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氏风筝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王文章 主编  页数:236  
Tag标签:无  

前言

21世纪初,社会公众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参与保护的热情,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力推进,成为中国文化界乃至中国社会的重要事件。从大多数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的内涵不知所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汇,人们普遍对它的具象呈现形态有了一定的认知,并支持或主动参与保护工作,说明人们在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已经看到,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传统社会生存环境下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急剧消失的现实,而这种现实,一定会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之,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时代性的课题应当怎样正确解答,人们的答案并不一致。这种不一致的根源,主要是源自推动经济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成单纯的经济资源,在保护的名义下扭曲其本质特性过度开发,如把民族民间的原生态歌舞改变为肤浅时尚的刻板表演服务于旅游场所,或把传统手工技艺视作不具经济潜力的项目而任其式微,等等。近年来,我们还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在城市特别是农村建设中,以新的建筑或新的环境形态将承载某个特定区域人们世代相传文化技艺的物质载体(如某些文化空间)彻底改变。这种不能正确把握和处理社会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情况,已经并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伤害。我们应该正视并改变这种现象。毫无疑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正确的保护不是使它凝固和停止发展。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保证其按照自身内在规律去自然衍变,在自然的衍变中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相并行,我们既不要人为地去中断它自然衍变的进程,也不要人为地去使它突变。我想,这应是保护工作最根本的意义,也是保护工作最艰难、最核心的用力点。

内容概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然衍变发展中呈现的形态是丰富多样的,这决定了我们采取的保护方式也应是多样的。但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项目,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应当是一种恰当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这些技艺的持有者将自己本身的技艺作为一种生产和生活的手段,既可以因此而获得劳动的报酬,也可以因此而使技艺传承,并在自己的作品与使用者的对应中,使技艺的继续与创新具有激发创造智慧的基础。这套“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记录了这些传承人技艺传承的历程,他们的技艺如何精湛,以及他们对技艺的思考;展现了他们如何以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使这些不同的技艺在传统的浸润中也融入了新的艺术元素,并得到人们的喜爱,而他们也因此具有了持续传承的经济基础。
  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民族、地区和人口被纳入到世界变化的总体格局之中。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的。而保护各个民族具有独特创造个性和蓬勃生命活力的民间艺术,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形态不成为博物馆化和标本式存在表象,而永具生生不息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我想,读者会从“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中体会到这些。

作者简介

王文章,男,1951年3月生,山东寿光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化部副部长,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曾发表60余万字艺术理论、评论文章,主编《中国学者眼中的科学与人文》、《京剧大师程砚秋》、《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非物质文

