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旦宅画集

出版时间:1988年5月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刘旦宅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刘旦宅画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喜欢刘旦宅的画甚至在丰子恺之前。很小的时候有过一套《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图谱,爱得不得了,几乎每一张都很认真地临摹过。现在虽说我是有心学丰子恺的画风,其实骨子里还是受了刘旦宅的影响,对细瘦与清淡有不可抵御的偏好。
      最近一次看到刘旦宅的大作是在二月底,上海美术馆的一次馆藏展中。他的作品,我虽然是极为熟悉的,但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端详实物,还是惊艳万分。刘旦宅的仕女,大凡清癯、瘦削,细细袅袅,却又韵味悠长、意在画外。
      
      虽然说的画,却得从书法开始,这是因为中国画的根本旨要在笔墨之间。无论是讲究形象色彩的唐前绘画,还是讲究气韵意境的宋后绘画,本质上注重的都是书法的功底。前人有“中国画是写出来的”评说,确是不刊之论。亦有画家落款不言“畫”而径说“書”者。因为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讲求的都在线条二字。中国画的线条即是书法,而书法的线条又是绘画,所谓龙飞凤舞是也。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书法的铺展潇洒或是紧致雅驯使得书写者“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表达有了形式的载体,在只有黑白两色的世界中,变幻着线条和浓淡,曲折着气势与韵味——那种古典而优雅的文人气质才是中国书画所要表现的内蕴。
      宋元以降,文人画的发达意味着画面上的题字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画面溢出的气韵,在笔力的运势之中,画家向观者表达了更多的自我。刘旦宅本人的画作从长题到短款,从小楷到狂草,亦规亦矩,跌宕起伏。“诗书画三绝,世所蕲向……抑诗书有补于画,画之气之韵,多由诗书来。” 刘旦宅如是说。
      是画家,却首先是文人。善书画而兼工诗词,刘旦宅不动声色地赋予自己文人的身份。
      前不久读到一段资料,说是在文革中,刘旦宅被扣上“四大黑干将”(即丰子恺,刘海粟,程十发,刘旦宅)的帽子而饱受折磨。后造反派问他有何想法时,刘旦宅便言其很是羡慕在电影院售票的戴敦邦(另一个我很喜欢的当代国画家,亦以画红楼人物为当世所熟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红楼梦》连环画封面即为其大作,虽然画风亦是清瘦的,较之刘旦宅却旷放些许,粗豪些许),希望调离文化系统,决不愿再回本单位,最好去当售票员。
      到底是文人哪。
      其实有很多的舍不得与放不下,在那样的年代里却又是不可言说、无法言说的。而“决不愿”的誓言,读来使人伤心冷落,极其凄酸。
      
      人们多把中国绘画分为写实和写意两大类,或有不确,却亦属实。写实者用尽可能客观的感情表现客观对象,技巧先行,在谋篇布局、程式法度上臻于至善。传统的写实者或多为宫廷画家,在逼近真实与切近观画者心情——对庄严与温和的期待,以及自我的自由表达之间摇摆,他们毕竟不是自己所作之画的真正拥有者啊。而写意者则用主观感情表现主观对象——对象与心境相合——画家本人亦为画之抒情主人公,于是笔势之运是一种感觉,一种中介,得鱼而忘筌。作为一种从艺术到艺术的创作,中国人文画满溢着的是浓浓的文人气息,所注目的自然不是技法之高下,法度之精深、色彩之浓淡。
      刘旦宅的画,是一种文人画,或者说是在野画,或水墨,或淡彩,总是弥散着一种清淡而悠远的气韵。或有评之造型清俊、情思横逸、古朴雅健者。功夫却几乎全是在画外而非画内,这是一种摒弃虚华的干净。而画风的雅致不是因为脱俗到没有半点人间烟火气,而是因为雅在平淡之中,雅在师法自然。刘旦宅说“我没有三百年后再作定论的清高气概,不想孤芳自赏。”画需有高境,亦需有切实的感染力,刘旦宅的心中装着自己,亦装着观者,观者是相知者,那些透过画面可以看到彼此眼神的人。
      想要雅俗共赏,所需的本质在自然。看其运笔与用墨便知此言不虚。
      
