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兵道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何敏锐  页数:307  字数:280000  

前言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一场搏命的厮杀是一代帝国成就霸业的不可避免的选择,但对于今天的芸芸众生来说却是回忆,是谈资,是说不完、道不尽的传奇和神秘。无论是孤烟大漠,还是苍茫草原,都曾经上演过一幕幕千军万马、刀光剑影的历史和故事,今天,当我们随手翻开尘封的过去,当我们不再执著于孰胜孰败的结局,此时战争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人性的复杂、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文明的碰撞和融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古人面对着王朝的更替和惨烈的战争,只能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哀叹。但今天的我们是如此幸运,因为我们可以跳出历史的园囿,寻找每场战争背后的真相,另眼旁观其中的遗憾和可取之处,更能从中揣摩当今社会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这就是《大国兵道》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兵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自古以来,兵器不仅是防御、进攻的必要装备,而且还可以代表人的身份和地位,一个国家兵器的先进与否,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强弱程度。我国古代的兵器发展大概分为三个阶段,按照考古的断代分期,分别是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但就中外古代兵器研究来说,兵器的历史分期阶段则是以火药为界限。火药发明之前,军队所用的兵器被称为冷兵器,火药发明之后并用于战争,火器应运而生,此时古代兵器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火器和冷兵器并用。中国古代火器运用的分水岭是在宋代,而15-16世纪,西方火器也同时得到了长足发展。火器的引入使数千年来在兵器上独占鳌头的华夏民族,因冷热兵器的变化而与西方相比较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变化。火器也好,冷兵器也好,都和吃、穿、用、住一样,在文化境遇中,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而是熔铸了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民俗等各方面的差异与冲突,乃至成为一种碰撞,从而引发文化交融的局面。究其渊源,由兵器阐释战争,由战争解析历史长河中中西文化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转折与嬗变,不难发现兵器的发展受到这样几个方面的制约:冷兵器时代的农牧背景、对战斗中战术的不同运用、军事思维之间的巨大差别,当然,战术的采用与一个民族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所造就的思维模式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兵器的发展本质上还是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军事武器技术是战斗力。马克思在谈到中国的三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时道出与培根相似的观点,他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的三大发明……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如此灿烂辉煌,但是当西方人用中国发明的罗盘完成世界地理大发现时,中国却还在旧传统的俗套中蹒跚循行。道德的进步与器物的落后形成强烈反差,从而流露出在思想意识上与西方的异质性。首先,农牧背景下的冷兵器。恩格斯曾指出,装备、编成、编制、战术和战略,其依据是当时的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农牧业的结构与此关系密切,对军队及军事活动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冷兵器时代包括了人类历史上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时期。从世界范围来看,多数国家火器彻底取代冷兵器都是在封建社会之后。在火器出现之前农牧业结构的不同,便成了我国古代军事和西方之间产生差别的主要原因所在。西方的经济结构在封建社会中,主要是农牧业并重的类型,由于农业和牧业的平衡发展,所以步兵和骑兵随之处于一个均衡发展的状态,而骑兵又有所突出。与步兵比较起来,骑兵的机动性、灵活性都非常强,根据战争形式的利弊分析,骑兵可以主动出击,直接与敌方主力对接作战;当然也可以迅速摆脱敌手,避实就虚,克敌制胜。因此,中世纪的西方各国骑兵的主力部队并不以人数取胜,一般来说,甚至连大量的常备军也没有,这完全是由农牧业并重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而且这种经济结构所提供的物质基础不仅将骑兵的地位提高到一定水平,它还严重影响了当地人的饮食习惯,譬如肉类、乳制品、粮食,这些食物虽有利于运输,却无法长久保存。因此中世纪西方的军队更利于速战速决,而难以进行旷日持久的对峙。与此相比,我国农牧业结构就有所不同,虽然我国农民同样重视家畜饲养,但这并非实质上的农牧并重。片面发展种植业,注重粮食生产而忽视了畜牧业,这种模式给冷兵器时代的中国军队烙上了鲜明的印迹。由于畜牧业的落后,马匹变成了历史上的稀缺之物,战争当中尤其匮乏。马匹是组成骑兵的物质基础,缺马的情况下,中原封建王朝的军队及农民起义等都只能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出现步兵战胜骑兵的例子,但总体比较起来,步兵的机动性、突击力与骑兵比较起来还是相形见绌的。