书籍目录

总序
口述人哈亦琦简介
第一章 哈亦琦口中的中国风筝
 一、风筝的历史
 二、风筝是飞机的前身
 三、中国主要的风筝产地
 四、我所了解的北京风筝
第二章 哈氏风筝家史篇
 上篇 哈晶漪讲述哈氏风筝三代传人
  (一)哈国梁
  (二)哈长英
  (三)哈魁明
 下篇 我的风筝人生
  (一)忘不了的童趣
  (二)第一次做风筝就成功了
  (三)在风筝公司的12年(80年代初——1993年)
  (四)投身商海有苦有甜
  (五)送给风筝的掌声
  (六)风筝让我结交了许多朋友
第三章 哈氏风筝的六艺
 一、哈氏风筝的材料与工具
  (一)制作材料
  (二)工具
 二、代表作品牡丹蝶的制作过程
  (一)扎制过程
  (二)糊制过程
  (三)绘制过程
 三、注重放飞的哈氏风筝
 ……
第四章 哈氏风筝的工艺特色与文化内涵
第五章 哈亦琦的新探索
第六章 回顾与展望
附录(一)哈亦琦业务成果简介
附录(二)哈氏家族四代年表
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二、风筝是飞机的前身风筝是可以利用风来飞行的,放风筝不光能使人健康,带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它对于人类也有一定的科学贡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风筝很早就被用在研究自然科学的实验中了。大约在12世纪,风筝传到了西方,从那时候开始西方人就在利用风筝做实验了,这些实验对科学的发展有很大帮助。我看过很多与此相关的报道和资料,每次看完后都会整理记录下来,我觉得这些东西对我知识的积累是很有帮助的。比如,早在1749年的时候,英国天文学家威尔逊为了探测高空气温,就把几个温度表固定在6只风筝上,用将近1000米长的线牵引来放这6只风筝。风筝把温度表带到空中,测量到不同高度的温度,这样科学家就得到了温差的数据,对研究气象帮助很大。这种实验方法还有一个名字,叫“风筝列车”,很形象。这样的科学实验很多,比如1901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就在纽芬兰岛和英国之间建立了无线电联络。无线电用的120多米长的天线也是靠风筝带过去的,当时这只风筝的引线就是用来做天线的金属线。还有1847年,那依阿拉建桥时,也是用风筝把建桥的钢丝绳啊、粗线啊送到对岸的。我还知道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就是1828年的时候,英国一个叫乔治·波库克的老师制造了一辆用两个大风筝拉的车。风大时,这辆车的速度每小时能达到35公里呢。这辆用风筝拉的车在一次比赛中,跑的速度比好马拉着的驿车还快。风筝在国际航空史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我查过历史上设计和研究滑翔机、飞机的人大多都有做风筝的经历,他们的灵感都来自风筝。因为有的大型风筝直接就可以载人,所以他们都是用风筝来做实验的。我手上的这份资料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一份资料是这样写的:“在1799到1809年,英国的乔治·克利,用风筝研究航空原理,创立了空气动力学。1804年,他在约克郡庄园,发明了世界第一架滑翔机。在1903年,美国俄亥俄州的莱特兄弟研究制作了第一架飞机,在北卡罗来纳州试飞。他们根据风筝依靠风力而起飞的原理,制作了滑翔机,后来再装置动力机械,增加飞翔的距离和时间,发明了能运载人类升空的飞机。”风筝是一种固定翼飞行器,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特别对,滑翔机就是源于风筝的飞行原理慢慢演变来的。滑翔机的雏形和风筝是一样的,只是放大了很多倍,有单层的也有双层的。从这里就能看得出来,我们今天能坐着飞机去世界各地,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风筝(笑)。当然今天科技已经很发达了,风筝也不用再承担这么多的任务了。虽然风筝的功能变得简单了,但它带给人们的快乐一直没变,它其实包含了人们对于飞行的一种最朴实的向往。

后记

2007年底,我有幸加入了由王文章院长主编的“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访谈写作组。进组之初,我主要的工作是协助课题组其他成员来校对书稿和编排图片,到2008年初,副主编王海霞老师把风筝艺术口述史的撰写任务交给了我。得到这个机会,我既感到非常高兴,也觉得压力很大。高兴的是王老师能够如此信任我,感到压力很大是自己从来没有独立完成过一本书,很怕不能担此重任。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王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和帮助,才使得这本《哈氏风筝》得以顺利完成。这个过程,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写作的机会,更是我了解民间文化、了解民间艺术家的一次宝贵经历。“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选定的采访对象,都是德艺双馨的民间艺术大师,他们的艺术和人品都令人十分敬仰。哈亦琦便是其中的一位。他是北京“风筝哈”第四代传人,从艺至今已三十余年。哈亦琦继承了“哈氏风筝”传统制作工艺的全部精华,并且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赋予了“哈氏风筝”新的活力。 《哈氏风筝》一书的写作体例与最初“一问一答”的模式不同,是通过采访和录音,积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然后以采访问题为线索,在不影响口述人说话连贯性的前提下,将问题与答案隐藏于整个文章之内,以期形成更为清晰的文章架构。我根据口述人哈亦琦的讲述,按照风筝历史、哈氏家史、风筝制作、哈氏风筝的特点以及他的创新和体会来分门别类,将此书整理为六章。在采访中,我对哈亦琦的风筝艺术和他本人都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哈亦琦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严谨和认真。在为我讲述制作风筝时,他刚刚参加完会议,并且感冒很严重,几天没有好好吃饭休息。为了帮助我完成风筝制作过程的拍摄,他仍然带病坚持制作了一只牡丹蝶风筝。在制作过程中他要时时停下来解答我的问题,这样,有的制作步骤不得不重复好几次,他却毫无怨言。文章整理出来之后,哈老师又几次逐字逐句地校对文稿,及时纠正因录音和理解产生的种种出入,弥补行文上的疏漏。他为人非常实在,每次去他家里采访,他和爱人贺阿姨都会热情款待,留我吃饭更是常事。我很过意不去,也想回请他们,哈老师却坚持不肯。他认真地对我说:“我父亲教给我,小辈和老辈一起,不能让小辈花钱。”

编辑推荐

《哈氏风筝:风筝世家哈亦琦口述史》: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哈氏风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介绍的很详细,非常不错啊
  •   这一系列的书我都买了,发现其中日常常见的好像就数这个风筝了,其他的例如皮影戏,布偶都十分罕见,真是可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