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

出版时间:2005-12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主万  
Tag标签:无  

前言

《洛丽塔》或《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这就是本文作者在撰文以前所收到的这篇奇特的记述的两个标题。这篇记述的作者,“亨伯特·亨伯特” ,已于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在法定监禁中因冠状动脉血栓症而去世,距他的案件开庭审理的日期只有几天。他的律师,也是我的亲戚和好友,目前在哥伦比亚特区当律师的克拉伦斯’乔特·克拉克先生,根据他的委托人的遗嘱,请我编订这部手稿。他的遗嘱中有条条款,授权我那很有名望的表兄全权处理付梓出版《洛丽塔》的一切有关事宜。克拉克先生选定的这个编辑刚刚由于他的一部朴实无华的著作(《理性有意义吗?》)而获得波林奖,其中论述了若干病理状态和性变态行为。克拉克先生的决定可能受了这桩事的影响。我的工作结果比我们俩预料的要简单一些。除了改正一些明显的语法错误和仔细删去几处不易删除的细节外,这部异乎寻常的回忆录完整无损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那些细节,尽管“亨·亨·”①作了努力,先前仍然像路标和墓碑继续出现在他的文稿中(它们提到的一些地方或人物,由于下等低级而需要掩饰,出于体恤怜悯也不该加以伤害)。这部回忆录作者离奇的外号是他自己杜撰的。当然,这副面具——似乎有双催眠的眼睛正在面具后面闪闪发光——依照佩戴面具的人的意愿,不得不继续由他戴着。虽然“黑兹 ”只和女主人公真实的姓氏押韵②,但她的名字却跟本书的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容我们作出改动,而且(读者自己也会发现)实际上也没有必要去改动。有关“亨·亨·”罪行的材料,爱好盘根究底的人不妨去查阅一九五二年九、十两月的日报。如果我没有获准在灯下编辑这部回忆录,这桩罪行的起因和目的就会继续是一个全然费解的谜。老派的读者总希望追踪“真实的”故事以外的“真”人的命运,为了照顾这类读者,现在把我从“拉姆斯代尔”的“温德马勒”先生那儿得到的几个细节叙述出来。“温德马勒”先生希望不暴露他的真实身份,这样“这桩不光彩的卑鄙的事件漫长的阴影”便不会延伸到他所属的引以为豪的那个社区。他的女儿“路易丝”如今是一个大学二年级学生。“蒙娜·达尔”现在在巴黎上学。“丽塔”新近嫁给了佛罗里达州一家饭店的老板。一九五二年圣诞节那天,“理查德·F·希勒”太太在西北部最遥远的居民点“灰星镇 ③”因为分娩而死去,生下一个女性死婴。“维维安·达克布鲁姆④”写了一部传记《我的奎》,不久就要出版。仔细阅读过原稿的评论家们把它说成她最好的作品。与此事有关的各处公墓的管理人员都报告说并没有鬼魂出现。如果把《洛丽塔》单纯看作一部小说,倘若书中场面和情感的表达方式被闪烁其词、陈词滥调的手法弄得苍白无力,那么这种场面和情感对读者就始终会显得令人恼火地含糊。的确,在整部作品中找不到一个淫秽的词。当然,粗鲁庸俗的读者受到现代习俗的影响,总心安理得地接受一部平庸的小说中的大量粗俗下流的词语;他们对这部作品在这方面的匮乏会感到相当吃惊。然而,如果为了让这种自相矛盾的故作正经的人感到舒适,哪个编辑就试图冲淡或删去被某种类型头脑的人称作“色情”的场面(在这方面,参看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六日尊敬的约翰·M·伍尔西法官对另一部更为直率的书所作的重大裁决①),那么就只好完全放弃出版《洛丽塔》了,因为这些场面虽然可能会被某些人不适当地指责为本身就会激起情欲,但它们却是一个悲剧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最起作用的场面,而这个悲剧故事坚定不移的倾向不是别的,正是尊崇道德。玩世不恭的人也许会说商业化的色情文学也如此声言。有学问的人也许会反驳说“亨·亨·”的充满激情的忏悔只是试管中的风暴;他们会指出至少有百分之十二的美国成年男子一根据布兰奇·施瓦茨曼博士(口头讲述)的一项“保守的”估计——每年都会用各种方式领略到“ 亨·亨·”用如此绝望的口气所描述的特殊经历;他们还断言如果我们这个疯狂的记日记的人在一九四七年那个决定命运的夏天曾去向一位高明的精神病理学家求教,就不会有什么灾难;不过那样一来,也就不会有这本书了。本评论人希望得到谅解,能把他在自己的书和讲稿中所强调的观点再重复一遍,明确地说就是:“令人反感”往往不过是“异乎寻常”的同义词,而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当然总具有独创性,因而凭借其本身的性质,它的出现应该多少叫人感到意外和震惊。我无意颂扬“亨·亨·”。无疑他令人发指,卑鄙无耻;他是道德败坏的一个突出的典型,是一个兼残暴与诙谐于一身的人物,或许他显露出莫大的痛苦,但并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他行动缓慢,反复无常。他对这个国家的人士和景物的许多随口说出的看法都很荒唐可笑。在他的自白书里,自始至终闪现出一种力求诚实的愿望,但这并不能免除他凶残奸诈的罪恶。他反常变态。他不是一位上流人士。可是他那琴声悠扬的小提琴多么神奇地唤起人们对洛丽塔的柔情和怜悯,从而使我们既对这本书感到着迷,又对书的作者深恶痛绝。作为一份病历,《洛丽塔》无疑会成为精神病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超越了赎罪的各个方面;而在我们看来,比科学意义和文学价值更为重要的,就是这部书对严肃的读者所应具有的道德影响,因为在这项深刻的个人研究中,暗含着一个普遍的教训;任性的孩子,自私自利的母亲,气喘吁吁的疯子——这些角色不仅是一个独特的故事中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提醒我们注意危险的倾向;他们指出具有强大影响的邪恶。《洛丽塔》应该使我们大家——父母、社会服务人员、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警觉和远见,为在一个更为安全的世界上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一代人而作出努力。小约翰·雷博士 一九五五年八月五日 于马萨诸塞州,威德沃什

