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就是现在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英]罗伊·阿斯科特,袁小潆  页数:335  字数:360000  译者:周凌,任爱凡  
Tag标签:无  

前言

编者序:携未来而生的历史缔造者     2003年,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美国艺术史学家爱德华•尚肯(Edward A. Shanken)为英国媒体艺术先锋罗伊•阿斯科特编著的首本个人论文集《远程拥抱:艺术、技术和意识的幻想理论》。书中收录了这位享誉国际媒体艺术领域并身兼艺术家、教育者和理论研究者多重身份的先锋人物近40 年间发表的28 篇代表性学术论文。多年之后,我有幸作为罗伊的学生和本书的编者,重新整理罗伊从1964 年至今近50 年的学术文章及作品图片,并委托合作出版社翻译成中文,将这部至今为止最完整的罗伊•阿斯科特个人论文集推介给中国的艺术爱好者。在这部论文集中, 罗伊的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被整理成为四个章节:《交互的产生》(1964—1985)、《游走的意识》(1990—1999)、《后生物文化》(2000—2009)和《衍生中的自我》(2010—2011)。第一章《交互的产生》收录了罗伊于1964年至1985年之间撰写的四篇代表性文章, 是罗伊未来学术系统构成的奠基。在这20年时间里,罗伊通过大量的个人创作,教学尝试以及理论探索,逐渐将其自身创作与研究重点引向以交互为主要行为模式,以艺术、科技与意识相交发展为基础的科技智力艺术(Technoetic Arts)。“当一个有机体知道它自己内部的秩序时,它是最有效的。”(《改变的结构》,1964)    1975年英国艺术理论家弗兰克•波普(Frank Popper)发表其交互艺术研究的代表著作《艺术、行动和参与》(Art, Action and Participation,伦敦Studio Vista 出版社,1975),将罗伊•阿斯科特定位为交互艺术创作与理论的先锋。“交互”作为罗伊毕生研究的重心,并非仅仅以一种艺术形式存在于他的创作中,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探索,主导着他生命中的每个布局。它引发了罗伊对于远程通信技术( 互联网的起源)与控制论(Cybernetics)的浓厚兴趣,更早在互联网转为民用之前即启发了他借助网络控制及虚拟世界支撑艺术创作的想象。“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为星球式交际和创意提供了实现的可能。而其他交际手段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让你离开了躯体,将思想直接融入永恒的海洋。这不仅是一种感受——更是思想和联想。这些从众多分散地点汇聚到一起的想法,被放置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之中,通过个性迥异的个体连在一起,因而意义和内涵变得更加丰富。网络催生了各种想象的交织融合,即‘联想’,具有最丰富的内涵。”(《艺术和远程通信:走向意识网络》,1984)    无论是以艺术家身份,在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与米歇尔•福柯(Michael Foucault)哲学理论的影响下,发起全球性网络终端计划“文之肌理”,还是以教育家身份,于1993年在英国威尔士大学创立全球第一个跨媒体交互艺术研究中心(CaiiA-STAR),利用网络特性创立新的思维、行为与合作方式,一直是罗伊推崇并坚持的人生目标。在第二章《游走的意识》中,罗伊对基于远程信息处理、电子技术之上的艺术创作形式与表现进行了深入剖析,尤其指出此类科技媒介介入艺术创作时所出现的作品内容缺失问题。在名为《远程拥抱中有爱吗?》(Is There Love in the Telematic Embrace?)的文章中,罗伊以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和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作品为例,阐述了作品媒介与情感表达之间微妙的关系,并论证了从远程信息处理技术衍生的远程信息处理文化语境中,个人意识在网络媒体应用中,被集体意识(或全球意识)融合及转变的现象。与此同时,他为自身所处的时代——后生物时代,与中间陆续出现的新兴艺术创作模式提出了标准和定义,可见《技术智力美学,后生物时代的100 个术语和含义》(Technoetic Aesthetics, 100 Terms and Definitions for the Post-biological Era)。而写于1993 年的《回归自然Ⅱ》(Back to NatureⅡ)和《从表象到出现》(From Appearance to Apparition)则呼吁社会关注正在崛起的生物科技及一系列人工智能开发对人类赖以生息的大自然的严酷摧毁。