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公版学科专业知识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页数:239  字数:298000  

内容概要

  精心编写.体现权威
本书由研究“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的多位资深专家参与编写。众多该领域学者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精心打造。编写人员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试题研究工作,信息全面、经验丰富,对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的命题趋势把握精准、指导得力。
  内容完备。体系健全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数学学科专业知识和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知识.并附录教案设计经典范例.详尽的知识体系可以帮助考生正确把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使考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胸有成竹地参加考试。
  浓缩考点,深入浅出
本书在全面囊括各地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的所有内容基础上,从最基本、最重要的考点入手.深入浅出地向考生讲解各个知识点。使考生对知识点有足够透彻的印象和理解,烂熟于心。
  讲训结合,实用高效
本书在深入把握考生备考需求的基础上,追求讲解得清晰透彻,并在章节内容之后配以大量精选习题,力求使考生学练结合,及时查漏补缺,稳步提升应考能力。

作者简介

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初等数学
 第一章 数与代数
  第一节 数的认识和运算
  第二节 常见的量
  第三节 式与方程
  第四节 数感和符号感
  2013试题猜想
 第二章 空间与图形
  第一节 点、线、面
  第二节 特殊的平面图形
  第三节 平移、旋转、对称
  2013试题猜想
 第三章 统计与概率
  第一节 统计
  第二节 概率
  2013试题猜想
 第四章 应用题
  第一节 工程问题
  第二节 行程问题
  第三节 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
  第四节 几何形体应用题
  第五节 列方程解应用题
  2013试题猜想
第二部分 高等数学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2013试题猜想
 第二章 函数
  第一节 函数概念
  第二节 基本初等函数
  第三节 三角函数
  2013试题猜想
 第三章 数列、不等式
  第一节 不等式
  第二节 数列
  第三节 极限
  2013试题猜想
 第四章 向量
  2013试题猜想
 第五章 直线、圆、圆锥曲线
  第一节 直线与方程
  第二节 圆与方程
  第三节 圆锥曲线
  2013试题猜想
 第六章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第一节 直线与平面
  第二节 棱柱、棱锥与球
  2013试题猜想
 第七章 数学归纳法
  2013试题猜想
 第八章 概率与统计
  第一节 统计
  第二节 概率
  第三节 排列、组合
  2013试题猜想
 第九章 导数、积分
  2013试题猜想
第三部分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节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材教法研究
  第二节 小学数学教法
  第三节 热点剖析
  2013试题猜想
 第二章 教学技能
  第一节 数学课堂导入技能
  第二节 数学课堂语言技能
  第三节 数学课堂板书技能
  第四节 数学课堂提问技能
  第五节 数学课堂组织管理技能
  第六节 数学课堂反馈与强化技能
  2013试题猜想
 第三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概述
  第二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2013试题猜想
  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笔试、面试课程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13中公版学科专业知识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书蛮实用,有一点,既然是专业知识,那么里面第三部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属于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吧,不知道是不是地区原因,因为我们这里凡是涉及到专业知识的话这部分内容是不包括的,还有一点个人感觉后面的练习少了点,粗略的翻了下是每一章后面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试题,希望是最好能在每一节后都有设置相关的练习,总体来说说还是很不错的,不论是版面设置还是内容方面的都很完整。
  •   想考教师招聘,本书讲解全,非常实用。
  •   考特岗教师的参考教材,买时有好几家出版社的,还是挺相信中公的质量的,就买这本了,书看过了,内容挺实用,值得一买。
  •   知识全面,应该实用
  •   这本书层次很分明,从简到难,对于第一次考编制的人来说是不错的教材,但是很多人说山香的不错,我想说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吧
  •   这本书是我所想要的,支持
  •   真的很好,不错的一本书
  •   还没开始看,不过粗略的翻了一下,还可以吧
  •   帮他人带的,效果不错~
  •   卷子还没用,考上就是好书~
  •   不错的书,值得买
  •   值得一看啊,大家快快购买,价钱又便宜
  •   还没有看呢,整体看上去还不错。
  •   还没看,不知道具体怎么样,看了下目录,不错。。。
  •   还没用,质量还不错,好评哦
  •   抛开纸张之外,据说还不错。
  •   不错 挺好的,印刷和纸质都很好
  •   非常好正品
  •   书和书店的一样,很喜欢,而且价格也便宜,以后还会在当当买书
  •   知识不够深入
  •   书很不错,刚拿到时大概看了一下里面的类容挺全面的
  •   回归高中 那种充满动力的生活节奏 加油 只是不知道押题率怎么样。。。
  •   书很不错,就是邮递的时间有一点点长了
  •   拿起书才发现,那些知识都还给老师了,这里的内容太深奥了,实在看不懂
  •   教材写的很详细,很全面!
  •   看了一下,还不错,内容挺适合复习的。
  •     一、整数
      (一)整数及其基本概念
      1.十进制计数法:一(个)、十、百、千、万……都叫做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2.整数的读法:从高位一级一级读,读出级名(亿、万),每级末尾0都不读。其他数位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整数的写法:从高位一级一级写,哪一位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
      4.整数大小的比较:位数多的数较大,数位相同、最高位上数大的就大,最高位相同时看第二位较大就大,以此类推。
      (二)近似数
      1.四舍五入法:在取小数近似数的时候,如果尾数的最高位数字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去掉。如果尾数的最高位数是5或者比5大,就把尾数舍弃并且在它的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2.有效数字:具体地说,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能够测量到的数字。所谓能够测量到的是包括最后一位估计得不确定的数字。我们把通过直读获得的准确数字叫做可靠数字;把通过估读得到的那部分数字叫做存疑数字。把测量结果中能够反映被测量的大小的带有一位存疑数字的全部数字叫有效数字。
      (三)整数的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法则及各级运算关系:
      同级运算:按照顺序,从左向右,依次计算。
      异级运算: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
      ■
      【例题1】若实数a、b互为相反数,则下列等式中恒成立的是( )。
      A.a-b=0 B.a+b=0
      C.ab=1 D.ab=-1
      【答案】B。解析:∵a=-b,∴a+b=0。
      【例题2】太阳内部高温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辐射能功率为3.8×1023千瓦,到达地球的仅占20亿分之一,到达地球的辐射能功率为多少千瓦?(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A.1.9×1014 B.2.0×1014
      C.7.6×1015 D.1.9×1015
      【答案】A。解析:■=1.9×1014。
      ■
      二、小数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 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些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如■记作0.1,■记作0.07。
      三、分数和百分数
      (一)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
