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权力结构和农村政治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明前  页数:370  字数:38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王明前编著的《太平天国的权力结构和农村政治》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青年学术文库之一。本书共十五章节,第一章为时代背景分析。第二章探讨太平天国政治文化的渊源。第三章至第五章集中纠正阶级分析论研究范式。其中第三章重点批判阶级分析论以《天朝田亩制度》作为衡量太平天国政治水平标准的理论误区,探讨这一纲领性文件自身独有的理论价值。在此基础上,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提炼太平天国农村政治的基本规律和政治的儒家化轨迹。第六章至第十三章分前后期分别探讨太平天国的权力结构与农村政治。第十四章为太平天国官制研究。第十五章探讨太平天国起义在近代史分期框架中的意义。

书籍目录

阶级分析论的贫困:太平天国研究阶级分析论范式批判(代序)
第一章 太平天国起义前中国农村社会的社会生态
第一节 太平天国起义前广西社会概况
第二节 太平天国起义前的江南社会
第二章 太平天国政治的文化继承
第一节 中西文化的熏陶与太平天国政治
第二节 太平天国政治的客家渊源
第三章 《天朝田亩制度》辨正
第一节 《天朝田亩制度》田政考
第二节 《天朝田亩制度》乡政考
第三节 《天朝田亩制度》“反动性”辨
第四章 太平天国农村政治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太平天国农村政治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影响农村政治基本规律的变量
第三节 太平天国乡官的任用标准与社会功效
第五章 太平天国政治的“儒家化”轨迹
第一节 杨秀清的“儒家化”思路
第二节 李秀成地方建设的新思维
第三节 钟良相“濮院仁政”
第六章 杨秀清僭主政治
第一节 杨秀清僭主政治的形成与运作
第二节 杨秀清政治权威的强制性与诱导性
第三节 杨秀清“逼封万岁”考谬
第七章 太平天国前期农村政治研究
第一节 太平天国前期农村政治二题
第二节 太平天国安徽农村政治
第三节 太平天国江西农村政治
第八章 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重建君主权力的努力
第一节 太平天国后期权力结构概述
第二节 洪秀全重建权力中枢
第三节 上帝家庭与太平天国政治
第四节 洪秀全、李秀成权力斗争的心理定式
第五节 洪秀全之死
第九章 太平天国后期中央宫廷贵族与洪仁矸新政
第一节 中央宫廷贵族概述
第二节 洪仁歼中央集权政策的失败
第十章 太平天国后期地方军事贵族与后期地方政权的本土化
第一节 太平天国后期地方军事贵族的演变
第二节 李秀成政治性格探析
第三节 太平天国后期地方政权的本土化趋势与中小军事贵族的专横
第十一章 太平天国后期农村政治概述
第一节 太平天国后期农村政治二题
第二节 后期儒家化农村政治的时代土壤
第十二章 太平天国苏福省农村政治研究
第一节 苏福省农村政治综述
第二节 苏州三县农村政治
第三节 常熟县农村政治
第四节 吴江县农村政治
第五节 苏福省其他地区农村政治
第十三章 太平天国浙江省农村政治研究
第一节 太平天国浙江省农村政治概述
第二节 嘉兴郡农村政治
第三节 绍兴、宁波、湖州郡农村政治
第四节 金华、台州、温州农村政治
第十四章 太平天国官制的基本原则与前后期变化
第一节 太平天国前期官制实施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太平天国后期官制的新变化
第十五章 中国近代史开端1861年说——近代史分期框架下的太平天国起义
社会运动理论基础上太平天国研究重建的尝试(代跋)
一 “政治机遇”视角下的太平天国起义
二 太平天国运动的“斗争构造”与“政治认同”
三 “居间联络机制”下的太平天国政治
