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

出版时间:2003-6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德] 帕·聚斯金德  页数:176  字数:164000  译者:李清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是德国近年来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香水》是他的代表作。作品讲述了一个奇才怪杰谋杀二十六个少女的故事。其每一次谋杀都是一个目的:只是因为迷上她们特有的味道。对格雷诺耶来说,每一次都是一场恋爱,但是他爱的不是人,而是她们身上的香味;谋杀她们只是为了要永远占有,并且拥有他所爱的那种没有感觉,没有生命的“香味”……
本书不是一本通俗的惊险小说,它是一部构思奇特,充满幻想,寓意深刻的严肃作品。小说自1985年出版以来,连续几年高踞德国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十名,已被翻译成二十七种文字。作者帕特里克·聚斯金德也因此成为德国近年来最受欢迎的作家。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世界文学名著普及本书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香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youwill***eit,justasto***ethekiller
  •   早就想看,一直在找
  •   慢慢看下去,你会觉得这本书越来越有味道,听说这本书被改编成电影了,很佩服导演的勇气,希望有时间能看一看,不过估计多半会让人失望,原著实在是很精彩。
  •   非常好精彩的故事大胆的评论
  •   上大学时从同学那里借阅过,很不错。买来收藏一下。
  •     代开晋城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晋城无房证明代开晋城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晋城无房证明代开晋城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晋城无房证明代开晋城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晋城无房证明代开晋城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晋城无房证明代开晋城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晋城无房证明
  •      他为香水而生。他因爱而谋杀。用处子的躯干,为留住一缕体香。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他还原了香水的本义。不是为了取悦谁,是一个人的印记。
       他因为香水而犯罪,他不被人理解,但他并不是魔鬼。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魔鬼和天使,犯罪的原本可能并不是罪恶。
      
      
  •     《香水》是一本无情的小说,冷峻芬芳。主人公格雷诺耶是个没有气味的弃婴,他的生活完全没有爱情友情亲情各种层面的介入,他只钟爱于气味,它能闻到所有气味,香味是他生活的指南针。
      作者写气味是一种无形的粥,各种气味是细线,复杂、价值连城的香味就像沉重的带子从马车后面飘来。格雷诺耶遇见切黄香李子的女孩之前,他就有一种香味的预感。女孩的香味挥发性的和滞重的两部分混合,既少又弱,但结实牢靠,像一段闪闪发光的薄绸。此刻的主人公只能用鼻子用记忆来储存香味。因为对香味的占有欲,格雷诺耶切李子一般把女孩扼死,切李子的女孩是第一个被害者,也是格雷诺耶香水之路的启蒙者。
      之后格雷诺耶成为香水制造商巴尔迪尼的学徒并为他重振旗鼓,学会香水的技艺之后,他徒步去南方。小说沙漏型的结构发展到了中间的节点,一路上他远离任何人 ,荒山穴居七年,他活在香味的回忆里,他在幻想中啜饮浪漫的紫色香水。
      下山后,他的香水技艺愈加精纯。格雷诺耶把大量新鲜的花朵倒进锅里,这些花宛如被吓得要死的眼睛一样停在表面一秒钟,当搅拌工具把它们往下拌,热油把它们包围起来时,它们就变得苍白了。格雷诺耶努力至此的追求,不过是获得最好的香水,在他杀死第一个女孩之后,物做的香水已然是不够的了。
      所以,他继续切了25个李子。死去的25个少女的体香制成他最绝妙的香水。当格雷诺耶罪行暴露的那天,他用了这种香水。这是一种一滴就能让人至幻至死的香味。刑场上,所有的人都对他顶礼膜拜,集体混乱的交媾。人类巨大的原始的欲望。
      格雷诺耶离开刑场走在一条小路上。香水的气味又激起了人们的欲望——这次是食欲。格雷诺耶就像一个水果一样,被生生吃掉了。什么都没有留下。他也是一枚李子的命运。
      切李子的人。仿佛没有罪恶,切开的不是血液,只是汁液流淌出的香气。
  •      全书没有一个好人,但是总是能从某一个人物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所谓人性。
       这是一个人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就像书的最后一句话『他们第一次出于爱而做了一点事情』一样,格雷诺耶一直是为爱而杀人,只是他爱得不是人或物,而是气味罢了。
       他从没被人爱过,也不在乎是否被爱,他只关心各种各样的气味,而正是他最爱的气味让他对人性产生了厌弃,于是他死了。
       也许他的死法是最适合他的,死于他一生的挚爱。
       生于恶臭,死于芳香。太恶毒了
  •     很久之前看过话剧《低音大提琴》,现在才知道那是本书作者的处女作。
      
      还记得,在《低音大提琴》里,郁郁不得志的男子孤独而神经质地在舞台上絮絮叨叨,说着自己内心的挣扎和苦涩——理想归理想,现实是现实,可既没法放弃理想也没法无视现实呀。
      于是有了这样一幕——他打开窗,对着充斥着打桩机、汽车喇叭等各种噪音的窗外用尽力气嘶吼,试图用自己的声音盖过巨大的噪音。当然是徒劳。
      到最后,他也还是陷在那矛盾中不可自拔,没有个说法。
      生理、社交、尊重的需要捆绑住了他,使他无法向更高一层的自我实现全力以赴。
      
      如果说《低音提琴》是作者对“如何才能自我实现”进行的自我挣扎,那么《香水》就是作者站在“自我实现”的高地,大肆狂野地对现实世界的嘲讽。
      
      格雷诺耶比那个大提琴手幸福得多。
      他是完全为“自我实现”而生的。他有“自我实现”所需的目标、才能、意志,而毫无来自现实世界的束缚——包括物质束缚、感情束缚、道德束缚。
      
      他在除香味以外的物质方面毫无追求,无异于苦行僧。野草、树皮、生禽对他来说都是“鸡肉味,咯嘣脆”;衣服可以七年不换,无所谓破烂或肮脏;猪圈草棚都能安然入睡,在无人的山洞更是一住七年。
      
      从格雷诺耶被母亲在充满恶臭的鱼肆中产下,并试图让他悄无声息地死去时,他的感情束缚就已不存在了。之后的这一生,也从没有一个人善待他,遇到的每个人都或嫌弃他或剥削他。
      作者安排每一个剥削利用他的人以各种方式死去——生母、制革匠、老迈的香水专家、用他做实验的侯爵、卢浮大街的香水师傅,带着“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霸气。
      而那些散发异香肤若凝脂体态婀娜的少女,对他来说也不过是个香水容器,不要说对其产生任何感情,连看都懒得看一眼。唯一的“恋爱的感觉”只发生在初次闻到异香之时。
      但是,他是能感知外界对他的眼光的,否则他不会总是驼着背缩着身体以自卑的姿势与他人对话。只是他的感情只有对这个世界的恨意。
      
      道德,格雷诺耶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小说开头时,作者就说了,那些没有气味的、抽象的词语对格雷诺耶来说理解起来很困难。
      他只是遵循上天给予他的天赋,和他内心的本能喜好,而干掉了第一个少女。毫无内心挣扎。
      
      是的,除了“自我实现”以外,格雷诺耶只有最简单的吃喝拉撒的生理需求。他的意志力让他无惧任何危险,哪怕是绝症也可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实现自愈。而捆绑住常人的社交、尊重需求对他来说只是“这是什么?可以吃吗?”。
      
      于是,当他终于找到那个能满足他“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让这世界的每个人都因他的香味而臣服于他为他疯狂(这目标一半来自他对自身无气味的本能害怕,一半来自他对这个世界的憎恨),他便直接了当地开始了,没有丝毫大提琴家般的挣扎。
      
      可是,当他终于成功,能够让世人对他俯首称臣时,他却放弃了。
      他并没有从中获得快感,他只是对世人的丑态感到更进一步的憎恨和恶心。
      他唯一的快感,只在于他成功制成了这种香水而已,这是他唯一的“自我实现”方式。
      
