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控制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杨旭  页数:361  字数:4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控制——基于金融史视角》梳理了相关研究,文献综述较为全面,对国内外学术理论动态有较好的把握。作者从金融史视角考察中国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控制,构建了拓展的国家效用函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分析框架;该著作准确把握中国金融控制的客观性、历史性和必然性;对金融控制的历史性考察分析是准确的、全面的,对中国金融市场化与金融控制关系的分析是符合实际的。

作者简介

杨旭,1983年2月出生,云南昭通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宁夏社会科学院,主要研究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在《中国改革》《经济学消息报》《西南金融》《长春市委党校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曾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权威经济论文库转载收录。

书籍目录

第1章导论
1.1研究由来、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1.1.1研究由来
1.1.2研究意义
1.1.3研究方法
1.1.4结构安排
1.2文献综述
第2章中国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控制演变
2.1金融控制相关概念分析
2.1.1金融管制简述
2.1.2金融抑制简述
2.1.3金融约束简述
2.1.4金融控制相关概念比较
2.2转轨改革中的金融控制
2.2.1转轨改革中的金融控制
2.2.2中国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控制
2.3中国金融控制的国家效用函数
2.3.1金融制度变迁中的国家效用函数
2.3.2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简单国家效用函数
2.3.3金融控制视野下的拓展国家效用函数
2.4中国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控制阶段划分
2.4.11978-1984年,打破“大一统”的金融控制,初步建立金融组织体系阶段
2.4.21985-1993年,加强金融宏观调控有效性建设阶段
2.4.31994-1997年,国有独资银行启动商业化改革阶段
2.4.41998-2002年,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实质性推动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阶段
2.4.52003年至今,着眼于审慎监管,坚决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化阶段
第3章中国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控制体系
3.1对金融组织控制之一——对金融组织体系的控制
3.1.1国家对金融组织体系的控制
3.1.2对国家控制金融组织体系的评价
3.2对金融组织控制之二-——对国有银行信贷的强有力控制
3.2.1国有银行主导信贷投放
3.2.2对国家干预货币信贷的评价
3.3对金融市场的控制
3.3.1国家对股票市场的控制
3.3.2国家对债券市场的控制
3.3.3对国家控制金融市场的评价
3.4对金融对外开放的控制
3.4.1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控制
3.4.2对国际资本流动和外汇的管制
3.4.3对国家控制金融对外开放的评价
3.5对金融参数——利率的干预、管理
3.5.1国家对存贷款利率的干预
3.5.2国家金融控制下的低利率资金供给
3.5. 3 对国家干预、管理利率的评价
3.6中国金融控制体系总结
第4章中国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控制的作用
4.1有利于促进国有经济的渐进调整
4.1.1私有化不是国有企业改革初期迅速有效的道路
4.1.2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资金支持
4.1.3国家对国有企业的金融补贴
4.2有利于促进体制平稳转轨
4.2.1国有银行对重点产业、企业、项目的信贷倾斜
4.2.2国有银行履行“特殊”职能
4.3有利于管理金融市场化中的风险
4.3.1转轨国家微观视角下的金融市场化风险
4.3.2转轨国家金融市场化简评
4.3.3中国渐进改革中的金融市场化简评
4.4中国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控制副作用
4.4.1对国有企业的资金供给逐步造成资金低效配置
4.4.2中国资本市场没有有效发挥配置资本作用
4.4.3中小企业融资缺乏金融体系支撑
第5章中国、俄罗斯金融控制的比较
5.1俄罗斯改革中的金融失控
5.1.1宽松的市场准入增加银行体系不稳定性
5.1.2偏重国债市场的证券市场增加金融市场风险性
5.1.3过快的金融开放增加金融体系脆弱性
5.1.4俄罗斯金融失控导致改革受阻
5.1.5俄罗斯的金融失控是如何引致金融危机的
5.2中国金融控制的经验教训
5.2.1中国金融控制的意义
5.2.2中国金融超前市场化的风险
5.3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之反思:如何避免不均衡的市场化改革陷阱
5.3.1国家干预与国有银行商业化经营的矛盾
5.3.2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并未完全消除国家干预
5.3.3转型时期中国政府干预金融的根源
5.3.4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如何走出“金融市场化悖论”困境
5.4中国金融控制与俄罗斯金融失控的对比
第6章中国金融控制的边界分析
6.1东亚赶超型金融体制的发展与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6.1.1东亚赶超国家金融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6.1.2对东亚赶超型国家金融体制的评价
