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变徵

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宫泉久  页数:257  字数:293000  

内容概要

  赵执信是清初诗坛“六大家”之一,也是清初文坛的一位奇人。《长生殿》事件将他从权力的天堂谪落到苦难的人间,开始了他风流而嵌崎的一生。宫泉久编著的《盛世变徵:清代诗人赵执信研究》利用最新发现资料,全面论述了赵执信的社会交游和诗、词、文的创作成就,《盛世变徵:清代诗人赵执信研究》生动展示了一个失意士人波澜起伏的心路历程,开启了认识、了解康乾盛世真实面目的另一扇窗子。

作者简介

宫泉久,山东昌邑人。文学博士,主任记者。1990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分配至军工报社工作;2000年8月,调至青岛新闻出版局。曾分别担任主编、总编助理等职务。2001年7月,调入青岛大学工作至今。发表新闻作品100余万字,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清初山左诗歌研究》。获各类新闻奖二十余项,获山东省第二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青岛市第二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一曲《长生殿》断送半生名
第一节 国恤期的"竹肉相喧"
第二节 势如水火的清初党争
第三节 南北党争的政治祭品
第四节 傲岸不屈的磊落人格
第二章 以同声相引重的交游
第一节 挚情应缘夙生契
第二节 所师冯氏,所友冯氏
第三节 出自桑梓的亲情之谊
第四节 同是天涯沦落人
第三章 舅翁与甥婿的是非恩怨
第一节 舅翁对甥婿的赞许
第二节 甥婿舅翁的热络互动
第三节 要向君论雁抗行
第四章 饴山诗学理论溯源
第一节 虞山诗学的启蒙价值
第二节 崇尚比兴的冯班诗学
第三节 吴乔诗学的意为主将兼及比兴
第五章 情志为先的饴山诗学
第一节 诗之中须有人在
第二节 止乎礼义之性情
第三节 以意为主,情志优先
第四节 平地凿空的古诗声调论
第六章 喜怒哀乐一出己情的诗歌
第一节 信我历落还崎嵌
第二节 怜伊在野独鸣秋
第三节 终觉天心去人远
第七章 风流放旷、尽态极妍的诗余
第一节 词体本色的追溯
第二节 清初词体的风雅嬗变
第三节 王士稹倚声填词的现实意义
第四节 饴山诗余的阴柔与阳刚之美
第八章 雅正风趣的饴山散文
第一节 文以载道与治的传统理论
第二节 立意雅正,取材不拘一格
第三节 情节 曲折,风趣横生
第九章 赵执信行略征考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赵执信在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年)中秀才,时年十四岁;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中第二名举人,时年十七岁;十八年己未(1679年),中会试第六名,殿试二甲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时年十八岁。二十三岁任山西乡试正考官;二十五岁晋升为右春坊右赞善。《清史列传》云: 是时方征鸿博之士,绩学雄文者麇集辇下,执信往来其间,倾倒座人。尤为陈维崧、朱彝尊、毛奇龄所引重,订忘年交。 正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赵执信所结交者皆为京师精英名士,黄六鸿与这些名士相比,只能算是白丁一个。我们看看赵执信对其不欣赏的人的态度,就能理解黄六鸿为何感到被赵执信蔑视和侮辱。赵执信在《谈龙录》中说: 江都汪主事蛟门,王门高足也,内倔强。阮翁适得浯溪摩崖碑,蛟门亟为四十韵以呈,阮翁赞之不容口,以示余。余览其起句日:杨家姊妹颜妖狐。遽掷之地。曰:咏中兴而推原天宝治乱之由,虽百韵可矣,更堪作尔语乎?阮翁为之失色者久之。 王懋麟为王士稹的得意门生,也是当时颇有成就的诗人,赵执信不留情面地对其诗作大加挞伐,并不畏阮翁失色,显示了赵执信的狂傲性格。所以他对黄六鸿的庸俗诗稿予以“璧谢”,应该还算客气。但这却深深刺伤了黄六鸿的自尊,尽管黄六鸿自我表白告发赵执信是公事公办,“臣在礼言礼,于诸人宿无嫌怨”,不掺杂个人私念。这无异于此地无银三百两,他的出于公心是无法让人信服的。黄六鸿是否被徐乾学一党所利用,尚无确凿证据。但从常理来说,一个小小知县能在上层统治集团掀起如此狂浪,被处理者五十几人,没有上层权势人物的支持是很难办到的。黄六鸿能写出被初仕者奉为金针的《福惠全书》,说明他是一个谙熟官场内情、八面玲珑的人,他不可能完全出自个人恩怨,不计后果地将五十几人一本参倒。 《长生殿》事件的牵连者查慎行,在其《敬业堂集•竿木集小引》中说:“饮酒得罪,古已有之。好事生风,旁加指斥。其击而去之者,意虽不在子美,而子美亦不免焉。”暗指《长生殿》事件是有人在政治上借题发挥。毛奇龄在《长生殿•序》中也有同感,他说:“或曰:牛生《周秦行记》,其自取也。或曰:沧浪无过,恶子美意不在子美也。”梅庚《长生殿》卷首题诗说:“会饮征歌过亦轻,飞章元借舜钦名。”他们所说的子美舜钦指的就是北宋时期的诗人苏舜钦。苏舜钦的妻子是宰相杜衍的女儿,杜衍和范仲淹一道在北宋初期对社会政治弊端进行改革,遭到了以御史中丞王拱辰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孙舜钦是范仲淹引荐到进奏院的。按照京师习俗,进奏院每年都要举行秋季祀神。苏舜钦按照惯例,用拆奏封所积存的废纸换钱,置办酒席,并请来歌妓侑酒助兴。王拱辰抓住这一时机,大做文章,欲借此扳倒杜衍和范仲淹等改革派。他以苏舜钦等人监守自盗为名,予以弹劾。结果苏舜钦被削籍为民,与会的十多位名士亦悉数被逐。对此王拱辰颇为得意,他说:“吾一举网尽之矣。”