      格雷诺耶对这世界本无任何眷恋和需求,也已实现了最高理想,死是自然。出彩的在于其死法,让世人产生企图占有他的幻觉后由他们把自己撕成碎片,彻底消失。
      作者对此发出戏虐的冷笑:“他们第一次出于爱而做了一点事情。”
      
      看,作者从头到尾都站在格雷诺耶这一边。
      为他扫除一切阻碍,只为最高的自我实现。
      而那些凡夫俗子,要么缺少才能(香水专家),要么只满足于社交需求(侯爵和第二参议),甚至只满足于可怜的生理需求(德鲁)。只有格雷诺耶,只有他,为需求金字塔最顶端的自我实现而生。
      
      我们常说,生而为人,只此一次,不要浪费了这趟车票,尽情感受,尽情去达成心中最大的渴望。
      这是正爆的三观吧?
      可如格雷诺耶一般,他心中最大的渴望就是与世界为敌,就是要以伤害他人为代价才能完成自我实现,该怎么办呢?
      他应当克制自己的渴望吗?那他的这趟车票就浪费了呢,上帝能再给补一张么?
      而且,“公平与正义”里不是说牺牲个人利益去成全大部分人的利益是有失公平的么?
      你说无论做什么都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后果啊,是啊,他承担了啊,他不是二话不说就束手就擒并坦承自己的所做所为了么?所以只要愿意坐牢就能杀人了么?
      ......
      
      好吧,格雷诺耶没有羞耻心,所以他根本不属于人的范畴,他不是副标题所说的简单的谋杀犯,他是上帝用来消遣世人的恶魔,就像那个小胡子一样。
      
      
  •     当读到“他压根不想再活下去,他想到巴黎去死”实在心里酸涩起来,眼睛有些湿润了,格雷诺耶从出生到死亡有没有得过温暖?出生在肮脏的鱼肆,在没有爱的情况下长大。让我有印象的应该是他闻到第一个少女的香气,和两年前就看中的最后主调香水女孩的香气,当感受到这两种香味时,他应该是有幸福感的吧。
      七年与世隔绝的生活,差点让我迷惑他到底想要做什么,追求什么?本书的最精彩的地方应该就是最后几章了,在行刑架前迷惑众生,丑陋,无人与之交往的他终于受到世人的喜爱,被人膜拜。可是逃过一劫之后,反而自己要去寻死,在体验到一生中最伟大的胜利的时候,却毫无知觉,滋生出来的却是厌恶和憎恨,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谁也不知道这香水的好,唯一在任何时刻都能认识她真正美妙的就是我,我是它无法迷惑的唯一的一个人,我是个香水唯一不起作用的人。。
      看过别人的书评,每个人眼中都有不同的印象,在我看来,格雷诺耶一生做追求的既是绝世的香水,也是感情的回应自我的存在。制造香水是他存在必须,是他得以存在的支柱,活在气味的世界在里,气味便是他的追求他终极的梦想,最后他实现了这种梦想,制造了有神意一般的香水,他可以让世人都来崇拜他,可是他自己却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别人奉献来的爱,却并非真正的感情只是被迷惑而已,并没有给他正常的感情回应,世人只是愚昧,不识得这香水。可是手上握着这样不可战胜力量的自己,自己是谁?实现的这样伟大终极梦想之后他无能为力的仍然是最简单的存在感,了无生趣,人在在见过终极之后,是不是对世界对自己都会变得不在乎?
      
       我没有办法理解全部的你,也不知你究竟想要怎样,泪水莫名其妙的在眼中打转,说不出任何的话,只能握着你的手静静的看你,这是能传递到的仅有的温暖。
  •     长期以来读好书不求甚解,现在想要学会思考,学会写书评,对我来说实在是太难的一件事。尤其是这部,感觉好深奥...试着慢慢的写一些自己的想法吧
      
      主人公好像叫让.芭提斯.格雷诺耶,一个一出生就应该死去的婴儿。从生命最开始的第一秒起,他就必须选择用杀死他自己母亲的方式挣扎着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活下来。他是一个没有气味的人,不起眼,但又异常,从一出生开始,就被几乎所有的人厌恶。乳母嫌弃他,牧师对他感到恐惧,托儿院的儿童厌恶他。他需要用自己的方式与这个世界抗争,用最顽强的生命力逃过想让他默默死去的母亲,像丢弃他的乳母和牧师,想掐死他的儿童,皮革工场的病毒还有在香水店里所得的脓疮。书的前半段,他是一个不起眼的人,佝偻着背,小小的个子,不爱说话。没有人知道他用最灵敏的嗅觉把人们熟知的世界拆分成一个一个的元素,认知的清清楚楚。
      
      我不太理解书里的气味具体代表的是什么含义。是人性,是灵魂吗?格雷诺耶在第一次嗅到了世界上最美妙的气味的时候,为了深深的占有它,把少女掐死了。电影里面描述,他从此对沉迷于这种少女迷人的气味,想学会一切办法想把它保留下来。这种诠释很直接,让故事很紧凑,但是却不够丰满。书里的描述不同,格雷诺耶在创造了数千种绝世香水之后,有7年的时间,安乐的生活在远离人间的山洞里,做着自己想象的气味王国里最幸福的国王。有一天被自己想象中充满自己气味的雾气蒙得喘不过气的时候才回到山洞口来确信自己还活在现实生活中,而不是堕入了虚无的深渊。这里充满自己气味的雾气代表了什么?是self esteem吗?所以格雷诺耶并不想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希望回到现实,融入社会。就在这个时候,残酷的现实告诉他,他是一个没有气味的人。连世界上最敏感的鼻子,他自己都不能嗅出自己的气味。没有气味,也许意味着没有灵魂,意味着他的生命对于社会没有任何意义。在这个时候,他更加拼命的想要回到社会,想要的到社会大众的爱。
      
      回到社会后格雷诺耶的第一层认知是,人肤浅而自负。换身良好的着装,扑上粉,戴上假发,就能让格雷诺耶以一个正常人的姿态出现在众人的面前。仅仅一点点小谎言,就让那个科学家坚信是因为自己莫名其妙远离泥土的理论而不是一套衣服改变了世人眼中的格雷诺耶。
      
      格雷诺耶第一次用粪便和鲜花的混合物制作出人的气味,让自己觉得恶心,却受到了人间的认可。他的出现不再像以前一样可有可无,无足轻重,而是成为了会受到embrace的正常人。这种伪装对格雷诺耶来说太粗糙,他想要更细腻更精确的capture世间的美好,让自己变成让人爱的人。于是他假意顺从社会,获得工头的认可。努力学习preserve 气味的方法。在这条道路上,格雷诺耶走得很认真。他花了很多时间来研究,最终掌握,用最快的方法在少女意识到之前结束她们的生命,小心的在亚麻布上涂上厚薄不匀油脂,从而针对每个部位最大限度的capture最细小的香气。格雷诺耶的生命从来就是伴随着死亡的。他的生意味着他母亲的死,他离开后,托儿院的夫人在几十年后不得善终,皮革点老板把他卖掉后以为做了最好的生意,却瞬间淹死在了河里,香水店老板抱着记满百余种香水配方的小本子,做着甜美的梦死在了倒塌的房屋里。这一系列的死亡,为格雷诺耶沉静杀死24个少女(加上第一个,25个)做下了铺垫。死亡对于格雷诺耶而言,实在是无足轻重,就像是他自己的生命对世界无足轻重一样。所以当他杀死最后一个最美丽的少女,被捕之后,他只是反复说了一句,我需要她。
      
      格雷诺耶需要用25个少女的香气配置出天使一般的香气。他想在这种香气的伪装下,获得人间的爱。他做到了。只是一滴这种绝世少女香,就让前一秒钟还想把他五马分尸的人群深信不疑的认为格雷诺耶是一个无辜的人,不仅无辜,而且是天使。在天使照耀下的大地,是一片伊甸园。那个群交的场景,实在震撼。想不到电影里也拍了出来。这里想要表述的是什么?是说人性不过是最原始的欲望吗?所以人们在伊甸园里自然而然所做的事情,不过是性交而已。格雷诺耶获得了人们fake的爱,这时他反而觉得,仇恨才能体现他的存在感。因为爱是通过伪装得来的,爱不过是欲望。仇恨反而是真实的情感,才是他真实的存在。
      