内容概要

《洛丽塔》原著问世五十年来第一部中文全译本。纳博科夫最著名最有争议的小说杰作。

作者简介

作者:(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主万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一十三日,纳博科大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上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在洛桑病逝。

书籍目录

第一部一……三十三第二部一……三十六

章节摘录

书摘洛丽塔①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②;舌尖得由上腭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    早晨,她是洛,平凡的洛,穿着一只短袜,挺直了四英尺十英寸长的身体。她是穿着宽松裤子的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莉。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蕾丝③。可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    在她之前有过别人吗?有啊,的确有的。实际上,要是有年夏天我没有爱上某个小女孩儿的话,可能根本就没有洛丽塔。那是在海滨的一个小王国里。啊,是什么时候呢?从那年夏天算起,洛丽塔还要过好多年才出世。我当时的年龄大约就相当于那么多年。你永远可以指望一个杀人犯写出一手绝妙的文章。    陪审团的女士们和先生们,第一号证据是六翼天使——那些听不到正确情况的、纯朴的、羽翼高贵的六翼天使——所忌妒的①。看看这篇纷乱揪心的自白吧。    P9-10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原著问世五十年来第一部中文全译本,纳博科夫最著名最有争议的小说杰作,资深翻译家主万先生全新权威注释版。

编辑推荐

《洛丽塔》原著问世五十年来第一部中文全译本。纳博科夫最著名最有争议的小说杰作,资深翻译家主万先生全新权威注释版。作为一份病历,《洛丽塔》无疑会成为精神病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超越了赎罪的各个方面,而在我们看来,比科学意义和文学价值更为重要的,就是这部书对严肃的读者所应具有的道德影响,因为在这项深刻的个人研究中,暗含着一个普遍的教训。作为一份病历,《洛丽塔》无疑会成为精神病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超越了赎罪的各个方面,而在我们看来,比科学意义和文学价值更为重要的,就是这部书对严肃的读者所应具有的道德影响,因为在这项深刻的个人研究中,暗含着一个普遍的教训;任性的孩子,自私自利的母亲,气喘吁吁的疯子——这些角色不仅是一个独特的故事中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提醒我们注意危险的倾向;他们指出具有强大影响的邪恶。《洛丽塔》应该使我们大家——父母、社会服务人员、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警觉和远见,为在一个更为安全的世界上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一代人而作出努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洛丽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这是本圣经,萝莉控的圣经,我不评论翻译水平,反正我是觉得看得挺累,高中那时候上课看完的,要是没有那无聊的课,我也没耐心看完。后来上大学,郁闷了一阵子,把Lolita拿出来看,不知不觉前后看了四五遍。后来找来原版一一对比,自己翻译。总之,如果你有时间,想细细体会原著那种静悄悄地绝望,买这个版本;如果想把它当做一本畅销书阅读,请选其他版本;如果想把它当圣经一辈子阅读,请学好外语,去看原版,自己翻译。以上。
