个,他出来的书籍我当然会看一看,他的新作不知是否和过去那几本有所重复,还是就是过去各种论文和旧作的简单再编?(类似刘统的解放战争全记录)
    不过我最擅长研究的领域还是晚清和北洋,顺带明和前期的清,对红朝历史关注兴趣不是很大,盖原始史料市面上缺乏,难以购买,不好研究而已,我们业余爱好者很难象研究晚清那样通过阅读原始资料来得出自己的见解
  •   tradition,邓之城统计清代文字狱杀3000人,出于哪本书?我问了你三次了,能否顺便回答我这个问题?邓之城的《中华两千年史》并没有提到这个内容。
  •   他的新作不知是否和过去那几本有所重复,还是就是过去各种论文和旧作的简单再编?无奈的选择是 总结性全面著作 他已经转向其他研究领域,值得读,
    还是就是过去各种论文和旧作的简单再编?九州社五本冷战 是文集合并本,旧文章。本朝历史确实不好研究 而且还有危险。
    我对 青史看的多些 也和几位专家交流过 如冯尔康 刘小萌 常建华等。但是国家本 大清史 无法期待 因为观点必须按照主编的来 而且他的看完 个人感觉完全是不合理的。呵呵
  •   dygtt 简单纠缠数字是 无聊问题 就像辩论 苏联大清洗 大跃进人口损失一样 吵了一阵 无果而终
  •   不是不是,tradition经常说邓之城统计清代文字狱杀3000人,我想知道出处何在。
  •   个人感觉 数字其实不好统计 恐怕未必科学,现代史如此,何况古代,其实文字狱研究 海外提出一些说法 是否准 值得探讨。
  •   你没明白我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tradition一直说的“清代文字狱杀3000人”到底在邓之诚的哪本书中出现过。再说邓之诚并不是海外学者。
  •   邓之诚论康雍乾三世文字狱受害者共计三千人这一数字统计我是从一篇论文转引邓书中得来,此篇论文中有引用邓书出处。你要找出处,一时之间我寻找不到那篇论文,数字统计未必精确,也是一家之言,邓二千年史中就有清代文字狱简表,想必他的统计就是根据此而得来
  •   tradition 兄下面是我的文字 今年新书观察 都是不久问世的2013年北京图书订货会,各家著名出版社 均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书。
    刚到会场就遇到了岳麓书社的 胡宝亮兄 一起交流,也首次得知,清史学界大专家 不少学问精深,功夫扎实,但口才不好,没办法开办讲座,为大众转播真实可信的历史 实为憾事。
    在八号馆 社科文献出版社展位,集中推出了多本高质量新书。《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
    是沈志华教授十九年研中苏关系的总结,集大成之作。对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提出一种新的分析框架。此书10号在北京万圣书园的发布会,不长时间就销售了20多套,初步显示了 沈教授的巨大影响力,相信随着大量印刷,上市一定引起良好的反响。
    《罗马帝国的崛起》《巨变》是社科文献甲骨文系列首先问世的两本名作,此后还会有大量精彩书稿问世。前者是在大陆首次出版,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雾霭》《帝国的消亡》则是俄罗斯两位著名人物对本国历史发展的思考,对国内 反思自己历史 起了非常好的借鉴作用,加上俄罗斯和中国的深刻渊源,会引起一定的反响。牛军教授的新书《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为近世中国增加了一本新作,作者从宏观层面描述了共和国的外交,并将其放入冷战背景中去考察,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官方外交史书的片面性。
    对面的中国社科出版社展位,李侃如两本新书 上市后一定会引起不错反响,特别是《应对中国的挑战》
    适合国内的阅读氛围,《凯恩斯文集》是这位著名经济学家作品的集合,既是了解其思想的读物,又是收藏的佳作,一举两得。
    九卷本《世界民族》是社科院民族人类所的集体成果,比过去的认识有所突破,体现了最近的研究成果,民族问题 在国内已经凸显出来,此书出版可以帮助读者了解 其他地方的 民族问题和处理经验。《国家地图集》则是几代学者的辛劳结晶,也是大图书馆必备的大型工具书。
    最有特色的是小说《正道》,中国社科出版社 极少出版小说,但是这个选择不错,以基层单位为背景,描绘了当代社会的突出矛盾与危险,贴近普通读者。
    中信出版的,《中国历代战争史》台湾三军大学和部分历史学家合作,可以在大陆引起反响,此书最大特色是作者许多都是参与战争的军官,不是纸上谈兵的书生,而且书稿的体例安排,观察角度,都是大陆相关著作所没有的。
    中央编译出版重新做了多伊彻的经典名著《先知三部曲.》这套巨著是研究托洛茨基的里程碑作品,也是中文世界最出色的托洛茨基传,此次修订再版 封面开本 都有所变化,比较过去版本有了明显进步。