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在防御上只能靠高山大川、坚固城池来加强自身的防护力,阻止骑兵的攻击,而在军队的数量上也明显超出以骑兵为主的部队。不同的倚重在武器装备上自然有很大区别,中世纪西方骑兵有铠甲、长矛、弓箭。骑兵较步兵不容易陷入肉搏战当中,所以骑兵对于防护力的需求非常高。人和马同样需要沉重的装甲,这样才能增强冲击力,为突破敌人阵营,需随身配备弓箭以外,长矛及同类的长柄武器必不可少。但在中国古代,为对付以骑兵称雄的唐之“四夷”,隋唐之后步兵配备了陌刀,这种兵器有“斩马剑”之称,专门对付骑兵,在冷兵器历史上对后世的影响是空前绝后的。其次,战斗中战术的不同运用。骑兵有突击性和机动性,但是由于在战术上的不同选择,中西方运用兵器装备的差别也显而易见。在战术史上,中西方对战术与战斗要素间的联系、认识是各有侧重的,比较来说,西方重视的是防护要素,而中国偏重于机动要素。在西方人看来,战斗中防护是前提,有了防护才能考虑机动与突击。古代的马其顿方阵与罗马军团方阵都重视防护,但却忽视了防护对机动性和灵活性的削弱。为了防护,人和马都穿上笨重的甲服,手中还持与士兵等高的盾牌。这种阵势在中国古代步兵方阵中是绝不会出现的。因为中国重视机动灵活的战法,往往会轻装上阵,就算有阵型,也不像西方那样方方正正,而是通过细小单元的不同排列与组合,形成方、圆、曲、直、锐等多种阵形,以体现灵活性。对兵器的选择,按轻重步兵来区分,无论古希腊还是古罗马,步兵多是重步兵配备,镶铜圆盾、铁制头盔、金属胸甲和护胫等护身器械,手持长矛或者短剑。这种装备与轻步兵的区别是,轻步兵作为辅助力量而存在。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古代步兵的兵器装备都属于轻步兵的范畴,身无过重铠甲,战斗中使用的兵器为戈、戟、矛、殳、弓等多种不同兵器。战术的不同使中西方在步兵配备上存在巨大的差别,同样在骑兵上,中国从最早出现的匈奴骑兵到汉代一直都是轻骑兵,但魏晋之后向重骑兵倾斜,随后到了唐代又回到轻骑兵发展的道路。但西方骑兵时代伴随贵族骑士制度盛行,昂贵的铠甲,人和马都一同穿上,笨拙不堪。恩格斯在比较东西方轻重骑兵时,指出了披甲武器加重马匹负担的弊病。这种情状直到进入近代火器时代后,才有所改观。再次,军事思维之间也有很大不同。不同的军事思维方式是由不同的军事文化决定的,而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自然地理等相关条件的制约。中国传统军事文化以几千年的大陆农耕文明为背景,军事思维方式始终以追求和平、维护统一、注重防御、崇尚谋略为主要特点。与之相反的是西方国家在海洋商业文明下形成的军事思维模式,追求利益、主动进攻、谋求军事依靠并以扩张来获取利益。《百战奇法·好战》中说:“夫兵者,凶器也。”因而古人主张“慎战”,以“不尚战”为武德。唐代诗人杜甫有诗“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这正是中华民族遏制战争、避免冲突的真实表述。而西方军事思维与中国传统的“和平-战争-和平”模式正好相反。他们认为和平不过是两次战争的间歇,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战争为万物之父。”战争被推向世界本原之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思维,从地理上来讲,中华民族生活在高山、大漠、极地和海洋的环绕保护之下,天然屏障中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生存条件十分优越,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习惯用传统的道德来思考战争,于是传统军事文化思维也就容易将军事活动的价值定位于抵御侵略、反对分裂的“正义战争”上。而西方则很少考虑道德的因素,将“功利”视为标准,实质上这是一种实用主义哲学的意识、一种功利性的扩张思维,军事的直接价值就是国家获得多少利益。因为两种思维模式的对立性,也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中华民族“注重防御”,而西方“崇尚进攻”的军事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的指引下,我国的军事如何作出突破,实现生存基础上的发展,乃至对战争的遏制或者积极防御,直到目前也是军事理论上一大难题。中国军事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是战略战术上的,而且还来自受文化限制的传统军事思维模式。最后,火器的运用是一个关键,这得力于科技的进步。15世纪时,中国与西方在火器技术及其普及程度上大体相当,但很快西方就超过了中国。就在16世纪初,西方已经开始用火器取代了冷兵器,而引起近代军事革命。而我国造成器械制造落后的原因,推及本源还是在思想上根深蒂固的一些观念。我国工匠在千年之前就发明了火药,但却并未充分地对其进行开发,而只是用在做做玩具(爆竹),要么就是用以发送信号(火箭),西方却借此造出了射程十里的大炮。中国在器物制造方面的落后与制度方面的守旧,致使西方力量侵入东方世界,这也是必然的事情。现实历史化之后就形成了我们的文化传统,正是对这种传统的恪守又促使历史步步实践。中国一向重伦理而轻技术的传统已经成为一种历史沉淀,社会中的精英分子以读书科举为干禄仕进的终南捷径,从而形成整个社会“艺成而下”的偏颇观念。在这种氛围下,科技的发展受到严重压制也是不可避免的。与西方相比,火器被引入军事领域之后,中国的军事科技发展缓慢的原因正是在传统文化思维模式下,学术科研受到限制,科学理论、实验、技术三者之间未能迅速融合渗透。这种状况延续到清代,西方国家已在机器工厂的车间里穷思极想用机器制造机器,而大清帝国的军事科学技术却牛步渐进,在偶然和孤立的进展中积累和爬行。本书正是借兵器作为引线,来窥见历史发展的轨迹,见证东西方文明的碰撞。每一件兵器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事件,从石器到铁器再到火器,人类以原始生产工具而出现的兵器,步步推进。但在此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的差异,使中西方在兵器的制造和装备使用上呈现出彼此相异的文化区分。兵器的分期、发展及中西方对兵器的武装,将在本书中以大量的史实资料表现出来,从而将数百年来军事科技的历史还原。

