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田大作德育理论及其实践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王丽荣  页数:322  字数:351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池田大作被誉为世界著名的佛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作家、桂冠诗人和摄影家。他一生致力于推进和平、文化和教育事业,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对话与理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池田大作一生经历丰富,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是一个颇具传奇式色彩的人物。下面将对池田大作先生的人生际遇做一粗略的介绍,并从中梳理出池田人生际遇对其德育影响因素的轨迹。  1928年1月2日,池田大作出生于东京荏原郡大森町(现在的东京都大田区大森北),在家排行老五。自从池田祖父时代,家里就一直在东京大森的海边,从事海苔(我国将其统称为“紫菜”)的养殖和生产。由于经营得法,在20世纪初期,池田家的海苔生产业在当地众多的经营者中一度处于屈指可数的地位。后来由于海苔业竞争激烈,以及1923年“关东大地震”对他们投资的养殖场的破坏,池田家逐渐家道中落。不过,尽管这样,池田家仍然一直从事海苔生产这一行。池田大作的父亲叫“子之吉”,母亲名“一”。他的父亲性格倔强,平时少言寡语,但是做事果敢。子之吉对孩子们也要求很严,要他们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全心尽力、一丝不苟地去做好。应该说,父亲倔强而独立的人格和果敢认真的行事风格对池田大作的人格形成和思想观念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我的记忆中,我父亲一直是个很硬气的人,不管如何困难,他在坚持做人要正派上从不含糊。同时他总是竭尽所能地帮助别人。现在想起这些,我越发认识到他是个多么难得的好人,即使自己经济上问题再大,仍然想着去帮助别人。” 池田的母亲是一个出身农村的勤劳的妇女,她每天不但要起早摸黑做好家务,而且也要和男人一样,出海去采集海苔。母亲坚毅、乐观的人生态度,从小就一直激励和影响着池田大作,池田大作最终成为一个在学术思想上造诣颇深的人。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研究国际教育界、社会活动家、中日友好使者池田大作道德教育理论思想及其实践。该书主要从池田大作道德教育理论思想的历史渊源、德育思想微观视阈、实证考察、理论思考等方面进行研究,该书获得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出生于1958年湖北省黄石市。中山大学博士。社会科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科学教育学院“池田大作与亚洲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思政部主任。2001~2002年日本国际交流关西国际交流中心研修;2003~2004奶奶日本创价大学客座研究院。曾经主持并完成国家哲学社科基金、全国教育规划“十一五”重大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广东省特别委托两个项目、创价大学中日友好学术交流项目等。独著《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当代中日道德教育比较研究》;主编《高校人本德育》《广东改革开放党建三十年》《国共传奇人物传记》等;在中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60多篇学术论文。

书籍目录

第一篇 理论渊源
第一章 池田大作德育理论的开山石
第二章 池田大作德育理论的师承渊源
第三章 池田大作的人生际遇对其德育思想的影响
第二篇 理论基础
第四章 池田大作关于人之发展的反思
第五章 池田大作生命哲学基础
第六章 池田大作科学发展观
第三篇  理论维度
第七章 池田大作人本德育观
第八章 池田大作的和谐德育观 
第九章 池田大作“国际理解”德育观
第十章 池田大作生态德育观 
第十一章 池田大作儿童德育观
第十二章 池田大作的女性德育观
第十三章 池田大作美育观
第四篇 实践参考
第十四章 池田大作道德教育实践——以创价大学为例
第十五章 池田大作德育实践——创价学园为例
第十六章 池田大作儿童教育实践——以香港创价幼儿园为例
结束论
第十七章 池田大作德育思想特征及其精髓
第十八章 池田大作人本德育的启示
后记