而依靠各类新科技进行创造的艺术家正变本加厉地打造着一个人工的自然,愚蠢地将人类与自然界原本相濡以沫的密切联系彻底分离。    这场对于人与自然的探讨引导罗伊转向对于生命本体的思考,更激发了他寻找正日益屈从于数字化普及的人类意识本源。1997年,为研究双重意识(“在同一时间访问两个截然不同的经验领域的存在状态”,《编织巫术之网:生物远程通信领域的艺术》),罗伊深入巴西库苦鲁(Kuikuru)印第安部落体验生活。在那里,他经历了通过摄取被当地土著人称为“灵魂之水”的死藤水沉浸于精神世界的过程,而通过古老的萨满巫术和借助先进计算机系统制造的虚拟现实所进入的截然不同的双重意识沉浸经验,为罗伊在未来对于“现实”的研究筑成了奇特的路径,构造了他树立“湿媒体”(MoistMedia)理论的起源。    第三章《后生物文化》涵盖了罗伊写于2000 年和2009 年之间的14 篇文章,是其对于以往各种跨界研究与尝试的总结,也是本书理论系统的精髓。《湿性情境》(The Moist Scenario)将极具科学专业性的智能阶段话题放在艺术语境下探讨,邀请社会各领域工作者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后生物文化中作为人类意味着什么?把身体与心灵分散在网络空间中具备什么意义?艺术家怎样担负起重新定义自然与生命自身的责任?计算机、生物与纳米技术的融合可能会为艺术创作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意识之桥》(The Bridge of Consciousness) 探讨20世纪西方艺术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基因工程及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所逐渐缔造的组织文化(Tissue Culture),提醒人们关注艺术媒介与生命本体发展的相交影响及此影响对于人类社会内容与机构的彻底改变。在这篇文章中,罗伊第一次提及其建立高级跨媒体交互艺术研究中心CAiiA-STAR的由来,及中心在他所定义的湿媒体艺术语境中的发展与研究方向。写于2002 年的《思想解放:艺术、技术与意识》(Mind@Large: Art, Technology and Consciousness)改变以往的视角,从历史社会学、政治学和宗教等多维角度,分析全球意识的形成,并为基于人工智能的科技艺术提出基本模式和未来走向分析。《艺术与设计博物馆中的交互式学习》(Interactive Learining in Museums of Art and Design)探讨了交互艺术出现的领域和交互艺术中的文化转变,分析了传统展示空间面对媒体艺术跨学科发展的多种不足,探讨了物理空间中可能实施的交互艺术展示模式。《生物光子流:在虚拟现实与植物现实间搭建桥梁》( Biophotonic Flux: Bridging Virtual and Vegetal Realities)再次将虚拟现实与植物现实两个平行的世界作为特别研究话题,进行深入对比和探讨,并通过《艺术的轨道:湿媒体与意识技术》(The Trajectory of Art: Moistmedia and Technologies of Consciousness)一文,将“湿媒体”作为媒体艺术定义词汇与发展环境的描述,正规性提出。而两年后创作的《融合的现实:艺术、过程及可能性》(Syncretic Reality: art, process, and potentiality)即提前描绘了将在21 世纪出现的人类频繁穿插于虚拟与物理两种现实间的未来生活方式,而在这被重新定性的多重现实中,人类对于自我的定义也随之模糊、瓦解、重构……享有50年学术成就的罗伊• 阿斯科特现在仍然没有停止作为艺术教育者和理论研究者的写作工作。相反,让所有媒体艺术创作者都具备完善的理论梳理能力一直是罗伊创办的国际媒体艺术博士研究联盟( Planetary Collegium) 的最终办学目的。[《从控制论到融合论,我的过程与目的》(From Cybernetics to Syncretism, My Process and Purpose)]在今年(2011)完成的《多重自我的演变:身份、流动及转化》(Evolving the Multiple Self: Identity, Fluidity, and Transformation)一文中,罗伊再次强调“融合”的观点,重申“融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多层次的世界观,无论是无知的还是形而上学的,正在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后生物系统的结合中兴起。融合思想的应用具有独特和积极的影响。它加速技术智力的进化,动摇正统思想,挑战表达法,反对教义,面临原教旨主义的唯物论,强制参与,混合统一性,抚平社会互动,重新制定时间和空间的顺序”。而针对艺术家在这个以融合为特性的时代的使命,他指出:“自我不是固定的,而是生长的。我们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中,始终都在改变。建设与描述这些变化是艺术的命运,也是艺术家的责任。”袁小潆2011 年9 月27 日于北京SHAN 工作室