内容概要

  《大国兵道》以大历史巡礼的叙事方式,纵横捭阖,解开世界上各大帝国的兴衰之谜,分析评述中外文明之间的博弈历程,再现那些叱咤风云的王朝辉煌,比较各种湮没在时间尘埃里那些曾经饮尽鲜血的兵器火器的优劣……

作者简介

何敏锐,河南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著名历史学家、曾经师从王立群先生。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蚩尤--兵器的始祖
 1.中原逐鹿,炎黄对抗蚩尤
 2.一个远古的传说
 3.盟主是怎样炼成的
 4.盟主轮流做,明天到谁家
 5.郁闷的盟主,无奈的抉择
 6.成者王侯败者寇,蚩尤没落退场
第二章  矛与弩,谁才是征服世界的利器
 1. 大秦雄师与马其顿军团
 2.对阵与部署
 3.揭开秦弩的神秘面纱
 4.射住阵脚VS马其顿方阵
 5. 鏖战:残酷的厮杀
 6.谁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7.抛掷东方的长矛:高加米拉会战
 8.秦在"西垂"的崛起
 9.马其顿的崛起
 10.秦军的军制、装备和战术
 11.马其顿军队的军制、装备和战术
 12.倘若马其顿军真的遇到秦帝国
第三章  黑云压阵城欲摧
 1.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2.引狼入室,自酿苦果
 3.欲成大事者,必先磨其志
 4.陈汤一语定乾坤
 5.奇特的"鱼鳞阵"
 6.一代枭雄的结局
 7.第一个统一大漠的民族:夏后之裔--匈奴
 8.冒顿单于和匈奴帝国的崛起
 9.草原帝国的军事装备
 10.罗马--匈奴--汉帝国,三者之间的不解之缘
 11.长期战争下的帝国--汉朝和古罗马实力之辨
第四章  碰撞与冲突中的帝国
 1.一流帝国的碰撞--大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之战
 2.唐朝铁军最后一次出场
 3.没有流传下来的陌刀与大马士革刀
 4.世界上最好的战马--阿拉伯马
 5.奠定唐朝盛世的军队编制
 6.外交战略:隐忍和睦,藏尖纳芒
 7.唐朝为何如此强大
第五章  耐人寻味的宋朝军队
 1.靖康之变
 2.两宋军制
 3.憋屈的宋朝
 4.彪悍的北方政权
 5.从自身找原因
 6.宋朝军队作战的兵器与配备
 7.经济上的霸主,军事上的侏儒
第六章  让欧洲人活见鬼的蒙古军团
 1.大漠苍穹一只高飞的鹰
 2.灭花剌子模国--西征的开始
 3.蒙古帝国西征为何无往不胜
 4.蒙古军团VS欧洲军团
 5.13世纪的蒙古铁骑
 6.活见鬼的武器--火炮
 7.弯弓射大雕
 8.历史评价
第七章  追忆兵器鼎盛的明朝
 1.郑和下西洋
 2.独一无二的郑和时代
 3.明朝中后期海军衰落的表现
 4.明朝中后期海军衰落的原因
 5.明朝中后期海军衰落的影响
 6.明王朝的马六甲
 7.同时期西方船舰的发展情况
 8.高度发达的明代火器
 9.中西方火器技术的交流
 10.沐英发明的三行火铳战法
 11.晚明科技与思想
第八章  陆战为王,海战为寇
 1.梦回300年前的清朝与沙俄
 2.神奇的藤牌军
 3.火炮,怎一个"威"字了得
 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5.致远舰上的猛人--邓世昌
 6.这不仅仅是个结束
 7.具备科学发展观的李鸿章
 8.吉野号--北洋舰队永远的痛
 9.甲午之痛非军事之败
 10.中日甲午战争前的日本明治维新
 11.失败后的思索