      故事的最后,格雷诺耶完美的终结了自己。因为自始至终,他还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无欲无求。充满欲望的世界,对他没有意义,他对世界也没有意义
      
      
      再说一下对电影的感受:
      与书不同,电影不得不通过视觉来表达。所以不能向文字一样精确的把眼睛看不见的味觉世界拆分出来。观众通过电影看到的仍然是一个用眼睛看到的世界。另外,电影有篇幅的限制。这部电影拍了140分钟,已经算是很长了。在篇幅限制下,必须要尽量的向观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点是有利有弊的。利在于更容易理解,情节更紧凑。弊则在于,不能充分表现出更深层次的人性思考。书里描述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变态冷血杀手。甚至根本没有花太多的篇幅来描述凶杀的过程,也基本没有judge这种没人性的谋杀。杀死最后一个少女的描写也是从一个匠人的角度来描绘获取香气的这种近似于艺术一般的行为。
      所以,电影更多地是在讲故事,书更多地是在探讨人性。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正是因为文字有太好的延展性,导致整部书大段大段的各种展现人性的描写,读起来太絮叨,有点啰啰嗦嗦的感觉。大概也正如我这篇书评一般...
  •     我读到格雷诺耶独自一人在岩石洞中的遭遇时,觉得描写很精彩,也隐隐觉得这部小说至少有一个主题——存在。
      
      想象一下,一个远离社会生活的热爱色彩、热爱风景、热爱视觉奇观、着力创造视觉奇景的人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是个无人能看见的透明人,发现无法自证存在的意义,这是多么恐惧的一件事啊!
      
      这样比较,我才理解了格雷诺耶的恐惧——毫无存在感的绝望。
      
      对于男主来说,存在的本质是气息,侯爵给他的修饰虽然看起来使得他从兽类变成“人”;然而对他自己来说并无变化。他觉得除却气味,外形都可以抛弃。气味这种难以捉摸的东西仿佛可以和传统意义上的“灵魂”对等,我怀疑是隐喻。
      
      作者真是邪恶极了,猜想本书作者有反社会人格。他用气味这种本质上属于“感官之欲”的东西来类比人的灵魂,嘲笑人的存在,嘲笑爱的本质。他创造了一个感官的天才,一个超人的鬼,让他推翻了许多人间的规则,大概这种反动是恐惧的来源吧。
      
  •      时隔一个多月才把《香水》看完,篇幅不长情节简单,一个没有体味但嗅觉灵敏的矮矬穷杀了26个美少女,浸取她们的体香制成了能让所有人为他神魂颠倒的绝世香水,而他最后并没有用这香水招取全世界的崇拜,因为他要的仅仅是那美妙的香味。老实说,我并不觉得凶手有多邪恶,也不认为我犯了类斯德哥尔摩效应。凶手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受到身边所有人的虐待,包括他母亲,他麻木地忍受,没有爱也没有恨,只有香味才能带给他喜与悲,试问一个欲望单一纯粹的人眼里哪里有善恶?在我看来,没有多个欲望的牵扯就没有所谓的善恶,善不过是用来平衡其他欲望的欲望,或者说善恶是欲望纠缠过程中的相对状态。
       在凶手罪大恶极但又极致纯粹的欲望面前,世人委身于教义伦理间的丝丝虚伪做作都显得无比可笑。伪善的神父,人前诋毁竞争对手暗地仿制别人香水的巴尔迪尼都只是在凶手身旁起舞的小丑。唯老谋深算的里希斯议员配得上做凶手的对手,里希斯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算计政敌,终在城里政坛崭露头角;算计女儿,以求能助他更进一步的政治联姻;甚至算计到女儿将会是凶手的最后一个目标,但最后也阻止不了惨剧的发生。作者也不会允许如此鄙俗可耻的欲望战胜凶手对香味纯粹的爱。
       结尾部分刑场上看似非常荒诞的淫乱派对也不过是对俗人们的又一次嘲讽,最后在荒凉的野外,凶手把香水洒满全身,几个盗墓者压抑不住对香味的渴望疯狂地将他分而食之。而他们并没有感到羞愧,反而在脸上表现出一种“童话般的、柔和的幸福光辉”,因为他们“第一次出于爱而做了一点事情”。试问我们今天的闪躲,假笑甚至卑劣的小动作是出于最深处的渴望?还是对规则无奈的适应?
  •      了解到这本书是在看完电影之后的,被电影吸引去却是因为主演小本。不得不说小本演技真的很棒,把主人公格雷诺耶身上那种奇特而怪异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个人感觉书比电影更加有味,它本身就有种诡异的神奇。
      
       首先故事是神奇的。十八世纪,让·马普蒂斯特·格雷诺耶出生在巴黎最肮脏、最恶臭不堪的地方——鱼市场上。格雷诺耶天生对气味有着惊人的天赋:无论恶臭还芳香,他都一一记住,并能轻易分辨各种气味。机缘巧合,他发现了真理——控制了人的鼻子就控制了人类,于是在经过了漫长的心理和手艺的修炼之后,他杀死了25个少女,制成了一种绝妙的香水,控制了人类的灵魂。之后,他顿悟到极限权利是毫无意义的,他厌倦了,最后通过香水引诱人们将他分食一空。他就这样从地面上消失了。
      
       《香水》带来的第二个神奇是小说里占了很大篇幅的关于萃取香水的过程。我不懂香水,更不知道香水的制作过程是不是这样的,但是帕·聚斯金德在叙述上的那种细致入微,都使得这整个过程具有一种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放在这样一个怪诞故事的框架中,有点格格不入,却同时加重了怪诞的分量。
      
       我喜欢古怪的故事,也偏爱各种各样的细节描写,《香水》在这些方面给了我一席盛宴,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在格雷诺耶一步步陷入不可自拔的疯狂的过程中,享受到了雅致,同时还有恐怖这种情绪。恐怖而雅致。
      
       《香水》给我的第三个神奇是,它居然用文字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气味,就比如:
      
       “如今他嗅出她是个人,嗅到了她腋窝的汗味,她头发的油脂味,她下身的鱼味,他怀着巨大的兴趣嗅着。她的汗液散发出海风一样的清新味,她的头发的脂质像核桃油那样甜,她的生殖器像一束水百合花那样芳香,皮肤像杏花一样香……所有这些成分的结合,产生了一种香味,这香味那么丰富,那么均衡,那么令人陶醉,以致他迄今所闻到的一切香味,他在内心的气味大厦上挥洒自如地创造的一切,突然间都变得毫无意义了。面对着这种香味,十万种香味似乎都显得毫无价值。这种香味是一个更高的准则,根据这准则的样板.必定可以整理出其他的香味。这香味就是纯洁的美。 ”
      
       多么别致的描述,不用闻却胜于闻到。当然,电影和小说类似,对一切味道描写,企图通过画面感来补充嗅觉体验上的不足,这些都不过是一种想象,和语言一样,呈现的永远都是导演和作者竭尽全力的逼近,却永远不能到达。有点像留白,缺憾但充满美感,非常有趣。
      
       这或许是这部小说以及电影想表现的一种美,你永远是缺憾的,却可以是美的,就如同格雷诺耶一般,他没有体味,却偏爱少女的体味,他渴望被爱,却无法爱人,他的缺憾却构成了他悲剧的基础,或许就可以成为他这个人物最根本的美。从这一根本延续下去,是一系列对立的思考——美和丑,善与恶,芬芳与恶臭,欲望与虚无,天使与恶魔...
      