    在一号馆 三联出版社 最引人注目的是 傅高义先生十年心血之作《邓小平时代》这是一部依据大量史料和访谈建立起来的学术传记,也是世界范围内邓小平的一生记录,作者熟练的掌握中文,仔细阅读鉴别资料,描述了中共党内的氛围和运作模式,读后既了解了一代伟人的生平和贡献,也是对自己国情有了不同一般的认识,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一位学者的勤奋
    人民出版社展位,《内蒙古通史》以7卷20册的规模详细的描述了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历史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落实了厚今薄古的写作风格,对近代蒙古历史做了全面详细梳理,而且在体例上仿效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全面的勾画历史图像,而不是过去简单的政治史,为难得的学术精品之作。
    广东人民社 一次性推出了沈志华教授的两本书《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前者是沈教师的成名之作,此次再版几乎重新写过,叙述风格完全改变,先讲事件的来龙去脉,后面是作者自己的思考和对一些疑点的解析。封面设计焕然一新。后者内容几乎与作者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国史第三卷相同,只是限于出版政策将反右运动本身的叙述省去,从内外两个视角观察这个在共和国历史上的转折点,读后还是会有所收获。本人有幸参加了沈教授的新书发布会,与他进行了对谈,受益匪浅。
  •   另外兄 感觉崔之清的 太平天国战争史 质量如何 我觉得是军事学角度研究的不错书籍,但是似乎认识不佳 而且内容有些混乱 通稿不好
  •   崔之清的太平天国战争史四卷我有,优点是相比郦纯的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五册多了众多的清代原始档案,缺点是意识形态比过去还要严重的多,每句话都要对太平军和清军褒贬一下,严重影响了史书的阅读快感,也就是红补丁太多。有很多东西涉及到太平军暴行的,比如全州屠杀之类,所引用的史料往往是被篡改过或者断章取义过的,我是经过比较过此书所引用过的全州屠杀史料原文,才知道有被歪曲删改的严重性,所以无关双方优劣评价问题的叙述可以参考,但如有关意识形态优劣评判的史料引用方面,这本书偏差很大,这也是太平天国研究的一向问题
    有关太平天国军事史,郦纯的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张一文的太平天国军事史,再加上这套书,可以说构成一个军事研究的发展序列,但意识形态和语言偏向上后者比前者更为严重。
  •   张一文的太平天国军事史 ,不知哪年出版?谢谢兄指教 我也发现崔的书 政治化厉害,这样书 感觉非常不可靠,戴着红色眼镜怎么客观看待历史呢? 而且似乎和罗的太史一样,大量非学术语言
  •   94年出版的,张一文的书可以的,对太平军制之类作了详细的论考,意识形态强烈化得程度,崔的书是最强烈的,多年前出版郦纯的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也没那么厉害
  •   张守常 太平天国北伐史 不知质量如何 记得他说 罗的马克思主义 没有掌握的太好
  •   感谢tradition。请问能否推荐一些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的书?关于清代文字狱的书,周宗奇和金性尧谁的更好?
  •   张守常的太平天国北伐史没有看过,不过从转文引述上看基本还是老一套。到是最近我看过的王明前编著的太平天国的权力结构和农村政治一书非常的不错,此书是从社会运动史角度来分析太平失败的,得出的结论是太平天国是客家人的奴役王朝,其的税收制度甚至从来没有超越抢掠阶段而进化到类似清代的规制化,其失败是必然的,是书对罗著太史不足处多有批判,非常值得一看
  •   第二次鸦片战争我推荐茅海建的近代的尺度,我还看过的中西书局的圆明园浩劫丛书一套,都是英法联军角度方面当事者的阐述。听说黄宇和的作品也不错,但大陆尚未出版,近期将引进
    中法战争的我推荐黄振南的中法战争诸役考
    文字狱的,周宗奇我看过,基本就是把清代文字狱翻译一遍,文笔是金性尧好,全是周宗奇全。但最好去看上海书店的清代文字狱档修订版,90万字全部看完,基本可以对清代文字狱的以讹传讹的很多野史乱说置之一旁,毕竟周书和金书基本就依靠这本文字狱档编写而成,看他们的书还不如看原生态记录,帝王心性和大臣笔法都在档案之中
    二鸭和中法战争相关好的学术著作很少,如果要深入研究,还是需要阅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或续刊部分,比如法军的战斗报告,战斗地图,应有尽有,都是一手资料
  •   tradition 兄 王先生那个书 是著作吧 不是编著的。另外杨国真先生的林则徐大传,人大版 史料丰富 但是好像文笔非常差,而且认识比较古老。不知兄可看过?