章节摘录

让欧洲人活见鬼的蒙古军团历史总是重复上演着胜者王、败者寇的故事,而打天下必不可少的决定性条件就是军事力量的强大。想那崇文轻武的宋朝在多年的挣扎中也不能攥紧了拳头,铁骨铮铮地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强悍,渐渐在弱肉强食的历史规律前被彪悍的少数民族政权蚕食。而这些一心问鼎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中,真正地杀出了一匹黑马,它灭西夏,破西辽,亡金国,吞南宋,又虎视眈眈、咄咄逼人地多次西征,在马背上夺取了一个广阔的天下,这就是元蒙政权。从蒙古国到一统天下的元朝,中国军事已发展到令世界震撼的地步。然而,这一切都要从那只草原雄鹰--成吉思汗谈起。蒙古在成吉思汗统一各部落后,立即开始对中国北方的各王朝进行大规模的攻击。蒙古军队一开始完全依赖骑兵的机动性和攻击力,和过去的游牧民族军队一样,没有步兵攻坚力量的协同。在中原各高大坚固的城墙面前,强大的骑兵是无能为力的,尽管他们在野战中所向无敌。很快,蒙古人从辽、金、西夏的军队学到了步兵攻坚的本领,改变了以往单纯依赖骑兵的战术,并且学会了运用汉族的新发明--火药和抛石武器。在战术的运用上,蒙古人特别强调的就是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们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规模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到他们的攻击。他们在战斗中亦很少依赖单纯的正面冲击,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骑兵不停地骚扰敌军,受攻击后便后撤,待追击的敌军队形散乱疲惫时,早已四面包抄的骑兵则在一阵密集的弓箭射击后蜂拥而来。这种战术匈奴、汉族、契丹、女真人都用过。但像蒙古人一样利用四处游骑做间谍,大规模的骑兵可以随时远距离攻击的情形则没有出现过。加之蒙古人大量地编入汉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使用汉族先进的攻坚器材担任攻城的任务,使他们在东方无论是野地浪战还是摧城拔寨,几乎所向无敌。事实上,蒙古军队的骑兵在任何时候都无法一对一地战胜欧洲的重装甲骑兵,欧洲重装甲骑兵的长矛和重剑的杀伤力远远大于蒙古骑兵手中的马刀、长矛或狼牙棒,欧洲骑兵的马也远比蒙古马高大。但蒙古骑兵的战略战术则是欧洲骑兵远远不及的。欧洲军队的战斗无论多大规模的军队都是在很小的战场内进行的。而且,欧洲军队有惯常的骑士之风,崇尚正面一对一的堂堂正正的战斗,当他们遇见可以把方圆百里的地方作为战场、且习惯于迂回的蒙古军队时,他们的确是碰上了无法想象的战争场面。蒙古人西征时,在大部队与敌正面遭遇的时候,蒙古骑兵会迅速排成战术队伍发起正面的攻击。其战术队形通常是排成五个左右的横队,每个横队均为单列。各横队相距很宽的距离,这样形成了远远大于对手的宽大正面(从现代战术来讲,这种极易被对方冲击的宽大正面是极为不利的)。前两个横队是重骑兵(相对于东方军队),其余为轻骑兵(相对于西方的轻骑兵)。除此之外还有大批的游骑四处做表面上无意义的运动。双方军队在靠近后,蒙古军队的轻骑兵会突然从前排的重骑兵横队的巨大空隙间以极快的速度冲出,向西方的敌人投射长矛和从中原学来的毒箭。几次骑射后,重骑兵队伍迅速后退,接着轻骑兵也迅速后撤,并回到原来的位置。而遭到攻击的西方军队无论是步兵方阵还是骑兵方阵此时都很难迅速回击,他们必须保持队形的严密才能向前推进,否则无法利用自己的优势杀伤蒙古兵。通常蒙古军队的骑兵只要一两次这种冲击就会让敌军军心动摇、队形混乱。而这种反复的攻击蒙古兵可以不论白天黑夜地进行,因为队伍相距较远且不需要太严整,蒙古兵的队形很容易在远离敌军后重新排列整齐。一旦敌军队形混乱、军心动摇开始后撤,宽大的蒙古骑兵队形就会迅速变成包抄队形,对敌军进行近距离的砍杀。蒙古军队在骑兵快速大纵深地前进时,如遇敌坚固的城堡,通常只留少数部队监视,以待后续的攻坚工兵,大部队仍继续高速前进,使后方的敌人根本无法做出战争准备。……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专业书评:煮酒谈兵,不亦快哉——读《大国兵道》有感作者:煮酒论剑我一向认为,畅销书之所以畅销,是有它的道理的。大众喜闻乐见的书籍,总会有它的价值所在,跟风读书未尝不是多读好书的一条捷径。这本《大国兵道》,正是我闻风而购,跟风而读的一本好书。好在哪里?我总结了三个字:新、趣、实。先说新。老实说,自从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儿》火了之后,各种各样的讲史类图书层出不穷,所谓的“明月体”也大行其道。讲春秋战国东西汉、讲隋唐两宋元明清……这些书良莠不齐,即便是上佳之作,也只是拾人牙慧,超越不了当年明月的高度。这本《大国兵道》却另辟蹊径,从一种全新的史料角度--兵器史、军事史来入手,来讲述世界各大帝国崛起的历程、武力对比的优劣、文明发展的兴衰。作者采用了我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虚实相间”写史方法,像“假如亚历山大大帝突破印度,兵锋指向中国;假如大唐帝国没有抵抗住阿拉伯帝国的进攻;假如郑和的无敌舰队遭遇到西方殖民探险者……”等等,作者通过这种看似关公战秦琼的猜想,将中外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优劣比较分析得淋漓尽致,又精彩刺激。这种全新的写史方法在我看来,是继当年明月小说式写史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写史方法。第二是趣。任何人都不喜欢别人板起脸来说教,尤其是像历史这样看起来很严肃高深的东东。我一直觉得,一个好的史学家还应该是一个优秀的作家,能把枯燥乏味的理论说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一本好书除了内容价值之外,还应该具备可读性和广泛传播性,而后者往往是通过前者来达到这一目的的。《大国兵道》不是严肃的历史教科书,想象恣意汪洋、语言生动幽默,读来轻松有趣,即便你不是一个历史爱好者,那么就如读一些趣事,了解一些不为人知的信息一般去读这本书,也会让你读得下去,在会心一笑中有所收获。第三是实。当年明月可以像写小说一样去写史,但却不能把历史写成小说。历史本身是严肃的,是有根有据的。《大国兵道》正是这样一本嬉笑于外而严肃于内的书。本书作者是研究比较历史的,术业有专攻,因此书中引用的史料准确详实,所做的分析比较也头头是道。其中很多知识一般人是难以接触到的,令人大开眼界。因此本书也不仅仅是让人读后一乐,休闲而已,而是有很高的文化性、文学性、知识性、思想性,是一本有价值的、有实用意义的书。《大国兵道》的畅销,说明快餐式的娱乐和营养丰富的文化能够在同一本书中合为一体,并得以为广大读者接受。谁说现在的人不读书?谁说现在的人不读好书?如果我们明白了一本好书好的定义,如果我们不把大众文化当成庸俗文化,自命清高,自以为是,那么我们更能够明白《大国兵道》畅销的道理,更能够发现《大国兵道》文化的价值,更能够体会《大国兵道》阅读的乐趣。