      1.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分数里,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的数,叫做分数的分母;表示取了多少份的数,叫做分数的分子;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数单位。
      2.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用特定的“%”来表示。
      3.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计量单位。
      4.成数: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二)分数的种类
      按照分子、分母和整数部分的不同情况,可以分成: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三)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及分数的基本性质
      1.除法是一种运算,有运算符号;分数是一种数。因此,一般应叙述为被除数相当于分子,而不能说成被除数就是分子。
      2.由于分数和除法有密切的关系,根据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可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3.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它是约分和通分的依据。
      (四)约分和通分
      1.分子、分母是互为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2.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3.约分的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通常要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4.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5.通分的方法: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五)倒数
      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3.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六)分数的大小比较
      1.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
      2.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那个分数就大。
      3.分母和分子都不同的分数,通常是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4.如果被比较的分数是带分数,先要比较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带分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它们的分数部分,分数部分大的那个带分数就大。
      (七)百分数与折数、成数的互化
      例如:三折就是30%,七五折就是75%,成数就是十分之几,如一成就是10%,则六成五就是65%。
      (八)纳税和利息
      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
      利率:利息与本金的百分率。由银行规定按年或按月计算。
      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九)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1.意义不同
      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它只能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不能表示某一具体数量。如:可以说1米是5米的20%,不可以说“一段绳子长为20%米”。因此,百分数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如:甲数是3,乙数是4,甲数是乙数的■;还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如:■米等。
      2.应用范围不同
      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常用于调查、统计、分析与比较。而分数常常是在测量、计算中,得不到整数结果时使用。
      3.书写形式不同
      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采用百分号“%”来表示。如:百分之四十五,写作:45%;百分数的分母固定为100,因此,不论百分数的分子、分母之间有多少个公约数,都不约分;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自然数,也可以是小数。而分数的分子只能是自然数,它的表示形式有: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一般要通过约分化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例题3】24÷7的商的小数点后面第2002位数字是几?
      【解析】24÷7=3.428 571 428 571 428 571…=3.■■■ ■■■,商是一个纯循环小数,循环节有6个数字,即六个一循环,2 002÷6=333……4,说明循环节一共循环了333次还多4个数字,也就是循环第334次时的第4个数字,即24÷7商的小数点后面第2 002位数字是5。
      【例题4】在下图的方格中填上适当的数,直线上面填假分数,下面填带分数。
      ■
      【解析】从左往右依次是:■、1■、2■、■。
      【例题5】某厂上半月完成计划的75%,下半月完成计划的50%,这个月增产( )。
      A.25% B.45% C.30% D.20%
      【解析】这个月总共完成了计划的75%+50%=125%,比单位“1”多125%-1=25%,因此这个月比计划增产25%,故选A。
      【例题6】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将车速提高20%,可以比原计划提前1小时到达;如果先以原速度行驶240千米后,再将速度提高25%,则可提前40分钟到达,求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及火车原来的速度。
      【解析】速度比为1∶(1+20%)=5∶6,时间比为6∶5。由于车速提高20%,可比原计划提前1小时,而6比5正好多1份,因此1份是1小时,于是原速行完全程需6小时。
      速度比为1∶(1+25%)=4∶5,时间比为5∶4,
      因此,5∶4=6∶x,
      x=4.8,
      6-4.8=1.2小时=72分钟,甲、乙两地间距离为240÷■=540千米,火车原来速度为540÷6=90千米/小时。
      故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540千米,火车原来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
      四、数的整除
      (一)整除的意义
      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
      (二)约数和倍数
      1.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a就叫b的倍数,b就叫a的约数。
      2.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它本身,它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奇数和偶数
      1.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例如:0、2、4、6、8、10…(注:0也是偶数)
      2.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例如:1、3、5、7、9…
      (四)整除的特征
      1.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
      2.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
      3.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五)质数和合数
      1.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素数)。
      2.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3.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可分为:质数、合数(0、1除外)。
      (六)分解质因数
      1.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几个质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例如:18=3×3×2,3和2叫做18的质因数。
      2.把一个合数用几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通常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
