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初文学学科的学术谱系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贺昌盛  页数:29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晚清民初“文学”学科的学术谱系》主要从学术史的角度全面清理现代中国“文学”在晚清民初时期的“知识”建构历程。现代中国的“文学”观念肇始于晚清时代,因为有了时间、空间和科学等基本维度的确立,才最终形成了以文学史、域外文学和文学理论与批评等为核心的“文学”知识系统及其相关的学科建制,进而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在中国的发生和拓展。

作者简介

贺昌盛,男,1968年生,湖北十堰人。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并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一2004年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及文学学术史,已在《文学评论》、《学术月刊》等各类刊物发表40余篇,出版有专著《象征:符号与隐喻》,编著《白门秋柳》、《文与现实》(合编)等。

书籍目录

导论“文学”研究的知识论转向 第一章中国传统学术的整体概貌 第二章从“文体论”到“词章学” 第三章作为一般范畴的“诗学” 第四章词章·美术·美学——“文学”之审美品质的确立 第五章清季学人对“文学”基本学术品质的塑造 第六章清季的“文学”著述及其学术取向 第七章近代大学体制的变革与“文学”学科的初步建构 第八章民初的“文学”研究(一)——时间维度:“文学史”研究 第九章民初的“文学”研究(二)——空间维度:“域外文学”研究 第十章民初的“文学”研究(三)——科学维度:“文学理论”研究 第十一章现代中国文论确立过程中的日本因素 第十二章民初西方“文学”的理论译介及其对现代中国“文学”基本范畴的影响 第十三章20世纪“主义”话语的分流及其对“文学”学科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同样强调“文辞”的“美感”,王国维的思路与刘师培就有根本的差异。王氏立说首在融通中西而拒守一家之言,有此坦然开阔的心态始有广博深邃的视野。王氏缘焦循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的思想,认为古之文学不能依一时文学之所盛而定其优劣,楚骚、汉赋、唐诗、宋词等,“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氏此论在表面上似无新意,但事实上,这一定位既回避了对于散文、骈文何为正源的纠缠,同时也为将小说、戏曲纳人到正统的“文学”研究范围预设了伏笔,因为文学既有“一代之所胜”,则小说、戏曲也理当有与骚、赋、诗、词之类相等同的价值和地位。有此前提,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和《宋元戏曲考》等的研究才能获得“文学”研究的合法性,而不至于被视为旁门小道。王氏此举其实是在有意地拓展“文学”研究的知识范围,这样才能使“文学”从根本上既摆脱“经学”的束缚(从纠缠不休的“文”的争论中挣脱出来),也使“文学”研究本身不再局限于正统的“《诗经》学”或“诗歌学”的范畴,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当然,王氏的这种全新的知识设计是有其明确的西学背景的。西学之于王国维最大的启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使他明白了知识分科之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只有分科治学才不至于重蹈中国传统学术的那种皓首穷经却一无所得的覆辙;一是在接触康德、叔本华等人的思想之后,他彻底明白了“美”之于“文学”乃至人生的真正意义之所在,“美”不在“文辞”表层的修饰,而只在心灵自身的超脱。“故文绣的文学之不足为真文学也,与铺缀的文学同。”王国维以此与阮元、刘师培等人的学术取向划明了界限。 王国维早年的“文学”研究基本也是沿着这样的两个途径延伸拓展的。在学术分科的一面,王国维特别强调了“文学”研究的独立学术地位,他认为:“吾国人之所长,宁在于实践之方面,而于理论之方面则以具体知识为满足,至分类之事,则除迫于实际之需要外,殆不欲穷究之也。”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学术发达却一无所长。“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之别。”“夫天下之事物,非由全不足以知曲,非致曲不足以知全,虽一物之解释,一事之决断,非深知宇宙人生之真相者,不能为也。”“学术之发达,存于其独立而已。”但王国维所说的学术独立并不是指“文学”研究可以成为一门职业,“故欲学术之发达,必视学术为目的,而不视为手段而后可”。

编辑推荐

《晚清民初"文学"学科的学术谱系》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晚清民初文学学科的学术谱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