编辑推荐

如果,亚历山大大帝突破印度,兵锋指向中国……如果,大唐帝国没有抵抗住阿拉伯帝国的进攻……如果,郑和的无敌舰队遭遇了西方殖民探险者……1.这是一本肯定会畅销的书。2.一本比畅销书《帝国天下》更全面、更深刻、更新颖地论述中西方各大帝国崛起、兴衰秘史,并在政治、军事方面进行比较的书。3、内含大量珍贵图片,图文并茂。4、著名历史专家,何敏锐执笔写作,行文幽默有趣,通俗易懂。开创虚实相间讲述大国之间政治军事碰撞的书。想象新奇、场面壮观。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国兵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他应该很喜欢~
  •   还没看完呢,不过看了一部分,写的不错,值得分享。
  •   内容丰富,书写的不错
  •   生死河很不错~最喜欢蔡骏的小说了~
  •   有些史料值得斟酌,但是还不错的
  •   《大国兵道》以大历史巡礼的叙事方式,纵横捭阖,解开世界上各大帝国的兴衰之谜,分析评述中外文明之间的博弈历程,再现那些叱咤风云的王朝辉煌,比较各种湮没在时间尘埃里那些曾经饮尽鲜血的兵器火器的优劣……
  •   帮别人买的,据说内容还不错。有时间看看长见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