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社会

出版时间:2009-7-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孙立平  页数:303  
Tag标签:无  

前言

南方周末:明年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最近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也强调要坚定推进体制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但许多人似乎都有一个感觉,尽管社会上对改革有着热切的期望,现实对改革也有迫切的需求,但近些年改革的步子似乎不大,问题的症结在什么地方?孙立平:应当说,在过去若干年中,经济体制的改革还是有实质性的推进的。但政治和社会体制方面的改革,应当说推进是比较缓慢的。现在我们社会中的许多事情,实际上是卡在这些问题上。我这里所说的不仅仅是狭义的政治体制,也包括利益表达机制的建立,言论的开放和信息公开化,以及权力制衡机制的建立和社会化的反腐败机制的形成等。换句话说,目前在改革的需求和改革的实际进程之间存在着一个较大反差。这种反差来自什么地方?背后的根本性原因是什么?我觉得与我们对社会矛盾的评估,对社会危机可能性的判断,与我们已经形成的稳定压倒一切的思维定势有直接关系。为了不贻误时机地推进改革,也许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关于稳定问题的这种思维定势。

内容概要

在关于稳定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有一个新的思维。我们要准确地来判断中国发生的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性质,准确地来判断社会发生大的危机的可能性。既不要偏左,也不要偏右,特别不要宁左勿右。在这个前提下,用充分的自信来面对这个社会,面对这个时代。  我们应当认识到,基于利益的冲突是理性的冲突,是可以用谈判、妥协、讨价还价的方式解决的。我们的任务不是消灭这种现象,而是要为这种现象的发生设立规则,要为这种问题的解决提供制度化的方法。好的制度不是消灭冲突,而是能够容纳冲突和用制度化的方式解决冲突。  尽管我们目前的经济问题是由美国的金融危机引起的,但我们现在所面对的问题,与其说与美国今天的问题相近,不如说与历史上那些传统经济危机引发的问题更相近,或者说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美国所面对的问题更相近。

作者简介

孙立平,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并留校任教于社会学系。现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社会现代化、社会结构变迁、转型社会学的研究。学术成果颇丰,出版专著(含合著)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主要著作有:《社会现代化》、《走向现代之路》、《发展的反省与探索》、《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当代中国农村——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社区建设研究》、《中国农村基层组建设与农村社会保持续发》等。他纵横穿梭于社会和经济两个领域,被很多中国的经济学家称为“最懂经济的社会学家”。

书籍目录

超越稳定重建秩序(代序)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 金融危机的逻辑及其社会后果 以重建社会来再造经济 普通人生活中的大萧条——重读《光荣与梦想》(1) 谁种下了祸根?——重读《光荣与梦想》(2) 以重建社会来再造经济——重读《光荣与梦想》(3) 在改革与法西斯主义之间——重读《光荣与梦想》(4)穿透暗箱 走向透明 暗箱操作——中国之癌(上) 暗箱操作——中国之癌(下) 暗箱操作的制度空间 过度保密与权力运作神秘化 阳光如何穿透暗箱 监督的基础是什么? 真的透明产生于多次互动 红钻帝国事件与谣言敏感症结构优化与社会和谐 结构优化与社会和谐(上)——堪忧的中产阶层 结构优化与社会和谐(中)——保护下层生存的社会生态 结构优化与社会和谐(下)——保护和扩展社会流动的渠道跨越不平等的沟壑 从精英联盟到赢者通吃 谁的社会?谁的市民社会? 在断裂的夹缝中  农民工:从第一代到第二代  产业工人化与市民化  架设沟通断裂的桥梁 法律剪刀差? 究竟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法律、力量与正义底层的生存生态 黑窑奴工与底层的生存生态 生存生态恶化与底层沦陷 我们如何容忍了罪恶? 信息是如何被屏蔽的 基层政治的溃败腐败表明的是基础秩序的瓦解 腐败使我们失去了什么? 腐败的力量 行业腐败是腐败扩散的一部分 事情确实并不复杂 生活细节反腐与基础制度建设势利在损害政府的公正性 和谐社会与政府超越性 势利在损害政府的公正性 权利平等与社会底线 放下虚荣海阔天空中国社会结构 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特征与原因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新农村建设与城市融入 城乡关系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 在代际传递中实现城市融入 职业教育与城市融入的阶梯其他 灵活性与僵硬性的两难困境 职场压力从何来? 两种常识两种逻辑 何时接轨何种国情? 马路上的利益与政治

