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情深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季羡林 著,胡光利,姜永仁 编  页数:236  字数:250000  

前言

光阴荏苒,季羡林先生离开我们不觉已经三年了。而今,季先生的身影仍然时常闪现在我们眼前,并且注定会长久地存留在我们的心中。常言道,善解吾师者莫如弟子也。不论季先生生前的名声有多大,荣誉有多高,弟子们总会觉得,如果褪去各类人为的光环,他就仅是一位大家所熟知的普普通通的凡人,但其伟大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学术品格则恰恰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在纪念季羡林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为了将他的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再次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我们编选了这部《季羡林精选文集》。全书总共七集,即《问学论道》《人生感悟》《故人情深》《新纪新语》《学人箴言》《燕园偶寄》《病房客话》。书中所选文章均为季先生坦荡心怀、直抒胸臆、对百载人生经历的真实记录和深刻体验。其中,有怀旧文稿、四海游记以及与新朋旧友交往的美好回忆;有文采斐然的散文名篇和耄耋之年黄钟大吕式的文化随笔;有对学术研究的真知灼见和经验之谈。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季先生一生的最后十年,在病榻上依然难得糊涂,时刻承载着天下大事,守望着祖国人民,他的那支笔一直挥舞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堪称风流倜傥、可喜可贺的佳话。“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季羡林先生为我们留下了上千万字的著述,其中不乏讲道德谈学问的精彩论述。或许,有的读者至今仍然百看不厌地读着他的书,俨然成了他的“粉丝”;有的读者虽然读过他的书,却觉得似懂非懂,不甚了了;有的读者甚至只是知道他的大名却未曾读过他的书;而这部《季羡林精选文集》,正好应时而生,在季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与读者喜相逢,它会让你一睹“世纪老人”的独特风采,听他讲述遥远而现实的娓娓动听的故事。由此,你会真的“识破庐山真面目”——看这些故事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主人公备尝多少艰辛、苦涩和欢愉;在深邃与优雅相间、严肃与幽默同步、小情愫与大胸怀兼具的字里行间,怎样透射出季先生对人情世事、学术道德的公正谨严、诙谐有趣的思考,闪耀着启迪人们心智的灿烂光辉。季羡林先生生前反复强调说:“我只有一个信念、一个主旨、一点精神,那就是:写文章必须说真话,不说假话。上面提到的那三位师友(指冰心、巴金、萧乾——编者)之所以享有极高的威望,之所以让我佩服,不就在于他们敢说真话吗?我在这里用了一个‘敢’字,这是‘画龙点睛’之笔。因为,说真话是要有一点勇气的,有时甚至需要极大的勇气。古今中外,由于敢说真话而遭到厄运的作家或非作家的人数还算少吗?然而,历史是无情的。千百年来流传下来为人所钦仰颂扬的作家或非作家无一不是敢说真话的人。说假话者其中也不能说没有,他们只能做反面教员,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摆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书,即可还原季羡林先生的真情、真思、真美,而绝非偶像或符号式的人物。文章中的字字句句都是季先生发自肺腑的声音,而绝无任何矫揉造作。正如印度婆罗门教经典所言:“真实是至高无上的,至高无上的是真实。有了真实,人绝不会从天界堕落下来。”读了这套书,你会发现季先生并非是神话中顶天立地的英雄,而是大地上实实在在的人。读了这套书,你会感受到季先生灵魂中的真诚的美。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季羡林先生在生命的彼岸渐行渐远,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代际”之间存在的失忆、遗忘、模糊、隔膜,会使人们对他似曾相识终不认;而他又是“后五四优秀知识分子”中晚近谢世的一位,从此人们只能与他保持着象征性的联系,或若缥缈的春梦般的寻踪。然而,季先生毕竟对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对20世纪我国学术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品格受到全社会的认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对青少年的心智生命成长将会长时间地起到教育、鼓舞和启迪作用。我们编选这套书的目的正在于通过重温季先生的道德文章,引起人们对其为人风范和为学精神的思考、探究、评断和阐示,以便直接或间接地受益,并希望其影响扎根于一代代人心中。总之,季羡林先生不愧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永不倒的旗帜,他的道德文章为后人留下了无比丰厚的精神遗产,让我们伸开双手接受这份遗产吧!借此机会,我们感谢季羡林先生之子季承先生亲自授权编辑出版此套文集。感谢资深出版人吴昌荣先生的鼎力相助,感谢世文图书为此套文集所付出的努力和创意以及承担的前期编校工作;感谢金城出版社具有战略眼光的决策及为出版此套文集所付出的辛劳。同时,我们也感谢季先生的山东小老乡、原聊城大学本科生、现辽宁大学硕士生高源、靳庆柯两位先生,他们为收集整理季先生的文稿与图片做了大量的工作。本书采用季羡林先生的一些照片以及与其相关的图片,如他的一些师友的照片,左图右史,相映成趣,使读者产生直观的立体感,从而构成本书的一大特色。在此,我们向为季先生及其师友拍照的有关人士表示感谢。我们深感学殖之瘠薄,能力之不逮,编选这部《季羡林精选文集》自然会存在不当和纰漏之处,敬请同行专家及广大读者赐教。