  •   中法战争诸役考还真是头一回听说呢,看来中法战争可以算是近代史中的冷门了。市面上有没有比较好的左宗棠传呢,刘忆江的看来遥遥无期了。
  •   左宗棠好的 确实没有,
  •   杨先生的林则徐大传观点很传统,文笔不行,但史料还算丰富,还有指出茅海建著作错误的地方,属于中中的著作
    王著的那本太平天国的书是他的论文集,是围绕土地经济政策和政治斗争运作两方面阐述
  •   哎,左宗棠传只能等刘忆江的了。话说,我扫了一眼《中法战争诸役考》的目录,为何没有镇南关之战呢?
  •   杨不赞成那些 新观点 茅教授的他也不赞成 史料确实多 但是堆积比较厉害 不适合阅读
  •   不知茅教授那个 是否错了 但是茅书 常销售多年 杨书几乎没有多少人看
  •   杨书局部细节上可能正确,但总体档次当然不能和茅书相提并论,很多学术书籍其实也就几页东西有用
  •   记得一位清史研究专家 说过 杨的地契研究几乎吃了一辈子,视野很窄 写林传 完全是多余,另外张宏杰的 饥饿的盛世 内容不错 兄可看过吗
  •   张宏杰的饥饿的盛世,其实就是乾隆皇帝的七张面孔,翻了一个书名重新出版的,在通俗读物里算是可以了。另外,高王凌出版的乾隆十三年可以看看,要生动有趣那就算了,但很多视角论点还是很新颖的,当然和新清史一样,很多评论未必站的住脚,但看看可以
  •   关于乾隆的书很多,但我看下来最好的还是戴逸的乾隆帝及其时代。戴逸除了这本书外,其他的都不怎么样,但这本到还真的值得一看。
  •   赞同兄的 判断 郭成康教授的 乾隆正传 质量也不错,应该是目前比较好的传记了,高先生的书 感觉不是很习惯,不知哪里别扭。而且高这个人,似乎比较偏,那么大岁数学者,竟然和匿名网友对着吵架,大失所望。新清史感觉许多地方 站不住,许多说法自相矛盾,而且大胆论证多 小心求证少,起码我个人感觉如此。
  •   新清史的最大毛病就在于过度阐述,也就是你说的求证不足的问题,比如往往为了突出满洲特性,而忽视本土汉化的众多史料。高王凌的乾隆十三年也有类似过度阐述的毛病,乾隆的清代为了面对人口增长等众多挑战,确实做了很多前代没有做过的事情,比如耕地的大规模开发,农业技术耕种的迅速发展,所谓前近代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东西的阐述确实补充了以前论述不足的地方,也就是清代中国在很多方面的发展是以前中国未达到的顶峰,但如果阐述成乾隆时代的前近代措施和西方的革命没什么大的区别,那就是阐述过度了。其实西方学者的很多书籍都是如此,往往追求新意而论证不足
  •   是 这也是西方学者研究中国 最大的问题吧 比较偏 而且有比较明显的任意选择史料的问题出现 其实国内许多人 也有这个问题 比如对 雍正继位研究,许多人 按照阴谋论调进行取舍 提出证据完全站不住 例如戴逸说 雍正选择西陵是害怕父亲的灵魂,不住父亲的地方 来说明篡位 近乎荒诞。因为史料记载清晰 雍正多次到供奉父亲排位的宫殿去拜祭行礼。杨真的 年龄不合适说 解释也很牵强,金恒原的 说法则完全是恶意诽谤了,根本失去了价值 但是居然被邀请参加学术交流会 学术杂志发文(没有注释)和出书 让人大跌眼镜。不知这个题目兄可涉猎过?、
  •   雍正的这些书基本都看过,支持篡位论的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上下), 王钟翰的清史论集,金承艺的清朝帝位之争史事考 ,杨珍的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金恒源(这个没看过),丁燕石的这一夜雍正夺嫡其实都论证不足的。
    反驳篡位说的冯尔康的雍正传,雍正继位新探,雍正帝。杨启樵的雍正篡位说驳难,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揭开雍正皇帝隐秘的面纱我全看过,总体来说反驳篡位说的我看过的学者著作虽然没支持篡位说多,但冯杨两位先生的考证功夫真的甚是厉害,可以说把篡位说的疑问全部驳斥,我也是反驳篡位说的,篡位说至今为止拿不出任何可信的证据,基本冯杨两先生的书把所有怀疑疑点都给反驳了。
    我还看过史景迁之皇帝与书生,雍正的大义绝迷录,基本也没什么好的学术著作好看了,在要看就要看奏折集这些原始档案了
  •   还要加上杨启樵的周汝昌红楼梦考证失误,里面也有关于雍正夺位说的反驳的(关于曹家参与说的众多反驳),这么多学这里,研究雍正朝的还是冯尔康和杨启樵最厉害,尤其杨启樵,这个人可真是善于反驳,善于找出别人论证的不足,然后一枪毙命,而且他还喜欢骂人,对周汝昌,金恒源冷嘲热讽的甚是厉害。也算性情中人了。