       最终在结尾来了一个大的突破和释放——格雷诺耶的香水是无法形容的,它接近上帝,如上帝一般复杂和纯粹,它虽然可以让格雷诺耶成为控制人类的上帝,却不能控制爱与被爱。他却依然无法发自心底地爱。
      
       在他的世界里,一切都成了单行道。别人都可以沉迷于幻象,沉迷于他的香,而他,却孤身一人,独自清醒。故事到这里,他不得不死,连作者都救不活他了。
      
       在我看来,这样的结局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对主人公的,也是对读者(观众)在这样一个关于美和罪恶的作品过程的。
  •     当读完《香水》之后,给我最直观的改变就是开始重新认识我的鼻子。当宿舍楼里搬进了新入学的学生,我开始尝试用鼻子去体验这种变化,与那层楼曾经冷清的状态相比,会闻到一股躁动、活跃、匆忙的味道,你会发现再也不是以前毫无生气的宁静。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未对鼻子有那么深刻的洞见。在我们脸上的器官中,鼻子是带给我们感官刺激最弱的,或者说是我们利用的最少的。眼睛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 ,耳朵和嘴是我们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工具。唯有鼻子,它似乎很少带给我们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相反,很多时候会让我们苦恼,比如说上厕所或者路过垃圾堆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排斥那些鼻子带来的让我们恶心的气味。鼻子似乎自动降格成为器官中的二等公民。
      
      在我们的世界,除了维持生命必备的呼吸之外,我们似乎再也不会关注这个默默无闻存在的器官。可在作者笔下,当一个对气味极其敏感的嗅觉天才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气味的世界时,这个世界竟然会与我们看见的、听见的世界一样,有它的色彩、它的文字和它的音符(因为我实在不知道用什么专有名词来形容气味的组成单位)。天才陶醉于其中,一样可以像贝多芬、雨果那样创造出人间神作。既然文字、绘画与音乐能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与标志,那么气味为什么不可以呢?一个嗅觉天才终其一生的追寻与创造也应该取得人们对于那些文学、音乐、绘画天才的创作一样的尊重。
      
      在文字上,小说让我最叹服之处就在于用文字硬生生地创造了一个存在于想象中的的世界,居然那么形象逼真。作者的笔沟通了我们大脑沟通文字系统与嗅觉系统的神经,精妙绝伦的描述让气味,甚至于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气味成为我们能够理解、能够感知的东西。这种创造力,不亚于让我们去理解另一种文明。
      
      “在他的幻想的气味合成厨房里——他经常在此化合新的气味——还谈不上美学准则。它们都是奇异的气味,他把它们创造出来,很快又把它们破坏,像个小孩在玩积木,既有许许多多的发明,有有破坏性,没有明显的创造性准则。”
      
      “在城市的香味衣服中,在这成千上万条线织起来的面纱里,缺少一根金线。”
      
      气味是我们容易忽略掉的世界,这本书就是带着我们循着天才的脚步去探索这个世界。
      
      格雷诺耶出生于巴黎市场的宰鱼台,一出生就被母亲遗弃。然而当他血淋淋地从死鱼堆里爬出来的时候,就预示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保证他日后在最恶劣的条件下成长,度过种种考验。作者一开篇就把这个世界形容的臭不可闻,简直就是弥漫着各种臭气的大垃圾场。格雷诺耶这个对气味特殊敏感的人就这样坠入人间,似乎注定要与这臭气作斗争,用他的天才为世界带来最神圣的芳香。
      
      他命途多舛,从不被人尊重和喜爱,所有的人见到他都莫名地恐慌,用他第一个乳母的话:这个孩子没有人味。格雷诺耶作为一个嗅觉动物,所作所为必然有我们这个视觉世界无法理解的理由。他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追寻气味,然而这个意义还是他不断摸索才发现的。当在巴黎街头第一次不顾一切陶醉在妙龄女子的体香中时,他才感知到到自己究竟为什么而活。从皮革匠的学徒,到偶然的机会让巴黎著名的却又江郎才尽的香水师傅认识到自己天赋,却又心甘情愿地当他的敛财机器,任凭别人盗用自己的天才占据了整个香水市场,而他在乎的只是尽可能多的学到制香水的知识,为日后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做好铺垫。
      
      离开巴黎,远离人世,七年隐居,他终于发现了一个秘密,他可以嗅到世界上最细微的气味,唯独嗅不到自己的气味,他居然是无味的。这就是七年隐居的唯一收获。再次融入人群之后,他的目标就是获得人的香味。“他所追求的是某些人的香味:即那些激起爱情的极其稀少的人的香味。这些人就是他的牺牲品。”
      
      陆陆续续,城市里出现了24具少女的尸体,都全身赤裸,头发被拔光。格雷诺耶用他潜心研究的制香之法提取这些最美丽少女的体香,每次谋杀都是一次恋爱,不是和人,是和香味的恋爱。最终,宏伟计划的最后一块拼图指向了整个城市最令人心动的“圣女”洛尔。尽管洛尔的父亲已经意识到了凶手的意图,尽最大可能保护他最珍贵的财产,可又怎么挡得住格雷诺耶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尽管这次行动暴露了他的身份,并使他最终被捕,但这已不重要了,他已经实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他已别无所求,可以安然离世。
      
      高潮还并未到来,行刑之日,他释放了一滴这世界上最有魔力的液体。仅仅一滴,整个城市陷入疯癫,人们发疯一样膜拜这几秒钟前还咒骂不止的个杀人狂,在大庭广众之下爱欲勃发,公然交媾。格雷诺耶并没有什么惊讶,他或许早就意识到这种香水的神奇力量,有了它,格雷诺耶可以驯服整个世界。最终,格雷诺耶带着这种香水回到了他的出生地巴黎,在那个充满恶臭的城市,被那些疯狂迷恋上他身上香味的人活活吃掉。
      
      他是魔鬼,夺去绽放在世间最美的生命;他是天使,制造世间最美的气味。在他心中,早已没有了生命的概念,人就是气味的载体和包装而已,杀死一条生命去获取尸体的气味就好像我们撕开包装纸一样稀松平常,没有任何压抑或负罪感。一个人,可以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可以为了自己的意义而漠视一切,在他眼中一切都是合情合理,可别人看来,着实大逆不道。我们需要承认,有的人就是和我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我们就是进不去。
      
      格雷诺耶,他为气味牢牢控制,他不需要钱,不需要爱,不需要尊重和理解,气味就是他的全部,一个真正被鼻子牵着走的人。他为气味杀人,也因气味而死,这就是他的宿命。我相信格雷诺耶心里一定比很多人幸福和满足,因为他至始至终都可以做自己内心想做的事,并且实现了他人生的追求。我觉得当格雷诺耶把洛尔的体香融进那其他24个少女的体香中的一刻,格雷诺耶就已经死了。我们的存在终究会有意义,很多人或许终其一生不会发现这种意义,但每个人都可以为它付出一切。这个世界终究会有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除此之外,皆是虚无。
      
      
      
  •      我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因为五月天的一首歌<香水》。阿信嗜书如命,我觉得他读的书不会差,便从图书馆借来一读。
       文章很讽刺。几乎每一个虐待过,从主角身上剥削过的人下场都是舞弊的凄惨。
       作者说,主角没有人的气味。所以他不被人注意也不被人认同,他总是孤独一人行走在街上,不是透明体却如透明体一般,让人无法注意。
       他对香水的热衷是有目共睹的。那种痴狂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可是,他太迷恋了,以至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我总结的他是被形式所逼,造出了内心的如此扭曲。
       恶臭的环境,偏偏他拥有着能看透一切的嗅觉,多么显明的对比。他的目标只是要找到香水,只是喜欢香水,可是,为什么却发展成了这样呢?
      