章节摘录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金融危机的逻辑及其社会后果一金融危机中中国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在面对目前这场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尽管这场金融和经济危机是由美国引起的,但美国的问题不一定是中国的问题,进一步说,即使中国的问题是由美国引起的,美国的问题也不一定是中国的问题。截至目前,美国的金融危机并没有对中国的金融产生严重的影响,美国金融危机中的一些核心要素在中国几乎都不存在。中国没有美国那种大面积的房贷断供,没有明显的信贷链条的断裂,没有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倒闭破产,整个金融系统在正常运转。中国股市的大幅度下跌,从时间上看似乎是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但两者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因为中国股市在2007年10月跌势开始的时候,其时美国的次贷危机尽管已经发生,但其世界性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的实质性影响还没有发生。危机中“中国的经济问题”反倒是表现在另外的方面。目前“中国经济问题”的出现,是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产物,换言之,是内因和外因这两个因素共同起作用的产物。我说的这两个因素,外部的当然是指世界金融危机,即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整体下滑,外部需求减少,外部订单减少,出口困难。内部因素我具体指的是,中国正在发生一场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转型,而这个转型迟迟转不过去。现在就是这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了。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转不过去,核心是内需和市场的问题,而金融危机给中国出口造成的困难,恰恰是击在我们的软肋上。这就是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问题”的实质。也许更确切地说,是中国本来正在酝酿一场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转不过去而形成的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恰在此时,由世界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阻断了中国避免这场生产过剩危机的出口,从而引爆了中国的生产过剩危机。明确以上问题的意义是:第一,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更具有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的特点。应当看到,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经济危机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危机,与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的传统生产过剩危机是不一样的。比如,在这场危机的原发地美国,危机发生前几乎没有任何生产过剩的迹象,相反倒是“消费过旺”。如果说这次危机中也存在生产过剩因素的话,这种过剩也是在世界经济整体的意义上存在的,是在危机的非原发地存在的(如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而在相当长的时问里,美国的“寅吃卯粮”则使这种过剩维持了表面的平衡。就危机原发地美国本身而言,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特别是金融危机转化为经济危机之后,由于信贷紧缩,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恶化,才出现了生产过剩的问题(美国大量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是建立在信用消费的基础上),而且尽管如此,直到目前这个问题并没有到达一种很严重的程度,并不是其经济危机中的主要问题。而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则不一样。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一开始就是发生在实体经济的环节上,生产过剩是引发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对于生产过剩危机形成的原因,特别是对其“周期性发生”的原因,尽管人们提供了许多不同的解释,但笔者倾向于认为,生产过剩危机是耐用消费品时代特有的现象。因为耐用消费品时代打破了生活必需品时代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直接性,扩大了产能的弹性,从而也就强化了生产与消费之问不均衡的风险。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其说同今天的美国相近,不如说同历史上生产过剩危机的情况更相近。第二,原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只是引发了正在酝酿中的中国生产过剩危机。对于目前中国经济所发生的问题,实际上既可以看做是世界性金融危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危机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中国进入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的过程。但正如此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发生的过程那样,这个转型是相当艰难的。如果一个社会的生产已经全面转向耐用消费品,而同时该社会还形不成全面消费耐用消费品的条件,生产过剩危机就有可能形成。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内需不足,市场疲软”现象,就是这种生产过剩危机的端倪。不过,冷战结束后突然加速的全球化过程,特别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外移过程对“中国制造”的需求,缓解了这个问题。有一种看法认为,如果没有新全球化的影响,中国早在2005年就会进入传统市场经济式的生产过剩危机,新全球化使中国面临的危机得以迟缓,但也在被推迟后以更大的程度出现。而这种危机的发生,可能会取决于许多可能的引爆因素。克拉斯穆尔·佩佐夫在2004年写就的《中国的大萧条》一文中就指出,以下几种情形可能会成为中国萧条的触发点:一场世界范围的货币、银行或者衍生产品危机,美国的一次衰退,扼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中国失去贸易盈余,还有,一场石油供应危机。当然,这不是说中国目前的经济问题与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没有关系,但这种关系更多是一种引爆的关系,或者说是挤压金融泡沫和资产泡沫的过程演变为挤压中国生产过剩的过程。这是我们分析这次危机中一些重要问题的前提,而对经济危机社会后果的讨论,也必须建立在这样一种前提的基础之上。第三,生产过剩危机将会是我们今后不时面对的一个问题。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转型期的非常规发展过程。但在30年后的今天,这种非常规发展过程将会逐步转变为一种常规的发展过程。