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镜头下的张爱玲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苏伟贞  页数:286  
Tag标签:无  

前言

关于张爱玲,是这样开始的。一九八五年九月我进入《联合报》副刊工作,她成为我主要约稿作家,持续写着信,把自己走成一条(游牧)单行道,又如不拔线信号灯,说着:“我在这儿……这儿。”不期待她回信,她也没有。当时我并不知道她正在四处“游牧”,甚至一九八七年我赴美参加书展活动,出发前不忘去信“求见”,人都飞到洛杉矶了,还在期待奇迹出现。答案是零,我毫不讶异。但不久,她就吓了我一跳,一九八八年五月,我收到她第一封信。很多年后,我才拼贴出她回信的背景,原来那年三月,她终于找到合适的公寓安定下来,结束了从一九八三年底起、近四余年几乎天天换旅馆的生活。之前寄信的地址根本是个信箱,不是家。    终于安定下来的张爱玲那年同时写了不少信,比方感激司马新介绍医生:“是真医道高明,佩服到极点。诊出是皮肤敏感。……药效如神,已经找了房子定居。”交待庄信正:“我的信发表没关系。如果有声明不要告诉别人的话,而要涂抹的绝对看不见,……这几年的信涉及近况,我自己预备写一篇。”向夏志清报信:“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远道上城,有时候回来已经午夜了,……剩下的时间只够吃睡,才有收信不拆看的荒唐行径。”    张爱玲曾言:“不会说话就不会写信。”这些信因此是非常珍贵的史料,更重要的是,她封封流露的焦虑透过信件编织成一张极大的网,但张爱玲太大太复杂太阻隔.绝大多数收信者都无法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理解她帮助她。她的信件各方游牧,更像一盏无解的信号灯。我要说的是,在书写最难以言喻的底层,正埋着《生成一书信:张爱玲的创作一演出》的光点与痛点。    更没想到,她离开了人世,出版创作并没有就此画上句点。随着《小团圆》(2009)、《雷峰塔》(2010)、《易经》(20lO)、《张爱玲私语录》(2010)、《异乡记》(2010)的出土,许多待解的断层与缝隙慢慢补上。比如出版部分,张爱玲给宋淇信交待身后事:“还有钱剩下的,我想用在我的作品上,例如请高手译。没出版的出版,……”还有一九六八年她写给夏志清信谈及为Mid—Century.Authors一书撰写自传条目的盘算:“借此请有两部小说卖不出。”两信谈到的“没出版的出版”、“两部小说卖不出”究竟何指?之前高全之曾推论是英文版《赤地之恋》与《怨女》,但因为张爱玲和宋淇夫妇通信辑要《张爱玲私语录》的披露及《雷峰塔》、《易经》的面市,我们现在知道指的是《雷峰塔》和《易经》。《连环套:张爱玲的出版美学——一九九五年后出土著作为例》至少能部分还原这条创作历史路径。    张爱玲是喜欢运用电影叙事的,她的《对照记》采用了图文拼贴自画像的手法,自言:“时间加速,越来越快,越来越快,繁弦急管转人急管哀弦,……一连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上海·一九四七.张爱玲电影缘起——兼谈(不了情)、(太太万岁)剧本的人生参照》送张爱玲回到她的上海影像时代。    本书其他文章大致各有成因,如《鸦片床与诊疗椅的心理治疗档案——以张爱玲(金锁记)、欧文-亚隆(诊疗椅上的谎言)为例》是二00六年参加中华心理卫生协会举办以欧文·亚隆(Irvin D.Yalom)为主题发展出的论文,余不一一详述,就让文章自己说话吧!此外有些文章片段没赶上日后更多信息的出土,为忠于当时现状,这里也就不做修订更正。    游牧者上路,靠的正是记忆。一九五二年,张爱玲离开上海即未重返,但赴美后的创作不脱重写、自传、自白,说明了这些作品如同记忆结晶,不断折射着她的回返路线。    张爱玲则是本书的游牧路线,如此悠长的注视,这是长镜头了。

内容概要

最早系列性披露张爱玲书信的是苏伟贞。张爱玲过世消息传出当天(台北时间1995年9月9日),苏伟贞笺注张爱玲信件写成《张爱玲书信选读》发表,文中提到:“如果要说这些信件不是张爱玲近年来的创作及以小说形式之外触碰世界的方式,我实在无法相信。”是很早指出书信即是张爱玲创作的论点。张爱玲曾言:“不会说话就不会写信。”苏伟贞以小说家兼评论家的视角,依据与张爱玲生前往来第一手书信,重启张爱玲研究。她更以曾为张爱玲编辑身份的亲身体验勾勒出层层叠叠的惊人建构:或者,一切都是小说家的虚构,虚构地完成了小说家的人生。有天我走进办公室,痖弦先生手里拿着封信踱到我桌边:“张爱玲来信了。”我没反应过来,只淡淡地“哦”了一声。他诧笑道:“张爱玲啊!”他们通过信,信封上有张爱玲英文落款,所以认出来了,但在我是头一遭,我被点醒般脑门“轰”地一声,那个使命之秘密通道被打开。我接过信急于拆封,痖弦提醒道:“仔细点,连信封都得保持完整,这值得收藏的。”十年通信,我总共收到她十余封信,最大的收获,当然是能与她对话,也在对话的历程里,不仅亲身参与某些她“出土旧作”正名工作,还有像她生日求证之类的经历,但我们仍处在并时又不并时的状态。