  •      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生活的本能多余欲望。从他的第一声啼哭开始一直到他发现他自身没有味道,他的生活几乎都是出于一种生存的本能。即使是在他吸光了卖黄李子红发少女的体香,想要学习关于存储香味的技能,那出自于对气味的本能也多余欲望。因为格雷诺耶靠着气味认识世界,证明世界的存在,随自己心里愿望的那样想象着世界。靠着气味,他证明这事物的存在,靠着气味的直觉躲避着灾难、选择自己的生存姿态、决定自己要去的方向。
       格雷诺耶在制作出自己的气味面具前,他都卑微的活着,他只是意思到自己对于特定的一两个人的存在意义,而从没有想过自己多余绝大多数人的存在意义。格雷诺耶没有气味,因而也没有存在感,格雷诺耶的生存姿态其实也是别人对于他态度的一种映射。别人没有发现他的存在,然后他也让自己活得没有存在感。只是对于特定的、有着直接联系的人的——乳母、加拉尔夫人、格里马、巴尔迪尼、德·拉塔亚德-埃斯皮拉斯侯爵——这些人的作用不过是能带来金钱或者好处。但从来没有从格雷诺耶的角度出发过,想都没有想过。也许人性本是自私的,但是也正是因为格雷诺耶自身毫无气味、毫无存在感,让他们没有一点点的因为强加给格雷诺耶的利益作用而感到不舒服。
       后来,在蒙皮利埃格雷诺耶第一次制造出了人的气味,人们第一次开始注意到了格雷诺耶,也第一次对格雷诺耶有了印象。由此开始,格雷诺耶开始给人各种的印象。他生活的更加顺利了。用着这些香味,他开始了没有意识的操控着人们对他的感官。可是,这一切与格雷诺耶无关,与之有关的是那制作出来的气味面具。当人们越来越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对待这他的时候,他的厌恶感越来越明显。他渴望人们对他本身所在而喜爱货厌恶,而不是对着那个气味面具喜爱或是厌恶。格雷诺耶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没有健全的感情,仿佛躯壳下的灵魂随着他的第一声啼哭就和母亲的灵魂一起去了天堂。(也许他的母亲不能上天堂。)
       杀了25个少女制作出了完美的气味面具,人们为了这个气味儿疯狂,可是他感觉不到。格雷诺耶崇高的气味专家,能随心组合气味,能用气味操纵人们,可是他却体会不到气味这完美的气味。他没有感情来对着气味做出疯狂的回映。他既没法对气味空虚,人们也不是对格雷诺耶本人疯狂。格雷诺耶的厌恶与空虚达到了顶点。
       小说的最后的结局,那么的完美,完美到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这种最后什么都没留下的结局,这种最后格雷诺耶存在于世上的所有所有证据都不存在,这种几近抹杀格雷诺耶存在的结局不只是表面上那种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的情节。而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唏嘘。
  •     之前看的这本是因为不敢去看电影于是想先看看原著,
      看过之后非常敬佩作者的文笔和精妙的构思以及他赋予格雷诺耶的那种精神与生命力。
      
      十七十八世纪的的巴黎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而这个时期也正是资本主义冲击手工市场经济的阶段。
      香水的发明对手工香料的打击,也只是时代变革大背景下的小变革。
      不得不说,作者对这个时代的人的刻画,入木三分,人们在资本主义到来之后对金钱狂热的追求,对他人的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的小市民,剥削劳动者的资本家,血淋淋地跃然纸上。
      所有人都处于一种病态。
      奶妈根据气味判断一个孩子是天使还是恶魔;看似公正实则冷漠自私的孤儿院女主人;年幼就学会欺负弱小甚至想要杀死格雷诺耶的小孤儿们;想要爱上自己女儿的爸爸;利用格雷诺耶打败对手的香料商,,,,,书里每一位出场人物,都有病,因此格雷诺耶在书中显得并没有那么“变态“,他只是一个努力追求自己理想的普通人,不过是偏执了些。
      
      他在书里绝不是个变态的角色,甚至相反有很多可爱之处,他任劳任怨,从不计较得失,易于满足;淡泊名利,是金钱如粪土;爱学习,勤劳勇敢,敢于探索。而他那些看似不正常的,都是出于这个时代的人人皆有的特征。
      
      如果格雷诺耶活在现在又如何?
      现代人相较于三百年前,真是没什么长进,在 人性’方面。
      如果格雷诺耶活在我们身边,差不多也会有同样的遭遇,或许还会遇见你或我。
      因为无论是三百年前的巴黎还是三百年后的北京,人类的本性还是如此,一成不变。
      或许在我们身边的某个角落,就存在着个’格雷诺耶‘,也或许你我心中,就有个格雷诺耶——一个伟大的恶魔。
      
  •     每次喝酒我都会失眠,很不幸今天我又失眠了。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安排,让我完成白天在脑中所想做的。凌晨三点半我果断捧着电脑来水房写这篇读书笔记,或许这对别人来说有点有点疯狂,甚至是不正常,但是在我的世界中我所做的一切是多么的合理。当我这样思考自身的时候,我也慢慢地理解了帕.聚斯金德作品《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格雷诺耶。
       格雷诺耶出生在巴黎最臭的鱼市上,他天生没有体味。但是他拥有恐怖的嗅觉,(只有用恐怖才能形容他的嗅觉),他嗅觉所感知的世界已经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了。他依靠嗅觉观察着整个世界,其他器官对他来说只能算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装饰。这也造成了他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但是为了自己追求,格雷诺耶在这个世界顽强的活了下来。
       《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中多次用“扁虱”这个词来形容格雷诺耶,他像“扁虱”一样把自己造的特别小,特别寒酸样,母的是不让人看见和踩死。这只孤独的扁虱某某无闻的隐藏在角落,为自己的追求努力着。因为在格雷诺耶眼中世界是由各种气味构成的,所以他的追求自然是占据各种气味。为了自己这个追求,这个与他生活的世界格格不入的人,做了许许多多在常人眼中不正常的事情。在谋杀了二十六个少女被捕后,审讯的人问他为什么要杀她们,格雷诺耶只是回答“我需要她们”。只有这五个字,格雷诺耶没有告诉他们这是为了制造世间最美好的香水。杀人在格雷诺耶看来只是沿着他该有的轨迹在前进。
       对于《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嗅觉世界最出彩的描写是格雷诺耶在康塔尔山的一个山洞中的时候。在那个山洞中格雷诺耶沉浸在自己说创造的嗅觉世界,他就是那个世界的君王。在那里, 他饿了吃蝙蝠,吃地衣,渴了喝点水,只需维持自己的生命状态,就能感到最纯粹的幸福。但是一场心灵上的灾难让他决定离开自己所幻想出来的世界。在山洞中已经不能让他感到幸福了。出了山洞在他谋杀二十六名少女制成世间最美妙的香水后依旧没感到幸福,我觉得他心中有的更多的是失落。因为这个没有爱的能力的人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追求的啦 。所以最后他来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在自己身上撒上整瓶香水(这种香水一滴就可以迷惑所有人)。一群第一次出于爱而做某件事的人把格雷诺耶吃了。
       为什么会这样?只是因为这个不会爱的人所认知的世界太过不同寻常。
      
      
      注
       香水是一部相当精彩的小说,但是译者李清华翻译的太糟糕,完全破坏了他自己所说的原著文字的音乐性。
       10.6凌晨
  •     《香水》:最臭的香
      