在常规性发展中,有两个问题是必须加以正视的。第一,中国有可能将告别两位数高增长时代,我们也许要习惯一位数的增长。当然,这种变化也许是在若干年之后。第二,生产过剩危机将可能周期性发作。西方发达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用了差不多30年才真正完成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转型,其间要解决消费信贷、城市化、中产阶层发育、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等一系列问题,以为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创造条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前,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的不时爆发将会是不可避免的。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直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有两种误解。一是以为这场金融危机只是一个插曲,插曲总会过去,一旦插曲过去一切又可以恢复往常。二是以为就中国本身的发展来说,这次的危机是一个偶然性的事件,而且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这两种误解将会导致我们对今天和将来的一些重大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二危机的波浪式推进:危机波与冲击波就这次金融危机本身来说,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其犹如海浪一样,一波接着一波。而且,自2008年10月前后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之后,金融层面的冲击和实体经济层面的冲击可能会交替而来。不过,这里我们需要更加注意的是,在这场危机原发地美国形成的危机波与对世界经济形成的冲击波并非一回事。而现在人们对于这两者往往是混为一谈,这可能会导致对一些问题的误判。作为原发地的美国,这场金融危机至少已经经历了两波,人们现在预测的是,第三波会不会到来,以及何时到来。第一波开始于2007年2月,即通常所说的次贷危机。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贷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告破产。继之,美国次贷几乎整个行业崩溃,超过20家次贷供应商或是宣布破产,或是遭受巨额损失,或是寻求被收购。2008年9月7日,美国政府出资2000亿美元接管“两房”。这标志次贷危机达到一个高峰。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同日,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至此,次贷危机已经转化为全面的金融危机。第二波则始于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加深,金融危机开始向实体经济转移,经济衰退的迹象出现。典型的标志性事件是,美国通过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以应对经济衰退,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宣布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陷入困境。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汽车制造业和建筑业对钢铁的需求大幅下降,钢铁生产急剧下滑。这个过程发生得非常突然。前9个月,钢铁这个传统产业还似乎充满勃勃生机,生产率和利润都达到创纪录的水平,全行业呈现近年少见的繁荣景象。然而华尔街金融风暴以及随后接连出现的全球经济放缓和衰退让钢铁工业迅速由巅峰滑落到谷底。美国钢铁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08年8月底,美国钢铁产量约为每周210万吨,而到12月底,这一数字已降至每周102万吨,减少了50%。对于有可能到来的第三波冲击,目前人们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第三波的金融危机将发生在2009年的夏季。不过对于这一波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人们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一波的冲击将主要来自信用卡危机的冲击,也有人认为会由垃圾债券等因素导致。就其程度而言,甚至有人认为,这一波可能要比上两波的程度更为猛烈。如果金融危机真的会发生这第三波,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的范围和程度,可能就要重新进行评估。但也有人认为,这一波的金融危机可能不会发生。更乐观的说法是狭义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尽管金融危机在延续,但其核心区域已经转到实体经济,而非金融机构。经济评论家叶檀就认为:“金融机构确实面临着信贷违约率上升等风险,但有两大因素可以对冲这一风险。首先,工业贷款与个人信用贷款没有进行疯狂的资产证券化,泡沫与房贷相比,是大巫见小巫;其次,奥巴马可以将剩余的救助资金,直接转向企业与消费者,以印钞隐性豁免债权的方式,直接修补企业与消费者的资产负债表”。对于原发地美国本身金融危机未来的走势,可能还会继续存在争论,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原发地美国本身金融危机的发作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与对外部的冲击所产生的影响,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而且,我们可以大体看到一个趋势,越是到后来,这种差异就越大;越是到后来,受冲击国家受影响的实际过程,就会愈加取决于其内部的因素。换言之,越是到危机的后期,各个国家所面对的问题就越是受内部逻辑的支配,就越是“自己的问题”。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意义可以使我们看到,在危机原发地美国要解决的问题,与受冲击的国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们可以看到,在金融危机第一波冲击中受打击最沉重的,往往是金融体系最脆弱的国家,特别是虚拟经济比重比较大的国家,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冰岛。冰岛是个人口仅32万、国土面积10.3万平方公里的岛国。冰岛曾长期跻身“世界最幸福国家”之列,多次被联合国评为“最宜居国家”,其国民的人均收入也在全球前列。但冰岛也是全球内负债水平最高、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截至2008年6月30日,冰岛三大银行的资产规模总计达到1280亿美元,而其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银行业的资产总值高达该国GDP的8倍。同时,其外债超过1383亿美元,以冰岛32万人口计算,这大致相当于每位冰岛公民身负37万美元的债务。在亚洲,首当其冲的则是被称为“亚洲第一倒霉蛋”的韩国。从2008年9月底开始,韩国金融市场出现严重恐慌情绪,股市和汇市一路暴跌。但总起来说,在这一波冲击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受到的影响较为有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认为中国甚或亚洲的经济发展已经与欧美等国家脱钩,在金融危机中可以置身事外。

