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例考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杨一凡,刘笃才 著  页数:447  字数:465000  

内容概要

  本书对历史上各类例的起源、内容、演变及其在各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作了系统考证,其创新之处是:
  1.对例的前身决事比和故事的形成、演变进行了考证,揭示了例的渊源;
  2.对长期流传的所谓秦“廷行事”、清“成案”即判例的观点提出质疑,厘正了前人的不确之论;
  3.对学界存有争议的汉代的。比”、末元的“断例。的性质作了考辨:
  4.对前人未曾研究的元代的分例和明代的榜例、则例等进行了探讨;
  5.对唐代至明清的条例、事例和元代的格例以及清代的则例、省例、 (大清律例)中的附例等进行了考证;
  6.突破“以刑为主”研究法史的传统模式,对各代刑例之外的行政、经济、民事、军政、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诸例进行了全面考述,阐明了例的体系;
  7.论证了历史上的律例关系理论。

作者简介

  杨一凡,1944年4月生,陕西富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法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已出版独著、合著和主编的科研成果40余种。主要著作有《明初重典考》《明大诰研究》《洪武法律典籍考证》《明代法制考》等。主编有《中国法制史考证》(15册)、《中国法制史考证续编》(12册)及十多部大型古代法律文献整理成果。近年来,其学术成果获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奖。    刘笃才,1943年9月生,山东章丘人。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多年任辽宁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律史学教授,出版有《极权与特权》(专著)、《中国的法律与道德》(合著)等著作,发表有《中国古代判例考论》《论不道及其发生学原理》《中国古代民间规约引论》《汉科考略》等论文数十篇,并与杨一凡合编《中国古代地方法律文献》(甲、乙、丙编,共40册)。

书籍目录

绪 论
一 秦汉比事考
 (一)秦汉时期的比
 (二)秦汉时期的故事
 (三)秦“廷行事”考
二 魏晋隋唐例考
 (一)魏晋后故事的变迁
 (二)判例及法例
 (三)行政诸例:条例、格例、则例
三 宋元例考
 (一)断例
 (二)条例、格例与则例
 (三)元代的分例
 (四)事例、恩例及特旨
四 明代例考
 (一)明太祖注重制例的起因及相关疑义考
 (二)明代律例关系的演变与<问刑条例)的修订
 (三)明代行政例中的诸条例
 (四)明代的事例
 ……
五 清代例考
六 古代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因此,明令不得辄引成案,还含有禁止僭越皇权的意思。禁止司法审判中援引成例这一自唐律以来就沿相未改的规定,是对司法中援引案例的制度性约束,它使得判例的产生和应用,一直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清代之前,并没有彻底废止判例的适用。到了清代,这一规定则成为成案具有判例效力的难以逾越的制度障碍。这反映了统治者更加注重维护法律的统一,同时也是各种制度因素相互配合的结果。  为了禁止司法审判中援引成案,清代对比附论罪方法作了严格规范。《大清律例·断罪无正条》规定:“凡断罪皆须具引律例。”“若断罪无正条者,引律比附,应加应减,定拟罪名,议定奏闻。”该条附例称:“其律例无可引用援引别条比附者,刑部会同三法司公同议定罪名,于疏内声明:‘律无正条,今比照某律某例科断,或比照某律某例加一等、减一等科断’详细奏明,恭候谕旨遵行。”①这就是比附加减定拟。由于《大清律例》对比附论罪的方法有明文规定,即使遇到案情无律、例正文可援引的情况,也不难找到相应的律、例作为判决的依据。  清代自乾隆五年(1740年)起实行定期修定刑例,使得成案不断被吸收进《大清律例》之中,根据其是否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普遍适用意义,成案有立即被著为定例者,有立即确定为通行者;有先确定为通行后来又成为定例者,也有后来直接上升为定例者。这样一来,嗣后出现的类似案件,可以按照这些新的定例或通行进行判决。那些没有上升为定例和没有被确定为通行的成案,在现实生活中重复出现的概率很小;即使重复出现,还可以通过比附论罪的方式,援引近似的律、例比附加减定拟。从而使禁止援引成案这一规定的实施,具备了现实的可行性,也使援引特旨论罪临时处分的正当性不复存在。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历代例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今天是我的生日,能在生日这天收到《历代例考》,非常高兴。我非常推崇刘笃才老师的作品,也是他的忠实粉丝。这本书2009年出的第一版,我已经读过。2011年底年会见到刘老师的时候,他告诉我即将出第二版,要对第一版进行修补。我一直很期待,翘首期待了一年有余,今天终于见到本书的第二版。刘老师的治学非常踏实,值得尊重。刘老师的作品非常严谨,值得重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