四 太平天国运动的“斗争周期”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李秀成在朝中没有宗族靠山,勤劳肯干才是他的晋身资本。因此李秀成十分厌恶洪秀全“家天下”的中央集权政策,痛恨朝中以王长兄和次兄为代表的洪氏集团把持朝政的倒行逆施,抵制洪仁歼的新政。  李秀成的政治性格还表现为他受宿命论支配的忠君思想和天命观。  李秀成的早期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决定了他世界观的基本倾向。他的陈述也绝非被俘后心灰意冷,一时心血来潮所发。从他的政治军事经历中,可以找到许多线索。首先,他的忠君思想和他针对洪秀全“家天下”政治的抵制,与他主动积极的政治参与并不矛盾。他的忠君思想本身就是受宿命论天命观影响形成的。这使他在与洪秀全的权力斗争中,不仅其积极参政的建设性程度和效果有所降低,而且在与洪秀全的较量中,因为政治心理被洪秀全把握,而最终沦为其政治牺牲品。  其次,李秀成由宿命论支配的天命观也深刻影响了与自己部将的政治互动。李秀成虽然与李世贤以南北拱卫天京的方式影响天京政局,但是他在1860年以前仍然不得不向陈玉成求援,如在桐城战役中他曾得到陈玉成的帮助。1858年李秀成再次主持天京解围军务。他“通文各镇守将,凡是天朝将官概行传齐,到安省枞阳会议,各处将臣俱而依约而来。此时正是八年六月中旬,那时陈玉成由罗田、麻城败转,不约而到枞阳会议矣,各誓一心,定约会战”。1859年因薛之元叛降而导致的江北军事危机和天京再度被围,迫使李秀成“不得已,追调前军主将陈玉成赶军下救”。  有论者认为李秀成言过其实,理由是李秀成是后军主将,地位低于前军主将陈玉成,没有权力调动陈玉成。但是如果把“传齐、调动”理解为“邀请”,歧义自然消除。其实在1860年以前,太平军各部将领都围绕天京在各自辖区苦战,彼此协作是很自然的事。太平军五军主将不过是对各实力集团地位的确认,并无绝对高下之分,不似杨秀清的正军师可以节制其他军师、诸王。陈玉成在掌率会议中任又正掌率,李秀成是副掌率,但这只能说明陈玉成由于实力强于李秀成,洪秀全确认他的排名在李秀成之前。李秀成固然不能调动陈玉成,而陈玉成也决不能节制李秀成,除非他们中谁有天王圣旨。由于李秀成负责天京外围特别是长江北岸的防务,因此他是有可能也有权力组织军事会议的,因为他有为天京解围的特定任务。李秀成所谓“传齐”众将,并未明确说明采用的是何种方式。有可能通过天王圣旨,也可能是邀请朋友帮忙。至于李秀成说陈玉成“不约而来”也是有可能的。因为“陈玉成由罗田、麻城败转”,可能李秀成的通文尚未传到他军中,他就听说有此会议而赶来;也可能李秀成因为他正在湖北作战而本身就没有计划请他到会。总之李秀成关于枞阳会议的情节并无夸大之辞。至于1859年“追调”陈玉成到天京战场,李秀成的意思无非是表明因为自己无力解决江北战局,他不得已只好请正在皖北作战的陈玉成回援。“追调”的方式他自己并未说明,仍然可能是两种方式:请旨天王传檄陈玉成,或以请朋友帮忙的形式请求陈玉成东援。前者可能性大些,因为1858年三河大捷后,陈玉成、李秀成的作战区域便相对稳定,彼此的独立性增强,要调动对方,请旨天王保险些。而请朋友帮忙也不是不可能。陈玉成与李秀成在家乡的时候关系很好,“至陈玉成在家,与其至好,上下屋之不远,旧日深交,来在天朝,格宜深友”。李秀成请陈玉成帮忙不该是难办的事,况且陈玉成忠诚天真,于国于友他都不会坐视不管。  但李秀成不甘心依靠朋友交情过日子。他不断积蓄自己的力量,培植自己的忠诚网络。除了把堂弟李世贤拉入天京领导层并加意扶持外,他还与陈坤书、谭绍光、吴定彩、陈炳文、陆顺德等建立起垂直部属关系。李秀成还希望借吸纳捻军的加入来壮大自己的力量。李昭寿是他重点拉拢引进的对象,他希望李昭寿的加入可以在加强自己实力的同时,帮助自己镇守滁州、天长及两浦,以便自己向更外围拓展势力范围。因此他对李昭寿恭礼有加,甚至十分纵容。李秀成坦承:“李昭寿是我部下,我无不重情深待。我部下旧将见我重待李昭寿深重,我手上各又不服。至李昭寿之兵甚为多事,兵又扰民,逢到州县,要任其支取,不支,又扰民,县县佐将被其打责。”对此李秀成竟“并未责其半言”。因此李昭寿滁州叛降,使李秀成在朝中处境十分尴尬,甚至招致洪秀全的信任危机。事后李秀成也承认“我天国坏者,一是李昭寿”,但他又归咎于“主不问政事,不严法章,不用明才佐政,故而坏由此等之人坏起”。其实更内在的原因正如洪仁歼所指责:“滁州原守之将甚妥善,忠王念李昭寿同姓,且有八拜之交及亲谊内戚之情,调换镇将,众议沸腾,忠王坚原将出征而任李昭寿。”因此还是李秀成本人对李昭寿的盲目信任和纵容导致李昭寿叛降的恶果。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太平天国的权力结构和农村政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