内容概要

 
《故人情深》收录季羡林先生回忆与国内外数十位名人的交往故事,他们中有的是自己的业师,有的是学术上的挚友,这些名人的道德文章无时不在激励他,鞭策他,并享受知遇之恩。季先生知恩图报,不但永远怀念他们,而且遵循他们的足迹勇住直前,终成一代大师。我们通过这些情真意切的怀念师友的忆旧文字,可以结识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文化巨匠,如胡也频、陈寅恪、吴宓、郑振铎、老舍、沈从文、胡适、汤用彤、冯友兰、赵朴初、周培源、臧克家、李广田等人,大家云集,群星璀璨,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既能感受到大师们的风采,又能增加历史阅历,跟随他们走进那久远泛黄的年代……

作者简介

 
季羡林,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康庄镇,2009年7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人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吐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季羡林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了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书籍目录

遥念师友
 我的第一位老师
 我和济南——怀念鞠思敏先生
 忆念胡也频先生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
 回忆雨僧先生
 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
 回忆陈寅恪先生
 西谛先生
 怀念乔木
 悼组缃
 追忆李长之
 春城忆广田
 忆章用
 忆念张天麟
 哥廷根大学的老师们
 追忆哈隆教授
 迈耶一家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扫傅斯年先生墓
 晚年善终  大节不亏——悼念冯芝生
 (友兰)先生
 回忆汤用彤先生
 忆周培源先生
 回忆王力先生
 悼念曹老
 哭冯至先生
 悼念周一良
 悼念邓广铭先生
 忆念郑毅生先生
 记张岱年先生
 《平凡而伟大的学者——于道泉》序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悼念沈从文先生
 回忆梁实秋先生
 悼巴老
 痛悼钟敬文先生
 痛悼克家
 我眼中的张中行
 悼许国璋先生
 寿作人
 悼念赵朴老
 风雨同舟五十年——我和民盟的关系
 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姜椿芳同志
 寿寿彝
 郑午楼博士
品学论人
 陈寅恪先生的爱国主义
 寅恪先生二三事
 《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序
 《胡适全集》序——还胡适以本来面目
 《赵元任全集》序
 《汤用彤全集》序
 《饶宗颐史学论著选》序
 诗人兼学者的冯至(君培)先生
 我的朋友臧克家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自序
 遥远的怀念
 《畅谈东方智慧》序
 《人生箴言》序
 《董秋芳译文选》序
 《第一届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序
 《透过历史的烟尘》序
 《胡隽吟译〈学术论文集〉》序
 《南国华声——周颖南创作四十周年》序
 意匠惨淡经营中——漫谈卞毓方散文
 《重返巴格达》序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经过了轰炸的炼狱,又经过了饥饿,到了1945年,在我来到哥廷根十年之后,我终于盼来了光明,东、西法西斯垮台了。美国兵先攻占哥廷根,后来英国人来接管。此时,我得知寅恪先生在英国医目疾。我连忙写了一封长信,向他汇报我十年来学习的情况,并将自己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及其他刊物上发表的一些论文寄呈。出乎我意料的迅速,我得了先生的复信,也是一封长信,告诉我他的近况,并说不久将回国。信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说,他想向北大校长胡适、代校长傅斯年、文学院长汤用彤几位先生介绍我到北大任教。我真是喜出望外,谁听到能到最高学府来任教而会不引以为荣呢?我于是立即回信,表示同意和感谢。 这一年深秋,我终于告别了住了整整十年的哥廷根,怀着“客树回看成故乡”的心情,一步三回首地到了瑞士。在这个山明水秀的世界公园里住了几个月,1946年春天,经过法国和越南的西贡,又经过香港,回到了上海。在克家的榻榻米上住了一段时间。从上海到了南京,又睡到了长之的办公桌上。这时候,寅恪先生也已从英国回到南京。我曾谒见先生于俞大维官邸中。谈了谈阔别十多年以来的详细情况,先生十分高兴,叮嘱我到鸡鸣寺下中央研究院去拜见北大代校长傅斯年先生,特别嘱咐我带上我用德文写的论文,可见先生对我爱护之深以及用心之细。 这一年的深秋,我从南京回到上海,乘轮船到了秦皇岛,又从秦皇岛乘火车回到了阔别十二年的北京(当时叫北平)。由于战争关系,津浦路早已不通,回北京只能走海路,从那里到北京的铁路由美国少爷兵把守,所以还能通车。到了北京以后,一片“落叶满长安”的悲凉气象。我先在沙滩红楼暂住。随即拜见了汤用彤先生。按北大当时的规定,从海外得到了博士学位回国的人,只能任副教授,在清华叫做专任讲师,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转向正教授。我当然不能例外,而且心悦诚服,没有半点非分之想。然而过了大约一周的光景,汤先生告诉我,我已被聘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这真是石破天惊,大大地出我意料。我这个当一周副教授的纪录,大概也可以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吧。说自己不高兴,那是谎言,那是矫情。由此也可以看出老一辈学者对后辈的提携和爱护。 不记得是在什么时候,寅恪师也来到北京,仍然住在清华园。我立即到清华去拜见。当时从北京城到清华是要费一些周折的,宛如一次短途旅行。沿途几十里路全是农田。秋天青纱帐起,还真有绿林人士拦路抢劫的。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了。但是,有寅恪先生在,我决不会惮于这样的旅行。在三年之内,我颇到清华园去过多次。