       相对其他感官来说,嗅觉似乎处于较不被人重视的位置。有人将眼睛形容为心灵的窗户,于是常有美丽的诗句来形容眼睛和视觉,镜头和画笔也常常将其作为焦点;有人对嘴十分着迷,那些带着性觉醒和青春记忆的各种唇舌总是鲜活带感;有人也喜欢耳朵,招风耳有福顺风耳总能先捕捉信息……但却没有一个人对鼻子有那么多的关爱,对于嗅觉也常常难以大篇幅出现在文字里,那些形容嗅觉的词汇是那么的有限,直到这本小说的问世,让人惊叹原来嗅觉可以有这么多的想象,原来嗅觉的世界可以这么广,可以至善至美到达最香的境界,也可以臭到极致臭到人都成其中一部分还不自知。这部关于嗅觉关于香味的书,是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香水》。
       人们很难想象,在现在的浪漫之都时尚之城巴黎曾经臭得让人难耐,最最底层的菜市场地表泥泞全是污物,小贩们个个着装肮脏一口烂牙,再加上最难闻的鱼内脏味道飘在空中,任何一个有一点点卫生意识的人都难以忍受分秒。可是我们的主人公格雷诺耶就出生在此,还是这里最脏的鱼摊,他的母亲一边忙着给鱼剖肚,一边就把自己的婴儿生在那堆脏臭的鱼内脏里,扯掉脐带又继续干活,以为又是死婴。孩子一声啼哭,把母亲送上了企图杀婴的牢狱。而这个孩子开始兽一般的活下去。
       这个脏小孩慢慢长大,他所在的环境都是奇臭无比 ,最脏的最乱的甚至最没有人性的,有的人渐渐死去,只有他格雷诺耶一次次挺过活下去。他还有别人没有也想像不到的超能力:他的鼻子可以闻到远处的所有味道,哪怕风只给一丝一秒的信息,他可以通过嗅觉闻到动物植物内部正在发生的变化。因为这种天赋,一个特殊的机会,让他在街上闻到最迷人的香味:一个红发少女的体香。不断追随这种味道,甚至为了亲近这种味道最后失手杀死少女,少女身体渐渐冰凉,体香也渐渐微弱,格雷诺耶发疯似的想要留住香味但都是枉然。
       从此以后,他不断努力想要成为制造香味和留住香味的大师,这是他人生唯一重要的事情。经过成为香水大师的学徒又到香水之城格拉斯当伙计,为了那种曾经最美好的体香,他还成了连环杀人凶手,26位女人死在他残忍的香水制造过程,最终他成为囚犯之时也制造出最无以伦比的香水,行刑场上,他优雅地拿出这瓶香水喷上,用手绢将其散发在空气中,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那些叫嚣着绞死杀人犯的围观者们个个沉浸在这种香味中,包括那些达官贵人包括那些受害者家属,个个将格雷诺耶视为天使,还在广场上人人忘记了自己忘记了仇恨忘记了宗教,互相抚摸亲吻变成一场史无前例的群p。看着众人如此,有机会逃脱的格雷诺耶反而心情沉重,他最后回到自己出生的肮脏市井,倒掉所有的香水在身上,最后引来众人将他分食干净。
       故事够传奇够离奇够有想象力,作者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文字更是引人入胜,可以说,在文学史上,对于嗅觉的描写无出其右。每一种香味带给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描写,在阅读过程中常令人叫绝。文笔之极致,布局之扎实,好像作者只是想写好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说的细致扎实,让一些荒谬的结局都有说服人心的能量。至于故事之上的所谓深意,可能反而不那么重要。有人从这本书中看到所谓的“资本主义环境下的人情冷漠和残酷雇佣关系”,在我看来,简直直接将这本书的层次拉低多个台阶,只要首先将书看成是香味的史诗和百科全书,用自然科学的角度来阅读,至于其他的,见仁见智。
       而对于主人公格雷诺耶,与其把他看成一个人,还不如当成一头兽,一个对所有社会规则所有人类情感的完全无感的人,对于他人生命和情感全部不搭理不在乎的人,不能用这些在你我他身上正在作用的东西来衡量他。他的世界,有他人体会不到各种迤逦各种迷幻的香,也有我们无法想象无法体会的臭,那是一种最臭的香。
      
      
      
      
      
      
      
      
      
      
      
      
      
      
      
      
      
      
      
      
      
  •     在阿姆斯特丹机场等飞机时看完了《香水》,终于抽出时间来写书评了。
      
      因为比较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结局所以没有细细品味那些华丽的辞藻,回德国买本德文的再细看。
      就剧情而言,真的很棒,故事主线就是男主的成长经历啦,由于他有嗅觉天赋,所以会带着他会一举成名的期待一直看下去,这也是一口气看完的主要原因。。
      
      那么就不负责任剧透+人物分析
      首先男主,抱歉忘记名字了,嗯,所有的人的名字我都忘了。。。以后补上
      男主的经历真的是惨到一定境界,但是他真的很能吃苦,很不计较,所以别人非常乐于把他当廉价劳动力使用,最开始皮匠的徒弟,说他感染病毒几乎快死了,然后居然康复并且有抗体了。。后来香水店因为萃取不出想要的香味而一病不起,又因为得知的方法后立马康复。。还有山洞呆了7年寻找自己的体香,只吃草喝雨水。。。男主被塑造成了一个不死小强,并且目标非常专一,终极香水奥义,对名利不削一顾。这就是让人看了最振奋的,仿佛他纯洁的一丝不染,所以他为了制造香水杀人,便那么的值得人同情。这种亦正亦邪的角色,和<Monster>中的Johann有点相似。恶,却能让人理解让人同情。。觉得整部小说是表达他对香水执着的追求,所以他最后发现追求到底了,选择自杀。电影把结局改成了他对爱的追求,和他发现自己很孤独,并且有影评说书中的结尾什么都没表达出。我只想说,电影把这部小说的精髓改掉了。。。男主从不孤独,只要能追求香水的制造他就有生存的动力,他的生命是和香水连接的,和凡尘没有丝毫关系。他只是觉得没有追求下去的意义了,人类的爱他不需要,他只爱香水。
      
      其次收留他皮匠和香水店的老板们,和救他出山洞的伯爵
      这些人的共同点是,利用他从他身上压榨到了好处,结局是不得善终。不是很明白作者这样描写的意义,是为了让读者觉得快感么。曾经压榨过男主的人,最后死的很惨。不过我觉得那些人死不死都无所谓,况且他们压榨归压榨,还是教会了他很多东西。而他,可能天生懒得计较,给什么那什么,极少要求,能够适应任何环境任何条件,把任何不利因素转换成有利因素,默默忍耐等待,有强大的自信,懂得寄人篱下的规则,也是因为没有功利心而能不带任何怨念的研究他的作品。
      
      很欣赏他,也是因为自己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够执着,够耐心,够平静,经常沉不住气要找人吐苦水的我。。真的弱爆了。。。
      
      当然小说中还有一点就是讽刺,人总是通过外表来评价人,而男主则研究出人也会通过气味来判断人。。。并且实验成功了。。。这样的社会似乎非常乏味。。。
      
      犹如神控制人一般轻而易举。。。
      
      小说中那些丑恶的人性描述很多,美好几乎不存在,也许想表达的就是,即便如此丑恶,我依然追求我的最爱。
  •     多年以后,我又把《香水》这部神奇的小说拿出来温习。
      
      这部小说我只看过两次,加上今天这一次。
      
      上一次看,是在高中。那个时候的我,接触的外国文学并不多,却正是我开始对外国文学感兴趣的时期,那时的我大抵看过最长的外国小说就是《简爱》,并且没有看完。但是那时的我深深的爱上了外国文学小说的笔触,译者经过深思熟虑而编排的语言,一连串没有标点的句子,没有精修细描的句式的描写。
      
      但是这些都成了深深吸引我的地方。
      
      并且在同一时期,我开始大量的观看国外的文艺片。我开始迫切的寻找一部非比寻常的电影,它透露的主题远远比一般电影隐晦,它不是一般的电影,无关导演,或许是剧本的功劳。
      
      所以在我了解了《香水》以后,我去书店买了它的原版小说《香水》。《香水》的电影由本-威士肖出演,他深邃的目光和消瘦的脸庞都在我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在后来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一旦开始模拟小说中的场景时,出现的都是他的样貌,太合适了。
      
      我也说过,那时的我刚刚开始接触外国文学,这也说明那时的我的一个弊病。我根本不能很好的理解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小说结构和情节。每句话我都能看懂,但至少需要稍长的时间,因为毕竟译者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进去,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一个句子,乃至一段话都需要成熟的阅读能力来理解。很遗憾那时的我并没有优秀的外国作品阅读能力。
      
      外国文学无论是哪位大文豪翻译成中文,都有一种神奇的共同点,它们就像排列有序的词语经过精心雕刻一般摆在我面前,细致入微以至于我要非常仔细的阅读才能渗透奥妙。虽然每位译者的雕刻手法不一样,但是总是以一种特殊的,不同于国内小说的写作方式跃然纸上。
      