6.2中国金融控制副作用的集中体现:新时期影子银行的不断发展
6.2.1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
6.2.2中国影子银行的类型
6.2.3中国影子银行影响
6.2.4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
6.2.5对中国影子银行的评价
6.3金融控制运行机制所需要的条件逐步改变
6.3.1劳动力富足供给下的投资推动经济增长模式逐步改变
6.3.2开放型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得与金融控制配套的资本管制受到挑战
6.4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和提高金融业对外开放竞争力是调整金融控制的外在压力
6.4.1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控制形成外部冲击
6.4.2提高金融业对外开放竞争力是调整金融控制的外在压力
6.5调整中国金融控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6.6财政实力增强和国有企业发展为调整金融控制提供可能
第7章中国金融控制的调整建议
7.1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推动金融控制向金融市场化转变的重要切入点
7.2调整金融控制的实质:重塑有效动员配置资金的财政—金融—市场手段
7.2.1建立“稳固、强大、平衡”的财政体系消除金融控制的诱因
7.2.2继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7.2.3从战略高度将资本市场打造成国民经济的“助推器”
7.3调整金融控制的内容:迅速平稳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
7.3.1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
7.3.2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和市场体系
7.3.3为中小企业融资建立金融支撑体系
7.3.4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
7.3.5完善金融生态环境
第8章基于金融控制视角的中国金融改革回顾与展望
8.1从金融控制视角回顾中国金融改革
8.2从金融控制视角展望中国金融改革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在1973年提出金融抑制理论,金融抑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选择的一种金融政策,为了实现经济赶超的国家利用名义利率限制、高准备金要求、控制外源融资、控制特别信贷机构等方式对金融体系和金融活动进行干预,将名义利率控制在通货膨胀率之下,直接从居民家庭私人部门攫取租金收益。金融抑制的前提条件是经济体中存在高通货膨胀率、高财政赤字、弱小的国内资本市场及相对封闭的金融市场。但长期看,金融抑制易阻碍金融部门的成长,金融部门发展落后反过来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怪圈,最后导致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都停滞不前。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工具有名义利率限制、高额准备金、特别信贷机构、高估本币汇率等。名义利率限制指发展中国家对贷款和存款的名义利率进行控制。但低的甚至负的实际存款利率,使得储蓄减少,减少了金融机构资金贷放量,限制发展中国家储蓄向投资的转化。限制贷款利率使得金融机构难以自主确定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贷款利息,导致银行没有积极性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管制利率不能有效覆盖风险高的项目,只有低风险项目能获得融资。高准备金指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被迫将存款的很大一部分作为准备金存放在中央银行由中央银行使用的金融制度。发展中国家为了减轻外汇短缺的压力,实行将本币盯住坚挺货币的汇率制度,造成本币汇率高估,没有真实反映本币价值,国内商品的出口受到限制。特别信贷机构指政府成立特别信贷机构将廉价的信贷资源以较低的价格(利率)用于面向出口的工业和企业、小农信贷及政府补贴支持的项目。这种特别信贷机构甚至承担部分政府的功能,部分中央银行的资金直接流向财政部弥补政府的预算赤字。此外,政府还力图控制外源融资。为确保对有限资金的支配,使得政府控制外源融资,政府有时还直接占用银行的有限资源弥补财政赤字。而经济中其他部门的融资,只能由银行外的放款人资金来满足。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过犹不及”和“因时制宜”这两句古话依然有效,怎样做到?这就是杨旭博士专著探索的主要内容,该书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控制的历史演变、金融控制体系、金融控制作用、中俄金融控制比较、金融控制的边界、金融控制的调整建议等六个部分,比较深入地分析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其中不乏思想火花和创新亮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兼现代经济史分会会长 武力    尽管国内有一些研究人员曾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讨中国金融控制问题,但本书从金融史的视角对中国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控制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是国内第一本探讨金融控制的学术专著。该著作内容新颖且属于学科前沿,研究具有开拓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国际金融论坛(IFF)副秘书长 国际金融论坛(IFF)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王元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控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