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视角重思城市化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经济科学  作者:程必定  页数:364  字数:390000  

内容概要

本书是从这样的角度讨论城市化发展的合理性问题。第一章从一般意义上构建了源之于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发展规律的城市化发展合理性的理论依据,意在总结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构建城市化发展合理性的研判标准;根据第一章的结论,第二章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合理性加以宏观审视,发现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对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具有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必须转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第三章讨论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转型,是本书的核心部分。通过对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思辨,提出了“区域城市性”新概念,对城市化含义作出全新认识,认为城市化既是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的转移,即人口转移型城市化,又是区域经济社会结构的城市化转型,即结构转换型城市化。传统城市化道路追求的是人口转移,强调的是人口城市化率的提高;新型城市化道路重视结构转型,强调的是“区域城市性”的提升,而区域经济社会结构的城市化转型会在广度和深度上提升“区域的城市性”,正是城市化的本质所在。据此本书提出,中国目前要走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应该是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并存的“二元”发展型城市化道路,而且,前者具有逐渐弱化、后者具有逐渐强化的趋势,结构转型是新型城市化道路的主流。

作者简介

程必定,男,安徽肥西人,研究员。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学与地区发展战略研究,出版主要著作有《区域经济学》(1989年)、《区域经济运行调控》(1993年)、《区域经济空间秩序》(1998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管理世界》等报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多项成果获省部级一、二等奖。曾在合肥工业大学任教、原第一机械工业部调研室和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任职;1980年起在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93年任副院长;2002年4月至2009年2月任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安徽省政协九届、十届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政府参事。先后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安徽省经济学会会长、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1992年起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被原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城市化发展合理性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源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依据
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二、重新认识工业化的含义
三、工业化的两个外延
四、基本结论:“产业一就业”拉动型城市化发展
第二节 源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依据
一、城市化视角的社会发展规律
二、从经济学意义上:城市化发展与城市性公共品供求相平衡
三、从社会学意义上:城市化发展与社会发育程度相协调
四、从管理学意义上:城市化发展与社会管理能力相适应
五、基本结论:“经济一社会一管理”同步型城市化发展
第三节 源于自然发展规律的理论依据
一、城市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法则
二、城市规模与自然发展规律相适应
三、城市结构与自然发展规律相适应
四、城市密度与自然发展规律相适应
五、基本结论:“规模一结构一密度”相宜型城市化发展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城市化发展合理性的宏观审视
第一节 从经济发展规律视角的宏观审视
一、对流行观点的分析与纠偏
二、如何衡量工业化发展水平
三、基本结论:中国城市化对工业化的适应性
第二节 从社会发展规律视角的宏观审视
一、城市化发展与城市性公共品的供求是否相平衡
二、城市化发展与社会发育程度是否相协调
三、城市化发展与社会管理能力是否相适应
四、 基本结论:中国城市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适应性
第三节从自然发展规律视角的宏观审视
一、城市规模演变是否与自然发展规律相适应
二、城市结构演变是否与自然发展规律相适应
三、城市密度是否与自然发展规律相适应
四、基本结论:中国城市化对自然发展规律的适应性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转型
第一节 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思辨
一、对当前两种流行说法的分析
二、城市化含义的几个经典表述
三、区域的城市性:城市化含义的新认识
第二节 两种城市化发展道路
一、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道路
二、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道路
第三节 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转型方向
一、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发展趋向
二、结构转换型城市化的发展趋向
三、走向“二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个城市地区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第一节 城乡统筹:单个城市地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主线
 ……

章节摘录

  产业结构的多元化、高度化会形成产业布局的空间聚集与分化,从而又会出现人口的城市化,这是工业化的第二个外延。因为要素流动和生产力布局会遵循“优位效益原理”的客观要求,即生产要素和生产力布局总是具有向最优区位流动和集聚的趋势,而城市在空间的“优位性”,对生产要素流动和生产力布局具有天然的优位效应,在产业结构多元化、高度化的演进过程中,一方面,新产业、新行业总会最先在具备条件的城市出现并蓬勃发展起来,城市就会不断形成新的就业岗位,吸引农业劳动力和人口向城市流动,城市人口规模就会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在新产业、新行业出现的地方,即使原先不是城市,而是一般的村落式小集镇,或是由于资源的因素,或是由于交通的因素,非常有利于某种新产业、新行业的发展,亦即是某种产业、新行业发展的最优区位,也会形成新的就业岗位,吸引劳动力和人口向这个区位流动,这个区位也就会由一般的村落或小城镇发展为城市,一座新的城市就会出现。无论是原有城市的人口规模扩大,还是新兴城市的出现,都促进了人口城市化的发展。由于工业化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多元化、高度化,而产业结构的多元化、高度化又导致了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也就成为工业化的第二个外延。显然,工业化的两个外延是同时存在的,并且又具有内在的联系。第一个外延反映的是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二个外延反映的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是产业结构的多元化、高度化,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是劳动力和人口的城市化。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区域视角重思城市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