  •   哈哈 杨教授的篡位驳难 确实很棒,专门针对的那些篡位说,另外他对周主要是驳斥其 清史专家身份 主要是说张廷玉受到重用是 篡改史料 编写实录 杨教授反驳完全合理 可以定论。对金某是因为对手挑衅才回答的,杨教授提到金某书中 多次指责他 而且比较无理,而且他不明白什么是奏折制度,杨教授才反驳。另外今年常建华教授要发表一篇谈魏珠的文章,兄到时可以关注。冯教授是前辈学者,书刚问世也受到意外打击,因为没有按照斗争模式和导师语录,居然被禁止评奖,冯教授生气之余 再也不参与了。
  •   非专业学者要写到超越专业学者的程度基本上不可能,首先手头上的史料就有限,民国史共和国史就更不用说了,明清史虽然没那么严重,大多资料都可以买到看到,但谁有那么多精力。其次精力和时间相比专业学者没那么充分,毕竟人家是靠这个吃饭的
    但专业学者的难处就在于圈中人受环境条件制约,考证考证的很详细,但很多结论就受政治因素制约,有时反而不如圈外人可以畅所欲言,随意表露自己对历史的结论和看法,杨天石说话之小心翼翼是出了名气的了
    非专业学者的历史著作,基本我佩服的也就是写中兴名臣系列的刘忆江,还有就是专门研究中日甲午战争和近代海军史的陈悦。当然,那个写战天京,湘军征战的谭伯牛的书也可以看看,还有张宏杰,陶短房的也行。至于当年明月,月映长河,梅毅之类写的那个叫什么东西,根本不能叫历史,叫小说差不多
  •   反正我喜欢的学者基本都是考证严密一类的,用汉宋之争来说的话,我就属于喜欢汉学一派的,像茅海建,杨启樵,杨天石,冯尔康,杨天宏,杨奎松,沈志华,高翔,王奇生,桑兵,邓野这种类型的都是属于我喜欢的,都是集中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领域为主的,比起思想史的天马行空来,政治史领域更强调的是考证的严密和详细
  •   像当年明月,月映长河之类估计连一本史料都没看过,就看过几本转了七八手的后世学者的书,就可以随便写书了。看历史书籍多了,分辨这个作者的水平几斤几两看几页就能明辩。同样写明史通俗读物。熊召重,樊树志,温功义,高阳,李洁非的水平完全不是当年明月可以比拟的。同样写太平天国战史通俗读物,刘忆江,谭伯牛,陶短房的书籍也完全不是月映长河这种档次可以比的
  •   那本书叫《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张宏杰喜欢炒冷饭,比如他最近的《坐天下很累》,就是《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之扩充版。不过我觉得他的书还算可以。中国社会出版社的正说明朝12帝系列,不知楼主觉得怎样?本人对明史很感兴趣。
  •   梅毅、当年明月都可以归入光头党一类,相比而言当年明月更加狡猾一些,比如他对袁崇焕的评价,袁粉袁黑全不得罪。本人看不了太枯燥的考证书,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还算好,戊戌变法史事考就基本上读不下去了。楼主推荐的刘忆江和陈悦的确很棒,非常期待刘忆江的李鸿章、左宗棠评传。
  •   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那套明代帝王列传十几本不错,毕竟是学者写的。写明朝皇帝的,高阳的明朝的皇帝和李洁非的龙床写的不错。写明朝人物的,熊召政的明朝帝王师和樊树志的明朝大人物也可以看看。温功义的明代宦官和宫廷和三案也是必看的,写的很好玩。王冬青的皇朝战史。李治亭的明清战争史略都值得看看
    至于学术著作么,樊树志的晚明史,张显清的明代政治史,王毅的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丁易的明代特务政治,谭天星的明代内阁政治,李渡的明代皇权政治研究,王剑的明代密疏研究都可以看看。
    吴晗,黄仁宇,王曾瑜,谢国祯,顾诚,陈生玺的书都可以看看。只不过顾诚之流的书阶级意识极左那套东西必须参考其他的书籍才能修正观念。否则一读读下去变成光头党那样的脑残就完了
  •   顾诚和万明的书基本都是意淫明朝一个路子的,而除了上述提到的一系列书籍,郑光路的张献忠剿四川真相,刘志琴的晚明史论,晁中辰的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田培栋的明史披拣集等都是对顾诚及其徒弟和万明言论的具体争锋相对的反驳。
  •   呵呵,辽宁教育出版社那套书和我说的社会出版社的12本书一样。楼主说的这些书我基本上都有,因为我在你的读书主页搜遍了,你推荐的明史书几乎都到手了。关于南明史,除了洪业清朝开国史,还有哪本书不错?顾城、梅毅的要么极左,要么光头党。还有关于崇祯藏银的,有没有专门的论文和书籍论证过这个问题?
