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史学

出版时间:2002-4-1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顾颉刚  页数:13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近百年的断代,以作者卒年为准。有时为叙述方便起见,其卒年不在百年范围内者,亦加略述,但以超过不远为限。  本书有时为方便于叙述起见,一书或同见于两节中,如傅乐焕先生的《宋辽聘使表》,既见于断代史研究节中,复见于旧形式的撰述节中。  本书有三编,代表了三个部分,主要描述民国史学由旧转新的过程。在顾颉刚看来,传统史学中有不少有益的成分,为新史学的成就起了一种铺垫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他把新史学的成功,主要归之于新史料的开发,这自然包括那时对文献史料的考订与批判,而“古史辨”之功劳独大。本书既然是以《当代中国史学》为题,自然必须有一种包容一切、兼顾大家的态度,将这些不同的派别一一作评。  本书既然是名家名作,因此在出版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它也成为史学史与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书籍目录

《当代中国史学》导读凡例引论上编  近百年中国史学的前期 第一章  史籍的撰述.   第一节  当代史的撰述   第二节  旧史的补作与改作   第三节  旧史表志的补订   第四节  学术史的撰述   第五节  谱牒与方志   第六节  地理学的著述 第二章  史料的整理与辑集   第一节  当代史料的整理与结集   第二节  正史的补注与校订   第三节  旧史料的辑佚   第四节  古史史料的整理 第三章  金石学的兴起与研究   第一节  碑志学的结集与研究   第二节  金文的结集与研究   第三节  吴大潋与孙诒让 第四章  元史与西北地理的研究   第一节  元史史料的整理与元史的改作   第二节  洪钧及其《元史译文证补》   第三节  西北地理的研究与撰述   第四节  域外史地史料的整理与撰述 第五章  经今文学的兴起与贡献   第一节  经今文学与辨伪学   第二节  廖平与康有为中编  新史料的发现和研究 第一章  甲骨文字的发现与著录   第一节  私人的收藏与集录   第二节  中央研究院与河南博物馆的殷虚发掘   第三节  外人的收藏与集录 第二章  铜器群的发现与考释   第一节  新郑与浑源铜器群的发现与考释   第二节  洛阳铜器群的发现与考释   第三节  寿县铜器群的发现与考释   第四节  安阳铜器群的发现与著录   第五节  濬县铜器群的发现著录及其他 第三章  考古学的发掘和古器物学的研究   第一节  史前遗址的发现和研究 ……下编  近百年中国史学的后期 第一章  史籍的撰述与史料的整理 第二章  甲骨文字与金文的研究 第三章  元史蒙古史中外交通史的研究

章节摘录

  上编 近百年中国史学的前期  第一章 史籍的撰述.  第二节 旧史的补作与改作  陈寿《三国志》写作极为谨严,但其以吴、蜀并列,而尊魏为正统,在当时已经为习凿齿所不满。凿齿所撰《汉晋春秋》,即以蜀继汉;及司马光作《通鉴》,用陈寿之例,以魏纪年;朱熹作《纲目》,则又以昭烈帝接汉统,尊习氏的说法。对《三国志》加以改作的,宋有萧常的《续后汉书》,元有郝经的《续后汉书》,均以蜀为正统。在近百年中,与萧、郝抱同样见解而改造旧史的,有汤承烈《季汉书》九十卷。书未刊行,莫友芝极为称赏,谓其对表、志尤为用力,凡七易稿乃成。《三国志》虽嫌简略,裴松之的注却采摭极博,后人修改三国史事的,要超过陈志裴注,当然是不可能的事。萧、郝二人,目的在正闰之争,所注重在书法,对于史实本不十分重视。承烈的书,莫友芝谓其详核过于萧、郝;陈寿书无表、志,而承烈于此用力极勤,亦为特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中国史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4条)

 
 