内容概要

  本书收录罗伊·阿斯科特40多年学术生涯中关于艺术、技术和意识的论文,本书精选他最具代表性的31篇学术论文的合集,该合集全面记述了阿斯科特的思想、教学法和艺术创作。

作者简介

  罗伊·阿斯科特,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国际媒体艺术博士研究联盟主席,英国媒体艺术先锋,自20世纪60年代起,以艺术家、教育家和理论家的多重身份活跃于新媒体艺术领域,他创造性地将控制论、远程通信引入多媒体艺术创作之中,对英国乃至欧洲的多媒体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自80年代以来,他开拓了国际互联网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并成为远程通信艺术的领导人物。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交互的产生1964—1985
改变的结构(1964)
行为与未来(1968)
艺术和远程通信:走向意识网络(1984)
关于互联网和马刺(1985)
第二章 游走的意识1990—1999
远程拥抱中有爱吗?(1990)
心灵之城(1992)
回归自然Ⅱ(1993)
从表象到出现:暗光纤,装在盒子里的猫和生物控制系统(1993)
赛博知觉建筑(1994)
技术智力美学,后生物时代的100个术语和含义(1997)
艺术的技术智力维度(1997)
编织巫术之网:生物远程通信领域的艺术(1997)
技术心智戏剧人工生命戏剧艺术中的表演与法令(1998)
双重观看:艺术与卓越的技术(1999)
第三章 后生物文化2000—2009
湿性情境(2000)
意识之桥21世纪的艺术、媒体和精神(2000)
游走在网络的边缘生物媒体和技术智力模式(2001)
思想解放:艺术、技术与意识(2002)
艺术与设计博物馆中的交互式学习(2002)
生物光子流:在虚拟现实与植物现实间搭建桥梁(2003)
想到了柏格森:《时间的肌理》(2003)
艺术的轨道湿媒体与意识技术(2004)
融合的现实:艺术、过程及可能性(2005)
技术智力世界中的融合现实(2005)
像素与微粒:融合的轨迹(2006)
融合的艺术与知觉的技术(2007)
自我的混淆生于多变的现实(2008)
恐怖之地迈向心灵极端的步伐(2009)
第四章 衍生中的自我2010—2011
2010年10月奥尔堡大学荣誊教授讲座:从控制论到融合论
我的过程与目的(2010)
井底尽头的光芒融合性推测(2010)
多重自我的演变:身份、流动及转化(2011)
后记
致我的中国读者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当艺术作为行为的一个形式时,软件在创造性方面优于硬件。正如系统取代结构一样,程序取代生产的价值。 思考一下,艺术在其整个过程中,是艺术史中的一种行为、整体结构中的一个未来可能性,影响的一个触发器(存在)。 仪式造成了心境的统一,我们需要通过一个宏伟的仪式,带领我们从机器时代沉闷的尾页走向电子控制时代的新世界。 正如我们的环境变得越来越自动化一样,我们日常的无意识行为不再视为理所当然,反而变得更加清醒和深思熟虑。 