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典型百村调查(第一辑)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孙继琼 著  页数:全4册  
Tag标签:无  

前言

深入实际、开展国情调研,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肩负的重要科研任务,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履行好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思想库”、“智囊团”职能的重要方式。中国边疆省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边疆区情及当地的民族社会调研(边疆调研)是中国国情调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一位边疆工作者所说:不了解少数民族,就不了解中华民族;不了解边疆,就不了解中国。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建立后,特别是1990年以来,一直将边疆调研作为学科研究的重点之一。2004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承担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基金特别项目“新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简称“新疆项目”)。2006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牵头,立项开展“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典型百村调查”(简称“百村调查”),作为此特别项目的子课题。“百村调查”以新疆为重点,在全国新疆、西藏、内蒙、宁夏、广西五个民族自治区和云南、吉林、黑龙江三省基层地区同时开展,共调查100个边疆基层村落。

内容概要

《扶贫综合开发绩效研究》 本书以扎囊县扎其乡德吉新村为调研对象,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扶贫开发的有关情况。该报告的内容包括德吉新村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主要对德吉新村所在县乡概况与基本村情、基层组织、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民族与宗教、社会事业进行了介绍。作者注重以一手资料为依据,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根据自己的观察,充分肯定了这一扶贫开发项目的成绩,同时指出了当前面临的相关问题,如搬迁群众缺乏致富项目、缺乏文化生活等,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策和建议。    《民族手工业村》 本书以贡嘎县杰德秀居委会为调研对象,反映了西藏自治区的有关情况。该报告主要对杰德秀居委会的基本村情、基层组织、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民族与宗教、社会事业进行了介绍。通过杰德秀居委会这样一个代表性案例,作者既分析了它在发展中的成绩、经验,又指出其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农业自然条件差、抗风险能力低、农业科技知识匮乏、科技服务能力不强、垃圾处置尚未规划等,从而力图对西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解析,为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基础性经验资料。   《天路带来吉祥》 本书以那曲县那曲镇门地22村为调研对象,从微观的视角,阐述了青藏铁路开通以来给铁路沿线和整个西藏带来的变化。该报告的内容包括门地22村社会和经济等各个方面,主要对门地22村所在县乡概况与基本村情、基层组织、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民族与宗教、社会事业进行了介绍。对于该村发展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说当地的贫富分化问题、安居工程中的配套设施不健全、不切实际的超前消费现象等,作者认为这些将是西藏农牧区普遍面临的问题,并站在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对策和思路。   《青藏铁路带来的新农村》 本书以堆龙德庆县柳梧村为调研对象,从微观的视角,阐述了青藏铁路建设及开通以来给柳梧村及其村民带来的变化。该报告的内容涉及柳梧村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作者主要对柳梧村所在县乡概况与基本村情、柳梧村的基层组织、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民族与宗教、社会事业等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本书包括山南地区贡嘎县杰德秀居委会、堆龙德庆县柳梧乡柳梧村、那曲地区那曲县那曲镇门地22村、扎囊县扎其乡德吉新村,通过调研反映了西藏基层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一般情况,包括基层政权建设、和谐社会构建、民族关系与民族团结、宗教信仰与宗教事务管理、居民的国家意识与民族宗教观等方面,结构完整,基调健康,论述有理有据,文字流畅,条理清楚,调研材料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孙继琼,1980年生,四川巴中人,经济学博士,绵阳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主持和主研四川省教育厅青年项目、绵阳市科技局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委托项目、农业部软科学项目等课题10余项。分别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经济地理》、《财经科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杨本锋,安徽萧县人,毕业于西藏民族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法学硕士,现任陕西省永寿县政府副科级研究员,曾于《西藏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唐文武,江苏南通人,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民族地区经济与法制研究,现任职于武警拉萨指挥学院。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参加国家级、校级课题研究5项。