  •   本书近百年的断代,以作者卒年为准。有时为叙述方便起见,其卒年不在百年范围内者,亦加略述,但以超过不远为限。 本书有时为方便于叙述起见,一书或同见于两节中,如傅乐焕先生的《宋辽聘使表》,既见于断代史研究节中,复见于旧形式的撰述节中。
      顾颉刚,总括而言,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具体而言,是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颇的影响的“古史辨”的运动的主将。作者的特殊身份决定了本书的特殊意义。我们从中既可看到这位博涉子多个史学领导、亲历子多项史学活动、交接了多位史学名家、编辑了多种史学论著的奠基人对学科和同行的观察与评论;也可看到这位主将以特别的篇幅对他领导的史学运动所作的阐述与估价。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作反思 与总结的时候,“古史辨”的影响——包括其正与负面——是不能忽视的,而本书的有关部分,正是出自当事人一份直接亲切的概要。
      顾颉刚先生是中国现代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撰写的《当代中国史学》初版于抗日战争胜利之年。该书对此前一百多年间史学潮流的起伏、史学研究的成绩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公允的评价,当然也有对《古史辨》的兴趣及实线的“夫子自道”。全书结构清晰,文字畅达。虽只有十万字的篇幅,但因立意高远、信息密集,向来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学史领域的一本名著。
  •   顾颉刚开辟的古史辨运动,对于新文化运动和现当代中国史学,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现当代中国史学的开山人。本书则是顾颉刚对于晚晴和民国史学的概述,重要性不言而喻。
  •   这是一部很薄的小册子,是顾颉刚在上个世纪40年代做的,从清末至“当代”,分三编论述中国史学各方面的状况,条分缕析、立论平允,简约扼要,辞不费而意明。实在是了解清末到民国史学的极佳读物。顾颉刚先生是一位“温顺”绝无渣滓的学者,对一切学派学者都能平实客观的加以分析,这与受过国政治思想洗脑的机器们做出的东西,真是好得太多了!!!
  •   相当于史学索引的一本书。
  •   这本还没读,不过既然是顾颉刚老先生的书,内容上肯定不必说什么,至于其他,我以前也购买过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一些书,印刷、纸质都挺好,我很相信
  •   近代学术史,如果不读该书,则是外行。
  •   值得一读,书印刷的也不错。
  •   质量内容都好,看了有收获
  •   蓬莱阁丛书已经购了二十多种,不错的普及性读物。
  •   蓬莱阁丛书很厉害!!!
  •   导读性还是可观的,很薄的一本小书,基本把顾氏的学术观点和治学精要说到了,几十年的史学研究概貌清晰可见。王的文笔也是不错的。《当代中国史学》是一部很不一般的经典。在上世纪早期,就能写出这么一本平实、客观、冷静、缜密的那个时代的史学研究史,很不一般。很多认识和思想上的突破甚至都影响到了当今史学界的视野,那时代的一些年轻学者傅斯年、胡适、顾颉刚的才华真是光彩照人,后人难望其背。很有感慨啊:那时的年轻知识分子创新和思辩意识真令人叹服,一本《古史辨》就奠定了年轻的顾颉刚在史学界的大师地位。顾是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建国后,从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应毛主席、周总理之请,负责校点《资治通鉴别》和《二十四史》,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顾颉刚眼里,现代史学不仅应当是科学的,而且应该是大众的。作为一名史家,他的这种视野是难能可贵的。
  •   59页右下角有墨斑.此书可窥见民国史学大略,但今人不可止于此,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考古发现,过于民国千百.
  •   名家名作,有助于了解近代史学的发展
  •   上海古籍出的这套书,纸张太差,太薄了。。
    但是顾颉刚的史学功底在这本小书里毕露无遗。
  •   对顾颉刚的看法,可以有不同,可以赞赏他的对古代史的辨,也可以批评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虚无。学术吗。
  •   拿到手里感觉旧旧的,纸质也很差,但内容绝对没得说
  •   早就很想买的一本书,可惜纸张很失望
  •   对中国历史的回顾
  •   书是不错,就是字体有点小了,排的也有点挤了
  •   大师的书值得一读。
  •   这套蓬莱阁丛书算是价廉物美的吧。前前后后买了十几种。
  •   相利于学习历史
  •   一般,读起来不好玩,但
  •   全面但是近乎流水账
  •   太简单了,很多东西没有写出来
  •   书薄但是内容丰富
  •   大师写的,不用多说了吧?
  •   平时翻翻看,蛮好
  •   可以作当代史学史读
  •   当代中国史学
  •      进化论的影响p122
       中国民族由来的各种学说p129
       古史研究专著 p130
       古史传说 p130-134
      存在的问题:1.民间传说的研究2.中西古代同期或类似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3.民族的定义,查了百度,是个历史概念。4.各时期存在的问题和争议的焦点。5.居延汉简的内容6.日本侵略后的考古7.元史研究兴起的背景8.研究铜器和碑志发生变化的原因p24。
  •     很薄的一本小书,却是一本很不一般的经典。几十年的史学研究概貌清晰可见。在上世纪早期,就能写出这么一本平实、客观、冷静、缜密的那个时代的史学研究史,很不一般。很多认识和思想上的突破甚至都影响到了当今史学界的视野,那时代的一些年轻学者傅斯年、胡适、顾颉刚的才华真是光彩照人,后人难望其背。有四点感慨:一是那时的年轻知识分子创新和思辩意识真令人叹服,一本《古史辨》就奠定了年轻的顾颉刚在史学界的大师地位。二是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对知识分子的重视程度真令当代人羡慕,不仅有社会声望,而且还有厚实的物质基础(顾在那年代不仅有自己的专车、大宅,还有充足的学术经费);三是那个黑暗的旧年代居然还有如此宽容的学习自由和思想舒张氛围;四是那些早年成名的大师成名以后的日子似乎头脑生锈了,竟只能倚老卖老,没有什么新的学术果,全没有当年的才华和锐气。
  •   对第四点存疑,脑袋生锈之人有,如曹禺,但那也是客观环境造成的,运动了那么多年,晚年曹禺再也写不出来了。此为一类,还有如顾颉刚等人,他们不再有做学术的环境了。且在1952院系调整后,以前的所谓老教授,那些学贯中西的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都遭到了无情打击。具体到顾颉刚,他在社科院就很不好过,并且与当时的负责人有矛盾。诸如此类,都是当时这些大师的缩影。例外的是陈寅恪,他采取了一种不合作的态度,才有《柳如是别传》这样的经典问世。其余如费孝通等人,不噤声又怎么行。想想80年代费孝通的第二次学术生命,似乎他又回到了从前的年代。可是时间过去了太久,中国的社会学已经不复从前。综上,其实他们并非倚老卖老,也没有这样做。他们做不出成就是客观环境造成。再看看台湾五六十年代,殷海光等自由主义学者的出现,再与大陆对比。自然可以辨别。
    另外建议LZ去读一下谢泳的书,他的《逝去的年代》就是研究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对顾颉刚也有论述。
  •   第二点“充足的学术经费”存疑,可参看《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经费充足的似乎是胡老板和傅老板,顾老板为了资助学生经常捉襟见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