  •   说错了,辽宁教育出版社和社会出版社的书不完全一样,嘉靖、崇祯大传的作者就不同,不过好在都是明史专家。
  •   顾受到当时限制太多,无法跳出来 确实损害其书学术价值,易的明代特务政治,是否有影视现实的意味?以朱射蒋?学术价值如何 没有细看。 tradition 兄 近代史黄道炫 也非常不错和王奇生 并列近代史 60后杰出代表,老杨的说话小心是多次被打击,指责造成的 加上研究蒋。清史 入关前 刘晓萌研究功夫很深,清代北京旗人社会 不错
  •   关于南明史,除了洪业清朝开国史,还有哪本书不错。这话有些奇怪啊。南明 不知钱海岳的 你可看过?
  •   tradition 兄 我觉得编年体 清代书,似乎清通鉴不错 22册 山西人民虽然规模大了 但是注释很多,还有入关前部分,考订也可以,只是现在看 还应该修订 毕竟10多年过去了 你觉得怎么样
  •   我当然知道钱海岳,但我不喜欢读文言文的作品。丁易的明代特务政治虽然有影射,但引用的原始资料很丰富。
  •   dygtt 看来你的功夫不到家,茅教授 戊戌不难读,如果你看了林则徐大传 才知道什么是不好读的著作。还得努力下功夫,因为古代史学术著作 必须大量使用文言,无论什么学者,文笔如何,特别是考证文章
  •   辽宁那套和社会那套未必一致,比如写永乐皇帝的,旧版是毛佩琦,而且我怀疑社会那套是对旧版的严重删节本,你去看同样一本书,新版往往比旧版少掉二百页,而且新版下面的注也比旧版要少,而且印刷质量低劣,这套书还是要买旧版的好,新版的不行,如果有新旧版本的可以对照一下,可能差距很大
  •   南明史基本都不行,基本都是极左思潮下的产物,除了顾诚那本外,还有谢国桢的和司徒琳的,司徒琳的不左,但质量不行。
    除了魏菲德的洪业外,还有李治亭的明清战争史略可以看看,还有吉林那套清帝系列(一共十四本)前面几本也不错,努尔哈赤,皇太级,多尔衮,顺治几本都写的不错的,可以看看。我家里还有的和看过的有两卷本的清代前史和周运廉的清代开国史,还行。还有刘小萌的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和女真:满族建国研究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853467/,尤其后者用了很多社会学和考古,不错的
    其实写南明的,还是多看看古人写的比较好,我推荐徐鼒的小腆纪年附考,其实顾诚的很多言论,徐的书早就论述过了,而且没有顾书对农民起义维护那麽多的意识形态。同类还有明季北略,明季南略,永历实录之类(北京古籍的那套明代野史系列)等等
    钱海岳的南明史可以,他是传统传记体的,而且没顾诚那麽多意识形态
  •   清代的编年体,我推荐王氏的东华录,上海古籍影印本,从努尔哈赤写到光绪死亡,一千六七百万字,毕竟这种编年体还是看原典的比较好,东华录全编以清实录为主要来源,但也不尽如此,市面上七百多就可以买,值得一买
    你说的山西的戴逸版的清通鉴我有电子版的,感觉还行。我家中收藏一套清史编年十二册,也是很不错的,从摘取原始资料原文上看,清史编年胜过清通鉴
    反正清代史编年的,最著名的核心当然是清实录,然后是东华录全编,蒋氏东华录。今人编的清史编年和清通鉴2个版本。
    传记体的,清史稿,清史列传,清国史,碑传集全编等等,这些书对照着同一个人的传记看看很好玩
    纪事本末体的,两个版本的清代纪事本末,但质量好像都不高
  •   黄道炫的书我当然看过,中央苏区的革命绝对是五星级的著作,对中央苏区的红色政策阐述的很透彻。最近一本蒋介石的力行哲学我还没看