章节摘录

  池田大作曾经于1996年6月4日在美国西蒙·维森塔尔中心做了一个演讲,他在其演讲中就将牧口常三郎的一生评价为“道义与正义”的一生, 牧口他从一个船工之子成为日本近现代的教育大事,他终其一生确实都在与强权恶势进行对抗。  牧口常三郎出身贫寒卑微,是船工之子,于1871年在靠近日本海的一个小村落,日本柏崎县的荒浜村(现新泻县荒浜)诞生。该村庄土地 、气候恶劣,可耕种的土地又比较少,因而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日子过得比较艰难。但值得庆幸的是,柏崎县的小樽港是一个向北通往北海道、向西连接大阪贸易航线上的港口,既安全又宽敞,装卸货物也很方便,所以这里的村民又都大多以从事渔业和海产品交易为生,此外村民们所编织的渔网享誉整个北方渔场,畅销于往来的各地渔船。正因为得此渔利及渔网之利,牧口所出生的这个小村庄虽然农业十分落后,但仍是那一带200个村庄中屈指可数的大村庄,在当时户数就总达400户之多。 牧口常三郎是船工渡边长松的长子,父亲给他取名叫渡边长七。1877年,由于生活拮据,长七的父亲长松抛妻别子,前往北海道打工挣钱,自此杳无音信。不久,母亲伊莱改嫁给本村的柴野右卫门,长七由姑姑托利抚养,成为牧口常三郎善太夫的养子。对于牧口来说,他从不避讳其贫寒卑微的出身,据池田大作称“牧口一直引以为傲地说他是‘出身贫穷寒村的一介庶民’”。  牧口并未一直接受正常的教育,自小学毕业后,为帮助拮据的家计,打消升学的念头。后来,单身前往北海道,一边工作,一边找时间看书,不断地学习,后来才通过自学考上师范学校。但对于当时大多数贫寒无法读书的人而言,早年小学求学的经历对其后的人生发展仍有一定影响。当时虽然日本政府明治维新后也一直将国民教育视为振兴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念书的花销并不低,以及日本国力尚弱,大部分贫寒的百姓很难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新式教育。尽管如此,善良的善太夫夫妇视长七为己出,疼爱有加,他们在生活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还是咬紧牙关坚持送长七读了四年初小。长七时年7岁,他理解养父母的用意,也珍惜这得来不易的读书机会,一有时间就埋头学习,在校则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识,遇上在家帮忙不能上学时,就谦虚地邀请上过课的同学去海边,以沙滩为黑板,把当天落下的课程补上。由于学习勤奋刻苦,长七念完四年初小后,深谙读写之妙,被同学们称作“优等生牧口”、“秀才牧口”。也正是因为长七的向学之心甚笃,所以当他初级小学毕业后为生活所迫辍学在家帮养父干活时,周围的人颇为惋惜。 当时日本虽然想西方学习引入西式教育,但日本政府仍强调各类学校仍要延续儒家传统道德的教育:“五伦道德是教育的根本,我朝和中国一向崇尚。虽然欧美各国也有修身之学,但把它运用到我朝(指日本)还不得其要领。方今学科多端,而本末误置者亦不鲜。年少就学应当以忠孝为本,以仁义为先。因而命儒臣编纂此书,颁赐部下,由此得知明伦修德之要领。” 因而,在读小学期间,牧口不仅简单地学习了西方各科知识,还深受儒家各种伦理道德之熏陶,这对其后的价值观及教育观都有一定影响。  由于家境困难,牧口在小学毕业后就投入工作,这样的逆境后来居然成为牧口人生当中的重要转折。1885年,为谋求出路,也是为了聪明的长七不至于被埋没,牧口养父母在村里一些德高望重者的大力支持下,将年仅14岁的长七送到当时正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北海道港口城市小樽,并拜托在北海道的叔父照顾。在叔父的关照下,长七来到小樽警察署当杂役,帮助倒茶、跑腿、整理文件,没事时,就倚桌看书。下班后的长七更是刻苦学习,晚上常常抽空至叔父家附近的寻常高等小学旁听。好学的长七还把不多的薪水都用来买书,而且只要有空闲,就抓紧时问埋头苦读。署员们亲切地称他为“学生杂役”。幸运的是,长七的勤奋、责任心和向学之志得到了由小樽郡长兼任的警察署长森长保的赏识。1889年3月,森长保由小樽调往札幌的时候,也让长七作为署长家的寄食生一同前往。同年,森长保将长七以郡区长的名义推荐送入北海道寻常师范学校学习。学校采取寄宿制,不仅发制服,每个月还有一些助学金。这对贫寒的长七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师范学校的学习经历对牧口常三郎的人生道路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一段经历,这既是他终生从事教育的起点,也为他后来形成创价教育思想提供了重要契机。  ……

编辑推荐

  教育部2007年度人文社科项目、创价大学2006年度中日友好学术交流项目、中山大学三期“211”专项基金等最终研究成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池田大作德育理论及其实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我是从创价大学开始了解池田大作的,他的思想让人很受启发,这本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非常实用。
  •   老师推荐看的,應該還不錯,值得看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