现在我们认为世界永远处在进程中,不断地变化,但很少有人会惊奇地发现我们的艺术也是永远处于进程之中。我们以人类的标准视进程为行为,如今作为本质上的行动主义者,我们现在开始理解艺术。 客体一能人!减少你的焦虑!过程文化和行为艺术不是说必须意味着这个客体的末端,只要它能意味着艺术新价值的开始。也许行为艺术客体会像你手的掌纹那样被解读。不是表现(Figuration),是提前表现(Prefiguration):对未来的描述。图形预测(Pictomancy)是一种针对绘画的手相学,用结构分析的方法对可能的将来做预测。艺术能被视为特异现象吗?超心理学可以算作考陶尔德(Courtauld)艺术学院的一个学分吗? 塞尚(Cézanne)的结构主义反映了一个充满物理数据的世界,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行为数据的世界。这如何吸引你呢? 社会的求知欲是我们想加强的一个方面。 总的来说,我们仍旧与搜寻神话有密切的关系。但是这个环境将是生物与行为的——通过微小或宏大的水平急速移动。做好准备接收伟大的生物神话及心灵传说吧。 想象一下这个游戏。被人为强制行动的人群通过不同的功能移动出去(比如魔法、保护色、扩大、反转、差异)。给你指令:改变区域,改变时间,改变特性。根本不需要光笔来激发潜能。 我们还敢谈论艺术与社会模化吗? 我们非常关注生成将来——也许是因为我们能够想象的未来的选择越多,现实的改变就越多。一切都是关于改变,为自己而变。这是行为艺术的精髓,而如何产生变化则是行为艺术家的目的。 我们可以谈一下解决检验两类艺术体系的标准——不连续与连续的,就像传统艺术与行为艺术。 秘密互惠这个概念如何? 控制论的时代,人们将不再关注硬件,其表面已经最小化了。艺术也会走同样的路吗? 控制论时代是一个沉默的时代,音乐也会走同样的路吗? 谈论一下校园里的艺术家。我们能在学习中心创造新的仪式。我们能将艺术介绍为就像大学里多样化演的视觉形式。奉命创作的纪念碑可以一边儿待着去了! 讨论一件艺术品的热不热有用吗?如果一件艺术品包含许多信息点,又组织严谨果断,这件艺术品就会火。火的艺术品可能在工艺或旁观者等方面得到一点收效,但这确实是单方面的。从艺术家身上得到某个信息,并通过艺术品传达给观众。 当信息点组织松散、无序、不连贯、模糊不清时,可以称之为酷。这就使观众能够参与并将信息自己重新排列后赋予艺术品主观的意义,或是与艺术品产生意外的共鸣。当一件艺术品过热时,我们还必须考虑图案的机制;当它太热,就会装载了过度密集的信息量,一种无限包容的领域。然后,系统会切换到一个非常冷的状态并可能产生高位的回输。 行为艺术有两个根本方面——生物与社会。或多或少是发自内心的,符合大众的。 伟大艺术可以提出一种态度,指出社会中必然的不平衡与分散,同时保留文化凝聚力。一种文化的留存需要内部斗争(刺激),相互作用(反馈)和多样性(变化)。下面进入艺术。

编辑推荐

《未来就是现在:艺术,技术和意识》编辑推荐:这是关于远程通信艺术令人钦佩的全面概述,通过罗伊•阿斯科特的研究与实践,在视觉艺术和媒体艺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未来就是现在:艺术,技术和意识》对新媒体艺术从业者和爱好者来说,极其珍贵。