      刘旦宅擅人物,兼花鸟,效法汉唐人物,取道宋元山水,转益多师,融会贯通,工写兼长。然而我最爱的还是他的关涉古典意象的创作,亦极爱他“诗高于画”这一句让人怦然心动的话。
      诗书画之创作,首先不是因为技艺,而是因为感动。
      很多时候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给人提供了想象的方向,但是没有一种优美典雅的原型,这种想象的向度还是空幻的,虽是多向而发散,但却无形无踪,不能给人以可感的美妙。而画,却可给人造境。刘旦宅的意义就在于为诗造境,把境落实。读诗或有感动,便想象一种景致,想象一种氤氲难状的氛围——当心中之境与眼前之景有相和合之时,赏画,便会有“纵是石头也动情”之感。
      虽然很多人认为把境坐实反而会失却心中原本有的各种各样的可能,不过我总是以为可能只有成为只能之后,它才是自己。创作是个多样的空间,就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红楼梦一样,每一位画家的心中也会有一个不同的林黛玉。人物的线条、取景、取境、结构、框架等等,或者还是可以把握的,她的瘦弱清雅,她的扶风若柳,她的多愁多病多情多感究竟应该怎样表现,又该拿捏到怎样一个度,却只能是见仁见智了。而这一切都不会限制读者的想象,同样也不会限制画家的想象。
      刘旦宅画过多套红楼人物,每一套中的人物形象动作或取景取境都会有所不同——画家在变,画风在变,或许对同一个情境,画家的心中亦有千百中不尽相同的想象吧。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探索一个平衡点是一种可能,试图在传统中找回古典亦是一种可能。郑重在《中国书画如何和世界接轨——访刘旦宅》中写道:
      
      走进刘旦宅的知白堂,看到他用铅笔在纸上勾勒马的轮廓,画案上已经放着多张,勾勒出马的多种姿态。在我的印象里,刘旦宅每创作新画,总是先用铅笔勾出草本,并数易其稿。而画马则是他的“看家戏”,应该是驾轻就熟的了,何须这样反复勾描。莫非又要有新的作品问世?我说:“你在创新?”他说:“不,我在复古。”原来,他要画李白的《天马歌》。我说:“你不是画过天马吗?”他说:“过去画的是我心中的天马,不是李白诗中的天马;现在要画李白诗中的天马,就要研究唐人画马的方法。”我说:“你要回到老传统中去了。” (《文汇报》 2000年12月08日)
      
      从前是回不去的,传统却有可能变成历史的惰性。画家所要做的是增删中的接续,接续过古典,接续过蕴藉在种种朦胧意象之后的诗意,并把这种诗意熔铸成独属于自我的艺术气质。“独属于”的意义并不在标注自我,而是回归自然,回归诗境,就像中国山水画中的人物一样,融合其中,浑然无迹。
      诗高于画的意义也便在此凸显,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一首诗、想象一首诗,技艺只是想象的方式,而非想象本身。而每一次想象都是一幅作品的完成。
      所不同的是,刘旦宅把这幅画画了出来,而普通读者则把这幅画藏在心中。也许他在看到某一幅画或者路过某一风景的时候,心有所动——“这正是我心中的那一幅画啊。”
      
      
      
      刘旦宅小传:
      刘旦宅,原名浑,又名小粟,后改名旦宅,别名海云生,浙江温州人,1931年3月生。1941年便在温州举办“十龄童刘小粟画展”。1951年到上海,为私营大中国图画出版社画书籍插图、教学挂图等,亦作连环画。后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任职。主要作品有《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组图)、《九歌图》(组图)、《琵琶行》(后更名为《此时无声胜有声》)、《洛神赋》、《长恨歌》、《东坡舞月》、《虎溪三笑》等。出版画册《石头记人物画》、《红楼梦故事图》、《历代诗人图册》、《齐鲁哲贤图》、《刘旦宅画集》等。工书法,善诗词。历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专业画家,长期从事人物画、连环画及插图创作,后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图片可参看: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5531627/
      
  •   关于技艺这件事情,还可以有新的讨论。
    神仙级别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都是难以企及的,不过成功也并非一定要如此。
    程十发曾对刘旦宅说画是没有新旧的,只有好坏。
    我想技艺也是如此。
    大约刘旦宅后来是想明白了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