      3.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倍数。
      4.特殊情况下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1)如果几个数中,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则较大数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较小数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如果几个数两两互质,则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这几个数连乘的积。
      (七)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
      1.相邻两个自然数之和是奇数,之积是偶数。
      2.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
      【例题7】下面的数中,哪些是合数,那些是质数?
      1、13、24、29、41、57、63、79、87
      【答案】合数有:24、57、63、87;质数有:13、29、41、79。
      【例题8】写出两个都是质数的连续自然数。
      【答案】2和3。
      【例题9】判断:
      (1)任何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
      (2)偶数都是合数,奇数都是质数。( )
      (3)7的倍数都是合数。( )
      (4)20以内最大的质数乘以10以内最大的奇数,积是171。( )
      (5)只有两个约数的数,一定是质数。( )
      【答案】(1)错;(2)错;(3)错;(4)对;(5)对。
      【例题10】已知质数p,q满足关系式3p+5q=31,则满足条件的p,q共有( )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答案】B。解析:满足条件的p和q有p=7,q=2和p=2,q=5。
      【例题11】若11个连续奇数的和是1 991,把这些数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第六个数是( )
      A.185 B.183 C.181 D.179
      【答案】C。
      【例题12】将1到100这100个自然数任意排成一行,其中所有相邻两数的和中至少有 个偶数,至多有 个偶数。
      【答案】0,98。
      【例题13】设有n盏亮着的拉线开关灯,规定每次必须拉动(n-1)个拉线开关,试问:能否把所有的灯都关闭?证明你的结论或给出一种关灯的办法。
      【解析】开始时灯亮,故每个拉线开关被拉奇数次之后变为灭。(1)当n为奇数时,则所有拉线被拉的次数之和为奇数,而此时每次拉线的次数n-1为偶数,故不能把所有的灯都关闭;(2)当n为偶数时,每次拉动n-1个开关,是可以把所有灯都关闭的。设这n个开关的编号依次是1,2,…,n,从第一次开始,满足第n次拉动除编号为n以外余下n-1个开关的拉线,则经过n次以后,每个开关的拉线都被拉动了n-1次,n-1是一个奇数,故此时所有灯都为灭。
      ■
      五、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一)四则运算的法则
      1.加法
      (1)整数和小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满十进一。
      (2)同分母分数: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相加。
      2.减法
      (1)整数和小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退一当十再减。
      (2)同分母分数:分母不变,分子相减;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相减。
      3.乘法
      (1)整数和小数: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得数的末位就和哪一位对齐,最后把积相加,因数是小数的,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位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
      (2)分数: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先约分,结果要化简。
      4.除法
      (1)整数和小数:除数有几位,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不够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哪一位上。除数是小数时,先化成整数再除,商中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二)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减法性质a-b-c=a-(b+c) 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c+b×c
      除法性质a÷(b×c)=a÷b÷c a÷(b÷c)=a÷b×c (a+b)÷c=a÷c+b÷c (a-b)÷c=a÷c-b÷c
      商不变性质m≠0 a÷b=(a×m)÷(b×m)=(a÷m)÷(b÷m)
      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推广:一个因数扩大A倍,另一个因数扩大B倍,积扩大AB倍。一个因数缩小A倍,另一个因数缩小B倍,积缩小AB倍。
      商不变规律: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推广:被除数扩大(或缩小)A倍,除数不变,商也扩大(或缩小)A倍。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A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A倍。
      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规律性质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但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要注意余数。
      如:“8 500÷200=”可以把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100倍来除,即“85÷2=”,商不变,但此时的余数1是被缩小100倍后的,所以还原成原来的余数应该是100。
      六、比和比例
      (一)比
      两个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比,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自然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二)比例
      两种相关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例如:3∶6=9∶18。比例是一个等式。
      1.比例的一些概念
      比例有四个项,分别是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例如在7∶9=21∶27中,其中7与27叫做比例的外项,9与21叫做比例的内项。
      (1)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2)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解比例的方法: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先把比例转化成外项乘积与内项乘积相等的形式(即方程),再通过解方程来求出未知项的值。
      2.正比例与反比例
      (1)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为y∶x=k。
      (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就叫做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xy=k。
      3.比例尺
      (1)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比例尺是一个比,它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一次不能带有计量单位。
      【例题14】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度数比是1∶2∶3,求各个内角度数,以及这是什么三角形?
      【答案】内角度数分别是30°、60°、90°,是个直角三角形。
      【解析】三角形的内角和(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是180°,则三角分别为■=30°,■=60°,■=90°。故为直角三角形。
      【例题15】甲乙两地相距150千米,画在一幅地图上是3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从这幅地图上量得乙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乙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答案】1∶5 000 000,250。
      【解析】比例尺应为3cm∶150km=1∶5 000 000,注意单位换算。由比例性质可知乙丙两地距离为250千米。
      ■
      