编辑推荐

《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社会学家孙立平,直面经济危机以重建社会再造经济。我们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最大的机遇,就是在危机的压力之下决定进行社会变革,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奠定新的基础。势利在损害政府的公正性,腐败的力量,生存生态恶化与底层沦陷,我们如何容忍了罪恶,堪忧的中产阶层,暗箱操作——中国之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重建社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7条)

 
 

  •   孙老师的书我基本都是看过的。我很钦佩孙老师在社会学界独树一帜的声音,相对于对和谐社会理论的构建,孙老师批判性社会重建理论看起来更能把握住中国社会的发展路径,更能带来一种社会重建的希望。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理论学者,在重新建构中国的实践社会学的理论路径上,可谓是中国本土理论发展的一个可行的方式。当然,这些结集出版的书,如断裂三部曲与这本书,只是孙老师一种社会学者良知的展现,希望给我们这个有点和谐的社会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路径,所以很简单易读。如果你是学社会学的,读起来肯定酣畅淋漓,更能领会社会学的精神所在;如果你不是学社会学的,那么可以让我们看到社会学在社会重建的理论贡献。
  •   对解决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很有帮助。
  •   孙立平关于社会转型有一系列著作,这是其中最新的一本,很有说服力和洞察力。
  •   社会秩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重建社会本质上有一些人为的意味,但事实上,重建是不可能的,只能等社会下一个稳定态的形成!
  •   孙立平教授提出的“断裂社会”的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   对于中国的未来构造,也许在政府、市场和社会领域中,社会是最有希望的。
  •   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为未来发展奠定新基础
  •   守住了作为一个学术人应有的良心,学人往前看,社会向前进。。
  •   我用3天的时间看完的,孙教授的这本书是我看过最接近真相的一本社会分析的大作,可以好不夸张的说,这本
    书的分析和结论将彻底颠覆我们对事物表明的假像,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深刻的现实社会.
  •   该书对中国当前社会的不足和现状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有一定的现实和实践意义。
  •   挺好的  非常适合了解当代社会
  •   看完对社会有更深的认识
  •   孙立平的书以前就听人推荐过,买了一本看,发现确实不错,还在学校图书馆里到处找他的书
  •   刚看完 孙立平的《守卫底线》 这本正在看很好
  •   了解社会的好书
  •   好,反映社会现实
  •   对当代社会的客观描写
  •   适合政府、经济类人员阅读!
  •   挺好的问题很深刻是老师推荐的
  •   开拓视野,找出问题的症结。
  •   内容很精辟 让人看到问题所在
  •   相对于其他的社会学家来说,孙老师的书还是比较中肯的,不盲目乐观,也不悲天悯人。比较实际
  •   社会学的孩子值得一看
  •   可能是不同场合论文的集合,所以内容还是重复了些。不过此类书多出版就是好!
  •   但愿能引起治人者共鸣,虽已经很震撼