编辑推荐

《故人情深》编辑推荐:光阴荏苒,季羡林先生离开我们不觉已经三年了。而今,季先生的身影仍然时常闪现在我们眼前,并且注定会长久地存留在我们的心中。常言道,善解吾师者莫如弟子也。不论季先生生前的名声有多大,荣誉有多高,弟子们总会觉得,如果褪去各类人为的光环,他就仅是一位大家所熟知的普普通通的凡人,但其伟大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学术品格则恰恰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在纪念季羡林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为了将他的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再次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我们编选了这部《季羡林精选文集》。全书总共七集,即《问学论道》《人生感悟》《故人情深》《新纪新语》《学人箴言》《燕园偶寄》《病房客话》。书中所选文章均为季先生坦荡心怀、直抒胸臆、对百载人生经历的真实记录和深刻体验。其中,有怀旧文稿、四海游记以及与新朋旧友交往的美好回忆;有文采斐然的散文名篇和耄耋之年黄钟大吕式的文化随笔;有对学术研究的真知灼见和经验之谈。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季先生一生的最后十年,在病榻上依然难得糊涂,时刻承载着天下大事,守望着祖国人民,他的那支笔一直挥舞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堪称风流倜傥、可喜可贺的佳话。“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季羡林先生为我们留下了上千万字的著述,其中不乏讲道德谈学问的精彩论述。或许,有的读者至今仍然百看不厌地读着他的书,俨然成了他的“粉丝”;有的读者虽然读过他的书,却觉得似懂非懂,不甚了了;有的读者甚至只是知道他的大名却未曾读过他的书;而这部《季羡林精选文集》,正好应时而生,在季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与读者喜相逢,它会让你一睹“世纪老人”的独特风采,听他讲述遥远而现实的娓娓动听的故事。由此,你会真的“识破庐山真面目”——看这些故事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主人公备尝多少艰辛、苦涩和欢愉;在深邃与优雅相间、严肃与幽默同步、小情愫与大胸怀兼具的字里行间,怎样透射出季先生对人情世事、学术道德的公正谨严、诙谐有趣的思考,闪耀着启迪人们心智的灿烂光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故人情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