      一、量的种类
      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
      二、常用单位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和毫米。除千米外,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常用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3.常用地积单位有平方千米、公顷、公亩和平方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4.常用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 000)。
      5.计量液体时常用单位有升和毫升。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 000)。
      6.常用质量单位有吨、千克和克。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 000)。
      7.常用的时间单位有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8.常用货币单位元、角和分。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
      三、单位表
      1.长度单位
      
      
      
      2.面积单位
      
      
      
      表中的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通常又称地积单位,适合在计算土地面积时做单位。
      3.体积单位
      
      
      
      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四、单位间的换算
      (一)单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换算
      400克=(0.4)千克
      400÷1000=0.4
      6.003升=(6003)毫升
      1000×6.003=6003
      (二)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换算
      1小时15分=(1.25)小时=(75)分钟
      15÷60=0.25 60×1+15=75
      21400毫升=(21)升(400)毫升
      21400÷1000=21…400
      (三)时间
      3小时=(180)分(60×3=180)
      2.5小时=(150)分(60×2.5=150)
      ■小时=(45)分(60×■=45)
      五、常用计算公式表
      (1)长方形面积=长×宽,计算公式S=ab
      (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计算公式S=a×a
      (3)长方形周长:(长+宽)×2,计算公式C=(a+b)×2
      (4)正方形周长=边长×4,计算公式C=4a
      (5)平形四边形面积=底×高,计算公式S=ah。
      (6)三角形面积=底×高÷2,计算公式S=a×h÷2
      (7)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计算公式S=(a+b)×h÷2
      (8)长方体体积=长×宽×高,计算公式V=abh
      (9)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平方,计算公式S=πr2
      (10)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计算公式V=a3
      (1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写成底面积×高,计算公式V=Sh
      (12)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计算公式V=Sh
      