    刘小萌的书我看过北京旗人社会和中国知青史,研究八旗的,刘小萌和杜家冀的都是必读的,尤其前面一本北京旗人社会,真是资料浩瀚,这种资料如此详集的书海外学者绝对写不出来,有关八旗的书我也就看过他一本,确实收益良多,看过后对八旗是个什么东西,旗人满人究竟是什么有了很清楚的了解,是研究清史必读的著作
  •   丁易的书主要是史料搜集的相当全面,这些史料收集功夫很有价值,至于影射不影射的评论性语言大可不看,因为毕竟此书以搜集史料文字原文为主,可以当资料集用
  •   当然明史学术著作也众多,本人以研究晚清为主,兼代明清代前期,民国。但时间有限,所以有关明代的学术书籍阅览不算多,就有关明代海禁的学术著作我看到就有好几本
    比如顾诚,他研究明代细节方面当然还可以,但说到清代就完全胡说八道了,比如雍正文字狱,还是那个所谓雍上面去个头之类的毫无根据的胡说八道,其实只要看看清代文字狱档不就一切都明白了。研究明清史,必须有重点,但也要有通贯性,而且还要对同时代世界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必然造就顾诚之类越境的胡说八道。因为他不懂
  •   谢谢兄 推荐 刘教授 我们熟悉 他是国家清史,入关前 执笔人 功夫很深,我已经建议他写作 新的前期历史 和太祖传。另外中国军事通史 清代卷 也不错 虽然下册情绪有些。兄可读过。另外清史编年 注释少些,而且没有考异,入关前部分。顾城先生对 明季北略似乎贬低太多了 其实简单的清史著作 清朝三百年 张杰,不错 反响很好
  •   tradition 顾先生确实对清意见很大 许多还是反满情绪作怪,
  •   辽宁那套明帝系列(十一本旧版,新版不要买)和吉林那套清帝系列十四本都是非常不错的著作,吉林也同样出过一套明帝系列,和辽宁那套不一样。
    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清朝通史在道光以前的几本都是很不错的,总而言之,所谓大陆清史研究清代通史基本都是集中在清代前期的,而近代史晚清部分的则质量不佳,意识形态严重。晚清部分独门分科为近代史部分,研究学者的研究思路模式都和清史学者大不一样
  •   清史编年是没有考异,但他转引史料全文比清通鉴全,清通鉴都是摘录的,清史编年往往一大段。没有入关前部分确实是一个缺陷,但换句话说清史编年的史料比清通鉴多啊(一个670万,一个620万,后者还有入关前2册),中国军事通史我有电子版的,不错,比台湾那套中国历代战争史好,史料多且新。
  •   南明史还有柳亚子和南柄文也都写过,不知道质量如何
    这个没办法的,南明史研究本来就是伴随着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意识诞生发展的,可以说一开始就不是纯粹研究南明历史。还是被当作民族主义政治影射用的,无论是朱希圣,谢国桢,还是顾诚的东西。都有强烈的这种情节,说穿了一个是三民主义加民族主义,一个是阶级斗争加民族主义。
    因为孙文在南京充当临时总统的时候是挂猪头像的,所以后面的历史研究都严重延续着这一情节,说穿了就是起源于孙文和国民党的革命民族主义历史观,要想客观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建国后,再多一个阶级斗争,所以就变成顾诚这付样子
  •   这个没有关注 字数,台湾历代战争 大陆已经正式引进 呵呵 宣传很厉害 翻了 感觉一般 清代档案在大陆嘛 晚清确实不行,比如辛亥革命100年了都没有超过辛亥革命史稿书问世,这书是20多年前的 兄感觉马勇研究如何?