  •   发货很快,昨天下午才订的,今天早上一上班就收到了!
  •   书很好 是用来写论文的 送货很及时
  •   很不错的书,但是真正吸引的还是前面几个章节,后面感觉在凑数
  •   认识深化了
  •   这本书大部分内容是作者平时发表文章、评论的整合~ 理论创新性不大
  •   思维很有深度
  •   孙老师很有知识分子批判意思和公共性。
    中国就是缺少这样的人和声音
    此书值得推荐。
  •   特别是对于国内案例的分析很不错,作者积累了很多案例。
  •   孙教授的书很有思想,延续之前“三部曲”,感兴趣的可以读读。
  •   孙教授的书一向给人很大的启发。
  •   孙教授的书全部读了,很好,有良知的独立知识分子
  •   发货很快,书的质量也不错,满意。内容嘛,刚看几页,不错,以前就看过他的《断裂》和《制衡》两部,文字通俗不晦涩,但又能直指要害,欣赏。这周末他要来讲座,先看看这本书算是预习。
  •   值得细细品读的好书,还在研读中~
  •   好书 好书 都要读 好
  •   可读性海可以,可读性可以!
  •   商品不错,纸张很有感觉,网上推荐的
  •   很好狠好狠好
  •   分析客观、到位
  •   虽然未读,但已被它的标题所吸引。
  •   第三次购买,难得的说实话的学者
  •   教育用书,非常好。购买来学习很有必要。
  •   挺好不错的
  •   喜欢这本让我深受影响的书
  •   不错的书 ,值得购买
  •   书还没看,包装很好,里面还有透明包装,等看完再去评价内容吧
  •   还行吧,至少10个字,好吧那就这样吧
  •   把图书馆的书弄丢了,pei的
  •   能有所言说,能有所裨益。
  •   很值得读的一本社会学书
  •   很好,可以细读。
  •   不错,值得推荐。可以看看。
    文章。。不错
  •   上层建筑不可多得的书,支持
  •   老师让看的、很不错
  •   虽然仍然是一贯的风格和较为熟悉的观点,但还是不错的。
  •   很好很强噶
  •   帮别人买的,是正版,包装很好。
  •   有良知的作者
  •   好书,适合中高层人员看。
  •   很有智慧的一本书,值得看
  •   无论纸张和内容都不错,适合我的工作和兴趣
  •   好书,深刻,受教!
  •   书是正版,送达及时,本人表示满意!谢谢。
  •   读了这本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拨开迷雾始见艳阳!
  •   非常好。。下次还选择当当
  •    我鲜少读政治和经济分析类的图书,上一次比较深刻的印象除了《解放战争》,就要推及到上学时不得不读的多少有些教条性的讲物,某种程序上,我也想让自己进入一个读书转型期,由深至广的过程。所以开始读这本书很难一气呵成,断断续续的,就像这本书本来也是分章分条目的划分一样,但是实则里面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其实并非书不好(三声)读,而是我不好(四声)读,但是慢慢读下来之后发现这本书其实很浅显易懂,还有这本书与其归类为社会学,真得也应该兼容经济学。
      
      孙立平是最懂经济学的社会学家,确实如此,重建社会的基础是秩序的再造,而社会的转型之根本还是在于经济体制的制约,“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到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转型”的探讨是全书的重点,从而引领出社会阶层的不协调的平衡状态,暗箱操作下的贪污腐败,富人,中产阶级,穷人相互不合理的权衡关系,社会道德准则的败落,农村和城市的二元化发展的走向,政治私密上的变态性,风声鹤唳的和谐政策态度,应该说相当清晰透彻的解析了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敢于在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对比中,直陈我们国家的种种弊端。
      