      ■
      
      一、代数式
      代数式:由数和表示数的字母经有限次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等代数运算所得的式子,或含有字母的数学表达式称为代数式。如:ax+2b。
      在实数范围内,代数式可分为有理式和无理式。
      有理式包括整式(除数中没有字母的有理式)和分式(除数中有字母且除数不为0的有理式)。这种代数式中对于字母只进行有限次加、减、乘、除和整数次乘方这些运算。
      (一)整式
      1.单项式
      没有加减运算的整式叫做单项式。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或字母因数)的数字系数,简称系数。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代数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二)分式
      分式的基本概念:形如■,A、B是整式,B中含有未知数且B不等于0的整式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分式,不要看式子是否是■的形式,关键要满足:
      1.分式的分母中必须含有未知数。
      2.分母的值不能为零,如果分母的值为零,那么分式无意义。
      由于字母可以表示不同的数,所以分式比分数更具有一般性。
      (三)数式的运算
      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去括号法则: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添括号法则:添括号后,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添括号后,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面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二、简易方程
      (一)等式与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含有未知数;二是等式。所以,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二)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在列方程解文字题时,如果题中要求的未知数已经用字母表示,解答时就不需要写设,否则首先要将所求的未知数设为x。
      (三)解方程的方法
      1.直接运用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去解
      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被乘数×乘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
      2.先把含有未知数x的项看作一个数,然后再解
      如:3x+20=41。先把3x看作一个数,然后再解。
      3.按四则运算顺序先计算,使方程变形,然后再解
      如:2.5×4-x=4.2。要先求出2.5×4的积,使方程变形为10-x=4.2,然后再解。
      4.利用运算定律或性质,使方程变形,然后再解
      如:2.2x+7.8x=20。先利用运算定律或性质使方程变形为(2.2+7.8)x=20,然后计算括号里面使方程变形为10x=20,最后再解。
      5.其他方程的解法
      (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①配方法(可解全部一元二次方程)
      如:解方程:x2+2x-3=0。
      解:把常数项移项得:x2+2x=3,
      等式两边同时加1(构成完全平方式)得:x2+2x+1=4,
      因式分解得:(x+1)2=4,
      解得:x1=-3,x2=1,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小口诀:
      二次系数化为一;
      常数要往右边移;
      一次系数一半方;
      两边加上最相当。
      ②公式法(可解全部一元二次方程)
      首先要通过判别式Δ=b2-4ac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有几个根,
      当Δ=b2-4ac<0时,x无实数根;
      当Δ=b2-4ac=0时,x有两个相同的实数根,即x1=x2;
      当Δ=b2-4ac>0时,x有两个不相同的实数根。
      当判断完成后,若方程有根可属于后两种情况,可根据公式:x=■来求得方程的根。
      ③因式分解法(可解部分一元二次方程)
      因式分解法又分“提公因式法”和“十字相乘法”。
      如:解方程:x2+2x+1=0。
      解: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得:(x+1)2=0,
      解得x1=x2=-1。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通常使用消元法,常用两种消元法:
      ①代入消元法
      ■
      解:由(1)得   x=5-y (3)  
      把(3)代入(2),得 6(5-y)+13y=89,即y=■。
      把y=■代入(3),得x=5-■,即 x=-■。
      故x=-■,y=■为方程组的解。
      ②加减消元法
      ■
      解:由(1)+(2)得:2x=14,
      即x=7,把x=7代入(1),
      得7+y=9 解得y=2,
      故x=7,y=2为方程组的解。
      (3)可化为一元一次的分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②解这个整式方程。
      ③验根,即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0,若结果不是0,说明此根是原方程的根;若结果是0,说明此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还应当注意:
      a.去分母时,先确定最简公分母;若分母是多项式,要进行因式分解;
      b.去分母时,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c.最后不要忘记验根。
      ■
      【例题1】已知x1,x2为方程x2+3x+1=0的两实根,则x13+8x2+20= 。
      【答案】-1。解析: ∵x1为方程x2+3x+1=0的根,∴ x12+3x1+1=0
      ∴ x12=-3x1-1,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知x1+x2=-3
      ∴ x13+8x2+20=(-3x1-1)x1+8x2+20
      =-3x12-x1+8x2+20=-3(-3x1-1)-x1+8x2+20
      =8x1+8x2+23=-1
      【例题2】当m满足 时,关于x的方程x2-4x+m-■=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答案】m<■。解析:由Δ=(-4)2-4(m-■)>0得m<■。
      【例题3】关于一元二次方程(m-2)x2+x+m2-4=0的一个根为0,则m的值是( )
      A.±2 B.-2 C.2 D.4
      【答案】B。解析:把0代入一元二次方程得m2-4=0,解得m=±2
      因为m-2≠0,所以m=-2,故选B。
      ■
      
      ■
      
      一、数感
      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主要指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进行计算,并具有选择适当方法(心算、笔算、使用计算器)实施计算的经验;能根据数据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等等。
      培养学生的数感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自觉主动地与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建立起联系,这样才有可能建构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数学模型。具备一定的数感是完成这类任务的重要条件。如:怎样为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全体运动员编号?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没有固定的解法,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编,而不同的编排方案可能在实用性和便捷性上是不同的。如:从号码上就可以分辨出年级和班级,区分出男生和女生,或很快的知道一名队员是参加哪类项目。
      数概念本身是抽象的,数概念的建立不是一次完成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要经历一个过程。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的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会让学生感觉到数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估计一页书的字数,一本书有多少页,一把黄豆有多少粒等,这些对具体数量的感知与体验,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这对学生理解数的意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无论在哪个学段,都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具体的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这是发展学生符号感的决定性因素。
      引进字母表示,是学习数学符号、学会用符号表示具体情境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一步。尽可能从实际问题中引入,使学生感受到字母表示的意义。
      第一,用字母表示运算法则、运算定律以及计算公式。算法的一般化,深化和发展了对数的认识。
      第二,用字母表示现实世界和各门学科中的各种数量关系。例如,匀速运动中的速度v、时间t和路程s的关系是s=vt。
      第三,用字母表示数,便于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确切地表示出来,从而有利于进一步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我们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未知量,利用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字母和表达式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意义。如:
      5=2x+1表示x所满足的一个条件,事实上,x这里只占一个特殊数的位置,可以利用解方程找到它的值;
      y=2x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x是自变量,可以取定义域内任何数,y是因变量,y随x的变换而变化;
      (a+b)(a-b)=a2-b2表示一个一般化的算法,表示一个恒等式;
      如果a和b分别表示矩形的长和宽,S表示矩形的面积,那么S=ab表示计算矩形面积公式,同时也表示矩形的面积随长和宽的变化而变化。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要尽可能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符号以及表达式、关系式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必须要对符号运算进行训练,要适当地、分阶段地进行一定数量的符号运算。但是并不主张进行过繁的形式运算训练。
      学生的符号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应该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伴随着学生数学思维的提高逐步发展。
      