  •   顾诚的历史观很简单,阶级斗争加发源于孙文的狭隘民族主义,所以对张献忠李自成摇黄之类货色百般维护,拼命乱写,有关于所谓农民起义部分的东西除了一些细节考证外,是基本不能看的,圣教入川记的记录竟然被他篡改扭曲到完全不是这回事的地步,其他可想而知了。这是公然的胡言乱语编造扭曲了,不过话说过来,在阶级维护上罗尔纲不也一样
    关于南明部分,则要稍微骂两句,但也是小骂大帮忙,在选用史料上也是经过选拣的
    而对于清代,则是完全的谩骂和基本否定,把所有能找的所谓黑清的史料都无限放大,至于考证真伪他根本没兴趣
    顾诚的学生彭勇和陈梧桐不也完全是一类的货色,语句极端的左,而且把顾诚当作神仙对待,他说的就正确,至于理由事实一概不需要,反对他们意见的就是反革命,思想有问题,尤其是陈梧桐更是极左的一个五毛左棍而已。
    比如陈梧桐说明清海禁,说明代海禁不算海禁,因为政府下还是有贸易的,而清代海禁则是真正的海禁了。其根本不知道明代根本是连朝贡体系外的贸易一概都不允许,而清代则允许朝贡体系外的贸易存在。你和他辩论,他就说顾诚说的,结论就是如此,至于理由就不需要,你反对,你就是汉奸就是反革命,就是错误思想,就是这么个货色
  •   中国历代战争史台湾三军我早就有了,以前军内盗版影印过,最近是重版,可能近代部分意识形态没中国军事通史那麽厉害,但论资料,准确度上和军事通史没办法比。尤其是宋后资料,基本缺乏一手资料,都是按照正史为主,那完全是不行的,地图也没准确性。写的是很好玩,但作为资料和准确度方面都不行。毕竟是早期作品了
    中国军事方面,除了台湾三军那套,大陆出过两套有名的军事通史,一套就是你说的按照朝代发展的20本的,还有一套则是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按照内容区分的,比如军事人物,军制,军略,战术等。后面那套编的不错
  •   谢谢兄 介绍 历代战争 过去非正式出 这次是中信版权正式出,解放军那个 战略部分也是有些政治色彩。陈梧桐书 朱元璋 确实有些看不下去 明代历史 非常使用列宁的说法 好奇怪
  •   辛亥革命的综论性著作确实不行,因为是禁区,基本辛亥现在是新政和革命一起研究的,郭世佑,萧功秦,李细珠,周锡瑞,杨天石,孔祥吉,侯宜杰,张朋园有关方面的书都可以看看。马勇的书感觉好像一般。非专业学者的傅国涌的百年辛亥,叶曙明的1911,王树增的1911也值得一看。辛亥百年的书基本我看了也有二十几本,这个主题不想再看,看了厌烦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文库一系列学术著作还行
    纵论性著作没有,可以看史料,五卷本的辛亥前十年政论编的很好,都是一时时选。
  •   顾诚的学生基本都左的不行,尤其陈梧桐更是左到吓死人的地步,关键左也不是问题,只要有本事,如果像罗尔纲这样有考证水平,那左就左了,很多细节研究上还能参考,关键像陈梧桐这种根本是不和你讲理由的,因为顾诚说了就是真理结论,你反对你就是汉奸就是思想错误有问题,要批判。这种左棍哪有什么学术水平,这种货也能做教授简直是笑话
  •   陈的 朱元璋 被称呼为 超越吴晗的大作,但是政治化太强 而且他批判黄仁宇 丁毅吴晗 都不行
  •   孙文与陈炯明 史事编年 修订版 出来了 不知兄可读过 我感到资料不错,也是对这段历史提供很多资料,段老先生 功力很好,而且目前 正在做孙中山史事编年 数百万字 应该是对 孙中山年谱长编 有质的突破
  •   “辽宁那套和社会那套未必一致,新版往往比旧版少掉二百页”,十分感谢楼主,这句话非常重要,决定收一套辽宁出版社的明帝系列。楼主知识渊博,真令人佩服。
  •   辽宁那套明帝系列是十一本吗?除了建文、洪熙、景泰、泰昌,其余12个都够得上立传的分量啊,不知少的是谁。
  •   查了一下,新版的内容不一定比旧版少,因为旧版是32开,新版是16开。
  •   新版字里行间比旧版宽泛很多,旧版每本都在三四十万字,而新版好像很多都二十万字左右,那就少很多了
  •   孙文与陈炯明史事编年旧版我有,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不错的,但下册就不行了,完全采用国民党一方的御用史料,而对孙文不利的一概不用,这欠缺很明显,而孙文和陈编年很可贵的补充了长编不足的地方,运用了很多不同孙派叙述的历史资料,但还是有严重不足,比如对孙文在广东的赤化黑暗通知,都予以污蔑之类不予以刊载,而这在陈炯明研究中心网站所引陈定炎等所编著的年谱,史实等书中都有刊载
  •   这个没有注意到 应该是选材的问题吧 目前 正在做孙中山史事编年 数百万字 应该是对 孙中山年谱长编 有质的突破
    此外 南炳文教授在主持 明史编年
  •   内容介绍