      在这本书里面我还是读到了一种难得真挚而勇敢的态度,但是态度有多少程度能够左右或者影响事实,是另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就如书中的进言一样,揭露的虽然透彻,但是提出的有意义的建议还是少之又少,并且显得很是谨小慎微,所以我们莫如还是把这本书归类为分析研究的作品,其实让我纠结的正是书的读者定位上面,作为普通老百姓,书中提及的很多问题,如果生活在城市中,每天面对信息的轰炸和切身的感受,已经深有体会,区别只在于宏观与微观的距离,权权相护,好工作都被有关系的人拿走了,连个捡漏的机会都没有,农民工破衣烂衫的游走在城市的各个建筑工地,以能吃饱饭为最高满足,路边上演的摊贩和城管的游击战每天都在重复,公交车上的肉搏大战亦是如此,白领们日趋抑郁的亚健康状态,满街跑的失学儿童,不上不下异常尴尬的城市啃老族,努力打拼却心里没底儿的中产阶级,马路上横行的富二代杀手,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仇富心里,每天新闻暴出的各种腐败和不公平社会现象,还有太多的事情不是只言片语能说尽的,用一本书是否就能够梳理清楚整个社会的转型期的阵痛?即便真正梳理清楚了,究竟那些能够改变社会走向的人是否愿意读这样一本书才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在我看来,这本书的重点在于社会需要重建,因为日趋显露的各种弊端已经到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时候,而孙立平教授的观点也鞭辟入里,是一本很好的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民生方面取得系统认知的作品,但是如何重建还只是蜻蜓点水,也是我们真正更需要深度挖掘的话题。
  •   我非常赞同孙立平教授刊载于人民网网上的一段话:

    “其实,中国的改革既没有有些人说的那么好,也没有有些人说的那么坏。我一直不同意将经济发展速度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完全归功于改革,只要没有特殊的天灾人祸,经济本来就会发展。有人经常用今天的物质生活和30年前对比,以说明改革的成功,其实这当中除了在技术进步推动下社会正常发展的因素之外,生育率的下降和家庭平均人口的减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试想如果今天城市中的许多家庭是3个孩子的话,其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因此,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沾了计划生育的光,改革是沾了开放的光(加快了技术进步)。我这样说不是否定改革,而是说对改革也要有一种理性的态度。改革的真正意义是使中国从一个扭曲和变态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正常的社会,是汇入人类发展的主流文明。市场经济只是其中一个有限的部分。而这个过程其实远没有完成,近些年且有倒退之势。”

    因此,反思改革并不是简单地否定或赞同改革,而是思考——过去三十年,我们到底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

    中国经济有奇迹吗?我认为孙教授的这个论断鞭辟入里的指出了过去30年辉煌的实质——计划生育和技术进步(外部引进的)。除此之外,可以说,中国社会并没有什么长足的进步。

    有的人可能要气急败坏了,什么愤青啊,什么消极悲观啦,什么危言耸听啊之类的脏水就会泼过来。

    我认为这很简单,现在社会上存在一些明显的既*得*利益者,比如说大官、大款、大腕,按理来说他们应该是对这个社会认同度很高的一个群体呀,但是我们看到的确是“裸官”现象、明星移民、投资移民一波接一波的浪潮,就以我身边混得比较好的人而言,基本都移民了,或者正在移民中。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值得我们猛醒的社会现象吗?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些人不爱国,贪官奸商移出去更好,事实上,出去的并非全是非精英,而出去的精英更多!

    我个人的看法是,这些现象正好验证了孙教授在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中国社会断裂说。

    这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民族现在最大的危机!“经济危机”、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反而是其次的。

    实际上比“社会断裂”这个词更恰当的词应该是“社会分裂”,只不过分裂这个词容易让人联想到政治上分裂势力,所以不宜采用罢了。

    按照金观涛教授在《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一书中所表述的“两种现代民族国家说”,我们实际上是属于德、日、俄这一系的文化民族主义的国家,与英、美、法这一系的建基于人权、契约基础上的国家认同不一样。

    按照孙教授的观点,改革需要重建共识,以重新获得改革动力,中国社会已进入一个利益博弈的时代,那么这个共识究竟是什么?这个共识又有建立的可能吗?

    很显然,目前一些人想靠重读古代经书来建立共识,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我们回不去了!我们回到哪里去呢?大秦?大唐?大明?大清?我们回到大秦的军功爵制,可以吗?公务员四年一考,政绩不行的撤掉。回到大唐,很多政府高官是当时的异族或外国人,可能吗?回到大明,政府官员受到严格的厂卫监视,连私生活都不放过,愿意吗?回到大清,那就是满族贵族一定是正职,汉族官员只能是辅助性的职位(曾国藩之后这个局面才有所改变),行吗?