      ■
      
      1.下列各组数中,相等的是( )
      A.(-1)3和1 B.(-1)2和-1 C.■和-1 D.-(-1)和-1
      2.设a,b为两实数,则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 )
      A.若a+b=0,则a=b B.若a+b=0,则a=b=0
      C.若a2+b2=0,则a=b=0 D.若a+b=0,则a=b=0
      3.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恰好是方程的两个根,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是( )
      A.■ B.3 C.6 D.9
      4.计算■-1-(2004+■)0+(-2)2×■+■
      5.已知■=■,求■÷■-x-2的值
      6.已知α+β=-5,αβ=2,
      求■+■的值。
      7.已知x=1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ax-1=2(x-b)的解,y=1是关于y的一元一次方程b(y-3)=2(1-a)的解。在y=ax2+bx-3中,求当x=-3时y值。
      8.试说明:只用2×2及3×3的两种瓷砖不能恰好铺盖住23×23的正方形地面。
      
      ■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2.【答案】D。D中比如a=3,b=-3。
      3.【答案】B。解析:解方程知两条直角边分别是2+■,2-■再根据勾股定理知斜边为3。
      4.【解析】原式=3-1+4×■+■
      =2+4×■+■
      =2+1+■+1
      =■+4
      归纳:(1)注意负指数的意义:(a)-p=■p或(a)-p=■
      其中a≠0,P是正整数,在本题中
      ■-1=■=3
      (2)任何非零实数的0次方等于1,在本题中,2004+■≠0,故(2004+■)0=1
      5.【解析】化简原式,有
      ■÷■-x-2
      =■÷■-(x+2)=■÷■-■
      =■÷■
      =■•■
      =-■
      把■看成一个整体,求出■的值即可带入上式求值,
      由■=■得:
      ■=■+■+1
      ∴■=1-■=■+■+1
      ∴■=-(■+■)
      ∴原式=-■=-■•■
      =-■•-(■+■)=■
      6.【解法1】(1)∵α+β=-5,αβ=2
      ∴α<0,β<0,■>0,■>0
      ∴■+■>0
      ∴■+■=■
      =■
      =■
      =■
      【解法2】∵α<0,β<0
      ∴原式=■+■
      =-■•■
      =-■•■
      =■
      7.【解析】将x=1,y=1分别代入方程得a-1=2(1-b)b(1-3)=2(1-a),得a=■b=■所以原式=■x2+■x-3,当x=-3时代入求得■x2+■x-3=10。
      8.【答案】将23×23的正方形地面中第1,4,7,10,13,16,19,22列中的小方格都涂成黑色剩下的方格涂成白色,于是白色的小方格总数为15×23是一个奇数,又因每块2×2砖总能盖住二黑格和二白格或四白格。每块3×3的砖总能盖住三黑格和六白格,故无论多少2×2及3×3砖盖住的白格数总是一个偶数,不可能盖住15×23个白格,所以只用2×2及3×3砖不能盖住23×23的地面。
      
      
      
      
      ■
      
      
      ■
      1.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特征;求周长、面积、体积、容积等问题的方法。
      2.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直线、射线、线段、角、距离、垂线、平行线、垂直、平行、相交等概念;求出相关角的度数。
      3.轴对称与中心对称。
      ■
      
      
      
      
      
      
      
      
      
      
      
      
      
      ■
      
      一、点、线、面的基本概念
      1.直线:直线是几何中的基本概念,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绳子、线、树等给我们一种直的感觉,从而抽象为一个数学模型,它没有尽头,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2.线段:平面中两点间的连线叫线段。
      3.射线: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所组成的图形称为射线或半直线。
      4.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垂直于另一个角的两边,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5.距离:两点间连线的长度叫做距离,在高等数学中距离是定义在度量空间中的一种函数。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距离就是欧几里德空间中的距离,是2阶范数;在图论中,距离是两个顶点之间最短路径经过的边的数目;在坐标几何中,距离是1阶范数。
      6.垂直:两条直线、两个平面相交,或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相交,如果交角成直角,叫做互相垂直。
      7.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8.垂线: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即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交点叫垂足。
      9.相交: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该公共点就叫做这两条直线的交点,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也不重合,那么他们的关系就是相交。 
      10.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平行线具有传递性。
      11.平面:即在相交的两直线上各取一动点,并用直线连接起来,所有这些直线构成一平面。
      二、直线的基本性质
      (一)垂直的性质
      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二)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4.其他性质:
      (1)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的传递性):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4)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三)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
      【例题1】经过任意三点中的两点共可以画出的直线条数是( )
      A.一条或三条 B.三条 C.两条 D.一条
      【答案】A。解析:因为三点都在同一直线上时,可以画出一条直线;当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时,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可以确定三条直线,故选A。
      【例题2】在同一平面内,下列说法:①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②两条不相同的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③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④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C。解析: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①正确;两条不同直线平行时无公共点,②错误;③和④是垂直和平行的相关公理,所以①③④正确,故选C。
      ■
      【例题3】如图:(1)已知∠3=∠4,求证l1∥l2。
      证明:由∠3=∠4(已知),
       =∠3(对顶角相等),
      则 =∠4,
      故l1∥l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从而得到定理 。
      【答案】∠1;∠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例题4】如图,为了加固房屋,要在屋架上加一根横梁DE,使DE∥BC,如果∠ABC=31°,∠ADE应为多少度?
      【答案】31°。
      【解析】要使DE∥BC,则需有∠ABC=∠ADE,又知∠ABC=31°,
      故∠ADE应为31°。
      【例题5】在铺设铁轨时,两条直轨必须是互相平行的,如图,已经知道∠2是直角,那么再度量图中已标出的哪个角,就可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为什么?
      ■
      【解析】在铺设铁轨时,两条直轨必须是互相平行的,如图,已经知道∠2是直角,
      那么①通过度量∠3的度数,若满足∠2+∠3=180°,
      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就可以验证这个结论;
      ②通过度量∠4的度数,若满足∠2=∠4,
      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就可以验证这个结论;
      ③通过度量∠5的度数,若满足∠2=∠5,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就可以验证这个结论。
      