    《明史编年》是一部用现代汉语文体编写的明代编年史,采用编年体的形式,全面反映明代各个领域的重大史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民族、外交等诸多方面。该书主要选取实录、会典、档案、方志、文集、笔记、碑传、谱牒,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史料及欧洲传教士所著史料等作为撰写本书的基本资料,并结合有关明代的考古发现,充分吸收以往的明史学术研究成果。全书能够清晰地描绘明代的历史进程与社会发展。字数为500万字,共分十卷:第一卷(朱元璋起事至称帝前),第二卷(洪武、建文),第三卷(永乐),第四卷(洪熙、宣德、正统),第五卷(景泰至成化),第六卷(弘治、正德),第七卷(嘉靖),第八卷(隆庆至万历十年),第九卷(万历十年至泰昌),第十卷(天启、崇祯)。
    1.全书以明朝年号纪元,农历纪事,标明干支、公元,按时间顺序分条撰写,年以系月,月以系日,以日为基限,凡日不能定者附于“是月”,月不能定者附于“是年春”、“是年夏”、“是年秋”、“是年冬”,春、夏、秋、冬又不能定者,归于“是年”。
    2.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外交等各个方面。全书以突出明朝具有深刻影响的重大事件为主,同时兼顾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历史事件,包括中央和地方政权机构的设置、沿革、裁并,重要官员任免、升调、罢革等;主要典章制度,如官制、礼制、赋役、科举、学校、兵制等;具有重大影响的政策措施,如治河、漕运、屯垦、海禁、开矿、鼓铸、贸易等;其他如每年人丁户口、赋税、兵饷、铸钱等综合数字,分别予以归纳汇集,按时间记述。重要人物生平活动、重大科技发明创造、重要著作的撰写、重大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如瘟疫、地震、河决等)都予以记述。明朝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皆记。对外关系,凡通使、通商、贡赏、传教士来华以及抵御外国入侵活动等,择其重要者记述。
    3.根据具体情形,记述重大史事的条目内容上作适当的上溯或下延。重要政治事件、军事活动,其历时长、影响大者,详其始末。
    4.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等说法有多种者,采用可靠性大、以多数史家所主张者为记述根据,同时以注释方式简介其他观点,做到疑则存疑,避免武断。
    5.以叙事为主,描述简洁、准确,必要时进行精炼、深刻的评论,以点明事件的关键。
    6.本书在必要的地方引用了原文,以保存文献史料的完整及便于读者查询。
    7.主体文字采用典雅、规范的现代汉语,避免文白夹杂或失于过分白俗(引用资料除外)。
    选题特色
    1、本书充分吸收前辈时贤的研究成果及编者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2、突破旧史书的局限性,其内容不仅包括政治事项,而且社会生活、中外关系、文化思想亦将成为重要叙述对象,不仅记述精英、上层人物的活动,而且社会各群体(包括下层群众)的状况和变化皆在重点记述之列;
    3、重视对今人和后人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的历史事件的记述;
    4、体现新世纪史家观察历史的新角度与新高度;
    5、篇幅大,内容丰富。
    五、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本书融资料性、学术性、权威性、可读性于一体,在继承传统史学方法和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当今史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成果,对明朝历史进了一次仔细的梳理、考订,可以弥补目前缺乏详尽、全面、确凿的编年体明史的缺陷,填补了学术空白,并体现出编中有研、研中有编,编撰、研究相结合的特点,因此其不但具有内容丰富、准确的优点,而且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   被称呼为那就算了,很多都是那派人的自吹自擂而已,很多东西根本是站不住脚的,比如陈梧桐说晚明文人说朱元璋时代暴政,文字狱多为虚构。举个钱谦益的没有任何根据的个人根据就把其他所有的史料全部否定,这不是想当然的唯心吗。钱谦益是朱元璋同时代的人?他说这些话有什么根据?有什么理由可以推翻其他史料。一概没有
    至于他批判黄仁宇 丁易,吴晗。道理很简单,因为奴才是见不得人类批判奴隶主的,哪怕这个奴隶主再残暴的像个畜类,也是他的奴隶主,他要拼命维护捍卫,这就是陈梧桐,顾诚之流货色的逻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