    有人说,现在好得不得了,五千年未有之盛世,孙教授打趣道,“权力和资本人家小两口,日子过得挺滋润”,可既然如此,你跑什么呀?你干嘛“裸官”呀?你干嘛投资移民呢?

    中国历史绕了一个大弯,又回来了!如果说19世纪,我们还可以怪人家侵略,但21世纪,我们在外无战争,内有全球第二GDP总量的雄厚财力的情况下,还搞不好,那就是我们自作自受、咎由自取了!

    听听温*总理在2008年两会答记者问上的话:“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摘自本书《放下虚荣 海阔天空》一文)

    其实我们并非没有改革共识,要想官不裸、商不移,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这些东西是无论如何是绕不过去的!
  •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国家“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进入了一种极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还能能够用极左的方法压制信一些仅是社会矛盾的一些冲突。但如果经济步入下滑期。如现在,我们应当怎么办?答案是:重建社会,从社会制度入手去解决经济危机。
  •   我打开书之后,发现书本部分页出现了损坏的问题,可能是包装或者运输的时候挤压的,但是总体上不影响看,就是心里有点不太舒服。考虑到本书实际价值比较高,很有现实意义,自己也很想快点读一下,我本人也比较喜欢孙立平老师,就没有退书。昨晚看了本书的部分内容,受益匪浅,对关心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来说,此书必读!
  •   但是对于重建社会的很多“主意”,属于一厢情愿。社会学的重点在于分析社会互动的情形及其走势。基于社会学分析给出一些“应该如何”的看法,属于社会哲学的范畴。无论如何,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   是孙老师的著作,是当代社会问题研究的比较好的作品之一。
  •   曾拜读过作者的一本书,对当今改革的思考颇有见地,三十年的改革,对社会的冲击不可谓不大,但大多数人不曾查觉,中国若想持续发展,需重新思考很多问题。
  •   一本好书,能让我们对这个社会的结构和未来发展有一个新认识。
  •   对当前社会现象做了深刻阐释,有思想的深度,有时论的犀利。能提升人的视力。
  •   写论文用的,老师推荐我们看孙立平老师的书
  •   孙老师的著作,非常贴近社会,文笔好,分析的也很深刻,看了以后令人深思
  •   这本书阐述的是孙教授对社会转型期的深度观察与结论!
  •   书是正版的,内容还可以,是孙立平一贯的风格。
  •   文字不太考究,太过随便。但,对社会的思考还是有的,值得读一读。
  •   对中国的转型有较深刻的分析和认识
  •   分析的很客观,深刻,值得一读。不过我这一本装订有些问题,少了若干页,重了若干页。我提交了换货申请,好几天了还没收到电话或换货通知呢?
  •   算是社会学的科普类
  •   孙老师的大作,就是经典,不过有很多内容有点老 时代久远的事 是为了出书才集合到一起的。
  •   所以看一两篇就好。价格打五折吧。
  •   还没读,但翻了几页,看起来不错哦
  •   有理论深度!
  •   包装还不错,内容还没看
  •   语言上有点罗嗦 没有那么精炼 但是观点还是很不错的 刚刚看完
  •   这本书和孙立平的另一本《守卫底线》一起买的,都是孙立平的代表作,很不错的一本书,很多人推荐的,他的三部曲《断裂》《失衡》《博弈》有空也要拜读一下
  •   速度、质量都很好,只顾着看书,评价晚了~
  •   仔细阅读了孙立平先生所著的社会断裂三部曲,使我对当下社会问题的看法有了质的改变,而后又迫不及待的阅读了社会转型三部曲中的前两部,随后就一直期待第三部,可不知第三部出版了没有,如出版了,请问亚马逊上能否买到。
  •   当天下单,第二天就到了,速度很快,不过书页看起来发黄,质量不太好
  •   这才是理性的社会分析,推荐大家看看
  •   质量还不错~~我喜欢~~~
  •   本书读了一半,我认为本书前部分不是很严谨。当然不是质疑孙老师的学术水平,而是本书的编辑和作者在选定文章的时候态度有些不严谨。很多相同内容的段落出现在不同的文章里,而且是完全相同。读起来有些……不爽。
  •   能够让人对现行社会的一些现象有本质的认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