      ■
      
      一、三角形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一)三角形分类
      1.按角度分
      (1)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小于90°。
      (2)直角三角形:简称Rt△(Righttriangle),其中一个角必须等于90°。
      (3)钝角三角形:其中一个角必须大于90°。
      其中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统称为斜三角形。
      2.按边分
      不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含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两底角相等;
      ②两条腰相等;
      ③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①等角对等边;
      ②两底角相等;
      (2)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①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②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都等于60°;
      ③四心重合(重心、垂心、外心、内心)。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个内角或三个对应位置的外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判定方法
      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a,b,c(a<b<c)满足:
      a2+b2>c2,则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a2+b2=c2,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a2+b2<c2,则这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二)三角形的性质
      1.三角形的两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由此亦可证明得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的中线,底边的高重合,即三线合一。
      4.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5.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内角的一边与其另一边的延长线所组成的角)等于与其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6.一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中最少有2个锐角。
      7.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高线的所在直线交于一点,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8.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下面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就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9.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
      10.等底同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11.底相等的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其高之比,高相等的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其底之比。
      12.三角形三条中线的长度的平方和等于它的三边的长度平方和的3/4。
      13.在△ABC中恒满足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1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15.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16.在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等于60°,也至少有一个角小于等于60°。
      (三)三角形全等
      两个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三角形全等的判别条件有:
      1.两个三角形对应的三条边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边边”或“SSS”。
      2.两个三角形对应的两边及其夹角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角边”或“SAS”。
      3.两个三角形对应的两角及其夹边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角边角”或“ASA”。
      4.两个三角形对应的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角角边”或“AAS”。
      5.两个直角三角形对应的一条斜边和一条直角边相等,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直角边、斜边”或“HL”。
      (四)相似三角形
      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具有下列性质:
      1.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2.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3.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4.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角平分线、中线、高)之比等于相似比。
      (五)其他定理
      1.射影定理
      射影定理(欧几里得定理)内容为: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是两直边在斜边上射影的比例中项。每一条直角边是这条直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
      几何语言:若△ABC满足∠ACB=90°,作CD⊥AB,则CD2=AD×BD。
      射影定理的拓展:若△ABC满足∠ACB=90°,作CD⊥AB,
      (1)AC2=AD•AB
      (2)BC2=BD•AB
      (3)AC×BC=AB×CD
      2.正弦定理
      几何语言:在△ABC中,■=■=■=2R(R是外接圆半径)。
      3.余弦定理
      内容:在任何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一边的平方等于另外两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的2倍乘以它们夹角的余弦。
      几何语言:在△ABC中,a2=b2+c2-2bc×cosA。
      【例题1】到三角形三条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是这个三角形的( )。
      A.三条中线的交点 B.三条高的交点
      C.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D.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答案】D。解析: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是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的内心,故选D。
      【例题2】由三角形三条中位线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原三角形面积的 。
      【答案】■。解析: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以求得。
      【例题3】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比一直角边长2 cm,另一直角边长为6 cm,则它的斜边长( )。
      A.4 cm B.8 cm C.10 cm D.12 cm
      【答案】C。
      【解析】由勾股定理可设一直角边长为x cm,斜边长为(x+2) cm,则62+x2=(x+2)2,解得直角边长为8 cm,斜边长为10 cm。
      【例题4】将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同时扩大同一倍数, 得到的三角形是( )。
      A.钝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答案】C。
      【解析】由题知直角三角形与变化之后的三角形相似,故得到的三角形也是直角三角形。
      二、其他多边形
      (一)多边形
      1.多边形的定义
      由在同一平面且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结且不相交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在不同平面上的多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且不相交所组成的图形也被称为多边形,是广义的多边形。