      所以,第一遍的《香水》,我没看懂。
      
      
      
      这个“懂”,其实我也说不清楚。在16岁,我能够将我看过的《香水》的剧情和意思,完整的按照我自己的编排缩减,适当的表达给别人,向别人推荐这本书。但是那时的我却不能理解这部书的含义,即为什么它要这样写。格雷诺耶所经历的,不管是儿时的劳苦生活还是学徒的求知之路,乃至最后谋杀少女的生活,这样跌宕起伏的人生,牟然在他刚刚能统治整个香味世界时就结束了,被他自己结束了。他自杀了。我当时无法理解为什么要以这样的结尾来完成这部小说,但是我也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疑问。刚刚读《香水》的时候,我完完全全是冲着谋杀少女的这个桥段去的。我比较恶趣味,喜欢看谋杀,血腥的片子如何用它独特的视觉和方式来反应主题的过程。但是谋杀少女的桥段只是在书的后半段开始出现。前面用冗长但是细腻的文笔描写格雷诺耶的一生。我都不明白在那时的我,拥有匮乏的外国语言常识,初次接触描写冗杂的外国文学,是以怎样一种毅力坚持把这本看不懂的小说看完。
      所谓看懂,既是能够了解作者的想法,把自己变成作者,又变成主角,又是读者,以多种不同的角度去入侵这部作品,爱上他,沉浸在他所给的幻觉中。 最后在合上书的那一刹那,脑中对这本书的整体感知一瞬间爆炸开来,了解了他的本质。
      
      
      第二遍,我把自己变成了作者,在作者和读者的角度之间转换,但是我仍然没有变成格雷诺耶。我看懂了作者的每一个用语的含义,每一个句子的含义,每一个情节埋下的伏笔。纷繁复杂的香水,臭气熏天的巴黎,阴险聪明的格雷诺耶,爱钱如命的巴尔蒂尼。聚斯金德写到,香水的味道,薄荷,薰衣草,紫罗兰,鼠耳草,松香,我觉得我置身于斯卡保罗集市,每种气味都围绕在身边。他写到洞穴潮湿的生活,我仿佛感到一阵寒意。广场上的“酒神会”,小村落里恐慌的气氛,巴黎闹市的混乱,小屋里红发少女的安静,每个场景我都能体会。但是我明白,我还是一个局外人,我不是格雷诺耶。他的一切行动我都无法理解,因为我还没有看懂。他不需要钱财,他只需要岩石上的水就能生活,他能控制自己的生命,有对香水的向往就能活下去。当他发现他怎么也无法萃取除了植物以外的物体的味道时,他得了严重的病,已经濒临死亡。但是当巴尔蒂尼告诉他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提取气味时,他的绝症在一星期内就好了。格雷诺耶的魔力太强大。但我不是他,我没看懂。他萃取了少女体香,却仍然是无所事事,最后自杀身亡。
      他的思维我无法读懂。或许是他厌倦了没有爱的人生。但是他确确实实感觉到了爱。他爱那个赠与他苹果的少女,至少是爱她的体香。他可以拥有他不曾拥有的荣华富贵。他仅仅用了一滴香水,就让被他杀害的少女父亲痛哭流涕的认他做儿子,让所有憎恶他这个杀人凶手的人把他当做天使当做救世主。他还缺什么呢?
      他可以从此不缺爱,只要他仍然能够做出如此的香水。他可以令无数少女为他倾倒,所有王公贵族对他尊敬。但是为什么他仍然回到了巴黎的鱼市场,他出生的地方,然后用他的致命武器-香水,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我不是他,我看不懂。 但是我作为旁观者,我知道,他从没有真正的爱过一件事物。他爱的少女香味,只是他被这种香味吸引,牵引着鼻子走。他不曾爱上这个少女的本体,这个少女的一颦一笑。他所接触过的人都死于非命。他-----格雷诺耶,其实就是死神。
      死神怎么可能会有爱。他其实大可不必变做死神,但是这在他出生时就已经开始向变作死神的路上改变了。
      他的母亲生下他,就将他丢弃,他身上天生具有的复仇因子将他母亲置于死地。从而开始孤儿院的生活,他与生俱来的无味和灵敏的嗅觉让他感受不到一丁点感情。死神不需要感情,所以他不会被赋予任何感情。他只有欲望,对气味的欲望。 他对任何一个人都不会产生感情。在一起生活了许多年的巴尔蒂尼,对他虽然不抱有许多好感,但至少对他存有同情的心理。而格雷诺耶,至始至终对巴尔蒂尼,这个他的香水生涯的启蒙老师不含有任何感情。
      他的悲哀是自己造成的,但也可以说,这就是死神本身的悲哀,没有感情,却渴望感情,但是无法接受别人的感情馈赠。
      少女对他伸出的手,正是爱情的拯救之手,看的出来少女对他有好感,他对少女体香的执着也标志着他对爱情的渴望。因为人类寻找伴侣的方法就靠嗅觉,异性身上散发的荷尔蒙味道虽然根本就闻不出来,但是大脑却能识别。格雷诺耶对红发少女体香的钟爱就是他被少女荷尔蒙吸引的有力证据,这是爱情的前兆。但是当少女向他伸手时,他没有接受那颗苹果。他疯狂的汲取少女身上散发的味道,正是死神将自己爱情吸干的模样。
      死神对爱情渴望,可是这种渴望却敌不过死神的本能或本质,那就是夺取一切美好事物。他杀了少女,杀了自己向往的爱情。他没有悲伤,因为他感觉不到,他根本就不知道这是悲伤,他的害怕是怕少女香气永远消失,但是他不懂。
       如此的格雷诺耶,用非凡的手段夺取了所有的爱情,让所有人疯狂的爱上了他,这也是他所需要的,他需要爱情(这里的爱情是指所有感情,包括亲情,友情之类)可是他无法接受这些爱情,因为他感觉不到任何情感的流露,他不喜不悲,没有表情。他看着疯狂的人对他做出疯狂的举动,都是爱的表现,是他一手创造的。但是他呢?他只能看着,却感觉不到和那些人同样的幸福感。就像一个失去味觉的人做了一锅美味的汤,看着别人吃下去时满足的表情,自己却无法体验一样。
      可能他最满足的时候,就是在洞穴里生活的7年时间。他把所有香味建成一个属于自己王国,里面只有他一个人,所有角色都是他一个人,没有其他任何人,他容不下,感觉不到任何人。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才觉得安心。他才不会觉得自己是个死神,是个追求爱,得到爱,却不能体验爱的悲剧人物。
      同时对他本身而言,他是一个没有味道的人,人其实也是靠味觉来存活于世的。人们闻不到他的气味,所以很少能感知他的存在,哪怕跟他面对面对视,可能过一会就记不到这个人的存在了,因为根本没有提供记忆基础的体味存在于他身上。
      他是被世界遗忘的人,死神都是没有踪影的。
      
      他拥有了所有人的爱,除了他自己,他无法感觉自己的存在,他就像梦中的一个人,知道自己的存在,却又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看着自己的生活。
      可以说,他根本就不存在于世上。但是他又是有思维的,确确实实存在的个体。别人对他的感情馈赠无论好坏,目标都是那些人能够看到的格雷诺耶 ,而真正的格雷诺耶根本就不存在。如何接受这些爱呢?根本不可能。
      就像一块石头,没有心,没有任何起眼的东西引起别人注意。他把自己雕刻成了一尊美丽的雕像引来了路人的赞美,但是路人赞美的终究是雕刻成的物体形态,而不是石头。香水无论怎样拥有美妙的香味,始终是来自于花草的萃取物,而香水本身,它的味道,谁能闻到呢?
      
      
  •     许久没如此认真阅读一本书了...在我看来,这是部奇特的小说,阅读过程中充满了同情、怜惜、无可奈何和敬佩。本想通过文字记述些感想,可格雷诺耶那悲惨的满足的坚韧的有过短暂幸福的戏剧性的人生遭遇怎能通过简单的几行字就可描摹得出?
      