作者简介

苏伟贞,台湾著名小说家。现任教于国立成功大学中文系,曾任《联合报》读书人版主编。以《红颜已老》、《陪他一段》饮誉文坛,曾获《联合报》小说奖、《中国时报》小说奖、《中国时报》百万小说评审推荐奖等。著有各类作品十余种,包括《魔术时刻》、《过站不停》、《单人旅行》、《梦书》、《沉默之岛》、《租书店的女儿》等。张爱玲研究者。著有《孤岛张爱玲:追踪张爱玲香港时期(1952-1955)小说》、《描红:台湾张派作家世代论》、《鱼往雁返:张爱玲的书信因缘》,并主编《张爱玲的世界:续编》。苏伟贞以小说家兼评论家的视角,依据第一手的书信来往,重启张爱玲研究。她更以曾为张爱玲编辑身份的亲身体验勾勒出层层叠叠的惊人建构:或者,一切都是小说家的虚构,虚构地完成了小说家的人生。苏伟贞作品:《魔术时刻》、《过站不停》、《单人旅行》、《梦书》、《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影像 书信 出版》。

书籍目录

自序 游牧路线 1 长镜头 壹 上海•一九四七•张爱玲电影缘起——兼谈《不了情》、《太太万岁》剧本的人生参照 贰 生成-书信——张爱玲的创作-演出 叁 连环套:张爱玲的出版美学——一九九五年后出土著作为例 肆 鸦片床与诊疗椅的心理治疗档案——以张爱玲《金锁记》、欧文•亚隆《诊疗椅上的谎言》为例 2 游牧路线 壹 重回前方,台湾行——记张爱玲“悄然来台” 贰 张爱玲的“名词荒年”——一个关于《文革的结束》及《知青下放》的故事 叁 张爱玲的书信演出——自夸与自鄙 肆 不断放弃,终于放弃——张爱玲奇异的自尊心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就因为张爱玲的小说形式带着“浮世的悲欢”的情调,史书美在“张爱玲的欲望街车:重读《传奇》”一文中,就张作品不同创作期表现,指出张《传奇》时期小说质量俱佳,正是因为避开了投效于社会、国家、民族等之“大叙述”(master narratives),文章引述爱德华•关(Edward Gunn)看法,爱德华•关把张的创作看成是介乎反抗与归顺之间的文学,界定为“与抗战无关的逃避文学”。综合二者分析,张的创作旺盛及成功,除了她不写“时代的纪念碑”那类作品,还因她避开了社会、国家、民族等那类议题。《不了情》透过通俗剧情再度牵动市民情感,应有挟此现象复制以往盛名之机会,其结果是同而不同,“过了这村,没有那店”,兼以后续的《太太万岁》事件闹得满城风雨,导致一九四九年后,新中国成立,张爱玲《金锁记》剧本都写好了,合作对象还是桑弧,却无缘开拍,张的编剧生涯终未冲上高峰,不久,张爱玲也离开了中国。 何谓《太太万岁》事件?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太太万岁》上映,整整两周,场场狂满,可称盛况空前,上海各报纷纷誉为“巨片降临”、“万众瞻目”等。《不了情》、《太太万岁》反映了都会小市民生活、女性处境,不意张爱玲走快了一步,上海评论界另有观感,在报刊掀起正义之声论争,锁定《太太万岁》男尊女卑议题,男士们不领情,妇女们亦连声讨伐,引发了一场“太太大战”。

编辑推荐

《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影像 书信 出版》中苏伟贞以小说家兼评论家的视角,依据第一手书信,重启张爱玲研究。她更以曾为张爱玲编辑身份的亲身体验勾勒出层层叠叠的惊人建构:或者,一切都是小说家的虚构,虚构地完成了小说家的人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长镜头下的张爱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有张爱玲信件的影印图片,大约有史料价值。对张的生平和创作有系统化的梳理,还有一些形而上的分析,不过不枯燥,读起来还有些意思的。
  •   书店里的太贵了咳咳于是败了一本。还不错
  •   这绝对是限量版文坛佳话。张爱玲赞美她的小说“非常充沛而有实质,是真是言之有物的”,她则以张爱玲编辑的身份与晚年张爱玲展开了长达十年的通信。台湾名小说家苏伟贞在这本书中记录的张爱玲影像、日记、出版事件,是小说家与小说家的珍贵相遇,条纹棉质的封面手感非常赞,仿真版的白牛皮张爱玲第一封信也很漂亮。最喜欢后半部“游牧路线”的四篇,感人深彻。或许,一切都是小说家的虚构,小说家的建构,完成了小说家的人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