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需求与新农村建设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白南生  页数:362  
Tag标签:无  

前言

  安徽凤阳是和我国的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的,而我国的改革是在危机中催生的。  1958-1978年这20年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政策和制度正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最紧迫的是农业经济危机,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社员平均收入年增长只有1元;人口增长迅速,吃饭问题无法解决,人均粮食始终只有300多公斤,其中除了吃的口粮,还有饲料、工业用粮;8亿农民中,贫困人口占2.5亿;粮食不能自给,要进口。整个经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已处于相当困难的境地。  一  1978年,我国农村开始探索进行土地制度改革,从而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凤阳的小岗村也是在这场变革中走进人们的视野。改革开放的起初几年,全国上下沉浸在因这场生产关系变革而带来的巨大收获喜悦中。  然而,历经30年的改革发展到现在,农业、农村和农民并没有一直按照改革之初的速度发展下去,而是经历了非常曲折的道路,甚至昔日迸发勃勃生机的农村成了被置于全党和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之一。  中国农村建立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改造农村微观经济主体的变革。但是,变革微观经济主体,不能孤立起来进行,必须与其他相关制度联动,在改革整个制度环境过程中实现。而改革这个制度环境,诚非一举而得的事情。  现在,经过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但是我们的农业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农村仍然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这表明我们现在还未摆脱二元结构,造成这种局面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  第一,几十年来,农民没有自由迁徙的权利。农民想离开农村,改变身份,非常困难。这种情况全世界少见。  第二,农民不能享受和城市人相等的受教育权利。本来应该所有人都一样,但考大学农民子弟分数要提高。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但在大学专科里却只占30%的份额。30%的城里人占70%的份额。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没在农村建立。农村失业人口不叫失业人口,也没有失业救济。但农民却承担我国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任务,以及为之后的城市化贡献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第四,农民就业难,城乡差距近年来还有扩大趋势。农民种田收入低,在传统农区,农民除了温饱,难以承担教育、医疗、养老等负担。有1.3亿农民十几年来长期往返在城市乡村之间,来回流动。农民工的工资增收缓慢,衣食住行和教育医疗条件都不能和城市居民相比。  第五,土地制度。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土地问题,改造了集体经济,实行家庭承包制度,农民表示满意,符合他们的利益。但30年不变缺乏法律规范,也缺乏法律咨询组织。  第六,贫困人口大部分在农村,贫困线如果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还将是一个巨大的群体,并且脱贫群体也不稳定,返贫现象到处可以见到,不可以盲目乐观。

内容概要

中央做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后,各地政府已经把发展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农村。然而,农民的需求是什么?农民最关心什么?农民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凤阳调查所关注的,正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需求。    《农民的需求与新农村建设:凤阳调查》分为三编。上编是此次凤阳调查的报告,从中可看到农民对就业服务、农业生产服务、农村金融、卫生医疗、村容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乡风建设及民主管理等方面的需求。中编是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回顾和梳理了学界、政策研究界对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下编通过精心挑选出来的43个案例,真实生动地描述了农民的生活和感受。

作者简介

白南生,教授,1950年出生于江苏,在北京读到初中。1968年夏赴内蒙古草原插队6年,之后回北京当细木工4年,1978年秋天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的第一批学生。从1981年暑假参加安徽滁县地区农村调查开始,在20多年的乡村发展研究中,一直相信科学方法指导下的实地调查和实证研究。2004年6月从科研机构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主要关心领域: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社会公平与扶贫、居民消费与经济发展、经济剩余与激励机制、转型社会的社会分层与稳定、社会结构与乡村治理等。

书籍目录

上编 农民的需求与新农村建设:凤阳调查报告 第一章 导论   一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二 背景:凤阳县新农村建设农民需求调查   三 提要: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需求  第二章 农民对农业生产服务的需求   一 规范农资市场,保护农民利益   二 加强水利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三 完善基础设施,加快装备建设   四 做好信息对接,促进技术推广   五 顺畅产后环节,促进农民增收  第三章 村民对就业服务的需求   一 严峻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   二 非农就业不足   三 村民就业状况分析   四 村民对就业服务的需求   五 帮助外出可能比招商引资更重要  第四章 村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一 农村金融改革理论   二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路与途径   三 凤阳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  第五章 村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一 村民对基础设施的需求的优先序   二 需求强度的影响因素   三 村民对基础设施的融资意愿   四 需求意愿表达机制建设更重要  第六章 村民对村容整治的需求   一 乡村规划:绝大多数村民持支持态度   二 生活用水:村民们生活上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三 垃圾处理:收集与沤肥并重   四 卫生设施:非常简陋   五 生活用能:处于转型期   六 商业设施:大多数村民认为便利  第七章 村民对社会事业建设的需求——以卫生医疗事业为例   一 遏制药价过高的问题   二 简化报销结算程序   三 扩大补偿范围   四 增加定点医院,方便农民就医   五 扩大制度透明度   六 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第八章 乡风文明建设需求   一 社会风气总体较好,偷盗、赌博问题需要关注   二 人情往来成为负担   三 邻里矛盾多为琐事,盼望开展社团活动   四 电视为最主要娱乐方式,信息渠道比较狭窄  第九章 村民对村务民主管理建设的需求   一 民主选举   二 民主决策   三 对管理结果的满意度   四 对村领头人的期望 中编 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 第一章 理解“三农”问题的框架   一 基本框架   二 现代化的基本逻辑   三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   四 现代化过程作用于农村的现实  第二章 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 生产问题   二 生活问题   三 环境问题   四 文化问题   五 乡村治理问题  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 城乡统筹发展   二 公共财政   三 产业带动   四 完善乡村治理   五 完善市场机制   六 培养新型农民   七 体制改革   八 需要慎对的问题 下编 访谈案例

章节摘录

  三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  1.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受中国几代人现代化之梦的推动,中国民众具有强烈的赶超意识,希望中华民族能够成为世界上受尊重、有影响的民族,也希望尽快过上现代的舒适的生活,这种高期望推动着对经济增长实行超乎寻常的强刺激。中国的现代化起点是在本社会内部缺少现代化积累的情况下强行启动的,中国现代化路径关注的基点是所谓的“民族-国家利益本位”,追求的只是国际利益角逐中的实力排序,这种导向的现代化将民生问题与国家利益捆绑打包,形成了国家第一、民生第二的价值取向,振兴经济成为新民族主义的中心话语,现代化的城市化又被推到前台:要现代化就必须城市化;有了城市化,则带动了工业化,而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李远行,2004)。中国人不得不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高度中央集权下的自我剥夺,即使是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保持我国出口的经济驱动力,产品的成本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挤压了劳动者合理的劳动待遇、像样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基本的社会保障而形成的(温铁军,2000)。  2.人口、资源压力处于极限状态  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一般都是从农业中提取的。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过多、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资源量很小,相对的人均农业剩余就更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农民的需求与新农村建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挺实在的一本书,通过凤阳调查报告,阐述了农民对农业生产服务、就业服务、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社会事业建设、乡风文明建设以及村民对村务民主管理建设的需求。并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述,体现了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   这本书还是比较实际的调查,研究农村问题,,是本不错的书,,
  •   一直关注,很不错的一本书。
  •   这书不错,希望能够通过此书,让我了解更多的三农问题,进而找到扶贫工作的切入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