书籍目录

《民族手工业村》 序言  第一章 概况与村史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村史 第二章 基层组织  第一节 基层组织概况   第二节 规章制度   第三节 民主法制   第四节 居民委员会选举情况 第三章 农牧业发展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养殖及农业产业化   第三节 农业科技推广   第四节 农牧业服务体系 第四章 社会发展   第一节 人口   第二节 社会分层   第三节 家庭   第四节 婚姻与亲属关系   第五节 社会礼仪 第五章 民族与宗教   第一节 民族   第二节 宗教 第六章 各项事业   第一节 农村义务教育   第二节 医疗卫生  第三节 社会保障和救济 第七章 基本生活   第一节 住房   第二节 食品   第三节 运输及衣着   第四节 能源   第五节 文化体育   第六节 安居工程 第八章 民族手工业与农牧民收支   第一节 民族手工业   第二节 杰德秀地毯厂调查报告   第三节 农牧民收支   第四节 劳务输出 第九章 农村公共产品供求   第一节 农村公共产品的界定   第二节 西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特殊内涵与外延   第三节 杰德秀居委会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现状的经验分析   第四节 基层政府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后记 《扶贫综合开发绩效研究》《天路带来吉祥》《青藏铁路带来的新农村》

章节摘录

插图:酿酒坛、酥油壶、火罐、水坛、花盆等。境内寺庙资源丰富,如:曲水大桥南岸的曲果日山是西藏佛教四大神山之一,有“西藏幸福源泉”之说;多吉扎寺,位于江北昌果乡,建于1718年,是宁玛派(即红教)的重要寺庙;热麦寺,是较大的黄教寺庙,因交通便利,前来朝拜的信教徒和国内外的旅游者络绎不绝。从经济发展看,贡嘎县是山南地区的农业大县,为西藏商品粮基地县之一。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豌豆、蚕豆、油菜、萝卜、马铃薯、圆白菜、西红柿、花菜等。畜牧业主要养殖牦牛、犏牛、黄牛、改良牛、山羊、绵羊、马、驴、骡、猪等。我们从贡嘎县农牧局了解到,2006年贡嘎县按照“提高单产,稳定总产,加大油菜,饲草种植”的思路,共落实种植面积7.6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3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0%;油料播种面积1.3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7%;蔬菜播种面积0.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5%;青饲料播种面积0.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5%。建立高产稳产田1.2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0%。化肥使用量358.89吨,其中尿素321.2吨,二胺37.69吨。粮食预计产量5922.5万斤,与2005年基本持平;油菜子预计产量236.54万斤,比2004年减少50.46万斤,下降17%。畜牧业方面,2006年,全县成畜存栏总数为232110头(只、匹),共接生各类幼畜89508头(只),成活82347头(只),成活率为91%。其中山羊、绵羊6174头(只),成活5680只,成活率为92%;成畜死亡4432头(只),死亡率为1.9%。全年肉类总产量2024.78吨,奶类总产量5410.03吨,毛绒总产量212.7吨,畜皮总产量61874张。

后记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持的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新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附设项目——“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典型百村调查”(简称“百村调查”)的要求,西藏自治区共有13个村纳入此次调研计划,贡嘎县杰德秀居委会是其中的一个调研点。2007年3月,在西藏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倪邦贵研究员和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杨明洪教授的鼓励和支持下,笔者和四川大学的范远江博士、郑洲博士来到西藏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调查。从拉萨到贡嘎,从贡噶到扎囊,从扎囊到那曲,我们结识了很多人,认知了很多事,深切地感受到了西藏农牧民生活、生产的全貌。西藏农牧民的热情好客、西藏农村独特的民俗风情,无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边疆民族地区中,西藏可谓是特殊中的特殊。西藏自治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藏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4.1 5%。全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第三极”之称,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多样,有高山深谷、荒漠戈壁,生态脆弱,气候条件恶劣。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典型百村调查:西藏卷(第1辑)(套装共4册)》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典型百村调查(第一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