名人推荐

在图书馆里堆满了网上大量挤入市场的书籍的这一时期,罗伊•阿斯科特的《远程拥抱》在学术和普通著作中都非常受欢迎。 ——《旧金山纪事报》 罗伊•阿斯科特作为互动、远程通信艺术最重要的先锋人物和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者,在20世纪后期最重要的艺术作品中发挥巨大的作用。阿斯科特的幻想哲学理论是以科学、技术以及超自然的思想为基础,对数字时代产生深远的影响。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艺术史教授 Linda Dalrymple Henderson 罗伊•阿斯科特在他所处时代文化的转变之前,已经提前准确无误地踏进了一步。如果今天控制论、百动、网络文化和远程通信有一个艺术的优势地位,那是因为阿斯科特是第一人。这本论文合集记述了阿斯科特的思想、教学法和艺术创作,它们继续成为艺术未来思想的强有力的来源。 ——《列奥纳多》执行编辑 Roger Malina 这是关于远程通信艺术令人钦佩的全面概述,这是罗伊•阿斯科特对这种艺术形式非同寻常的贡献。通过他的研究,在视觉艺术和媒体艺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这本可读性极强的书对那些开始进入当代电子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学生来说,是珍贵的资源。 ——美国天普大学电影和媒体艺术教授 Peter d'Agostino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未来就是现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8条)

 
 

  •   以前没关注过交互技术、控制论以及新媒体和未来艺术,不得不说,这本看似普通的书还真的对思想和观念有一定的冲击性的。看了几页就感觉到了完全不同于国内研究的思路和事业,虽然有点技术至上论和西方中心主义的些许不快,但是毕竟我们的研究在对未来的关注和启示上确实不足,继续学习和关注就是在路上的努力态度吧。推荐
  •   正在看,对新媒体艺术感兴趣的人而言,应该很有帮助
  •   艺术门类还在不断的拓展,只知继承经典,不观望未来,艺术只能终结
  •   喜欢,艺术的疆界正在融合。。。。。。
  •   艺术理论读物,非常不错。
  •   “湿媒体”在这里“出现”,好!很有预见性。
  •   这本书内容很新,虽然文字很多
  •   降价降的太突然了,不过我又买了其他几本书,书不错,细细读喽
  •   朋友推荐的书 很不错
  •   书不错,正是想看的内容,干净,整洁
  •   很好的一本书呀,真的值得买哦
  •   恨当代,有吸引力
  •   这里非常佩服此书的翻译者。语言真的只是工具而已。
  •   很给力。感觉对学习大有帮助
  •   还行吧,还没仔细看。
  •   帮朋友买的,说是在购书中心买的没有折扣,在网上能有折扣。
  •   阅读效果良好。
  •   正在看,很不错,值得推荐!
  •   还没仔细看,应该是不错
  •   拿来一看
  •   详细阐述了数字化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前景,描述详尽,值得一读!
  •   未来就是现在,现在是油辣子鸡蛋面
  •   最起码包装还可以
  •   朋友看了觉得不错,帮朋友买了一本
  •   总的来说其实还不到,就是这本书还是适合有点专业基础和文学素养的人看的。因为专业性比较强吧。至少要对艺术和流派的文化背景有所涉猎才能看的比较顺利、
  •   《未来就是现在》啊,然而收到的书,很脏!且有破损,纸张为再生纸,内容还可以。
  •   书的封面很脏,看上去看旧的,是否可以换一本???
  •   固然全场半价,而且换过一次,我只能忍了。总之,这次的体验,非常失望。。。封皮脏,棱角有磨损。。不是非得不可的话,不会再考虑当当了。。
  •   2003年,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艺术史学家edward a shanken编辑的roy ascott《远程拥抱:艺术、技术和意识的幻想理论》,收录这位享誉国际的媒体艺术家、教育者和理论家的近40年的代表性论文。近十年后,袁小潆重新编选roy近50年的学术专文整理而成《未来就是现在》的首度中文版出版。
  •   可读性很大,比较深奥。。
  •   失望到我不会把艺术、技术、意识一块用。作者,无文无才无远见。
  •   看看看看什么玩意吗,干嘛不让我跟作者称朋友,加油
  •   内容还没看,但整体感觉还挺好,应该对我很有帮助
  •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发来的书看似是一本旧的,书皮脏旧,有折痕 像是二手货。。。
  •   比较不错,值得一读。
  •   书的内容具有前瞻性,作者不仅是叙述者更是实践者,在作者看来行动最重要,好书!
  •   翻译的不是很好!希望改进!@
  •   这书比我想象的要厚!讲述的范围很广,从科技到艺术哈哈,真是本好书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