      多边形还可以分为正多边形和非正多边形。正多边形各边相等且各内角相等。
      多边形也可以分为凸多边形及凹多边形,凸多边形又可称为平面多边形,凹多边形又称空间多边形。
      2.多边形的性质
      (1)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n-2)。
      (2)任意凸多边形的外角和都等于360°。
      (3)多边形对角线条数的计算公式:n边形的对角线条数等于■n(n-3)。
      (二)平行四边形
      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
      (4)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6)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得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推论)
      (7)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两对角线的交点。
      (8)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矩形和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注:正方形、矩形以及菱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三者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9)平行四边形ABCD中(如图),E为AB的中点,则AC和DE互相三等分,一般地,若E为AB上靠近A的n等分点,则AC和DE互相(n+1)等分。
      ■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在同一平面内: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面积与周长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如用“h”表示高,“a”表示底,“S”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则S=ah。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两组邻边的积乘以夹角的正弦值;如用“a”“b”表示两组邻边长,α表示两边的夹角,“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则S=ab•sinα
      (3)平行四边形周长可以2×(底1+底2);如用“a”表示底1,“b”表示底2,“C”表示平行四边形周长,则平行四边形的周长C=2(a+b)。
      ■
      (三)矩形
      1.矩形的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3)具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3.矩形的判定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定义)。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四)菱形
      1.菱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具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3.菱形的判定
      (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定义)。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五)正方形
      1.正方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及判定
      既具备矩形的性质,又具备菱形的性质。
      证明该四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即可。
      (六)圆
      1.圆的定义
      当一条线段绕着它的一个端点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个端点的轨迹叫做圆。
      2.圆的相关概念
      (1)连接圆心和圆上的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2)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3)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最长的弦是直径。
      (4)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优弧是用三个字母表示。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劣弧用两个字母表示。半圆既不是优弧,也不是劣弧。
      (5)由两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由弦和它所对的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弓形。
      (6)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3.有关圆周角和圆心角的性质和定理
      (1)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个圆周角,两组弧,两条弦,两条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2)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圆心角计算公式:θ=(L/2πr)×360°=180°L/πr=L/r(弧度)。
      即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
      (3)如果一条弧的长是另一条弧的2倍,那么其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是另一条弧的2倍。
      4.圆的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O(a,b)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x-a)2+(y-b)2=r2。
      特别地,以原点为圆心,半径为r(r>0)的圆的标准方程为x2+y2=r2。
      (2)圆的一般方程:方程x2+y2+Dx+Ey+F=0可变形为(x+■)2+(y+■)2=■。故有:
      ①当D2+E2-4F>0时,方程表示以(-■,-■)为圆心,以■为半径的圆;
      ②当D2+E2-4F=0时,方程表示一个点(-■,-■);
      ③当D2+E2-4F<0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3)圆的参数方程:以点O(a,b)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的参数方程是x=a+rcosθ,y=b+rsinθ(其中θ为参数)。
      【例题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行四边形是一种特殊的梯形 B.等腰梯形的两底角相等
      C.等腰梯形不可能是直角梯形 D.有两邻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答案】C。
      【解析】由梯形的定义及性质可知A不正确,B项表述不清,等腰梯形有两对底角,同一底边的两底角相等,等腰梯形不可能是直角梯形,否则与定义矛盾,此时有两组对边平行,故C项正确,直角梯形也有两邻角相等,D不正确。
      【例题6】四边形的四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3∶4,则这个四边形是( )。
      A.等腰梯形 B.直角梯形
      C.平行四边形 D.不能确定
      【答案】B。
      【解析】由已知条件可知此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度数分别为60°,90°,90°,120°,符合直角梯形的条件,故它不可能是等腰,另外这个四边形不可能是平行四边形,故只能是直角梯形。
      【例题7】如图,梯形ABCD中,AD∥BC,AB=DC,∠ADC=120°,对角线CA平分∠DCB,E为BC的中点,试求△DCE与四边形ABED面积的比。
      ■
      【答案】1∶2。
      【解析】设AB=DC=a,梯形的高为h。
      由AD∥BC,∠ADC=120°,则∠DCB=60°,∠ACB=∠DAC,
      由CA平分∠DCB,则∠ACB=∠ACD=30°,∠ACD=∠DAC,故AD=DC=a。
      由AB=DC,则∠ABC=∠DCB=60°,故∠BAC=90°。
      在△ABC中,∠BAC=90°,∠ACB=30°,则BC=2AB=2a,
      由E是BC的中点,则BE=EC=a,
      由BE∥AD,且BE=AD,故四边形ABED为平行四边形。
      由S△DCE=■CE×h=■ah,SABED=BE×h=ah,
      故S△DCE ∶ SABED=1∶2。
      
      ■
      
      一、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1.定义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2.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
      (1)对称轴是一条直线。
      (2)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在轴对称图形中,沿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