编辑推荐

《盛世变徵:清代诗人赵执信研究》编辑推荐:“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赵执信是康熙一朝《长生殿》事件的主要受害者之一,也是清初诗坛著名“六大家”之一。他“越轶山左门庭,弃其家学”,在诗学上与王士禛的神韵说分庭抗礼,成为清初诗坛的异响;在诗歌创作上,他喜怒哀乐一出己情,不作矫揉造作之态和无病呻吟之声,成为盛世元音中的变徵之音。《盛世变徵:清代诗人赵执信研究》充分运用最新发现史料,第一次探索分析了赵执信研究中的两大谜题,即《长生殿》事件的缘由,赵执信与王士禛关系交恶的原因。全面阐释了赵执信在诗、词、文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创作实绩,展示了赵执信研究的最新进程和成果。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盛世变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错误太多了,已有人纠谬。见《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年第5期。
       常熟仲昰保是赵执信门人,在博山生活达19年之久。乾隆八年(1743)仲昰保卒于博山,赵执信择地而葬之。宫著第24页写道:
      
      仲罡保客死博山,赵执信为其安排处理后事,并葬在自己的墓旁。赵执信的墓穴俗称翰林坟,他的坟墓紧邻老师,被称为望师坟。
      
      文中“仲罡保”应是“仲昰保”,“ 罡”为“昰”之讹,宫著第二章提及仲氏名字达50次之多,全部出现错误。在此后的第七章和第九章提及仲氏名字,也全都出现错误。由此来看,大约是作者误识了此字。不惟如此,文中对仲昰保墓葬的表述也是错误的。赵执信卒于乾隆九年(1744)十一月,乾隆十一年(1746)九月葬于博山县城南土门村(俗名天阶)。仲昰保乾隆八年(1743)去世,次年十月入葬。仲氏入葬时尚无赵执信“自己的墓葬”。再者,仲氏原葬墓址也不在赵执信墓旁,而是在博山城南峨岭之阳。赵执信四子赵念在《翰村诗稿跋》中有明确记载:
      
      癸亥,先生(仲昰保)年六十,遽以疾殁于余家之别墅。同学及门,莫不悲之。逾年,其子南隽来,力不能奉柩南还,遂以岁之十月,留葬于博山城南峨岭之阳,亦先生素志也。[1](p609)
      
      宫著所说的“望师坟”,应是仲昰保在峨岭之阳的原址坟墓,距离赵执信墓还有较远的距离,故称“望师坟”。倘是仲氏“坟墓紧邻老师”,哪还能用“望”字?但现在仲昰保的墓确实是在赵执信墓旁,这是由于后来迁墓导致。钱龙辂《赵执信年谱》对此记载颇详,是书云:
      
      仲氏墓原在峨嵋山南麓。为颜山八景之一“阳坡绕翠”之地(今水泥厂内),俗称“望师坟”。1943年,日本人在此建白石(水泥)工厂,由赵氏后裔将墓代迁于赵执信墓之侧,“文革”中遭破坏。1986年又为之委土立碑,碑为邑人昃如川先生题“清常熟诗人仲是(昰)保之墓”。[2](p121)
      
      宫著显然对仲昰保墓的来龙去脉缺乏考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