      就像一直伴随我度过这难熬的暑期的歌曲,听着总觉得被感动着,可究竟是怎样一种感情,却说不清。
      
      总是这样,面对真实存在着的情绪,文字是苍白无力的。所以,才有了感情。
      
      
  •     作为一个比较严重的过敏性鼻炎患者,我对于香水总是排斥的。每一次路过商场里的香水专柜,望着那些小巧精致的香水瓶,然后,掩鼻,狂奔。
      
      且不说内容吧,我很喜欢里面对于一种又一种气味的描写,一种又一种的花草,甚至是山川河流,还有年轻的姑娘。这让我这个无缘面对气味世界的人,有了新的感官认识。
      
      至于副标题的谋杀犯。他不是谋杀犯。他只是过于深爱。
      
      年轻的姑娘总是有极强的吸引。洛丽塔里,亨追寻着他的性感少女。在许多吸血鬼电影小说里,众多的吸血鬼追寻着处女的芳香血液。而在这本书里,深爱使他疯狂的呼吸着少女的体香。我们或许无法理解,但我们着迷。和他一起。在这个幻想中的气味世界里。
  •     扫了一眼书名,似乎很难把香水和一个谋杀犯的故事联系起来。看完整本书,不得不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折服。
      我感触较深的有下面几点:
      一、对美好事物的追寻
      主人公格雷诺耶或许是因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出生的缘故,他天赋异禀,对味道有特殊的情感,可以说是浓浓的爱。为了追寻世界上最好的味道,他甚至不惜以人的生命为代价,但是他肯定不认为自己是犯罪的,不然他不会在被人抓住之后一直说“我需要她”。
      二、既然说到需要,那么我们不免要思考,他究竟需要她什么呢?看了别人的影评,说是主人公在追寻着自己的一种存在感,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他需要这些姑娘其实也就是需要找寻到自己。
      三、在他显示出巨大的魔力之后,为什么他又回到他出生的地方让别人吃了呢?
  •      用感官占领世界。
       在气味的迷宫里创造出一个王国。
       格雷诺耶是毋庸置疑的天才,但他丝毫没有去向世界证明他的天赋的欲望,他完全在自我享受着,他是他自我世界的上帝。
       小说精彩绝伦。
  •     跟电影的版本不大一样,不过同样很精彩,现在想来,电影中的某些情节交待的不够清楚,倒正好跟小说有一个呼应。如果没看电影就直接看书的话,估计不会打动我。。。。。。。。。。。。。。。。。。。。。。。。。。。。。。。
  •      经历了几天看完,读的时候节奏很慢,总觉得仿佛在乌云下穿行,格雷诺耶作为主人公,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畸形,让他在这个奇幻的故事中起到的不同于常人的角色作用水到渠成,但以此相作为代价的是,有一种恐惧相伴而生,十分真实,让人觉得最后一定会发生可怕的事情,就像是一个恶毒的诅咒。一开始,所有的人都诅咒格雷诺耶,上天也诅咒他不能有自己的味道,可是慢慢地,诅咒的反作用力也渐渐出现,更多的人被格雷诺耶诅咒,被他的超能力,被他的沉默,被他的踏实肯干不言不语欺骗,认为他平庸,老实没有欲望,从而狠狠利用,实现自己的贪欲。不知道是作者故意展现格雷诺耶这种诅咒的能力,亦或是无意间的叙述表达,所有曾与格雷诺耶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作者都会给予他们一个惨死的结局。刚刚看到这些结尾安排的时候,心理上还能接受,但是每一个人,所有利用过格雷诺耶的人,统统没有好下场,阴冷逐渐蔓延,诅咒开始构建大网,笼罩每一个无知的人。
      
       一开始你会觉得有些快意的,我们的主角有着超能力,有着神一样的鼻子和创造美的天赋。可是这同时是可怕的,因为这一切都是在他自己的标准上,他与众不同,他一切的标准都和正常人相异,这造就了他必然的孤独与社会的隔阂。没有人认同他的这种美的能力,即使是香水老板也只是想追求一些普通的香水获利。人们看不到他神性的一面,却对他不同于常人的邪性方面多加排斥。快意发作不出来,他只是一个只属于格雷诺耶的秘密。你会觉得压抑,这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受。如果他安分守己只是享受超能力给他的美的乐趣,那他也就不能称之为他,这里面又包含了他像正常人一样的特点“占有美”“在认可中得到快感”。你会有种不好的预感,格雷诺耶必定要做出什么事,这些事足以让他的超能力凸现出来,而不用像一个可怜的老鼠一样躲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可是你又能预感到这不会是很好的事,一定包含着邪恶,仇恨,以及诅咒,因为这不是在讲圣经,向大家宣传以怨报德。这是一个受到诅咒的人,畸形的生活环境和不为人知的能力注定是悲伤的结局。
      
       作者在书中没有怎么提到“爱”这个字,因为格雷诺耶显然在“爱”的定义上与其他人有分歧,并且他从来没有感受过爱。所以其实我觉得在宣传整本书的时候,说他杀害少女谋取香味其实是一种不同于常人的“爱情”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说法。作者提到了爱情,不过我隐约记得好像只在最后杀害少女的时候才出现,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猛一看到“爱情”觉得很突兀。格雷诺耶对香味的追求是爱么?我们每个人都追求美,难道说我们对泛泛的美产生的就是爱情么?最后他把少女们杀死制造出一种让所有人为之着迷的芳香,不是珍藏而是报复这个世界,这能叫做爱情么?因为有超能力,所以把爱情武装,来报复世界,这样的逻辑怎么也说不通。格雷诺耶在他的人生中一直是一种实验的态度,他只在乎香味,他自己身上缺失,但他能感受的最多的东西。即使是爱,那也是一种病态的感情。在“爱”这个方面,他也是畸形的,欺骗的,只有自己爱自己,自己爱神性,自己不在乎自己的不同,自己以超能力为荣。
      
       我还是对谋杀印象较深。读完之后回忆这一段,对于作者的叙述,只有“详略得当”这四个字跃然脑子里。我还是很喜欢这种精简的写作方式的,最后还用了两条线,被杀者的父亲和格雷诺耶的斗智。其实我真的不喜欢看到无辜的少女被杀害,而且我始终有种感觉,既然欺负过格雷诺耶的人都没有好下场,那么格雷诺耶也会因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可是呢?作者显然不想这样安排,那一场狂欢,暴露了人的脆弱虚假和丑恶,但是格雷诺耶逃脱了。格雷诺耶的死,是他自己选择的,是要与这些丑恶同归于尽的心情和对一切的嘲讽,他用他的超能力嘲讽了这个世界,但是同样让我觉得美中不足的一点是,他用的是他最珍爱的,最宝贵的香气。所以这是一场决绝的毁灭,你从一开始就知道,格雷诺耶必然一定会走向这样异常悲惨的道路。人们不能理解他的神性,邪性的一面被放大。
      
       这大概是我不是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吧。他注定悲剧,基调始终蒙着一层灰的色彩。他让我们最后看到的不是神性的升华解放,而是无路可走的一种绝望毁灭和爆发。作者真的很有才,想出这样的构思,具有着无尽的艺术和浪漫主义色彩。那是美,那是畸形,那是隐忍,那是孤独,那是伟大,那是诅咒。
      
       后来再回想整个故事,觉得这是一个“剥夺”的过程。香水剥夺花朵的香味,装饰一部分人;格雷诺耶剥夺人的香味,装饰他丧失的爱和美。我们都是缺失的,丑恶的,充满诅咒的,我们都想通过剥夺另一种东西而使自己接近美。格雷诺耶最后杀害少女并且剪下她们的头发让我想到“剥”这个字,多么狠,决绝彻底不留情面。而“夺”,谁夺走了我们应该有的美,格雷诺耶的气味,丑恶城市的灵魂,少女美丽等待花开的生命,每一朵花的自我?
      
  •   接受你的道歉 O(∩_∩)O哈哈哈~
  •   哈哈~
    多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