  •   《洛丽塔》我先后买过、看过5、6个译本,感觉最好的是浙江文艺出版社,彭晓丰、孔小炯译本。另外还有一个内蒙古人民版,个别地方有整段的增加,可能是盗版,错别字较多,该版性描写比较具体,不知能否算全译本。 再说上海译文版,这个版本是最漂亮的,但可惜翻译是最差的(普遍反映),只需和其他版本对比一下,就能感觉到。买这个版本,大多数人是冲着全译本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这个版本全不全,对照看一下,就发现不比其他版多出什么,只是翻译啰嗦、冗长,另加了一些可有可无的注释而已。 还有一点,译文版的纸张比较厚,感觉书比其他版本厚很多,又是塑封的,不能先看后买,买后发现上当了,也来不及了。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一个我最喜欢的出版社之一,但这本书令我特别失望。《洛丽塔》是一个值得一译再译,一看再看的名著,期待上海译文或其他出版社有新的、更好的译本面世,以飨读者。
  •   内容还没看,单只看开头于译要精彩的多。英文原版的更始引人联想。读不懂的洛,读不完结的洛。我的毕业论文是关于洛,关乎道德不道德没什么可说的,你能说30多的老男人爱上13岁的少女就是不道德?那么爱伦。破也该是不道德的代言。说他读不懂,洛中的人物结构太复杂,仅一个序言就够研究的。再看纳博科夫的隐喻,借用以及种种写作手法无不让人折服! 建议大家读洛前看看关于次类的论文,有所帮助。小妹拙见,莫见笑! 付上原文供欣赏,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soul. Lo-lee-ta: 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to tap, at three, on theteeth. Lo. Lee. Ta.这是洛丽塔的开头,语言的节奏荡气回肠。对比一下中译版: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一丽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   不要看着书中有这么多的注释就觉得啰嗦,这是对原著负责的表现——为了弥补因被翻译而丢失的原著隐藏的信息。我觉得除了开头的那段话,没有另外那个翻得经典,其他都比原来的两种译本好。而且原先的两种译本都有删节——不必要的删节。至于有人说本书辞藻华而不实——那是纳博科夫本人的风格,一些细节描写也反映了主人公的特殊习惯。
  •   原文句子怎样就怎样翻,别自己添油加醋的把句子整了,要看别人整的换其他
  •   我之前看过一个译本还不错,文字很美,行文也流畅。但是封面竟然做得像情色小说。
  •   读起来很不顺。 内容会不会太冗长拖沓了?我不是文学大师,但把这本书看了3遍,还是觉得写的好长。
  •   我觉得这个版本翻译的很好,至于文字有点绕嘴是因为他完全是紧贴作者的原句来翻译的,而并不是像别的版本那样,通过自己的理解,而故意把原句翻译,改编成所谓“通顺”“容易理解”的句子,这样读者是比较好读,一般人也比较容易理解,但却完全不是作者的本意了,更脱离了作者原来的写作风格。 文中的“我”是一个思维相当复杂矛盾的人,所以他所写出的文字理应也是这个版本所翻译出来的这种句式风格,非常符合。像这种思维的人写出来的东西,写出的句子必定也是非常“繁复难懂”的。而且如此贴合作者原句的翻译正体现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作家那种通俗易懂的写作风格,这才是他的特色。 觉得难以理解的读者,我只能说,这本名著中所描写的心理本来就是一般人难以理解和揣摩的,他原句的组织方式也本来就是让一般人难以理解的。 到底哪个版本好?不能简单的来定义,只能说取决于读者阅读此书时,是偏重于通俗易懂的阅读感受,还是偏重于原汁原味,完全贴合于作者灵魂的阅读感受。
  •   书外表很不错,还没有拆开看,应该不会失望的
  •   帮一个狠文学的同学买的 据说好好看
  •   很好很好 写得很好 不过我现在还没看完
  •   内容上虽然很难读 但是仔细看还是很出彩的 更符合亨.亨这个有精神病倾向的人语无伦次的感觉 很有带入感
  •   也比我想象的黑暗多了
  •   喜欢,把纳博科夫的风格展现的淋漓尽致。
  •   本身就是经典的名著所以内容上不需要挑剔,这本书的装帧也很好,纸质算中上吧
  •   逛书店的时候偶尔翻到的,当时很喜欢,可是买来之后怎么看也看不下去了。小说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吧。
  •   首先说说包装,虽然是平装本,但外面还是有一层书皮,底下的封面淡雅朴质,我非常喜欢。其次就说说翻译吧,我没比较过别的译本。本人英专本科生,自从看了第一本原文书后,就再也不想沾译本了。但买《洛丽塔》时,由于原文的各种版本,不是封面让我无法忍受,就是其价格立显我的囊中之羞涩(说的就是你啊,Penguin... 阅读更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